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19 19:12:16 物理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理课教学反思

高三物理课教学反思

物理课教学反思

最近几天,高中部组织了各学科备课组长进行了“复习示范课”,我讲了一节《整体法隔离法解连接体问题》专题复习课。我在备课讲课过程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现在将这一过程进行总结交流。 

一、备课反思 

高三复习综合性强,我在准备过程,参照了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同时结合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在设计上,先讲方法,后由浅入深的处理相似问题,最后归纳,比较方法。我自以为设计合理,重点突出,内容精练,习题选择合理,不足之处在于投影片制作粗糙,部分习题设计不严密。没有进行板书设计和一题多解设计。 

二、授课过程反思 

1、优点 

以前讲课有罗嗦、唠叨的

毛病,自己不知不觉中说了许多重复的话。在本节课上,我注重了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语速也达到了自己的设计要求,在讲解与投影片相结合的过程中有进步。内容讲解与备课过程预设的完全一样,自己觉得选题恰当。注重递进难度,注重基础学习方法归纳,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确实有“启发性”的教学感受。 

2、缺点和不足 

师生互动严重不够,没有单独提问任何人,也就不能将学生的真实思维暴露出来,感谢评课老师在此处的指点。 

板书过于简洁,给自己一种空的感觉,重点没有留在黑板上,强调的不够。(另一原因,因“连接体,整体法,隔离法”均不是在教材上体现的,对自己收集理解的概念均无明确定义。另一原因担心给学生一种再掌握“几个概念”的负担。)各环节过渡连接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觉连贯性,因果关系情况表达的不好。投影片应在多做几张。讲课过程中发现投影内有的应分开来放,突出一些内容会更好。 

三、课后反思 

利用信息技术,在备课过程中,收集资料、使用资料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讲课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但投影效果不好,学生看不清等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上需不需使用?如何用?辅助效果如何?评价还需探索。 

高三一轮复习注重“三基”复习,本节课专题设计我认为成功,高三物理还应有多少题?其他复习课如何体现教材?大纲和考纲的精神?复习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培养学生除做题外的更多能力呢?愿与同仁研讨、请教。

下一篇与物理课教学反思相关内容

物理课【教学反思】

随着师生间的亲密问候,新一节科学课又拉开了帷幕。这一课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本节由“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部分组成,是力的知识的深化(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也是力的合成和力的平衡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其内容设置上有利于从以下三方面体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2)贯彻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一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小车实验”是本节的关键内容,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支撑点。本课我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策略,这些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教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怎样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思考就成了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在教学的第一阶段:我采用“矛盾冲突法”,借助于实验展示生活体验、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思想实验矛盾冲突,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有较高的热情去发现问题,为运用矛盾冲突法纠正错误认识,建立的正确认识作好铺垫。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如何?”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思维习惯往往去找实际不受外力的物体:如太空中的物体等,很难提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我在教学中,直接提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课后仔细思考发现这种处理并不好,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应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不受外力的物体不存在,我们能否使物体几乎不受外力作用?能否使物体尽可能少受外力?如何将少受外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与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联系起来?然后得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不受外力作用”是一种理想状况,我们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得到理想状况。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第二阶段:实验探究。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想后,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再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最后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只起组织者、帮助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课后我感到,还没做到完全放手,比如,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是老师直接提出的(为了节省时间),如果教师提供给学生提出问题的舞台,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会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学生提出问题是顺利探究的开始,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不要否定。将问题分为三类:第一类直接让学生说出答案,第二类让学生上网或查资料解决,第三类作为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力争完全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后,我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针对牛顿第一定律,你能提出那些问题?”。设立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设计这一环节时,我考虑到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那只能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去挖掘问题。没想到同学们踊跃提出了各种问题,有的问题学生能解答的我就让学生解答,有的问题需在老师的点播下由学生解决,有的问提我直接告述学生是以后要继续学习的。这样把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解决。

课后,我认识到,相信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题作用必不可少的前提。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机会,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会受到遏制。如果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人人动手、动脑,学生的视野就会开阔,思维就能得到扩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坚持这样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几点不足:1、情感目标没有充分体现。2、实验结果学生交流的不充分。3、价值观教育体现的不明显。在简单介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实验结论和英国科学家牛顿的研究成果后,如果介绍少年牛顿故事,会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成果往往是众多科学家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让学生尤其是暂差生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效果会更明显。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物理课教学反思。

【物理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物理课教学反思02-25

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反思04-25

物理课堂教学反思05-26

初中物理课教学反思05-16

高三物理课教学反思04-03

物理课教学反思(15篇)04-09

物理课教学反思14篇04-11

物理课教学反思13篇04-11

高中物理课教学反思04-02

物理课教学反思15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