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09 19:54:03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杠杆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2.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师:那么什么是杠杆呢?

(一)杠杆定义

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

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 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

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答,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一般都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

(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一下杠杆为什么能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首先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课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们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阅读并找学生说出)

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静止,或匀速转动。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

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

实验的第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我们前后位每四人一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负责随时记录数据。好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㈠ 实验目的:研究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

㈡ 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㈢ 实验步骤:

① 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平衡。

② 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位置,使杠杆重新平衡。

③ 把支点右边的钩码重当作动力

力臂和阻力臂,支点左边的钩码重当作阻力,用刻度尺量出动,将各数值填入表格中。

④ 改变钩码的个数,再做两次,将结果填入表中。

⑤ 求出各次实验中,动力x动力臂和阻力x阻力臂的值,加以比较。

找一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

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

课堂小结

1.什么是杠杆,有关杠杆的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

板书

第1节 杠杆

一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 5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的作用线的垂 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棒就叫杠杆 直距离,用字母

1 支点:杠杆饶着转动的点,O表示。

2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表示。 表示。 画图练习 表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垂

直距离,用字母表示。

杠杆原理教学设计2016-09-07 18:51 | #2楼

一、设计思想: 杠杆原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阐述

1、从教师的教学角度:

设计体现探索式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加强新型学习模式的运作及模式的完善、总结。

2、从学生的学习角度:

利用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探索、发现物理规律。并寻求探索式学习模式下的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3、从教学内容看:

利用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演示掌握杠杆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并理解。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训练力臂作图。提高作图能力。

学生进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体现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提高发现式、探索式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探索归纳的能力。

杠杆这一工具,在我国古代使用较广泛,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生的现状

1、初中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知识的积累很少。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差,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学习要求。

2、大部分初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欠缺,学生的学习方法基本还是传统式的听课——作业模式。因此,采用探索式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

3、初中学生大多数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但是缺少对物理实验目的的认识,缺少科学对待物理实验,实事求是分析实验的精神。因此随堂实验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

(三)学习内容的分析

本节学习的内容是初二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内容,知识点多,在中考说明中层次要求多数是理解应用部分,是中考作图题的热点考点,也是学好滑轮和其它机械的基础。

二、目标训练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动力臂、阻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能力训练点:

1、通过看图分析,自己总结出杠杆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索归纳杠杆平衡条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 教学重点: 1、 会画力臂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1、 画力臂

2、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题

三、教学使用的器材和物品:

杠杆、支架、钩码、线、剪刀、起瓶器、扳手

四、多媒体使用情况: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机械,引入到一种常用常见的机械:杠杆。

2、讲解与杠杆有关的基本概念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展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图中的工具是否是杠杆)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例题讲解、学生做题)

3、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先示范,然后由学生完成,并归纳出结论)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杠杆平衡时,力的大小与力臂成反比(F1/F2=L2/L1)。 例题讲解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

4、小结

5、练习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

㈠、基本概念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㈡、杠杆原理

杠杆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或 (当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成反比)

12.1“杠杆”教学设计2016-09-07 16:18 | #3楼

12.1杠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更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中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用新闻报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出新课。 约3分钟

(二)用“接受式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打好基础,并在“从生活工具中认识杠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约15分钟

(三)用“发现式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杠杆平衡条件得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处理数据,归纳能力,让学生们充分体会科学探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约20分钟

(四)、组织学生从知识、技能、方法、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总结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收获,把自评和互评的等级打在评价表中。约5分钟

(五)、布置作业:约2分钟

1、找寻生活中常见的工具与简单机械中的杠杆。 2、尝试对本节课所出现的杠杆进行分类。 教学反思

杠杆教案2016-09-07 19:10 | #4楼

树人教育初三物理辅导资料

杠 杆

四、 导入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整个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他为什么敢这么说呢?上完今天的课我们就会知道原因。(板书课题)

五、 新授

师:那么什么是杠杆呢?

(一)杠杆定义

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

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 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生: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夹衣服的夹子等。

教:这些都是杠杆

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可以是弯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省力

师; 对,我们利用杠杆时一般都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省力呢?在研究它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树人教育初三物理辅导资料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力臂的表示方法)

力臂的

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练一练 看工具书4页)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并不是杠杆水平才叫杠杆平衡,倾斜静止时,也处于平衡状态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板书)

字母表示: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

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

六、 小结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学生总结)

【杠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杠杆》教案02-27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案03-09

创新教学设计03-30

角的教学设计教案03-21

运动会教学设计05-10

《匆匆》教学设计(精选17篇)02-27

公开课教学设计03-30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11-22

儿童诗教学设计教案05-31

《森林运动会》教学设计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