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时间:2024-09-05 07:58:05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左思咏史八首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2篇)

左思咏史八首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1

  朝代:|作者:|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译文

  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亲切交谈,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朋友不能常常到来。

  世界上的事往往是这样美中不足与意愿相乖,人生百年,有多少次能够欢笑开怀?

  注释

  ①快意:称心满意。

  ②可人:合心意的人,品行可取的人。

  ③好怀:好兴致。

  是西晋太康时期(280—289年)的杰出作家。他的诗赋成就很高。《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咏史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

  《咏史》诗,并不始于左思。东汉初年,已有《咏史》诗,但是,这首诗的写法只是“概括本传,不加藻饰”,而左思的《咏史》诗,并不是概括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借以咏怀。所以何焯说:“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又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概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摅胸臆,此又其变。”(《义门记》卷四十六)何氏认为左思《咏史》是“咏史”类诗歌的变体,其实这是“咏史”诗的新发展。

  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当时出身寒门的有才能的人,壮志难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组诗表现了诗人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

  第一首写自己的才能和愿望,可以看做是这组诗的序诗。开头四句,写自己的博学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说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善于写作文章了。“卓荦观群书”,写自己博览群书,才学出众。这两句实为互体,意思是说:我二十岁时已才学出众了,不仅善于写作,而且博览群书。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是由于左思博览群书,才能善于写作,才能“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即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赋以《子虚赋》为楷模。《过秦论》,西汉所作,是其政论中的名篇;《子虚赋》,西汉所作,为赋中名篇。左思著论作赋以他们的作品为榜样,说明他的见识与才能,颇有自负的意味。

  “边城苦鸣镝”四句,写自己兼通军事。“鸣镝”乃是战斗的信号。边疆发生,告急的文书飞快地传到京城。这里,可能是指公元279年,对鲜卑树能机部和对孙皓的战争。《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279)春正月,虏帅树能机攻陷凉州。乙丑,使讨虏护军武威马隆击之。……十一月,大举伐吴……十二月,马隆击叛虏树能机,大破,斩之,凉州平。”烽火燃起,诗人虽非将士,可是也曾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兵书。他认为自己不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应该为国效劳。

  “长啸激清风”四句,写自己的志气和愿望。诗人放声长啸,啸声在清风中激荡,志气豪迈,东吴哪里放在眼中。他想,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使才能低劣,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良图”(良好的.愿望)。至于什么是诗人的“良图”,“左眄澄江湘”四句,作了具体的回答:消灭东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前两句表达的是晋武帝《伐吴诏》中“南夷句吴,北威戎狄”的意思。后两句正是他歌颂的鲁仲连精神:“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就感情言,前者雄壮,后者恬淡,这种错综复杂的感情是统一的,表现了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不贪恋富贵的精神。

  还需要提及的是,可以根据“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诸句确定《咏史八首》的写作年代。晋武帝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公元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孙皓投降。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正月,讨伐鲜卑树能机部,十二月,大破之。所以,何焯认为“诗作于武帝时,故但曰‘东吴’。凉州屡扰,故下文又云:‘定羌胡’”。(《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可见《咏史》八首写于公元279年(咸宁五年)之前。

  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但是,诗人的议论是以形象表现出来的,并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恰恰相反,诗中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此诗意气豪迈,情感昂扬,很容易使人想起。曹植诗云:“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白马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曹植为国赴难,建功立业的志愿,都被父子扼杀了,他郁郁不得志地度过自己不幸的一生。左思“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壮志雄心,被当时的门阀制度断送了,所以,诗人愤怒地向门阀制度提出了控诉。

左思咏史八首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2

  咏史八首

  朝代:|作者:|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译文/注释

  自己二十岁就擅长写文章,博览群书,才能卓异。

  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准则,作赋以《子虚赋》为典范。

  边疆苦于敌人的侵犯,告急的文书驰传到京师。

  我虽然不是将士,但也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的兵书。

  放声长啸,啸声在风声中激荡,志气豪迈,哪里把东吴放在眼里。

  自己的才能虽然像铅刀那样柔软,但仍然有一割之用。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

  消灭江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

  要学习鲁仲连那样,为平原君却秦兵,功成身退。

  茂盛葱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树生长在山顶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山顶径寸的小树,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

  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

  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等到白头仍不被重用。

  我仰慕段干木,使秦国偃旗息鼓不敢进犯魏国。

  我仰慕鲁仲连,谈笑之间使秦军撤退。

  可贵的是在世上不受富贵笼络,在人家遭难时替人家排难解忧。

  立了大功却不受赏赐,高尚的气节与众不同。

  交给他们官印不肯接受,难道还肯接受圭璋?

