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时间:2024-08-09 10:34:41 应急预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保不准会发生突发事件,为了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通常需要预先编制一份完整的应急预案。我们该怎么去写应急预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1

  今天市政府召开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全省加快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暨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会议和全省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现场会暨建立抗洪救灾应急预案工作会议两个会议精神,总结我市水利防灾减灾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刚才陈奋勇局长传达了省的会议精神,并提出了贯彻落实意见,我完全同意。等一下,陈云贤市长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加强全市水利防灾减灾工作,强调五点意见。

  一、增强水患意识,增强兴水利,除水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兴水利、除水害”一直是水利工作的奋斗目标。我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带,是一个水利水害并存的地区,保护水资源和治理水环境的任务十分繁重。一方面,我们利用水资源优势,促进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洪水、台风、突发性暴雨等灾害频繁,给城市安全带来极大考验,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农业的命脉,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经济社会的命脉。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审视水利工作,立足经济社会全局谋划水利发展,充分认识加强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正确把握水利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扎扎实实地做好水利工作,加快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加快城镇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快内河涌的综合整治,提高内河涌的排水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努力确保堤围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确保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完善我市防灾减灾工程体系

  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任务今年要全面完成,目前全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已完成投入26.8亿元,完成比率为81,所有工程已经开工,已完工的工程有xx大堤路堤结合达标结合工程、南顺第二联围顺德段达标加固工程、群力围达标加固工程等,目前工程建设进度不是很理想,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务必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真抓实干。这里提出三点要求:

  (一)要突出解决工程建设资金问题。资金筹措是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关键,由于资金不到位而造成工程建设延误的情况仍然存在。市级财政对水利建设有一定倾斜,但主要还是靠各区、镇(街)自筹解决。目前,要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加大对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投入。要在不增加基层群众负担的前提下,继续实行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集水利建设资金,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征收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堤围防护费等各项水利规费,并重点用于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积极吸引民间资金投入,通过总结试点BT方式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方式。同时,要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按照财政统一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实行专款、专户、专用,加强对工程概算执行、资金支付、工程结算的审计和监督,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二)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水利工程质量关系重大,有关部门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防止出现“赶进度、丢质量”的情况,把质量安全作为衡量防灾减灾工程成果的根本指标。要认真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要组建高素质的项目法人,切实建立项目法人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依法开展工程招标投标工作;全面推行建设监理制度;实行规范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把每宗工程建设成为安全、优质、文明、高效的工程。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务必把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把实施防灾减灾工程作为提高执政能力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认真落实,坚决做到“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要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确保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圆满完成。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涉及到发展与改革、财政、建设、国土、交通、环保等部门。各部门要继续从大局出发,全力支持,协同作战,密切配合,打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大会战。要急工程建设之所急,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不允许推办、拖办、缓办现象发生。对已完成的防灾减灾工程要实行逐宗验收、合格销号制度,交付使用后要确保日常运行责任、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管理经费、科学管理“五个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防灾减灾效益。

  三、加快城镇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快内河涌的综合整治,提高内河涌的排水能力

  全市排涝能力不足,是我市近年来暴雨致涝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改变防灾减灾的被动局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加快城镇排涝工程建设。要逐步按

  规划要求建设排水主干渠,保证排水畅通,增大河道蓄水容量,避免局部地区受淹。我市境内内河涌存在比较突出问题:一是部分灌排主干河涌标准不高,过流能力不足;二是萎缩及淤积;三是水污染恶化;四是外江水文环境变异及引排水工程设施不足、老化导致内河涌水容量减少,环境承载能力降低;五是缺乏统一、有效管理。针对这些问题,水利部门制定了《xx市主干内河涌综合整治规划》,市政府已批准实施。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整治主干河涌1072.8公里,需新、扩、改建水(船)闸10座、排涝泵站48座、引水泵站19座以及围内节制闸69座,5年的投资概算为102.69亿元。20xx年度全市水利计划总投资15.26亿元,从今冬开始到今后若干年内,要集中资源,增加投入,突出以建设排涝设施和内河涌综合整治为重点,开展第二轮的全市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快实现城区、城镇街道达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一天排干或一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产流过程基本排干,且涝水位不超过规划控制水位的排涝标准,“三高”农业,经济作物区达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一天排干的标准。顺德区已全面启动了内河涌综合整治,创造了经验。

  为切实实现主干内河涌综合整治规划目标,这里我提几点要求。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内河涌综合整治是一项有利于城市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民心工程,各区,各有关部门领导要本着“为民办实事”的宗旨,把责任落到实处,把内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放在目前工作比较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做好督促和把关的工作。

  (二)要落实部门责任。内河涌整治实行属地负责原则,由各区、镇按规划分期分阶段实施,建立综合整治工作责任制,把目标责任分解到区、政、村。水利、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农业、公用事业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各区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按照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对内河涌整治任务进行认真分解,制定有关实施方案,做好对资金、前期工作、施工进度等的合理安排,以更好地实施内河涌整治工程。各区将20xx年度实施内河涌综合整治计划春节前报市水利局。

  (三)资金筹措要多渠道创新方式。1.各级财政要做好实施内河涌综合整治工程的预算准备,合理利用资金,保证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2.要有条件地引入市场机制,将内河涌整治与河涌沿岸的土地开发结合起来,以土地的开发使用权筹集整治资金,滚动增值筹资。3.要开拓思维,扩大项目融资渠道,创新筹资方式。

  (四)基础工作和前期工作要提前准备。内河涌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亦牵涉到比较多的部门,要按期高质量地完成,就要做好建设项目的基础工作和前期工作。1.要吸收、借鉴类似工程的经验和教训,注意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生态型河涌的建设。2.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准确掌握有关基础数据,提高审批效率,齐心协力把事情办好。

  (五)整治后要落实长效管理。内河涌综合整治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建设治理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还要靠整治后的维护管理,因此,要克服“重建轻管”思想,明确管理主体,落实专项管理经费,适当推行市场化的河涌专业保洁制度,通过科学管理,促进内河涌生态良性发展。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全面调研,划分灾害风险区域,进一步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尽快组织对近年受洪水、暴雨、内涝和地质灾害易灾的地区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统计,登记造册,并经科学论证后分类划分灾害风险区域,作为今后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市政设施建设、群众防灾避险的基础数据和依据,使防灾减灾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的范围包括暴雨期间易受水浸的房屋、厂企、耕地、道路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山边建筑物、交通道路等。经深入调查,全面论证后,把有关区域划分为危险区域和高危区域,需要紧急转移地区要制作风险图和安全转移路线图及安全转移地点。凡列入高危区域的地方,要向全社会进行公布,及早作出规划,逐年搬迁。对高危区域、危险区域的监督控制实行行政首长责任制,高危区域、危险区域内应严格控制进行开发建设。

  (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科学制定四级抗洪救灾应急预案台帐,切实提高快速反应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以提高预案编制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为重点,加快专项预案的制定和完善,细化部门预案,从应急机构、应急队伍、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快应急机制建设。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同时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协同应对、快速反应的'工作合力,确保及时、有序地做好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学习河源应急预案台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建立市、区、镇(街)、村四级防洪救灾应急预案台帐,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各级政府要落实工作人员,集中精力,制定计划,确保明年3月底前完成四级抗洪救灾应急预案台帐。要深入到镇、村,对危房户、低洼易受洪水淹浸户、地质灾害威胁户、山塘水库受威胁户、易受山洪灾害威胁的旅游区要逐一登记造册,明确预警方式和级别,分级转移对象、责任人、通讯方式、转移和安置、监护方案的内容,建立四级抗洪救灾应急预案台帐。在建立台帐的同时,还要建立“明白卡”,卡上要有村民的签名,让农户明白自己的避险联系人,使台帐的责任落实到实处。

  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易发区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并登记造册,树立警告牌。组织编制对不稳定斜坡的治理方案,整治灾害山体。对于地质灾害危险区,当地政府和国土部门应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地质灾害预警及安全转移等措施,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三)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强对现有排水泵站、水利设施的管理,加强区域排涝泵站的统一排涝调度,确保排涝泵站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加强水库管理,严格控制水库的防限水位。目前小部分村镇管理的山塘水库承包经营开发,不利于水库的管理,要逐步收回水库经营权。三是购置流动排水泵,提高机动排渍能力,解决小范围的排渍。四是加强河涌管理,主干河涌管理要落实责任制,落实人员、经费,成立专业化管理队伍。村内支涌毛渠管理,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村来管理,村内毛渠的整治疏通由村来组织实施。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养成不向河涌毛渠抛垃圾、不向河涌毛渠排放未经处理污水的习惯,使排涝设备能正常发挥效益。

  (四)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增加舆论透明度,适时公布每个排涝站的排涝受益范围,排涝期间公布开泵时间,让群众了解排涝情况。另外,通过媒体公益宣传片、宣传海报、宣传口号、宣传小册子等各种宣传教育方式,传播防灾避险知识,提高市民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使其在关键时刻可自救和互救。

  (五)成立防汛抢险专家组,为防汛抢险提供技术保障。近年来洪水、台风、突发性暴雨,对我市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为切实做好抗洪抢险工作,成立“防汛抢险专家组”,为我市抗洪抢险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专家组每年汛期,协助市三防指挥部做好全市的抗洪抢险工作,参与抗洪、防台风、抗旱、排涝工作,为三防工作当好技术参谋。在抗洪抢险期间,到现场协助抢险救灾,对出现的险情及时提出分析处理意见,发生重大险情及时制定抢险方案,供领导决策参考。非汛期,协助编制全市性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各类水利专项规划;协助对水利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出险加固方案的审查;协助对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意见。

  五、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努力确保堤围安全

  目前我市河道外滩地管理不规范,人为过度无序采沙现象比较严重,有些河道外滩地砂石场违规乱堆滥放、不接受管理的问题十分突出,未经批准擅自违法开设砂石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由于河砂价格不断上涨,一些单位和个人受利益驱动,过度无序偷采河砂,导致河床下切。这些都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坚决进行治理。

  一要加大执法治理力度。水政执法部门要按《广东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关于划定河道采砂临时禁采区的公告》的有关规定,对擅自进行采砂作业的,依法严厉查处;对重要河道进行24小时巡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市、区公安部门和海事、航道、水政执法部门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确保我市河道采沙有序进行,保证堤围安全。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2

