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比的意义评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的意义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的意义评课稿1
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性良好,就此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感想。
一、抓准引入点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比”
师:请你写出一个比(生答)
师:请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写出另个比,观察这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
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引入时机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引入得过早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急促、突兀,过晚又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拖拉、罗嗦。这节课教师通过几个简短地师生对话,应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引入新知,干脆利落。
二、突出注意点
探究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师:观察分数形式5/8=10/16的比例,你能找出内项、外项吗?
生一:分子是内项,分母是外项。
其余学生:不对,5和16是外项,8和10是内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都会特别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时,常会采用加重语气、改变字样、运用比较或反复训练等方法,让学生特别重视这些注意点,防患于未然。而这节课里X老师采取放手让学生去判断,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其实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也可以采用先让学生“吃一垫”来加深体验,然后“长一智”而自觉引起注意,成熟于已然。
三、结合联系点
从探究比例的意义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利进行。
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用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X老师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四、创造发展点
师:你可以把比例的基本性质,用因为……所以……连成一句话吗?
生:因为在比例中,所以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师:反过来这句话成立吗?(因为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所以是比例)
师:1.5:10=():8
这样处理很好地为接下来的解比例铺垫孕伏。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很明显这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的'能力,使教学设计变得更有灵性、更为灵活。数学教学中,一些知识可以经过适当的“改造”例如运用“加法”,增加一些思考问题;运用“减法”,减少一些平铺直叙,成为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使学生学习该知识时不再感到机械、平淡。反视自己的教学,排除没时间和精力充分备课的原因外,重要的是本身的素养以及经验限制,没办法灵活地设计,驾驭课堂,更别说二度开发教材了。可见自己该学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合作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互动只停留在一般问题的反馈与补充的层面,数学味的问题答辩的浓度不大,可见学生真正数学探究的素养还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
《比意义》评课稿8
研究课《正反比例的意义》评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例1,例2,成功地得出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并进一步体会了正反比例的异同点。整节课师生互动性强。教师引导恰当。组织的得法。教学学习效果均不错。直接导入课题,简单明了的明确了学习任务。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得出正反比例的意义。
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并且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媒体运用恰当,设计科学合理,效果不错。课前教师能充分准备,熟练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教学过程流畅,重点突出。教学中能注重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问题,探究问题。教学效果较好。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过程流畅。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成功地掌握了学习的目标。并能通过比较得出两种比例的异同点。整节课师生互动性强,讨论氛围浓厚,学习效果较好。本节课准备比较充分,多媒体运用熟练,较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服务,教学中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去讨论,去探究去总结归纳,反思,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教师能创设一定的情景,准确地把握课程内容,恰当处理教材,语言准确生动,娇态自然亲切,学生在平等的氛围里轻松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把正反比例的意义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能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营造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学生能清晰地分辨正反比例意义的异同点,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正确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效果较好。
比的意义评课稿2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感受百分数的价值,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明确百分数为何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使学生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收集、处理、解读信息的能力。吴老师精心的课堂设置和精彩的课堂演绎让我们的耳目一新,诠释了对教学目标的达成。
吴老师的课粗中有细,有自己独到的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1、让学生充分体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在教学伊始,吴老师先出示学生熟悉的几个鞋业生产的皮鞋的合格数量,提问:你认为哪家鞋业公司的产品质量最好?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哪家鞋业公司的合格数量最多,产品质量也就最好,然后出示相对应的被抽测数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合格数量最多,产品的质量并不一定最好。从学生的认知层面上看,学生首先关注的是不合格越少,产品质量最好,接着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向要判断产品质量需要看合格数量占被抽测数量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过渡,从而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百分数产生必要性的前提下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在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吴老师出示先三组信息:(1)咱们学校有60的学生参见兴趣小组。