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7 07:45:31 意义 我要投稿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方程的意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

  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地、合情地获得一些结果。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能从“数”与“形”两个角度认识数学。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根据盲生因视觉障碍,对事物缺少整体感知,不能准确地理解抽象的数学观念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直观创设情境,恰当地构造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调动学生的直观思维;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思考、猜想、验证、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

  内容分析

  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到学习方程,从未知数只是结果到未知数参加运算,是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一次提升;也是学生又一次接触初步代数思想,是思维的一次飞跃。代数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思想",本课教学内容是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教学目标

  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观察、感知、思考、猜想、验证、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方程模型的思想,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3.分类分层教学,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教学准备

  玩具天平塑料香蕉小袋子多媒体课件、盲文及低视力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抽象出等量关系

  (一)依据天平,理解相等,

  1.认识天平

  同学们认识天平吗?知道天平是干什么用的吗?(称质量、比较物体的质量)那天平是根据什么来称量或者比较物体的质量?(平衡)让学生用玩具天平来感知一下平衡(低视生看,老师协助全盲生用手慢慢向上托,直到手掌触到物体)

  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仿照小猴子的样子来演示一下平衡。如果左边重呢?怎样演示?右边重呢?2.理解相等

  低视力生看大屏幕,根据自己看到的画面,帮助全盲生把实物挂起来(天平左面有60克和40克的香蕉,右面有100克的香蕉)

  天平此时的状态怎么样哪?(低视力生观察,全盲生感知。)天平平衡说明什么?(左右两边质量相等)

  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吗?

  预设:40+60=100 60+40=100(板书)。

  像这样含有等号的式子我们叫它等式。

  3、让学生再说几个等式。

  (二)依据天平,理解不相等 1.理解不相等

  如果把左边40克的香蕉拿下去了,天平会怎样?(预设:左边轻,右边重。)

  此时天平的状态又怎样哪?(不平衡。)低视生观察,全盲生感知。

  让学生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预设:60<100,100>60 。

  刚才相等的式子叫等式,这样不相等的呢?(预设:不等式,或不知道。)

  2、让学生再说几个不等式。

  (三)依据天平,理解含有字母的等式与不等式

  1、猜想:如果把一个袋子放到天平的左边,天平会怎么样?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2、交流。(预设:左边重,右边轻;右边重,左边轻;一样重。)

  3、验证:低视力生协助全盲生操作验证(教师协助)

  4、以小组为单位,低视生记录三种状态下的数学式子。预设(60+x=100;60+x>100;60+x

  (四)依据心中的天平理解等量关系

  1、谈话:看来这一个小小的天平帮我们记录了这么多的数学现象,现在我把天平藏起来了(把玩具天平收起来)

  还有天平吗?(预设:没有。)

  你心中的天平还有没有?(有)

  2、出示课件:

  3、低视力生看大屏幕,并叙述图意。

  4、思考:用心里的`小天平摆放一下:左面放?右面放?此时你的小天平是什么样的状态?说明什么?

  5、让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预设:5x=800)并让学生说一说5x表示的意思。(预设:5x是5个苹果的质量)

  6、说一说:5个苹果的质量为什么用5x来表示?(预设:因为一个苹果的质量不知道,可以用x表示,5个苹果的质量就用5x来表示。)

  7、评价:真了不起,会用字母来表示不知道的数量,这个未知的数量也可以参与到我们的运算中来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给式子分类,抽象概括出方程的意义

  (一)式子分类,揭示方程的意义。

  1、一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卡片,给刚才的式子分类。并思考分类标准。

  2、学生交流(预设:

  1、按是否是等式来分。

  2、是否含有字母来分。

  3、还有学生把60+x=100,5x=800单分一类)

  3、教师揭示:象60+x=100,5x=800就是方程

  4、让学生根据这两个式子的特点说一说什么叫方程?

  5、教师点题: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二).探讨并揭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1、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如果方程是一个大圆,方程应该是什么?(预设:一个小圆,在大圆中)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刚才我们认识了方程,你能判断什么是方程吗?

  1.应用概念,判断方程

  判断下面的式子是否是方程。(提问C类学生)

  x+5 15+5=20 2x +3>10 36-x=9×3 2.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提问B类学生)

  (2)低视力生看大屏幕,并帮全盲生叙述图意。(3)谈话:能用方程表示出来吗?(预设:6a=24.6)(4)追问:6a表示什么?

