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白帝》杜甫原文及赏析
《白帝》杜甫原文及赏析1
古诗《上白帝城(公孙述僭位于此,自称白帝)》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城峻随天壁,楼高更女墙。江流思夏后,风至忆襄王。
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
作品赏析
【注解】:
①天壁,谓壁高插天。宋之问诗:“崖口众山断,嵌岑耸天壁。”②《释名》:“城上垣谓之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如女子之于大夫。”《古今注》:“女墙,城上小墙,亦名睥睨。”③郭璞《江赋》:“巴东之峡,夏后疏凿。”《左传》:“见河洛者思禹功。”④《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⑤《诗》:“度其夕阳。”⑥《后汉书》公孙述,字子阳,更始时起兵讨宗成、王岑之乱,破之,遂有蜀土,僭立为帝,都成都,色尚白,改成都郭外旧仓为白帝仓,筑城于鱼复,号曰白帝城。述立十二年,为光武所灭。《蜀都赋》:“临谷为塞,因山为障,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所谓恃险也。又云:“公孙跃马而称帝。”
【韵译】:
鹤注】此当是大历元年初至夔州时作。王彦辅曰:周鱼复国,秦置巴郡,汉公孙述僭伪,更曰白帝城,唐改夔州。《十道志》:述称白帝,以据西方,色尚白也。《荆国图经》:白帝城,西临大江,东南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水经注》: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岬山,其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又东傍滚溪,即以为隍。西南临大江,瞰之眩目。唯马岭小差透迤,犹斩山为路,羊肠数转,然后得上。《全蜀总志》:白帝城在夔州府治东五里,下即西陵峡口,大江漰腾澎湃,信楚蜀咽喉。刘禹锡《夔州刺史厅壁记》:夔初城于瀼西,后周大总管龙门王述登白帝,叹曰:“此奇势可居。”遂移府于今治所,隋初杨素以越公领大总管,又张大之。
城峻随天壁①,楼高望女墙②。江流思夏后③,风至忆襄王④。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⑤。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⑥。
(上四登质怀古,下四登城感时。随天壁,依山建城也。临墙遥望,起下二句。杨德周曰:提出夏禹、楚襄,便足压倒公孙子阳,引出公孙跃马,又足折倒崔旰之徒。妙在不直贬公孙,而议刺见于言外,尤为微婉。黄生曰:老去、人扶,写题中上字,正见作者登临凭吊之概。若无五六,则题意不完,而诗人胸次眼光,俱不出矣。诗有悲角句,故知公孙当指崔旰也。《杜臆》:意何长,言虽负雄心而不能久据。)
《白帝》杜甫原文及赏析2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注释:
1、白帝城,东汉初,公孙述割据筑城,自号白帝,因以为名。在今重庆奉节县东瞿塘峡口白帝山上。最高楼,白帝城上最高处之楼。
2、山势峭峻,城在其上,故曰“城尖”。径仄,山路倾仄而难走。旌旆,旌旗。城高而险,风掣旗翻,故云“旌旆愁”。
3、独立,独自一人立于高楼之上。缥缈,高远隐约貌。楼在最高处,檐角翼翘,其势若飞,故曰“飞楼”。
4、二句写登楼所见近景。坼(chè),裂开。霾(mái),阴霾,此有弥漫意。鼋鼍:鼋(yuán),大鳖,俗称癞头鼋。鼍(tuò),一名鼍龙,又名猪婆龙,今称扬子鳄。“峡坼云霾”、“江清日抱”,为眼前所见之景;“龙虎卧”、“鼋鼍游”,系据所见而生发的艺术想象。
5、二句写想象中远景,极言楼高望远。扶桑,东方神木名,传说为日出处。断石,指瞿塘峡。因扶桑在东,故曰“西枝”。弱水,古水名,古人认为是水弱不能载物,故称弱水。古称弱水者甚多,此指神话传说中的弱水。长流,指长江。因弱水在西,故曰“东影”。
6 、杖藜,拄着藜杖。藜杖,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这里杖作动词用。这句是说那个拄着藜杖忧叹世事的老人是谁呢?不用说,是杜甫自己。这样设问更加有力。
7 、泣血,形容哭之哀。迸(bèng),散、洒。登楼而泣,泪洒空中,故曰“迸空”。白头,作者时已五十六岁,故云。
赏析:
大历元年(766)初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时作。此诗写登楼望远所见景象及由之而触发的危乱之感。首联写城楼高危之势,中二联写望中所见眼前近景及想象中的`远景。其中“扶桑”二句,写江流西来东去,境界阔远,气象雄浑,衬托出诗人登高临深之心情。末联抒发对危乱时局的感喟。这是一首拗体七律,正好适合于写奇险之景和表达诗人心中勃郁不平之气。
《白帝》杜甫原文及赏析3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夔州期间,时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它以参差多变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笔法,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积衰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前四句集中描写白帝城一带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景中有情,象中有兴。首二句以复沓句式联翩而起,既勾划出云态雨势,又烘托了白帝城的高峻。试看:那一团团云气竟然从城门“中”奔涌而出,岂不是说明白帝城高踞云端吗?而那倾盆大雨则在白帝城“下”肆其淫威,这不也说明白帝城雄视于云雨之上吗?一箭双雕,是之谓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句中,“云出门”、“雨翻盆”都是俗语,但语俗而意不俗,以之入诗,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显得切而活,肖而妙。三、四句进一步展示雨景,以申足“雨翻盆”之意。“高江急峡雷霆斗”,“高江”是说江岸至高,唯其江岸至高,江水才能顺流直下,一泻千里;“急峡”,是说江水至急,唯其江水至急,才势如奔马,声如雷霆。