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人事资料>员工管理>《感性与理性管理者

感性与理性管理者

时间:2022-04-06 17:42:09 员工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感性与理性管理者

在信息膨胀,知识与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现代社会,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的发展与竞争能力,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员工态度、知识、技能的提升。培训作为员工态度、知识、技能提升的重要手段,几乎已经被所有企业列为了企业的基本职能。随着企业更高层次竞争的来临,企业对规范、提升培训管理的咨询需求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笔者也有幸为几家企业做过培训管理咨询,并在咨询实践的学习与探索中,颇有感受。本文作为“理性”与“感性”的立体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文章之一,从培训管理的“理性”与“感性”两个角度,以分享笔者在培训管理咨询实践中的感受。 一、培训管理的“理性” 

一提到培训管理,多数人会想到“培训需求调研、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估”四个阶段的管理理论,这也是培训管理“理性”的最基础内容。笔者在咨询实践中,结合前人的智慧,也形成了对培训管理“理性”的几点认识: 1、培训资源的有限性 

培训是需要花钱、花时间、花精力的,要做好培训工作本身,当然是投入越多资源越好,但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无限制地投入资源进行培训的。世界上在培训上最舍得投入的企业,也不过拿出销售额的2%-5%,用来进行员工培训;中国的企业,大方一点的相当于销售额的百分之零点几,一般的也就百分之零点零几,甚至更少。作为培训管理者,一方面要呼吁企业要更加重视培训;另一方面,必须要考虑企业到底能够拿出多出钱来做培训。正是资源的有限性约束,才让培训管理有了价值——就是怎么样在既定资源下,让培训更有效。 

这是培训管理最基本的“理性”内容,忽视了资源有限性而畅谈培训管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培训管理的目的性 

培训是手段,还是目的?当然是手段。 

那么培训作为手段,其目的是什么?直接目的——提高员工态度、知识、技能;基本目的——满足企业的运营要求;最终目的——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这两个问题都很简单,但很多企业在做培训管理的过程中,却往往没有围绕培训管理的目的在做。这其实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说“培训没有作用”的根本原因。 

培训管理的目的性要求重点围绕“一个中心,两个落脚点”来开展工作。 

一个中心,即以培训管理的目的为中心,这里讲的目的不只包括直接目的,更重要的是关注基本目的与最终目的。 

两个落脚点,也就是四个阶段的管理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一是培训需求调研,就是寻找“员工的态度、知识、技能,与满足公司运营与发展需求的差距”,将培训管理的目的,转化为实际的培训需求。 二是培训绩效管理,笔者结合为企业导入培训管理系统的经验,将培训效果评估与绩效管理的思想相结合,以实现对培训这一工作职能的目标绩效管理,紧紧围绕培训的目的来开展系统管理工作。绩效管理是为了保障绩效达成而进行的从前到后一系列工作,而不单单是对结果的考核;而培训效果评估之所以大家感觉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应用,就是因为“效果评估”还是“考核”的概念,缺少目标制定、分解、监督执行与考核的系统管理落地措施。 3、培训内容的严肃性与规范性 

有一家制造企业希望通过培训来统一员工的价值观,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就从外部请了一位“大师”来讲,讲完了,很好,大家很激动、很感动。后来又请了一位来讲,员工忽然觉得:“咦?这位说的也有道理,怎么觉得与上一位讲的观点还有些不一样?”员工们突然觉得有点乱。 

这家企业的员工,就在说“培训是浪费时间,没有用,是可有可无的过场”。这样的企业,花了大力气在做培训,但培训管理还浮在表面,因为他们只做了培训的程序、表面,而没有抓住培训的“本质内容”。 

我并不否定社会上各种培训的作用,而是认为,公司的核心培训内容,应该是严肃的、规范的,就像企业制度、规范一样,指导员工行为。要实现这一目的,实际上要有大量工作需要做——编制培训教材。 

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数学”、“自然”这些课程,会有多少人说这些“培训”是没有用的?同样的,作为企业的培训如果是这样严肃、规范的课程,那谁还会说企业培训是可有可无的? 

