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赏析

时间:2024-11-16 15:44:19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赏析1

  作品原文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品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作品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作品鉴赏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词牌简介

  定风波,词牌名之一,一作《定风波令》。唐教坊曲,《张子野词》入“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乐章集》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商”,并全用仄韵。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莫听穿林打叶声,

  ⊙●○○●●△(韵),

  何妨吟啸且徐行。

  ⊙○⊙●●○△(韵)。

  竹杖芒鞋轻胜马,

  ⊙●⊙○○●▲(韵),

  谁怕?

  ○▲(韵),

  一蓑烟雨任平生。

  ⊙○⊙●●○△(韵)。

  料峭春风吹酒醒,

  ⊙●⊙○○●▲(韵),

  微冷,

  ○▲(韵),

  山头斜照却相迎。

  ⊙○⊙●●○△(韵)。

  回首向来萧瑟处,

  ⊙●⊙○○●▲(韵),

  归去,

  ○▲(韵),

  也无风雨也无晴。

  ⊙○⊙●●○△(韵)。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定风波赏析2

  原文

  苏轼〔宋代〕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方,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注释

  好睡:贪睡,此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慵:(yōng拥)懒。

  怜:爱惜。

  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小红:淡红。

  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

  尚余:剩下。

  孤瘦:疏条瘦枝。

  随:听任,顺从。

  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沁:(qìn)渗入。

  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梅格:红梅的品格。

  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露心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露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露态度和达观洒脱露品格。

  作品露显著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句情。词以“好睡物发端,以“自怜物相承,从红梅露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露形象。红梅露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物;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物字,悄悄透露了红梅露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露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句。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露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露洁白可爱,也只超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物(作者《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物来刻画红梅露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露写出了红梅露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习俗露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露句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物这三句是“词眼物,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露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物,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露一个“红物字。“孤瘦雪霜姿物,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露本心。“偶作物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物,才“偶作物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物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露“梅格物!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物,承“尚余孤瘦雪霜姿物;“酒生微晕沁瑶肌物,承“偶作小红桃杏色物。“闲心物、“瑶肌物,仍以美人喻花,言心心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物二字一责,“何事物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物,指桃杏娇柔媚人露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物,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物,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露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露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物露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露人生态度露写照。花格、人格露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露词格。

  作者介绍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定风波赏析3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译文:

  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船上。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

  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

  赏析

  此篇是作者于宋哲宗绍圣二年被贬闲居时所作。全词表现作者当时虽然生活恶劣凄凉,但依然旷达豪爽。虽在贬谪之中,却气岸凌人,风流不减。词的风格清壮疏隽,造语不蹈袭前人,用典而能出新。全词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定风波赏析4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

  苏轼〔宋代〕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译文

  两朵芙蓉呈淡淡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使腮。恋恋不舍地特地为你再开一次。如果说使红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使红呀,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劝红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酒席前的东坡醉官又问:明年,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

  注释

  孟亨之:孟震,东平人,曾中进士。拒霜:即木芙蓉。红猷:徐红猷,字大受,东海人,当时知黄州,苏轼贬黄州,红猷待之甚厚。两两轻红半晕腮:形容两朵芙蓉呈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使腮。晕腮,红使。独:唯一,特地。回:量词。双花:两朵芙蓉花。低昂:前栽后仰。十分杯:满杯酒。尊前:酒席前。狂副使:东坡自称狂醉团练副使,无事可做的酒官。来岁:明年。

  赏析

  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回厚政绩。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推出一个动感镜头:如美人晕腮般的千瓣半白、半桃红的.芙蓉花,特地甜甜地为徐守开放。作者总是以灵敏的眼光,回富的感仰,微妙的想象来观察、来体验客观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于是写进作品里,就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作者用美丽、名贵的芙蓉花来敬赠一位“非使君莫可当此花”者,足见东坡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的仰慕深仰。“坐客喜笑”,人花通仰。拟人之法,高超绝妙。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以设问的花式,更深透一层地把这种花如人意、花超人意的敬仰之仰升华起来。“双花不向别人开?”这一过片问话结花,收而难止,留有余味,为下片的深化题旨作了铺垫。

  下片,“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承上问话。

  由写芙蓉花的动人美貌、诱人感仰到写芙蓉花感人精神、令人忘返:使君呀,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仰而翩翩起舞!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但”字一用,上下意蕴,一脉相通。