(2)酒精度52。(3)文件下载已完成21。让学生读出百分数,并说出具体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吴老师将生活和数学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建立意义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生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丰满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学习的不只使“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在引领学生区别百分数和分数的教学中,吴老师出示信息:一根绳子长米,减去了它的。通过带领学生讨论和解读,使学生完成了一个对百分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将相比的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分离出来,赋予具体内容,深刻感知百分数的本质属性。同时通过比较,突出了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引起新旧知识的矛盾,促进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新的知识点。
3、练习设计简约而丰满。
在练习设计时,吴老师吧练习的'素材做到了“简约而丰满”。通过写分数,判断,根据成语猜百分数,即巩固了读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且进行了意义的感悟和理解,特别时猜百分数环节的设计,学生兴趣盎然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自然地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在课的结尾,吴老师以“情感教育和评价”为载体,让学生在名言“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天才=1的灵感99的血汗”的体验中感悟人生的价值观;在用百分数表达自己学习情绪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去审视自己的学习情绪,反思自己的学习情绪,更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情绪。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6
听了朱老师《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第一感觉耳目一新,首先打破传统,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本课始终围绕创造分数,是怎样创造的?这个主题,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对单位"1"理解深刻,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感觉非常的自然,水到自然成。
传统上,先讲解分数的产生,然后理解单位“1”,这其中由先理解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到有许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最后归纳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而本课,朱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写分数,并且说一说这个分数表示什么,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表示四分之一。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条线段......明确了分数的意义,既可以说复习了旧知,又可以说是新课的开始。
新课开始,也是精彩之处,朱老师就用了素材9个圆,从这9个圆中,任选几个,表示出他们的四分之一。先同桌交流,怎样表示出四分之一,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然后是交流阶段,第一个学生找出4个圆,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老师问:一个圆是它的四分之一,3个圆是它的四分之三,合起来是多少?学生:是1.老师:是一个圆吗?分析得出这个单位1是指4个圆。开始突破重点。然后以后的几个学生交流,展现了不同个单位1.可以是8个圆,......学生逐渐在操作交流中,明确了分数的意义。理解到位深刻,更有的个别学生展现了自己的想法,分成36份,让大家明白三十六分之九和四分之一是相等的更是精彩,让我感到惊讶。可以看出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怎样的独到认识。
最后,老师用分奖品这个素材,既引发学生的兴趣,又深化了理解,拿出二分之一,再拿出二分之一,......最后利用古人的经验,深化有拓展了分数的意义。
比的意义评课稿3
范老师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数形结合来沟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从而教学小数的意义。
一、根据阴影部分引出分数和小数
一般的小数引出,总是以价格为媒介,利用学生熟悉的标签导入,而范老师直接利用
好朋友—正方形,其中的阴影部分来导入。一方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起点的正确估计,另一方面让学生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二、充分利用百格图教学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范老师将6个百格图分成两列,分别为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在教学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这些分数小数是如何产生的,再根据板书提问:同一阴影,可以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领会到,通过同桌讨论方式得出:一个小数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份,两位小数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0份,更让人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好处。
三、利用长方形分割和想象教学多位数,体现无限思想
在教学多位小数时,范老师利用长方形进行教学。让孩子突破正方形的局限,体会到任何一个图形都可以成为单位“1”。另外利用想象找到万分之一时,老师并没有分割,而是直接让孩子写出小数,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想象也不是凭空的,而是在千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只要把百分之一再分割找出十分之一就是千分之一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个点的教学才有后面的五位小数、六位小数,让孩子体会到无限的思想,最后小结出小数的意义,提到省略号的作用,也显得水到渠成。
四、利用线段图巩固练习
在练习的.层次上,范老师也精心设计。首先是基础练习,然后在线段图上表示出小数,在线段图出示的时候,范老师是以题组形式出现,先是用单位“1”,再用具体量1米,最后是比较难得0.1中找小数。这组练习既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体现出了思维价值。如果用上进率可能更利于后面的单位化聚。
五、利用多个正方形渗透带小数
最后的正方形图,第一次出现渗透了小数加法的思想,第二次则渗透了带小数。在前面的教学中出现的都为纯小数,利用图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带小数,利于今后的教学。
这节课过程清晰,从导入、新授到练习都显得很有整体性,数形结合的方式更适合中段孩子从形象思维导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得整节课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上的更有“数学味”。但是在教学千分之一时好像开始说成“0.01”,有些口误;小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可适当在练习中体现;另外在体现无限思想时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更利于孩子体会数的大小。当然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取舍之间还应根据个人的教学风格而定。
比的意义评课稿4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有关自然数、除尽、整除、约数、倍数等概念的意义,理解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以后学习质数、合数、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以及将来中学里学习因式分解做好准备。
