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卷(精选7套)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只要有考核要求,就会有试卷,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究竟学到了什么?需要试卷来帮我们检验。什么类型的试卷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卷(精选7套),欢迎大家分享。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于(A)1-3
A.1918 B.1923
C.1924 D.1949
2.“八年研究”为以下哪种理论提供了特定环境条件(D)1-10
A.学科结构 B.实践性课程
C.发现学习 D.泰勒原理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B)1-24
A.实践兴趣 B.解放兴趣
C.理性兴趣 D.技术兴趣
4.“使感觉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属于杜威反省思维五个阶段里的(A)1-44
A.问题的界定 B.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
C.问题解决的假设 D.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5.提出“小步子、循序渐进、序列化、学习者参与、强化、自定步骤”教学设计原则,确立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基础的是(C)1-49
A.布鲁纳 B.赫尔巴特
C.斯金纳 D.查特斯
6.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B)2-80
A.学科结构 B.二维图表
C.范例 D.表征系统
7.奥苏伯尔提倡的课堂教学是(A)2-105
A.讲解式教学 B.发现学习
C.程序教学 D.范例教学
8.“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是以下哪种影响学习成就的动机(C)2-110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9.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教学设计模式是(A)2-137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程序教学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发现学习
10.以下哪条教学原则属于赞可夫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概括时定型的原则(D)2-130
A.循序渐进的原则
B.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
C.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
D.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11.“通过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体现出的是(D)3-168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2.“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目标”是(B)3-164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杜威认为经验课程的基本形态是(A)4-187
A.主动作业 B.学科结构
C.自我实现 D.心理印象
14.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B)4-188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超越论 D.交叉论
15.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称为(C)5-214
A.课程开发 B.课程实施
C.课程结构 D.课程评价
16.以下不属于学科课程基本类型的是(D)5-215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17.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校中主要的教学科目是所谓的“七艺”,“七艺”作为典型代表反映了以下哪种科目本位课程的思想形态(A)5-215
A.“要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18.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B)5-234
A.广域课程 B.科学—技术—社会课程
C.融合课程 D.经验课程
19.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B)5-246
A.夸美纽斯 B.布鲁纳
C.卢梭 D.克伯屈
20.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是(B)6-271
A.课程计划 B.课程采用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21.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出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变革计划,这种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A)6-275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技术理性取向
22.“全美课程传播网络”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C)6-284
A.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 B.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C.“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 D.信息加工模式
23.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取得成功实施取决于课程变革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和(A)6-293
A.学校的特征 B.教育的特征
C.教学的特征 D.学生的特征
24.泰勒的评价模式属于(C)7-311
A.量的评价 B.质的评价
C.目标本位评价 D.目标游离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二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B)7-315
A.测验或测量 B.描述
C.价值判断 D.协商
26.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这种观点属于以下哪种评价模式(D)7-328
A.目标达成模式 B.差别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27.纵观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成为教学领域基本观念的是以下哪种认识论(C)8-345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还原主义
28.20世纪70年代以前,课程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是(C)8-334
A.经验研究 B.理解研究
C.量的研究 D.质的研究
29.教育必须要回归生活世界,去感受并建构生活世界那种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这反映的是(C)8-339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
C.主体教育观 D.唯科学主义
30.主旨在于突破“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对课程领域控制的课程研究范式是(B)8-333
A.课程开发范式 B.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C.课程组织范式 D.课程实施范式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答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思想。1-67
答:
(1)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一个内涵是教材与方法的内在的连续性。杜威认为,任何把教材和方法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2)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二个内涵是目标与手段的内在的连续性。杜威说:“一个目标产生于一项活动之中、作为该项活动方向的规划,它总是既为目标、又为手段。”
(3)杜威是通过确立“主动作业”而具体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的。“主动作业”体现了杜威关于儿童、学科知识、社会相统一的课程开发理念,是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正是在从事“主动作业”的过程中,儿童的经验不断得到改造与生长。
32.简答加涅智力技能学习的条件。2-116
答:
(1)促进先前习得的部分技能的恢复;
(2)呈现言语线索使部分技能的组合有顺序;
(3)安排好作间断复习的时机;
(4)运用各种前后关系去促进迁移。
33.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3-157
答:
该领域将人的情感目标分为以下五类。
(1)第一类:接受(注意)。在这一水平上,学习者已经感觉到某些现象和刺激的存在。也就是说,学习者愿意接受和留心它们。
(2)第二类:反应。在这一水平上,学习者已被充分动员起来。学习者不只是对现象加以注意(这是前一目标水平),而是积极注意现象,把自己投入于所涉及的现象中,并能够对所注意的现象做点什么。
(3)第三类:价值判断。在这一水平上,学习者确信某一事物、现象或行为是有价值的。(4)第四类:组织,在这一水平上,学习者能够把诸价值观念组织成为一个系统;能够确定这些价值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树立起那些起支配作用的和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5)第五类: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在内化过程的这个层次上,各种价值观念已经在个人价值观层次结构中各自占有地位,它们已经组成为某种内部一致的系统,长期控制着个人的行为,足以使人按照这种价值观念系统去行动。
34.简答经验课程的优点与缺点。5-228
答:
优点:
(1)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作为课程的目标,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2)经验课程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活生生的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这样,儿童在与文化、与学科知识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
(3)经验课程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既把儿童视为社会的儿童、生活于社会现实之中的儿童,又不使儿童拘泥于当前的社会现实、被动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而是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主张基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对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改造。
缺点:
(1)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2)经验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
(3)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对于习惯了班级授课制和讲解教学法的教师而言很难适应。
35.简答三种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内涵。8-353
答: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教师同样是情境中的事件探究者或问题解决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对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这里的情境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的,是与现实情境一致或类似的。
(2)随机访问教学。
“随机访问教学”是另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认知弹性理论认为,人的认知随情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复杂性、差异性。
(3)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教育学者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假设。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别人(如教师)帮助或与同伴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正是在这两个水平的动态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具体阐述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内涵。4-195
答:
(1提示型教学方法
提示型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如讲解、示范等)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
(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晨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3)自主型教学方法
自主型教学有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37.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6-293
答: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基本概括。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关系问题是关系教学过程本质的又一根本问题。
(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养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教育过程。所谓“教养”,是指体现于各门学科中的学科知识。所谓“教育”,这里是指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对于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这样一种观点:
每一个人的命运靠自己来主宰,但对他人又有责任和义务,他们是“自主”与“责任”的统一。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都是平等的主体,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体现价值多元、尊重差异的基本性格,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
请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出发,对以上材料展开分析。7-321
答:
(1)目标取向的评价
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在这里,预定目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2)过程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试图使课程与教学评价走出预定目标的藩篱,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3)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 】
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B.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C.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D.泰勒原理
2.下列不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
A.结构性 B.实践性
C.专门性 D.学术性
3.下述不属于施瓦布提出的三种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折中的艺术 D.整合的艺术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5.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 】
A.实验教学论 B.发展性教学论
C.发现教学论 D.范例教学论
6.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 】
A.教育性教学 B.问题解决教学
C.发现教学 D.情境教学
7.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B.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C.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
D.被看作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8.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不包括【 】
A.行为表征 B.言语表征
C.符号表征 D.图像表征
9.以下关于学习层级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以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B.学习较为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C.前一层级的学习为后一层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D.教师设计教学时,通过分析后一层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 】
A.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B.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范例的使用
C.教学范例的编制和先行概念的使用 D.即时强化的策略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
A.发现学习 B.程序教学
C.最近发展区 D.先行组织者
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综合课程
14.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 】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5.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 】
A.课程消费者 B.课程执行者
C.课程开发者 D.教书匠
16.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 】
A.课程变革 B.课程实施
C.课程计划 D.课程采用
17.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古德莱德所划分的五个课程层次中,“理解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属于课程变革过程中的【 】
A.课程变革阶段 B.课程实施阶段
C.课程计划阶段 D.课程采用阶段
19.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将其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之依据的.评价是【 】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0.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的性质、组织等来对课程计划作出判断,至于效果则在评价关注的范围之外。这类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质的评价
C.内在评价 D.效果评价
21.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的评价是【 】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效果取向的评价
22.从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 】
A.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B.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3.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这一基本特点属于【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4.被人们称为“传统评价模式”的是【 】
A.差别模式 B.外貌模式
C.目标达成模式 D.回应模式
25.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这种课程研究取向被称为【 】
A.程序主义 B.课程开发范式
C.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D.课程理解范式
26.“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意味着在课程改革中应确立起【 】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
C.主体教育观 D.教育公平的理念
27.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
A.激进建构主义 B.温和建构主义
C.个人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28.基于“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29.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30.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
A.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C.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D.出现情境、引导探索、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32.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
33.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目标的分类为例,说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7.班级授课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改进我国班级授课组织。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垃圾的分类与处理”的教学案例:
确定课题。一位同学从家里带来了小区居委会发的两张宣传纸,上面介绍了如何使用小区配备的不同颜色垃圾箱对垃圾做分类处理。人们现在是按照宣传纸上的要求做的吗?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在老师的支持下,同学们决定对这个问题探究一番。
进行调查。学生们在周围小区里调查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情况,结果令人失望:大部分人都不按要求处理垃圾。这是为什么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展开调查,发现原来是垃圾箱上只有一张小小的图片,人们往往看不清楚,所以就随手乱扔了。
行动改进。为了改变垃圾分类处理得不到落实的情况,同学们决定从校内开始。他们请有专长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广告语:“我专吃废玻璃!”“我喜欢吃废电池!”等贴在校园里的垃圾箱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结交流。在活动结束前进行的总结交流中,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自己不但增长了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周围生活了,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也提高了。还有同学提议,给区长写信,建议他把在校园里取得成效的做法在全区推广。
这则案例中的教学活动采用了哪种类型的教学方法?结合材料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特征以及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注意的问题。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卷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在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的教育家是【 】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哈普罗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
A.《儿童与课程》 B.《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课程》
3.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 B.麦克尼尔
C.施瓦布 D.派纳
4.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教育著作是【 】
A.《教学的艺术》 B.《大教学论》
C.《实验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
5.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
A.福禄贝尔 B.奥苏贝尔
C.斯金纳 D.裴斯泰洛齐
6.“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这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理论基础是【 】
A.认知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
C.情感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7.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学习对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能力,这种学习属于【 】
A.辨别学习 B.问题解决学习
C.规则学习 D.概念学习
8.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计算,这种学习类型是【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9.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特点是【 】
A.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 B.学术性、专门性、规范性
C.学术性、普遍性、基本性 D.基本性、专门性、理解性
10.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取向属于【 】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生成性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种观点是【 】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调和论 D.超越论
1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方法类型上属于【 】
A.提示型 B.复合型
C.自主型 D.共同解决问题型
13.赫尔巴特提出的关于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
A.复习 B.训练
C.探究 D.方法
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有意义经验学习 D.有意义机械学习
1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义 B.实践理性
C.唯科学主义 D.解放理性
16.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
A.顺序性 B.整合性
C.连续性 D.逻辑性
17.经验自然主义的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人经验与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中,“设计”的核心是【 】
A.个体已有的经验 B.做中学
C.自愿的活动 D.交互作用
19.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
A.实用主义 B.自然主义
C.人本主义 D.改造主义
20.提出“附带学习”概念的学者是【 】
A.杜威 B.克伯屈
C.杰克逊 D.阿普尔
21.“隐性课程是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这一观点属于【 】
A.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D.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22.人们为了弥补班级授课组织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对班级授课组织提出了一系列补充措施。其中,比较有效的是【 】
A.留级制度
B.降低学力水准
C.能力分组
D.“班级授课组织内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
23.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 】
A.课程评价 B.课程标准
C.教学活动 D.课程采用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结果的是【 】
A.形成性评价 B.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三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
A.测验或测量 B.判断
C.心理建构 D.描述
26.我们通常所称的“传统评价模式”是指【 】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开发范式”把课程视为【 】
A.师生经验 B.符号表征
C.学校材料 D.学校文化
28.中国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之争、择校问题、民办教育与私立学校问题等)大都反映了【 】
A.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望 B.人们对提高教育地位的渴望
C.人们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渴望 D.人们对受教育权利的追求
29.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是【 】
A.学习材料、教师与学生、合作、意义 B.文本材料、情境、交往、意义
C.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D.教学主体、情境、合作、意义建构
30.建构主义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32.简述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其基本取向。
33.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为什么?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3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37.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误区。
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笔者曾观摩了一些全国性的语文教学大比武活动,参赛选手共上了14节课,其中有11节课都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
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笔者曾统计过,某个老师上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谈谈如何把握教学方法的实质,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卷4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不属于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派纳
2.作为学术中心课程的最基本特征,也是课程现代化最基本特征的是
A.结构性 B.实践性 C.专门性 D.学术性
3.实践性课程开发所采用的方法是
A. 活动分析 B.工作分析 C.审议 D.折中的艺术
4.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5.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的是
A.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B.泰勒原理
C.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D.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6.反映了学科领域专家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的是
A. 横向组织 B.纵向组织 C.逻辑组织 D.心理组织
7.“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
A.普遍性目标 B. 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8.认为课程与教学目标实际上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的学者是
A.泰勒 B.梅杰 C.布卢姆 D.博比特
9.“你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功用?你这门学科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这是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在哪一维度上应考虑的问题?