  2012年7月8日3时至10日8时,连云港市普降大暴雨,市区降雨量307.9mm,最大点雨量凤凰嘴440.6mm,据该市临洪站历史暴雨数据显示,该站最大24h雨量296.6mm,历史排位第一。市区80%地区积水深25~30cm,低洼居民区深达70cm。海州水厂因泵房被淹,一度停止供水达数十小时。本次降雨共造成连云港市150多万人受灾,部分公路、供电中断,一些堤防、水闸损坏,直接经济损失27.49亿元。灾害发生后,省、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全力组织抢排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防止沂沭泗地区下泄洪水加重连云港地区内涝,省防指采取“错峰控量、分流减压、拦蓄尾水”措施,合理调度上游来水,将沭河上游来水由东调新沭河改为南下新沂河入海,防止石梁河水库水位过快上涨,腾出时间将新沭河行洪能力全部留给连云港市区排涝,减轻连云港市区排涝压力。连云港市紧急实施“外水外排、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低洼积水抽排”的抢排方案,迅速调度大浦水利枢纽以200m3/s进行自排和80m3/s强排,组织沿海口门抢潮排水,所有排涝泵站全部开足马力,并调集160多台套临时机泵突击抢排。经过11h的抢排,市区河道水位趋于正常,道路积水全部排除,大部分农田涝水先后排出,城市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但同时也反映出该市城市防洪除涝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尚有差距。2012年受第11号台风“海葵”倒槽和北方冷空气共同作用,8月10日,淮北响水、灌云、灌南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其中响水县城降雨量最大,最大雨量点5~17时达510.4mm,超过响水县“2000.8.30”暴雨强度。城区全部受淹,最大水深达1.5m,沿街大部分商铺进水,开发区企业受淹,县城自来水厂一度被迫停水,全县14个镇区40.5万人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雨涝发生后,省、市、县3级迅速联动,紧急调运50台套移动机泵、3艘冲锋舟支持响水县抗击雨涝灾害,调度相关水利工程全力抢潮排水支持地方排涝。盐城市派出专门工作组进驻响水县组织开展防御与应对工作,调度灌河沿线涵闸和县城排涝泵站全力抢排涝水。响水县紧急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全面落实应急措施,各级干部全部到岗到位、一线作战,全县组织1万余人、1000多台套机械抢排涝水,不到2天时间县城积水全部排完、基本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农村积水也随后全部排除。但也暴露出,该地区存在城市地下管网标准偏低,应急管理和抢排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近年江苏部分城市先后发生的几次突发强降雨,虽然依靠多年建成的水利基础设施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社会损失,但也暴露出城市防洪排涝和应对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1)新城防洪排涝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严重滞后。“十一五”以来,江苏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明显加速,城市新区、各类经济开发区建设规模成倍扩张,许多城市新区和开发区没有系统的水利防洪排涝管网设施建设规划,甚至没有防洪排涝专业管理部门,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拓展速度,同时城市一些骨干河道多年未整治,淤积严重,大量河道被侵占填埋,严重削弱内部雨水调蓄能力。

  (2)城市地下管网工程标准明显偏低、地面透水性下降。目前,江苏各地城市地下排水管网排涝标准一般为1年一遇至5年一遇,与20年一遇的国家标准差距甚远。特别是许多老城区地下管网老化、破损,排水受堵;一些地方在老城改造中,原有排水管网已被破坏,新建的下水网管又不配套,一旦遭遇强降雨,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同时城市建筑物、道路等地面硬质化使城市不透水面积占比大幅增加,地面透水系数降低,形成径流系数和流量加倍,水流峰值出现时间提前,也人为加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造成城市雨水易积易涝。

  (3)应急管理预案和抢险能力不足。一些城市对防洪排涝应急预案并未真正落实,或已有预案但多年未修订、未更新,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缺失;城市防洪和排涝工程缺乏专业管理和维护,应急抢险队伍和机动抢排装备不足;许多地下公共空间突发性水灾的应对措施缺乏针对性;部分中小城镇防洪排涝的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更是严重缺乏。

  (4)部分城市防洪排涝管理职能混乱。目前,全省部分城市的防洪排涝工作仍由多部门负责,城市的防洪主要由水利部门负责,城市内部的防洪排涝工作则主要由建设部门负责,无形中将城市防外洪与排内涝分割管理,加上牵涉的管理机构多,造成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导致城市防洪与排涝规划、建设衔接不畅,管理脱节,指挥调度不统一,给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带来困难。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3

  1.1编制目的

  为做好城乡洪涝、台风等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确保我街道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防御洪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区防洪排涝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防汛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长江流域规划、市城市防洪规划、市城市发展规划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适用于街道境内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洪水、内涝、台风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1.4工作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团结抗洪排涝。

  二、概况

  2.1街道全境54平方公里,街道境内堤长13.2公里,堤顶高程12.5米,外坡比1:1.5,内坡比1:3(河堤提升改造9.5公里,境内自社区永久闸至和平界3.7公里圩堤为重点监控段);青堤长1.6公里,堤顶高程15.5米,外坡比1:1.5,内坡比1:4。青堤是市政府自1998年以来利用国债资金进行全面堤防达标,包括对穿堤自流涵三坝闸、进行了重建,堤防稳固。

  境内堤全长13.2公里,未降堤改造约5公里,堤基土质较差,堤段的堤身土质含沙量大,汛期重点巡查渗漏点现象,高水位时散浸、滑坡现象。随着我街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自然沟、塘、坝的规划建设,硬地面积的增加,汛期暴急雨季节,内排压力大。目前以等水系城市排水明渠,北咸辛水系属自然水系,集中在社区,依靠自然沟塘经北咸辛排灌站排入。

  2.2洪涝风险分析

  暴雨:暴雨集中在6~8月份,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本地梅雨季节,易发生暴雨,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最大日降雨量超200mm;短时强降雨导致地面积水汇入沟渠,现有排涝能力限制及排水渠道过水断面影响,导致低洼地及排水不畅地区易产生内涝。

  台风:夏季沿海地区台风对本地区产生一定影响,受台风等级及路径影响可产生灾情。

  2.3重点防护对象

  境内的党政机关所在地,驻区部队、铁路、公路干线、工业园及居民住宅区、市政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设施。

  3、组织体系与职责

  3.1指挥机构

  成立以街道办事处主任为指挥长的防汛抗旱指挥所,主要职责是负责处理本区域内防洪应急事务。指挥长:,街道班子成员为副指挥长,相关部门及社区行政负责人为成员。

  3.2防指成员单位职责

  组宣办:负责把握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宣传工作导向,及时开展防洪应急预案的宣传,及时宣传报道在抢险中涌现的好人好事。负责防汛抗旱抢险过程对干部进行考核、选拔优秀干部。

  武装部:根据防汛需要,负责组织召集民兵投入抗洪抢险,协助公安部门维护抢险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

  建设办:负责协调城建系统排水渠、泵站安全运行,编制应急预案并负责组织实施;采取安全度汛相关措施;协调供电部门确保供电安全。汛期实行24小时联合值班制度,确保境内排水泵站随时投入排涝。

  城管办:负责保障运送防汛抢险救灾人员和物资的道路交通安全通畅。

  民政办:负责防洪排涝应急的救灾工作,对受害群众实施救助安置。负责灾情统计和检查,统一灾情及救灾工作情况,及时提供灾情信息。管理、分配救灾物款并监督检查其使用情况。组织、指导和开展救灾损赠工作。

  文明办:负责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灾害发生后,及时向防指提供水旱灾区疫情的防治信息,组织开展防病治病,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生态办:落实防汛抢险器材,及时将水情、雨情向防汛指挥所领导及各社区通报,加大对堤防巡查工作的督查。

  3.3办事机构

  防汛指挥所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生态办,具体负责防汛抗旱日常事务,掌握水情、雨情,了解信息,保持与相关单位联系,向防指领导反馈情况,做好参谋。

  4、预防与预警机制

  4.1预防预警信息

  气象水文信息:通过中、短期天气预报了解降水量、天气形势、台风生成走向趋势及其它有关气象信息;及时掌握降水量、蒸发、水位、流量、水量及其变化趋势和洪峰水位、流量预计出现时间等水文特征值。

  河道堤防信息:适时水位、流量、工程运行状况、巡堤查险有关情况(包括出险队伍人员组成、人数、交接班等);工程出险情况(包括出险时间、地点、类别、程度、处置等情况);负责处理抢险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应急通信联络方式、抢险队伍、抢险消耗物资等。

  洪涝灾情信息:灾情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受灾人口及群众财产、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电设施等方面的损失;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4.2预防预警行动

  ①气象水文预警行动:当预报有灾害性天气,气象部门及时向社会预警信息;当预报将发生严重洪水灾害时,防指应提早预警,通知各部门做好应对准备。

  ②洪水灾害预警行动:当江河水位达到警戒水位后,防指汛情信息,并可视情进入紧急防汛期;当堤防或穿堤建筑物出现重大险情时,立即成立现场指挥机构,负责组织抢险,同时向上一级防汛机构报告。

  ③地质灾害预警行动:当预报发生强降雨时,对地质灾害易发生区实行24小时值班和巡逻,一旦发现危险征兆,立即警示周边群众,快速转移。

  ④台风暴雨灾害预警行动:市气象部门对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暴雨,及时将台风中心位置、强度、移动方向、速度和台风暴雨的量级和雨区分布等信息及时向社会。

  5、应急响应

  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按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将应急响应划分为I~IV四个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表示。各部门按防指要求在汛期实行24小时联合值班制度,全程跟踪雨情、水情、工情、灾情,根据洪涝灾害情况分级响应。

  5.2应急响应

  汛情预警应急等级由区防办,街道防指响应。

  5.3红色(I级)汛情预警应急响应

  5.3.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红色(I级)汛情预警响应:

  ①气象部门红色预警信号,且江河水位超警戒水位。

  ②长江弋矶山或凤凰颈站超过保证水位;境内支流超保证水位。

  ③河道可能发生特大洪水和防洪工程设施发生重大险情,重要堤段很可能或者已经造成溃、决口及水闸垮塌。

  ④未来36小时内,全区普降大暴雨,雨量已达大暴雨到特大暴雨,且降雨仍将继续;中心城区24小时降雨量将达250毫米以上,或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5.3.2红色(I级)汛情预警响应行动:

  ①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防指迅速将情况上报;主要领导进入防汛指挥中心指挥防洪抢险。

  ②全面启动防汛预案并按职责划分和预案要求由各部门负责人主持抗洪抢险工作;未出现险情、灾情的地区也要进入警戒状态,全力检查,排除防洪隐患,确保安全。

  ③全面承担本区域的防汛工作,并将工作情况报区防指;党政主要负责人应到一线指挥,防指负责人、成员单位负责人,应按照职责到分管的区域组织指挥防汛工作。

  ④当防洪工程、设施出现险情时,立即成立现场抢险指挥机构,全力组织抢险;并上报上级机构;按程序申请驻芜人民、武警部队参加抗洪抢险;根据预案转移危险地区群众,组织强化巡堤查险和堤防防守。

  5.4橙色(Ⅱ级)汛情预警响应

  5.4.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橙色(Ⅱ级)汛情预警响应:

  ①气象部门橙色预警信号,且江河水位超警戒水位。

  ②长江超过历史实测最高水位,并呈继续上涨趋势;境内支流超过警戒水位,并呈继续上涨趋势。

  ③河道可能发生大洪水,长江及主要支流重要堤防可能发生溃堤、决口。

  ④未来36小时内,全区将普降暴雨,雨量已达暴雨或到大暴雨且降雨仍将继续;中心城区24小时降雨量将达到150毫米以上,或3小时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5.4.2橙色(Ⅱ级)汛情预警响应行动

  ①各部门进入警戒状态,抢险队伍集结待命,主管领导和带班领导进入临战状态。②启动防汛预案,防指负责人应按照职责到组织指挥防汛工作;各部门、单位要全力配合防汛救灾工作。

  ③街道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防洪重点区域检查防汛工作,消除防洪隐患。

  ④出现灾情、险情的地区要提前进入紧急状态,动员一切力量抗洪抢险,抢险救灾工作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出险地区负责组织指挥,并将情况及时向区防指报告。各专业抢险队集结待命,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到重点部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必要时,可按程序申请驻芜人民、武警部队参加抗洪抢险。

  5.5黄色(Ⅲ级)汛情预警响应

  5.5.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黄色(Ⅲ级)汛情预警响应:

  ①气象部门黄色预警信号,且江河水位超警戒水位。

  ②长江或一条主要支流超过警戒水位,并呈上涨趋势。

  ③河道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长江或主要支流重要堤防可能发生重大险情。

  ④未来36小时内,全区将普降大到暴雨,雨量已达暴雨到大暴雨,且降雨仍将继续;中心城区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6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5.5.2黄色(Ⅲ级)汛情预警响应行动

  ①街道主要负责人与防指负责人协商,作出相应工作安排,密切监视汛情发展趋势,加强防汛工作的指导;各地区、各部门进入预警状态,带班领导上岗值班。

  ②值班人员在向区防办报告情况的同时,要将相关情况向分管领导报告。

  ③防指组织力量巡查,及时消除防汛隐患。

  5.6蓝色(Ⅳ级)汛情预警响应

  5.6.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蓝色(Ⅳ级)汛情预警响应:

  ①气象部门蓝色预警信号,且江河水位接近或达警戒水位。

  ②长江超过同期多年平均水位,接近或达到警戒水位;一般支流接近或达到历史最高水位或超过保证水位。

  ③河道可能发生一般洪水,长江干支流堤防局部可能发生较大险情。

  ④市气象台预报,未来36小时内,全区将普降大雨,雨量已达暴雨,且降雨仍将继续;中心城区24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6小时降雨量将达30毫米以上,或已达3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5.6.2蓝色(Ⅳ级)汛情预警响应行动

  ①防指负责人作出相应工作安排,加强汛情的监视;各部门保持警戒值班。

  ②值班人员密切监视汛情,按职责加强巡逻查险,并将巡查情况上报同级防汛指挥机构和带班领导;防汛指挥机构或带班领导将发生的情况及时向区防办报告。

  5.7信息报送和处理

  汛情、工情、险情、灾情等防汛信息应快速、准确、详实上报。送街道防指及街道主要领导审核后,可向区防指上报。

  5.8指挥和调度

  出现灾情后,防汛抗旱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防汛指挥机构人员到岗,迅速采取处置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青干堤水位在弋矶山水位13.2米时,确保万无一失。堤水位在12米时确保不溃堤。24小时雨量不超过200毫米,不出现大面积内涝现象。街道境内的沟渠湖塘水系承包人不得拦网设坝阻水,汛期无条件服从街道防汛指挥所的统一指挥。

  堤(未降堤)5公里堤防和青堤1.6公里堤防工作在街道防指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各责任段以社区主任(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为第一责任人。

  落实街道堤防管理方案相关措施,在5月10日之前集中对对未降堤堤防全面进行清理杂树、杂物和障碍物;同时对所有涵闸斗门开启闭合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清理建筑垃圾、阻水坝、沟渠内水草,消除隐患。

  进入汛期,当水位到达9米时,街道防汛指挥所办公室和堤防管理部门负责日常防汛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掌握并做到辖区内水情、雨情等信息的上传下达工作,密切注视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水情、雨情及天气变化,并进一步落实具体堤段内涝排积等防汛责任制,沿堤线各责任单位进一步加强对堤防及斗门建筑物的巡查和维护,确保防汛工作正常开展。

  当水位达10.5米以上时,街道分管领导及社区主要责任人上岗到位,分工负责,巡逻队上堤坚持24小时巡堤,抢险队、打桩队应急分队随时待命,做好抢险准备。

  当水位超过11.5米接近12米时,街道指挥长上堤到岗,我街将组织一切力量在区防指的统一指挥下,全民动员,全力投入抗洪工作。确保水位达到12米时,堤防万无一失。

  青堤:长江水位在9.40米设防以下,由长江河道局负责日常防汛管理工作;当长江水位达到9.40-11.20米之间,实行24小时重点看护;当长江水位达到11.2-13.40米以上,、东河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带队上堤到岗,全面进行青堤防汛工作。

  5.9抢险救灾

  出现灾情或重大险情后,防汛机构迅速对事件进行监控、追踪,按预案立即紧急处置,调集人力、物力及技术支持,实施抢险救援。

  5.10安全防护和医疗救护

  抢险人员进入现场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保证自身安全,卫生部门加强受影响地区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工作,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并派出医疗小分队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护。

  5.11应急响应结束

  江河水位落至警戒水位以下,重大灾情得到有效控制,并预报无较大汛情,街道防指在接到区防指指令后,宣布解除紧急防汛期。

  6、应急保障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在防汛预案执行过程中,通信与信息必须保证畅通,防指领导、现场指挥部与重要场所电信部门要保证通讯畅通。防洪应急抢险通讯录,每年汛前必须更新。

  6.2抢险与救援保障

  抢险救援所需工程机械及装备、专业技术力量、抢险队伍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必须按时按量提供,争取时间,减少灾情。

  6.3供电与运输保障

  在抗洪抢险、抢排积涝、救灾现场等,供电部门需确保供电,交通部门要保障抢险物资及抢险人员的运输。

  6.4治安与医疗保障

  治安由灾区所在地公安部门负责,卫生部门组织卫生防疫站开展防疫消毒,医院开展疾病防治、抢救伤员等工作。

  6.5物资与资金保障

  防汛物资与汛前筹集储备,发生险情时由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调拨,交通部门组织调运至抢险现场;防汛经费在年度预算中专项列支,遇特大汛情,申请追加特大防汛经费。

  6.6社会动员保障

  由防汛抗旱指挥所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防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6.7宣传、培训和演习

  广泛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进行防洪抗旱宣传、市民防洪减灾教育,参加区防指组织的培训,使防汛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7、后期处置

  7.1灾后救助

  发生洪涝灾害后应组织民政、卫计、公安等有关部门做好灾区生活供给、卫生防疫、救灾物资供应、治安管理、学校复课、水毁修复和重建家园等灾后救助工作。

  7.2抢险物资补充

  针对当年防洪抢险物资消耗情况,安排专项资金,及时补充到位。

  7.3水毁工程修复

  汛期结束或洪水退去后,街道要组织有关部门或工程管理单位做好前期工作,提出水毁修复计划,力争下次洪水到来之前恢复主体功能。

  7.4灾后重建

  各相关部门应根据汛期灾害损失情况,尽快组织灾后重建。原则上按原标准恢复,但经上级批准同意的重要工程,可提高标准重建。

  7.5保险与补偿

  当年受灾区的保险与补偿,由区财政,水利会同保险等部门参照有关规定,组织检查财产损失,提出补偿、保险偿付标准和办法,报区政府及有关保险部门批准后执行。

  7.6调查与总结

  防办应针对当年防洪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总结、分析和评估,当年汛后即提出改进意见,必要时引进外部评价机制,征求意见和建议,整理修改后上报,以利下年度提高防洪应急工作水平。

  8、附则

  8.1名词术语定义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是在现有市区工程实施条件和防洪能力下,针对不同水平、气象的条件,而预先制定的对策和措施,使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实施指挥决策的依据之一。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预案管理与更新由街道防汛抗旱指挥所负责,按照区防指要求,对需要更新的.内容及时更新。

  8.3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防汛抢险和救灾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和奖励;对防汛工作中造成损失,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8.4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街道防汛抗旱指挥所办公室会同街道党政办负责解释。

  抗旱应急预案

  为有效开展抵御干旱灾害工作,减轻干旱灾害损失,维护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秩序,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促进抗旱工作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推动抗旱工作规范化,提高抗旱救灾处置能力。

  二、工作原则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注重科学、讲求效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原则,加强组织,强化调度,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力争抗旱工作发挥最佳效果。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预防和应急处置街道行政区域内干旱灾害。

  四、抗旱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一)组织机构

  设立街道防汛抗旱指挥所(简称“防指”),负责抗旱救灾的指挥和调度工作。防汛抗旱指挥所下设办公室(简称“防办”),负责日常工作事宜,办公室主任由生态办主任兼任。

  (二)工作职责

  防旱抗旱工作实行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街道防旱抗旱工作由街道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社区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第一抗旱责任人。

  防指职责:统一指挥和调度防旱抗旱救灾工作,负责制定抗旱减灾措施,调控和调度抗旱供水、供电,组织工作组深入旱区指导监督抗旱工作,开展灾后处置,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

  防办职责:负责全区防旱抗旱日常工作,制订防旱抗旱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抗旱工作部署,落实抗旱工作责任制,及时了解掌握旱情信息、抗旱动态,为上级机构提供防旱抗旱决策依据。

  五、旱情信息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灾害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受灾人口和城乡供水情况;灾害对城镇供水、涉农社区人畜饮水、农业生产、林牧渔业、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六、旱情等级划分

  干旱等级划分为四级,即Ⅰ级预警(特大干旱)、Ⅱ级预警(严重干旱)、Ⅲ级预警(中度干旱)和Ⅳ级预警(轻度干旱)。Ⅰ~Ⅳ级干旱预警颜色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按照现有的观测和统计数据,本指标体系采用12个单项干旱指标。

  七、预防、预警、预报机制

  (一)预防预警准备

  思想准备。加强宣传,增强全民预防旱灾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做好防大旱抗大旱的思想准备。

  组织准备。建立健全抗旱组织指挥机构,落实抗旱责任人、抗旱队伍和灾害易发重点区域的监测网络及预警措施。

  预案准备。修订完善抗旱各类预案,规范抗旱救灾工作程序,提高抗旱工作的时效性。

  工程准备。搞好各类蓄水、引水、提水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建设山地水利工程,因地制宜,采取各种工程措施,有效地解决农田灌溉及生产生活用水。

  物资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街道各部门应储备必要的抗旱物资、器材和抽水设备。

  队伍准备。防指应建立专业性抗旱服务组织和群众性抗旱队伍。

  检查准备。明确责任,分级检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队伍”,及时发现薄弱环节,限期整改。