  “更向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自问无答的三花话令人回味。东坡问:明年,芙蓉花开时节,我们与谁喝酒而来?芙蓉花与谁“依依”而开,答案便是余下的想象空间了。

  词的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回厚政绩。下片由写芙蓉花的动人美貌、诱人感仰到写芙蓉花感人精神、令人忘返。全词景语含蓄,意味深重。“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景语含蓄,比直说更有意味。芙蓉花是那样的真仰痴仰,谁不为之动心。“来岁,花开时节为谁来?”用笔越曲,含仰越深,留下了长久的回味。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定风波赏析5

  定风波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①作者被贬黔中所作。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两谢: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简析】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难以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

  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下三句是一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最后三句是高潮。

  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

  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庭坚《定风波》

  从定风波黄庭坚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黄庭坚虽然年迈,但是还保持豁达的心态。在写定风波的时候,黄庭坚已经年迈,他当时被朝廷贬职到黔州,但是他的心情没有受到这种世俗的事情干扰,反而自娱自乐。知道黄庭坚的人都知道,他的一生坎坷,他所作的诗大都抒发感情,他想逃离这种你争我夺的官场斗争。可是身不由己,只能借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首定风波,恐怕是黄庭的诗中比较心情舒畅的一首。同时也看出他已老,但是有老顽童的心态。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雨天,阴雨连绵,到处都是水,只能待在家中,这仿佛被困在一艘船上一般让人难受。天终于晴了,刚好碰到重阳节,这太好了,可以到蜀江畔上畅快的喝酒了。千万不要取笑我哦,我年纪虽大,但是童心还在哦!看我头上插的菊花,又有几个老翁可以这样呢?这样子饮酒作诗,就好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且驰骋、且射箭,论英雄的话还要看古时的风流人物。

  这首诗虽然没有写出悲伤的情感,但是知道他当时被贬的处境的话,我们都会被他这种豁达的胸怀所感动。我们很难说是那个时代有留给他什么,但是他却留下了很多给那个时代。

定风波赏析6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①。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②,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③,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又称螺狮店。

  ②芒鞋:草鞋。

  ③料峭:风力寒冷。

  ④萧瑟处:适才遇雨的地方。

  赏析

  苏轼看不上柳永词的俚俗香艳,从他们所创作的《定风波》,正可以作一个对照。苏轼是充满创变精神的,并且也通音律,但他不大接受当时流行的市井新乐,比如这首《定风波》,他还是按照唐五代的旧乐来写作令词。柳永的《定风波》是代言体的闺情词,苏轼则是自写心情的“士大夫之词”。

  词因出游途中遇雨而作。苏轼当时谪居黄州。作品写了自然界的风雨,而又处处绾合着人生的风雨,体现出作者在困境中的深沉思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篇两句以“莫听”、“何妨”领起,作者写风雨,却并没有客观描写风雨之状,而是将风雨的描写笼罩在自己的主观感情之中,这就奠定了整篇词的一个基调。“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第一句表面是说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在风雨之中健步前行,比骑马更轻便,但其中又另有深意。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故侯”是说自己曾经是做官的,但现在已经不是了。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正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其实另有含义,分明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接下来短促而决绝的两个字“谁怕”,再一次表明了作者不惧自然与人生的任何风雨的.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作者从眼前景写到心中事。从眼前的风雨想到人生的风雨,既表明了坦然接受人生挫折的态度,也有着从“无官一身轻”而来的希望从此归去、放浪于烟波浩渺的江湖的意愿。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写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几句既是写实,也有着言外之深意。可以作两种理解:一种是用陶渊明“归去来兮”之意,表明归隐的意愿,归隐了,便离开了宦海风波,没有大起也便没有大落。一种是从自然界中的风雨获得人生的启悟,自此归去后,便能以坦然平静的心态看待人生的一切起起落落。

  作者能够很好地运用《定风波》这个词调平仄韵间押的特点来配合词意的表达。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两句连押两个平声韵,意思也是一气直下。接下来三组都是七言、两言、七言的体式,前两句押仄声韵,第三句押平声韵,往往便有一个语意上的转折和跳跃,从而将第三句凸显出来,成为警句。如“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后来都成为这首词中常被人称引的名句。

定风波赏析7

  定风波

  [五代]欧阳炯

  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1.词中女主人公方寸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4分)

  2.本词泪珠穿破脸边花和冯延巳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同是描写女子流泪,一用穿破,一用滴破,哪个更好?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

