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原文、注释、赏析

时间:2024-08-15 17:11:25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登岳阳楼》原文、注释、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注释、赏析1

  【原诗】: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

  《登岳阳楼》共二首,这是其中一首。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於唐代,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xíyǐ):徘徊。

  ⑤三年多难: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作者简介】:

  【朗读节奏划分】: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翻译】: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翻译二】: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了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简析】:

  大自然的各种景致,表现在诗人的作品中时,往往随着诗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同是春雨,和许多诗人感到“喜”,而陈与义却感到“惊”。前两联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意,而不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意境,所以,一场春雨过后,看不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落花无数”,和自己眼前的“雨湿高城”。听不到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而听到杜甫“恨别鸟惊心”。一个“孤”字,把为避兵乱的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传出,似乎有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砌成此恨无重数”的意境。而“蛛丝”又和辛弃疾“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非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陈与义写得更含蓄些。

《登岳阳楼》原文、注释、赏析2

  原文:

  昔闻洞庭水2,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3,乾坤4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5,老病有孤舟6。

  戎马关山北7,凭轩涕泗流8。

  注释:

  1岳阳楼,即岳州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城门西楼,俯瞰洞庭湖。

  2洞庭水,即洞庭湖。

  3坼(chè),分裂。大致说来,湖在楚之东,吴之南,中由湖水分开,故曰“坼”。

  4乾坤,指日月。《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馀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5字,指书信。

  6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多种疾病,故云。有孤舟,谓水上漂泊,只有以舟为家。

  7戎马,指战争。据史载,大历三年秋冬,吐蕃屡侵陇右、关中一带,京师戒严。因其地在岳阳西北,故曰“关山北”。

  8凭轩,倚楼上栏杆。涕泗,眼泪曰涕,鼻涕曰泗。涕泗流,犹言老泪纵横。

  赏析:

  大历三年(768)岁暮作。诗人以年老多病之身,登上岳阳名楼,放眼五百里洞庭,自是感慨万千。故首联抚今追昔,正寓无限感慨。颔联极写洞庭浩瀚无际的壮阔景象,语虽雄浑豪健,但亦寓家国身世之感。故诗的下半自怜身世,举目无亲,老病孤舟,忧怀国事,戎马关山,涕泗横流,可谓泣尽继之以血,令人感叹嘘唏,不能自已,体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明胡应麟誉为盛唐五言律第一,清王士禛赞为“千古绝唱”,实不为过。

《登岳阳楼》原文、注释、赏析3

  《登岳阳楼》

  唐杜甫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坼:分割,裂开;乾坤:天地。

  赏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割开来。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这两句是咏洞庭湖的。古代歌咏洞庭湖的名章佳句很多,这两句最负盛名,可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这两句诗境界阔大,气象宏放。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岳阳楼》原文、注释、赏析】相关文章:

《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11-25

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02-11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02-28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通用]《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03-03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04-06

《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01-26

登鹳雀楼原文、注释及赏析08-13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02-27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