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心声教学反思
《心声》是一篇小说,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李京京”的小男孩,因为和万卡有着相似的人生遭遇,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遭到老师的拒绝,情节便由此展开。故事贴近初中生的生活,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
在执教《心声》这一课时,我抓住小说的体裁特点,设计了五个主要的环节,(一)初读课文,感知“心声”。除完成扫清文字障碍的任务外,侧重于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情节:(1)公开课前,想读课文。(2)回家路上,偷读课文。(3)第二天放学,听读课文。(4)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二)跳读,感悟“心声”。让学生思考问题“李京京为什么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呢?他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呢?”“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读课文,仅仅是喜欢么?”,从而侧重引导学生对小说主题的多层面的理解,如“渴望通过朗读课文,宣泄内心情感的心声”“希望教师能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心声”“渴望家庭幸福、和睦的心声”“渴望同学理解尊重不被孤立的心声”“希望不为了所谓的荣誉而弄虚作假的心声”等。(三)点名读,品味“心声”,侧重于学生体会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四)发挥想象,交流“心声”,侧重于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公开课结束后,假如你是程老师,你想对李京京说什么?假如你是李京京,你会对程老师怎么说?你是李京京的同学,又会怎么说呢?(五)真情告白,互诉心声。班上共有34名留守学生,占了全班学生的60%,除此之外,还有些单亲家庭,在某种意义上,更想关注他们的心声。自认为这些环节是经过较为认真的准备了的,但在公开课上第二个环节都还差那么一点没有完成,虽然是按两节常态课设计的,但还是没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在这节课上,我还注意了教学细节上的处理,语文组的邓老师说我的导入很自然,其实怎样导入我在铃响之前还在犹豫,因为我在上课前看了一段《心声》课堂教学实录,那里面是以学生说自己的心声导入的,而我把这个环节是安排在最末的,为这个问题有些徘徊。最后上课的时候说成了这样:“同学们都知道‘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已在我校全面铺开,这活动要求教师全员参与,田老师当然也不例外。为了在‘比教学’活动中取得好的成绩,我特想把要上的课文事先排演一遍,可读了马上要和你们一起学习的《心声》,这个念头一下子没了,《心声》为什么会让老师打消这个想法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黄蓓佳的《心声》。黄蓓佳是当代女作家,她曾说过‘每部书都是一段生命,一种面孔,一些梦想’,那么这篇小说将会给我们展现怎样的生命、面孔和梦想呢?”
还有在把握小说情节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性语句把握文章结构,关键性语句一般表现为首尾句、中心句以及表示时间、地点转换的句子等,这篇小说其实就是四个情节、四个场景,按时间顺序联系在一起,逐层推进,波澜纷呈。
教学目标是明确的,教学思路也是清晰的。但是预设和实践有时相疏,甚至相诡。这节课暴露出一些不足。
最大的问题是课堂氛围较沉闷,举手回答问题的只有那么两三位同学,我觉得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又有意点了没有举手的一位同学,那位同学没进入状态,却“鬼机灵”的说“我的答案和前面的那位同学一样的”,我也不便点破。自由发言时,大部分学生也不是那么积极参与。有老师说“亏得你心态自然,有条不紊,不断地启发诱导”我对他说“你可知道我当时心里磨得多苦,差点求他们了!”。评课的时候,有老师安慰我“到了九年级,学生都那样,比不得小学和七年级学生”。其实,我知道这个因素微不足道,也不是这节课上我不会激发学生。而是在前面的教学中,认为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习惯,索性以灌输为主,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方面做得不够。越是学生欠缺的好习惯、好方法,我们越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缺乏长远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最终是苦了教师自己,阻滞了学生发展。当全体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行深度思考,才会达到“教得轻松,学的轻松”的效果,客观的说,现在一部分学校、一部分教师无法摈弃“时间加汗水”以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重学生负担为代价的这种模式。在这方面,我是一个徘徊者。
其次,还未能将多媒体完全有效的使用。这主要表现在自己制作的课件达不到既定的效果。很多时候,都是下载别人的,或者下载后略作改动。但是,别人的不一定就适合自己的教学。有时候为了用上多媒体,让别人的课件“牵着鼻子走”,受到了局限和约束,反而削弱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
除此之外,还体会到教学要有自己的风格。别人的东西看着都好,但不是所有的都能内化为自己的。我今天在《班主任之友》2011年第7、8期看到了《发挥特长,走向成功》一文,魏书生说“就课堂形式而言,衷心希望大家千方百计发展自己的长处,千万不要都来模仿‘魏书生六步教学法’……有的教师擅长讲授,还应该讲下去,还应该发展‘讲’ 的长处,有的教师擅长写,就应该继续发展写的长处,写的更科学、更艺术、更迷人,而无须学魏书生一堂课有时只有十几个字的板书……有的教师不善讲,不善写,善于个别辅导,完全可能成为辅导方面的专家……”。
我会认真的对待“两课”活动中的每一堂课、每一次家访,因为每一次都是学而弥新的机会。力求做到学校倡议的那样“比教学,炼师能;访万家,铸师魂”。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初中语文心声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心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3-27
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03-11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6-10
【热门】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3-10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精】03-10
【热】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3-10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荐】03-10
【荐】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3-13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热门】03-1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