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物理必修2教学反思
对高中物理必修(2)的教学反思
吃透课标 加强概念 理顺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新课程物理必修(2)的教学反思
洋浦实验学校 薛英杰
一、教材概述:
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必修(2)共有六章,其中的前五章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第六章是了解性的知识。每一章涉及到的基本上是一个中心问题,并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拓展再到应用。如第一章:怎样研究抛体的运动,这一章的中心问题是第一节中讲述的复杂运动的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方法的时候,再进入抛体运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以匀速圆周运动不同于其它运动的特殊性及其周尔复始的规律,阐述了适用于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进而得到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然后将这一概念和公式演绎到了一般的圆周运动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3章动能的变化和机械功,从合外力做功入手,定义动能的概念分析得出了动能的变化与机械功的关系,由此得出了动能定理,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第四章能量守恒与可持续发展,以物体受力中只有重力做功为主线,定义了重力势能的定量计算式,并以重力做功引起重力势能变化也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结合起来得到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第五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以近代天文学家的探究历程为主线,讲述了开普勒三大定律后再引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是本章的中心问题。万有引力结合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概念应用到天体运行的过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六章是了解性的知识,不是高中物理的重点。
二、吃透课程标准要求,恰当组织教学内容。
物理必修(2)共有三个二级主题,(一)机械能和能源,(1)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和功率,联系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2)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现象。(3)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4)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5)了角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定恒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二)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2)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向心加速度。(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离心现象。(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三)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的内容属于了解性的,重点是前面两面个主题。
三、加强物理概念教学,树立情景意识。
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物理物理概念理解不清,问题情景意识不浓。如:有一条渡船要渡河,河宽为260m,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6km/h,水的流速为15 km/h,为了尽快到达对岸,应怎样渡河?用了多少时间?这个问题,依照题意要求尽快到达对岸,是以时间为限制条件的,而时间最短的条件是船厂在静水中的速度方向应垂直河岸,合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斜向下游。可是学生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让人感到思维过程是乱的,感觉他们的分析有时毫无逻辑可言。细想起来,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概念不清,有两个障碍,一是时间最短的条件认识不清,二是学生对分运动和合运动的同时性理解不透,也没有画草图,帮助思维的得为习惯,所以学习效率低下。
再比如:关于斜抛物体的运动性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变加速运动 b 匀加速运动 c 匀速率曲线运动 d 不可能是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这个题目,学生选a答案的很多,究其原因也是概念不清,把力、加速度、运动性质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不清,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认识不清,也有是对这几个答案的安面含义不知道等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是人们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抽象概括建立起物理概念,再以物理概念为因子,将物理现象概括上升为数学公式,得出物理规律,也就是说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是通过物理概念描述的,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如什么是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什么是分运动与合运动及它们的同时性;提供的向心力和需要的向心力的计算公式是否是一回事;等等。
下一篇与物理必修2教学反思相关内容
高一物理必修二《动能 势能 机械能 》教学反思
我讲授了《 动能 势能 机械能》,在教后我体会很深,现将教学体会反思如下:
一、 本节课成功之处。
1、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 学 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2、从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引入课题,使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尽量挖掘身边的事物,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作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让教案跟着学生走:探究动能大小决定因素时,引发学生的争论,学生提出动能大小可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力等有关。根据小球推木块,将木块推的远近来判断木块能够做功的多少,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排除质量因素,所以选同一木块,从不同位置(高度)处滑下,位置越高的小球滑到同一小平面时获得速度越大,将木块推得越远。研究动能与质量关系,让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位置处滑下,看到质量大的木块将木块推得远。
4、能是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较通俗易懂。
5、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
6、我觉的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
7、小结中的问题(5),暗含着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目的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能提到重力势能之前讲。
二、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2、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重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3、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高中学生来说没提及系统,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用地面做为零势能而来分析问题。
4、通过对几种典型的(如摆锤、滚摆)能量及其转化,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能量和采恒规律普遍意义的认识。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物理必修2教学反思。
【物理必修2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物理教学反思05-08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03-21
物理教学高中教学反思04-14
【精】物理教学反思12-12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12-18
【热门】物理教学反思02-01
物理案例教学反思06-13
物理教学反思【精】06-20
【热】物理教学反思06-21
物理教学反思【热】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