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C.学科的发展 D.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10.“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斯腾豪斯提出了一个命题,即
A.生成性目标 B.过程模式 C.程序原则 D.教师作为研究者
11.表现性目标在本质上追求的是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效率取向
12.当课程以满足当代社会生活需求、以维持或改造社会生活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
发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是
A.儿童本位课程 B.社会本位课程 C.学科本位课程 D. 混合取向的课程
13.下列关于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来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B.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一个典范
C.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是运用该方法的前提条件
D.学生的“自我活动性”、“自主性”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
14.在1859年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著名命题的是
A.苏格拉底 B.杜威 C.斯宾塞 D.苏霍姆林斯基
15.下列不属于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的是
A.学科知识 B.教师的二次教材开发
C.学习者的经验 D.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16.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是直接影响理科课程开发的一个基本问题。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主导与依附 B.对等与融合 C.对立与排斥 D.前者包含后者
17。下列关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学校课程应是“经验课程”
B.倡导“主动作业”,即把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加以提炼概括,用于学校
C.教育即生活本身,而不是成人生活的准备
D.强调儿童中心主义
18.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示范等提示活动来教授课程内容,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是
A. 提示型教学方法 B.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C.传授型教学方法 D.自主型教学方法
19.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问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是课程组织的
A.连续性 B.顺序性 C.整合性 D.逻辑性
20.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裴斯泰洛齐 B.杜威 C.卢梭 D.罗杰斯
21.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 综合课程
22.以开发、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23.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这是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4.下列课程中不属于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是
A.“STS”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轮形课程 D.持久生活情境课程
25.在“自由原则”与“合作原则”基础上确立起来的,通过“作业安排”等措施而成功地将班级授课组织变革为个别化教学组织、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为以学生自学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是
A.道尔顿计划 B.文纳特卡计划
C. 凯勒计划 D.帕克赫斯特计划
26.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是下列哪种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本质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效果取向的评价
27.下列不属于衡量一个完整的评价模式的指标的是
A.方法的经验性 B. 价值的可估性
C.资料的可靠性 D.用途的目的性
28.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运动中,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要求在课程改革中体现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
C.主体教育观 D.教育公平的理念
29.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这种教学模式是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30.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构成的四要素是
A.情境、模拟、会话、意义建构 B.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C.情境、协作、会话、主动建构 D.情景、模拟、会话、主动建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1.简述杜威关于“反省思维”或“问题解决”的步骤。
32.简述艾斯纳的课程目标观和斯腾豪斯的课程目标观的异同。
33. 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四个基本环节。
34.简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
35.简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2分,共24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6.试论述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37.什么是支架式教学?请结合教学实例说明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l6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8.请阅读下面一段论述:
“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作出改变。“课程实施”决不是教育计划或技术在课程实践中的简单“装配”,它应当包括变革方案在目标和方法上的调整,参与者在需要、兴趣和技能方面的变化,以及组织的适应。以上论述体现了课程实施的哪一种基本取向?这一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有什么
特征?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论述这一课程实施取向的现实意义。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卷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内。
1.施瓦布倡导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 】
A.学科专家 B.课程集体
C.课程专家 D.一线教师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9
2.奥苏信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下列不属于这三种类型的是【 】
A.归属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04
3.“注意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一表述符合泰勒模式中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何种标准【 】
A.序列性 B.整合性
C.逻辑性 D.连续性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82
4.由泰勒的学生布卢姆提出的后来一度成为教育研究的显学的是【 】
A.批判教育学 B.五段教学论
C.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D.教育目标分类学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85
5.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将学生视为积极的活动者
B.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
C.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D.教师需要对照预定目标对学生的各项活动进行打分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92
6.“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句话出自谁之口【 】
A.布鲁纳 B.瓦根舍因
C.斯金纳 D.加涅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95
7.下列不属于范例教学中所选范例的基本特征的是【 】
A.特殊性 B.基本性
C.基础性 D.范例性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124
8.“能写出清晰又有条理的社会学科计划的报告”,属于下列哪种课程目标【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51
9.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而适应“完美生活”之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所以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所构成的。这一观点是【 】
A.要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216
10.要素课程说的创立者是【 】
A.赫尔巴特 B.亚里士多德
C.夸奖纽斯 D.斯宾塞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15
11.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这指的是【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学科课程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231
12.下列不属于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的是【 】
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 B.设计教学法
C.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 D."STS”课程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237
13.下列不属于道尔顿计划的主要措施的是【 】
A.作业安排 B.材料整理
C.实验室 D.成绩记录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60
14.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是【 】
A.杜威 B.克信屈
C.杰克逊 D.鲍尔斯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49
15.“同质编班”又叫【 】
A.留级制度 B.能力分组