张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力求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特点,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除尽、除不尽、整除、约数、倍数等有关概念的意义,更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归纳整除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归纳比较整除算式的特点;
在深化理解时,通过填空、判断、游戏等灵活、有趣、多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另外,课尾的数学游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让学生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又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约数、倍数等概念,如果能进一步加以升华,归纳得出: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所有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那将更好。
此外,提供若干个算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分类时,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揭示概念含义应讲究严谨,比如仅仅出示91÷42=2----7、320÷6=53----2就揭示这叫不能除尽,那么像47÷2=23----1是不是也叫除尽呢?学生必然含糊不清。
还有,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若能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归纳总结,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比的意义评课稿5
听了陈老师《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节课,我们六年级数学老师通过讨论,有以下几个优点:
1、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设计考虑周详,能熟练运用普通话教学,书写板工整、规范,教态自然,能熟练运用电脑、实物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
2、教学中,通过生活情境(面包价格),让学生发现商品价格等都是用小数表示。使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小数”。
3、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合作测量,探讨,讲算理,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把重点、难点知识处理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适时,适度的演示和讲解,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观察,比较,操作,思考,讨论,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如果让学生多说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为主,则效果更好。
《比意义》评课稿13
最近听了一节《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感触很深,综观全课,毫无造作,平凡中暗藏玄机,细微处体会数学课的真谛。整堂课一环紧扣一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实在。仔细回味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简简单单教数学、轻轻松松学数学的教学氛围。
一、走进灵动空间,静待花开。
教师出示3支白色粉笔,2支蓝色粉笔,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描述他们的关系,复习两数的关系可以用倍、分数表示,并引出百分数。然后分享前置性作业: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选择其中一条,说出百分数在这句话中表示的'意思,从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学生举例,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来源于生活、应用于数学。
二、体验灵动世界,聆听花开。
教师抛出问题1:百分数到底表示什么?
问题2: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老师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为该课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整节课老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小组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飞扬灵活智慧,配其花开。
在丰富的数学现实中学习数学,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老师故意创设百分数的情境,如“在比一比谁写得快”的练习中,给你一定时间看你能写出几个百分数,结合题目完成的情况,宋老师让学生回答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多少等,让学生用百分数来表示所写的百分数,进一步理解百分数意义。
四、描绘灵动色彩,欣赏花开。
整个环节教师紧紧抓住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比,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比有如一根线贯穿全课。从课堂的练习中我们更加感受到老师对教材深度把握之到位,对学生情况了解之透彻,对练习设计之用心,练习中体会出实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而且,教学语言简练,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能够较好地调控课堂气氛,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比的意义评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方程的意义》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第1课时的内容,是学习方程知识的基础。方程在小学乃至中学的学习过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会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从而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方程的应用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和创新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明确方程与
等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
比较、抽象概括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价值,获得
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难点: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首先,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其次,小学生对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2、学龄特点:学生好动、好奇心、求知欲强,爱模仿,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稳定性差。
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特点,设置直观形象或有趣的情景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采用的教法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合作探究法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合作交流的方法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设的目标。
2、学法分析
