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4-08-21 13:46:48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塞下曲 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塞下曲 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1

  古诗原文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lín àn cǎo jīng fēng,jiāngjūn yè yǐn gōng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píng míng xún bái yǔ,mòzàishíléngzhōng。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翻译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解释

  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边角。

  将军——指的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

  诗文赏析

  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这首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恰好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塞下曲 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2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渡河的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选在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苍茫,广袤的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与摄右羽林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塞下曲 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塞下曲四首·其二》原文及赏析03-17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05-04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卢纶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0-19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12-11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原文及赏析06-26

咏雨·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赠从弟·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01-28

赠从弟·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04-04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12-17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