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薪酬制度改革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劳动工资配套改革已成为适应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彻底打破现行的工资体制,制定出符合农村信用社行业特点和实际的工资制度,使工资分配与信用社的经营成果、员工个人的能力水平和业绩相挂钩。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工资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一直延袭套用国有商业银行的行员制工资分配制度,虽然这种工资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促进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现行的工资制度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并严重制约着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一是现行的劳动工资制度同农村信用社的性质、特点不相适应。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制的金融企业,完全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分配的工资体制,极大的挫伤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随着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现行的工资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农村信用社经管理的实际需要。二是现行的工资制度在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员工的工资与岗位、职责、技能和贡献不相称,劳酬相关性模糊。致使工资分配与经营状况联系不紧密,经营好的没有多得,经营差的没有少得,这种保护低效落后的工资体制,不利于鼓励员工努力上进,增强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三是现行的工资管理体制集中过多、统得过死。信用联社和信用社没有工资分配的自主权,这与信用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不相匹配,使基层信用社经营缺乏灵活性,责、权、利没有实现有效的统一。
2、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了WTO,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当前共同面临的一项关键性任务。农村信用社当然也不能例外,面对金融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从适应国内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的角度,还是从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角度,都必须围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一主线制定改革措施,而现代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从目前农村信用社人才结构来看,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及素质低下等原因,将成为制约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如何保留住人才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是当前乃至今后农村信用社发展永恒的主题。建立适合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工资分配制度就是要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将员工的个人价值充分体现在他们的分配过程之中,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使这项改革真正起到以分配制度带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日前农村信用社进行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为开展工资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时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分配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改革必须与劳动人事制度配套进行。因为分配制度历来与劳动人事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和天然联系。作为信用社来说,只有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在推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等充满竞争与活力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适应农村信用社行业特点的新的工资制度,以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才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如果旧的劳动人事制度不能与新的工资分配制度相匹配,那么必将出现新的显性或隐性的分配不公,造成效率下降,使分配制度改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进而阻碍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资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信用社的工资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信用社行业特点的工资分配机制,严格贯彻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有效解决现行工资分配中的各种矛盾,逐步使员工的报酬和信用社的经营业绩、个人的实际贡献有机地联系起来,采取先进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农村合作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2、建立新的分配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⑴自主经营、以收定支的原试论农村信用社的工资制度改革则。信用社的工资支出应以其自身收入为前提,工资增长必须与信用社的利润增长相统一。
⑵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原则。新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必须有利于信用社的整体的协调发展和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在拉开各部门和岗位的工资档次上,应充分考虑各自的工作特点、工作性质。以保证信用社的协调、稳定发展。
⑶按劳分配的原则。工资分配要与个人的业务水平、贡献大小、工作质量的好坏紧密的联系起来,实行按绩取酬、按劳分配。
⑷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的原则。新的分配制度的出台不仅要考虑促进信用社的整体发展要求,而且还要考虑员工个人能动性发挥的需要。在实行新的工资制度时,应坚持公平与效率的合理搭配,使之成为对优秀员工的一种激励和对落后员工的一种鞭策。
三、工资制度改革的步骤、方法