  (5)课件出示:(提问A、B类学生)

  教法同上

  (6)课件出示:(提问A类学生)

  (7)先让低视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预设:1000毫升刚好能倒满2个大杯子和一个小杯子;2个大杯子和1个小杯子的盛奶量就是1000毫升。)(8)找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9)评价:真棒!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参与到运算中,找到了图中的等量关系。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

  五、作业:(1)练习十一第一题

  (2)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编一个关于方程的数学故事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求比值和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比例的意义,对学生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乃至在初中继续学习有关正、反比例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1、本班现有学生92人,男生49人,女生43人。

  2、本班班额大,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学时的内容分成了两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比例的意义。

  3、本节课我准备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例的意义的过程,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3、能根据一个比例写几个不同的比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

  1、什么叫比?怎样表示比?一辆汽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120千米,3小时行180千米,分别说出所行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这些比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怎样求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20∶252.7∶4.56∶10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独立求出各比值,并交流汇报。复习旧知,为新知探究奠定基础。

  揭示

  课题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学生打开数学课本48页。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探究

  比例的意义

  1、课件出示

  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

  列表如下:

  竹竿长(m)23...... 影子长(m)69......

  2、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它们的比值。

  3、观察这些比,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4、教师板书

  3∶2=9∶6

  2∶6=3∶9

  强调:这些都是比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比例就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

  5、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6、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1、学生讨论,然后写出比,完成后汇报,并随意找出几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

  2、学生试写:

  2:3=6:9

  2:6=3:9

  3、学生合作探究:什么是比例?

  4、学生小组讨论: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并说出理由。

  1、生活情境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2、让学生分享在主动参与、探究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心情。

  3、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时,增强合作意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比例的各个项

  1、课件出示:在一个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内项。

  要求学生依据定义,分别找出3∶2=9∶6和2:6=3:9的内项和外项。

  介绍分数形式的比例写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找出3∶2=9∶6和2:6=3:9

  的内项和外项。加深认识,学以致用。

  五、巩固练习

  1、请同学们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2、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

  4、用下面的四个数组成比例:2,3,4和6(能组几个就组几个)。你能否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5、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若不能,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数,使其能组成比例。2、3、4、5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能完成?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答题情况。

  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六、比与比例的区别

  1、a÷b=a:b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叫比值,应用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

  2、比例a:b=c:d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应用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学生自己说出几个不同的比和比例,对比理解。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新知识。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小数的意义是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同时小数的意义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充,也是对学生日常经验的一个归纳与总结。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在本节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充分调动学生的旧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同时加强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十进关系。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以及数的计数单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位小数,二位小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同时归纳小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习卡2张、米尺、皮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孩子们,北京奥运会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迎接奥运的到来,我们学校为了迎接奥运也举办了一场校动会。(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们从这幅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张兵跳远的成绩是2.36米

  生:王志跳高的成绩是0.92米

  生:校运会60米的纪录是7.8秒,100M的纪录是13.4秒,跳远的纪录是2.87M,跳高的纪录是1.06M。

  生:我知道这些数都是小数。

  师:孩子们真聪明,观察真仔细.那么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小数吗?

  生:想

  师:现在我想让两位孩子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和宽。

  学生上台用皮尺测量。

  生:黑板长3米10厘米

  生:黑板宽95厘米

  师:孩子们黑板的长和宽是不是都是整数呢?

  生:不是

  师:在测量的计算中,我们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板书:小数

  师:孩子们,我们在三年级时都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那么下面这些空我相信大家都能填出来吧!(课件出示)

  1角=()10元=()元0.1元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份。

  1dm=()10米=()m0.1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5角=()()元=()元0.5元是把1元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3dm=()()m=()m0.3是把()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二、探索新知

  师:孩子们完成的真不错,来鼓励一下自己。好!现在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给你们每个小组(二人一组)的学习卡片1,然后听清老师讲要求。(课件出示)

  (1)、涂一涂:用斜线把其中十个直条涂出阴影,并用分数、小数表示,再把7个直条涂上阴影,用分数小数表示。

  (2)、填一填:

  分数()10

  分数()10小数()

  小数()

  (3)、说一说:0.7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0.7里面有()个0.1

  0.1、0.7都是一位小数,都表示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份,分别取其中的()份,()份。

  (4)、讨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几分之几表示一位小数?

