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的意义(大全15篇)
评课的意义1
优点一:课堂伊始,崔教师简便的让学生明白了“1”不仅仅能够是一个物体还能够指一些物体;用查预习,我争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义,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优点二: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教师给学生供给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一样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构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我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我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提议:那里14的表达方式多数学生用的是长方形纸,那里教师在安排预习时是否能够更细致一些,如:12个圆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圆的14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再一次明白单位“1”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
由于崔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教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当说崔教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自主学习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7
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学习内容无法完成。
2、应该板书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评课的意义2
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好多学生一直学到小学毕业,也没能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早在三、四年级就认识了分数,但他们只是认识了分数的表现形式,根本不理解分数的意义。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两个问题。袁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体现了高效课堂。
这节课在设计上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由整体到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①理念新、②做中学、③练中精、④重开放。
理念新:老师能打破传统的教学的教学惯例,大胆而科学地对教材重新组织,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材料,解放了学生探索的时空。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操作的活动,引出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从而为抽象单位“1”做好准备。
做中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质就是“做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如小棒、棋子等),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做出不同的分数”,如让学生用小棒做出,用棋子做出自己想做的分数等。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使对分数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让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充分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互动,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练习精: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做到了“百里挑一,以一当百”。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是相当的变式练习。对学生分数意义的建构起了催化的作用。
重开放: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本节课老师多次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及环节,如:
1、你们能不能利用8根小棒表示;
2、选择桌上的材料表示、,然后小组交流;
3、组织学生利用所给的材料探究它的;
4、组织学生探讨的意义,等等。其中,你们能不能利用“8根小棒表示?”这一环节是教材中的开放习题,教师加以了运用。其他环节是教师设计的开放性习题和问题。这些习题和问题,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得以扩展,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收到良了好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给我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效果很好。让我觉得:课就应该这样上。谢谢大家!
评课的意义3
1.好的老师更注重对细节上的修缮.在写百分号这个环节中,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可能比较简单,但是在老师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更需要一个明确清晰的指导,即便是我们成人不注意也会对百分号这样的小问题产生偏差,更何况是从未接触过的孩子呢?如果对于102.3%这样的百分数多加提点,也更容易让孩子发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2.重要的不是降低教学的难度,而是降低教学的坡度.五年级的孩子来上六年级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有认知上的差异的,但是从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有了很好的坡度,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百分数的产生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部分量与总体的关系,另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对于部分和总体的比较我觉得郑老师的做法是很好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就容易让孩子理解.但是在甲乙两个量的比较上我的意见是做成动画形式,将比较量进行不断的增长而标准量不变,这样既能突破100%的局限又能体会到百分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3.数形结合更利用孩子的理解.郑老师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老师,在这一点上她做的很好.首先是在一开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60%这一环节上,孩子们通过另外的一种方式更好的理解了百分数,有了形象思维的支撑才能进一步有抽象思维的提升,只是在学生呈现的方式上如果能更丰富一些,比如出现十分之几的.形式进行比较的话就更好了.其次郑老师很好的利用了百格图来理解了百分数,这点是在以往教学中比较忽视的,个人认为百格图更利于教学部分量与总体这类百分数,同时也可以看到凡是这类关系的(合格率、成活率等)都不可能突破百分之百.
4.取舍之间方显教学的灵动.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老师也更应学会“舍得”二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节课要做到面面俱到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重点只有一个.在这节课中,百分数意义是重点,而作为拓展“500毫升中有多少果汁”这样的问题,在这节课中点到为止,以后百分数解决问题才来细细研究可能更好.
5.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才能留下我们进步的痕迹.这节课很多学校都“磨”过,很多老师都上过教研课,但是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见解也有所不同.
新教材的使用已经有一定的时间,百分数这一知识点在老教材中也有,但是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虽然我们看上去每天都在重复着教学,但是对人的教育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变,老师在变,只要有想法,只要有思考,就会有新发现.
