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苗圃管理对员工制度
园林苗圃建立和管理
主题一 园林苗圃的组织管理
组织是同类个体数目不少于两个而且个体之间既有分化又有关联的相对稳定的群体,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互相结合、指定职位、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协调行动的人工系统及其运转过程。
组织是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之一,它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从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上、从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上,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整体大于个体的组织效应。
组织现代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代化管理涉及思想、组织、方法、手段、人员各方面,而管理组织现代化是其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组织还是企业领导者实施有效领导的重要保证手段,是领导者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组织也是企业与社会发生联系的实体。
二、组织设计的目的和原则
组织设计就是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一种把任务、责任、权利和利益进行.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其目的是协调组织中人与事、人与人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设计应遵循相应原则:
1.系统整体原则
系统整体原则要求管理组织结构完整。按目标要求进行组织设计,根据目标建立或调整组织结构。
2.统一指挥原则
为确保统一指挥,应注意指挥链不能中断,切忌多头领导,不要越级指挥。
3.责权对应原则
在管理组织运行过程中,要解决好授权问题,在布置任务时,应把责任权力以及能提供的条件一并说清,防止责权分离而破坏系统的效能。
4.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管理层次是指管理系统划分为多少等级,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主管人员管理的下级人数。理幅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管理组织按其层次和幅度的关系可分为高型结构和扁平结构。高型结构管理层次多,幅度小。其优点是管理严密,分工明确,上下级容易协调;其缺点是层次多,管理费用增加,信息沟通时间延长,不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的创造性。扁平结构则相反,管理层次少,幅度大,管理费用较低,信息交流速度快,有利于发挥下属的主动性;其缺点是难以严密监督下级的工作上下级和同级协调工作量增大。因此,在决定采用哪种结构时,要根据工作任务的相似程度工作地点远近、下属人员的水平以及工作任务需要协调的程度而定。
三、组织结构
目前,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主要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矩阵制、超事业部制、新矩阵制、多-维结构制等。
园林苗圃的组织结构大多比较简单,较大型的国营苗圃一般采用直线制,而一些股份制的苗圃则多采用事业部制。一些小型的个人苗圃,组织结构松散,一人多职、多能,没有固定的组织模式。
四、园林苗圃的人力管理
人力管理是为了保证一定技术设备和资源条件下的劳动生产率,并使之有所提高所进行程序制定、执行和调节。人力管理包括技能管理和知能管理两个方面。
(一)技能管理
技能管理是针对操作人员进行的。与技能管理密切相关的人文变量主要是:体质、特长经验和个人覆盖度。
各种工具设备都对其操作人员有一定的体质要求,为了保证操作人员达到一定的时符合度,在任用之前必须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和面试。此外,人类体质随年龄、性别的不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差异。因此,作为程序化的管理,在选用操作人员时,常附以年龄的制,有时甚至也对性别加以限制。园林苗圃生产与施工中有不少人力操作工具,并且在多情况下是露天作业以及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作业,故对体质的要求应与对智商的要求等重视。
“特长”通常是针对特定的工具或设备而言,要求操作人员的有关随机变量取值应超社会中的平均值。在一般情况下,操作人员都要通过培训和考核才能做到有特长。一般来讲,作人员的特长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逐步进展。
为了鼓励操作人员提高个人覆盖度(胜任多方面工作的能力),通常采用升级、调配以相应的工资、奖惩制度。升级通常有一定的年资要求,并附以功绩或考试考察。调配则是为开发某些人的经验优势,将其从一个工种调配到另一个工种。如从设备安装调试人员调配为设备维修人员,从花卉生产人员调配为树木花卉的管养人员等。一个操作人员所掌握的特长越多越精,其个人覆盖度就可能愈大。除了技术行为之外,个人的覆盖度还与主体的文化行为相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由体力及个性来决定。对个人覆盖度虽然目前尚无准确的评价方法,但它是技能管理的内容之一,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变量。
(二)知能管理
知能管理是为了保证并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或为了保证并提高工艺、流程的质量、调度水平及进度水平而进行的程序制定、执行与调节。与知能管理相关的人文变量主要是:学历、资历、实绩、应变能力等。
从面向大多数管理人员的程序制定来看,必须对管理人员的学历提出一定的要求。同时,为那些通过勤奋好学达到一定学历水平者提供机会。一定的学历只是管理人员的基本条件,这正如一定的体质只是操作人员的基本条件一样。因此,正如操作人员要经过培训考核之后才能正式任用一样,操作人员也要经过试用考察之后方可正式任用。
一般来讲,大多数管理人员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在管理水平方面有所提高。为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也常采用升级、调配以及相应的工资、奖惩制度。根据“资历”给以任用,并辅以一定的评审措施,这是人员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个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愈强,其知识经验愈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其知识愈多、愈合理,经验愈丰富,则其应变能力有可能愈强。应变能力的识别是知能管理的重要内容。园林苗圃的生产与施工中,会受到内外部环境,尤其是植物自身因素的影响很大,需要管理人员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