  (5)、完成后,组内两个同学相互说一说

  (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

  师:好!孩子们我看大家完成的差不多了,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生:(上台用视频展示台把学习卡1展示)我们小组是这样涂的

  分数110分数710

  小数(0.1)小数(0.7)

  0.7表示把一个正文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7)份。0.7里面有(7)个0.1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4

  一、现在的环境艺术教学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1、因为受到我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束缚,对于现在的高校的教学来说,考核的制度还在沿袭着传统的教学形势下的相关制度对于考核的形式以及答案,都是具有传统的教育形式,具有固定的模式以及固定的答案。但是这种具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创新的意识。现在的很多的高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面都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按照基本的造型基础、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方面的基础进行教导,在这方面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一定的严格的教学标准进行学习,但是这样就会局限让学生局限于现有的教育模式,不能够进行思想上的创新以及发展。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设计的思绪。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导致学生不善于改变学习的思路,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思维。不管是课程的横向发展还是课程的纵向发展,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2、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因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固有的学习模式,并且相对的封闭的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在环境艺术相关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进行设计某个项目是,只是单方面的进行相关的环境问题,但是并不能全面的考虑到设计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学生只是接受了教师的相关的意见进行设计,但是并没有自己的创新的想法,所以,在进行设计时,相对的局限性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了单一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势。并且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将设计的理念以及设计的思维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及统一。对于这方面的意识也非常的薄弱,还有很多的学生根本不会动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师的教导思维进行设计,这样不仅不利于设计形式的展现,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体现。

  3、禁锢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传统的教学形式最不利于学生的就是比较传统,抑制学生的相对的开放性的思维。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以及对于设计的相关的知识的掌握。当然,并只是体现在的学生的思想上面。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过于的传统以及教条。很多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设计作品因为不符合或是比较夸张一点的形式就予以否认,这样就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思想创新,并且还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于环境设计的'热情。

  二、发散式教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体现

  1)发散式教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相关的标准答案可以进行多方向的延伸,这样就会促进环境设计教学的多样化的发展。不管是任何的关于设计的想法,对于环境设计来说都是具有创新价值的。好的创意,好的环境设计的信息点以及一个关于设计的好的想法都是对于环境设计创新的体现。发散性的教学主要体现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创新想法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可能成为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进行环境设计得教学中,要重视多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加重要的设计价值以及关于设计的知识技能,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产品。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案的设计时,将需要讲解的相关的知识以及设计理念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发散性教学不仅推翻了关于环境设计的基础教学以及专业性的教学之间的差距。并且在面对大型的考试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各个阶段不同的环境设计的状态,在进行考试的同时,不用过于的烦恼与固定的答案不符的现象。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充分的展现。

  2)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想,可以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的展现。想象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中,永远离不开的就是学生对于设计的想象。关于发散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离不开的就是学生的创新性的思想。发散性教学可以让学生打破固有的思考模式,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的单向的思维方式,将学生慢慢的引向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中,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进行创新设计理念。针对于同一个设计方案,需要学生们通过多方面的进行思考,无限的延伸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于设计理念的无限潜能。并且在挖掘潜能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延伸,实现设计的效果的最大化。随着现在的经济形式的多元化的发展,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已经不能单单的从表面进行定论,需要学生从多角度的方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然后进行设计。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3—3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5、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剪刀、长方体盒子、尺、硬纸板、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把它送给这节课最爱动脑筋,最爱发言的同学,老师觉得这件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给老师出出主意?(学生说到给礼物盒子包上包装纸,教师说你的想法和我一样。)

  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大小吗?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

  二、自主探索

  分组操作,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看看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合作操作。

  三、各小组学生交流汇报结果。(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汇报探索思维过程)可能有以下几种:

  汇报一:

  把长方体纸盒6个面剪开,并把相对的面摆放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

  要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只要把这三部分面积相加,第一部分面积为"长×宽×2",第二部分面积分为"宽×高×2",第三部分面积为"长×高×2",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学生汇报后,演示这一种推导思维的全过程。

  板书:长x宽×2+宽×高×2+长×高×2。

  汇报二:

  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

  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的面积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一大部分面积为

  "长×宽+长×高+宽×高",而第二大部分面积与第一大部分面积相等,只要把第一大部分面积乘2,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师:同学们的这种方法真不错,请大家看屏幕演示。(演示这一种方法推导思维的全过程)板书:(长×宽+长×高+宽×高)×2。

  汇报三:

  把长方体纸盒的六个面剪成上下面和四周两大部分。

  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一大部分面积为(长×2+宽×2)×高+长×宽×2,并说明"长×2+宽×2"可以表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师:这种方法也很好,请同学看演示。(演示这一推导思维的全过程)

  板书:(长×2+宽×2)底面周长×高+长×宽×2

  师: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实践运用

  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说明"至少"的意思。

  独立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给出课前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包装这个盒子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3、一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1、2分米,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4、选择题。1、下图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①(6×3+3×15)×2

  ②(6×15+3×15)×2

  ③(6×15+3×15+6×3)×2

  单位:厘米

  2、一种长方体硬纸盒,底面是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高4分米,现在要在外面全部涂上油漆,油漆面积有多大?

  ①(2×4+2×4+2×2)×2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及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天平及式子的分类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别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理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能根据简单的线段图、情境图列出方程,并能在教师引导下找到等量关系,经历利用等量关系进行方程模型建构的过程。

  3.在对式子的分类、整理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及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等式”“含有未知数”两个关键词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中等量关系的建立。

  教学准备:

  课件、写式子的卡片、磁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平,谈话铺垫

  教师(出示天平图):这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天平的用途吗?

  一般在称东西时,我们在天平的左边放上要称的东西,右边放上砝码。如果天平左右两边达到平衡,左边东西的质量就等于右边砝码的质量。这种平衡的状态如果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达,就是──等号。

  二、探究新知

  (一)天平演示,初步感知等与不等。

  1.出示天平图1。

  现在这种状态,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板书:50+50=100)

  2.(出示天平图2和图3)天平向左倾斜表示什么?如果水的质量用

  g表示,那么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呢?(100+ )

  3.如果老师在天平右边再加一个100 g的砝码,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式子来表示。

  这三个式子体现在天平上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咱们用手势来表示一下。

  4.来看看究竟是哪种情况?(先出示天平图4,后出示天平图5)用式子来表示一下。

  5.(出示教材第63页最上面的图)这样的图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感受等与不等。同时通过反馈和追问,帮助学生感受等式的意义。为下一环节中式子的分类及理解等式和不等式做好准备。从天平到式,再从式到天平图,在学生的头脑中利用天平建立左右相等的等式模型,为突破建立方程中的等量关系这一难点做好铺垫。

  (二)分类整理,建构概念

  1.观察黑板上出现的式子,尝试根据式子的特点进行分类(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黑板上移动式子。

  预设1:按左右相等和不等分类(补充等式和不等式);

  预设2: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类。

  注:教师在按照两种分类方式摆放式子时整理成如下表格所示:



含有未知数



不含有未知数



等式







不等式







  3.(指表格)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揭题)。

  4.写方程:根据你的`理解写2~3个方程,写完之后给同桌看看其是否为方程(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选择一些学生到黑板上写一写。)

  5.说说黑板上同学写的是否为方程,并说说判断理由(主要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三)概念辨析,理清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1.“做一做”第1题:请学生说说哪些式子是方程,并说说为什么(可以选择其中几个不是方程的式子,请学生说说怎样改一下就可以将其变成方程。)

  2.这两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呢?

  反馈分析:

  (1)式1:一定是。为什么?

  (2)式2:一定是等式,可能是方程。

  (3)思考: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呢?

  (4)引导画集合图,并引导得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设计意图】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通过分类整理让学生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产生直观、正确的感知;然后通过被蘸了墨水的式子的判别,进一步体会两者的关系;最后,通过韦恩图帮助学生加以明确。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渗透了初步的集合思想。

  三、实践反思,巩固提高

  1.“做一做”第2题及练习十四第2题:看图列出方程。

  学生练习并进行反馈。

  反馈侧重: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量相等来列出方程。

  2.练习十四第3题:看情境图,思考数量关系再列方程。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根据你知道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3)学生自行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能用方程表达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对本内容的要求,为从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转变做好准备,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知识至关重要。

  四、总结回顾,介绍历史

  1.你对方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每个同学说一点,后面的同学要和前面同学不一样。)

  2.教师介绍方程的相关知识。(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方程的产生过程产生比较清晰的认识,知道数学是一个动态成长的科学,体会到数学的每一个理论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学生在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的同时,产生探索的欲望。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⒈捕捉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对说明对象形成综合理解。