评课的意义4
一、引入新课干净利落。
上课伊始,教师提问什么叫“比”,并举例,然后出示几组比,提生算出比值,观察这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生: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引入时机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引入得过早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急促、突兀,过晚又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拖拉、罗嗦。这节课教师通过几个简短地师生对话,应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引入新知,干脆利落。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
从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再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利进行。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用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汪老师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三、指导练习的方法有趣易记。
这节课的巩固练习有这样的一道题,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写出比例式,怎样写不重复不遗漏,每位老师都会和学生探讨一定的方法,老师在这节课上揭示的方法比较实用。
[推荐]《比意义》评课稿9
今天有幸听了王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一课,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首先教师能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这一理念为统帅,整节课所有的课件简单而朴实,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珍视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引发孩子深度的思考,尤其是教师对教材的专业理解,不再是做教材的使用者,而是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扮演的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这一角色。
纵观这节课,王老师简约的设计、简单的方法,简练的语言,达到了教学的最大效果。尤其是很多出彩的地方更是让我们值得借鉴。
1、新知、旧知链接巧妙
充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有知识出发,教师借助生活素材,如:你见过小数吗,举例子,把学生带到自己日常中发现的小数初步的感知,把学习内容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小数,体现数学的生活化。王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好的,足见教者的智慧,可见,只有课前精心的预设,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
2、探究深入、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教师在教学1分米=110米=0.1米时,渗透对应、包含等数学思想,如“由0.1想到0.9,0.2想到0.8这是对应思想的渗透”,1里面有几个0.1这是包含思想的渗透,这一渗透为后继学习“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做好了铺垫,整个过程教师由扶到放,牵引的痕迹逐渐淡化,更多的是学生浓浓的探索味道;在处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时,时间调控的科学合理,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心放在一位小数的探究上,通过观察、猜想、对比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进而逐步完善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了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出二、三位小数的意义。归纳小数意义时,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渗透抽象化的方法,去掉单位名称,抽象出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通俗而易懂。
3、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选择合适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探究0.1的含义,通过直观演示操作一张纸,代表1元钱,那么在纸上如何表示1角钱?学生已经知道1元=10角,自然会思考,1元要平均分成10角,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反之1角是十分之一元,可以用0.1表示,总结得出0.1表示十分之几。之后带领学生探究0.01,0.001的意义,始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找到学习的方法。
4、跟进练习及时到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每个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及时跟进几个练习,有模仿练习,有小的拓展,让学生分析思考,不仅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而且给学生新的启迪,便于更好的理解知识。
5、注重数学语言体系训练。
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表达,并且在学生自己理解用自我方式标的基础上,逐步的规范表达的语言体系,在一定规范之后,便于学生思维的体现。
一点建议:教师不要急躁,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舍得让学生多体会,多思考,多表达,不要因为考虑知识推进的速度,忽略学生的思维变化的水平。总之,是一节值得大家研究思考的课例。
评课的意义5
陈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与复习”采用了平台互动课型进行授课,先后搭建了两个多向度的合作平台进行教学:第一个平台是前置性平台,让孩子利用课下合作完成对整单元总体知识的回顾,完成了学习卡,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第二个平台即引导学生针对自习喜欢的某一部分知识进行再次整理,使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就本节课来说,我认为优点有: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二、切实了解学生,增强应用性。
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用权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实施自我评价。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交并激发学生对复习知识的兴趣和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尝试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后,从中发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习惯。
《比意义》评课稿热门2
我个人认为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就看它是否有效,而有效就包括有效率和有效果。
一、郑老师上得有效率。
这节课郑老师上得有效率体现在课件的使用上,大家都知道这节课的教学根据从直观到抽象的原则,是从天平的平衡和不平衡的状态入手让学生列出用以表示这些状态的数学式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教师只用一个天平来演示,学生在台下看,然后再让学生列出式子来,显然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接收的信息量是少的,学生的学习是低效的。郑老师用课件的方式依次显示出好多钟天平的状态,让学生用相对应的数学式子来表示,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直观感受较强。再说电脑课件演示也比实物演示简洁、高效、参与面广。因此,这节课的课件使用切合教学所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郑老师上得有效果
这节课上郑老师在巩固练习环节,主要有找方程、写方程、猜方程三个层层递进的练习内容,学生的对知识的巩固、内化层层深入,达到良好的巩固效果。从课堂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80%以上的学生通过了课堂练习。
三、郑老师应对课堂突发错误资源富有教学智慧
在引导学生根据天平不平衡状态写式子时,有个学生该用大于号的却用小于号,郑老师从保护学生的自尊的角度出发,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这位同学在回答时给我们指出了一种方向——可以用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来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当大家一起回答了50+2>180时,我明显看到这位学生没有因为一时的常识性的错误而被其他同学嘲笑,自己也没有太多的自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有不好意思的欣慰,因为他觉得虽然我错了但老师说我为大家指出了写式子的方向。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学机智,更体现了教师心中有学生。
四、从个人角度提出一些教学思考
1、能否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适当降低一些教学梯度,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学习,即给学生一些垫脚石,让他们能通过跳一跳而摘得到。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看天平的状态,直接要求学生写出算式,结果许多学生感到茫然,甚至有点学生写出了与反应天平左右两边关系不关联的`如100—20=80的式子。如果教师能教师能这样引导:同学们,现在看看天平,左右两边怎么了?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应该用什么数学符号来表示这种关系,请您列出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样引导一下,学生就明白了要根据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来列数学式子,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是不是就可以更顺利地实现呢?
2、能否在教学的重点处、学生掌握新知的关节点多给学生一些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呢?
