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

时间:2024-11-08 14:09:16 习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精选8套)

  自学考试,是对社会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精选8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精选8套)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正确答案:C

  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加涅 B.布鲁纳

  C.施瓦布 D.奥苏伯尔

  正确答案:B

  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 】

  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正确答案:C

  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

  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 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

  正确答案:A

  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

  A.课程与教学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培养目标

  正确答案:C

  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

  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正确答案:A

  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正确答案:C

  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正确答案:D

  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正确答案:C

  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正确答案:A

  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正确答案:B

  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 】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正确答案:D

  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正确答案:C

  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

  A.初级学习 B.中级学习

  C.高级学习 D.以上都适合

  正确答案:C

  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 】

  A.教育质量 B.教育地位

  C.教育公平 D.受教育权

  正确答案:C

  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 】

  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

  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

  正确答案:C

  1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正确答案:C

  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正确答案:D

  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正确答案:A

  20.“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 】

  A.教不同于学 B.学不同于教

  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 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

  正确答案:D

  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实践理性

  正确答案:A

  2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康德

  C.斯宾塞 D.杜威

  正确答案:C

  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 】

  A.经验 B.活动

  C.做中学 D.主动作业

  正确答案:D

  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

  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C.卢梭出版《爱弥儿》

  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正确答案:D

  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杜威

  正确答案:C

  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正确答案:D

  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

  A.柏拉图 B.孔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B

  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

  A.“因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正确答案:B

  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 】

  A.斯宾塞 B.吉鲁

  C.阿普尔 D.威利斯

  正确答案:C

  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 】

  A.STS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轮形课程

  正确答案: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答: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

  2.注重直觉思维;(2分)

  3.注重内部动机。(2分)

  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答:含义:它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2分)

  环节:

  1.确定教育目的。(1分)

  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1分)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1分)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1分)

  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答: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2分)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2分)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2分)

  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含义: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的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3分)

  基本特征: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3分)

  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答: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为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1分)

  原则:积极反应(1分)、小步子(1分)、即时强化(1分)、自定步调(1分)、低错误率(1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答:三种取向:

  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2分)

  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

  3.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2分)

  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

  答: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这种评价取向推进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科学化的进程,它简便易行、好操作,因而一直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这种评价取向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3分)

  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种评价取向的价值在于开始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人的主观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该取向的不足之外在于它并没有走出目标取向评价的藩篱,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3分)

  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价值多元、新生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性格。主体取向的评价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时代精神。(3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综合课程问题。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我国为什么要倡导综合课程?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综合课程。

  答:为什么倡导综合课程: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具有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情况;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而我国的学生往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而我国的学生整合知识经验的能力不够强。(上述每个要点最多3分,没有依据上述要点回答,也可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但本部分回答最多不能超过9分)

  怎样落实综合课程: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教师与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出版于1918年,标志着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著作是【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为“泰勒原理”奠定心理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斯金纳、博比特 B.贾德、桑代克

  C.加涅、查特斯 D.布鲁纳、波特

  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是【 】

  A.学术性、创造性、结构性 B.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C.学术性、主动性、基本性 D.科学性、专门性、理解性

  4.被认为是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的教学论著作是【 】

  A.《教育学讲授纲要》 B.《实验教学论》

  C.《大教学论》 D.《教学的艺术》

  5.提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是【 】

  A.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 B.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C.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D.裴斯泰洛齐的“基础教养论”

  7.“实验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克伯屈、斯腾豪斯 B.布鲁纳、冯特

  C.拉伊、梅伊曼 D.普莱西、斯金纳

  8.儿童在熟悉了“萝卜”、“菠菜”、“西红柿”等概念之后,再来掌握“蔬菜”这一概念,这种学习类型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归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教学不仅应当以儿童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一观点所符合的教学理论是【 】

  A.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B.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C.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D.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10.“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

  A.生成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素主义教育学者、永恒主义教育学者、结构主义课程论者都主张【 】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C.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3.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的观点属于【 】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调和论 D.超越论

  1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行为目标取向所追求的价值是【 】

  A.普遍主义 B.解放理性

  C.实践理性 D.唯科学主义

  15.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应的学习理论,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

  A.合作教学 B.编程教学

  C.个别教学 D.程序教学

  16.在课程发展史上,最早论述课程组织问题的学者是【 】

  A.麦克尼尔 B.博比特与查特斯

  C.拉格 D.拉尔夫·泰勒

  17.“泛智课程”属于【 】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8.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课程”,经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的发展,后来又融入了德国的“有机整体观”,从而发展为“乡土教育论”,进而发展为【 】

  A.“发现教学” B.“合科教学”

  C.“问题解决教学” D.“国际理解教育”

  19.“合成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

  A.人本主义哲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结构心理学 D.有机发生学原理

  20.“环境教育课程”有两种典型的组织模式,即【 】

  A.情境中心模式和问题中心模式 B.班级教学模式和小组活动模式

  C.单学科模式和多学科模式 D.多学科模式和学科际模式

  21.提出“副学习”概念的学者是【 】

  A.杜威 B.克伯屈

  C.鲍尔斯和金蒂斯 D.阿普尔

  22.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即【 】

  A.“自由原则”和“合作原则” B.“个性化原则”和“小组合作原则”

  C.“创新原则”和“活动原则” D.“活动原则”和“个性化原则”

  23.在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教师的角色是【 】

  A.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B.课程变革方案的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