培训教材的编制,需要公司组织专业人员,有序进行。每一个培训教材,都应该是公司在这一领域最高的权威、最新的成果、最高的真理、最严肃的制度、最规范的标准。所以,编制培训教材的过程,是企业全面整理、升华企业文化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标准资源、管理资源的过程。 

当然,对内部资源的整理,不是排斥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而是要立足本企业,去整合各种外部资源,而不是直接的将不成形、不可用的垃圾知识也传授给每个员工。 4、培训的规划性、层次性与针对性 

现在很多企业,只要有培训上到总经理,下到操作工一哄而上听课的场景屡见不鲜。这种现象,足以说明,企业的培训是缺少系统规划的。这种规划不但但是指规划什么课程,更重要的是规划“究竟是谁,更适合怎么样的培训?针对这一人群的特点,适合采用什么样的培训方式,才能达到目的?” 

另外,培训管理的规划,需要按照不同岗位层级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层级,来规划出“进阶式的培训”课程。新员工入职培训(如联想的入模子培训),就让新员工参加;一般人员要进行基本业务技能培训;如果晋升基层管理者,就进行初阶经理人培训;如果晋升中层管理者,就进行中阶经理人培训;如果晋升高层管理者就进行高阶经理人培训(如惠普公司的进阶培训规划)。 培训的规划性与层次性,实际上,就是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培训有了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既定目的。 

二、培训管理的感性 1、培训文化的导向性 

很多“企业重视培训,频繁组织培训”,但这种重视可能更多来自于企业领导、公司培训管理部门,而对于应当充当企业培训主体的各级管理人员并没有重视。那么,广大员工即便是重视,也无法得到各级主管的支持。所以,建立良好的培训文化,首先要让各级主管明白,培训是各级主管的核心职责;要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激励各级主管对培训重视。比如,现在很多企业都规定,一个管理者要晋升,除了看其本人所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之外,还要看这个管理者有没有培养出接任者。如果没有,那么本人表现再优秀,也无法得到晋升。通过这样一种机制的建立,就从客观上迫使各级主管采取各种培养下属的措施,从而带动了公司良好培训文化的形成。当然,公司也要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各级员工的学习积极性,鼓励自我加压、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2、培训管理的激励性 

任何具有上进心的员工,都会非常在意企业有没有对员工的成长投入足多的关注,如果一个员工在一个企业中,不能感受到进步,那将是各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培训学习机会不足,而导致员工的不满,乃至离职,是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培训是员工最好的福利”,反映的就是培训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培训的激励性,一方面要求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培训,既满足企业要求,也满足员工成

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实现对员工的激励,比如在保障培训目的达成的基础上,将部分课程设置为“奖励课程”,让其变成通过努力工作才能获得的“机会”等。 3、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培训者的广泛性 

一提到培训,人们往往回浮现出一个场景“一个老师在讲课,很多人在听,并做着记录”。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人将培训等同于了讲课。 

培训作为手段,就是“将正确的观念、知识传递给员工,让员工掌握正确的方法,练就熟练的技能”。因此,一切能够达成目的的方法,都是培训。现在的培训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讲课,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技能竞赛”等都是培训;“自学”、“模拟演练”、“网络教育”也都是培训。所以,培训不应该局限于一种方式,而是根据培训受众、课程特点,灵活设置。 

正是基于不同的培训方式,培训讲师也应该是广泛的。培训讲师可以是外部培训专家,也可以是内部培训师;可以是公司专职培训师,更应该重视将每位上级主管训练成为“专业培训者”,也要大力推动在企业里实现“以老带新”。 三、培训管理“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培训管理“理性”与“感性”需要相互结合,才能是培训管理的工作更有效果。

1、“理性”为“感性”的发挥奠定基础 

培训管理的“理性”,体现的是培训管理的原则性、目的性、严谨性、针对性,是培训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培训开始进入规范化运作的前提;只有满足了培训管理的“理性要求”,才能将企业的培训管理纳入到了一个规划化的运作平台上,才让培训管理的“感性内容”,具有了意义。