教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通过看天平列式子——给式子分类——指出分类中的方程,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那么教师是不是应该在学生分类后,指着是方程的等式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它们叫做方程,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这些是方程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指着剩下的式子反问学生:为什么其他的式子不可以叫作方程。这样学生对方程的意义的建构就是自主实现的,我想方程的意义对他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胜过教师把方程的意义说上十遍甚至二十遍。
评课的意义6
今天有幸听了邬杰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一课,我认为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数学课,首先教师能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这一理念为统帅,整节课所有的课件简单而朴实,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珍视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引发孩子深度的思考,尤其是教师对教材的专业理解,不再是做教材的消费者,而是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扮演的'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这一角色。
纵观这节课,肖老师简约的设计、简单的方法,简练的语言,达到了教学的最大效果。尤其是很多出彩的地方更是让我们值得借鉴。
1、新知、旧知链接巧妙
先让学生出示一条绳子,让学生上台测量,得出数据2米10厘米,要求把数据2米10厘米更改为“米”做单位,得出2.1米,其间的0.1该如何表示,继而课件出示米尺,让学生猜、找、表示出0.1米,整个流程环环相扣,紧凑而流畅,切入点快而准,尤其是绳子的长度更是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好的,足见教者的智慧,可见,只有课前精心的预设,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
2、探究深入、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邬老师在教学1分米= 110米=0.1米时,渗透对应、包含等数学思想,如“由0.1想到0.9,0.2想到0.8这是对应思想的渗透”,1里面有几个0.1这是包含思想的渗透,这一渗透为后继学习“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做好了铺垫,整个过程教师由扶到放,牵引的痕迹逐渐淡化,更多的是学生浓浓的探索味道;
可贵的是教师在处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时,时间调控的非常科学合理,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心放在一位小数的探究上,通过观察、猜想、对比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进而逐步完善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了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出二、三位小数的意义。归纳小数意义时,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渗透抽象化的方法,去掉单位名称,抽象出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通俗而易懂。
评课的意义7
听了王老师和李老师两位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很有收获,下面就这两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王老师的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现的较为突出。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使学生的合作学习目的明确。活动中,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适时点拨,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小组汇报创造的分数时,教师也相机引导、启发,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最后,通过新老知识的比较引导学生说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获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再有就是王老师设计的课堂练习也比较新颖,比如“成语中找分数”:十室九空、百发百中、十拿九稳、万里挑一等都很有意思,就这一练习题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象“九死一生”、“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样的.成语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不太恰当,一是有些难为学生,二是容易造成学生对成语的误解。
李老师的课有她独到之处,比如:课的开始,以问题导入:“整数能否满足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累,两句话就解决了“分数的产生?”问题,接着在设问:对于分数,你还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三年级学过的以及自己生活中积累的把分数各部分名称都复习了,并强化了“平均分”接下来再让学生用掌握的知识,用彩笔在一张纸上表示1/4这个分数。
以上过程,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没做多余的讲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节课的特点就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体现得很突出,教师给每组学生三张不同的图画纸,学生根据“方块图”、“手机图”、“娃娃图”创造分数。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产生了很多分数,并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是怎么来的。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探索知识的能力,还让学生亲身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就这节课题一点不同的看法:分数单位的学习有些仓促,好像是林下课强加给学生的,本来“分数的意义”在40分钟内刚好讲完,却还要加餐,学生消化得了么?
评课的意义8
听了冯师的这课后,我感到受益匪浅。最突出的有以下亮点:
1、冯师每环节的名称也起得颇有新意,“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众拾柴焰”,“试,展才”等,既温馨,很好的激发了学学习的兴趣。
2、思路清,环节紧。找准新旧知识切点提问导:让回顾例的意义,引出例各部名称,再让猜测例内项乘积与外项乘积的关系,然后让主计算验证,并通过举反三发现出内项乘积与外项乘积的等量关系,最后导抽象概括出例的基本性质。这样环紧扣环,条理相当清楚。
3、学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在探索例的性质这环节,教师导觉弄清四个项,并给充分的时间让猜想同项的乘积是否相等,再进动计算验证,并通过多练习使发现与总结出例的`性质。整个环节都由主构建知识的形成,使尝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因信。
4、本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层层深,反馈及时。教师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使学所学更加的系统。
5、冯师的评价多样,有语的激励性评价,有组积分评价,使得学学习氛很好。在教学结束时,冯师抽学在“例性质”中各选字,看后的分值给组加分,好似给整节课画了个完美的句号。更妙的是其中字后居然是问号,冯师让学想这个问号代表就可以组成例了,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评课的意义9
最近听了一节《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感触很深,综观全课,毫无造作,平凡中暗藏玄机,细微处体会数学课的真谛。整堂课一环紧扣一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实在。仔细回味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简简单单教数学、轻轻松松学数学的教学氛围。
一、走进灵动空间,静待花开。
教师出示3支白色粉笔,2支蓝色粉笔,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描述他们的关系,复习两数的关系可以用倍、分数表示,并引出百分数。然后分享前置性作业: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选择其中一条,说出百分数在这句话中表示的意思,从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学生举例,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来源于生活、应用于数学。
二、体验灵动世界,聆听花开。
教师抛出问题1:百分数到底表示什么?