  C.课程开发者 D.课程计划制定者

  24.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 】

  A.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B.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C.主体与特殊客体的关系 D.交互主体的关系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测验和测量的时期属于【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在价值观上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评价是【 】

  A.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取向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取向评价

  C.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评价 D.课程与教学的建构取向评价

  27.以“先在因素、交流因素和结果因素”三个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是【 】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8.“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着【 】

  A.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B.每一个适龄儿童所接受的是达到一定质量规格和标准的教育

  C.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D.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自由选择教育资源、获得自主发展的权利

  29.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表述上比较全面的是【 】

  A.学校管理者 B.校长和教师

  C.校长、教师和学生 D.校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等

  30.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模式 B.合作教学模式

  C.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D.支架式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

  3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

  33.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34.简述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

  35.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三类观点,请你分别谈谈对这三类观点的理解,并进行比较。

  37.结合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开发隐性课程?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罗杰斯的一个学生所报告的罗杰斯本人执教的一堂课的情况:

  “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安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是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此后,举手更多了。教师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思想,并联系实际谈谈此种教学模式对现实教育的意义。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内。

  1.施瓦布倡导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 】

  A.学科专家 B.课程集体

  C.课程专家 D.一线教师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9

  2.奥苏信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下列不属于这三种类型的是【 】

  A.归属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04

  3.“注意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一表述符合泰勒模式中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何种标准【 】

  A.序列性 B.整合性

  C.逻辑性 D.连续性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82

  4.由泰勒的学生布卢姆提出的后来一度成为教育研究的显学的是【 】

  A.批判教育学 B.五段教学论

  C.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D.教育目标分类学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85

  5.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将学生视为积极的活动者

  B.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

  C.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D.教师需要对照预定目标对学生的各项活动进行打分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92

  6.“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句话出自谁之口【 】

  A.布鲁纳 B.瓦根舍因

  C.斯金纳 D.加涅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95

  7.下列不属于范例教学中所选范例的基本特征的是【 】

  A.特殊性 B.基本性

  C.基础性 D.范例性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124

  8.“能写出清晰又有条理的社会学科计划的报告”,属于下列哪种课程目标【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51

  9.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而适应“完美生活”之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所以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所构成的。这一观点是【 】

  A.要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216

  10.要素课程说的创立者是【 】

  A.赫尔巴特 B.亚里士多德

  C.夸奖纽斯 D.斯宾塞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15

  11.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这指的是【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学科课程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231

  12.下列不属于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的是【 】

  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 B.设计教学法

  C.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 D."STS”课程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237

  13.下列不属于道尔顿计划的主要措施的是【 】

  A.作业安排 B.材料整理

  C.实验室 D.成绩记录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60

  14.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是【 】

  A.杜威 B.克信屈

  C.杰克逊 D.鲍尔斯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49

  15.“同质编班”又叫【 】

  A.留级制度 B.能力分组

  C.降低学历水准 D.分组教学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66

  16.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这在教学组织上称为【 】

  A.个别学习 B.同步学习

  C.分组学习 D.能力分组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68

  17.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基本取向中的【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77

  18.把教学设计视为一种工程、一种技术的是【 】

  A.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B.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C.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D.实践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502

  19.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进行的评价是【 】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310

  20,被看作“需要本位的评价”的是【 】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效果评价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11

  21.从方法的角度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 】

  A.内部人员评价和外部人员评价 B.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12

  22.在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内在评价是在下列哪一阶段产生的【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317

  23,下列哪种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 】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效果取向的评价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22

  24.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差别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329

  25.当前的`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走向【 】

  A.“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B.“盘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C.“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整合

  D.“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整合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32

  26.主张人的心灵的建构作用的同时,也承认知识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一面,这类观点属于【 】

  A.激进建构主义 B.温和建构主义

  C.个人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48

  27.被称为“抛锚式教学”的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354

  28.情境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

  A.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C.进入情境、格建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D.导入情境、引导探索、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354

  29.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具有这一基本特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59

  30.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斯皮罗等人把人的学习分为【 】

  A.“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B.“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C.“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 D.“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356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中的各学习类型及其基本涵义。

  正确答案:教材P112

  (1)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动作链素学习是三种基本的学习类型。(1分)

  (2)言语联想学习实际上是一种言语链索学习,即根据言语刺激与反应行为的顺序组合而成的反应。(1分)

  (3)辨别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知觉学习,即作出知觉的分化。(1分)

  (4)概念学习是指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1分)

  (5)规则学习是指各种定理、定律或原理的学习。(1分)

  (6)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的学习,即学生通过把学习过的各种规则组合成复杂的、高级的规则,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1分)

  32.简述行为目标的本质及其缺陷。

  正确答案:教材P152

  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它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3分)行为目标的主要缺陷包括:

  第一,“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1分)

  第二,“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1分)

  第三,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欣赏、审美情趣,等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1分)

  3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三个基本来源及其涵义。

  正确答案:教材P171

  (1)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人格

  发展的需要。(2分)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这包括两个维度.从空间维度看,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指从儿童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的维度看,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不仅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2分)

  (3)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即学科的逻辑体系,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的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2分)

  34.简述经验课程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教材P219

  一、内涵: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2分)

  二、基本特征:

  1、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1分)

  2、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1分)

  3、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1分)

  4、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1分)

