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09 18:55:44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吆喝》教学设计

刘善敬

《吆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体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学生分析:

我们的学生处在偏远落后的农村中学中,虽然是八年级了,但基础差,表达能力也不尽人意,自觉性不强,学校教学条件落后,根据校情、生情,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作高要求,但又不能走老路,在教学设计中,既要体现新课改精神,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做学生能够做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也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专为我们这一层次的学生来设计的。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力图贯彻这些理念。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写作手法。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文化的感情,并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的艺术文化,进而关注社会生活。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内容,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的形音义;小组合作,搜集本地区各商贩吆喝声,要求能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准备在班上模仿表演。

教师:准备小黑板和投影仪(没有多媒体教室,若有条件,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 整体感知

1、导入:

广告,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并不陌生,经

常在电视、报刊、广播等看到或听到。这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以前,信息技术比较落后的年代里,广告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呢?(生答)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民俗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板书课题作者并出示教学目标)

2、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囿( ) 商贩( ) 饽饽( ) 蘸( )

卤( ) 隔阂( ) 秫秸( ) 荸荠( )( )

(请学生上台完成,错的请学生主动上台加以纠正,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完成,既积累了知识,又融入了写的训练,并规范了写字,此举是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为下面学习做准备,学习的过程由易到难。)

3、小组派代表交流搜集到的吆喝声。具体要求是:各小组派代表对所搜集到的吆喝声作简单的介绍和模仿表演,注意各组不能重复。其余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并就该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包括内容、条理、流言等。

(交流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听说的能力。)

二、 研读赏析

师: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的吆喝声,看来同学们还是挺

了解和关注我们本地的民俗文化的。下面我们一起看著名作家,记者萧乾介绍了老北京街头的哪些吆喝声?与同学介绍的有哪些异同?

1、快速阅读课文,找一找,看哪位找得最快?最多?

(生找,生答略,这道题不难,学生也容易找到并回答,此举意在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提问:与同学们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把这么多的吆喝声组织起来的,并做到条理清晰、杂而不乱的?

(分小组讨论、明确)

学生很容易答出:时间顺序(时间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

提示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从早到晚(5—9) 早上(5—7)

吆喝 晚上(8—9)

一年四季(10) 春 夏

秋 冬

小结:各种吆喝声多,没必要一一描述,只写其中几种有代表性的就可以了,做到有重点,有目的地介绍,突出主题。从中得到写作的提示,要把材料进行分类,找内在联系并安排先后顺序并使用一些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衔接的过渡句。

(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点到面,逐一解决,这样重点问题就突破了,并无疑得到一些写作的启示,这对于写作能力差,想提高,而又无从做起的学生,是很好的帮助,为其日后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3、问题研讨: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语言?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提示、参与讨论)

4、文章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头上动人的一景,在缓缓的追忆中流露出怀念和愉悦之情,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并使人感觉到了吆喝这一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但可惜的是,这种独特的文化却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逐渐消失,说不定过几十年或上百年后,这就要消失,大家觉得可不可惜呢?是不是我们应该为吆喝做一些抢救工作呢?

三、 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同学们对“吆喝”有了一定的

了解,下面请以“三都的吆喝”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2、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艺术文化,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四、 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研讨与练习2。

2、拓展延伸中没有完成的作文,回去继续完成,并由

同学们推选出写得最好的文章,下节课读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投影仪显示):

从早到晚(5—9)早上(5—7) 器乐 晚上(8—9)

声乐 吆喝 一年四季(10) 春 夏 (时间顺序) 秋 冬

吆喝的内容 吆喝的声调 吆喝的音韵节奏

《吆喝》教学设计2016-09-06 12:15 | #2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意义。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情感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越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体会作者对旧时北京的吆喝声的怀念之情。

教法学法

1)诵读品味法

2)点拨法

3) 讨论法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卖菜的吆喝声——侯宝林。同学们,走在街上,我们每天都会听到“生活交响曲”---吆喝。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我们或许无心倾听而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吆喝》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加深感性认识,并扫除字词障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 ) 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 )秸

( )商贩( ) 吹嘘( ) 荸( )荠( )小钹( ) 骨( )朵( )皮薄( )

大嚼( )一通

(2) 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2.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 现在,让我们自由地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看看以前老北京城里有哪些物品可以通过吆喝来叫卖的?