问题2: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老师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为该课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整节课老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小组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飞扬灵活智慧,配其花开。
在丰富的数学现实中学习数学,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老师故意创设百分数的情境,如“在比一比谁写得快”的练习中,给你一定时间看你能写出几个百分数,结合题目完成的情况,宋老师让学生回答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多少等,让学生用百分数来表示所写的百分数,进一步理解百分数意义。
四、描绘灵动色彩,欣赏花开。
整个环节教师紧紧抓住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比,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比有如一根线贯穿全课。从课堂的练习中我们更加感受到老师对教材深度把握之到位,对学生情况了解之透彻,对练习设计之用心,练习中体会出实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而且,教学语言简练,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能够较好地调控课堂气氛,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集合15
优点一:课堂伊始,崔教师简便的让学生明白了“1”不仅仅能够是一个物体还能够指一些物体;用查预习,我争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义,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优点二: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教师给学生供给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一样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构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我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我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提议:那里14的表达方式多数学生用的是长方形纸,那里教师在安排预习时是否能够更细致一些,如:12个圆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圆的14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再一次明白单位“1”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
由于崔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教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当说崔教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自主学习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评课的意义10
1、靳老师用课件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然后利用天平称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状态下,空杯子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然后往空杯中加水,这时天平向左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质量,怎么表示水的质量,用字母x代替。接着提问要想称出水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加砝码。从而得到不等式100+x>200。让学生感受到加100G砝码仍然没有使天平平衡。继续加砝码。得到100+x180时,我明显看到这位学生没有因为一时的常识性的错误而被其他同学嘲笑,自己也没有太多的自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有不好意思的欣慰,因为他觉得虽然我错了但老师说我为大家指出了写式子的方向。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学机智,更体现了教师心中有学生。
四、从个人角度提出一些教学思考
1、能否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适当降低一些教学梯度,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学习,即给学生一些垫脚石,让他们能通过跳一跳而摘得到。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看天平的状态,直接要求学生写出算式,结果许多学生感到茫然,甚至有点学生写出了与反应天平左右两边关系不关联的如100—20=80的式子。如果教师能教师能这样引导:同学们,现在看看天平,左右两边怎么了?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应该用什么数学符号来表示这种关系,请您列出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样引导一下,学生就明白了要根据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来列数学式子,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是不是就可以更顺利地实现呢?
2、能否在教学的重点处、学生掌握新知的关节点多给学生一些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呢?
教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通过看天平列式子——给式子分类——指出分类中的方程,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那么教师是不是应该在学生分类后,指着是方程的等式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它们叫做方程,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这些是方程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指着剩下的式子反问学生:为什么其他的式子不可以叫作方程。这样学生对方程的意义的建构就是自主实现的,我想方程的意义对他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胜过教师把方程的意义说上十遍甚至二十遍。
评课的意义11
每次听了李娜教师的课以后,都会给我带来一种很享受的感觉.在她的课堂上,教师从来都是微笑教学,从始而终学生都在一种很简便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这也是我在她的课堂上的最大收获.
1、围绕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习活动.
教学中,围绕重点、难点组织学习活动是帮忙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重、难点资料展开的:从“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求其中的一份”到“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求其中的一份”,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把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然后让学生看图找分数,列出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的情景,认识抽象单位“1”,构建出了分数意义的模型,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我的话说出分数的意义.
2、课堂上的巩固练习,李教师很注重层次,使学生人人有收获.李教师的板书很整齐,一步一步,层层递进,最终把分数的意义补充完成,使得这堂课层次更加地分明.
3、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很精炼,每一个环节的衔接,经过教师的生动描述听起来是那么自然,并且在学习新知时、做练习时,无不与生活联系紧密,从刚开始的说一不二游戏,到练习时写给表哥的一封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很好地体现了本次的教学活动主题.
提议:
再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的环节就更完美了.