  35.简述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的三种张力及相应的基本价值取向。

  正确答案:教材P335

  (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2分)

  (2)平等与高质里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2分)

  (3)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2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述课程、教学的涵义,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

  正确答案:教材P57

  课程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设计,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3分)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3分)

  (结合工作实际论述课程与教学关系酌情给1-6分)

  37.试评价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联系实际,谈谈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正确答案:教材P282

  一、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1分)

  1、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价值。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课程创生取向则把处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中的主体性解放出来。相互适应取向则把外部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校情境、社区情境的因素均予以考虑。(2分)

  2、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相互适应取向带有折衷主义色彩,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推行范围是有限的。(2分)

  3、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在课程变革中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这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1分)

  二、启示:

  1、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1分)

  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1分)

  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1分)

  (联系实际酌情给1-3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请阅读下面这段论述: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正像接生婆帮助孕妇依靠自身的力量分娩婴儿一样,教育者也要帮助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孕育真理、产生真理……

  这段材料中所体现的方法为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嘟一种基本形态提供了范型?这一形态的方法具有怎样的性质?结合实例说明教师运用该教学方法的策略。

  正确答案:教材P200

  这段材料中所体现的“苏格拉底对话法”或“精神助产术”,为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态之一——“教学对话”提供了范型。(2分)

  教学对话的性质:

  1、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2分)

  2、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2分)

  3、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2分)

  教师组织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所需的策略:

  一是恰当的提问,

  二是创设对话情境。(2分)

  (根据结合实例说明的情况给1-6分)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内。

  1.以“工作分析”作为其课程开发方法的是【 】

  A.查特斯 B.博比特

  C.泰勒 D.派纳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8

  2.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认为课程由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是【 】

  A.教师、学生、教材、教具 B.教师、学生、学科、教材

  C.教师、学生、教材、考试 D.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7

  3.“儿童与课程仅仅是确定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正如两点决定一条直线那样,儿童现在的观点和学科中所包含的事实与真理决定着教学。”这一论述出自【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45

  4.下列哪一理论体系是赫尔巴特的教学论建立的基础 【 】

  A.观念心理学 B.认知心理学

  C.实践哲学 D.实用主义哲学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36

  5.杜威用来消解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的是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 】

  A.经验概念 B.连续性原则

  C.主动作业方法 D.课程教学概念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66

  6.“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这句话中体现的是哪位教育家的何种策略【 】

  A.卢梭,消极教育 B.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

  C.杜威,问题解决教学 D.布鲁纳,发现教学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29

  7.三年级数学课与四年级数学课所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属于泰勒模式中学习经验的【 】

  A.纵向组织 B.连续组织

  C.横向组织 D.序列组织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81

  8.在泰勒模式中,课程开发的核心因素是【 】

  A.目标因素 B.内容因素

  C.组织因素 D.评价因素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85

  9.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 】

  A.接受 B.同化

  C.发现 D.联想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02

  10.“非指导性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人的【 】

  A.自我觉醒 B.自我批判

  C.自我反思 D.自我实现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40

  11.提出“学习层级理论”的是【 】

  A.瓦根舍因 B.桑代克

  C.加涅 D.罗杰斯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111

  12.系统确立起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学者,其代表作是【 】

  A.《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课程开发的新维度》 D.《课程开发》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88

  13.下列有关奥苏伯尔所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先行组织者策略既是一项实验技术,又是一项有效的教学设计技术

  B.组织者既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前呈现,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

  C.组织者可分为说明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D.组织者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水平上必须高于学习材料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08

  14.下列不属于赞科夫新体系的教学论原则的是【 】

  A.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B.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29

  15.用一种折衷的态度把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的是【 】

  A.杜威 B.泰勒

  C.布卢姆 D.博比特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70

  16.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属于【 】

  A.提示型教学方法 B.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C.传授型教学方法 D.自主型教学方法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98

  17.以下关于自主型教学方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学生独立地解决由本人或教师提出的课题

  B.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代替教师的讲授

  C.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

  D.学生的“自主性”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05

  18.“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体现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 】

  A.被动适应关系 B.主动适应关系

  C.超越关系 D.对立关系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86

  19.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早在2400年前就为我们确立了教学对话的范型【 】

  A.精神助产术 B.课堂讨论

  C.情境教学 D.启发式教学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199

  20.恰当地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意味着要实现【 】

  A.科学、艺术与道德的统一 B.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C.科学与技术的统一 D.文科和理科的统一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80

  21.下列哪种课程不属于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环境教育课程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231

  22.下列不属于课程变革过程的环节的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选择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72

  23.在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中,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属于【 】

  A.正式的课程 B.理解的课程

  C.经验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73

  24.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看,研究者对个案性的“深度访谈法”倍加青睐。这类研究者所持有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课程忠实取向 B.课程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课程实践取向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81

  25.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 】

  A.启动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 B.启动阶段、合作阶段、实施阶段

  C.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合作阶段 D.启动阶段、合作阶段、评价阶段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86

  26.“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实践取向

  C.创生取向 D.相互适应取向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285

  27.提出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的是【 】

  A.伯曼和麦克考林 B.帕里斯

  C.古来德曼 D.富兰和庞弗雷特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87

  28.下列不属于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的是【 】

  A.课程变革的特性 B.学校的特征

  C.内部环境的特征 D.学区的特征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88

  29.教学设计是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协同进行的规划教学的活动,这一观点属于【 】