C.降低学历水准 D.分组教学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66
16.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这在教学组织上称为【 】
A.个别学习 B.同步学习
C.分组学习 D.能力分组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68
17.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基本取向中的【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77
18.把教学设计视为一种工程、一种技术的是【 】
A.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B.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C.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D.实践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502
19.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进行的评价是【 】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310
20,被看作“需要本位的评价”的是【 】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效果评价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11
21.从方法的角度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 】
A.内部人员评价和外部人员评价 B.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12
22.在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内在评价是在下列哪一阶段产生的【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317
23,下列哪种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 】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效果取向的评价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22
24.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差别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329
25.当前的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走向【 】
A.“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B.“盘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C.“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整合
D.“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整合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32
26.主张人的心灵的建构作用的同时,也承认知识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一面,这类观点属于【 】
A.激进建构主义 B.温和建构主义
C.个人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48
27.被称为“抛锚式教学”的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354
28.情境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
A.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C.进入情境、格建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D.导入情境、引导探索、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354
29.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具有这一基本特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59
30.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斯皮罗等人把人的学习分为【 】
A.“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B.“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C.“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 D.“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356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中的各学习类型及其基本涵义。
正确答案:教材P112
(1)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动作链素学习是三种基本的学习类型。(1分)
(2)言语联想学习实际上是一种言语链索学习,即根据言语刺激与反应行为的顺序组合而成的反应。(1分)
(3)辨别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知觉学习,即作出知觉的分化。(1分)
(4)概念学习是指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1分)
(5)规则学习是指各种定理、定律或原理的学习。(1分)
(6)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的学习,即学生通过把学习过的各种规则组合成复杂的、高级的规则,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1分)
32.简述行为目标的本质及其缺陷。
正确答案:教材P152
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它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3分)行为目标的主要缺陷包括:
第一,“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1分)
第二,“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1分)
第三,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欣赏、审美情趣,等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1分)
3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三个基本来源及其涵义。
正确答案:教材P171
(1)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人格
发展的需要。(2分)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这包括两个维度.从空间维度看,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指从儿童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的维度看,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不仅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2分)
(3)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即学科的逻辑体系,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的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2分)
34.简述经验课程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教材P219
一、内涵: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2分)
二、基本特征:
1、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1分)
2、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1分)
3、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1分)
4、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1分)
35.简述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的三种张力及相应的基本价值取向。
正确答案:教材P335
(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2分)
(2)平等与高质里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2分)
(3)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2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述课程、教学的涵义,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
正确答案:教材P57
课程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设计,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3分)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3分)
(结合工作实际论述课程与教学关系酌情给1-6分)
37.试评价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联系实际,谈谈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正确答案:教材P282
一、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1分)
1、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价值。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课程创生取向则把处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中的主体性解放出来。相互适应取向则把外部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校情境、社区情境的因素均予以考虑。(2分)
2、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相互适应取向带有折衷主义色彩,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推行范围是有限的。(2分)
3、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在课程变革中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这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1分)
二、启示:
1、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1分)
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1分)
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1分)
(联系实际酌情给1-3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请阅读下面这段论述: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正像接生婆帮助孕妇依靠自身的力量分娩婴儿一样,教育者也要帮助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孕育真理、产生真理……