  (二)气象信息预报

  市气象局负责实时气象天气信息监测和报告(降雨、蒸发、气温等情况),区防指及有关单位及时掌握短期天气预测、中短期天气预报,旱情发展趋势预报,提供防旱有关气象资料,为预警提供依据。

  (三)河流水位预报

  水文局负责河流实时流量的测报,防办及时掌握河流水文站点水位、流量、蒸发量的实测情况,为预警提供依据。

  八、抗旱应急响应

  根据旱情影响程度分四个阶段应急响应。

  (一)轻旱(综合干旱指标分析为轻度干旱)

  ①及时了解、统计受旱区域旱情、河流、沟渠蓄水情况;②部署并督促各部门做好抗旱水资源调度管理和防旱抗旱等各项工作;③向街道和区防指领导报告旱情。④及时掌握受旱地区天气情况,并分析未来的天气形势

  (二)中旱(综合干旱指标分析为中度干旱)

  ①组织召开旱情会议,分析旱情、预测旱情发展态势,提出防旱抗旱具体措施;②向区防指领导报告旱情,同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③开辟水源,调配抗旱水源,各抽水站、机电井投入抗旱。

  (三)重旱(综合干旱指标分析为严重干旱)

  ①组织召开抗旱紧急会议,部署抗旱工作,做好抗旱水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发出抗旱工作紧急通知;②分析旱情,预测旱情发展态势,掌握抗旱动态,根据旱情发展,必要时向上级汇报旱情旱灾及抗旱情况;③组织工作组深入旱区指导抗旱工作,督促旱区组织力量开展打井、淘深井、挖泉、筑坝、建蓄水池等应急性抗旱措施;④重点支持受旱严重地区的抗旱救灾工作,组织对饮水水源发生严重困难地区实行临时人工送水;⑤向上级部门申请特大抗旱经费,请求区政府安排必需的抗旱资金。

  (四)特旱(综合干旱指标分析为特大干旱)

  在落实重旱时各项抗旱救灾工作的基础上,防指及各部门要把防抗特旱工作作为头等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及时研究部署防抗特旱救灾工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旱区人饮安全,确保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并定期向区防指、区委、区政府汇报旱情及防抗特旱工作情况,组织有关部门深入灾区,慰问灾民,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九、定期会商制度

  (一)发生轻度干旱、中度干旱时,每10~30天会商一次。

  (二)发生严重干旱、特大干旱时,每5~20天会商一次。

  (三)发生重旱、特旱时,或启动本预案后,街道防指指挥长坐镇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协调。

  十、应急保障工作

  (一)工程与调度应急保障

  坚持“先用江河水、地下水,通过实施人工增雨利用空中水,后用水库工程蓄水”的原则,坚持“先保生活用水,后保生产用水”的原则,优先保障城乡人民群众生活用水,确保重点地区以及重点大型企业的生活生产供水。

  1、应急性打井、挖泉、建蓄水池等,确保人畜饮用水;

  2、抓住有利时机,依法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3、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由防指实行统一调度供水;

  4、紧急情况下,实行限量限时供水,对饮水水源发生严重困难地区临时实行人工送水;

  5、请求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必要时请求部队支援。

  (二)应急队伍保障

  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应加强抗旱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以防范干旱灾害的发生和蔓延。

  1、以街道各部门、各社区为主,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抗旱救灾工作。

  2、成立抗旱服务组织,在干旱时期直接为受旱地区提供生活用水、租赁和销售抗旱物资、提供抗旱信息和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三)预测预警保障

  1、各社区应针对干旱灾害的成因、特点,因地制宜采取预警防范措施,建立应急供水机制,制订应急供水备用水源方案。

  2、建立健全旱情监测网络,随时掌握实时旱情灾情,并预测干旱发展趋势,根据不同干旱等级,提出相应对策,为抗旱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物资保障

  1、物资储备。防指及各社区应储备一定数量的抗旱物资,具体品种和数量可结合本地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确定。

  2、物资调拨。①抗旱物资调拨原则:先调用街道和社区抗旱储备物资,在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再调剂区级的抗旱储备物资;②区级抗旱物资调拨程序:区级抗旱物资的调用,由街道向区防指提出申请,经批准后,由区防指向代储单位下达调令;③当储备物资消耗过多,不能满足抗旱需要时,应及时联系有资质的厂家紧急调运、生产所需物资,必要时可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

  (五)交通运输保障

  应优先保证抗旱救灾物资的紧急运输。

  (六)治安保障

  公安机关应协助街道处理水事纠纷事件,依法严厉打击阻挠抗旱救灾行动和破坏工程设施安全的行为,保证抗旱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资金保障

  街道财政所应保障抗旱应急状态下,及时筹集经费、调拨各部门使用。

  (八)供电保障

  供电公司应保障抗旱救灾和救援现场的应急供电或临时供电,必要时调度应急供电设备,为抗旱现场指挥提供电力保障。

  十一、信息报送制度

  街道应按照国家防总和国家统计局联合颁布的《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向区防办及时上报受旱情况。

  1、旱情收集工作。出现灾害性旱情时,各社区要及时收集旱情并上报街道防办。旱情收集工作以表格形式为主,并辅以文字材料说明。文字材料应简明扼要。

  2、旱情统计上报。防指要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并完相关关部门的旱情统计上报工作,加强旱情信息交流。

  十二、奖励与处罚

  对在抗旱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街道给予以表彰;对在抗旱工作中造成工作损失或不良影响的,视情节严重程度,根据有关的党纪政规,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当事人的工作责任;构成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4

  一、灾害的基本情况

  1.洪涝灾害的概述:洪涝灾害是指由于强降雨、暴雨或者河流、湖泊、水库的水位急剧上升引起的大面积的淹没和水灾。洪涝灾害具有发生范围广、快速发展、破坏性大的特点。

  2.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降雨量过多、过大、过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雨水不易排除或集中供水管道、河道、水库等设施功能不良等原因。

  3. 洪涝灾害的影响:洪涝灾害会对城市建筑物、交通设施、农田及农作物、居民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二、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的目的

  1.提高灾害应急处置的效率和能力,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 组织和指导相关部门及人员开展洪涝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内容

  1.预案编制责任部门和人员的安排:明确负责编制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的部门及人员。

  2.预警机制的建立:通过各种气象、水文监测手段,建立及时准确的洪涝灾害预警机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3.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组建洪涝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包括医疗队、消防队、救援队等,并提供必要的训练和装备。

  4.疏散和避险工作的组织:制定疏散和避险的方案和路线,确保人员能够及时有序地撤离危险区域。

  5.水灾防控工作的加强:增加城市的排水能力,修建护堤、隔离门等设施,加强河道和水库的巡查和检修工作。

  6.公众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洪涝灾害的知识和应急知识,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自救能力。

  四、洪涝灾害应急处置的流程

  1.预测预警:及时通过气象、水文等监测手段预测和发出洪涝灾害预警。

  2.应急响应:根据预警信息,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措施,调度应急救援队伍和相关资源。

  3.疏散和避险:根据预案制定的.疏散和避险方案,组织人员有序疏散和避险。

  4.水灾防控:加强排水能力,巡查和修复护堤、隔离门等设施,控制洪水灾害的扩散范围。

  5.救援和救助: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进行灾区救援和救助工作,包括搜救被困人员、转移受灾群众等。

  6.恢复重建:灾后立即启动恢复重建工作,包括修复损毁的建筑物、设施、道路等。

  五、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评估和修订

  1.定期评估:对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进行定期的评估,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

  2.经验总结:定期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交流,提出改进意见。

  2.预案修订:根据评估和总结的结果,修订和更新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确保预案的适应性和科学性。

  六、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的启动和停止

  1. 启动预案:根据灾害发生的情况和预警信息,有关部门及时启动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2. 停止预案:当灾情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有关部门及时停止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的执行。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5

  一、灾害快速反应阶段

  1、灾前预警:根据气象预报和水文信息,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调动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群众的注意,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2、人员疏散:对于可能受到灾害影响的地区,及时组织人员疏散,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要做好老幼妇孺等特殊人群的疏散工作。

  3、物资储备:及时储备应急物资,包括食品、饮水、药品、救生器材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中断和紧急救援的需要。

  4、通讯保障:加强通讯设备的设置和维护,确保通讯线路的畅通,以便及时传递各类紧急信息和救援指令。

  二、灾害发生阶段

  1、灾害评估:及时启动灾情评估机制,对灾害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掌握灾情动态,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抢险救援:迅速调动救援队伍,投入到现场抢险救援工作中。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抢救被困人员,疏散受灾群众。

  3、道路疏导:对因灾害造成的交通中断或堵塞情况,及时进行道路疏导,确保救援队伍和物资能够顺利进入受灾地区。

  4、生命救护: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的急救和转移,协助医疗机构提供救治服务。同时,要加强对灾区疾病传播的防控工作,确保人员的身体健康。

  三、灾后恢复阶段

  1、灾后评估:分析灾后损失情况,对受灾地区进行全面的.灾害损失评估,为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灾后重建:组织力量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包括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秩序、提升防灾能力等。

  3、心理疏导: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状态,克服灾后心理创伤。

  4、防灾宣传:加强洪涝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减少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6

  一、灾情评估与信息收集

  灾情评估与信息收集是灾害应急处置的第一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施:

  1. 建立专门的灾情监测和分析机构,负责收集、分析和评估灾情信息;

  2. 建立专门的灾情报道与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灾情信息;

  3. 加强与气象、水文等部门的合作,及时获取有关天气、水位等灾害相关信息;

  4. 配备必要的灾害监测设备,如水位计、降雨量计等,以便实时监测灾害状况。

  二、预警与警戒

  预警与警戒工作是灾害应急处置的重要环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及时向地方政府和公众发出灾害预警;

  2. 加强对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地区的特殊防洪设施的监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加强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的人员和财产的警戒工作,及时疏散人员,转移财产。

  三、应急救援

  应急救援是灾害应急处置的核心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并指挥专业人员进行救援工作;

  2. 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和工具,如救生艇、救生圈等,以便进行救援工作;

  3. 加强对受灾地区的救助和救援工作,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救助和疏散;

  4. 加强对被困人员的`救护和安置工作,及时为他们提供食物、饮水和医疗救助等服务。

  四、灾后重建与恢复

  灾后重建与恢复是灾害应急处置的重要环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成立灾后重建与恢复工作组,负责制定和实施灾后重建计划;

  2. 加强对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设施的修复和重建;

  3. 加强对受灾地区的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的支持和帮助;

  4. 加强对受灾人员的心理辅导和社会帮扶,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五、协同合作与多方参与

  灾害应急处置需要各方的协同合作和多方参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对灾害应急处置进行协调和指导;

  2. 建立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机制,发挥各方的力量和资源,共同参与灾害应急处置;

  3.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专家的合作和交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提高我国灾害应急处置水平。