  A.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B.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C.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D.实践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03

  30.评价的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这一特点属于【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16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赫尔巴特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及其内涵。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39

  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1)即明了(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1分)

  (2)联合(新观念与旧观念结合起来);(1分)

  (3)系统(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2分)

  (4)方法(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2分)

  32.简述斯金纳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和设计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3

  斯金纳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

  (1)程序教材的编制;

  (2)教学机器的使用。(1分)

  设计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2)小步子原则;(1分)

  (3)即时强化原则;(1分)

  (4)自定步调原则;(1分)

  (5)低错误率原则。(1分)

  33.简述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194

  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规范和步骤。(3分)

  教学方法的本质:

  (1)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1)

  (2)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1分)

  (3)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1分)

  34.简述“教学过程使教养与教育的统一”的内涵。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299

  (1)教养是指体现于各门学科中的学科知识;(1分)教育是指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1分)

  (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与此同时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2分)

  (3)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养与教育的关系。首先,教养和教育彼此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各具特性,各有其固有的逻辑。(1分)其次,教养与教育又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制约。(1分)

  35.简述三种课程与教学评价基本取向的本质。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321

  (1)目标取向的评价本质: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2)过程取向的评价本质: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估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体取向的评价本质: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

  36.试结合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分析行为目标的优势和不足。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153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位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表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的优势:

  (1)行为目标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点,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科学化的历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行为目标由于自身的特点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1分)

  (2)便于教师将其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1分)

  (3)便于准确评价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对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1分)

  行为目标的主要不足表现在:

  (1)该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1分)

  (2)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1分)

  (3)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是很难用外显的、科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1分)

  【结合实际分析酌情给1——6分】

  37.如何看待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这三种教学过程组织的基本形式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267

  (1)同步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1分)

  (2)分组学习是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1分)

  (3)个别学习是指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的问题解决学习。(1分)

  (4)分组学习不是要取消费或替代同步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计划性和系统性之类的原则在分组学习中依然适应。(2分)分组学习也不是要取消或取代学生的个别学习。教师在分组教学中也要努力把握每个学生的突出表现和他们在各个组中的行为。(2分)个别学习源于同步学习又回归同步学习,个别学习与同步学习互为基础、相互递进。(2分)

  (5)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与个别学习是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组织形式,他们各有优势与不足。(1分)对于任何一种学习而言,它适合于某一特定的任务,但未必适合于其它任务。所以,无论哪一种组织形式都不能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普遍使用。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根据特定的学习场合的需要,优化组合这些教学组织形式。(2分)

  四、材料分析题(共16分)

  38.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种不同的三角形的特征的认识,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教师首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三个信封,其中A信封装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直角;B信封装有一个钝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钝角;C信封装有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各一个,且这3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相等的,重叠在一起后把这个锐角露出来,让学生根据露出来的角猜信封里是什么三角形。

  确定问题:信封A、B,学生都能很快猜对,但到了信封C,当学生根据露在外面的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时却猜错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们产生了疑问。

  自主学习,协作探究:教师将信封C中的三个三角形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重新观察三种三角形的特征,互相交流,探究三种三角形的特征与上述问题的关系。经过反复的观察、讨论,学生们得出了任何一个锐角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的结论,因此不能通过一个锐角断定其为锐角三角形。

  分析上述教学过程,其中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涵义是什么?结合案例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353

  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情境教学模式。(3分)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3分)

  基本特征:(1)学习者中心;(2)情境中心;(3)问题中心。

  【结合案例说明特征,酌情给1——7分】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理论专家是(B)2-76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杜威

  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A)1-18

  A.课程审议 B.工作分析

  C.活动分析 D.综合分析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基本价值取向是(C)1-24

  A.理智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科学兴趣

  4.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D)1-25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拉特克

  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D)1-29

  A.《理想国》 B.《儿童与课程》

  C.《民主主义教育》 D.《爱弥儿》

  6.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A)1-41

  A.赫尔巴特 B.班杜拉

  C.桑代克 D.斯金纳

  7.杜威教学理论核心的理论基础是(C)1-41

  A.发生认识论 B.主知主义心理学

  C.实用主义哲学 D.科学主义哲学

  8.“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指的是(A)1-49

  A.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

  B.自然教学论、经验教学论、实践教学论

  C.认知主义教学论、行为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

  D.要素主义教学论、永恒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

  9.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是(B)2-76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实践模式 D.整合模式

  10.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著名理论假设的教育家是(B)2-127

  A.赞科夫 B.维果茨基

  C.瓦根舍因 D.皮亚杰

  11.“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这种教学目标的取向是(D)3-148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2.行为目标的具体特点是(C)3-149

  A.学术性、具体性、基本性 B.可操作性、学术性、专门性

  C.具体性、精确性、可操作性 D.基本性、专门性、可操作性

  13.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A)3-155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4.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以及“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都主张(C)4-190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5.与提示型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A)4-207

  A.接受性学习 B.社会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探究性学习

  16.在课程发展史上,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与原则最早见之于(D)5-212

  A.博比特的《怎样编制课程》 B.查特斯的《课程编制》

  C.拉格的《课程编制:过去与现在》 D.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7.以英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课程论形成于(C)5-216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1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B)5-224