  ⒉把握本文总分结构对于表达说明对象与文章内容的意义。

  ⒊领会本文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效果。

  ⒋认识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培养科学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⒈捕捉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对说明对象形成综合理解。

  ⒉把握本文总分结构对于表达说明对象与文章内容的意义。

  教学难点:

  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和科学的人文意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原子弹的爆炸,“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网络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认识从地球扩展到太空,当人们为这些物理学成就而陶醉时,却突然发现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太少了。20世纪50年代初,英美科学家提出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模型,70年代开始的DNA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让人类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几乎人类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基因组计划诞生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基因的文章。请大家通读课文,了解什么是人类基因计划。

  二、研习新课:

  ⒈把握内涵

  ⑴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表述是不是定义?为什么?

  明确:原文中不是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因为它并没有揭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本质和内涵,而仅仅表明了它的重要意义。

  ⑵结合相关信息给人类基因组计划下一个严格完整的定义。

  明确: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科学工程。

  ⒉提炼信息

  划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捕捉其中的重要信息,形成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说明对象的综合理解。”

  讨论,明确:第一段中“重大工程”“科学计划”,第二段中“具体目标”“基础”,第三段中“意义”,第四段中“规模化”,第五段中“序列化”,第六段中“以序列为基础”“特点”,第七段中“信息化”,第八段中“医学化”,第九段中“产业化”,第十段中“人文化”,第十一段中“冲击”,第十二段中“共同的基因组”“保护”“平等”,第十三段中“共同财富与遗产”,第十四段中“隐私”,第十五段中“自然进化的产物”,第十六段中“知情权”,第十七段中“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第十八段中“基因安全”。

  整合以上信息,形成综合理解: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是一项改变世界、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科学计划。其具体目标就是测定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的基础。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产业发展具有规模化、序列化、信息化及医学化、产业化、人文化来归纳。该计划已经给社会带来很大冲击,人类共同的基因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基因对整个人类都是平等的,是人类共同财富与遗产,基因信息是重要隐私,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应该保证公众对基因与基因研究的知情权,防止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确保基因安全。

  ⒊把握思路。

  ⑴从标题入手,结合关键信息,把握本文的结构并揣摩这种结构的意义。

  讨论,明确:文章标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分为两层含义,一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本身,二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据此,可将文章分为两大部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与目标(第1—2段)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第3—18段)

  ↙ ↓ ↓ ↓ ↓ ↘

  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总分结构,这样的结构有利于读者先从整体上把握说明对象的概况,再通过条分缕析地介绍,使读者更清晰更具体地认识说明对象的内涵和本质。

  文章从第3段到第16段,从规模化、序列化、信息化、医学化、人文化主要阐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导向性意义,即给人类带来好处。具体表现为促进实验方式的改变和科学家素质的提升,促使生命科学更加成熟,获得更多的准确信息,有利于延长人的寿命,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触发人们更关注人文精神,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建立符合人文,又与自然和谐的新文明。

  文章的17—18段,重点谈论基因组计划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安全影响,即它可能会造成的恶果。基因组信息一旦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会被滥用或错用,将会导致人类的灭亡。

  ⑵整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探讨文中提出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双刃剑’性质”问题。

  既然自然科学研究是一把‘双刃剑’,会造福于人类,也会造孽于人类;那么,它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它可能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恶果?请结合文章内容,作一梳理,并探讨这样阐述的意义。

  讨论,明确::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阐述了基因组计划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可能的危害,显得全面而客观。作为一项伟大的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和科学发现是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的正义行为,所以本文阐述的重点在于基因研究的“好处”;但鉴于科学研究的“双刃剑”性质,基因研究的风险也是不容易忽视的重大问题,因此作者也毫不隐晦地指出其可能出现的危害,冷静而中肯,体现了一个科学工作者的道德良知。

  ⒋感悟思想:

  据说用不了多久,如果法律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张自己的基因组图,这张图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假如是一个孩子,凭借这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将来是什么性格,是不是色盲,会长多高,会不会秃顶,是胖是瘦,什么时候会患什么病,什么时候死亡,甚至一个人会自杀,是因为他生命体内有自杀基因。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精神健康学家乔纳森堤文博士和戴维纳特教授就找到了一种自杀的基因。也就是说,凭借基因,基本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一生的基础。对此,请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个问题应当辩证看待,基因图对于个体生命的健康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比如在身体疾病暴发之前,能够通过基因图预先了解身体发展状况,以便有效控制和及早治疗。而基因图对于个体性格发展具有“双刃剑”性质,积极作用表现在个体了解自身性格缺陷后,能够在后天环境中有针对性进行矫正和训练,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消极作用表现在个体预先了解自身性格缺陷后,会夸大先天条件而不思改进,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从而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⒌辨明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除了运用恰当的说明结构,还需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⑴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明确:列数字:“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政府于1990年10月……技术人员参加。”

  举例子:“这些细微差异已经足以成为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异性生物灭绝武器。举几个例子:……极为少见。”

  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说明更清楚、通俗。

  ⑵本文有没有运用下定义的方法?