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正所谓“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在学法上,我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利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
在充分对教材、学情进行分析以及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用课件出示小时候玩跷跷板的图片,让学生谈谈玩跷跷板的感受。现在,老师(52kg)和同学们(如学生40kg)也来玩一下跷跷板,会发生什么情况?怎样才能使它平衡?你能用式子表示吗?(401252)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实际、温馨快乐的情景导入课堂,不仅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也为下面出示天平做好铺垫。)
2、感知素材,探究新知
这里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直观演示
先介绍天平的原理,然后用课件演示天平称量水杯无水和有水时的质量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知天平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建立素材:100x200,100x300,100x250。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活动,在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出上面的式子,为下面的分类讨论环节做准备,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类比较
让学生自主对“401252,100x200,100x300,100x250”
四个式子进行分类。然后着重讨论“相等于不相等”的分类,引出等式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比较401252与100x250的异同,引出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最后出示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分类比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层层递进,达到理解方程意义和掌握方程判断方法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比、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
(3)合作探究
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最后总结出结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探究、交流过程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让学生动手做课本上的练习题。然后根据题目的难度有针对性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设计意图:
(1)、检测学生掌握新知的程度,巩固新知,同时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做到因材施教。
(2)、通过这些联系为后面学习解方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课堂小结,强化新知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大胆发言。这样既可以回顾和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能力。
5、文化熏陶,拓展视野
向学生介绍方程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教学反思
1、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比的意义评课稿7
听了王老师和李老师两位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很有收获,下面就这两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王老师的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现的较为突出。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使学生的合作学习目的明确。活动中,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适时点拨,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小组汇报创造的分数时,教师也相机引导、启发,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最后,通过新老知识的比较引导学生说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获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再有就是王老师设计的课堂练习也比较新颖,比如“成语中找分数”:十室九空、百发百中、十拿九稳、万里挑一等都很有意思,就这一练习题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象“九死一生”、“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样的成语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不太恰当,一是有些难为学生,二是容易造成学生对成语的误解。
李老师的课有她独到之处,比如:课的开始,以问题导入:“整数能否满足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累,两句话就解决了“分数的产生?”问题,接着在设问:对于分数,你还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三年级学过的以及自己生活中积累的把分数各部分名称都复习了,并强化了“平均分”接下来再让学生用掌握的知识,用彩笔在一张纸上表示1/4这个分数。
以上过程,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没做多余的讲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节课的特点就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体现得很突出,教师给每组学生三张不同的图画纸,学生根据“方块图”、“手机图”、“娃娃图”创造分数。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产生了很多分数,并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是怎么来的。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探索知识的能力,还让学生亲身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就这节课题一点不同的看法:分数单位的学习有些仓促,好像是林下课强加给学生的,本来“分数的意义”在40分钟内刚好讲完,却还要加餐,学生消化得了么?
比的意义评课稿8
比例的意义就是一个概念,通过具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来理解并不难,本节课只讲比例的意义,课堂容量太小了。一个练习就用了16分钟,实在没有必要。其实,这节课完全可以再加上“比例各部分的认识及比例的基本性质”。因为,整堂课中师生互动比较少,也无法反映出更多的问题,所以就针对这一节课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一简单点评:
优点:
1.老师的素质非常好,语言条理,表达清晰。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过渡自然。
2.小组合作的展示方法就地取材,值得学习。但是当全部展示出来之后,如果能够再根据学生写出的比例进行分类评价和总结就更好了。
3.费时最多的练习设计的比较好,开放性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4.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课堂结束时的结束语,设计的挺好。
不足:
1.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容量太小,教学效率不高。希望以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把握好课堂容量,要在学生学会的基础上使每堂课都是内容充盈的。
2.在这节课的开始加上复习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3.小组合作之后的评价与展示是非常重要的。用了16分钟进行的一个开放性比较强的主要练习,在结束之后老师要进行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可以让学生把写出的比例进行一个分类,让学生在分类中再次提升对比例的认识。