  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这种课程属于(B)5-231

  A.合成课程 B.相关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程

  20.最早实行选修制度的学校是(C)5-242

  A.美国的中学 B.英国的中学

  C.德国的大学 D.法国的大学

  21.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C)5-246

  A.布卢姆 B.施瓦布

  C.布鲁纳 D.凯勒

  22.学生向教师签订学习契约,这被称为“工约”。把这种作业安排作为主要措施之一的教学组织是(B)5-261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计划 D.凯勒计划

  23.在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看来,课程变革是(C)6-275

  A.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B.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

  C.一种线性过程 D.全面更新课程内容的过程

  24.“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是(A)7-310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暗箱式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把评价的本质视为描述的时期属于(B)7-317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在价值观上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评价是(B)7-322

  A.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取向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取向评价

  C.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评价 D.课程与教学的结果取向评价

  27.在理论上,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并代表着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方向的是(C)7-329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8.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是一种(D)8-337

  A.精英主义的教育 B.以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的教育

  C.旨在提升国际理解能力的教育 D.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的教育

  29.“建构主义的立场,如果认真对待的话,即是与知识、真理和客观性等传统概念直接相冲突的,它们要求从根本上去重建个人关于实在的观念。”这是(D)8-348

  A.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 B.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的观点

  C.温和建构主义的观点 D.激进建构主义的观点

  30.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C)8-355

  A.情境教学模式 B.合作教学模式

  C.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D.支架式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2-103

  答:

  (1)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

  (3)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32.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3-177

  答:

  (1)确定教育目的。

  (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33.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4-190

  (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

  (2)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3)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4)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34.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6-293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35.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8-340

  (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

  (5)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你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实践状况,分析其意义。1-54

  答: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37.剖析个别化教学组织的三个误区:“留级制度”、“降低学力水准”和“能力分组”。5-265

  答:

  一、“留级制度”在教育实践中已经有很长的存续历史,它把一些未完成学习任务、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儿童留在同一年级进行重复教育。实践证明,“留级制度”带来很多教育问题:

  (1)这给被留级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与压力,降低了学生的成就动机。

  (2)留级带来很大的教育浪费,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的年华,而且也浪费了教育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二、“降低学力水准”是与留级相反的做法。这种做法为了使每一个学生达到标准,降低了学力水准、放慢了教学速度。这种教学尽管暂时适应了差生的需要,但却使大多数中等学生和一部分优等生感到学习厌倦、缺乏挑战性。这是一种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而换取一部分人暂时发展的做法,是一种“伪善的平等主义”,由此必然导致“平庸教育”。这种做法尽管消除了留级现象,但却降低了教育的整体质量,得不偿失。

  三、“能力分组”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编班,将具有相同能力的学生编进同一个班级。这种组织形式又叫“同质编班”。“能力分组”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能力分组”的教学组织只有具备了两个前提才有意义:

  (1)我们所观察到的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是不可改变的,即使通过教育,这种能力差异也不可改变。

  (2)我们确实能够正确诊断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而且能够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未来方向作出准确预测。

  但事实情况上述两个条件都不能成立,由此看来,“能力分组”的教学组织非但不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正确措施,而且还是一种人为地使儿童的个别差异凝固化的措施。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学习《石钟山记》一文时,出现了如下的情况:

  师:作者不迷信前人的说法,自己在深夜去探究其得名的原因,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生1:勇于探索。

  生2:不盲从,不迷信权威。

  生3:实事求是,勤于实践。

  这时我听到了另外一个声音:他为什么在深夜去而没有白天去呢?

  学生哄然大笑。

  这句话显然答非所问,属于“节外生枝”。我当时一愣,随即冷静下来,没有去责问这位同学,而是马上说:“对呀,他为什么深夜去呢?xx同学动了脑筋,说明他肯于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好不好?”

  然后,我就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和分析。学生们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发言踊跃。有的说夜深人静能更清楚听到水石相击的声音,有的说到了晚上湖水受潮汐现象的影响,流速更快,所以发出的声音更大……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课程实施取向及其基本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此种课程实施取向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6-279

  答:

  一、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二、课程创生取向(或课程创生观)认为,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师生联合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三、基本思想:

  1、“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课程的性质就是地道的“经验课程”。

  2、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在这里,课程知识是一种“人格的建构”。

  3、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

  4、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

  四、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

  1、增进对课程、课程实施、课程变革等内涵的理解。

  2、引起对老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获经验及其成长的重视。

  3、增进对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中的角色的认识,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奥苏伯尔认为,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D)2-110

  A.内在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认可驱力 D.附属驱力

  2.“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是(A)2-82

  A.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 B.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C.课程评价的三个特点 D.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

  3.“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B)2-137

  A.行为主义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精神分析心理学

  4.目标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2-76

  A.塔巴 B.惠勒

  C.泰勒 D.坦纳

  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B)3-155

  A.知识、技能、技巧 B.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C.知、行、意 D.德、智、体

  6.“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指的是(B)3-145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7.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个体性。这一特点说的是(B)3-168

  A.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B.表现性目标的特点

  C.行为目标的特点 D.普遍性目标的特点

  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B)5-215

  A.“因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9.以评价关注的焦点为准,可以把评价分为(C)7-309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B.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10.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B)8-358

  A.认知弹性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C.结构主义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

  1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包括(B)8-351

  A.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B.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C.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经验 D.以上都不对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0年代以来提出的“全民教育”口号,实质上就是追求(C)8-337

