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1
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翰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注释: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2
葡萄美酒夜光杯2,欲饮琵琶马上催3。
醉卧沙场君4莫笑,古来征战5几人回。
注释:
1、《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凉州词》,即按凉州(今甘肃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谱唱的歌诗。
2、夜光杯:白玉质地的酒杯,光可夜间照明,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3、欲:将要。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号施令时用的乐器。催:催饮,隐含催人出征之意。
4、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君:你。
5、征战:打仗。
赏析:
这首《凉州词》被明人推许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铿锵激越的.音调,充满异域风情的物品,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琳琅满目的盛大筵席,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开篇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席间葡萄酒和夜光杯熠熠生辉,景象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定下了基调。正在大家“欲饮”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场上,你也莫要取笑啊!你看古来征战有几人生还呢?悲凉的情调,随着催行的琵琶声一起激发出来,将征战荒凉之地,点染得十分壮阔。正是这种粗线条的画面,一经点染,便产生了撼人心魄的力量。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3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
2、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3、催:催人出征。
4、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5、君:你。
赏析:
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我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就会不停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快点上前作战。我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因为从古至今,前往战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以抒写边塞风情。这体现了唐人以毫不介怀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国风范。葡萄自汉朝由西域传入中原,但用来酿酒的风气到唐朝还是以西域为盛。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此杯此酒,又有如此洋溢着胡地情调的马背上琵琶弹奏来助兴,几个富有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衬,就把边地军营的.开怀痛饮,渲染得华艳不俗,神采动人,而又淋漓尽致了。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场上,你也莫要取笑啊——这既是微带醉意的话,又是带有沉痛、却能放达的生命体验的话。你看古来征战有几人生还呢?既然生命是从战场上拣回来的,就不妨看得开一点,活得潇洒一点,让它在美酒、奇杯和胡乐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好了。面对茫茫沙场和胡风酒筵,此诗对战争与娱乐、生与死的体验,也带有几分唐人的豪华感和豪放感。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4
原文:
凉州词二首·其二
唐代:王翰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译文:
关内此时应该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注释: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阑:尽。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意气:情意。一作“气尽”。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赏析:
这首一首边塞诗,写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前一句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
后一句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5
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2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3。
注释:
1、凉州:为唐代屏障长安的重镇,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吐蕃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以来连年兴兵,占据西北数十州。唐德宗苟安求和,竟承认被占州县为合法,给吐蕃骚扰内地大开方便之门。面对这种现状,作者深为不满,写了《凉州词》三首,这是第一首。
2、芦笋:又名露笋、石刁柏、龙须菜,春天发芽,似竹笋而小。
3、练:丝织品经煮白称“练”。白练:白色熟绢,这里泛指丝绸。安西:地名,唐在西域设置的安西都护府,其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为吐蕃所陷。
赏析:
唐代自安史乱后,陇右道(辖今陇山以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东部各州县先后陷于吐蕃。这首诗大约写于穆宗长庆(821-824)年间,作者五十多岁时,安西已陷落了三十多年,曾亲历这段史事的作者,不能不想到国运的衰微。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以阴沉昏暗的雨景,暗示了边城百姓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新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说明已是万物生长的春季。仲春时节,边城凄雨连绵,很容易引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颈上的悬铃不断摇动,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无数铃声,意味着很多的骆驼商队。如今它们走向遥远的沙漠,究竟通向哪里去呢?诗人不由怀念起往日丝绸之路上和平繁荣的情景。这本应是运载丝绸的商队到安西的最好时候呀!言外之意是说,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应驮白练到安西”的“应”字,凝聚了无数辛酸而沉痛的感情。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6
[唐]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二)》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注释: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的平原地区。阑:将尽。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折杨柳:古人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因之有《折杨柳》曲。《折杨柳》: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意气:情意。一作“气尽”。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赏析:
这首诗抒写的是边关将士夜闻胡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首句采用对比手法,说起关内的花儿开了又谢,边塞天气却苦寒依旧,风沙正盛,战士们在边关恨春风不度,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光来。胡笳声的响起更牵人忧思,而且胡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曲调,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使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诗的最后“教人意气忆长安”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倾泻而出。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物的某些特点,借胡笳声声描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而满是侠骨柔情。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7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 一片: 一座。万: 形容极高。古时一仞为八尺,万仞当然不是确数。孤城:指处于崇山峻岭间的一座孤零零的边防堡垒。这句说,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2] 羌笛: 羌族的一种乐器。杨柳: 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度:越过。这句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作者简介:
王之涣 (688-742) ,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绛州 (今山西新绛县) 人。开元初年,做过冀州衡水县 (今河北衡水市)主簿,后被诬陷去官。在黄河南北漫游了15年,晚年做文安县(今河北沧州文安)县尉,天宝元年,死在县尉任上。王之涣豪放不羁、负气尚侠,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鹤雀楼》《凉州词》等。
