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原文、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4-08-13 17:03:19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登鹳雀楼原文、注释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注释及赏析1

  原文: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注释:

  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登鹳雀楼原文、注释及赏析2

  原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⑵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⑶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⑷更:再。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一说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学者李希泌推测,鹊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登鹳雀楼原文、注释及赏析3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思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沉没,消失。这里是指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赏析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山,写诗人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水,写水的磅礴气势。诗人运用朴素、浅显的语言,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诗的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无止境探求的愿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这两句诗既别出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起了点题作用。

  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登鹳雀楼原文、注释及赏析4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依:依傍。依山,给人以白日与山紧紧挨在一起的感觉。从“依山”到“尽”,有一个过程,诗人写出日落的动态,也可以想见他已目送落日多时了。

  2、入海流:包含着诗人的'想象,从鹳雀楼是看不到海的。

  3、穷:尽。千里:表示很远的地方。

  赏析:

  鹳雀楼的旧址在今山西永济西南城上,三层,因楼上常有鹳雀栖息,所以叫鹳雀楼。鹳雀楼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太阳傍山而落,黄河流向大海。这宏伟的景象吸引着他,他想看得更远更远,便再登上一层。这首诗本来是写登楼的过程,但包含了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登鹳雀楼原文、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3-07

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02-04

登池上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7-26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注释、赏析07-01

《登金陵凤凰台》的原文、注释、赏析03-10

《登鹳雀楼》全文及赏析11-24

登鹳雀楼诗词赏析01-21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6-12

与诸子登岘山 / 与诸子登岘首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