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综合资料>《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10 06:44:20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科学课教学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科学课教学反思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科学课教学反思 22016-09-06 18:28 | #2楼

一、要多给学生提问的勇气

《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教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提问

小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针对所学内容,不知从哪入手,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用语言铺垫教学生学会提问的方式 ,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

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多尝试从多角度提问。如 :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看到的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

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 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从实验中的显示现象质疑

不论是哪种科学实验,都会有不同的现象显现,学生对实验现象尤其敏感,鼓励学生对看到的实验现象提问,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5、从操作的实验仪器中质疑

科学课很大一部分的讲解,是要借助实验仪器来完成,学生看到实验仪器是很好奇的,鼓励学生对教学仪器产生的疑问提问,同样会起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的作用。

总之,合理的提问,有意的提问,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有效合理的提问。

科学课教学反思2016-09-06 8:12 | #3楼

"科学探究来不得半点马虎"

--严谨,实在的探究过程。

杜玺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节课正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概念。

在学习内容的处理上,原教材中,就算方案设计得再严密,但到下一节科学课时,学生能记住多少,还不是要重新复习计划后再实验?又或是直接开展实验?那学生往往只会关注实验,而忽视了事先制定的实验方案,那么,实验方案也就失去了制定的目的,实验操作应该是在实验设计方案的指导下开展的。针对以上两点,我尝试着对原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将本课教学活动重点定位于"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活动的方案设计、实验和交流"。同时,对于三个研究因素,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一个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即保证了课堂上能够扎实有效的开展探究活动,而不仅仅停留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蜻蜓点水,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在课外的后续活动中,能继续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的把握。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成为本课教学活动重要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来不得半点马虎"--严谨,实在的探究过程。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强调了"动手之前先动脑"。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保持相同和一定要保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有效证据。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各别小组并没有按实验方案制订中所想到的,严谨地进行实验操作,而教师又缺乏及时和必要的指导,影响了部分小组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这是需要引起重视和加以改进的。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什么是证据,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就是证据。科学探究要重证据,应通过定量观察、测量、记录搜集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本课中学生要非常严谨地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学会尊重数据(证据),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本课出现三次运用数据,一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记录下自己小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二是在向大家汇报交流时能向大家阐述自己证据获得的经过,依据可靠的数据来解释。三是教师汇总各组数据加以分析,从而得出实验结果。

●"问题出在哪里"--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反思、质疑的精神。

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精确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教学中,当学生出现误差,与科学事实相偏离时,我并不告诉他们真-相,而要求学生课外再次开展探究,自己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但是,在学生出现这些误差时,没有引导学生

及时进行反思跟进,少了一次思维碰撞的经历,不能不说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处遗憾。

3、三维目标的整合。

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态度的形成需要通过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如何通过活动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培养了科学态度。

科学课目标设定为: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搜集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体验在摆的实验中对变量的精确控制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在深度讨论中明确该实验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关注,体现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研究思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目标蕴涵其中。三维目标并非独立存在的,能力培养蕴藏于探究活动和思维发展中,知识的获得蕴藏于探究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更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唯有将三个目标加以有机整合,才能体现目标达成的最优化。

综上所述,科学课学习重在努力实现兰本达教授所倡导的"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科学教学理念。切入面小一些,但内涵挖掘深一些,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经历一次科学探究全过程的洗礼,这对于他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科学课教学反思2016-09-06 22:50 | #4楼

猜想——科学探究必经之路

著名科学家牛顿也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科学教学是走入科学之门的必由之路,因而科学教学非常需要大胆猜想。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孕育过程,任何科学学说的出现,开始都有大胆的猜想。猜想是一种预见,猜想是一种追求,猜想是创新思维的闪光。如果没有门捷列夫的大胆猜想,元素周期表就不可能应运而生。如果不是道而顿的阿拂加德罗的大胆猜想也没有化学上的原子——分子论。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引导学生在科学课上借助已有的经验勇于质疑,大胆猜想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我科学教学中的一个小片段:

我教学的内容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有趣得浮沉现象》一课,课前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大量实验器材。课上在进行了巧取泡沫小球的游戏(用水)后,我引导他们猜测:

师: 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泡沫小球在水中会浮上来,那以你的经验,如果把实验袋里的的这些东西一个一个放在水中,将会怎样呢?

生:我认为气球、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

生:我认为木块会浮在水面上。

生:不对,木块会沉到水底。

师:你为什么反对他的意见?

生:爸爸栽小树苗之前,先把它放在水中泡泡。

生:你爸爸有没有把树苗上压上一块石头?

生:好像压了。

生:我认为蜡烛会沉到水底。

生:我认为铁块、橡皮、橡皮泥、钉子、钩码、硬币、铁块、玻璃球会沉到水底。

生:我认为尺子会沉到水底。

生:我认为尺子在水中会浮。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究竟谁对谁错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学生实验验证:

汇报实验结果:

在本环节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材料,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猜想结果,产生分歧,促使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下去,通过实验进行去验证,这样学生经历了从问题、假设、验证到结论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完成了沉浮现象的初步认识。 教师小结:看来科学不能仅仅靠猜测,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做实验做得真棒,那看到这些实验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气球、乒乓球、木块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生:为什么有的尺子会沉到水底,有的尺子会浮在水面上? 生:铁块、橡皮、橡皮泥、钉子、钩码、硬币、铁块、玻璃球为什么会沉到水底。

生:为什么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特别是——为什么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大家都来猜一猜是什么原因。

生:我认为轻的物体会浮到水面上,重的物体会沉到水底。 生:我觉得不对,铁钉很轻,为什么会沉到水底,轮船很重为什么会在大海上航行?

生:我觉得气球里面有空气,所以会浮在水面上,

生:我发现有孔的尺子会沉到水底,没孔的浮在水面上。是不是与物体的孔隙有关系?

生:

孩子们在这一环节的大胆猜测中,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的应用所学知识,积极动脑,大胆猜测,这样,会给他们带来满足感,也能给他们以后的科学探究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使孩子们的探究引向深入,延伸到课外,甚至是终生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任何疑问和不同的解答方法,一定要让他们大胆地说出来。浮沉现象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但是他们有许多是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铁块会沉下去,用钢

铁做的轮船为什么能浮上来?为什么有的尺子会沉到水底,有的尺子会浮在水面上等等问题,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我注重引导学生对浮沉现象进行观察,大胆猜测,在认识矛盾冲突中和问题的驱使下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猜想作为科学认识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猜想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没有猜想就没有创造。尽管,猜想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它却有极大的创造性。猜想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验证相结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中,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总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这些答案都是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做出的判断。教学中,我注重大胆鼓励它们的各种猜想,引导学生在猜想中探索,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思维进入兴奋点,这是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

【科学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托班科学课的活动反思03-20

科学课教学策略03-25

科学课的特点与教学策略03-25

中班科学课教案《砸核桃》含反思05-03

小学科学课教学策略的研究03-25

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03-25

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03-20

论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03-25

科学课期末总结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