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蜜蜂教学设计

蜜蜂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09 18:55:11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蜜蜂教学设计

东营区第三中学 执笔人:张中华

蜜蜂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虚拟网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篇阅读课文真实的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实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本课按作者的思考,实验以及实验所得的顺序来写。作者先写思考—蜜蜂究竟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然后写了解这个问题而做实验—作者捉了自家花园的40只蜜蜂,分别作了记号。然后到野外放飞20只,最后所得—17只先后飞回,从而证实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教材分析: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 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 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 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20年词语。

2、 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4、 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应在不断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了解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2、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具准备:课前可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蜜蜂引路》,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明确实验内容解疑促读。]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出示作者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积极组织学生交流,这既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资料”的机会,也是学生互动、信息互补、资源共享、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能力,从而更激发起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增添了搜集资料的动力。]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课文,同位互助认读生字,提高识字能力]

2、检查生字

试验 证实 阻力 几乎(jī) 几个(jǐ)

推测 沿途 超常 尽管 (jǐn) 尽力(jìn)

陌生 准确无误 闷热(mēn) 纳闷(mèn)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设计意图:老师用“准确无误”来形容读得正确的孩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同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3、检查句子,

课文中出现了好几个多音字,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你注意到了么?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设计意图:给孩子当堂学习的时间,解决多音字,提高阅读能力]

三、生生互动,解疑促读。

1、句子读得真不错,连着几个有难度的多音字也读得准确无误。不知道课文读得是不是也很好啊。接读课文,不读的孩子,仔细听,想一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

指名说(做试验;测试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适当引导说完整。

学生质疑

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弄清楚作者试验的过程,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2、那么你有没有兴趣和作者一起去做这个实验呢?画出能表示作者实验做法的词语和句子,(第二——五自然段)自己读一读,请学生说,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相机板书。

3、“几乎要触到地面”转换角色,你看到这种情景你会怎样想?

4、到底能不能回到家呢?回来了几只?用了多长时间。

①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他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他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②看到经历过那么多困难之后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

“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5、学到这儿,大家一定很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你们同意他的这个结论吗?你怎么认为的。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让他们说说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再通过朗读明确实验的做法。在交流中,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体会更丰富了。同时鼓励学生质疑,既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计划,使教学更灵活紧凑;又能启迪学生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火花的有效手段。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逐个解答,而是先把这些问题“还”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研读讨论尝试解决。这样既明确了蜜蜂确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

四、书写指导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论”的右边不要写成“仓”,

“试”的右边不要多一撇,

“概”的中间不要写成“良”,

“减”的左边不要写成三点水;

2、“途、超”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设计意图:还要加强写字方面的教学,写字是巩固识字的一种重要手段,注意识字写字的同步教学,扎实教好构成汉字的基本笔画,让点,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以优美的线条组合在学生的笔尖流淌.我相信在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中,学生对于汉字会慢慢加深自己的理解,会积累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课后词语。

2、 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板书设计:

14 蜜蜂

几乎(jī) 几个(jǐ)

尽管 (jǐn) 尽力(jìn)

闷热(mēn) 纳闷(mèn)

测试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答案:1、zhèng zǔ jī chāo gài kuò

2、验证 检测 合适 样式 勤俭 原则 包括 试一试

3、尽管仍然 不是而是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抓住重点语句、片断,思考实验方法,感受严谨的生活态度和求实的生活作风。]

一、复习导入。

1、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读熟了课文,老师找出几个有困难的句子,看看你们的能不能把他们读准确。首先出示带多音字的三个句子,要求仔细看,用心读。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设计意图:巩固多音字的识别)

2、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你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说,老师随机板书。

做试验:原因 过程 结论

听说 准备 不是而是

无论总 放飞、两只、十七只

二、抓重点句 体会精神

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段或一句,读出来,说理由,(其他人可以补充)或者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听清要求,先自己读一遍,再找。

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1、 讨论: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保证试验的准确,试验过程的每一

