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 教学反思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
我是这样做语文老师的 ——反思我的十二年语文教学之路
先说几个让我记忆深刻的语文事件:
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成了一名语文老师,我给学生讲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的《春》,下课后我感慨道:一人难称五十人心。
2004年9月,课改伊始,新学期的第一课是新闻《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我把刘翔奥运夺冠的新闻引入课堂,学生们很感兴趣。
2015年5月,赴杜郎口参观学习归来后,我模仿杜郎口模式上了一节语文口语交际课《我想对你说》,同学们积极发言,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2015年9月,我在泊头市六年级小学语文抽测质量分析会上做报告《加强积累,适度延伸》,介绍了我在加强学生的积累和课外延伸方面的一些做法。
四个小小的语文事件证实了一个问题,在语文路上我的脚步越来越坚实了。回顾十二年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从课上不敢多说一句到讲到关键处侃侃而谈,从纯书本的语文之路走向生活化的语文道路,从反对学生读课外书到倡导、悉心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切的一切,我品尝了语文人的酸甜苦辣,也与学生一道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十二载语文路,我是这样做语文老师的:
1、对语文自觉的关注。作为语文教师,我对生活中一切与语文有关的事都关注。具体说:(1)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举两个小例子:让学生说说自己姓名的含义;带领学生观赏校园内盛开的月季花,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写写自己看到的景象。(2)关注电视、网络等媒体中的语文现象。指导学生电视看广告,摘录广告词,摘录商标名称;听歌,摘抄优美的歌词;指导学生上网查阅学习资料;师生互评日志。(3)时刻从语文的角度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写字要工整规范、朗读要有感情、见到好的语言材料要随时积累、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等。作为语文教师,数年如一日的严格要求,学生才会习惯成自然。(4)关注语文课改的最新成果。怎么关注,唯有多读理论专著、教育杂志。在读书看报中,我结识了天卉中学的“大单元语文教学”,我接受了张东兴老师“常态精品课”的观点,尝试了于映潮先生的“板块式”教学思路,领略了于永正老师“简简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搞训练”的精髓。
2、潜心钻研教材,在教材里淘金。著名教育专家张奠宙说: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根。新的教学理念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之上,否则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也是徒劳的。在钻研教材上,有几点很关键:(1)把教材读“厚”。教任何一篇课文之前都要大量搜集相关资料;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调动自己的情感积累。(2)精挑细选每一课的教学内容。一篇文章中需要教授的内容很多,教学时要精选。我的做法是:一看课标的学段要求;二看课后练习题;三是抓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内容教。教一篇文章决不能面面俱到,那样就没有教学重点了。(3)依据教材适度延伸。可以依据课文内容延伸,也可从语言的积累运用上延伸,还可依据单元主题延伸。如学了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幽香”。我依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搜集春联、上网了解中国茶文化、认识京剧脸谱,又根据单元内容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其他传统文化,像中国书法、传统节日等。(4)自编单元测试题。这同样是对教材的钻研,而且是深度的、全面的钻研,单元测试将课标、课本、学生、教师连在了一起。
3、创新课堂,让自己成为魔术师。再好的美味大餐,总吃也会不喜欢,教师上课同样如此。这就需要改变单调的授课方式,不断创新自己的课堂。举几个教学实例吧,学习《黄河象》,我让学生当解说员,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有关情况;教《科学幻想之父》,让学生为儒勒.凡尔纳制作名片;学习《穷人》,学生小组辩论,穷人到底穷不穷?背诵古诗,男女生接龙背诵,小组竞赛背诵;学《蟋蟀的住宅》,学生用第一人称模仿蟋蟀的口吻介绍自己的“家”。
4、让学生爱上读书。一位编者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有一种学习没有老师、没有教室、没有作业,却有眼泪、有欢笑、有启迪,能让孩子成长、让老师满意、让家长欣慰——那就是孩子自己的阅读。这是激发孩子求知兴趣的学习,是最轻松、最有效、最享受的学习。”为了让孩子们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我也做了积极的努力。有时我把课堂搬进图书室,学了安徒生、冰心、李白、老舍文化单元后,带领学生到图书室阅读他们的相关作品或传记;学了二年级第四单元的“哲理故事”,我指导学生每人读3——5个小故事(如学校图书室的《小故事,大道理》、《大名人,小故事》等)并将其中的一个故事讲给小组成员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时向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像《木偶奇遇记》、《西游记》、《小鹿斑比》等。
5、鼓励支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学语文是为了更好的运用语文,课标也着重强调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基于此,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每年的读书活动都有学生获奖;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征文比赛每年必搞一次;雏凤杯作文竞赛,我辅导的学生作品在报刊上发表;组织学生办手抄报、黑板报;每学期开展一至二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总之,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你就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语言,用语文的耳朵去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最后,用几句改编的歌词来做结束语:
语文路上甜苦和喜忧愿与各位同行分担所有难免曾经困惑和胆怯要勇敢的探求谁愿常墨守陈规走老路宁有耳目一新的课堂愿是学生心中美丽的守候在课改大潮中激流勇进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我一直会在语文路上阔步前行2、读写结合,让课堂更厚重——我教《五彩池》有感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 语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写结合是新教材的重要编写思想之一,它很好的体现了课标中的“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思想。在阅读教学中 ,只有读与写的近距离结合,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更坚实、更厚重。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尝试过这样的训练,开始时学生参与的热情比较高,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变得不再那么感兴趣。究其原因是,我设计的读写结合练习形式单一,内容不够生动活泼,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无所谓了。认真总结以往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后,并参考了语文大家在读写结合上的成功经验,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尝试之路,我觉得效果还不错。如何让读写结合训练更有魅力?我以《五彩池》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一是充分利用课后练习题搞好读写结合训练。打开教材,你会发现有些课后习题就是读写结合训练的极好材料,教师可以顺手拈来。教学《五彩池》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五彩池的美丽神奇,我就充分利用课后题中的“小练笔”: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五彩池,请你为它写一段广告语。写广告语这种形式学生喜闻乐见,接受任务后,他们认真的重读课文,发现、捡拾到五彩池的美丽诱人之处,然后用准确、简洁、凝练的语言表现出来。读中写,写中读。学生在广告创意中锤炼了语言,张扬了个性,这是多好的语言实践机会啊!二是研读教材中的读写结合材料。深入的钻研教材,多角度、多侧面去发现教材中的读写结合材料。这里需要的是一个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独到的发现,需要一个语文教师从大语文的观念审视课文,用一双慧眼从教材中发现那些有趣、有用、有效地语言训练材料。教学《五彩池》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练习:“日常生活中,你也有自己喜欢的一处美景吧!一片森林、一个角落、一弯浅水、一抹夕阳……用你的笔将自己喜欢的美景写一写,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最好能运用一至二种修辞方法,字数在50----100字之间。”课内阅读与课外写作的完美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大有裨益。三是读写结合活动要丰富多彩。读写结合,既要让学生读起来,又要让学生写起来。训练形式要多种多样,从简单的佳句仿写到自由表达,从课文续写到改写课文,从片断练习到写读后感等等,形式要不拘一格,要针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设计层次不同的训练内容,这样学生才会在兴味盎然中长久的做下去。读写结合,以读引领写,让写回归读,让读与写浑然一体,让阅读教学深刻厚重。3、《鸟是树的花朵》教学反思打开透着浓浓墨香的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我被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所感动。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鸟是树的花朵》一文,作者观察得如此细致,想象力如此丰富,文笔如此清新优美,真是一篇美不胜收的好散文。如何把这情味深长的散文教下来让学生也感觉趣味盎然呢?我从三方面入手: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伊始就播放冬日里光秃秃的树木的图片,借助图片理解“稀疏”、“空旷”的含义,待学生对冬天有了初步印象后,有出示有了鸟儿加入的冬日景色的图片,前后形成鲜明对照,学生自然而然的被带入散文描绘的优美画面之中。2、注重整体感悟,切忌肢解分析。要想让学生真正进入作品的情景中,那就得慢慢欣赏,品文犹如品茶,细品方知味道如何。感知课文时,我紧扣课题,用一个大问题统帅全篇: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从文中勾画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全班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所有的学生说得不够完美,但这样的问题犹如风筝的线,无论学生的思维怎么活跃,都不会偏离本课的教学主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谈到第三自然段“要是一群白鸽落在树枝上,便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得白腴而优雅。”一句时,学生对玉兰花不熟悉,这时我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玉兰花替换成自己熟悉的花,同学们想到了百合花、莲花等等,他们美美的欣赏着满树“繁花”,美美的品读着优美的文字。3、拓展延伸,言有尽却让意无穷。为了让优美的情景延伸下去,我给学生朗读了美文《枯枝与牵牛花》,然后用罗兰的名言激励学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学生发现生活中这种奇特的美。教学永不完美,本课的教学同样有遗憾。“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品读语言,品出真味,这是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重视的大难题,路在何方?期待与各位同行一同尝试、探索。 4、巧抓过渡段,轻松教全文 ----我教老舍先生的《母鸡》教学任何一篇文章,都要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这样才能教有抓手、学有所获。阅读教学的切入角度有很多,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如:标题、揭示中心的句段、关键词、过渡句(段),也可以从语言入手,如富有表现力的一个词语、耐人寻味的一句话等。教学老舍先生的《母鸡》一文时,通过研读教材我发现,本文以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给我们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要教好本文,关键是让学生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第4自然段的“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正好是一个过渡段。于是我就以这个过渡段为突破口,开始了本课的教学。粗读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因为在教学《碧螺春》时曾经这样训练过,所以学生轻轻松松就发现第4段是过渡段。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交流:开始作者对母鸡是什么态度?后来又是什么态度?学生很快找到了文中的两个关键词“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我顺势追问,布置了两个学习任务:1、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说明。2、是什么改变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学们不禁对母鸡肃然起敬,被它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所震撼。纵观本文的教学,以过渡段为切入点,一段带动全篇,无需“头头是道”。这当然需要教师研读教材时,把文章读懂、读透、读活、读新。巧妙切入、灵活切入,把教材教“薄”。
【语文教师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师语文教学反思03-23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2-21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5-24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05-24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05-24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12-08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01-02
初中教师语文教学反思03-27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6-06
语文教师个人教学反思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