《比意义》评课稿12
这节课,课堂设计合理,层次分明,有以下几个优点:
1、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事去比。比高低,比体重,比多少等等。创设这样的情景让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应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新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层次分明。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以及比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讨论主学生发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及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每个环节的连接都是合理紧凑。
3、课堂的练习紧扣目标落实比的知识。课堂充满着愉快的学习气氛,李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简洁,课堂教学效果好。
建议:让学生多讨论解决一些习题的解题方法。
《比意义》评课稿13
周二,海门市骨干教师考核中樊教师和黄教师借我们班的孩子上了《分数的意义》一课,以下是我听了他们的课后的一些随想。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分两次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资料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教学时他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激活学生原有经验,为学习分数的意义供给支架。
课始,经过精心设计的预习作业,经过简短的师生对话,摸清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找准了教学的现实起点。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供给了有力的'支撑。
2、安排交流活动,在“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分数
单位“1”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他们都从例题出发,经过充分的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学生在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我对分数的直观感受。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更完善了,然后逐渐得出了分数的意义,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3、在反思中体会,在体会中明确概念。
两位教师在教学中经过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练一练、猜一猜,为学生供给了高频率、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学生在学习时体验到了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在学生对分数构成了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过问题及板书的引导,及时让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深化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但个人认为,有一些地方还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还显得不够深入。
比的意义评课稿9
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学习内容无法完成。
2、应该板书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10
这次教研组活动以“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概念课的教学。《〈课程纲要〉解读》中指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我认为“先学后导”是一个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动态过程,不单体现在课堂,也应体现在课外,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它的目标指向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陈瑞省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新型课堂的魅力,充分利用先学后导的课堂模式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预设,定会为师生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条件,定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中,陈老师富有生成空间的预设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令人暗暗折服。
首先,陈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小组课前整理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通过课前搜索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信心十足。陈老师在第一个学生发言后及时补充:“汇报时,尽量跟前一位同学不一样。”这样,避免了学生重复叙述,提高了课堂效率。陈老师在这一环节后,肯定了学生介绍的精彩,类型的多样,对于未出示的资料在课后再进行交流。
这节课最精彩的是在探索分数的意义这一环节,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需解决的两大问题。陈老师展现了不同的学具,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陈老师从建构四分之三的意义中让学生用材料分一分表示四分之三,然后再小组汇报,引出有5种东西为什么最后的结果都可以用四分之三来表示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从而概括单位“1”,举例单位“1”。通过四分之三这个特例到其他分数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说出理解中什么叫分数,然后和课本中的什么叫分数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陈瑞省老师“放得出去收得回来”的扎实的数学教学功底让我们敬佩;他现手拈来的幽默,关键的导语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开放的空间里思索,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节课的所有任务。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11
优点一:课堂伊始,崔老师轻松的让学生知道了“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指一些物体;用查预习,我争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义,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优点二: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建议:这里1/4的表达方式多数学生用的是长方形纸,这里教师在安排预习时是否可以更细致一些,如:12个圆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圆的1/4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再一次明白单位“1”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
由于崔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老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该说崔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自主学习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比的意义评课稿10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我被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和抛砖引玉的回答所震撼,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得不出自己预想的答案,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要想上岸,你必须有一个码头。老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听完这节课,我深切的感受了一句话,“可能你的孩子没有给你出想象的答案,但是请你不要轻易的否定他”。那么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听课之后的体会和感想。