(三)人才管理
人才管理是为了使单位时间的有效生产量大幅增长,或为了大幅减少无效消耗量,提高实现效益量,而对特殊人员即人才所进行的程序制定、执行和调节。对人才的管理主要包括人才的发现、使用和控制。
传统的人才选拔是靠“伯乐相马”来实现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机遇性。现在的识才是靠一种动态的人才选拔机制,即通过“赛马”而非“相马”来实现。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人才竞争的机制,使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并得到选拔。与人才的发现、选拔相比,人才的使用能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在人才管理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对已经“脱颖而出”的人才,要为其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在生活、住房、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照顾,为其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提供考察、进修的机会和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使其在较少的干扰中专注于科研、生产或经营。
对人才的控制包括制度约束和鼓励竞争。由于人才具有开拓与创新意识,往往不愿“循规蹈矩”、“依附于人”,又由于人才的智力较高,知识较多,所以对人才的控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人才实施较好的控制,要求管理者本人即是本行业一流的人才;制定完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或与其签订相关的合同,对其行为进行约束,防止人才外流或“吃里爬外”甚至经济犯罪;在人才使用上,要鼓励竞争,使能者上、庸者下,要建立人才梯队,减少对个别人的依赖,使人才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主题二 园林苗圃的经济管理
经济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人们所进行的获取或控制一定形式的物质、能量、信息,来满足社会成员或集团福利需要的程序行为。经济管理则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在群体中对人类行为所进行的程序制定、执行和调节。其效果是使人们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适当的方式,付出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减少无效劳动和浪费,从而以较少的劳动时间获取较大的有效生产。
园林经济管理受园林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城市是林业的主要载体;第二个特点是园林“产品”既可能是公共-产品,也可能是法人产品。因此相关产品的生产数量、质量及分配既可是独占性、垄断性的,也可能是市场性、竞争性的。星然园林产品中法人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但园林业的效益仍不能简单地以金钱化的利润成本之比来衡量,它的社会效益应始终放在首位来考虑。
园林苗圃是城市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殖和培育园林苗木的基地,其任务是用先进的科研手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投入,有计划地生产培育出园林绿化美化所需要的各类苗木或相关园林产品。园林苗圃的“产品”除具有公共性和法人性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活物管理”占有更大的比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园林苗圃的生产。经营活动多是国家调拨,计划成分占很大比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苗圃的所有制形成发生巨大变化,呈现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等所有制成分并存的局面。园林苗圃的经营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复杂。园林苗圃的经济管理就是要充分运用关于自然的和人类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形成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特定顺序和流程,减少无效劳动和浪费,鼓励相互配合与创新,从而“最经济地”进行苗圃的建设、生产和经营。
一、园林苗圃的质量管理
“质”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质量”是有关特征的特异程度,即鲜明程度。质量的区分要借助于测量来把各种基本特征数量化,用测量单位与被测对象相比较。质量标准是根据人类需要而选定的某一数值或数值区间,正常情况下,仅用一个特征来评价某一事物是不够全面的,人们往往用几个特征来共同反映一个事物的质量,即用综合性的数量化方案来评价质量,就比较准确而全面。例如:评价一棵树的优劣,要通过它的年生长量,枝干健壮与否、叶片的表现、病虫害的多少、树形是否美观等各方面情况来共同评价,才能得出对该树更科学、更全面的质量评价。
质量管理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而进行的程序制定、执行和调节。要实行园林苗圃的全面质量管理,就必须把制定的有关程序,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已知的基础环节,在程序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影响质量的原因,并通过信息反馈而对新的环节及特征加以数量化并纳入程序当中,从而对旧的特征厘定新的指标。
园林苗圃生产的质量管理包括四个环节,即确定生产规程、执行规程、检查执行规程情况、纠正违规或修订规程。规程,就是规范的程序,是人们在同类行为中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一个生产单位或一个施工队伍的优劣,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其执行什么样的规程和违规的多少。