  六、预案的演练和评估

  定期组织预案的演练和评估,以便发现和弥补不足之处,并及时更新和完善预案的内容。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7

  一、背景信息

  洪涝灾害是指因降雨量超过地表径流能力,导致地表积水形成淹没等灾害的自然现象。对于洪涝灾害的应急处置,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预案,以便在发生灾害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预案目的

  1. 确保人员安全:预案旨在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

  2. 提高反应速度:通过预案的制定,能够使各部门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快速行动,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3. 提高处置效率:预案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同合作方式,提高了处置效率和救援效果。

  三、预案内容

  1. 人员安排:确定各部门、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明确指挥关系和责任。

  2. 预警机制: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加强对气象信息的监测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 救援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救援措施,包括撤离安置、紧急救援、物资储备等。

  4. 群众疏散:制定群众疏散方案,组织群众有序撤离危险区域,确保群众安全。

  5. 通信保障:保证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建立灾情汇报和通信指挥系统。

  6. 灾后恢复:制定灾后恢复计划,积极组织救灾工作,修复受损设施,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四、预案执行

  1. 预案启动:一旦接到预警和灾情报告,各部门按照预案要求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2. 命令传达:各级指挥机构通过指挥系统发布命令,指导各级部门和人员的行动。

  3. 任务分工:根据预案规定,各部门及时组织人员,分工合作,进行救援和处置工作。

  4. 监督检查:建立灾害事故处理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救援工作的`监督,确保救援工作的有效进行。

  5. 归档总结:灾后及时总结各项工作,做好经验教训的归纳和总结,为今后的灾害应急工作提供参考。

  五、预案演练

  1. 定期演练:对预案进行定期演练,包括组织应急行动、应急指挥和通信保障等方面。

  2. 检查评估:对演练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3. 接受群众评估:邀请群众和相关部门进行评估,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提高预案的适用性。

  4.预案的修改和完善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总结,将不断完善,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快速和有效性。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8

  各二级分行:

  梅雨季节将至,据气象预报显示,我省即将迎来大范围、持续性降雨,为防范洪涝灾害导致我行业务运营中断,现组织全辖开展防洪涝业务连续性应急演练工作,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安排

  各二级分行可于即日起至6月19日前完成该项工作(我省平均进入梅雨季时间为6月16日,请尽量在此日期前完成)。

  二、工作安排

  (一)开展风险摸排

  要对以前年度发生过内涝、面临洪涝威胁、地势较为低洼、可能发生山洪等网点进行梳理,确认高风险网点。

  (二)制定方案

  各行可在以前年度防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根据演练实际情况,对预案、流程进行完善。

  (三)实施演练

  演练应当包括所有高风险网点,且至少应当安排3家网点实施演练。演练期间,应当安排风险内控部及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在场指导。

  (四)演练报告

  各行应于6月23日前,将防洪涝业务连续性应急演练报告、应急预案发送至内控团队信箱(notes:内控团队/法律与合规部/安徽/BOC)。

  三、相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演练工作

  该项工作纳入本年度各二级分行自行开展业务连续性演练情况相关考核,省分行将根据各行演练、流程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演练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请各二级分行高度重视,认真开展演练工作,确保实效。另外,如发生内涝、山洪等灾害造成业务运营中断的,要第一时间按《安徽省分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施细则》要求报告,并通过行信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联络群进行汇报。

  (二)丰富极端场景下应对策略

  各行可参考《关于做好近期业务连续性相关工作的提示》中6个极端场景(见附件),对此类灾害可能造成的极端场景进行丰富充实,特别是关注与客户服务、第三方相关的应急保障措施,考虑替代措施适宜性,并在方案中体现,提升预案的.有效性、前瞻性。

  (三)加强资源建设

  各行要通过本次演练,对现有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如发电机、抽水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沙袋等防涝物资是否能够及时供应等。一旦发现资源建设存在的不足,各行应当在演练报告中反映,并提出进一步改进计划。

  (四)注重演练质量

  各行要以本次演练为契机,通过高质量的演练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增强演练的真实性,各行应当在演练过程中“预埋”突发事件,事先不与演练机构沟通,考查员工敏捷反应能力,并积累工作经验。

  特此通知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9

  一、背景介绍

  洪涝灾害是指由于强降雨或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导致的大面积水灾。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以提前做好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

  二、预案目标

  1.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

  2. 减少财产损失,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3.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4. 保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三、应急组织与领导体系

  1. 成立洪涝灾害应急指挥部,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负责人。

  2. 确定指挥体系和指挥人员,建立指挥部制度。

  3. 设立灾害预警与监测部门,负责提供灾害预警信息和监测报告。

  4. 成立救援队伍,包括医疗救援队、抢险救援队、物资保障队等。

  5. 建立联络协调机制,与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保持紧密联系。

  四、应急预案流程

  1. 形成预案后,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2. 灾害预警发布后,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 指挥部根据灾情和需求,调集救援队伍和物资,进行灾害应对工作。

  4. 组织人员疏散和安置,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5. 根据灾情变化,调整救援策略和资源配置。

  6. 提供灾后救助和重建支持,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五、应急响应措施

  1. 加强对洪涝可能性的预测和监测。

  2. 尽早启动灾害预警,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3. 依托现有的抢险救援队伍,快速响应救援需求。

  4. 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巡查和排险工作,确保关键设施的安全。

  5. 建立避难场所和救援物资储备,做好人员疏散和安置工作。

  6. 组织志愿者和社会力量参与救援工作。

  7.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六、预案评估与改进

  定期对应急处置预案进行评估,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根据实际灾情的处理情况和救援效果,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七、预案的实施

  将该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印发到各相关部门,并进行培训和演练,以提高预案的实施能力。同时,与社会组织、媒体等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预案的有效落实。在灾害发生时,准确、迅速、高效地执行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10

  为及时、妥善处置因暴雨、洪水、台风、潮汛、干旱等造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方面的重大紧急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一、工作目标及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预防和减轻洪涝台旱灾害造成损失,防止因暴雨、洪水等造成垮坝、溃堤等恶性事故发生。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减轻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用水,维护社会稳定。

  (二)基本原则。

  1、立足预防,主动防范。把洪涝台旱灾害的预防和强化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放在防灾减灾工作的中心环节,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工情、旱情、险情和灾情,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2、分级负责,加强督查。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按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以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主进行处置,并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区级各有关单位积极支持和指导、督促工作。

  3、科学调度,保障安全。认真分析洪涝台旱灾情的发展和防洪抗旱工程现状,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保障安全。

  4、果断处置,全力抢险。一旦发生重大洪涝台旱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应迅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处置,组织力量全力抢险救灾,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二、预案的启动

  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按照本地预案负责

  处置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当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区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区防办)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报经区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区防指)指挥批准,启动本预案。

  (一)在汛期,全区范围内24小时降雨量已超过100毫米,并且气象部门预报未来24小时仍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二)芦江、岩泰、小浃江等三大水系的干流水位全面接近保证水位,并预报将超过保证水位。

  (三)新路水库水位达到76米,并预报将超过77米;城湾水库水位达到25米,并预报将超过26米。

  (四)气象部门预报强热带风暴、台风将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市,并发出紧急警报。

  (五)东部地区连续干旱40天以上;全区范围内梅汛期降雨量严重偏少,水库蓄水严重不足,梅汛期后连续干旱天数在30天以上;饮水困难人数超过5万人。

  (六)水库、甬江堤防或一线海塘出现重大险情,并危及公共安全。

  (七)区域内重点在建水利工程遭遇超标准洪水等险情,并危及公共安全。

  (八)其它情况需要启动预案的。

  三、处置程序

  (一)当达到预案启动条件时,区防办立即向区防指副指挥、指挥报告,并由指挥决定启动本预案。同时,区防指向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向区防指成员单位和有关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防汛防旱指挥机构通报有关情况。必要时,向社会公众有关信息和防范措施。

  (二)区防指立即组织专家进一步分析研究暴雨、洪水、台风、

  潮汛、干旱可能带来的影响或危害,分析水利工程险情状况,提出处置意见。区防指及时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必要时,建议区委、区政府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抢险救灾工作。

  (三)根据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出险情况,区防指派员赴现场指导帮助灾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必要时,经区防指决定,成立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四)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过后,区防指派员赴现场调查灾情,慰问灾民,指导生产自救工作。同时,对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向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专题汇报。

  四、预案的实施

  预案启动后,区防指统一指挥区级各有关单位协助各地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区防办研究分析雨情、水情、工情、旱情、险情和灾情,提出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处置意见,对有关水利设施进行调度,协调联络各成员单位,督促检查各有关单位的应急准备情况,收集信息,传达指令,并开展总结、评价等有关具体工作。区防指各成员单位及有关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职责分工,做好以下工作:

  (一)抢险救灾。灾害发生地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抢险救灾、人员转移、灾民安置等工作。区人武部负责组织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参加抗洪抢险救灾,协调驻北仑部队、武警部队参加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协助灾害发生地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公安部门负责组织维护抢险救灾秩序,协助灾害发生地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区水利局、交通局、供电局、城管局、电信局、国土资源局等有关单位分别指导水利工程、交通道路、

  电力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通信设施、地质灾害等抢险救灾工作;区农林局负责指导海上渔船回港避风工作;区民政局负责指导灾民安置和救济救助工作;区公安分局负责组织维护灾区社会治安、抢险救灾和道路交通秩序。(二)抗旱救灾。干旱发生地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全社会力量抗旱救灾。区水利局负责组织水资源应急调度、配置和监测;区城管局负责组织实施城市自来水管网用户应急配水供水预案;区环保局负责地表水、污染源监测和加强对排污单位的监督检查;区公安分局协助调处水事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区发展计划与经济局、经发局组织制定干旱期企业限制用水措施;区国土资源局负责地下水应急开采的技术指导。

  (三)预测预报。区气象局、水利局、农林局、国土资源局等单位共同做好暴雨、洪水、台风、潮位、干旱及山地灾害的预测预报,及时上报区防指。

  (四)应急物资和电力通讯保障。区府办牵头,区发展计划与经济局、交通局、人武部等单位共同做好应急防汛抢险物资、器材等储备和调运工作;区供销社、区水管总站负责按照区防指指令监督落实专项储备草包(编织袋)的储存和调运工作;区供电局负责抗洪抢险现场的电力供应;区电信局负责保障抗洪抢险现场通讯畅通,确保与外界的联络。

  (五)应急资金保障。区财政局牵头,水利局、民政局、交通局、国土资源局及农业银行北仑支行等单位负责抢险救灾资金的筹措、落实和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做好救灾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下拨,指导、督促灾区做好救灾款的使用、发放,相关金融机构负责救灾、恢复生产所需信贷资金的`落实。

  (六)医疗卫生保障。区卫生局、农业局等单位指导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做好人畜疾病的免疫和公共场所消毒工作。

