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胺事故反思

时间:2022-04-17 15:31:22 事故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苯胺事故反思

一是事故发生5日后长治市政府才上报山西省政府,山西省政府才上报国务院,同时才向冀豫两省通报;二是信息披露后,全国舆-论关注,然而从1月5日到8日中午,山西有关部门只草草地开了三场媒体通气会,其中空话、套话居多,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声音,最终质疑声音四起。

 1月6日晚8时,山西省有关方面才召开第一次媒体通气会,当时舆-论对“迟报”质疑高涨,会上只简单介绍了长治市政府及肇事企业1月5日里采取的措施,就草草结束。1月7日凌晨1时,第二次媒体通气会召开,新闻发言人不仅迟到1小时,还在宣读了几组监测数据后就匆匆离去,甚至都没有对这几组数据进行解读,在场记者几乎无人能听懂,全场哗然;直到1月7日上午第三场媒体通气会,长治市张保才在会上承认“未及时上报”,并作出道歉。此后,官方再无只言片语。

苯胺事故反思

 由于权威信息退出舆-论场,1月7日下午开始各路媒体深入浊漳河两岸的农村、水库、排污渠等相关地点采访。1月8日,网络上关于“长治苯胺泄漏”的负面消息广泛传播。比如,“浊漳河中出现大量死鱼,村民曾经食用”,“羊饮用河水后流产”,“山西省花8.5亿元建设的在线监控系统失灵”等,在新闻网站、微博等“放大效应”的作用下,有关方面再次陷入被动。

 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所所长杜骏飞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2003年非典事件,促成了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也提高了中国民众对于突发事件信息公开、透明的要求。此次苯胺泄漏事故披露晚了5天,是违反信息公开条例的行为,对社会和公众造成了利益侵害。

 杜骏飞表示,近期瞒报、迟报等一系列事件连续发生,说明地方政府还在新旧观念边界徘徊不前,法制不够严谨,官员素养还不够高,舆-论监督还不够严密,“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外在是信息公开问题,内在是执政能力问题,本质上是治理理念问题。”

 针对目前山西省有关方面的被动处境,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邵志择分析说,山西省及长治市一些官员明显对媒体传播规律缺乏充分认识,没有充分意识到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信息披露“越早、越快、越坦诚,越能赢得媒体舆-论谅解”的规律,而是依照传统思维,“捂盖子”或奉行“鸵鸟政策”,到最后往往都是一错再错、漏洞百出,引发舆-论新一轮批评质疑。

 长治市一些干部群众认为,山西及长治目前的舆-论困境,是由于政府的权威信息披露太少,有关部门不提供材料,舆-论形成难免道听途说,或者抓住一些不掌握情况基层干部的只言片语,导致信息失真。最后指向政府公信力,削弱政府权威性。

 本刊记者在此次采访突发事件中感受到,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纷纷建立信息发布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总体上有效推动了党务政务信息公开。但在处置涉及问题比较复杂、群众意见比较尖锐的突发性事件时,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信息发布制度常常失灵,群众的疑问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出现这种现象,既有态度、责任问题,也有舆-论应对能力、群众工作能力问题。

 如何应对此次苯胺泄漏事故引发的舆-论危机?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山西省及国家环保部等有关部门,应该尽快组织力量,针对舆-论焦点问题,在态度上坦诚,在行动上及时,逐一进行回应。

【苯胺事故反思】相关文章:

苯胺泄漏事故反思05-23

苯胺泄露事故反思体会05-23

苯胺泄露安全事故反思05-24

事故反思报告事故反思范文03-27

事故的反思04-18

事故反思05-05

事故的反思05-23

事故反思范文03-22

铁路事故反思03-21

事故反思的范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