  应该说没有严格的下定义。文章的第一节是作诠释。

  追问:请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下一个定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以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核苷酸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为科学宗旨和具体目标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

  追问:如果将开头换成以上我们概括的定义,好不好,为什么?

  本文是一篇科普报告,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尽量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总结:本文运用了许多说明方法,取得良好的说明效果。如开篇运用下定义的方法,使人们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了初步的认知,显示了科学的严谨和严肃。末段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准确性。而在第十二段把人类比作“大家庭”,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显得轻松而有趣味,使文章张弛有度。末段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使要说明的事理更稳固可信。

  ⒍形成共识:

  作者在文中说“我不赞成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成‘曼哈顿原子计划’”,这是为什么?由此表明了对于科学研究我们应该培养什么的意识?

  分组讨论,明确:作者认识到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担心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者人类公敌手里,将导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成曼哈顿原子计划,会在语言上给生物恐怖主义者以暗示,造成“基因原子弹”的爆炸;用“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人文性上远远超过曼哈顿原子计划,防患于未然。由此表明,对于科学研究,我们应该培养人文意识,科学研究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于人类,同样也会“造孽”。科学必须以人文为引导,向着有利于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努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之一。

  三、布置作业:

  ⒈思考“积累与运用”第3题。

  ⒉预习《南州六月荔枝丹》。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2、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3、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分数意义的区别。

  教具准备:

  教师:教材例题投影图。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百分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疑。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收集到了吗?在哪收集的?这说明了什么?

  师:既然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这么有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好吗?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板书课题)

  (二)感受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1.出示表格。

  师:3位球员进行投球比赛,你认为谁的水平高?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师:谁的水平高,只看投球次数或者投中次数可以吗?要看投中次数占投球次数的几分之几。

  3.比较

  师:我们来算一算,每位球员投中次数分别占投球次数的几分之中。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补充:

  师:怎样来比较他们的大小呢?(通分)

  生通分后汇报,师板书:13/20=65/100 ,15/25=60/100, 31/50= 62/100

  通过进行比较,发现球员A的水平高。

  (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百分数的读、写法。

  1、用百分数表示,读、写百分数

  师:请你说65/100 ,60/100, 62/100每个分数具体表示什么意思?

  生说,师课件显示:

  65/100表示球员A投中次数占投球次数的一百分之六十五。

  60/100表示球员B投中次数占投球次数的一百分之六十。

  62/100表示球员C投中次数占投球次数的一百分之六十二。

  师:像这样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一百分之几的分数还可以写成另外一种形式,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读作百分之几。(板书)师示范写65%

  师:谁能来读出这个百分数?

  生:读作:百分之六十五。

  师:将另外两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并读出它们。

  2、件出示表格,补充完整。

  3、归纳百分数的意义。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百分数?请你举例说说你收集到的其中一个百分数,它具体表示什么意思?

  生举例说明,师板书记录。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两个小数相等的,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但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教材通过直观和学生所熟悉的十进复名数来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相邻俩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的过程,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方法】

  教法:组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

  一.激趣导入,引出小数的产生。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学习简便运算,学习的过程有点枯燥,今天呢,我们在上课之前做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猜价格。老师手里有本课外书,谁能够猜对这本书的价格,老师就把这本书送给谁。给一点提示,这本书的价格在10-20之间。

  生:猜价格的过程中。

  师:那么老师还有一点问题要问问同学们,在这个价格中,1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0表示什么。

  生:19表示19元,8表示8角,0表示0分。

  师:回答的真好,这就是每个数字的含义,通过刚才这个小游戏,我们发现生活中,整数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了,所以我们还要对小数进行学习与理解,今天我们就学习第四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那么对于小数,同学们你们想学习哪里知识呢?