分数的意义优秀评课稿8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难点是充分认识和理解单位“1”.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外国语学校xx教师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用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分一分等方法表示14,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为学生供给了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主要抓住了同样是14,由于单位“1“不一样,实际上的情景也不相同,可都能够用14来表示,次环节为学生课后习题的完成起到了极好的铺垫作用.在学生总结出分数的意义的概念时,教师让学生自我读几遍,而后给出教师心中读的遍数是5遍,你读了几遍,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
整个新课的学习,教师看似淡化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了分数的真正含义.数学教学也真正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就在不经意间,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充分说明董教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终“冲刺”,水道渠成,她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xx教师上课伊始就设计了有效的铺垫习题,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单位1”,你看教师站在那里能用自然数表示吗?生活中还有什么能够用自然数表示?又引导学生从苹果个数变化却都用1来表示,从而引出一堆、一吨等,进而使学生明白一个和一些.就将此难点和风细雨的就化解了.之后又用游戏进行强化,进一步强调把什么看做“单位1”.能够是1个物体也能够是1个整体.在分数单位的教学中,魏教师让学生观察什么相同?什么不一样?说说自我的发现,在学生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进行了简洁的提炼,更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让学生在自主发现中找到找准分数单位的准确方法,既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这节简便的数学课,无疑为我们打开了“概念教学”的新“天窗”!这节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简便、愉快、流畅,尤其是习题卡的'设计能够说独具匠心,煞费苦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xx教师经过情境创设,层层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她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惯性,摒弃了以往“小步子”教学模式,大胆而科学地对教材重新组织,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供给了必需的学习材料,解放了学生探索的时空.经过学生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引出一个物体、一个整体的情景,从而为抽象单位“1”做好了准备.之后让学生说说单位“1”这个“1”是自然数1吗?区别在哪儿呢?之后让学生尝试着用文字来表示分数的意义,并把重点的字或词用重读表示出来,真正的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我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我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这节课,作为一节经典课,有很多版本的设计,其中不乏名师的精巧设计.作为三名普通教师,她们都能大胆的做到保留与取舍,都凝结了设计者的冥思苦想.看似随意自然,其实不明白有多少的失眠在漫漫长夜!磨课的历练,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提高的一条高效之路.祝福我们的教育能在这样扎实有效的活动中得到提升!
评课的意义12
我也以往上过《分数的意义》公开课,总找不出自我不足的关键处,今日领略名师的风采,让我受益匪浅。
本节课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本课教师紧紧抓住分数的意义设计安排,灵活地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大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目标明确,(体此刻领取任务这一环节)探究积极主动,尤其是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对于分数以及分数单位的理解,都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下,顺理成章地得出概念。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
1、课前的游戏“说一不二”,虽然看似简单、但它于本节课的难点息息相关。它的完成为单位“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2.本节课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时间距离较长,教师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出示老朋友“14”一个简单的问题:关于分数你明白些什么?”一下子让学生想起了自我原有的知识,也让学生对自我原有知识有个简单的梳理。“关于分数你还想明白些什么”引出了新课的学习。
3.课堂的高潮部分是分数意义的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诠释了新时代教师的主角。教师由学生创造的“14”的展示、汇报、交流,将学生推向了学习主人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强度了产生分数的前提是平均分,并且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并理解单位“1”不仅仅表示一个物体,还可表示一些物体,能够指所有能够分的物体。还让学生观察都是14,但单位“1”不一样,它的14也不一样。难点得以突破、分数的意义也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得以归纳、完善。最重要的是教师看似无心的问题,如“4个苹果的14是几个,116是多少个苹果”…,教师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渗透分数的两种意义,能够表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也可表示量。这都源于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教学经验。
4.课堂设计以及供给的素材,无一不是体现着串起学生新知与旧知,丰满着学生的原有知识。如教师画了8个苹果,把8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教师不是说让学生说出14就结束了,而是又问还能够怎样分,再进行创造分数,让学生明确8个苹果,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所得出的分数也不一样。教师开放性设计的精、细、巧。
5、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涵盖面广。
提议:让学生多说说单位“1”与数字1的区别,说说为什么带引号?
1.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
1.创设猜谜情境。
师:用以下成语各打一个数。
一分为二(1/2)百里挑一(1/100)
七上八下(7/8)十拿九稳(9/10)
[反思:以有趣的猜谜引入,增添了教学情趣,拓宽了学生视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2.寻找认知起点。
师:(指1/2、1/100、7/8、9/10)这些都是什么数?除了这几个分数,你还知道其他的分数吗?请你在纸上写一个分数,并读给同桌听。
师: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大多数学生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且会读、写分数,有的学生还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道真分数和假分数。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揭示今天学习的内容: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反思:通过简短的师生对话,摸清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找准了教学的现实起点。]
二、合作交流,探究意义
1.操作。
师:1/2可以表示什么?为了便于大家研究,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动手操作的材料:(一个圆片、一盒水彩笔、6只熊猫图、8朵花图等)请每人用拿到的材料来表示1/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指导小组讨论。
[反思: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为每一个学习小组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的学习材料,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做到了人尽其才,材尽其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个体参与落到了实处。同时,学生在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自己对分数的直观感受。教师参与讨论,可以了解小组讨论的真实情况,便于有效地指导小组合作,调控教学进程。]
2.交流。
师:哪一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是怎样表示1/2的?
生:我把这个圆片对折,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师:还有哪些同学是运用对折方法表示1/2的?
每组的1号、2号、3号同学都把材料举了起来。
生:3只熊猫是6只熊猫的1/2。
生:4朵花是8朵花的1/2。
师:(指4号同学)你是怎样表示一盒水彩笔的1/2的?
生:一盒水彩笔有12枝,把这盒水彩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枝,6枝是这盒水彩笔的1/2。
师:每盒水彩笔的1/2都是6枝吗?为什么?
生:我用9枝表示这盒水彩笔的1/2,因为这盒水彩笔共有18枝。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材料表示了1/2,现在老师把你们说的用图表示出来(出示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在每份中都写上1/2)。是不是这样?
