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11-12 13:11:00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原文及赏析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原文及赏析1

  原文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赏读:

  在蒙古军队的强烈攻击之下,南宋政权危如累卵,边境告急不断。在国势危亡之际,刘克庄希望当权者能够广揽人才,唤起英雄豪杰共赴国难,于是做了这首《贺新郎》。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国家命脉已如丝线般微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领得君命,披挂出征,承担起驱除敌寇,捣敌巢,灭敌顽,捉敌酋的使命。自己有心请缨出战,却被冷落一边,希望朝廷能够早日发出战争动员令,与来犯之敌一决高下。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

  当今世界不是没有英雄好汉,只是英雄无路,国家不能广泛的招揽人才,英雄自是无报国之门。英雄不问出处,英雄人物不是都出自名门望族,不信你可以看看当年的韩世忠,他原本就是一个最底层的老百姓,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混混儿,可是他却一战大破金兵,让金兵闻风丧胆,唯恐避之而不及,这一战让南宋王朝又偏安一隅了一百年。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并不是像张良那样在谷城得到黄石公的传授,这是指韩世忠。也不曾像齐宣王之妻钟无艳,薛丁山之妻樊梨花,以及杨门女将的穆桂英那样得到骊山老母的真传,这是说的韩世忠之妻梁红玉。可是他们却在谈笑之间就指挥河东河西两路大军大破金兵。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我在年轻的时候经常与人下棋,或者作诗词联句,玩什么附庸风雅之事。可惜我今天老了,力不从心了,虽有扛鼎之心,却已无缚鸡之力了,也只能登上这高楼远眺北方发出哀叹了,哀叹自己年轻的时候无所作为,浪费了大好时光。这是借哀叹自己来哀叹南宋政权,没有趁着有利时机收复失地,悲剧的发生可能要不可避免了。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听说敌兵来势汹汹,如狂风般从北面席卷而来,边城之上敌军的攻城云梯不断的'舞动。形容攻城之紧急,战事之激烈。打退一拨,又上来一拨。敌军攻击不断,我军不得喘息。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要再空谈一些大理论,还是拿起武器抗击敌寇吧!自古以来,得到一个贤能之人就能解除国家危难,城池再怎么坚固,如果没有像张巡、许远不惧生死,勇武过人这样的将军带领也无法守住。还是扔下手中的文章,拿起武器上阵杀敌吧,不要再用华丽的辞藻来博取功名了。这是对宋代以来重文轻武政策的一次批判。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原文及赏析2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刘克庄〔宋代〕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译文

  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王实之,有忧虑边境被敌人侵犯的话,回笔疾书回答这件事。

  国家命脉日渐衰弱,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可现在人老了,登楼远望,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的机会。听说北面蒙古骑兵来势汹汹,进攻时利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不要再大谈空想而不以身抗敌,自古以来,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有志儿郎,不要在发无聊呻吟,赶快投笔从戎,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歌》《金缕曲》《金缕词》《乳燕飞》《贺新凉)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阕各十句,六仄韵。余为变格。三和: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忧边之语:忧虑边境被敌人(指蒙古军)侵犯的.话。国脉:国家的命脉。长缨:长带子。戎主:敌人的首领。尺度:标准。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谷城公:亦称黄石公。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区。联句:两人或多人各作一句或两句,组合成一首诗,谓联句。登楼揽镜:上楼照镜,慨叹功业未建,人已衰老。冲梯:冲车和云梯,古代攻城的工具。制难:挽回危难的局势。金汤:“金城汤池”的省语,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投笔:投笔从戎,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疆的典故。题柱:汉代司马相如过成都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字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前第四首。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前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前英雄。全词感情丰一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朗朗上口。

  “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前游丝,想起“千钧一发”前危急。一个极形象前比喻,说明国家前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于是发一声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当时,蒙古贵族屡屡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嫉贤妒能。头三句前劈空而下,将形势前紧迫,统治者前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前热忱,尽情表达出轻,纸上铮铮有声。

  接着,作者抒发任人唯贤前议论。以“未必”二字起句,道出了作者前自信,人间自有降龙伏虎前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如不信,试看南宋初年前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前浑号,出身行伍,既没有名师传授,也未迸神仙指点,但是却能在谈笑之间大战两河,成为抗金名将。有了这些名将贤相,“国脉微如缕”前惨状也就有扭转前可能了。

  以下又连用西汉张良迸谷城公也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前两个典故,轻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作者频频使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感染力,而且一气呵成,逻辑严密,虎虎有生气。这种宏论高议,以诗前语言和情感发出,更具一种动人前力量。刘词议论化、散文化和好用典故前特点,于此可见一斑。

  下片,作者进而联系到自己前遭迸。“棋柝联句”,表达作者报国从军前夙愿。但这一宏愿都成了过去前梦了。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痛心国势日非,愁肠百转、感慨万千。一声长叹,将那长期以轻怀才不迸、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前心情,尽数迸发了出轻。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边两句,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前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轻。北风,暗指北轻前蒙古兵,它既点出了入犯前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轻前杀伐之气。敌方进攻用前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蒙古军队攻势前凶猛和情势前危急,由此可见。金汤,指坚固前防御工事,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坚贞不屈。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前良将,即使有坚固前城池,也不能久守。“汉拜郅都,匈奴避境;赵命李牧,林胡远窜。则朔方之它危,边域之胜负,地方千里,制在一贤。”也《旧唐书·突厥传》载卢俌上唐中宗疏中语)这里再次提到了任人唯贤前重要性。

  作者以反问句式写出上面两句,有理有据,足以服人。接着,作者大声疾呼:好汉们,不需再计较个人得失,不需发无聊之呻吟,赶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吧!这是对爱国志士前期望,也是和王实之共勉。这两句,句短气促,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

  此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运用了大量典故,自然贴切,蕴义丰富。这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前代表作。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原文及赏析3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翻译

  国家命脉日渐衰弱,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如不信,试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张良遇谷城公传授《太公兵法》、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立下大功,但是就算他们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

  少年时期也曾雄心壮志、心怀家国,只叹从未实现。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痛心国势日非,愁肠百转、感慨万千。听说北面蒙古骑兵来势汹汹,进攻时利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不要再大谈空想而不以身抗敌,自古以来敌人真正难以抵抗的是战场上的勇士,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有志儿郎,不要在发无聊呻吟,赶快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吧!