2、“感性”放大“理性”平台的作用 

培训管理的“感性”,强调的是培训管理的文化导向性、激励性、灵活性,是保障培训管理效果的必备条件,是培训管理中的关键细节所在,是更加精准化发挥培训管理作用的保障。只有充分重视了培训管理过程中 “感性因素”,才能最大化培训的作用,才能够真正让企业的培训管理工作纳入到良性的、高效的轨道。

绩效管理的理性与感2015-05-12 22:45 | #2楼

最近在咨询项目过程中与某企业总经理沟通时,谈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性”与“感性”这一话题,沟通完毕,仔细回味,收获颇丰。所以,想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理性”与“感性”做系列的剖析,描述一个结合“理性”与“感性”的立体人力资源管理。 

本文是“理性”与“感性”的立体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文章之一,也是企业最关心、最头疼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笔者想以此与正在做或将要做管理的总经理、HR经理们分享交流。 

一、绩效管理的“理性” 

随着绩效管理这一工具在中国企业中的普及应用与实践的,其“理性”的一面已经逐步固化。一般情况下,实施较为完善的绩效管理,需要具备以下“理性”内容: 

1、绩效管理的原则性 

一般的企业在导入绩效管理系统的时候,会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常常表现为“业绩合同”、“绩效合约”、“目标协议”等形式,而其本质都是“契约式管理”。作为契约,具有“一旦约定,严格执行”的原则性,是保证协议双方兑现承诺的基矗另外,绩效管理一般会是企业正式的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其原则性也不言而喻。 

绩效管理的原则性是绩效管理“理性”的本质表现,没有原则性作为支撑的绩效管理,是没有根基的,是没有执行力的。 

2、绩效管理的数据化 

绩效管理的各种“契约卡”,会以各类指标组成,而考核指标要发挥作用,需要有各种统计数据作为支撑。绩效管理中的统计数据涉及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用平衡计分卡的归类方法,考核指标分为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成长四个方面,所以统计数据也要来源于这四个方面。绩效管理中各种统计数据的得出,均遵照科学的统计方法,严格按照既定的统计口径。 

绩效管理的数据化是绩效管理“理性”的突出表现,没有数据化的绩效管理,是不科学的,不具有说服力的。 

3、绩效管理的可执行性 

可执行性是绩效管理制度与目标制定过程中要考虑的关键要素。绩效管理制度与目标,只有符合企业的实际,能够切实指导企业的行为,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尤其是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一般都会强调要制定“跳一跳能够够得着”的目标,也即可执行的、具有行动导向的目标。 

绩效管理的可执行性是绩效管理“理性”的基本表现,没有可执行性的绩效管理,是脱离实际的,没有实际价值的。 

二、绩效管理的“感性” 

在咨询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事实:如果绩效管理只是一摞硬邦邦的考核卡和一堆冷冰冰的考核数据,那就是不具人性化的管理工具,也就很难得到贯彻落实,即使强行推动下去了,也迟早会形式化。 

所以,绩效管理仅仅具有“理性”,是不完整的,是没有内涵和灵魂的;“感性”则是绩效管理由一个平面,变成有血有肉立体的内涵与灵魂。这里我们谈“感性”,不是随意、无原则,而是指要考虑、尊重人的感受。 

绩效管理的“感性”需要体现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 

1、目标制定上下沟通,达成一致 

我们在为企业导入绩效管理体系过程中,一般建议企业采用“上下沟通,制定目标”的方法。制定目标过程中的上下沟通,既是制定合理目标的有效方法,也是充分尊重下级意见、听取下级想法的重要途径,还是将目标执行的困难与思想障碍提前扫清的重要手段。 

实践也证明,采用这种方法,能使各级人员执行目标的积极性提高,目标的达成效果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2、目标实施指导鼓励,共成目标 

绩效考核不是月底累计数据,与员工进行“秋后算账”,而是要在目标执行过程中关注员工表现,及时表扬员工,及时纠正过程的不足,时刻关注目标完成的进度,让员工有动力、有压力,并及时提供帮助,与员工共同完成设定的目标。 

有的企业老是盯着看“分数有没有拉开差距,有没有分数普遍高了”,而不去关注目标是怎么完成的,或者为什么没有完成,这与绩效管理强调的“过程跟踪”的管理思想严重偏离。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和鼓励,是作为上级主管管理职能发挥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目标过程的指导和鼓励,试问:“员工凭什么认为你是他的领导?” 