  (对于他们来说)成串的官印光耀门庭的事,却好像浮云一样与自己无关。

  京城内王侯的住宅富丽堂皇,达官显贵的冠服车盖充满道路。

  朱色的车轮在长街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从早到晚,不是在金、张家,就是在许、史家。

  这些贵族高官之家不是这家“击钟罄”,就是那家“吹笙竽”。

  寂静的扬雄家,门前没有一辆卿相的车。

  扬雄在幽静空廓的屋子里写《太玄经》,阐述玄远虚无的道理。

  他模仿《论语》作《法言》,拟司马相如赋写作《长杨》《甘泉》等赋。

  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上,扬雄的名字闻名于四面八方。

  荆轲在燕国的都市里饮酒,酒性正浓,气概则更为不凡。

  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相和,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旁若无人。

  虽然没有像壮士那样取得成功,但与世俗的人们比较明显不同。

  荆轲高视不凡,四海尚且觉得小,那些豪门势族难道还值得一提吗?

  高贵的人虽然自以为贵,我看他却像尘埃。

  卑贱的人虽然自以为贱,我看他重如千钧。

  晴朗的天空,耀眼的阳光照耀着神州大地。

  洛阳城皇宫里一排排高耸的建筑,飞檐如同浮云。

  在一座座高门大院里,居住着许多王侯。

  自己本来就不是追随帝王以求仕进的人,为什么忽然到这里来游览呢?

  穿着粗布衣服走出阊阖门去,迈开大步去追赶许由。

  因都城生活龌龊,所以坭衣高岗,濯足长流,以去尘杂污秽。

  主父偃游学还未发达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很轻视他。

  朱买臣未做官时以打柴为生,他的妻子引以为耻改嫁而去。

  陈平没有产业,居住在背靠着城墙的破败的房子中。

  司马相如偕卓文君回到成都,家中一无所有,徒立四壁。

  这四个贤人难道不伟大吗?他们的遗业垂名青史。

  但当他们没有发迹的时候,担心因穷困而死。

  英雄也有艰难处境的时候,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哪个时代没有奇才?有的人一生不遇埋没在草野之中。

  被关在笼中之鸟,虽然屡次要飞,但扇动翅膀就碰上了笼子的四边。

  与人疏远难舍的穷巷的士人,抱着自己的影子独守空空的草房。

  出门去没有畅通的道路,枳壳树和荆棘挡住了前进的路途。

  虽然有好的计策也不被人采用,处境困难好像干涸的池塘之鱼。

  在外没有微有的俸禄,回顾家里没有一斗米的储藏。

  亲戚们都轻视他,朋友也一下子就疏远了。

  苏秦向北方游说燕、赵等六国合纵抗秦,李斯西入秦国上书。

  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荣华富贵,不久又被杀死。

  偃鼠到河里饮水不过喝饱肚子,并不想有什么余存。

  鹪鹩在深林里栖息,只是借一枝树枝,它们实在可以为达士的楷模。

  全文赏析

  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八首五言咏史诗,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什。左思一生,虽然“良图”变成了梦想,志向没有得到伸展,但并没因此向权贵俯首,滚进污淖之中,却是断然割断俗念,“归隐”,洁身自好以终。而写于早年的《咏史八首》,成了左思平生思想、节操的写照,研究左思的重要资料。

  《咏史八首》的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晋灭吴之前。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公元二七三年(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阳的时间,大体可以断定在公元二七三年以后。左思来到洛阳,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铺平道路,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了解到晋的政治腐败,并反映在《咏史八首》诗中。这些诗也不能说是左思居洛阳很久才写成的。诗中有“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其一)句。晋灭东吴,是在公元二八〇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咏史八首》写在公元二八〇年以前,则是肯定的。

  左思借咏史以言志的是:“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其一)左思的动机,是否诚如他所说的那样纯洁、信美,是需要做出具体分析的。然而统一中国,安定局势,是当时提出的历史任务。汉末豪强与军阀割据混战,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尽管消灭了许多小的割据者,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形势,但距离全国统一时日尚远。三国后期,崛起于魏的司马氏集团,成了全国统一趋势的新势力的代表。公元二六五年,晋政权正式成立后,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司马氏集团也急切于在全国的统一中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夺取东吴,荡平边境内的骚乱势力,成了上下一致的呼声。生活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左思,为形势所推动,有志于全国的.统一,并借以造就自己事业的思想,大概不是一天产生的。只是到了洛阳,对天下形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心底酝酿了很久的思想才成熟了,爆发了,寄托在自己的诗篇中。过去的一些论者谈及左思的思想时,指出左思有很强的“功业心”,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还必须把左思的这种“功业心”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确定哪些是时代所赋予的内容,哪些是阶级的立场所决定的内容,这样才能更明晰、更准确地评价左思的思想。

  有着致力于全国统一抱负的左思,并非徒作大言,纸上谈兵,而是做了许多切实的准备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他所说的:“畴昔览穰苴”(其一),即读军书兵法。在封建社会中,习文秉武,虽然并非什么罕事,然而在士族社会制度中,却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期间,士族制度占据着统治地位。士族以“积世业儒”为贵,左思出生在一个世代业儒的下层士族之家,不能不受到这种腐朽观念的影响。但他能够打破世系门第观念的束缚,立志到疆场上去,在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中觅取个人的功名,这是可贵的。而且,随之左思居住洛阳,见闻到“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其一)的情况,更是急不可捺,跃跃欲试。尽管左思自知自己的军事才能象铅刀一样的钝,然而能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即使有一割之用,也是能慰自己平生志向的。