1、舆-论先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农村信用社的工资制度改革政策性较强,将会涉及到每名员工的切身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也将是信用社改革中前所未有的。广大职工需要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因此,各级管理部门要充分做好思想准备,把此项工作作为事关信用社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来抓,避免因仓促上阵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只有先解决好员工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和思想教育,使广大员工自觉参与到工资改革中来,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工资制度改革是农村信用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保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从而消除顾虑,更新观念,为工资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2、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细则。农村信用社的工资制度改革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要对当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线、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以及工资的成本效能比等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和论证。各级管理部门要深入基层,对辖内的员工工资情况进行认真测算,制定出符合农村信用社行业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工资改革实施细则。根据我市现实情况,应结合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结构工资制。就是在最低生活保障工资和按员工的学历、资历、专业技术等方面所给予的津贴确定以后,依照不同岗位的划分,把所在单位年初工作目标分解到每个岗位,然后通过对个人的工作目标和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按完成目标的情况同比例兑现工资。通俗地讲,就是把不同的工资挂在不同的岗位上,而不是人头上,谁在岗谁拿这份工资。使工资报酬的多少与员工的贡献大小实现真正的统一。另外责任目标工资则根据当年实现效益的情况按比例计提并按员工贡献的大小由信用社自主分配,联社监督管理。
3、严格考核,按规定兑现工资。为使工资制度改革落到实处,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考核体系,以防止弄虚作假和做表面文章,各级管理部门应围绕下一级单位的利润、存贷规模、信贷资产质量和费用等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逐级考核。基层信用社则围绕员工的业务水平、劳动态度、工作业绩进行准确的评价和考核,然后按有关规定兑现工资。
从总体来说,信用社的工资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到宏观管好、微观搞活,需要科学的业绩考评体系,只有在保证员工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兼顾效率与公平,最大限度的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新的分配制度中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得到充分的发挥,推动信合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民营企业改善薪酬制度的意义
目前,民营企业日渐成为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的快速、和-谐、协调法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全局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二是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民营企业改革和建设薪酬制度有利于企业员工经济利益的维护,在使员工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状况改善的同时,有利于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和切实落实。
遵循原则。
一是保障性。一方面民营企业建立的薪酬制度应当具有保障性,作为一项内部规则,其不能被随意的更改或废除,从而使员工具有的不确定性工资收入得以消除;另一方面薪酬制度应该涵盖对员工的社会保障。
二是透明性。民营企业制定的薪酬制度要保持透明化,从而使企业员工得以对其公正性进行监督。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引导员工参与制定薪酬制度;采用较简单的植物评价方法,从而便于员工理解;将关于工资制定过程的详细文件说明向员工发布。
三是激励性。在对薪酬制度进行设计时,要尽量将员工薪酬与其贡献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对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原则进行体现;另一方面还要使员工在资本投入、技术投入及智力投入等方面获得的报酬进行体现。要适当拉大员工报酬差距,在坚持有升有降的基础上,使“铁饭碗”和“平均主义”的思想得以坚决杜绝;要善于提升员工报酬,从而使其明确自身价值的提升。四是适应性。员工的工资收入要同国家发展经济的速度相适应,要同国家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对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改善的要求相适应,更要同企业变化的经济效益相适应。五是公平性。企业在对薪酬制度进行制定时,要允许工会组织参与,也可以对社会上的中介公司或咨询结构进行邀请,在使薪酬制度公平性得以提高的同时,也使劳资双方得以实现“双赢”。
结构设计。
作为企业分配理念的反映,薪酬制度是对企业薪酬思想和薪酬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目前,在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中,对薪酬制度的制定要对以下因素进行考虑:福利待遇,即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等;个人效率和业绩;工作时间;个人资历、技能和学历;人员层级关系等。结合这些因素,在对企业薪酬结构进行设计时,应包含以下几种:
一是基本工资,作为员工薪酬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工资包括岗位工资和工龄工资。
二是激励工资。作为企业员工积极性调动的有效手段,激励工资包括绩效工资和加班工资两部分。
三是保险与福利项目。作为民营企业吸引人才的另一内容,福利可以分为非强制性和强制性两种,也可以分为公共福利和个人福利;对于基本保险,要结合国家规定进行设置。
总之,民营企业要在对改革薪酬制度必要性进行明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在对设计原则和结构的遵循上,使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薪酬制度得以制定!
【薪酬制度改革的意义】相关文章:
薪酬制度改革05-07
薪酬制度改革目的05-11
邮政薪酬制度改革05-14
公司薪酬制度改革05-18
薪酬制度改革论文05-18
某it企业的薪酬制度改革05-12
深化企业薪酬制度改革05-14
河南联通薪酬制度改革05-18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论文05-18
职工薪酬制度改革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