“雷霆斗”,其实并非真的是说雷电交加,而是形容暴雨时江水猛涨,峡中水势益加湍急,以致不断发出雷霆一般震耳欲聋的巨响。“古木苍藤日月昏”,如果说前文已烘托出白帝城地势的高峻的话,那么,这里,“古木苍藤”则渲染了白帝城历史的悠久。“日月昏”,极言当此云雨翻腾之时,但觉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这两句不仅将多种物象摄入出神入化的笔底,组合成一幅壮阔的峡江云雨图,恰到好处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而且对仗工稳,以整见劲,除上下句之间铢两悉称外,还运用了当句对的技法,如“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都丝丝入扣,见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后四句镜头一摇,由峡江云雨图转为秋原荒村图。一写自然风貌,一写社会风貌,其间的转捩似乎过于突然,而实际上,统全篇而观之,前四句描绘云态雨势,用的`是比兴手法,即明写云雨翻腾,暗寓时代动乱。因此,对于紧接着推出的秋原荒村图,恰是一种有力的铺垫,二者的衔接与转换毫无突兀、生硬之处。当然,二者的意境大有不同:如果说前者给人紧张激烈、气促胸闷之感的话,那么,后者则给人阴冷凄凉、伤心惨目之感。骤雨初歇,阴云稍开,于是,经过暴雨洗劫的一片萧条的原野跃入作者的眼帘。“戎马不如归马逸”,意思是说在荒原上闲蹓的“归马”远比驰骋沙场的“戎马”要来得闲逸。但它们之所以能如此闲逸,乃是因为几经兵燹、田园荒废、无须力耕的缘故。所以,闲逸则闲逸矣,却无职可司,无主可依,命运同样是悲惨的。而“千家今有百家存”,那人烟荒阒、十室九空的劫后景象,就更让作者惨不忍睹了。这两句对偶同样十分工整,但发语凝重,行文纡曲,使人如闻作者的深沉叹息。这显然有别于前文那种急管繁弦的写法。景象如此萧条、荒凉,那么,那些劫难后的幸存者,其生活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作者着意展示了一个哀婉欲绝的特写镜头:一位哀哀无告的寡妇,所有的财产都被官府搜刮殆尽,痛定思痛,她唯有在荒原中大放悲声。不难想象,她守寡的原因很可能是“夫因兵死”。对这样一位孤苦的女子,官府本当倍加抚恤。但事实恰恰相反,连她也受到苛酷赋税的“诛求”,且不是一般的“诛求”,而是“诛求”至“尽”。这样,其他幸存者的现实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何处村”,表面是说听不清哭声传自哪一个村庄,实际上是暗示哪一个村庄里都有哭声传出。这就造成一种浩茫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哀哀寡妇”这一悲剧形象的典型性。作品所具有的深刻而广泛的现实意义正是藉此而得以显露。而归根结底,深刻而广泛地揭露与批判现实,也正是作者精心设计与描绘峡江云雨图及秋原荒村图的本意。
此章为夔州民困而作也。上四峡中雨景,下四雨后感怀。江流助以雨势,故声若雷霆之斗。树木蔽以阴云,故昏霾日月之光。此阴惨之象也。戎马之后,百家仅存。户口销于兵赋,故寡妇遍哭于秋村。此为崔旰之乱而发欤?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五)
自是率笔,结语少陵本色。(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
邵(子湘)云: “奇警之作。不曰急江高峡,而曰高江急峡,自妙于写此江此峡也。” (杨伦《杜诗镜铨》卷十三引)
《白帝》杜甫原文及赏析4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译文:
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在白帝城下,瓢泼大雨象打翻了的水盆。峡江急流的吼声象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听罢,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赏析:
这是一首拗体律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期间。它打破了固有的格律,以古调或民歌风格掺入律诗,形成奇崛奥峭的风格。
诗的首联即用民歌的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这两句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平仄,读来颇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种劲健的气骨。
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联的拗拙,写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运用当句对,使形象凝炼而集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即指日),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势,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指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意;“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 猛涨,水势益急,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从音节上言,这两句平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如此写法,后人极为赞赏,宋人范温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潜溪诗眼》)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激烈化为阴惨凄冷。雷声渐远,雨帘已疏,诗人眼前出现了一片雨后萧条的原野。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这里一个“逸”字值得注意。眼前之马逸则逸矣,看来是无主之马。虽然不必拉车耕地了,其命运难道不可悲吗?