这段材料中所体现的方法为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嘟一种基本形态提供了范型?这一形态的方法具有怎样的性质?结合实例说明教师运用该教学方法的策略。
正确答案:教材P200
这段材料中所体现的“苏格拉底对话法”或“精神助产术”,为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态之一——“教学对话”提供了范型。(2分)
教学对话的性质:
1、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2分)
2、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2分)
3、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2分)
教师组织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所需的策略:
一是恰当的提问,
二是创设对话情境。(2分)
(根据结合实例说明的情况给1-6分)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卷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内。
1.以“工作分析”作为其课程开发方法的是【 】
A.查特斯 B.博比特
C.泰勒 D.派纳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8
2.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认为课程由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是【 】
A.教师、学生、教材、教具 B.教师、学生、学科、教材
C.教师、学生、教材、考试 D.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7
3.“儿童与课程仅仅是确定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正如两点决定一条直线那样,儿童现在的观点和学科中所包含的事实与真理决定着教学。”这一论述出自【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45
4.下列哪一理论体系是赫尔巴特的教学论建立的基础 【 】
A.观念心理学 B.认知心理学
C.实践哲学 D.实用主义哲学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36
5.杜威用来消解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的是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 】
A.经验概念 B.连续性原则
C.主动作业方法 D.课程教学概念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66
6.“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这句话中体现的是哪位教育家的何种策略【 】
A.卢梭,消极教育 B.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
C.杜威,问题解决教学 D.布鲁纳,发现教学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29
7.三年级数学课与四年级数学课所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属于泰勒模式中学习经验的【 】
A.纵向组织 B.连续组织
C.横向组织 D.序列组织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81
8.在泰勒模式中,课程开发的核心因素是【 】
A.目标因素 B.内容因素
C.组织因素 D.评价因素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85
9.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 】
A.接受 B.同化
C.发现 D.联想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02
10.“非指导性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人的【 】
A.自我觉醒 B.自我批判
C.自我反思 D.自我实现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40
11.提出“学习层级理论”的是【 】
A.瓦根舍因 B.桑代克
C.加涅 D.罗杰斯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111
12.系统确立起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学者,其代表作是【 】
A.《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课程开发的新维度》 D.《课程开发》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88
13.下列有关奥苏伯尔所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先行组织者策略既是一项实验技术,又是一项有效的教学设计技术
B.组织者既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前呈现,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
C.组织者可分为说明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D.组织者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水平上必须高于学习材料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08
14.下列不属于赞科夫新体系的教学论原则的是【 】
A.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B.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129
15.用一种折衷的态度把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的是【 】
A.杜威 B.泰勒
C.布卢姆 D.博比特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70
16.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属于【 】
A.提示型教学方法 B.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C.传授型教学方法 D.自主型教学方法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98
17.以下关于自主型教学方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学生独立地解决由本人或教师提出的课题
B.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代替教师的讲授
C.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
D.学生的“自主性”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05
18.“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体现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 】
A.被动适应关系 B.主动适应关系
C.超越关系 D.对立关系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86
19.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早在2400年前就为我们确立了教学对话的范型【 】
A.精神助产术 B.课堂讨论
C.情境教学 D.启发式教学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199
20.恰当地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意味着要实现【 】
A.科学、艺术与道德的统一 B.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C.科学与技术的统一 D.文科和理科的统一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180
21.下列哪种课程不属于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环境教育课程
正确答案:D(1分)教材P231
22.下列不属于课程变革过程的环节的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选择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72
23.在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中,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属于【 】
A.正式的课程 B.理解的课程
C.经验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73
24.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看,研究者对个案性的“深度访谈法”倍加青睐。这类研究者所持有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课程忠实取向 B.课程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课程实践取向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81
25.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 】
A.启动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 B.启动阶段、合作阶段、实施阶段
C.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合作阶段 D.启动阶段、合作阶段、评价阶段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86
26.“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实践取向
C.创生取向 D.相互适应取向
正确答案:A(1分)教材P285
27.提出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的是【 】
A.伯曼和麦克考林 B.帕里斯
C.古来德曼 D.富兰和庞弗雷特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287
28.下列不属于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的是【 】
A.课程变革的特性 B.学校的特征
C.内部环境的特征 D.学区的特征
正确答案:C(1分)教材P288
29.教学设计是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协同进行的规划教学的活动,这一观点属于【 】
A.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B.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C.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D.实践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03
30.评价的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这一特点属于【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正确答案:B(1分)教材P316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赫尔巴特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及其内涵。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39
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1)即明了(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1分)
(2)联合(新观念与旧观念结合起来);(1分)
(3)系统(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2分)