  A.教育平等 B.教育的高质量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D.多元价值观

  13.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D)8-341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 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 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14.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B)1-68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15.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B)1-14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过程》

  C.《课程》 D.《怎样编制课程》

  16.第一次试图将课程与教学进行整合的教育家是(D)1-65

  A.施瓦布 B.布劳迪

  C.塔巴 D.杜威

  1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D)2-76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18.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C)1-13

  A.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学术中心课程 D.人本主义课程

  19.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是(C)1-16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施瓦布 D.杜威

  20.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D)1-35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21.以下不属于施瓦布所提倡的课程审议艺术的是(C)1-19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建构的艺术 D.折中的艺术

  22.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C)5-233

  A.要素主义 B.永恒主义

  C.改造主义 D.自然主义

  23.从课程论发展史上看,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选择问题的是(B)4-178

  A.杜威 B.斯宾塞

  C.施瓦布 D.泰勒

  24.以下著作中,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的是(B)1-29

  A.《教育漫话》 B.《爱弥儿》

  C.《大教学论》 D.《林哈德和葛笃德》

  25.以下属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D)1-49

  A.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B.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

  C.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D.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

  26.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C)1-24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技术理性

  27.提出“虚无课程”概念的教育家是(B)1-56

  A.斯宾塞 B.艾斯纳

  C.朱熹 D.杜威

  28.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D)2-128

  A.全面发展 B.个性发展

  C.自由发展 D.一般发展

  29.教育交往的途径很多,囊括了学校、家庭、社区的方方面面,而其主渠道是(C)6-294

  A.家庭 B.社区

  C.课堂 D.第二课堂

  30.“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C)4-199

  A.柏拉图 B.孔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1-39

  答:

  (1)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2)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3)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樟,以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4)第四阶段:“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2.行为目标有哪些不足之处?3-153

  答:

  (1)“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

  (2)“行为日标”的“还原沦”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

  (3)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足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

  33.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4-204

  答:

  (1)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真正吸引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与课题。只要情境创设好了,问题和课题选准了,学生自然会展开活跃的讨论。

  (2)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要持适当的态度,倘若教师对学生不完整的回答采取不宽容的态度,那就会破坏讨论的情境。

  (3)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集体讨论切忌陷入一种无政府状态,否则会使讨论流于肤浅、徒具形式。

  34.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几种基本取向?每种取向的本质是什么?7-321

  答:

  (1)目标取向的评价

  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在这里,评价者是主体,被评价者是客体。

  (2)过程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着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

  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

  本目的。

  35.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8-340

  答:

  (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呈现一种看似矛盾、实则非常辩证的现象:一方面强调国家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导作用,推出有力的“国家课程”;另一方面又非常强调地方、学校对课程改革的主体参与,倡导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信息能力”与“计算机素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基础学力的内容之一。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各类信息技术知识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

  (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在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学科主义”(“学科中心论”)的传统统治地位已被动摇。经验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等课程形态受到普遍关注。统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

  当人们反思20世纪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的时候,发现大多数课程改革的共同失误是往往满足于课程计划的制定,而不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许多国家推行的课程变革计划并未真正得到实施,原因是教师对课程变革的态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积极。

  (5)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各国课程教材改革的经验表明,课程改革的过程不单纯是行政命令的过程,它是政府基于对社会实际和教育实际之需要的敏锐洞察,充分发动地方、学校的积极性,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而展开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6-278

  答:

  (1)“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作出改变。

  (2)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实践者(教师)所创造的课程知识与专家所创造的课程知识同等重要。他们对影响课程的各种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谱系感兴趣。不论课程是在哪里创造出来的,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不断作出调整。不断调整以求相互适应,是课程知识的一个基本特性。

  (3)倾向于把课程变革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这决不是一个预期目标和升划的线性演绎过程。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不论是否与预期目标一致,都是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4)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

  (5)研究重心是把握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它要求更为宽广的方法论,既包括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

  19.请结合具体例子,阐述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2-126

  答:

  在德博莱的影响下,施滕策尔确定了范例方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

  (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

  (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

  (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

  (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5-228

  38.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教育和课程没有过程以外的目的,只有过程以内的目的,即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培养儿童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二,主张以儿童参与其中的活动及其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且以“从做中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第三,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反对预先规定教材范围和进度。第四,崇尚师生合作,反对教师权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

  (1)经验课程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优点?

  答:

  (1)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作为课程的目标,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这寻到了课程的意义之源,扭转了千百年来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的控制工具的局面。

  (2)经验课程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活生生的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这样,儿童在与文化、与学科知识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这种课程理路真正找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

  (3) 经验课程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既把儿童视为社会的儿童、生活于社会现实之中的儿童,又不使儿童拘泥于当前的社会现实、被动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而是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主张基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对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改造,应当说这种观点摆正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

  (2)经验课程存在哪些不足?