园林苗圃生产中相应的规程主要包括种实的采收、制种、净种、种子储藏,选地、整地、作床,播种、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繁殖。圃地排灌水、中耕除草、制肥施肥、苗木的修剪造形、防治病虫害以及掘苗出圃等。这些规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与其相对应。
二、园林苗圃的数量管理
数量管理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建设时期内,以较少的投入获取一定的产出,或在较少的时期内,以一定的投入获取较高的产出。要搞好园林苗圃的数量管理,必须对人、财、物进行合理适当的调度。制定可行的定额和科学的工程进度。
调度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对于可支配的人力、物力(或财力)及相关行为进行空间上的分工、定位以及对于不同行为及其结果进行时间上的关联和事先安排。对于不存在分工和时间密切相关的简单行为,可用简单的指令而不用调度。而园林苗圃的生产、施工、养护各环节工序复杂繁多,对调度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有时只能随机应变或现场指挥。对工作头绪较多、时间要求严格的。园林工作进行调度时,可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即通过绘制网络图或横道图的形式进行统筹规划。
1.网络图
网络图是由表示工序的箭线,把表示工序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的节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图形。网络图中,在总开始的节点(源点)和总结束的节点(汇点)之间,路长最长的线路所表示的工期之和,就是整个工程的总工期。
“线路”是从源点开始沿箭线方向依次达到汇点所经过的路径。“路长”是线路上各工序的工期之和。路长最长的线路称为关键线路。关键线路上的工序称为关键工序。不在同一线路上的工序叫平行工序,平行工序可同时分头进行,相互之间没有时间制约关系。
网络图的绘制规则如下:①只有一个源点和一个汇点;②任何一对相邻的节点之间只有一条箭线;③没有循环回路,即没有首尾相接的箭线将若干节点连接起来;④没有曲线、交叉线和倒回箭线;⑤可以使用表示不合工序、不耗时间的虚箭线。使用网络图可以清晰地显示各工序的先后关系和平行关系以及若干工序同时制约后一工序的关系。
2.横道图
横道图是园林工程施工中常用的工程总进度控制性计划表达方式。它能比较直观、合理地确定每个独立交工系统及单项工程控制工期,并使它们相互之间最大地进行衔接。
在园林建设中,实施过细的分工难度很大,也不科学,因为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植物,不可能像其他工业原料一样事先储备,以供流水作业。因此,对于工序分解不宜过细,以留出机动的余地。对网络图和横道图中每一个工序所用时间的估算,是关键的环节。它要依赖于管理者对生产施工单位自身人员素质、数量、经验、设备配套能力以及施工地的配套条件、经济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并对各工序的人员进行定额管理。定额就是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完成的一定的有效生产量。定额的制定应以大多数员工能达到或超过,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工具设备的潜力为宜。由于定额的管理涉及相当具体的操作行为,所以还与人类行为的动机、外界环境刺激以及相互协调程度等因素有关。定额时间除包括直接实现操作过程的“作业时间”之外,还应包括相关的结束和准备时间,中间休息、餐饮等时间。但就整个定额时间的组成来看,“作业时间”占有绝对大的比重,·因而确定“作业时间”是定额管理的关键。确定“作业时间”应对若干测定对象测定若干次,一般应在上班后、收工前及二者之间各测一次,同时选定数名先进、落后和一般生产者测出平均值。又对于较难分解和测定“作业时间”的工序,如整地、栽植花草树木、树木的整形、修剪等,常根据经验来估算,以确定时间定额,这需要定额编制者在该项工序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也可通过“试工”来加以确定。如需“试工”可将其作为一个工序纳入调度计划并绘入网络图或横道图中。
由于园林苗圃建设、生产、园林施工等多在露天下进行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作业,受风霜雨雪、土壤结构、地形地势等因素影响很大,常常难以制定准确的定额,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措施,常是以承包责任制或目标管理为主。无论实施标准化定额制还是承包定额制,都可能因为操作过程中的某个变化而出现误差,因而,还必须对园林建设的实际进度进行有效管理。对关键工序,应定期检查进展情况,如实际进度没能达到计划进度,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增加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对原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施工方案等。
能否有效实施进度管理是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决于实际经验,同时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知识背景、心理定势及智力素质。优秀的管理人员,应具备管理的实践经验,又善于通过对事实的比较,来恰如其分地进行“集群建类”和“归纳分析”,找出事物间的类同点与差异之处。
苗圃管理之道
苗圃是培育苗木的基地,其经营的好坏影响到苗木的供给,随着林业生产迅猛发展,为苗木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如何提高苗圃的生产水品,以适应林业发展和林业现代化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通过阐述影响苗圃生产的因素,苗圃如何经营,提出苗圃生产经营的管理要点,为行业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苗圃经营
苗圃经营是通过研究苗木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苗木,考虑如何把苗木迅速销售出去,及如何增强苗圃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即如何获取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苗圃经营主要包括制定发展目标和作出经营决策这两个方面。发展目标是苗圃在较长时期内,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应达到的目的。它具体体现在苗圃的长远发展计划中。经营决策是苗圃为了实现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方针和行动步骤。