个环节是否都是必须的?少一个行不行,说出自己的理由。

课文的描写处处体现着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作者严谨的作风体现在:课文的开头,作者用了“听说”一词。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因此这既成了“我”作试验的原因,也体现了“我”不轻信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听说”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捉自家花园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好与其他蜜蜂区分;在两里外放飞,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等。这一系列试验过程,充分体现了作者做事严谨的品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试验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能不能少掉其中的某一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比较,体会作者科学的作风。作者不光是认真观察,而且用心思考。可提示学生注意“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不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理,还体现了作者善于思索的品质。课文中的结论,作者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也有模糊存疑的地方(无法解释的本能)。这不奇怪,科学史上这种现象很多。

2、换位思考: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设计意图:此处着重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拿破仑也说过:想象

支配着整个世界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等词,来学习作者的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精神,体会用词准确为课文表达所增添的色彩。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在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时,预设了几个讨论,希望能够促进对遣词造句的感悟,体会用词准确的妙处。]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教师引导。

1、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1)、学生自读体会。

(2)、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3)、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4)、学生发问。

[设计意图: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1、 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作者能够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

更进一步说明他是一个严肃地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

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所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著名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峰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3、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提问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引导其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自己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积极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五、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设计意图: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实在太小了。陶行知要推倒学校的围墙,地为床,天为被。我们也要打破语文教学的课堂局限。将学生有课堂引向课外。此环节,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能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办手抄报,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板书设计:

14 蜜蜂

捉蜜蜂 做记号

带远处 放蜜蜂

细观察 得结论 遇到问题

实验求证 得出结论能力强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答案:

明明白白 整整齐齐 快快乐乐

收拾收拾 商量商量 考虑考虑

第二句写的好 ,因为运用“几乎”“大概”来表述,更具科学性准确性。

资料平台:

1、 法布尔:

(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从小生活贫困,15岁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初中教数学。一次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忽然在石块上发现垒筑峰和蜂窝,从此“虫心”焕发。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本昆虫学著作,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10册之巨的《昆虫记》。yq8

2.探测高手:

美国-军方从1998年就开始进行两项研究,由美国蒙大拿大学的昆虫学家主持。一项是研究利用蜜蜂探测地雷并定位,另一项是利用蜜蜂探测生物武器。因为蜜蜂完全有条件成为名副其实的探测高手首先蜜蜂有异常灵敏的嗅觉i 比狗鼻子还强许多。其次它们还有惊人的记忆力,能够记住大量不同的气味。人们很容易训练蜜蜂飞向一种散发气味的物质,不管它是不是食物。而且蜜蜂还有一种特性,就是它们不仅能够记住自己闻到的气味,还能把这种认识传给自己的同类。换句话说,只要训练一只蜜蜂,就能使同它接触的所有蜜蜂都跟它一样“训练有素”。最后,蜜蜂还有一张王牌,就是它们基本上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都能生存。

3.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

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所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著名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峰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G

蜜蜂教学设计2016-09-06 17:42 | #2楼

《蜜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自己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3、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

作者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读读《昆虫记》这本书。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型:新授课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蜜蜂》。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表各自的想法。)

2.复习介绍作者资料、巩固生字词。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2.自由组合或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实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从“虽然手被蜜蜂刺了好多下,但我一直坚持着”可以看出。)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1)捉自家花园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

2)做白色记号,是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

3)在两里外放飞是为了了解蜜蜂认不认得回家的路。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桌听。读时教师适机点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1)刚放飞时,恰巧起风了,作者观察到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这时,作者想蜜蜂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说明作者担忧蜜蜂找不着家。

2)第二天检查蜂窝时又看到15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想到:“尽管它们逆风而飞,尽管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回来了。”这是一种我们人类所缺少的本能,体现出作者对蜜蜂认路本领的赞叹之情。 这些地方要多读,读出感情。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实验结果的?指名朗读。(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对“本能”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

四、归纳小结。

1.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鼓励学生在畅谈感受的基础上,

加以归纳。如,周到严密、多想多思、勇于探索。)

五、拓展作业。

阅读书籍,了解各种动物的本能。

付:表格

板书设计:

为了证明蜜蜂是否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展开试验——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法布尔 对待科学严谨、求实