(4)方法(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2分)
32.简述斯金纳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和设计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3
斯金纳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
(1)程序教材的编制;
(2)教学机器的使用。(1分)
设计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2)小步子原则;(1分)
(3)即时强化原则;(1分)
(4)自定步调原则;(1分)
(5)低错误率原则。(1分)
33.简述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194
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规范和步骤。(3分)
教学方法的本质:
(1)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1)
(2)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1分)
(3)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1分)
34.简述“教学过程使教养与教育的统一”的内涵。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299
(1)教养是指体现于各门学科中的学科知识;(1分)教育是指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1分)
(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与此同时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2分)
(3)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养与教育的关系。首先,教养和教育彼此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各具特性,各有其固有的逻辑。(1分)其次,教养与教育又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制约。(1分)
35.简述三种课程与教学评价基本取向的本质。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321
(1)目标取向的评价本质: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2)过程取向的评价本质: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估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体取向的评价本质: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
36.试结合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分析行为目标的优势和不足。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153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位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表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的优势:
(1)行为目标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点,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科学化的历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行为目标由于自身的特点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1分)
(2)便于教师将其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1分)
(3)便于准确评价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对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1分)
行为目标的主要不足表现在:
(1)该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1分)
(2)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1分)
(3)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是很难用外显的、科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1分)
【结合实际分析酌情给1——6分】
37.如何看待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这三种教学过程组织的基本形式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267
(1)同步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1分)
(2)分组学习是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1分)
(3)个别学习是指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的问题解决学习。(1分)
(4)分组学习不是要取消费或替代同步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计划性和系统性之类的原则在分组学习中依然适应。(2分)分组学习也不是要取消或取代学生的个别学习。教师在分组教学中也要努力把握每个学生的突出表现和他们在各个组中的行为。(2分)个别学习源于同步学习又回归同步学习,个别学习与同步学习互为基础、相互递进。(2分)
(5)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与个别学习是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组织形式,他们各有优势与不足。(1分)对于任何一种学习而言,它适合于某一特定的任务,但未必适合于其它任务。所以,无论哪一种组织形式都不能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普遍使用。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根据特定的学习场合的需要,优化组合这些教学组织形式。(2分)
四、材料分析题(共16分)
38.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种不同的三角形的特征的认识,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教师首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三个信封,其中A信封装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直角;B信封装有一个钝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钝角;C信封装有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各一个,且这3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相等的,重叠在一起后把这个锐角露出来,让学生根据露出来的角猜信封里是什么三角形。
确定问题:信封A、B,学生都能很快猜对,但到了信封C,当学生根据露在外面的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时却猜错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们产生了疑问。
自主学习,协作探究:教师将信封C中的三个三角形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重新观察三种三角形的特征,互相交流,探究三种三角形的特征与上述问题的关系。经过反复的观察、讨论,学生们得出了任何一个锐角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的结论,因此不能通过一个锐角断定其为锐角三角形。
分析上述教学过程,其中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涵义是什么?结合案例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教材出处:P353
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情境教学模式。(3分)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3分)
基本特征:(1)学习者中心;(2)情境中心;(3)问题中心。
【结合案例说明特征,酌情给1——7分】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卷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理论专家是(B)2-76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杜威
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A)1-18
A.课程审议 B.工作分析
C.活动分析 D.综合分析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基本价值取向是(C)1-24
A.理智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科学兴趣
4.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D)1-25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拉特克
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D)1-29
A.《理想国》 B.《儿童与课程》
C.《民主主义教育》 D.《爱弥儿》
6.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A)1-41
A.赫尔巴特 B.班杜拉
C.桑代克 D.斯金纳
7.杜威教学理论核心的理论基础是(C)1-41
A.发生认识论 B.主知主义心理学
C.实用主义哲学 D.科学主义哲学
8.“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指的是(A)1-49
A.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
B.自然教学论、经验教学论、实践教学论
C.认知主义教学论、行为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
D.要素主义教学论、永恒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
9.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是(B)2-76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实践模式 D.整合模式
10.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著名理论假设的教育家是(B)2-127
A.赞科夫 B.维果茨基
C.瓦根舍因 D.皮亚杰
11.“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这种教学目标的取向是(D)3-148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2.行为目标的具体特点是(C)3-149
A.学术性、具体性、基本性 B.可操作性、学术性、专门性
C.具体性、精确性、可操作性 D.基本性、专门性、可操作性
13.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A)3-155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4.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以及“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都主张(C)4-190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5.与提示型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A)4-207