  (七)后勤保障。灾害发生地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抢

  险物料、交通工具、食品、饮用水、医疗、药品等后勤保障。必要时,区府办牵头,区粮食局、民政局、交通局、卫生局等单位共同做好灾区急需物资的调配工作。

  (八)灾情核查。区民政局、!水利局牵头,区交通局、农业局、电信局、供电局、国土资源局等单位分别负责了解、收集、核实本行业的灾害损失情况,并及时上报区防指。

  (九)善后处理。区府办、水利局、城管局、交通局、农业局、

  计划发展与经济局、国土资源局、教育局、供电局、电信局、民政局和人武部等单位指导灾区组织力量抢修受损的重要水利、电力、交通、通信、学校等设施和城市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帮助指导灾民修缮房屋,恢复工农业生产和教学秩序;保险公司做好善后理赔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十)灾后重建。灾害发生地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根据洪涝台灾情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统筹规划,安排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11

  1 畜牧业受灾情况

  2016年入汛以来,鄂州市境内遭遇持续强降雨,长江水位居高不下,内湖积水急剧上升,多地发生洪涝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畜牧业损失惨重。据统计,畜牧业进水受淹栏舍29.8万m2,倒塌栏舍1.1万m2,死亡畜禽12.7万头(只),转移畜禽13.9万头(只),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3 588.6万元。

  2 洪涝灾害对动物疫病防控的影响

  (1)防疫设施严重损毁。洪涝灾害造成畜禽养殖场道路大量受淹,栏舍倒塌,防疫设施遭受严重损毁,饲养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防疫屏障遭受毁灭性打击。

  (2)病原易大量扩散。洪涝灾害造成大批畜禽溺水死亡,动物尸体、粪便、垃圾、污水等得不到及时处理,伴随着高温天气,动物尸体极易腐烂,病原微生物大量传播和扩散,容易造成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3)畜禽免疫力下降。为躲避洪水,随着人员转移,强行驱赶家畜,可引起应激反应造成抵抗力下降,诱发疾病,甚至引起孕畜流产,增加疾病传播机会。洪灾过后,大部分畜禽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的侵袭。

  (4)饲养管理难度大。洪涝灾害使大量养殖场(户)圈舍被冲毁,饲料饲草短缺,饮水条件差,极易诱发中暑、感冒、腹泻等疾病。加之饲料被洪水浸泡,可能导致发霉、腐败变质,容易诱发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 对策

  3.1 做好灾后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

  (1)灾后重大动物疫病紧急补免。针对灾后易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紧急补免,加强对补栏(笼)畜禽、超过免疫保护期畜禽、免疫抗体不合格畜禽和漏免畜禽的免疫注射,确保应免畜禽补免率、挂标率、免疫档案登记率达到100%。

  (2)搞好消毒灭源工作。各畜禽养殖场(户)要高度重视高温季节的消毒灭源工作,要在做好栏舍修复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开展卫生消毒工作。一是要做好彻底消毒。在灾后要及时清理打扫,并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二是要提高消毒频次。在防灾期间,产房、育雏舍、保育舍、孵化房等重点地方要每天消毒一次;一般禽舍、母猪舍、肥猪舍、场外隔离带要每2天消毒一次;舍间过道、仓库、活动场每3 d消毒1次。三是消毒方法。进出场区的消毒池要用3%~5%的烧碱溶液浸泡,畜禽舍内的可用0.3%的过氯乙酸、0.01%的二氯异氰尿酸钠、0.05%的聚维酮碘进行带体消毒。对于畜禽活动场、畜禽舍间走道和用具可用0.3%~0.5%菌毒灭、0.05%络合碘进行喷雾消毒。

  (3)强化灾后动物卫生监督。全面加强对饲养、屠宰、运输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依法严肃查处抗拒强制免疫和贩卖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严防因灾死亡畜禽流入市场。

  3.2 人畜共患病的防控

  (1)认真抓好血吸虫的'防控。血吸虫病在洪灾时易感染,特别是在血吸虫重灾区。应组织技术工作专班,深入灾区开展灾后动物血吸虫病调查,进行预防性投药,督导洲滩禁牧等工作措施的落实。

  (2)全面开展布鲁氏菌病净化监测。为减少洪涝灾害过后高温天气对家畜疫病防控影响,在汛期排查疫情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布鲁氏菌病净化监测,对监测出的布鲁氏菌病阳性家畜,全部按规范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置。

  3.3 抓应急处置工作

  (1)严格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湖北省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各项应急物资的储备。向受灾区、养殖场调配防疫物资,如:消毒药、防护服、手套、口罩和血吸虫病治疗药品吡喹酮。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12

  一、灾害预警阶段:

  1. 及时获取有关灾害的预警信息;

  2. 启动预警机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应急准备;

  3. 确定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制定责任分工。

  二、应急响应阶段:

  1. 搭建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救灾工作;

  2. 确定灾害区域,在必要时进行疏散和转移;

  3. 启动救援行动,在救援人员到达前,采取紧急救助措施,确保人员生命安全;

  4. 启动救灾物资储备和调运计划,确保物资迅速储备和送达受灾区域;

  5. 抢险设备和器材的.调配。

  三、灾后重建阶段:

  1.对受灾区域进行损害评估,确定重建范围和重点工作;

  2. 组织人员进行清理和修复工作,保障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

  3. 提供基本生活设施和供应品,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

  4. 建立灾后防范机制,加强防洪工程和水利设施建设;

  5. 安抚受灾民众情绪,提供心理疏导和咨询服务。

  四、信息发布和宣传:

  1. 及时发布灾害信息和救援进展情况,保持与媒体、社会联系畅通;

  2. 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宣传灾害知识和防护方法,提高公众应对灾害的能力;

  3. 组织灾后经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五、人员培训和演练:

  1.组织灾害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2. 不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水平培训;

  3. 为一线救援人员提供相关装备和防护设备,并进行使用培训。

  六、预案评估和修订:

  1. 定期评估预案的有效性和有关制度的执行情况;

  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和完善预案,提高其适应性和科学性;

  3. 加强预案的宣传和培训,确保每个参与人员都熟悉预案内容。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13

各学区办、中小学校幼儿园:

  为有效应对20xx年防汛抗旱复杂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我区师生防汛抗旱主体意识,提升水旱灾害防范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根据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市区两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决定将今年5月份定为“防汛抗旱宣传月”。为切实抓好抓实工作,结合我区教育系统的实际情况,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普及水旱灾害知识,提高灾前预防意识,减轻水旱灾害风险。

  二、活动时间

  20xx年5月。

  三、宣传内容

  (一)防汛抗旱知识。洪涝、台风、山洪、干旱等各类水旱灾害防御知识;工程险情处置、遇险人员救援及自救知识。

  (二)防汛抗旱形势、防御工作重点。认识20xx年学校防汛抗旱形势,本地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易发(影响)区域和防御工作重点。

  (三)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做好包括学校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干旱灾害应急预案、台风防御应急预案、山洪灾害应急预案、在建工程安全度汛应急预案或工作方案。

  四、活动要求

  (一)准确把握形势,提高认识。从自治区对今年的防汛形势判断以及气象、水文部门预测情况来看,我区今年汛期是一个正常偏丰年景,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气象变化的'不确定性、极端天气事件呈多发态势等原因,今年我区发生流域性严重水旱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大,由于台风、强对流天气等影响,强降雨导致的中小流域、局部性洪灾不可避免。为此,各校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手段,向师生宣传今年防汛抗旱形势的严峻性,从而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

  (二)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各学区办、各中学要结合《20xx年xx区教育系统防汛抗旱工作应急预案》的精神,加强对防汛抗旱宣传活动的领导,统一部署辖区学校及本校“防汛抗旱宣传月”活动,把宣传活动与防汛抗旱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防患于未然。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14

  范文(1)

  今年我镇防汛抗旱工作在县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通过近一年来艰苦不懈的努力,镇防汛抗旱指挥部较好地完成了全年防汛防台抗旱工作的各项任务,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指挥机构,落实防汛抗旱职责。

  了进一步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堆子前镇成立了防汛抗旱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高轩仪担任,副组长由分管镇长袁晓华担任,成员由水保站、国土所、民政、派出所、镇卫生院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全镇防汛抗旱工作的具体指挥,决策有关重大事项,负责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工作,制定科学周密的防汛抗旱方案。领导小组下设防汛办公室,办公室现有工作人员2名,配备了联网电脑、传真机、电话机、数码相机等基本办公设备。 各村也相应成立了各自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层层靠实责任,形成了有组织、有物资保障的抗旱防汛工作格局。

  二、修编应急抢险预案,组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 针对我镇防汛抗旱工作的现状,结合上年工作运行情

  况,我镇认真修订了2010年的防汛抢险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发至各村,通过无线广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宣传。督促民营电站制定工程度汛方案。成立了一个由50人组成的防汛应急抢险队伍,组织了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开展了防汛演练、业务技能培训。共组织进行了2次集中业务技能培训。

  三.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做好信息传送

  我镇及时制定了汛期值班安排表,严肃防汛工作纪律,确保汛期24小时值班。落实专职汛情灾情报送员,将灾情及时汇总并于1小时内上报。

  “6〃17”洪水等洪灾期间,根据县防指命令,我镇党政主要领导及全体机关干部都能迅速到达防汛抢险工作岗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灾情不除,决不罢兵。年内未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和责任事故,更无人员死亡事件。

  四、基层防汛体系建设情况

  (一)山洪无线预警系统管理。在我镇试点建设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目前工作正常,在今年了“6〃17”洪水等洪涝灾害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和10月,对全镇所有无线广播设备进行了两次全面检查,对分机管护人实行再培训。

  (二)保障通讯遇到紧急事件信息畅通无阻。我镇各行政村防汛办公室都安装有专用电话,另外,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制作了防汛明白卡,卡上填写了各地质灾害户的家庭情况、联系电话和转移地点等信息,便于及时联系和转移。

  (三)备足防汛物资。根据实际情况,集中储备一批防汛应急物资,目前已集中储备编织袋10000只、铁锹20把、应急充电电筒50支、铁丝25kg、救生衣10件等。

  五、法规宣传及防洪保安资金征收情况

  8月份我镇组织镇村干部、镇直单位负责人、有关企业主进行了一次《防洪法》、《防洪法》等水法律法规宣教活动,并在各主要路口大力宣传,提高了全民的依法防洪意识,有力地推进了依法防洪、依法治水工作。

  范文(2)

  20xx年汛期,我省先后遭受干旱、洪涝及台风暴雨等多种自然灾害。按照国家防总及流域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防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推进“两个转变”,统一指挥,科学调度,解放军及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灾救灾,确保了大江、大河、各类水库、重要防洪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确保了城镇供水和人畜饮用水安全,保障了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据分析测算,今年防汛抗旱减灾效益达209亿元。