(1)苗圃经营决策
苗圃经营决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战略决策。指对苗圃重大的,长远的问题决策,如经营目标、经营方针的确定。二是战术决策。指苗圃在实现总目标过程中对具体问题的决策,如人员的调整、生产设施建设等。苗圃经营决策必须遵循的程序:一是形势分析,二是比较方案,三是择优决策。
形势分析是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对苗圃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综合分析与平衡。目标确定之后,除特殊情况,一般不再改变,但是外部环境很难控制,只有内部条件,苗圃可以作主。因此,苗圃在进行三者之间的平衡时,必须内部服从外部,就是说,苗圃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创造和改善条件,提高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目标确定之后,苗圃可编制若干个决策方案,再对这些方案进行具体分析、评价,最后作出择优决策。
(2)苗木市场分析
苗木是一种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必然遵从价值规律,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其特殊性。苗木在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没有变成商品时,年年生长,它是一种有生命的特殊商品。一方面苗木生产者以苗木为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构成买方、卖方、价格等商品关系。另一方面具有使用上的时效性、地域上的局限性、价值上的隐蔽性、效益上的社会公共性等特征。
一般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是靠需求来拉动的,苗木的生产和销售虽然也是靠需求来拉动,但它的需求又分两种,一种是最终需求,即把苗木直接用于造林绿化;另一种是中间需求,许多苗木售出后没有用于造林而是用于二次育苗。苗木生产受苗木繁育本身的需求和造林绿化需求的双重影响。这在苗木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时期,容易造成产品过剩。一般来讲苗木生产的市场规律是周期性短缺和周期性过剩交替出现。大部分树种的苗木培育周期较长,有的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当前的生产面对的是将来的需求,而现在需求的是过去生产的苗木。
苗木这种特殊商品的属性无疑增加了对市场分析和预测的难度,可以说苗木生产比农作物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性。苗圃必须树立风险意识,采取一些降低风险的措施,如选择育苗品种时,可以考虑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大路苗木与优新苗木相结合,短周期生产苗木与长周期生产苗木相结合,单一用途苗木与复合用途苗木相结合等。
(3)如何提高苗圃的竞争能力
1、正确地选择市场。通过市场调查和预测,分析市场的需求情况和走势,根据国家政策,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自身条件综合分析,确定应选择的市场和放弃的市场。然后,制定出开拓市场先后计划。
2、制定品种策略。苗圃经营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拥有适销对路的品种。首先决定生产苗木的种类。其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品种的更新换代,以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
3、增强创新和销售能力。要注重产品、机制和技术创新。同时,改变“守株待兔”的经营方式,采用“主动出击”的营销策略和方式。
4、加强售后服务工作。用户购买苗木,要求达到标准,保证成活。做到按标准号苗,起苗,保护好苗木活力。保护苗木活力是保证造林成活的前提,也是售后服务的关键。起苗后不能立即运走时,要 及时假植,要确实埋好,必要时应灌水。包装和运输时注意不能风干,也不能伤热。
销售的苗木要附有检验证书和苗木标签,并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必要时需要进行回访。
二、苗圃管理
苗圃管理是对苗圃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既定目标与履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核心在于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即对人、财、物的优化配置,目的在于实现经营目标。苗圃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重点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管理问题:
(1)苗圃的人力管理
人力管理是为了保证一定技术设备和资源条件下的劳动生产率,并使之有所提高所进行的程序制定、执行和调节。人力管理包括技能管理和知能管理两个方面。技能管理是针对操作人员进行的。与技能管理密切相关的人文变量主要是:体质、特长、经验和个人覆盖度。各种工具设备都对其操作人员有一定的体质要求,为了保证操作人员达到一定的时空符合度,在任用之前必须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和面试。此外,人类体质随年龄、性别的不同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差异。因此,作为程序化的管理,在选用操作人员时,常附以年龄的限制,有时甚至也对性别加以限制。园林苗圃生产与施工中有不少人力操作工具,并且在许多情况下是露天作业,以及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作业,故对体质的要求应与对智商的要求同等重视。
苗圃人员管理
知能管理是为了保证并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或为了保证并提高工艺、流程的质量、调度水平及进度水平而进行的程序制定、执行与调节。与知能管理相关的人文变量主要是:学历、资历、实绩、应变能力等。
一般来讲,大多数管理人员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在管理水平方面有所提高。为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也常采用升级、调配以及相应的工资、奖惩制度。根据“资历”给以任用,并辅以一定的评审措施,这是人员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个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愈强,其知识经验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其知识愈多、愈合理,经验愈丰富,则其应变能力有可能愈强。应变能力的识别是智能管理的重要内容。园林苗圃的生产与施工中,会受到内外部环境,尤其是植物自身因素的影响很大,需要管理人员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