赏析:
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成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 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 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8
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朝
【 作品原文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作品翻译 】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 作品注释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杨柳:指的是《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作品赏析 】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9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 凉州: 唐代凉州辖地,约相当于现在的甘肃武威范围,治所即在武威。《凉州词》是唐代乐府曲《凉州歌》的唱词。《凉州歌》是唐代开元时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献的曲子。
[2] 夜光杯: 一种精致的酒杯。汉代东方朔在《海内十洲记》上说,周穆王时,西胡献有“夜光常满杯”,由白玉精制而成,光明夜照。琵琶:弹拨乐器,由西域传入中国。这句说,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
[3] 沙场: 战场。这句说,如我醉倒在战场上,请君莫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作者简介:
王翰 (687-726) ,字子羽,并州晋阳 (今山西太原) 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唐睿宗景云元年(710) 登进士第,玄宗开元八年 (720) 举直言极谏,调乐昌 (今广东韶关市北乐昌县)尉。开元十四年(726) ,张说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即宰相),召回王翰为秘书正字。后张说遭贬,王翰也出为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县)长史,后改仙州(治所在河南叶县)别驾,再贬为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 司马,卒于道州。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
赏析:
这是咏边塞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墓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二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首诗意蕴深远,边塞风光如在眼前,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音乐高度发达的李唐王朝,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凉州词》不仅是“诗中有乐”的佳作,而且是“乐中有诗”的绝唱。诗中乐调的强烈对比,自有一番深意。如对音乐不甚了了,很难领会其中滋味。这首诗浅显流畅,节奏欢快,富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调,一直是深受人们喜欢、流传广泛的唐诗。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10
原文:
凉州词三首
唐代: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译文: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古镇的城门向着沙漠开敞,胡人的士兵经常依靠着小山丘。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巡逻边城的来使出行应该趁早,想要平安无事没有使者来到。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注释: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qì),应驮(tuó)白练到安西。
碛:戈壁、沙漠。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所陷。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沙堆:亦作“沙塠”,沙墩,小沙丘。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使客:使者。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yú)六十秋。
凤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位于黄河南岸。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叶,果均可食。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恩泽:恩惠赏赐。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赏析:
《凉州词》是乐府诗的名称,本为凉州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诗,描写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战事。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从边城的荒凉、边塞的侵扰、边将的腐败三个方面,再现了边城惨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深切忧患。
其一:
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其三: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张籍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原因在哪里?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11
原文
黄河远上2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3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4,春风不度玉门关5。
注释:
1、凉州:古地名,治所在今甘肃武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凉州词》:即《凉州曲》,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为凉州歌的唱词,非诗题。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原曲谱,配上新的歌词演唱,并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凉州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其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一作“黄沙直上”。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城池。仞:古代的长度单位,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4、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名为《折杨柳》的曲调,属乐府《横吹曲》,内容多为惜别伤春之词。
5、度:越过。三四两句的意思是: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啊!
赏析: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在唐代就是广为传唱的名篇。这首诗既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边塞将士满怀同情和敬意的军歌,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被清末民初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
最能表现西北壮丽山川之美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诗人被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所震撼。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作出了环境铺垫。
第三句引入羌笛之音。那羌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战士的离愁别绪了。“何须怨”三字委婉蕴藉,从中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乡愁难禁,字里行间也可以感受到战士们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战士们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那倒不如就抛掉儿女情长、离愁别绪,全心全意地戍守边疆吧!
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得悲壮苍凉,见出边地战士之苦,却悲而不失其壮,没有颓唐的意味,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成为“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05-28
凉州词原文及赏析08-27
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注释,赏析08-25
凉州词原文及赏析[必备]02-07
(优选)凉州词原文及赏析11-04
【热】凉州词原文及赏析12-27
凉州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凉州词原文及赏析(精华)11-04
《凉州词》原文及翻译赏析06-09
凉州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