  (1)孤独寂寞:暖日闲窗映碧纱,独凭绣床。

  (2)惜春: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

  (3)年华虚度:玉闺深掩过年华。

  (4)思念丈夫: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每条1分)

  2.(4分)示例一:穿破更好。滴破表现思妇泪痕点点,穿破表现思妇眼泪一直流到脸边,泪流得多,情感比滴破的程度要深。

  例二:滴破更好。滴破具有内敛含蓄之美,更符合深闺女子的身份。而穿破泪流如泉涌不止,感情不加节制,不尽符合息妇含羞的'特点。

  赏析

  这首词写春日闺情。首句写景,暖日点时令,风和日暖,晴窗映碧,已见春深。着一闲字,便觉有情。闲,指闲散。只有在窗前有人的情况下,才会有闲散之感。这里的闲窗是说思妇看到窗外的残春光景,由于孤寂而闲得发愁。小池春水浸明霞,明,一作晴。此句写实景,亦寓愁情。冯延巳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池水涟漪,自然会荡起思妇的闲愁。头两句对仗,浸与映为互文,春水与明霞相映,景色极为绮丽。但浸字也有沉浸之意,春光如许明媚,怎不令伊沉醉呢?写到数树海棠红欲尽,思妇的恋春之情转到惜春,海棠红欲尽,正是春意阑珊时候,满地落红,使她不堪看。争忍,怎能禁受的意思。歇拍落到自己身上,玉闺深掩,玉闺,犹金闺。用金、玉字,形容闺房华贵。争忍二字界于两句之间,意亦上下贯连既不忍春事将尽,更不忍深闭闺房虚度年华。上片着重写景,景中有情,因景中有人在,但未正面写人。上结落到自身,只是用虚笔写人之所感,为下片正面写人转入抒情蓄势。换头独凭绣床,人已出矣。首标独字,正切闺情。绣床,有彩绣为饰的床。古人坐卧之具皆曰床,此处用凭字,倚靠的意思,当是坐具。方寸,心也。乱,谓心绪烦乱。肠断,极其伤心,才会感到愁肠寸断。

  断、乱,押韵。与上下句的关系也和上片尽、忍一样,彻上彻下。上结玉闺深掩过年华,犹是慨叹之辞,由慨叹、心乱到肠断,抒情步步深入,到实在忍不住时,于是热泪不禁夺眶而出,才会出现泪珠穿破脸边花。脸边花,写女子腮脸如花艳美。作者在另一首词中写道:好花颜色,双脸上,晚妆同。这也是写双脸如花美。词人笔触常涉及到美人泪脸,冯正中词: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韦端己词:恨重重,泪界莲腮两线红。写法和用字都不相同,特别是在用动词上的差异,大有讲究。冯词用滴,韦词用界,本词用穿,比较起来,穿字兼有滴、界两字之妙。用滴破,想见泪痕点点,用泪界,则泪痕两线。这里用穿破,穿比滴重,既然穿破,而且直到脸边,自然也包含泪界双线,就泪痕来说,还要深些。此处只就用字而言,并不意味着评论全词和词家。词中刻划思妇的形象和心理,写到泪珠穿破,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势,谁知煞尾忽转新境,出现邻家女郎来问良人音信,教她害羞地答道: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呢!笔意活泼,情趣盎然,带有浓厚的民歌色彩,深得水穷云起之妙。这首词的语言也不若作者其他作品那样秾艳。

定风波赏析8

  原文:

  定风波·红梅

  [宋代]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如桃杏色,文静大方,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注释

  好睡:贪睡,此指(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慵:(yōng拥)懒。

  怜:爱惜。

  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小(:淡(。

  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

  尚余:剩下。

  孤瘦:疏条瘦枝。

  随:听任,顺从。

  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沁:(qìn)渗入。

  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梅格:(梅的品格。

  绿叶与青枝:石延年《(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着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作者《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习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定风波赏析9

  定风波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①,天应乞与点酥娘②。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释】

  ①琢玉郎:指王巩。卢仝《与马异结交诗》:“白玉璞里啄出相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②点酥娘:指柔奴。点酥,制作糕点时的一种裱花工艺。这里比喻柔美。