  雨水情及其特点

  20xx年5~9月份,全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前期降雨少,后期降雨多;北部降雨多,南部降雨少。5~6月份,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4~6成,其中郎溪、屯溪偏少7成,新安江流域6月份降雨量仅为54毫米,为有资料记录以来最低值,全省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7~9月份全省降雨增多,7月份淮河流域、8月上旬淮北地区和9月上旬大别山区分别遭受历史罕见强暴雨。

  受强降雨影响,我省淮河流域、大别山区和滁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新汴河、奎濉河和淠河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淮河和滁河发生了一次较大洪水。全省共有16条河流超警戒水位,其中淮河、洪河和滁河部分河段超保证水位,淮河干流王家坝站四次超警戒水位。淮河、滁河分别有9个和2个行蓄洪区超行蓄洪控制水位。全省9座大型、50多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董铺、黄栗树和沙河集等大型水库均相继泄洪。

  汛期雨水情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1、入梅偏晚,梅雨量不明显。我省南部6月25日入梅,比常年偏晚9天。7月16日出梅,比常年晚6天。由于梅雨期没有形成明显的降雨带,我省南部梅雨期降雨量不明显。

  2、降雨集中,强度大。7月4~10日,淮河流域暴雨中心蒙城县坛城站626毫米,涡阳、蒙城及蒙城县坛城站7天累计降雨量达到或超过100年一遇。8月1~2日,沿淮淮北地区暴雨中心蒙城县顺河集站24小时降雨258毫米,为建站以来第一位,超过100年一遇;奎濉河、新汴河8月1日面平均降雨量149毫米,居有资料记录以来第二位,其中夹沟、时村等站日降雨量为有记录以来第一位,点暴雨量重现期超50年一遇。9月2~3日,响洪甸站24小时降雨量达558毫米,是我省有记录以来点暴雨量第二位、大别山区第一位;响洪甸水库面平均降雨量24小时329毫米,两天面平均降雨量417毫米,均创记录;最大24小时降雨岳西毛尖山站544毫米、霍山佛子岭380毫米、含山东山278毫米,均超过100年一遇。

  3、降雨突发性强,时空分布不均。正常年份我省主要降雨发生在6月到7月。而20xx年汛期大部分地区前期干旱少雨,后期雨水充沛,尤其是5~6月降雨均偏少,7~9月份降雨明显偏多。三次主要降雨均是突发性致灾性暴雨,7月上旬沿淮淮北地区特别是蒙城、涡阳等县(区)的强降雨形成旱涝急转、北涝南旱的严峻形势。另外,正常年份江淮地区在9月份后汛期,发生日雨量超过200毫米的特大暴雨可能性极小,而9月初13号台风形成的暴雨及洪水,在其量级和发生时间上为历史同期少见。

  4、台风活动频繁,破坏性大。今年影响我省的台风或热带风暴有4个,分别是第5号台风“海棠”、第9号台风“麦莎”、第13号台风“泰利”和第15号台风“卡努”。尤其是第13号台风“泰利”形成的暴雨来势猛,强度大,致使淮河、淠河和滁河发生大洪水,大别山区五大水库水位迅猛上涨。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性灾害,破坏性极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5、洪水水位高,流量大。7月份受上游降雨影响,淮河干流王家坝站出现最高水位29.14米,超过保证水位0.14米,为建国以来第九位。受13号台风暴雨影响,大别山区水库在超前预泄和紧急泄洪的情况下,佛、梅、响、磨四大水库日涨幅分别达6.22米、4.29米、3.34米、5.93米,其中佛、磨两库最大1小时分别上涨0.95米、1.46米。佛、磨、梅、响水库最高超汛限水位分别为9.38米、17.45米、4.64米、5.43米,最高水位和最大入库流量均居历史同期第一位。淠河横排头站最高水位55.82米,流量5600立方米每秒,水位和流量分别居历史第二和第三位。滁河襄河口站最高水位13.66米,超保证水位0.16米

  工情及灾情

  长江、淮河干支流堤防共发生各类险情323处,其中长江干堤7处(均为崩岸),淮河干流堤防及蒙洼圈堤19处,其余险情均发生在洪河、西淝河、颍河、淠河、滁河等支流堤防及部分行洪区堤防。所有险情中,较大险情3处,即阜南县老观乡下河段蒙洼圈堤管涌险情、淮南市石姚湾行洪堤管涌险情和天长市高邮湖大堤部分堤段迎水坡严重毁损。全省共溃破圩口86个,淹没面积36.5万亩,受灾人口40.5万人。其中万亩以上圩口7个,面积22.3万亩,受灾人口26.9万。溃破圩口主要涉及六安、安庆、巢湖、蚌埠、淮南、滁州等六市,分布在淠河、汲河、清溪河、皖河、淮河等沿岸。六安市共溃破圩口65个,约占全省溃破圩口总面积的88%。

  洪涝灾害。今年台风及洪涝灾害致使全省81个县(市、区)的917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973万人,受灾面积2608万亩、绝收面积670.4万亩,倒塌房屋17.2万间,因灾死亡86人(其中山区滑坡、泥石流灾害死亡54人),直接经济损失143.6亿元,其中水利工程直接经济损失18.53亿元。其中三次洪涝灾情最为严重。一是7月淮河洪水灾情。亳州、阜阳、蚌埠、淮南、六安等市的36个县(区)受灾,受灾人口824.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55万亩、绝收293万亩,倒塌房屋2.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29.5亿元。二是8月淮北地区涝情。短历时强降雨造成淮北中北部的`濉河、新汴河、浍河、沱河等支流水位迅猛上涨,沿淮淮北洼地涝水难以外排,发生了严重的涝灾。三是13号台风“泰利”灾情。六安、安庆、巢湖等7市27个县(区)受灾,受灾人口达677万人,因灾死亡81人,倒塌房屋8.7万间,损坏房屋17.7万间;农作物受灾698万亩、绝收182万亩,基础设施水毁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2.1亿元,金寨、岳西、含山、霍山、裕安、潜山等6个县(区)受灾最重。

  干旱灾害。今年3—7月上旬,我省降雨偏少,特别是5—6月,旱情急剧发展。全省17个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滁州、宣城、黄山等地旱灾最为严重。据统计,全省年累计受旱面积达2330万亩,其中成灾493.5万亩,一度有148万亩水田缺水、95万亩旱地缺墒难以适时栽插播种,9.3万人、9.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用水困难。

  防汛抗旱主要措施

  今年的防汛抗洪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考验了政府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能力,各项防灾抗灾措施有力、有效,防汛抗旱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

  领导重视,部署周密,各类责任制落实到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先后召开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全省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省抗洪救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防指先后七次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全面部署安排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在抗洪排涝和防御台风灾害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及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号召受灾地区积极迎战淮河洪水和台风灾害。省委书记郭金龙两次坐镇省防指,指挥淮河抗洪和防御台风工作,省长王金山多次亲临省防指部署防汛抗灾工作。郭金龙、王金山、王明方、任海深、赵树丛等省领导身先士卒,多次深入一线检查指导。汛前,明确省领导及省直有关部门防汛分工,省防指落实重要防洪工程和行蓄洪区防汛行政、技术责任人,调整省防指机构及其组成人员,修订印发省防指成员单位职责。各地以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为重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以防为主,突出重点,防汛抗旱工作准备充分

  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抗灾工作方针,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狠抓防汛抗旱准备工作,为迎战水旱灾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省防指2月份就发出《关于开展20xx年防汛抗旱准备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汛前准备工作,并先后派出30多个技术检查组,对各地落实防汛措施、重要工程度汛准备、违章设障清除等进行检查、抽查,督促限期解决度汛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各地抓住汛前有利时机,及时消除工程度汛隐患,长江、淮河干支流上50多处主要险工险段,在主汛期前得到有效处理或落实度汛方案;主要堤防上在建的78座开口工程,6月底前均具备正常防洪条件。制定了《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修订了《茨淮新河控制运用办法》、淮河行蓄洪区运用方案,调整了王家坝站防汛特征水位;编制全省抗旱预案和淠史杭等大型灌区供水方案。省级财政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沿江市县补充防汛物资。按照《安徽省长江淮河干支流主要堤防巡逻查险规定》,各地落实了417万人的民工防汛抢险队伍。各级防汛机动抢险队开展防汛抢险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广泛动员,合理调度,全力抢排涝水

  7至8月发生的三次强降雨过程,致使沿淮淮北和沿江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初的强降雨,形成了沿淮淮北地区旱涝急转的严峻局面。省政府、省防指见事早、行动快,要求受灾地区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落实各项措施,应对洪涝灾害。省防指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开启淮河、涡河、颍河、怀洪新河、茨淮新河、新汴河、奎濉河等河道上节制闸提前大流量预泄,降低河道水位,为加快内水外排创造条件。为抗御淮河流域第一场洪涝灾害,在淮河上游洪水到来前,蚌埠闸提前预泄洪水16亿立方米。随着上游洪水下泄,河道水位上涨,涵闸无自排条件后,省防指果断要求各类泵站开足马力排水,并同有关部门及时下拨排涝经费和排涝用电指标,支持各地排涝抗灾防汛抗旱工作总结防汛抗旱工作总结。受灾地区广泛发动群众清沟沥水,拆除堵坝,架机排水。各类涵闸及泵站累计排涝水量46亿立方米,其中自排涝水量约占75%,大大减少了排涝成本。由于排水及时,为尽快恢复群众正常生活生产和补种晚秋作物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通过工程调度,提前下泄涡河、颍河、洪河污水,洪水到来后,加大泄量,加快污水下泄,避免了污染水体集中下泄对淮干水质造成大的影响。

  加强会商,优化调度,实现防洪减灾效益最大化

  省防指办与气象、水文部门密切联系,加强会商,滚动预报天气情况和洪水演进过程,为科学调度提供技术支撑。7月12日18时淮干王家坝站达到保证水位并继续上涨,国家防总、淮河防总、省防指通过异地会商,在分析水情、工情及未来几天流域上游无大的降雨的情况下,慎重作出不运用蒙洼等6个行蓄洪区的决定,避免31.5万亩农田受淹。