  生1:小数表示什么。

  生2:小数的读法与写法。

  生3:小数的性质。

  生4:小数的比较大小。

  师:同学们想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第一课,《小数的意义》(板书出示)

  (设计意图:以一个小游戏来调动课上气氛,让学生了解整数已经不能满足生活中很多事物的价格,让学生发现小数的产生,以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为更好的学习这节课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师:在货币单位中,我们发现很多价格不能得到整数,这时我们常常需要小数来表示,那么在长度单位是不是也需要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出示课件)

  师:我们知道1米=(10)分米。

  那么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的长度是多少分米?能够用几种形式来表示?并指一指每一份所对应的位置。

  师:用整数怎么表示?

  生1:我可以用整数来表示,因为1米等于10分米,正好分成10份,每一份正好是1分米。

  师:我们之前学习过分数,谁能用分数把这个数表示出来?你根据的是什么?

  生2:我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正好是这个尺子的十分之一米。(根据分数的意义)

  师:那么十分之一米能不能用小数来表示呢?

  生3:我可以用小数表示,因为从刚才那个猜价格的游戏可以看出,3表示角,元和角之间的进率是10,可以用小数0.3元表示,那么尺子的一份是1分米,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所以可以用小数0.1米。(通过学生的预习很多同学能够说出0.1米,但是孩子们对于0.1米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问题的。)

  师:回答的真好,我们发现1分米是整数,十分之一米是分数,0.1米是小数,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列一个恒等式呢?

  生: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板书出示)

  师:你们发现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整数,分数,小数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师:那么把一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分别取其中的3份和7份又该怎么表示呢?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并指一指它们的具体位置。

  生:3分米=十分之三米=0.3米

  7分米=十分之七米=0.7米

  师:我们一起观察这些等式,像0.1,0.3,0.7,0.8这样的小数它们有几位小数?

  生:一位小数。

  师:再认真观察这些小数对应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分数的分母都是10.

  师:那么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呢?

  生: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师:教师总结:一位小数我们可以用分母是10的分数来表示,表示十分之几,这就是一位小数的意义。

  三.深入研究,理解俩位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份,那么如果平均分成100份呢?结合刚才学习一位小数的学习,再利用米尺图,以小组为单位对下面的三道小题进行探究学习,看哪一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出示课件)

  生1:1厘米。

  生2:百分之一米。用小数0.01米表示。

  生3:百分之三米,0.03米。百分之六米,0.06米。百分之十米,0.10米。

  师:嗯,那么对于这些像0.01,0.03.0.06.0.10这样的小数,它们是几位小数?

  生:俩位小数。

  师: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分母都是100的分数。

  师: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俩位小数?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俩位小数。

  师:教师总结:俩位小数我们可以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表示百分之几。这就是俩位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解决俩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分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探究三位小数的意义。

  师:以猜想的形式来呈现,如果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怎么用分数表示,又怎么用小数表示?你能举例说明你的表示方法吗?

  生1:一份的,1毫米=千分之一米=0.001米。

  生2:六份的,6毫米=千分之六米=0.006米。

  生3:十三份的,13毫米=千分之十三米=0.013米。

  师:像0.001,0.006.0.013这样的小数是几位小数?

  生:三位小数。

  师: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生: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师:教师总结:三位小数可以用分母是1000的分数来表示,表示千分之几。这就是三位小数的意义。(并引出四位,五位小数意义的形成)

  五.小数的计数单位和之间的进率。

  师: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用小数可以分别写成0.1,0.01.0.001……

  并简单说明小数相邻俩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只不过是除以10的关系。

  六.练习。

  七.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

  1厘米=百分之一米=0.01米

  1毫米=千分之一米=0.001米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用小数分别表示为0.1,0.01,0.001。

  在小数中,相邻的俩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0.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46页—4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

  2、在引导学生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事物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

  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背景陈述】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创设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注重“学生收集、整理素材”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我这里的是一节随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案例描述】

  教学过程:

  一、回忆生活素材,导入新课。

  师;生活中经常有同学说谁比谁高点,谁比谁矮点。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比较数量。师: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生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算一下,教室前面的黑板长、宽各大约是多少米?生:长大约是4米,宽大约是3米。师:你们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1: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生2:黑板的周长是多少?