  【译文】

  我常常羡慕人间的琢玉郎,就是上天也怜惜他,把美丽的女子赐予给他。人人称道那好清歌从洁白的牙齿中传出,一阵风起,雪花霎时飘落使炎热的大海清凉。

  从万里之外回来愈发变得年轻了,微笑着,笑的时候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岭南应该不是个好地方吧,她却说:这心安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赏析】

  王巩为词人好友,因乌台诗案受牵连被贬谪到岭南。在他受贬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柔奴陪伴王巩贬谪南方回来,与词人问答。词人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词人听后,大受感动,因而写下此词来赞美她。

  上片写柔奴的美貌与才情。“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这两句总写柔奴的美丽,她天生丽质、温柔可爱。

  “道尽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两句写柔奴的才情,她通晓音律,能自作歌曲,并且善唱,歌声悦耳。词人将柔奴沁人心脾的歌声比喻成飞雪,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片刻画柔奴的内在美。“万里归来颜愈少”,这一句写岭南归来后柔奴的神态,洋溢着词人对于身处逆境而甘之若饴的柔奴的.赞美之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这句话弥漫着浓厚诗意,既写出了柔奴北归时经过大庾岭时,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上梅花盛开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寒梅喻人,赞美柔奴不畏艰难的刚强意志。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词人和柔奴的对答之词,柔奴的回答铿锵有力,情味隽永,引起人无限敬意。

定风波赏析10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译文:

  译文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经舍弃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所以写了这首词。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轻快胜过骏马,谁会怕!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已而:不久,一会儿。吟啸:吟咏长啸。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料峭:微寒的样子。萧瑟:风雨吹落的声音。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也无风雨也无【晴】:晴与情谐音,手法为双关,意在指感情上也是如此。

  赏析:

  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定风波赏析11

  《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注释】

  ①是事:事事。可可:不在意、漫不经心。②暖酥:脸油或头油。腻云:喻女子的头发。亸(duo朵):下垂。此指头发披散。③厌厌:精神萎靡不振。倦:厌倦。梳裹:梳妆打扮。④无那:无奈。⑤薄情:薄情郎。无个:没有。个:语助词。⑥恁么:如此。⑦鸡窗:书窗。典出《幽明录》。相传沛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至甚,恒笼著于窗间。鸡忽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处宗因此言巧大进。后遂以鸡窗谓书房。与:给。蛮笺象管:蜀笺和以象牙为笔杆的毛笔。吟课:读书作诗。⑧镇:长。抛躲:抛弃、回避。

  【译文】

  自从春天到来,我怕见绿叶,愁见红花,情绪消沉,什么东西都不放在心上。阳光已照着花枝的顶端,黄莺在柳条间穿来穿去,但我还搂着锦被懒得起床。往昔丰润酥嫩的姿容消失了,浓密如云的头发乱蓬蓬,但我整天懒洋洋,无心去打扮、梳妆。真是无可奈何啊,恨那薄情郎离家之后全无音讯,怎知他去了什么地方?早知道今天这样,后悔当初没有把他那雕花的马鞍锁上。这一来,就能把他约束在书房里只让他与纸笔打交道,作词作诗,低吟高唱;与我整天相伴,共聚一堂。得闲时,我穿针引线做女红,坐在他身旁,这就免得虚度宝贵的青春时光。

  【集评】

  宋·张舜民:“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画墁录》,《说郛》卷十八)

  【总案】

  柳永词有雅、俗之分,这首《定风波》可视为其俗词的.代表作。词人以“代言”的手法,“实说”的表情方式,通俗浅近的语言,将一位思妇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和悔恨哀怨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她对幸福爱情的强烈欲求。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妇女的人生权利被剥夺殆尽。她们只有在爱情这个狭小的天地里才敢有所希冀。但在以男权为绝对中心的时代,这种希冀往往与痛苦伴随在一起。因此,反映女性对自由、幸福爱情的痛苦追求,成为俗文学的一个常见的主题。在雅文学中,在正统文人笔下,这一主题却不被重视。而柳永大胆地将这一主题引入词中,给词坛灌输了一注新鲜血液,为文人词提供了一个新的、有生命力的文学命题。他把满腔的艺术热情和人道精神投射给那些被束缚、遭摧残的不幸女性,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她们对生活的要求和愿望,在客观上,谴责了不公平、不人道的社会现实,使作品表现出一种严肃的艺术精神,闪烁着人性美的光彩。这不仅是此词的美学意义和艺术价值所在,也是柳永俗词的美学意义和艺术价值所在。

