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秦兵马俑一课一研反思
秦兵马俑一课一研反思(第一篇)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围绕“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三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上,教学时如何让学生能真真切切地读这部分,能踏踏实实地感悟出这些兵马俑的惟妙惟肖?
1、整体感知这部分。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俑?并让学生把这些写到黑板上,以此把这个兵马俑的轮廓扎实地映在学生的脑中。
2、以说促读这些兵马俑又都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两三种,能流利地说出来。让学生自由地再读这部分,提示他们充分地读,然后再互相说一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再提示他们尽可能少看书,并且用好语调和加上一定的表演力。这样的教法学生很感兴趣,学生也很有激-情,对于文中介绍较简单的如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等,结合收集的资料作介绍。
3、深入地感知。对于俑与武士俑很相似,但又各有不同的特点,接下来,我让学生对比这两种兵俑有什么不同,学生从身材,穿着,头冠,神态等去做了比较,以此更为深入地感知了“形象逼真”,同时也让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了这两种兵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一开场,我就说:“今天,我是带着耳朵来欣赏你们精彩的发言。”确实,今天课上许多学生的发言都非常精彩,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亮点也很多,这些都来自学生。上完了课,我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另一番感慨:用欣赏的耳朵去倾听学生,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感到惊喜。我想到了新课程中一再提到的教师角色的转换,我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我的教学设计,我在课堂中的每一句话语,都是为了激活学生幽闭的情感,开启学生封存的心智,放飞学生想象的情怀。
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再次审视这堂课,首先我觉得情感目标的落实应该说是较到位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和网络中的拓展阅读材料,我用自己的激-情和深情并茂的导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从知识目标的落实上来看,这堂课中,我直截了当地抓住中心句展开教学:图文结合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借助文本和网络资料探究类型众多;通过创设竞聘小导游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复述课文感悟文本;仿照课文用“有的……有的……”说神态各异的兵马俑,通过自己的语言与文本的对照,不仅很好地感悟了课文语言文字的美,同时也较好地进行了句式训练;最后的小练笔写写自己的感受,更是在语文课上很好地落实了读写能力的培养。
秦兵马俑一课一研反思(第二篇)
小学课文《秦兵马俑》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课前,我在班上作了了解,谁也没去过西安(包括我),为了多一点感性认识,我上网去查了很多资料,发现了很多很多感兴趣的内容。我觉得都很好,都想把他告诉学生。我花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浏览网站,课外还布置了学生去看一看相关连接上的内容。学生还真学得兴致勃勃。
冷静下来看,我不由地发现这种热闹背后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我发现追求了信息的量,却不能保证信息的质。课堂上我较大容量地增加了编外材料,却因此忽略了手中教材。由于时间仓促,在学习教材内容时,教师来不及引导学生对课本中规范严谨的语句作细细品味欣赏,只仅仅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浅层理解上,兼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却在不经意中冷落了其“工具性”。于是乎,课文中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事物的方法来不及去领会了,那些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也没时间去欣赏了,文中颇值得推敲的、很有文言色彩的词句也不去琢磨了,语文课上得不再具有原汁原味的“语文”味儿,而变成了“走马观花”、“信息博览”。这与我“充分运用网络优势,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美好愿望”有些背道而驰了。
【秦兵马俑一课一研反思】相关文章:
一课三研活动反思04-01
教研活动《欢乐满山谷》一课三研反思10-30
研训活动反思03-31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05-10
研训活动个人反思03-31
语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04-03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合集05-18
校本研训活动个人反思04-01
小学数学研训活动反思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