  答:

  (1)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尽管经验课程倡导者的初衷并非不要学科知识,而是真正找到学科知识对儿童人格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经验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导致沉醉于儿童当前的各种偶发性的冲动,纵容儿童,忽略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走向“儿童中心主义”。

  (2)经验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经验课程的经典倡导者(如杜威)都主张把儿童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的培养作为经验课程的基本目标,并主张把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儿童对情境的操作和行动有机统一课起来。然而在经验程的实践中,人们往往把经验课程误解为让儿童随意地从事一些肤浅的、缺少智力价值的操作活动,从而忽略了儿童深层的心理品质的发展。

  (3)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对于习惯了班级授课制和讲解教学法的教师而言很难适应。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于(A)1-3

  A.1918 B.1923

  C.1924 D.1949

  2.“八年研究”为以下哪种理论提供了特定环境条件(D)1-10

  A.学科结构 B.实践性课程

  C.发现学习 D.泰勒原理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B)1-24

  A.实践兴趣 B.解放兴趣

  C.理性兴趣 D.技术兴趣

  4.“使感觉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属于杜威反省思维五个阶段里的(A)1-44

  A.问题的界定 B.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

  C.问题解决的假设 D.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5.提出“小步子、循序渐进、序列化、学习者参与、强化、自定步骤”教学设计原则,确立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基础的是(C)1-49

  A.布鲁纳 B.赫尔巴特

  C.斯金纳 D.查特斯

  6.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B)2-80

  A.学科结构 B.二维图表

  C.范例 D.表征系统

  7.奥苏伯尔提倡的课堂教学是(A)2-105

  A.讲解式教学 B.发现学习

  C.程序教学 D.范例教学

  8.“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是以下哪种影响学习成就的动机(C)2-110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9.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教学设计模式是(A)2-137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程序教学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发现学习

  10.以下哪条教学原则属于赞可夫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概括时定型的原则(D)2-130

  A.循序渐进的原则

  B.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

  C.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

  D.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11.“通过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体现出的是(D)3-168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2.“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目标”是(B)3-164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杜威认为经验课程的基本形态是(A)4-187

  A.主动作业 B.学科结构

  C.自我实现 D.心理印象

  14.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B)4-188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超越论 D.交叉论

  15.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称为(C)5-214

  A.课程开发 B.课程实施

  C.课程结构 D.课程评价

  16.以下不属于学科课程基本类型的是(D)5-215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17.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校中主要的教学科目是所谓的“七艺”,“七艺”作为典型代表反映了以下哪种科目本位课程的思想形态(A)5-215

  A.“要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18.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B)5-234

  A.广域课程 B.科学—技术—社会课程

  C.融合课程 D.经验课程

  19.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B)5-246

  A.夸美纽斯 B.布鲁纳

  C.卢梭 D.克伯屈

  20.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是(B)6-271

  A.课程计划 B.课程采用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21.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出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变革计划,这种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A)6-275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技术理性取向

  22.“全美课程传播网络”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C)6-284

  A.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 B.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C.“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 D.信息加工模式

  23.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取得成功实施取决于课程变革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和(A)6-293

  A.学校的特征 B.教育的特征

  C.教学的特征 D.学生的特征

  24.泰勒的评价模式属于(C)7-311

  A.量的评价 B.质的评价

  C.目标本位评价 D.目标游离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二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B)7-315

  A.测验或测量 B.描述

  C.价值判断 D.协商

  26.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这种观点属于以下哪种评价模式(D)7-328

  A.目标达成模式 B.差别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27.纵观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成为教学领域基本观念的是以下哪种认识论(C)8-345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还原主义

  28.20世纪70年代以前,课程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是(C)8-334

  A.经验研究 B.理解研究

  C.量的研究 D.质的研究

  29.教育必须要回归生活世界,去感受并建构生活世界那种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这反映的是(C)8-339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

  C.主体教育观 D.唯科学主义

  30.主旨在于突破“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对课程领域控制的课程研究范式是(B)8-333

  A.课程开发范式 B.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C.课程组织范式 D.课程实施范式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答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思想。1-67

  答:

  (1)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一个内涵是教材与方法的内在的连续性。杜威认为,任何把教材和方法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2)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二个内涵是目标与手段的内在的连续性。杜威说:“一个目标产生于一项活动之中、作为该项活动方向的规划,它总是既为目标、又为手段。”

  (3)杜威是通过确立“主动作业”而具体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的。“主动作业”体现了杜威关于儿童、学科知识、社会相统一的课程开发理念,是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正是在从事“主动作业”的过程中,儿童的经验不断得到改造与生长。

  32.简答加涅智力技能学习的条件。2-116

  答:

  (1)促进先前习得的部分技能的恢复;

  (2)呈现言语线索使部分技能的组合有顺序;

  (3)安排好作间断复习的时机;

  (4)运用各种前后关系去促进迁移。

  33.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3-157

  答:

  该领域将人的情感目标分为以下五类。

  (1)第一类:接受(注意)。在这一水平上,学习者已经感觉到某些现象和刺激的存在。也就是说,学习者愿意接受和留心它们。

  (2)第二类:反应。在这一水平上,学习者已被充分动员起来。学习者不只是对现象加以注意(这是前一目标水平),而是积极注意现象,把自己投入于所涉及的现象中,并能够对所注意的现象做点什么。

  (3)第三类:价值判断。在这一水平上,学习者确信某一事物、现象或行为是有价值的。(4)第四类:组织,在这一水平上,学习者能够把诸价值观念组织成为一个系统;能够确定这些价值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树立起那些起支配作用的和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5)第五类: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在内化过程的这个层次上,各种价值观念已经在个人价值观层次结构中各自占有地位,它们已经组成为某种内部一致的系统,长期控制着个人的行为,足以使人按照这种价值观念系统去行动。

  34.简答经验课程的优点与缺点。5-228

  答:

  优点:

  (1)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作为课程的目标,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2)经验课程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活生生的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这样,儿童在与文化、与学科知识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