《 蜜蜂》教学设计2016-09-06 17:16 | #3楼

第十四课 《蜜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

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

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难点:能理解和运用生字词,能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小朋友过来,它呀,身上有一根针,能飞得很远,它最喜欢采花粉和采蜜了。它的画像是这样子的(出示

蜜蜂图画),大家说它是谁呀?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我会读、写生字新词。

(2)、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2、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3)、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4、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2)、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3)、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实验的,请

读第二自然段。

(2)、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3)、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4)、议一议: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5)、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

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6)、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四、激发知识冲突

法布尔试验的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五、课堂练习

1、学习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

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2)、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3)、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3)、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4)、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四、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

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

(1)、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2)、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 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五、知识拓展延伸

1、小练笔:

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2、自主实践:

了解关于蜜蜂其它方面的知识,办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14.蜜蜂 捉蜜蜂———做记号———叫小女儿守着———放蜜蜂

《蜜蜂》教案2016-09-06 21:10 | #4楼

一、教材分析: 《蜜蜂》作者是法国的生物学家法布尔,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个试验,最后发现20只蜜蜂有17只都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这靠的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实验过程介绍得十分清楚,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试验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扫清生字障碍,了解课文大意,了解作者的试验是怎么做的

四、教法:

1.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先扶后放,教给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3.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性评价,激励孩子自主合作,自主探究;

4.通过朗读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猜谜语。看蜜蜂图。

2.导入揭题,简介作者。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3. 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合作读,互相正音,检查是否读准、读通。

3.学习认读生字,说说识字方法。

4.认读词语。去掉拼音认读词语。

5.分段指读课文,读对,读通,读顺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指导写字:课件演示,

重点指导: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

(2)按结构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

(3)选择容易写错的集中学习:袋、试、概、减。

四、整体感知读课文

1.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看课件提示说一说。 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1

四.细读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一读: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想做一个怎样的试验?

2.想一想:默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

3.说一说:“听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下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2.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3.写一写:指名把相应做法写在黑板上。

4.议一议:

(1)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2)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要的?

如:为什么要捉自家的蜜蜂?为什么要做记号?

5.引申:这些步骤可以减少吗?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14、蜜蜂

捉自家蜜蜂——做上记号——放进纸袋 ——走两里多路——女儿记时等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回顾上节课讲到的几个试验步骤。

1.思考哪些步骤可以减少。

2.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做试验的严谨认真。

3.你觉得作者做试验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a.教师引入: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的家吗?

b.一二组的同学读第三自然段,三四组的同学读第四自然段,不读的同学要认真听。

c.说说这两段告诉我们回来了几只蜜蜂?这么长的路途,它们用了多少时间?(两只,40分钟)

d.假如你当时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非常高兴激动,对他们说你们可真厉害) e.指名学生多人次地带着这种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朗读三、四两个自然段。

3、学习第五自然段。

a.教师再引: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吧,请读第五自然段。 b.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后,再指名朗读。

c.说说从这一段中知道,又飞回来几只蜜蜂,大概用了多少时间。(十五只,一 2

天,十八-九个小时)

d.如果想表达“我”对这些蜜蜂的赞赏,你觉得读时要注意哪些词语?(准确无误,逆风而飞,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

e.让学生先自己一边读一边体会,然后读给大家听,评评再读读。

4、学习第六自然段。

a.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让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蜜蜂靠的不是超长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b.学生多遍朗读第六自然段。

c.你们同意法布尔的这个结论吗?请结合他做试验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

5、现在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也想一想刚才讲过的问题,等一下老是还有问题要问大家的

问题:a.总共有几只蜜蜂飞回了家?(17只,并板书)

b. 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 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四.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 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 拓展:蜜蜂和鸽子等动物辨认方向的本能。

3

【蜜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蜜蜂》教案06-19

蜜蜂的教案03-29

蜜蜂教案03-26

蜜蜂大班教案12-01

《蜜蜂引路》教案01-16

蜜蜂引路教案02-26

蜜蜂做工教案03-05

《蜜蜂》优秀教案03-02

关于蜜蜂的教案11-05

小学《蜜蜂》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