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城道中原文、赏析
新城道中原文、赏析1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这是苏轼以杭州通判之职出巡新城(今浙江富阴县新登镇)时所作。时为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春。此诗笔调如草野溪流,轻快自然,诗情如春风拂面,和煦温馨。
首联描述上路前情景。东风似有无限离别意,所以她轻轻吹断屋檐的积雨之声。这预示着这次山行将非常愉快。颔联两句写山路上所见。远处,初晴的碧绿山岭之上,几朵白云缭绕,如同戴上了轻柔的絮帽。而初升的太阳,又似挂在树梢的铜钲。颈联把视线收回到路上,矮矮的竹篱旁,几株野桃树上,红花微绽,似少女嫣然而笑。再看小溪边的翠柳,那长长的枝条,袅袅摇动,似在清清的水中欣赏自己轻盈的倩姿。尾联以过路人的身份来揣测境中人的乐趣。作为忽忽过客的我,感到大自然无限的`温暖,那么,白云深处的西崦人家应更能饱享造物主的恩惠了。不信,你看,远处那缕缕轻烟之下,一定是他们为了春耕,在煮芹烧笋呢!
中国古典诗词最讲求的是“意境”。“意境”是意与境浑然为一而又以境传意。粗粗看去,句句是境,是客观景物的描写,但细细品味,又觉字字是意,是主观感情的抒发。这样“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诗说》),从而达到令人涵咏无尽的境界。东坡此首诗,就颇得其真旨。诗中没有一句一字是直接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的,但是在对自然事物的描写之中,又没有一句一字不流动着喜悦之情。
这种境界的获得,需要极高的语言运用能力。这首诗苏轼采用了大量的拟人的手法,如东风有“知”、山岭“披”帽、日“挂”树梢、野桃“含笑”和溪柳“自摇”等等。用这种手法,诗人就把自己的情绪充溢到景物中去,而读者则可以在想象中感受到他的情绪波动。
融入了诗人感情的具体物象称为“意象”,多个意象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意境”。为了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这首诗中,东坡采用了带轻柔、自然感觉的意象:檐间积雨之声,岭上如絮之云,微笑的野桃花,低矮的竹篱,轻舞的柳枝,透明的溪水,就连山中人作饭,也是充满着自然气息的“煮芹烧笋”。这样,此诗脱尽“高处不胜寒”的雅味,而弥满了纯朴真率的自然气息与美。
新城道中原文、赏析2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诗的开头两句:多情的东风很会察颜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并且立即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人喜出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原文及翻译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译文: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新城道中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苏秀道中》原文赏析10-15
《苏秀道中》原文及赏析12-15
《襄邑道中》原文及赏析02-14
《襄邑道中》原文及翻译赏析12-17
《襄邑道中》原文及翻译赏析07-18
《谪岭南道中作》原文及赏析07-0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赏析11-23
赠道者原文及赏析02-07
临平道中原文及赏析03-10
苏秀道中原文及赏析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