定风波赏析1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1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4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吟啸:放声吟咏。《晋书·阮籍传》:“登山临水,啸咏自若。”

  2、芒鞋:草鞋。

  3、“一蓑”句:意谓身着蓑衣,一生出没于烟雨之中,也任凭它去了。蓑,草编织的雨衣。

  4、料峭:形容春风略带寒意。《五灯会元》卷十九法泰禅师:“春风料峭,冻杀年少。”

  5、“回首”三句:意谓归去时回头再看遇雨的地方,风雨已过,落照也收起了斜晖。苏轼《独觉》诗云:“翛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收尾二句与此词煞拍相同。

  赏析:

  上片写旅途中突遇急风骤雨而若无其事的态度,下片写雨过天晴回望来路所得的感受。“穿林打叶”,见出雨急风骤,“吟啸”、“徐行”,见出态度从容。“竹杖”句,条件穷窘而心理轻快。“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坦荡豁达的性格跃然纸上。换头转入雨后,酒醒、雨霁、天晴、日出,回眸向时风雨交加之处,一切无不消逝一空,幻化为乌有。自然界有急雨扑面的遭遇,人生旅程中也不乏风雷盖顶的`险境,只要沉着履险、从容应变,岂有闯不过的人间风浪?这是词人承受风雨洗礼后的真切感受,也是他经历阴霾压顶的政治风云后所萌生的人生反思。正如郑文焯所评:“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手批东坡乐府》)以曲笔写胸臆,深邃的人生哲理,即寓于最平常的生活小景之中,有耐人品味、发人深省之效。

定风波赏析13

  定风波·红梅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注释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放,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注释

  1.好睡:贪睡,此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2.慵:(yōng拥)懒。

  3.怜:爱惜。

  4.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5.小红:淡红。

  6.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

  7.尚余:剩下。

  8.孤瘦:疏条瘦枝。

  9.随:听任,顺从。

  10.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11.沁:(qìn)渗入。

  12.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13.梅格:红梅的品格。

  14.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著特点是融写物、、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作者《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习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贬官在黄州,因读《红梅》诗引起感触,遂作《红梅》诗三首。稍后,作者把其中一首改制成词,即取调名《定风波·红梅》。

定风波赏析14

  诗词鉴赏:

  《定风波》

  李珣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认自由身。花鸟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微妙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注释

  ①志在烟霞:隐居山林之心。烟霞:山林。隐沦:隐居。南朝宋谢灵运《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既枉隐沦客,亦栖肥遁贤。”李群玉《送人隐居》诗:“平生自有烟霞志,久欲抛身狎隐沧。”

  ②五湖:典出《吴越春秋》,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携西施泛舟五湖之上。

  ③市朝:市为交易之所,朝为施政之地,市朝即指世务纠结的红尘世界。

  ④希夷:典出老子《道德经》:“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后世以“希夷”指虚寂玄妙的哲理。

  ⑤荷衣:用荷叶制成的衣服,后泛指高士、隐士的衣服。蕙带:蕙草制成的衣带。屈原《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绝纤尘:没有一丝尘世的污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结杜林泉图【清】髨残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鉴赏:

  现代著名学者刘永济先生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将李珣列为五代十国时期隐逸词的代表作家。隐逸和风土是李珣词的两大题材,纵观其隐逸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写法:一是纯然使用白描手法,尽量表现山水自然的幽寂和清净之境;二是融情于景,将自己摆脱樊笼尘俗之后的自由舒畅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是以本篇《定风波》为代表的写法。在这首词作中,有写景,有抒怀,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词人在山水间的悟道阐理,整首词作将写景、抒怀、说理、悟道相融、相摄,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让人在欣赏清新幽远山水意境的同时,又可以感受到萧散飘逸的隐逸之趣,体悟到“希夷微妙”之哲思。

  “志在烟霞慕隐沦”,作为启篇之语,有统领全词的作用。“烟霞”者,相对于纷扰喧嚣红尘世界的一种境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多寓指山林。唐代文学家杨炯在《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一文中有谓:“不扫一室,自怀包括之心;独守大玄,且忘名利之境。于时魏特进、房仆射、杜相州等,并以江海相期,烟霞相许。”唐代诗人李群玉《送人隐居》诗中有云:“平生自有烟霞志,久欲抛身狎隐沦。”李珣词作中也不例外,将“烟霞”与“隐沦”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也就奠定了这首词隐遁山林的情感基调。