3、考核打分中肯评价,认真反馈 

我曾与企业领导者交流“领导魅力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话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员工得到尊重、重视与公平对待。在绩效管理中对员工中肯评价、认真反馈,就是让员工得到尊重、重视与公平对待的有效手段,其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绩效考核成绩本身。 

我们为某零售企业导入绩效管理体系后,在正式运行阶段,到企业里了解体系运行的情况,其中一位部门经理说了这样的话:“每次拿到评估后的考核卡,我从来不先看成绩,而是看总经理写的综合评价。我来企业这么多年了,执行绩效管理体系之前,从没见过总经理如此认真的给每个下级写这些评语,所以每一次看到总经理写的评语,都感觉到他对我的重视,对我工作的认可。记得有一次总经理这样给我写的:本月表现非常好,除了目标卡的工作完成之外,过程有突发性事件和临时性工作都完成得不错,本月额外加5分,希望继续努力!其实这5分对于我的工资系数没有任何影响,但我却很兴奋,这种兴奋一直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4、绩效面谈及时沟通,情理交融 

绩效面谈是上下级之间难得的进行面对面正式沟通的机会:绩效面谈时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上下级间能很好的沟通;作为下级既能进行工作汇报,让上级了解工作全过程,又能够听到上级对工作的评价,格外看重绩效面谈的机会。所以,及时进行绩效面谈沟通,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情感的需要。我们所服务的某零配件企业HR经理孙先生说:“每到考核期末,部门经理们都问总经理在不在家,会问我安排他们什么时候进行绩效面谈。曾经有一个月,总经理长期出差没有进行绩效面谈,部门经理们感觉很失落。在我们公司,绩效面谈已经是上下级进行正式工作沟通的最重要手段,每个月上下级针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深度交流,找差距、找原因,为进一步的改进工作,提升绩效,做足了功课。 

而有的企业,往往不重视绩效面谈工作,而将注意力完全盯在对考核分数的分析上,而忘记了与下属坐在一起分析分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结果导致了绩效考核的表面化、形式化。我们在为某企业做管理诊断过程中,与其生产部经理谈到绩效管理问题时,他说:“我看重的不是被扣了多少分,被加了多少分,而是为什么对我有这样的评价! 

三、“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运用 

理想的绩效管理,就是要将“理性”作为工具,而将“感性”作为灵魂,二者有机结合,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中“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运用,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理性”中留出“感性”的空间 

企业在制定绩效管理制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绩效管理“感性”的需求,将目标制定过程中的沟通、目标辅导、考核打分要求、绩效面谈等内容纳入其中,搭建起“感性”发挥的空间。尤其是刚刚开始导入绩效管理的企业,更需要用看似比较机械的方式,引导各级主管去关注绩效管理中的“感性”要求。 

在制定制度、进行约定时,需要明确约定的刚性事项,一定要明确约定,而需要让人充分发挥“感性”因素,才能够取得更好效果的,则留有余地。在制定各类评价指标时,可以允许上级主管有“感性”发挥的空间,要让其自主地按照对员工、对工作的理解,建立能够促进工作目标达成的评价指标与考评标准。 

2、“感性”中贯彻“理性”的原则 

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尊重人的感受,是“感性”的核心要求。但是尊重人的感受,并不是无原则地迎合所有人的感受,而是以绩效制度为依据,通过“感性”手段激发大家积极性,提升大家执行力,完成绩效约定。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要坚持绩效管理的刚性原则,避免“人际关系导向”,维护绩效管理的严肃性,杜绝“老好人”现象,从而保证绩效管理的制度化运行。 

【感性与理性管理者】相关文章:

光棍节感性文案12-06

光棍节感性文案6篇12-06

光棍节感性文案(6篇)12-06

光棍节感性文案通用6篇12-10

光棍节感性文案集合6篇12-10

光棍节感性文案(集合6篇)12-10

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05-18

作为管理者的缺点03-02

管理者的责任与权力04-14

优秀管理者的定义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