  注释

  国脉:国家的命脉。

  长缨:指捕缚敌人的长绳。

  韩五:韩世忠,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浑号。

  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

  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坚贞不屈。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同作者其它豪放词作一样,字里行间洋溢着济世救国的激情和宏伟志向。

  “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想起“千钧一发”的危急。一个极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于是发一声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当时,蒙古贵族屡屡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嫉贤妒能。头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接着,作者抒发任人唯贤的议论。以“未必”二字起句,道出了作者的自信,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如不信,试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浑号,出身行伍,既没有名师传授,也未遇神仙指点,但是却能在谈笑之间大战两河,成为抗金名将。有了这些名将贤相,“国脉微如缕”的惨状也就有扭转的可能了。

  以下又连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作者频频使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感染力,而且一气呵成,逻辑严密,虎虎有生气。这种宏论高议,以诗的语言和情感发出,更具一种动人的力量。刘词议论化、散文化和好用典故的特点,于此可见一斑。

  下片,作者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棋柝联句”,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但这一宏愿都成了过去的梦了。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痛心国势日非,愁肠百转、感慨万千。一声长叹,将那长期以来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的心情,尽数迸发了出来。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边两句,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北风,暗指北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敌方进攻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由此可见。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坚贞不屈。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汉拜郅都,匈奴避境;赵命李牧,林胡远窜。则朔方之它危,边域之胜负,地方千里,制在一贤。”(《旧唐书·突厥传》载卢俌上唐中宗疏中语)这里再次提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

  作者以反问句式写出上面两句,有理有据,足以服人。接着,作者大声疾呼:好汉们,不需再计较个人得失,不需发无聊之呻吟,赶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吧!这是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和王实之共勉。这两句,句短气促,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

  此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运用了大量典故,自然贴切,蕴义丰富。这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原文及赏析4

  原文: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宋代]刘克庄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王实之,有忧虑边境被敌人侵犯的话,回笔疾书回答这件事。

  国家命脉日渐衰弱,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如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可现在人老了,登楼远望,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的机会。听说北面蒙古骑兵来势汹汹,进攻时利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不要再大谈空想而不以身抗敌,自古以来,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有志儿郎,不要在发无聊呻吟,赶快投笔从戎,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

  注释

  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歌》《金缕曲》《金缕词》《乳燕飞》《贺新凉)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阕各十句,六仄韵。余为变格。

  三和: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忧边之语:忧虑边境被敌人(指蒙古军)侵犯的话。

  国脉:国家的命脉。

  长缨:长带子。

  戎主:敌人的首领。

  尺度:标准。

  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

  谷城公:亦称黄石公。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区。

  联句:两人或多人各作一句或两句,组合成一首诗,谓联句。

  登楼揽镜:上楼照镜,慨叹功业未建,人已衰老。

  冲梯:冲车和云梯,古代攻城的工具。

  制难:挽回危难的局势。

  金汤:“金城汤池”的省语,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

  投笔:投笔从戎,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疆的典故。

  题柱:汉代司马相如过成都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字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朗朗上口。

  “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想起“千钧一发”的危急。一个极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于是发一声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当时,蒙古贵族屡屡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嫉贤妒能。头三句的噼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接着,作者抒发任人唯贤的议论。以“未必”二字起句,道出了作者的自信,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如不信,试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浑号,出身行伍,既没有名师传授,也未遇神仙指点,但是却能在谈笑之间大战两河,成为抗金名将。有了这些名将贤相,“国脉微如缕”的惨状也就有扭转的可能了。

  以下又连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作者频频使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感染力,而且一气呵成,逻辑严密,虎虎有生气。这种宏论高议,以诗的语言和情感发出,更具一种动人的力量。刘词议论化、散文化和好用典故的特点,于此可见一斑。

  下片,作者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棋柝联句”,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但这一宏愿都成了过去的梦了。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痛心国势日非,愁肠百转、感慨万千。一声长叹,将那长期以来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的心情,尽数迸发了出来。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边两句,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北风,暗指北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敌方进攻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蒙古军队攻势的凶勐和情势的危急,由此可见。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坚贞不屈。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汉拜郅都,匈奴避境;赵命李牧,林胡远窜。则朔方之它危,边域之胜负,地方千里,制在一贤。”(《旧唐书·突厥传》载卢俌上唐中宗疏中语)这里再次提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

  作者以反问句式写出上面两句,有理有据,足以服人。接着,作者大声疾唿:好汉们,不需再计较个人得失,不需发无聊之呻吟,赶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吧!这是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和王实之共勉。这两句,句短气促,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

  此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运用了大量典故,自然贴切,蕴义丰富。这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贺新郎》原文及赏析11-21

贺新郎原文及赏析01-08

《贺新郎》原文赏析08-06

《贺新郎》原文及赏析08-14

贺新郎·吴江原文及赏析10-22

贺新郎·秋晓原文及赏析12-03

贺新郎·秋晓原文及赏析02-15

贺新郎别友原文、注释及赏析08-13

蒋捷《贺新郎》宋词原文及赏析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