  在淮河第三次洪水尚未消退的情况下,13号台风“泰利”带来历史罕见暴雨,引发大别山区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大别山区水库及淮河、长江部分支流水位暴涨,淮河第四次洪水接踵而至,防汛抗洪形势极为严峻。省防指审时度势,科学判断,慎重决策,作出了以保障水库安全为重点、加强水库调度、启用分洪河道分洪、兼顾淠河和史河防守、加强滁河及巢湖流域防汛指导、实现防洪工程抗灾减灾效益最大化的防洪调度原则。在第13号台风影响程度尚不确定的情况下,省防指超前调度佛、磨、梅、响四大水库提前预泄,腾出防洪库容,牢牢把握防洪主动权。同时充分利用大别山四大水库联网调度系统,实时监测水库库区降雨、水位变化,综合分析各类防洪因素,联合运行,增强水库调度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从9月2日至5日,调度大别山水库从泄洪、控制泄洪到再泄洪,有效地应对了突发性特大暴雨灾害。据测算,五大水库共拦蓄洪量达11.34亿立方米,削减洪峰60%—89%,不仅确保水库自身安全,也最大限度地减轻淠河、史河防洪压力,避免了干支流洪水叠加。为进一步缓解淮干防洪压力,省防指在调度水库错峰、蚌埠闸敞泄的基础上,于9月4日凌晨,关闭阜阳闸,启用茨淮新河分洪。为控制滁河水位迅猛上涨,省防指要求所有沿滁控制闸和驷马山分洪道全力泄洪,打开襄河口船闸辅助泄洪,加快滁河洪水下泄速度,减轻滁河防洪压力。淮河干流邱家湖、姜家湖、唐垛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荆山湖、洛河洼9个行洪区,滁河流域荒草二圩、荒草三圩2个蓄洪区超过规定行洪水位,在适度承担风险决策思路的指导下,均未启用,避免了40多万亩农田受淹。据初步统计,今年防洪除涝减灾直接经济效益为141亿元。

  以人为本,安全至上,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省防指始终将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防汛抗洪的首位,及时转移危险区域内群众,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预测淮河蒙洼等行蓄洪区超规定运用水位的情况下,为确保万无一失,及时转移区内低洼区临时居住群众;在抗御沿淮淮北地区涝灾期间,及时转移被水围困的群众和排出684个村庄内积水;大别山区四大水库在泄洪前,省防指要求四大水库下游有关县(区)、乡(镇)做好沿河洼地人员转移,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第9、13、15号台风来临前,省政府、省防指及时作出部署,要求各地采取紧急措施,转移受地质灾害威胁、低洼地、危旧房、高空作业等危险区域的人员。省防办在电视台、电台播发《防台风十二招》,告之群众防御台风灾害知识;利用媒体宣传山区防御地质灾害要决,并将宣传材料发放到山区乡镇、村、村民组及群众手中,提高群众自救意识,主动防灾、避灾。各地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47.5万人,同时全力搜救失踪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特别是在防御13号台风暴雨灾害中,没有出现群死群伤现象,在人员转移和抗洪抢险过程中没有死人。

  万众一心,全面防御,奋力抗洪抢险救灾

  为有效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省政府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Ⅱ级响应,省防指先后启动防汛应急预案Ⅱ、Ⅲ级响应,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Ⅲ级响应,全面落实各项抗灾救灾措施。7月4~10日,受上游来水和区间降雨共同影响,淮干水位迅猛上涨,预计第一次洪峰将于12日夜到达我省,王家坝站水位将超过保证水位,蚌埠以上河段将全线超警戒水位。同时亳州、阜阳、蚌埠、淮南等市受涝面积已达960万亩。防洪排涝形势十分严峻。7月12日上午,省防指下达启动《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Ⅱ级响应命令。9月1~4日,受第13号台风“泰利”影响,淮河干流全境超警戒水位,润河集以下河段为今年以来的最高水位,邱家湖等9个行洪区超行洪水位,滁河、淠河、巢湖、皖河全线超警水位,滁河襄河口闸超过保证水位。9月3日上午,省防指下达启动《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Ⅲ级响应命令。应急预案的适时启动,及时强化了防汛抗洪及救灾各项措施。

  受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灾救灾,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各级紧急动员干部2.5万名,抗洪救灾群众100多万人,日夜巡堤查险,及时处置险情。各级投入编织袋、麻袋、草袋687万条、木材6696立方米、块石4.3万立方米、土工布及防浪布14.7万平方米,运送抢险土方156万立方米。国家、省级下拨抗洪抢险经费7150万元,省防指调拨编织袋、麻袋、草袋71万条、土工布及防浪布3.7万平方米、砂石料5530吨、橡皮船20艘、救生衣4000件等抢险物资,支持各地抗洪抢险救灾。省防指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全力做好工作。民政部门发放帐篷、食品等物资,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卫生部门及时启动治病防病预案,派出数百支医疗防疫小分队,发放药品,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公安部门加强灾区社会治安管理,保障社会稳定;省直工委、省民政厅紧急部署开展抗洪救灾捐助活动。通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精心安排,保障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医,抗洪救灾工作有序进行,灾区人心稳定。

  广辟水源,优化配置,全力保障各类供水安全

  今年入汛后至7月上旬,我省大部分地区持续晴热高温,降雨普遍偏少,蓄水严重不足,相继发生严重的干旱。旱情发生之初,省政府相继召开抗旱工作专题会议和全省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抓好当前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全面动员部署抗旱工作,并下达省长预备费、特大抗旱经费1689万元,农业抗灾用电指标2.17亿千瓦时,支持各地抗旱。省防指适时分析雨水情、旱情发展态势,对各地抗旱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先后派出5个工作组,分赴重旱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省防办抓住淮河上游来水时机,将蚌埠闸上水位控制在18.4米左右,为沿淮地区引水创造条件。淠史杭灌区适时调引水15.8亿立方米,保证了近900万亩水稻栽插、灌溉用水。上桥、驷马山适时开机提水,提引淮河、长江水2.8亿立方米,保证灌区内310万亩农田适时栽秧和灌溉用水。巢湖市相继打开裕溪闸、凤凰颈排灌站引水闸,引长江水5亿立方米。沿淮、沿江河道湖泊共自流引水达14亿立方米。通过闸站调控和抢引过境水,有效地增加了抗旱水源。全省最高发动435万人,开动近5500处泵站、动用74万台套机动设备投入抗旱,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7亿元、用电2.6亿度、用油2.5万吨,各类水利工程累计提供夏种用水85亿立方米,累计浇灌面积达2500万亩。抗旱挽回粮食损失292万吨,减少经济作物损失27亿元。

  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

  为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确保明年度汛安全,在淮河、滁河洪水尚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省防指、省水利厅提前谋划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确立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先急后缓、人水和谐;强化领导,明确责任;集中财力,保证重点”的水毁水利工程修复指导原则。省水利厅成立专门班子,具体负责堵口排水和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确定相关部门联系定点县(区),分类、分片指导。要求各地水毁修复工作由各县人民政府负责,受灾严重的市、县、乡人民政府成立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的组织发动、计划制订、技术审查、资金筹集及组织实施工作。突出抓好堵口复堤、影响明年度汛的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人饮工程修复三类重点项目,确保今年年底完成80%,明年汛前全面完成。各地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多方筹措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开展水毁修复工作。省补助水毁修复资金2570万元。截至12月16日,三类重点水毁工程已修复完成1801处,占计划的56%;完成土石方840万立方米,占计划的55%。

  经验与启示

  20xx年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省防指的科学调度,得益于全省广大军民的奋力拼搏,尤其是成功防御第13号台风“泰利”和抗御淮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带给我们的主要经验与启示是:

  基层组织抓措施落实是防灾抗灾的关键。在防御台风“泰利”特大暴雨灾害中,大别山区金寨县响齐办事处集中干部70余人,采取“分片包组、查户盯人、先人后物”等措施,克服道路不通、通信中断等困难,逐家逐户紧急转移群众2030人,全办事处无一人在洪灾中死亡。乡、村基层组织是落实各项部署的最终主体,只有做到快速反应、组织有力,迅速将各项具体防御措施落实到千家万户,才能有效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

  发挥防指整体效能是取得抗灾成效的保证。今年我省多灾并发、灾情持续时间长,防汛抗旱形势严峻。防汛、民政、国土等部门相继启动本部门专业应急预案,省防指所有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了整体应急管理效能,保证了防灾抗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防汛抗旱抗灾工作涉及面广,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独立完成,各成员单位必须在防指的统一指挥下,按既定的工作部署,主动配合,高效完成本部门的任务,才能发挥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

  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科学调度的重要技术支撑。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信息采集系统、异地会商系统、重要水文和雨量站点遥测系统的建设并投入使用,省防指能及时掌握各类信息,与国家防总、淮河防总、王家坝现场和各市防指适时远程会商,开展模拟调度,科学选比调度方案,使防洪调度决策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必须加快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的调度决策体系。针对今年防御台风暴雨工作的实际,吸取9月3日上午大别山库区有线、无线通信全部中断的教训,借鉴沿海省份防台风经验,加强台风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逐步建成山区、库区雨水情站点自动测报系统,进一步完善山区防洪工程通信手段。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15

  一、灾害概述

  洪涝灾害是指由于强降雨、过高的河水水位或河道堵塞导致的大规模淹水灾害。洪涝灾害具有突发性和快速扩散的特点,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二、应急处置原则

  1. 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至上;

  2. 抢险救灾、合理分工;

  3. 综合应对、统筹协调;

  4. 快速反应、高效决策;

  5. 积极宣传、防止恐慌。

  三、应急响应级别划分

  1. Ⅰ级应急:灾情对人民生命安全和重要国家利益构成重大威胁,需全面动员各项资源,采取紧急措施救援。

  2. Ⅱ级应急:灾情对人民生命安全和重要国家利益构成较大威胁,需组织力量加大救援力度。

  3. Ⅲ级应急:灾情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利益构成一定威胁,需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救助。

  四、应急机制和责任分工

  1. 国家级: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国各地的减灾工作,救灾物资实行统一调配,并派遣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2. 省级:省减灾委员会负责指导和协调本省各级行政单位的减灾工作,及时报告灾情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并组织救援。

  3. 市县级:市、县减灾委员会负责指导和协调本地区各级行政单位的减灾工作,及时向上级报告灾情情况,并组织人员和资源进行救援。

  五、应急处置步骤

  1. 监测预警:建立灾害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降雨量、水位、土壤湿度等情况,并发布预警信息。

  2. 疏散转移:根据灾情发展趋势,及时组织人员疏散转移,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

  3. 抢险救援:动员各方力量投入抢险救援工作,组织人员和设备进行抢险救援,确保人民的财产安全。

  4. 救灾恢复:灾后及时组织救灾恢复工作,修复损毁的.基础设施,提供紧急援助,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六、应急资源调配

  1. 人力资源:根据灾情需要,动员政府工作人员、军队官兵、志愿者等参与救援工作。

  2. 物资资源:调度救灾物资,包括食品、饮水、药品、帐篷、救生设备等,确保救援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 技术资源:组织专业队伍投入抢险救援工作,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等。

  七、应急宣传工作

  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提高公民的灾害防范意识,加强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发布灾情通报,防止谣言传播和社会恐慌。

  八、评估和总结

  灾后及时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查找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相关文章:

洪涝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优秀11-24

应急处置预案03-20

处置应急预案03-01

应急处置预案模板11-03

舆情应急处置预案04-28

舆情应急处置预案02-15

现场处置应急预案02-05

中暑的应急处置预案07-14

洪涝灾害应急预案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