(馄饨、饽饽、乞丐、柿子、秋海棠、糖葫芦、烤白薯、炸豆腐、小玩具、萝卜、荷叶糕、 山里红、烧卖)

(2)看来在老北京的吆喝还真不少,哪行哪业都能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这么多的吆喝声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时却丝毫不乱、条理清楚,作者是怎么安排的呢?(集中读4——10节)(讨论交流)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5——9节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10节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

(3)吆喝声“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从未间断, 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吆喝与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老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啊,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这一声声的吆喝带我们走进了老北京人早晚四季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它又怎能不勾起每一个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最真实的感动与回忆呢?

(4)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小组交流)

例句:①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 ---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自豪)

②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赞美)

明确: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饱含着怀念之情,饱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三) 品语言、赏吆喝、明特色。

1.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读一读这老北京的吆喝吧。作者运用了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使吆喝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1)品吆喝的“味儿” (介绍北京口语特点:讲究分寸,委婉,事物名词后加“儿”)

例:① 冰棍儿----三分嘞

② 葫芦儿----刚蘸的

③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

(引导学生结合例句加以分析京白较多使用儿化音,并辅以朗读指导,再现北京吆喝。)

(2)品吆喝的“法儿” (阅读第11段)

例:借甲事物形容乙事物:葫芦儿-----冰塔儿

夸张手法:小玩艺儿赛活的

具有戏剧性:就剩两挂啦 三分嘞

告诉制作过程:蒸而又炸,油油儿又白搭。

作者运用“京白”的艺术语言,生动地再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生意人的语

言艺术,他们用声声吆喝展现了老北京浓浓的民俗风情,真实、有表现力。品读吆喝,就是品读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吆喝声的怀念之情。

2.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是一群什么样人呢?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

(生活艰辛)他们这么艰辛,收入怎么样?(收入微薄)

他们五冬六夏、起早贪黑,用心吆喝也就是多卖两个萝卜,多挣一个铜板。吆喝就是他们苦乐生计的承载。可以说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然而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通过第六节,一起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齐读第六节)

这是作者写的最详细的一个人物,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

(从“皮儿要薄,馅儿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 是啊,面对如此艰辛的生活,他们不失诚信,把吆喝声喊得那么嘹亮动听,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乐观。)

——在这些底层生意人中,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决不只是一个人,你看卖柿人自得其乐,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他们讲究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儿、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决不失了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这些民间艺术家们用朴实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唱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 平凡的吆喝犹如一首首美妙的音乐,萦绕耳畔令人遐思。

(四)拓展延伸

生活的艰辛促成了劳动人民用吆喝推销手中的货物,用吆喝发挥着广告的作用,你记忆中保留着哪条难忘的广告语,为什么难忘?

(五)课堂小结

旧北京城的吆喝声,融入着劳动人民的平实与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浓郁的民俗画卷,让我们体会到民间艺术的美妙。其实,平淡真实就是生活,细微小处也有美丽。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细心人定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布置作业

A.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也时时听到各种各样的吆喝声,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请描述出来。(50字左右)

B. 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教学反思

《吆喝》教学设计2016-09-06 13:14 | #3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倡导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吆喝,导新课

1、(放录音——老北京的吆喝声)

请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有这么一群被人们忽视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们就听听萧乾笔下的旧北京那悠远的吆喝声。

2、积累作者:萧乾,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3、揭示学习目标

(1)、从语言中体会吆喝声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组材技巧。

(3)、热爱家乡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读《吆喝》,知内容

1、读准字音

2、感知文意: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1)文中介绍了哪些物品的吆喝?

(2)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北京城?

三、赏吆喝,品语言:

1、这么多的吆喝中,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品读:

例:“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3、积累方法:(1)、比喻拟人夸张

(2)写形写色写味儿

四、悟吆喝,说感情

1、请大家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想想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

2、寻找语句,读出感受,交流感情。

3、积累方法:

(1)、抓程度副词:如“更值得一提”“更喜欢”

(2)、抓评价语、褒贬语:“十分精彩”

五、学吆喝,再体验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1、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

2、吆喝串烧表演。(吆喝,学吆喝,老师也参与吆喝活动。)

3、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乐观的生活态度)

六、探《吆喝》,学写法

如此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巧妙的串接起来的呢?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吗?(提示:顺序、关键句)

1、学生跳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

2、积累方法:1、把握关键句过渡句

总领句

段落中心句

2、写作技法: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吆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吆喝》教案11-26

《吆喝》教案(15篇)02-27

《吆喝》教案15篇02-21

《吆喝》教案合集15篇04-01

《吆喝》教案集合15篇04-01

角的教学设计教案03-21

创新教学设计03-30

运动会教学设计05-10

公开课教学设计03-30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