[反思:面对各个小组众多的合作学习成果,选取一组作中心发言,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效率。把不同材料表示的1/2用直观图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把握1/2的本质。]
3.归纳。
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1/2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板书:平均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的材料不同)
师:有的是一个圆片,也就是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也有的是一个计量单位,如1米长的.绳子,(板书:一个计量单位)还有的是由几个物体组成的,如一盒水彩笔、6只熊猫、8朵花,我们称它们为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你还知道哪些事物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吗?
生:一个班级。
生:一摞本子。
……
师: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上用彩色粉笔覆盖板书:单位“1”)
师:既然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那么我们刚才表示1/2的过程就可以概括成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1/2(板书)。1/2还可以表示什么?
……
师: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都可以用1/2来表示。
[反思:对操作过程的回溯、反思、归纳、推演,使学生认识并理解了分数意义中的两个重要内涵:平均分和单位“1”。]
4.拓展。
红
黄
蓝
(1)出示:
师:红色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1/3)黄色部分、蓝色部分呢?
生:都可以用1/3表示。
师:为什么都用1/3表示?
生:因为都是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师:黄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共占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2/3)
(2)出示:○○○●●●
师:请用分数表示3个红色的圆。
生:1/2。
生:3/6。
师:为什么同样是3个红色的圆,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分数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6个圆平均分成2份,3个红色的圆是1份,占1/2。
生:把6个圆平均分成6份,3个红色的圆是3份,占3/6。
[反思:从1/2扩展到几分之一,从几分之一扩展到几分之几,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变得更加丰富、厚实。用分数表示3个红色的圆,既有利于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之间的关系,又为后继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了铺垫。]
5.概括。
师: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表示了1/2,并且能根据图意说出相应的分数。知道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几分之一,表示这样几份的数就是几分之几。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他说得完整吗?谁来补充?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打开书第74页,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还有什么问题?
[反思:在学生对分数形成了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问题及板书的引导,及时让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教材的逻辑意义成功地转化为学生的心理意义。]
6.解释。
师:(指1/100、7/8、9/10)根据分数的意义,你能说说这几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吗?(学生回答)
师:你能结合这几个分数说一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在一个分数中,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师:1/100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1/100?7/8、9/10呢?
指名回答后,同桌互相交流自己写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是什么。
[反思: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由抽象回到具体,结合具体的分数解释意义,能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悟了分子、分母的意义。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自己写的分数和分数单位,扩大了参与面,增加了练习量。]
三、巩固反馈,深化理解
1.书面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其中阴影部分不能用1/3表示。让学生猜测,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并利用教科书第74页“练一练”第1题的图形,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反思:这样处理,一方面用活教材,使分散的习题成为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有时表面上没有平均分的图形也可以进一步细分,进而用分数表示,深化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2.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1)请发过言的同学站起来,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找一个未发言的同学站起来,问:你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在变化?
(3)现在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为什么变化了?
[反思: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既是对课堂学习状况的调查,又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升华。由于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又对部分发言不够积极的学生进行了恰当的教育和引导。]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这两天在万市的活动让我有很多的感受,感觉现在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真的感到很欣慰。在这次活动中我见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还认识了不少新同行,大家在激烈的讨论中成长,在和谐的气氛中提高,自由的、争抢着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都让我印象深刻。
做为一个六年级的老师,这两节课我都上过,但是行色匆匆,从来没有好好的静下心了认真去思考,相比较而言,《百分数》的这节课我听到的次数比较多,所以重点来说说我的感受。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经过前一天的探讨,我们基本达成的框架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初步感知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和优势;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述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大家的初步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生活中的百分数导入;
(2)利用几个具体情境,让孩子们自己读写百分数,老师做必要的提点;
(3)充分利用情境,结合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4)将百分数和分数进行区分;