  (3)经验课程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既把儿童视为社会的儿童、生活于社会现实之中的儿童,又不使儿童拘泥于当前的社会现实、被动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而是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主张基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对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改造。

  缺点:

  (1)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2)经验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

  (3)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对于习惯了班级授课制和讲解教学法的教师而言很难适应。

  35.简答三种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内涵。8-353

  答: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教师同样是情境中的事件探究者或问题解决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对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这里的情境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的,是与现实情境一致或类似的。

  (2)随机访问教学。

  “随机访问教学”是另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认知弹性理论认为,人的认知随情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复杂性、差异性。

  (3)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教育学者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假设。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别人(如教师)帮助或与同伴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正是在这两个水平的动态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具体阐述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内涵。4-195

  答:

  (1提示型教学方法

  提示型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如讲解、示范等)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

  (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晨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3)自主型教学方法

  自主型教学有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37.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6-293

  答: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基本概括。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关系问题是关系教学过程本质的又一根本问题。

  (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养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教育过程。所谓“教养”,是指体现于各门学科中的学科知识。所谓“教育”,这里是指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对于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这样一种观点:

  每一个人的命运靠自己来主宰,但对他人又有责任和义务,他们是“自主”与“责任”的统一。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都是平等的主体,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体现价值多元、尊重差异的基本性格,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

  请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出发,对以上材料展开分析。7-321

  答:

  (1)目标取向的评价

  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在这里,预定目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2)过程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试图使课程与教学评价走出预定目标的藩篱,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3)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 】

  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B.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C.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D.泰勒原理

  2.下列不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

  A.结构性 B.实践性

  C.专门性 D.学术性

  3.下述不属于施瓦布提出的三种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折中的艺术 D.整合的艺术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5.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 】

  A.实验教学论 B.发展性教学论

  C.发现教学论 D.范例教学论

  6.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 】

  A.教育性教学 B.问题解决教学

  C.发现教学 D.情境教学

  7.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B.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C.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

  D.被看作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8.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不包括【 】

  A.行为表征 B.言语表征

  C.符号表征 D.图像表征

  9.以下关于学习层级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以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B.学习较为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C.前一层级的学习为后一层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D.教师设计教学时,通过分析后一层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 】

  A.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B.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范例的使用

  C.教学范例的编制和先行概念的使用 D.即时强化的策略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

  A.发现学习 B.程序教学

  C.最近发展区 D.先行组织者

  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综合课程

  14.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 】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5.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 】

  A.课程消费者 B.课程执行者

  C.课程开发者 D.教书匠

  16.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 】

  A.课程变革 B.课程实施

  C.课程计划 D.课程采用

  17.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古德莱德所划分的五个课程层次中,“理解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属于课程变革过程中的【 】

  A.课程变革阶段 B.课程实施阶段

  C.课程计划阶段 D.课程采用阶段

  19.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将其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之依据的评价是【 】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0.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的性质、组织等来对课程计划作出判断,至于效果则在评价关注的范围之外。这类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质的评价

  C.内在评价 D.效果评价

  21.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的评价是【 】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效果取向的评价

  22.从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 】

  A.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B.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3.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这一基本特点属于【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4.被人们称为“传统评价模式”的是【 】

  A.差别模式 B.外貌模式

  C.目标达成模式 D.回应模式

  25.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这种课程研究取向被称为【 】

  A.程序主义 B.课程开发范式

  C.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D.课程理解范式

  26.“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意味着在课程改革中应确立起【 】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

  C.主体教育观 D.教育公平的理念

  27.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

  A.激进建构主义 B.温和建构主义

  C.个人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28.基于“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29.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30.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

  A.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C.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D.出现情境、引导探索、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32.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

  33.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目标的分类为例,说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7.班级授课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改进我国班级授课组织。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垃圾的分类与处理”的教学案例:

  确定课题。一位同学从家里带来了小区居委会发的两张宣传纸,上面介绍了如何使用小区配备的不同颜色垃圾箱对垃圾做分类处理。人们现在是按照宣传纸上的要求做的吗?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在老师的支持下,同学们决定对这个问题探究一番。

  进行调查。学生们在周围小区里调查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情况,结果令人失望:大部分人都不按要求处理垃圾。这是为什么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展开调查,发现原来是垃圾箱上只有一张小小的图片,人们往往看不清楚,所以就随手乱扔了。

  行动改进。为了改变垃圾分类处理得不到落实的情况,同学们决定从校内开始。他们请有专长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广告语:“我专吃废玻璃!”“我喜欢吃废电池!”等贴在校园里的垃圾箱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结交流。在活动结束前进行的总结交流中,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自己不但增长了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周围生活了,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也提高了。还有同学提议,给区长写信,建议他把在校园里取得成效的做法在全区推广。

  这则案例中的教学活动采用了哪种类型的教学方法?结合材料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特征以及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注意的问题。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真题】相关文章:

历年自考真题(精选10篇)09-24

2013年自考《美学》真题10-09

2024年护理自考真题10-10

2024年自考《英语》真题09-27

2024年自考真题(精选10篇)09-23

自考英语往年真题(精选10篇)10-22

自考公文写作与处理自考真题卷(通用9套)11-07

2024年浙江自考真题(精选10篇)09-24

江苏自考历年真题(通用10篇)09-24

2016年自考《英语(二)》真题及答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