十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惊心了。这一联又运用了当句对,但形式与上联不同,即是将包含相同词素的词语置于句子的前后部分,形成一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这和上面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景色惨淡,满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呢?这就逼出尾联碎人肝肠的哀诉。它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了黑暗现实。孤苦无依的寡妇,终日哀伤,有着多少忧愁和痛苦啊!她的丈夫或许就是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家也并不放过,搜刮尽净,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后写荒原中传来阵阵哭声,在收获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况可以想见。“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 本诗在意境上的参差变化很值得注意。首先是前后境界的转换,好像乐队在金鼓齐鸣之后奏出了如泣如诉的缕缕哀音;又好像电影在风狂雨暴的场景后,接着出现了一幅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一转换,展现了经过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其次是上下联,甚至一联之内都有变化。如颔联写雨景两句色彩即不同,出句如千军万马,而对句则阻惨凄冷,为转入下面的意境作了铺垫。这种多层次的变化使意境更为丰富,跌宕多姿而不流于平板。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指出的“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或“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就是这个道理。
《白帝》杜甫原文及赏析5
白帝—杜甫
作者:唐代,杜甫
白帝—杜甫原文:
白帝
杜甫〔唐代〕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释:
白帝:即白帝城。这里的白帝城,是实指夔州东五里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并不是指夔州府城。
翻盆:即倾盆。形容雨极大。
戎马:指战马,比喻战争。归马:从事耕种的马。出自《尚书·武成》“归马放牛”,比喻战争结束。
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恸哭:失声痛哭。秋原:秋天原野
白帝—杜甫拼音解读:
bái dì chéng zhōng yún chū mén,bái dì chéng xià yǔ fān pén 。
gāo jiāng jí xiá léi tíng dòu,gǔ mù cāng téng rì yuè hūn 。
róng mǎ bú rú guī mǎ yì,qiān jiā jīn yǒu bǎi jiā cún 。
āi āi guǎ fù zhū qiú jìn,tòng kū qiū yuán hé chù cūn?
相关翻译
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在白帝城下,瓢泼大雨像打翻了的水盆。
峡江急流的吼声像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
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
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听吧,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相关赏析
诗的前半首写白帝城云雨浑茫与江峡两岸的古木苍藤。首联二句通过描写云行雨施写白帝古城的高峻。着“出”、“翻”二字分别状云之动和雨之猛。云从门中出可见城门之高,雨自城下落更见城之峻。二句不拘律诗常格,以拗格起笔,造成古拙奇奥之势。颔联紧接上联,出句写江峡水势,一个“斗”字传神地描摹出万马奔腾的气势;对句写“古木”、“苍藤”,以“昏”字形容出其阴云密布、日光霾暗的凄惨景象。这一联对仗工稳,刻画工巧,平仄合律。与前联拙工相问、俗雅以对,跌宕错落,营构出一幅意境浑雄的雨景。以画境兴现象,为下半段造成了铺垫。
诗的后半段写战乱后的荒村,描绘出一幅荒凉凋敝的秋野图。颈联运用当句对,“戍马”与“归马”相对,突出“归马”的“逸”态;“千家"与“百家”相对,十户一“存”,对比强烈,满目荒凉,怵目惊心。末联突现“寡妇"与“恸哭”。丈夫被征死于战乱,“寡妇”无依无靠,孤苦哀伤,官家仍要征赋逼税,以至“诛求尽”。最后诗以问句归结全篇:是那个村子传来的恸哭?这一问,令人肝撕肺碎!这幅典型的悲剧画面,是唐代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缩影。
这首诗前半首浑雄苍茫,后半段怆凉悲抑,工拙交差,雅俗浑融,以阴惨之象,兴劫后感怀,产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力量!
作者介绍: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白帝》杜甫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白帝-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01-09
白帝-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01-09
《白帝》原文及翻译赏析11-08
杜甫《绝句》原文赏析04-25
《早发白帝城》原文及赏析07-17
《白帝城怀古》原文翻译赏析11-18
早发白帝城白帝下江陵原文,注释,赏析07-21
杜甫《登楼》原文翻译赏析01-22
杜甫《古柏行》原文及赏析04-22
早发白帝城原文和赏析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