(5)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百分数的意义;
(6)必要的练习。
这节课的重点是百分数的意义,从具体的情境到抽象概括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这点是比较难的。而区分分数与百分数更是让孩子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今天听了郑老师的课,以及后来大家的评论,以下几点让我有所体会:
1.好的老师更注重对细节上的修缮。在写百分号这个环节中,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可能比较简单,但是在老师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更需要一个明确清晰的指导,即便是我们成人不注意也会对百分号这样的小问题产生偏差,更何况是从未接触过的孩子呢?如果对于102。3%这样的百分数多加提点,也更容易让孩子发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2.重要的不是降低教学的难度,而是降低教学的坡度。五年级的孩子来上六年级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有认知上的差异的,但是从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有了很好的坡度,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百分数的产生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部分量与总体的关系,另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对于部分和总体的比较我觉得郑老师的做法是很好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就容易让孩子理解。但是在甲乙两个量的比较上我的意见是做成动画形式,将比较量进行不断的增长而标准量不变,这样既能突破100%的局限又能体会到百分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3.数形结合更利用孩子的理解。郑老师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老师,在这一点上她做的很好。首先是在一开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60%这一环节上,孩子们通过另外的一种方式更好的理解了百分数,有了形象思维的支撑才能进一步有抽象思维的提升,只是在学生呈现的方式上如果能更丰富一些,比如出现十分之几的形式进行比较的话就更好了。其次郑老师很好的利用了百格图来理解了百分数,这点是在以往教学中比较忽视的,个人认为百格图更利于教学部分量与总体这类百分数,同时也可以看到凡是这类关系的(合格率、成活率等)都不可能突破百分之百。
4.取舍之间方显教学的灵动。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老师也更应学会“舍得”二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节课要做到面面俱到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重点只有一个。在这节课中,百分数意义是重点,而作为拓展“500毫升中有多少果汁”这样的问题,在这节课中点到为止,以后百分数解决问题才来细细研究可能更好。
5.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才能留下我们进步的痕迹。这节课很多学校都“磨”过,很多老师都上过教研课,但是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见解也有所不同。
新教材的使用已经有一定的时间,百分数这一知识点在老教材中也有,但是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虽然我们看上去每天都在重复着教学,但是对人的教育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变,老师在变,只要有想法,只要有思考,就会有新发现。
评课的意义13
xx月14日参加了第一学区的大学区教研活动,听了外国语小学xx教师、环通中心校xx教师,第一实验小学丁香丹教师分别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内心涌起众多感想压抑不住的兴奋与喜悦。
三位教师都能在认真专研教材、教参的基础上,精心地备课,用心地上课,同样的课,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生成,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和高效。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难点是充分认识和理解单位“1”。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外国语学校xx教师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用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分一分等方法表示14,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为学生供给了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主要抓住了同样是14,由于单位“1“不一样,实际上的情景也不相同,可都能够用14来表示,次环节为学生课后习题的完成起到了极好的铺垫作用。在学生总结出分数的意义的概念时,教师让学生自我读几遍,而后给出教师心中读的遍数是5遍,你读了几遍,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整个新课的学习,教师看似淡化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了分数的真正含义。数学教学也真正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就在不
经意间,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充分说明董教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终“冲刺”,水道渠成,她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xx教师上课伊始就设计了有效的铺垫习题,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单位1”,你看教师站在那里能用自然数表示吗?生活中还有什么能够用自然数表示?又引导学生从苹果个数变化却都用1来表示,从而引出一堆、一吨等,进而使学生明白一个和一些。就将此难点和风细雨的就化解了。之后又用游戏进行强化,进一步强调把什么看做“单位1”。能够是1个物体也能够是1个整体。在分数单位的教学中,魏教师让学生观察什么相同?什么不一样?说说自我的发现,在学生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进行了简洁的提炼,更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让学生在自主发现中找到找准分数单位的准确方法,既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这节简便的数学课,无疑为我们打开了“概念教学”的新“天窗”!这节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简便、愉快、流畅,尤其是习题卡的设计能够说独具匠心,煞费苦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xx教师经过情境创设,层层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她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惯性,摒弃了以往“小步子”教学模式,大胆而科学地对教材重新组织,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供给了必需的学习材料,解放了学生探索的时空。经过学生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引出一个物体、一个整体的情景,从而为抽象单位“1”做好了准备。之后让学生说说单位“1”这个“1”是自然数1吗?区别在哪儿呢?之后让学生尝试着用文字来表示分数的意义,并把重点的字或词用重读表示出来,真正的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我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我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这节课,作为一节经典课,有很多版本的设计,其中不乏名师的精巧设计。作为三名普通教师,她们都能大胆的做到保留与取舍,都凝结了设计者的冥思苦想。看似随意自然,其实不明白有多少的失眠在漫漫长夜!磨课的历练,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提高的一条高效之路。祝福我们的教育能在这样扎实有效的活动中得到提升!