  但是,左思美好的愿望遭到了士族制度的压抑和摧残。晋实行“门选”制以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从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更有甚者,一些门第观念很强的士族,对于文章的品评也是以门第的高低来决定弃取的态度。《晋书·左思传》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听说左思构思《三都赋》,抚掌大笑,在与他的弟弟陆云的信中说:“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甕耳。”后来由于司空的推崇,他的赋才得以大出其名。左思的门第寒下,虽然才高志清,却很难能冲破士族制度的坚硬厚壳而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冷酷的现实,使左思献身无门,报国无期,怀着无限的愤慨。《咏史》其二,正是他这种愤慨的写照。诗中,他把像自己一样才高位卑的寒门子弟,喻作生于涧底的松柏;把依赖祖业居于要津的才劣质拙的士族纨绔子弟,喻作长于山顶的柔弱的小苗。松质柏节似的人才,受到柔条弱枝般的人的遮挡,其原因为“地势使之然”,是士族制度本身造成的。然而士族制度,又是“由来非一朝”。汉张汤、金日磾的子孙,凭借着先人的荫德,数代都享受着极大的尊荣。而奇伟出众的冯唐,直到白首仍未受到重用。在此,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在肯定的对象与否定的对象对比之中,使诗对士族制度的揭露,更加显得有力。

  在功名利禄到来之时,左思毅然却步了,在《咏史八首》诗中读者可以寻找到理解其原因的线索。左思居住在洛阳,面对着“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其八)的情景,愧恨交加,认识到自己来洛阳是一次失足。因此自责自惭地说:“自非攀龙客,何为忽来游?”他想步许由的后尘:“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其五)虽然想做段干木、鲁仲连式的人物,“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其三)但是,晋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愈演愈烈;这里又没有象魏文侯、平原君那种礼贤下士的人物。况且腐败的政治,残酷的杀夺,使荣枯盛辱瞬息万变。“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在这样的时代,“饮河期满腹”的偃鼠,“巢林栖一枝”的鹪鹩,“可为达士模”(其八)。弃却富贵,退居乡里,以求洁身自好,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田园生活,远离杀夺中心,使左思怡然自得,乐陶其中(见《招隐》之二)。但是左思心情并不平静:“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杂诗》)又可见左思选择退居乡里的道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有着无限的悲凉与凄怆的。

  就是这样,左思的《咏史八首》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另外,《咏史八首》在艺术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

  第一,力矫太康颓靡文风,承继建安雄健骨力。

  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八首》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虽然以咏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借抒情以讥世。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只限于一事,“堆垛寡变”的局限,而且与太康文学刻意摹仿古人、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分庭抗礼。钟嵘说,左思的《咏史八首》“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是很符合左思诗的实际的。在艺术形式方面,《咏史八首》并非不注重,诗人从华丽之中求朴拙,于浮泛之外求深蕴,质朴自然,奔放沉郁,绝少雕镂的痕迹。综上两个方面,钟嵘称赞左思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左思风力”(《诗品》)。则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破,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评选》卷四)这些评价是公允的。

  第二,才志结合,浑然一体。

  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创成一体,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无其志,语必虚矫;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于才志结合,是很对的。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其一,正面畅抒自己的理想,可谓全组诗的总纲;其二,写遭受门阀制度的压抑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其三,表示要以段干木、鲁仲连为榜样,另僻蹊径,以期报国;其四,写自己甘于孤寂专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写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许由;其六,赞誉荆轲,借以披露情怀;其七,从历史上许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写社会的黑暗,决心避世,求洁身自好。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泻翻腾;又似九曲,曲折回环,一咏三叹,反复宛转。慷慨悲壮之中,有细腻旖旎;低音纤气之内,又挟滚滚沉雷。左思把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分别写在各首之中,恰似一个巨手巧匠把颗颗散珠组成一个完整精美的花环。因而《咏史八首》“遂为古今绝唱”(胡应麟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咏史诗体同左思的名字便紧紧联起来了。

  作为封建阶级文人的左思,又处在黑暗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他所写的《咏史八首》不可能不打上鲜明的阶级烙印,不能不留下他那个时代所给他的影响,如消极避世的思想,虚无无为的思想。读者不能因为左思的《咏史八首》有着丰富的精华而对其所含有的封建性的糟粕,尽管相比之下份量很轻,而有所忽视。

【左思咏史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相关文章:

左思咏史八首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5-29

《公输》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1-29

《寒食》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4-18

杜牧清明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9-16

《夜雪》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2-25

王维相思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唐代05-06

佚名公输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先秦04-24

白居易忆江南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4-12

杜甫哀江头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9-05

《捕蛇者说》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