第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体现课改新思想
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来看,执教老师的课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教学目标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他改变了书上传统的教法,从天平的平和与不平和引出等式,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教具,按照天平的`平衡情况,写出相应的式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写出的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找到分类的标准。整个学习过程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想到用式子来辨识,引出等式中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式子的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和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是等式。
第二、由浅入深,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方程的意义
执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并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讨论分类的标准,然后操作交流分类的结果。经过探索和交流,进一步的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第三、练习设计灵活多样,重细节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如宝库而空返”,而如今在增效减负的要求在,练习的设计更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由简到难,做到灵活多样,这位老师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从找一找那些是方程作为切入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新的知识,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接下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醒学生注意,列方程的
时,我们一般不把未知数单独放在等式的一边,这位老师充分的利用了课堂的再生资源,引出思考,未知数的只能是一个吗?一个式子中同时出现几个行不行?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未知数的个数是不限的。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学习,获得知识。以引导为主,从学生的答案中提出疑问,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第四、我的几点建议
在揭示了方程的意义后,在找一找那些式子是方程之后,如果让学生根据自
己对方程的理解,“写出几个自己心目中的方程”,并且分析、评判每一个方程的合理性,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因为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此外,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执教老师的不论是对课题的导入、学生学
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提问的设计,还是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和点拨,都体现了教师善于关注课堂细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体现新课程的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方式。
比的意义评课稿11
20xx年4月2日,我听了桐浦二小黄晓丹老师的一节数学公开课《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黄老师的这堂课,总体感觉好比是一节随堂课,然而却是非常的扎实、有效。下面我从三点简单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感想。
一、有效处理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黄老师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黄老师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教教材”为“用教材”。
上课伊始,教师给出汽车实际长度375厘米,模型长度为15厘米,要求学生写出汽车模型与实际长度的比并求出比值。接着,教师又给出汽车实际高度为150厘米,模型高度为6厘米,再次要求学生写出模型与实长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
黄教师马上给出六组让学生辨别是否可以组成比例。辨别了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比例的意义。
这节课中,黄老师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辨一辨、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比例在数学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二、有效课堂教学
这节课,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是教学难点。黄老师突破难点教学中,不是通过加重语气、改变字样、运用比较或反复训练等方法,让学生引起注意,而是采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比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了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三、练习设计有效
黄老师练习设计新颖,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练习有层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起到的很好的巩固作用。
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教材的不同规格的国旗主题图被嫌弃,那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应该得到挖掘与开发。另外,黄老师没有提到两个分数形式的比组成的比例。
比的意义评课稿12
听了朱老师《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第一感觉耳目一新,首先打破传统,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本课始终围绕创造分数,是怎样创造的?这个主题,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对单位"1"理解深刻,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感觉非常的自然,水到自然成。
传统上,先讲解分数的产生,然后理解单位“1”,这其中由先理解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到有许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最后归纳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而本课,朱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写分数,并且说一说这个分数表示什么,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表示四分之一。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条线段......明确了分数的意义,既可以说复习了旧知,又可以说是新课的开始。