评课的意义14
本节课设计,努力凸显了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兴趣,注重体验。
课堂教学中创设“你能创造哪些分数”这一情境,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更是“体验”。本课教学中的创造分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为学生供给了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学生感受到不再是机械地学习,有了更大的收获感,成就感,有利于激励他们更深入地学习与研究。
2、练习及时,便于巩固新知。
在教师讲解了单位“1”之后,“晒晒你的收获”让学生多所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避免了知识点的混淆,如:确定中把单位“1”分成若干分……,强调平均分,又如在自学了分数单位后,又练习了“我会填”,给表哥写信,无一不在对所学资料及时的进行总结、巩固。
3、提出问题,加厚知识
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引学生思考,带着学生的思路逐步加厚知识,如:在学生创造出分数24后,她问:其中一份是多少,2份呢?剩下的又是多少?又如:在用4个苹果,8个苹果写出分数14时,又提出:都是14,为什么大小不一呢?等等,这样经过不断的问,使学生的知识到达了加后、扩宽。
提议:区分量与率,在讲到“都是14,为什么大小不一?”时,不妨放慢脚步,找找那里的学问,当时学生说出是分的物体不一样,也就是我们说的单位“1”不一样,那从单位上区分呢?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个,是14,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也是14,对照一下,14是和分成的份数有关系,1个,2个是指具体的苹果,是和总体的苹果数量有关系。
从褚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们不难看出,褚老师围绕概念教学的核心,突出了三大亮点:
一、结合实例理解分数,归纳分数的意义
上课伊始,老师在简单介绍了分数的产生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用准备好的物品表示出1/4这个分数吗?学生先是自己摆出1/4,然后同桌互相说出含义,最后上台展示,有的拿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有的拿一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在此环节中,老师并没有急于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初步感知1/4这个分数的含义。问题设计的巧妙,处理的更是恰到好处。
二、充分利用交流合作与总结梳理,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质疑互动等一系列活动,逐步理解了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本环节中,褚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第一个问题:根据自己表示的1/4,看一下小组里每个人所表示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有什么发现?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相同的地方是都平均分成了4份,不同的地方是有的一份里面是一个物体,有的是2个物体,还有的是1/4个物体,那也就是说有得分的是一个物体,有得分的'是一些物体。老师根据学生的发现适时归纳引导指出:一个物体、一种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看作单位“1”,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褚老师在揭示分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时问题设计的也非常巧妙:任意写一个分数,说出表示的含义,让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同时归纳出:分数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母分之一。最后指出分数单位是有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
三、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
检验一堂课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学生做题掌握情况,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至关重要。褚老师设计的练习题本人觉得是这节课的又一大亮点,练习分三个层次,首先是与概念有关的“知识应用”,然后是“闯关”学生连闯三关后是结合本班学生人数的“实践与探索”,三个练习版块环环相扣,促进了学生对新学知识的把握。
褚老师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她对概念教学的用心研究,对课标教材的深刻解读,教学风格的朴实大气等等,但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精益求精,通过认真阅读教材,仔细揣摩本课,我认为尚有三点需要商榷:
1、应该把话语权还给孩子,整节课该学生做的事、学生说的话老师包办的有点多,这样违背了我们自主课堂的核心理念,希望老师在今后上课时一定要管住自己,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一定不要代替。
2、时间安排上再合理一些。本节课的巩固练习设计的非常好,但由于时间过紧,致使处理得稍嫌仓促。
3、课堂评价要及时到位。这节课无论是小组内的评价,还是对各个小组的评价都体现的不够充分,希望今后能够注意。
评课的意义15
范老师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数形结合来沟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从而教学小数的意义。
一、根据阴影部分引出分数和小数
一般的小数引出,总是以价格为媒介,利用学生熟悉的标签导入,而范老师直接利用
好朋友—正方形,其中的阴影部分来导入。一方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起点的正确估计,另一方面让学生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二、充分利用百格图教学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范老师将6个百格图分成两列,分别为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在教学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这些分数小数是如何产生的,再根据板书提问:同一阴影,可以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领会到,通过同桌讨论方式得出:一个小数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份,两位小数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0份,更让人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好处。
三、利用长方形分割和想象教学多位数,体现无限思想
在教学多位小数时,范老师利用长方形进行教学。让孩子突破正方形的局限,体会到任何一个图形都可以成为单位“1”。另外利用想象找到万分之一时,老师并没有分割,而是直接让孩子写出小数,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想象也不是凭空的',而是在千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只要把百分之一再分割找出十分之一就是千分之一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个点的教学才有后面的五位小数、六位小数,让孩子体会到无限的思想,最后小结出小数的意义,提到省略号的作用,也显得水到渠成。
四、利用线段图巩固练习
在练习的层次上,范老师也精心设计。首先是基础练习,然后在线段图上表示出小数,在线段图出示的时候,范老师是以题组形式出现,先是用单位“1”,再用具体量1米,最后是比较难得0.1中找小数。这组练习既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体现出了思维价值。如果用上进率可能更利于后面的单位化聚。
五、利用多个正方形渗透带小数
最后的正方形图,第一次出现渗透了小数加法的思想,第二次则渗透了带小数。在前面的教学中出现的都为纯小数,利用图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带小数,利于今后的教学。
这节课过程清晰,从导入、新授到练习都显得很有整体性,数形结合的方式更适合中段孩子从形象思维导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得整节课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上的更有“数学味”。但是在教学千分之一时好像开始说成“0.01”,有些口误;小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可适当在练习中体现;另外在体现无限思想时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更利于孩子体会数的大小。当然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取舍之间还应根据个人的教学风格而定。
【评课的意义】相关文章:
评课的意义10-13
比的意义评课稿02-21
《比意义》评课稿12-01
《比的意义》的评课稿04-18
(精选)《比意义》评课稿09-26
《比意义》评课稿(精选)07-15
比意义评课稿【精选】08-14
(精选)比意义评课稿08-15
《比意义》评课稿经典12-16
《比意义》评课稿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