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劝学 公开课教案

劝学 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2-05-06 22:04:0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劝学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劝学 公开课教案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1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况 , 字 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研习课文

1、 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辨析字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以为轮 虽有(yòu )槁(g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 参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

须臾(xū )(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

舆( yú )马 生( xìng )非异 跬( kuǐ )步 ...

骐骥( qí )( jì) 驽马( nú ) 锲(qiè )而不舍 ....

朽木不折( zhé ) 镂 ( lòu ) 螯( áo ) 蛇鳝( shàn )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2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5、研习第一、二段:展开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一二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第二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重要字词

/蓝草

: 省察,反省

对于,

/但是/比

:对于,

2,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zhì),智慧。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其曲中规 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

4,古今异义(古/今)

1、劝学: 勉励/规劝、劝戒

2、輮以为轮:3、金就砺则利:/金子

4

5,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式

青,取之于蓝 介词结构后置

课堂练习: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 然后由学生评议 教师再点拨翻译要领.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3

(一)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二)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第一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设问引出本段结构:这一段作者是从学习的哪一方面来进行劝学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

这一段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了五个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四、布置作业

整理知识点 疏通全文 背诵前两节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三段: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一二三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本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第三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重要字词

须臾之所学:片刻 博见:广 闻者彰:清楚 假舆马者:借助,凭借 致千里:到达 绝江河:横渡

(2)词类活用

1、非利足也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

4

2、非能水也:名词做动词,游泳

3、登高而招:形作名 高处

(3)通假字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

(4)练: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3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二,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二、研习第四段: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第四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本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第四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实词

神明自得:人的智慧 圣心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小步为“跬” 用心躁也 浮躁,不专心

(2)虚词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 圣心备焉:语气助词

(3)词类活用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2、用心一也 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3、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

(4)古今异义(古/今)

1、用心一也:因为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2/跪下

3、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5)特殊句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式

练:翻译句子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 是因为它心专一。 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三、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第四课时

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议论文,但我们读了觉得一点也不枯燥,很有趣味性,文 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为什么?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文言知识归结

1.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验,检查 今义:参加,加入

(2)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 今义:疾病

(3)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不真实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 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5)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的简称

(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溪流,(就)没有借以成江海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劝学》(节选)一文中共有16个“而”,弄清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对研读课文很有帮助,并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2个文言虚词中的重点,《劝学》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类如下:

一、 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二、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三、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四、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五、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六、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五、总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善假于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五百字。

板书设计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第五课时

完成教学案的讲评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进行了组内公开课,课堂上环节设置较为紧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师生互动自我感觉不错,讲课一直围绕ppt讲解,板书较少,有些忘记写了,自我反思以后应在板书上多下功夫,勤练粉笔字的书写,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是必不可少的。

《劝学》公开课教案2016-07-12 13:43 | #2楼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掌握“于、中、砺、跂、假、彰、水、绝、跬步、锲、镂、跪、寄托”等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的“輮、有、暴、知、生”等通假字。掌握重要的句子翻译。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朗读、翻译),不断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应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深深懂得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进而领会其对成才的重要影响,从现在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不断积累,为将来的“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朗读、翻译),不断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应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等内容。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着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对照课文注释,自我掌握重点疑难的解释,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开展背诵指导法,理清文章的脉络,不断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学习的重点,继而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那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到如今已经经历了9年多的专业读书训练,应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假如此刻我要让你们说说读书学习有何意义、作用,学习的方法应该怎样学习的态度应该如何,我想我们大部分的学生还是给不了一个完整的答案的,今天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经写下了一篇关于劝勉学习的文章,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读读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让我们来体验大师笔下的学习意义、作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关于荀子的介绍:

出示PPT: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二、 解题及翻译疏通全文

1、这里的“劝“应该是何义?