A.接受性学习 B.社会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探究性学习
16.在课程发展史上,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与原则最早见之于(D)5-212
A.博比特的《怎样编制课程》 B.查特斯的《课程编制》
C.拉格的《课程编制:过去与现在》 D.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7.以英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课程论形成于(C)5-216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1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B)5-224
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这种课程属于(B)5-231
A.合成课程 B.相关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程
20.最早实行选修制度的学校是(C)5-242
A.美国的中学 B.英国的中学
C.德国的大学 D.法国的大学
21.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C)5-246
A.布卢姆 B.施瓦布
C.布鲁纳 D.凯勒
22.学生向教师签订学习契约,这被称为“工约”。把这种作业安排作为主要措施之一的教学组织是(B)5-261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计划 D.凯勒计划
23.在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看来,课程变革是(C)6-275
A.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B.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
C.一种线性过程 D.全面更新课程内容的过程
24.“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是(A)7-310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暗箱式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把评价的本质视为描述的时期属于(B)7-317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在价值观上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评价是(B)7-322
A.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取向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取向评价
C.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评价 D.课程与教学的结果取向评价
27.在理论上,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并代表着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方向的是(C)7-329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8.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是一种(D)8-337
A.精英主义的教育 B.以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的教育
C.旨在提升国际理解能力的教育 D.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的教育
29.“建构主义的立场,如果认真对待的话,即是与知识、真理和客观性等传统概念直接相冲突的,它们要求从根本上去重建个人关于实在的观念。”这是(D)8-348
A.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 B.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的观点
C.温和建构主义的观点 D.激进建构主义的观点
30.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C)8-355
A.情境教学模式 B.合作教学模式
C.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D.支架式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2-103
答:
(1)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
(3)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32.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3-177
答:
(1)确定教育目的。
(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33.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4-190
(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
(2)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3)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4)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34.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6-293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35.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8-340
(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
(5)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你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实践状况,分析其意义。1-54
答: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37.剖析个别化教学组织的三个误区:“留级制度”、“降低学力水准”和“能力分组”。5-265
答:
一、“留级制度”在教育实践中已经有很长的存续历史,它把一些未完成学习任务、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儿童留在同一年级进行重复教育。实践证明,“留级制度”带来很多教育问题:
(1)这给被留级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与压力,降低了学生的成就动机。
(2)留级带来很大的教育浪费,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的年华,而且也浪费了教育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二、“降低学力水准”是与留级相反的做法。这种做法为了使每一个学生达到标准,降低了学力水准、放慢了教学速度。这种教学尽管暂时适应了差生的需要,但却使大多数中等学生和一部分优等生感到学习厌倦、缺乏挑战性。这是一种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而换取一部分人暂时发展的做法,是一种“伪善的平等主义”,由此必然导致“平庸教育”。这种做法尽管消除了留级现象,但却降低了教育的整体质量,得不偿失。
三、“能力分组”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编班,将具有相同能力的学生编进同一个班级。这种组织形式又叫“同质编班”。“能力分组”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能力分组”的教学组织只有具备了两个前提才有意义:
(1)我们所观察到的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是不可改变的,即使通过教育,这种能力差异也不可改变。
(2)我们确实能够正确诊断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而且能够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未来方向作出准确预测。
但事实情况上述两个条件都不能成立,由此看来,“能力分组”的教学组织非但不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正确措施,而且还是一种人为地使儿童的个别差异凝固化的措施。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学习《石钟山记》一文时,出现了如下的情况:
师:作者不迷信前人的说法,自己在深夜去探究其得名的原因,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生1:勇于探索。
生2:不盲从,不迷信权威。
生3:实事求是,勤于实践。
这时我听到了另外一个声音:他为什么在深夜去而没有白天去呢?
学生哄然大笑。
这句话显然答非所问,属于“节外生枝”。我当时一愣,随即冷静下来,没有去责问这位同学,而是马上说:“对呀,他为什么深夜去呢?xx同学动了脑筋,说明他肯于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好不好?”
然后,我就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和分析。学生们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发言踊跃。有的说夜深人静能更清楚听到水石相击的声音,有的说到了晚上湖水受潮汐现象的影响,流速更快,所以发出的声音更大……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课程实施取向及其基本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此种课程实施取向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6-279
答:
一、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二、课程创生取向(或课程创生观)认为,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师生联合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三、基本思想:
1、“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课程的性质就是地道的“经验课程”。
2、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在这里,课程知识是一种“人格的建构”。
3、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
4、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
四、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
1、增进对课程、课程实施、课程变革等内涵的理解。
2、引起对老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获经验及其成长的重视。
3、增进对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中的角色的认识,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00467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卷】相关文章:
试卷情况分析课程教学小结08-03
商务英语自考课程06-23
2013日语自考课程08-30
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观念的反思11-25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期末结课总结09-04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1篇02-10
自考公文写作与处理历年试卷(精选9套)11-07
自考英语试卷真题(通用10篇)09-27
英语(二)自考试卷(精选5卷)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