新课开始,也是精彩之处,朱老师就用了素材9个圆,从这9个圆中,任选几个,表示出他们的四分之一。先同桌交流,怎样表示出四分之一,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然后是交流阶段,第一个学生找出4个圆,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老师问:一个圆是它的四分之一,3个圆是它的四分之三,合起来是多少?学生:是1.老师:是一个圆吗?分析得出这个单位1是指4个圆。开始突破重点。然后以后的几个学生交流,展现了不同个单位1.可以是8个圆,......学生逐渐在操作交流中,明确了分数的意义。理解到位深刻,更有的个别学生展现了自己的想法,分成36份,让大家明白三十六分之九和四分之一是相等的更是精彩,让我感到惊讶。可以看出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怎样的独到认识。
最后,老师用分奖品这个素材,既引发学生的兴趣,又深化了理解,拿出二分之一,再拿出二分之一,......最后利用古人的经验,深化有拓展了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这两天在万市的活动让我有很多的感受,感觉现在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真的感到很欣慰。在这次活动中我见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还认识了不少新同行,大家在激烈的讨论中成长,在和谐的气氛中提高,自由的、争抢着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都让我印象深刻。
作为一个六年级的老师,这两节课我都上过,但是行色匆匆,从来没有好好的静下心了认真去思考,相比较而言,《百分数》的这节课我听到的次数比较多,所以重点来说说我的感受。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经过前一天的探讨,我们基本达成的框架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初步感知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和优势;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述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大家的初步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生活中的百分数导入;
(2)利用几个具体情境,让孩子们自己读写百分数,老师做必要的提点;
(3)充分利用情境,结合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4)将百分数和分数进行区分;
(5)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百分数的意义;
(6)必要的练习。
这节课的重点是百分数的意义,从具体的情境到抽象概括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这点是比较难的。而区分分数与百分数更是让孩子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今天听了郑老师的课,以及后来大家的评论,以下几点让我有所体会:
1.好的老师更注重对细节上的修缮。在写百分号这个环节中,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可能比较简单,但是在老师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更需要一个明确清晰的指导,即便是我们成人不注意也会对百分号这样的小问题产生偏差,更何况是从未接触过的孩子呢?如果对于102.3%这样的百分数多加提点,也更容易让孩子发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2.重要的不是降低教学的难度,而是降低教学的坡度。五年级的孩子来上六年级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有认知上的差异的,但是从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有了很好的坡度,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百分数的产生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部分量与总体的关系,另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对于部分和总体的比较我觉得郑老师的做法是很好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就容易让孩子理解。但是在甲乙两个量的比较上我的意见是做成动画形式,将比较量进行不断的增长而标准量不变,这样既能突破100%的局限又能体会到百分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3.数形结合更利用孩子的理解。郑老师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老师,在这一点上她做的很好。首先是在一开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60%这一环节上,孩子们通过另外的一种方式更好的理解了百分数,有了形象思维的支撑才能进一步有抽象思维的提升,只是在学生呈现的方式上如果能更丰富一些,比如出现十分之几的形式进行比较的话就更好了。其次郑老师很好的利用了百格图来理解了百分数,这点是在以往教学中比较忽视的,个人认为百格图更利于教学部分量与总体这类百分数,同时也可以看到凡是这类关系的(合格率、成活率等)都不可能突破百分之百。
4.取舍之间方显教学的灵动。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老师也更应学会“舍得”二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节课要做到面面俱到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重点只有一个。在这节课中,百分数意义是重点,而作为拓展“500毫升中有多少果汁”这样的问题,在这节课中点到为止,以后百分数解决问题才来细细研究可能更好。
5.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才能留下我们进步的痕迹。这节课很多学校都“磨”过,很多老师都上过教研课,但是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见解也有所不同。
新教材的使用已经有一定的时间,百分数这一知识点在老教材中也有,但是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虽然我们看上去每天都在重复着教学,但是对人的教育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变,老师在变,只要有想法,只要有思考,就会有新发现。
比的意义评课稿13
一、引入新课干净利落。
上课伊始,教师提问什么叫“比”,并举例,然后出示几组比,提生算出比值,观察这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生: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引入时机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引入得过早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急促、突兀,过晚又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拖拉、罗嗦。这节课教师通过几个简短地师生对话,应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引入新知,干脆利落。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
从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再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利进行。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用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汪老师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三、指导练习的方法有趣易记。
这节课的巩固练习有这样的一道题,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写出比例式,怎样写不重复不遗漏,每位老师都会和学生探讨一定的方法,老师在这节课上揭示的方法比较实用。
[推荐]《比意义》评课稿9
今天有幸听了王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一课,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首先教师能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这一理念为统帅,整节课所有的课件简单而朴实,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珍视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引发孩子深度的思考,尤其是教师对教材的专业理解,不再是做教材的使用者,而是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扮演的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这一角色。