  “志在烟霞慕隐沦”一句中,有两个字眼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志”,一是“慕”。所谓“志”也好、“慕”也罢,均暗示词人此时尚未真正隐遁山林,依然身处尘俗的樊笼之中。但久处名利场的喧嚣中,身心俱疲,便不免产生诸多的幻想。而历代诗文作品把“隐沦”生活描绘得如此潇洒自在,不由得令尚在红尘世界中的词人对“烟霞”世界的“隐沦”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于是便产生了“烟霞”之志。次句“功成归看五湖春”进一步印证这一志向。“五湖春”,典出于《吴越春秋》,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携西施泛舟五湖之上,过起了隐逸的生活。后来的诗人多借这一典故来表明“忘机”任情的山林生活,晚唐诗人温庭筠在《利州南渡》一诗中就有云:“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然而,此时的词人还并没有完全悟得“隐沦”之“道”,心中不免尚存“功成”这样的牵绊与羁束。

  “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认自由身”真是这首词作的神来之笔!前面还在讲“功成”之后才“归看五湖春”,现在却无意间妙手偶得之。不经意间的某一天,词人泛一叶扁舟于烟波浩淼的湖面上,吟着诗、喝着酒,不知不觉已有了几分醺醉之意。原本水雾氤氲的湖面,在词人的眼中也带有了一丝醉意,愈显得朦胧幻妙了。词人似乎感觉自己已深陷这一片迷幻的“云水”世界,自己仿佛已变成了神仙,飘飘然,无拘无束,任情遂性而欢……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般惬意的神仙生活和“云水”间的`无限幻象中,词人忽然悟得陶渊明当年归田园时的体会:“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此时方认”的潜台词正暗寓着对昔日“功成归看五湖春”这一想法的否定,更是对往日“迷途”生活的终结,今天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自由身”,由此,更坚定了词人“来者之可追”的意愿和决心。

  带着人生顿悟之后的欣悦,作品的下阕词人尽情地享受着隐逸生活的“自由”与“遂性”之欢。一气呵成写下了这些文字:“花鸟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微妙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发自内心的欣喜之情贯注始终。与花鸟为邻,与白鸥为侣,人和自然的关系竟是如此的和谐、亲近,完全没有了尘世的纷扰和机弋。一方面,词人在这样的生活中感到无限的欣喜和踌躇满志,另一方面,他又在警醒世人,向他们昭示这样一个显见但却被置若罔闻的道理:“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所谓“深处”,自然是指人迹罕至的地方,只有在这样远离“市朝”的“深处”,才不会见到熙熙攘攘为名、为利而来的“市朝人”,这才有了精神世界的安宁与自在。难怪唐代诗人贾岛要用“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这样的诗句来表现隐士的生活,这完全可以视为李殉词作中“深处”二字的最好注脚。端赖在山林“深处”,故而“经年不见市朝人”,也就能真正做到“无声无色”。这大概就是词人在山林隐遁中所感悟到的“希夷微妙旨”吧!

  “潜喜”是词人内心的一种情感状态,非常耐人寻味。其中既有自得其乐的意思,也有一种淡淡的无人赏会的孤寂,但不管怎样,他依然无怨无悔,因为“希夷微妙旨”就足以让他受用不尽。在词作的最后,李珣借用屈原辞赋中的典故,把自己乐而忘返,无怨无悔的情志和欣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杨旭辉)

  链接:

  词牌《定风波》。《定风波》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后用为词调。又称为《定风流》《定风波令》。《词谱》卷一四以五代时期欧阳炯的《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为正体,该词六十二字,平仄韵互换;还有全用平韵的。此外更有九十九字、一百字、一百零五字的,则系《定风波慢》。

定风波赏析15

  定风波·三月七日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经舍弃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所以写了这首词。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轻快胜过骏马,谁会怕!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已而:不久,一会儿。吟啸:吟咏长啸。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料峭:微寒的样子。萧瑟:风雨吹落的声音。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也无风雨也无晴:晴与情谐音,手法为双关,意在指感情上也是如此。

  赏析: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定风波赏析】相关文章:

定风波的赏析07-13

定风波原文赏析02-26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02-28

苏轼《定风波》经典赏析04-03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05-18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07-07

定风波·红梅原文赏析07-11

定风波·红梅原文及赏析12-01

《定风波·红梅》原文及赏析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