(2)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苗圃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导和控制苗圃内部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成员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开发、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最少的投入生产出高质量的苗木。
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①从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即从管结果转变为管过程。②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突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全员的工作。③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2、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简称“三全一多”法)
(1)全员的质量管理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3)全苗圃的质量管理
(4)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三全一多”都是围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苗木这一目标进行的,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把用户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树立为用户服务,对用户负责的思想,是苗圃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应贯彻的指导思想。
(三)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指对苗圃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进行预测、决策、核算、分析、控制、考核等科学管理工作。成本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提高苗圃的经济效益。
1、成本管理的原则
(1)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集中统一是指由专门领导和部门负责管理;分散管理是指每个人都按自己的职责分工对应负责的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
(2)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成本管理不仅仅是财务会计部门的事,技术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
(3)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除了专业人员管理,还必须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4)成本最低化的原则。全面研究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使其变为现实。
(5)全面成本管理的原则。涉及苗圃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员工。
2、成本管理的内容
(1)成本预测。成本预测是根据有关的历史成本资料及其他资料,通过一定的程序方法对本期以后一个期间的成本所做的估计。可以对某个品种苗木成本预测,也可以对苗圃总成本预测。通过预测,可以了解未来的成本水平,检查能否完成既定的成本计划。
(2)成本决策。成本决策是指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方案的比较、分析、判断,从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过程。正确的成本决策,应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
(3)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以预先制定的成本标准作为各项费用消耗的限额,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控制,及时揭示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成本标准的差异,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消除差异,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4)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指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按一定的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计算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核心,可了解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
(5)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实际的成本水平和成本构成情况,采用一定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检查,计算其完成情况、差异额,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6)成本考核。成本考核是将苗圃制定的成本计划、成本目标等指标分解成苗圃内部的各种成本考核指标并下达到苗圃内部的各责任人,明确各责任人的责任,并定期进行考核的过程。成本考核应与一定的奖惩相联系。
【苗圃管理对员工制度】相关文章:
苗圃员工管理制度05-11
苗圃公司管理制度05-06
员工管理奖罚制度05-11
怎么管理ktv员工制度05-08
员工管理制度05-11
员工管理考核制度02-08
员工的管理制度02-16
员工管理的规章制度02-23
关于员工管理规章的制度02-23
餐饮管理员工制度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