教师明确:是“勉励”而并非“劝说和规劝”之意。

2、疏通全文

首先请一位学生朗读文本。教师和同学们指正音及停顿。

接着师生们一起对照注释来进行疏通和翻译全文,并且指出以下等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可以:(??? )、于:(?? )、(??? )、而(??? )、中(??? )、輮(??? )、规(???? )、然(??? )、而(??? )、跂(??? )、博见(??? )、彰(???? )、假(???? )、水(??? )、绝(??? )、生(???? )、焉(???? )、无以(? )等。

教师要让学生做到字字落实,一定要严格翻译文本,达到确凿的答案。

三、 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段

1、研读文本第一段(学习的意义)并板书

提问:文章开篇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开宗明义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的内容就是紧紧围绕这一论点层层展开论述的。

2、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

教师明确:“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这几个比喻隐含的喻义是:人只要坚持学习,是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作为论据,论述了学习对改造人的品行起着决定作用,推论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思考: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教师明确:学习的意义。(板书)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二)、研读第二段

1、讨论:本段分几个层次?每层讲了什么意思?

教师明确:

分为三个层次:(教师概括板书)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话,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对比说明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第二层:包括中间两句话,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组成四组比喻来说明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层:是最后一句话,由上面的比喻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本段是从哪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教师明确: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

(三)、研读第三段

1、让学生根据本段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明确:

全段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至“无以成江海”,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第二层:从“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

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至最后,论述学习要专心致志。

2、思考:本段论述的角度是什么?

教师明确:本段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四、??????????? 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结构特点

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用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

2、分析比喻论证

研讨: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

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文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论证的效果。

课文第三段首先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的说法,从正面阐释要获得渊博的知识,要想使学习卓有成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

然后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证注意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接下来用“骐骥”和“驽马”两个比喻,对比说明学习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必须“不舍”,即有恒心。前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虽然优越,但学习不刻苦,是不可能成功的;后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即使不好,但能持之以恒,是终究可以成功的。作者为了吧这个道理讲透彻,紧接着用“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两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说明,指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再容易的事也做不好;而气锐志坚,刻苦磨砺,再困难的事也能成功。 作者为了强调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最后用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地说明先天条件差,如果能用心专一,也可以成就事业;先天条件好,如果心浮气躁,则将一事无成。这是论证了学习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五、??????????? 教师总结全文,展示荀子名言警句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我们从这篇《劝学》中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愿同学们课外不断地关注荀子的文章。当然我们在荀子的一番勉励之后,觉得很有道理,让我们记住“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吧,不断地用人类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

劝学公开课教案2016-07-12 13:19 | #3楼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班级】高一10班

【授课教师】范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略)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研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1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2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三、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讲解:“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3、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四、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2、结合《优化设计》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本文所体现的观点,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

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设喻的运用。

提示: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

(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善假于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五百字。

【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提高自己

(2)学习的意义 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积累 对比

(4)学习的态度、方法 坚持 专心

七、课后反思:

劝学公开课教案2016-07-12 19:10 | #4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的手法,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 1

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通读课文

1、 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辨析字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以为轮 虽有(yòu )槁(go)暴(pù) .....

金就砺( lì)则利 参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

须臾(xū )(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

舆( yú )马 生( xìng )非异 跬( kuǐ )步 ...

骐骥( qí )( jì) 驽马( nú ) 锲(qiè )而不舍 ....

朽木不折( zhé ) 镂 ( lòu ) 螯( áo ) 蛇鳝( shàn )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四、整体感知文本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 2

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5、研习第一、二段:展开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一二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一)第二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

/蓝草

:

省察,反省 对于,

/但是/比

:对于,

2,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zhì),智慧。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其曲中规 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

4,古今异义(古/今)

1、劝学: 勉励/规劝、劝戒

2、輮以为轮:3、金就砺则利: 金属做成的刀剑/金子

4参加、加入

5,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式

3

青,取之于蓝 介词结构后置

课堂练习:指名学生翻译句子 然后由学生评议 教师再点拨翻译要领.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二)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第一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设问引出本段结构:这一段作者是从学习的哪一方面来进行劝学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

这一段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了五个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五、布置作业

整理知识点 疏通全文 背诵前两节

六、课堂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

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七、板书设计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八、教学反思

4

【劝学 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公开课教案:《劝学》02-26

《劝学》 教案03-10

劝学的教案03-24

劝学的教案02-18

《劝学》教案11-10

劝学优秀教案02-21

孙权劝学教案04-08

劝学高中教案04-01

关于劝学教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