纵观这节课,王老师简约的设计、简单的方法,简练的语言,达到了教学的最大效果。尤其是很多出彩的地方更是让我们值得借鉴。
1、新知、旧知链接巧妙
充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有知识出发,教师借助生活素材,如:你见过小数吗,举例子,把学生带到自己日常中发现的小数初步的`感知,把学习内容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小数,体现数学的生活化。王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好的,足见教者的智慧,可见,只有课前精心的预设,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
2、探究深入、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教师在教学1分米=110米=0.1米时,渗透对应、包含等数学思想,如“由0.1想到0.9,0.2想到0.8这是对应思想的渗透”,1里面有几个0.1这是包含思想的渗透,这一渗透为后继学习“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做好了铺垫,整个过程教师由扶到放,牵引的痕迹逐渐淡化,更多的是学生浓浓的探索味道;在处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时,时间调控的科学合理,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心放在一位小数的探究上,通过观察、猜想、对比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进而逐步完善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了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出二、三位小数的意义。归纳小数意义时,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渗透抽象化的方法,去掉单位名称,抽象出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通俗而易懂。
3、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选择合适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探究0.1的含义,通过直观演示操作一张纸,代表1元钱,那么在纸上如何表示1角钱?学生已经知道1元=10角,自然会思考,1元要平均分成10角,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反之1角是十分之一元,可以用0.1表示,总结得出0.1表示十分之几。之后带领学生探究0.01,0.001的意义,始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找到学习的方法。
4、跟进练习及时到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每个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及时跟进几个练习,有模仿练习,有小的拓展,让学生分析思考,不仅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而且给学生新的启迪,便于更好的理解知识。
5、注重数学语言体系训练。
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表达,并且在学生自己理解用自我方式标的基础上,逐步的规范表达的语言体系,在一定规范之后,便于学生思维的体现。
一点建议:教师不要急躁,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舍得让学生多体会,多思考,多表达,不要因为考虑知识推进的速度,忽略学生的思维变化的水平。总之,是一节值得大家研究思考的课例。
比的意义评课稿14
优点一:
课堂伊始,崔老师轻松的让学生知道了“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指一些物体;用查预习,我争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义,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优点二:
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建议:
这里1/4的表达方式多数学生用的是长方形纸,这里教师在安排预习时是否可以更细致一些,如:12个圆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圆的1/4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再一次明白单位“1”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
由于崔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老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该说崔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自主学习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比意义评课稿荐4
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学习内容无法完成。
2、应该板书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比的意义评课稿15
今天有幸听了邬杰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一课,我认为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数学课,首先教师能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这一理念为统帅,整节课所有的课件简单而朴实,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珍视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引发孩子深度的思考,尤其是教师对教材的专业理解,不再是做教材的消费者,而是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扮演的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这一角色。
纵观这节课,肖老师简约的设计、简单的方法,简练的语言,达到了教学的最大效果。尤其是很多出彩的地方更是让我们值得借鉴。
1、新知、旧知链接巧妙
先让学生出示一条绳子,让学生上台测量,得出数据2米10厘米,要求把数据2米10厘米更改为“米”做单位,得出2.1米,其间的0.1该如何表示,继而课件出示米尺,让学生猜、找、表示出0.1米,整个流程环环相扣,紧凑而流畅,切入点快而准,尤其是绳子的长度更是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好的,足见教者的智慧,可见,只有课前精心的预设,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
2、探究深入、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邬老师在教学1分米= 110米=0.1米时,渗透对应、包含等数学思想,如“由0.1想到0.9,0.2想到0.8这是对应思想的渗透”,1里面有几个0.1这是包含思想的渗透,这一渗透为后继学习“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做好了铺垫,整个过程教师由扶到放,牵引的痕迹逐渐淡化,更多的是学生浓浓的探索味道;
可贵的是教师在处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时,时间调控的非常科学合理,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心放在一位小数的探究上,通过观察、猜想、对比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进而逐步完善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了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出二、三位小数的意义。归纳小数意义时,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渗透抽象化的方法,去掉单位名称,抽象出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通俗而易懂。
【比的意义评课稿】相关文章:
《比意义》评课稿12-01
《比意义》评课稿(精选)07-15
(精选)《比意义》评课稿07-19
《比意义》评课稿(精选)07-19
(精选)比意义评课稿08-15
《比意义》评课稿【经典】08-25
《比意义》评课稿(经典)09-03
(精选)比意义评课稿09-26
经典《比意义》评课稿09-22
《比意义》评课稿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