  生3:长是宽的几倍?板书:4÷1生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1÷4

  师: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黑板的长和宽进行比较,今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板书:比)

  [评析]: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导入新课时,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教室里的各种素材引入课题,不仅是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亲切自然,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

  1、整理生活素材

  师:如长是宽的几倍,除了用4÷1来比较,还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4比1。(板书:4÷1=4:1)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除了用1÷4来比较,还可以说成什么呢?(1÷4=1:4)师:同学们用刚才调查方法,说说教室各种事物还能得到什么数据。你还能把它们用比的形式说一说吗?

  生1:我班男同学人数是32人,女同学人数是23人。男生与女生的比是32比21。生2:教室里的窗户扇数是48扇,门的扇数是2扇。教室窗户扇数与门扇数的比是48比2。生3:教室的长大约是9米,宽大约是6米。教室长与宽的比是9比6。学生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的数据。(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2、再次回忆生活素材,学习新课。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教室里面还有哪些劳动工具,你平常留意过它们的价格与把数有什么关系吗。我们请两位同学去数一数扫帚的把数,也请全班同学想想每把扫帚要多少钱。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什么出什么问题?生:教室里有23把扫帚,从街上买回来要46元钱。生:扫帚总钱数与扫帚把数的比是46比23。(板书:46:23)师:同学们真是聪明,请比较黑板上的最后一组比与前面的几组比在数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生:前面的比是同一种数量相比较,最后一组比是不同的数量相比较。生:这些相比的数都是只有两个数。师:相同的数量可以进行比较,不同的数量也可以进行比较。相比的数最少要有两个。师:同学们还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数的`比是不同的数相比,请同学们多多举例说明。生:车辆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等等数据的比都是不同数量的比。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是这些数的比是怎么得出来的。谁能说说什么是比?生;这些比都是从两个数相除引出来的,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比的定义)师:比是由除法变成的,由于除法的除数不能为零,比的哪一项不能为零呢?请同学们讨论。

  3、练习: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⑴比的前项是0,后项是1。⑵比的前项是1,后项是0。⑶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0。

  学习比的写法:师:你们学会了比的意义,那么比是怎样写的呢?我们来学习比的写法。请学生自学课本上比的写法。请学生上黑板板书比的各部分名称。师;比是由两个数相除得到的,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求比值呢?生;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这就是求比值的方法。师:我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个比。比有时也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如:9:6也可以写成9比6。在这里它不是一个数,是一个比。

  师:从这道题你能发现比值的取值范围吗?

  生:比值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小数,但更多形式是分数。

  4、练习: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说出比值。

  (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师:比除了可以写成这种形式外,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1:4=),请同学们读一读。特别注意分数形式的比。

  [评析]: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能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在分析比较中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同时,教师加强了引导,学生则采用了讨论法、读书自学法来进行探究学习。多种机会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规则发展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5、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①比与除法的联系:师:请同学仔细观察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

  ②比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同桌讨论。生自学课本,并完成上表。师:可能有的同学发现了三者并不一样,比是表示两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代表一个数的。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比的意义后,为了区别数学中的“比”和体育比赛中的“比”的不同,我运用学生活动中常使用的小游戏“锤子、剪子、布”,虽然游戏时间很短,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下面请大家来做一个游戏,“锤子、剪子、布”好吗?要求是两人一组,赛四局,然后汇报比分情况。

  (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生1:(很高兴)四局比赛我赢了,4比0。

  生2:我和同伴打平局2比2。

  生3:我和同桌的比赛结果是2比3。

  师板书:4:02:32:20:43:1

  生:老师,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为什么是0呢?

  生: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生:这个2:2可以化简比吗?

  (没等我组织学生讨论,就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2:2只表示双方各得二分,不表示相除关系,不可以化简。

  生:4:0表示对方得0分。

  师:对!说得好。这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目的是让观众看清两队得分情况。

  生(杨崇俊):足球比赛的计分也有几比几,但它与今天学的比的意义不同。体育比赛中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结果,而我们数学里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评析]: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小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他们感兴趣的条件下理解“比”的意义。在活动中,学生不是听众,而是参与者,他们可以获得许多不同的感受,并随时提出不同的质疑,无论是质疑还是得到的启迪都是最大的收获,可以说是小小的成功。

  因此,教师精心创设探索、操作实践的情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切体验、领悟、发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让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有满分的收获。

  三、巩固练习:

  ①、苹果是梨的,苹果与梨的比是():()

  ②、我班的男生是女生的1倍,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③、400千克与0、2吨的比是():()(能直接说出比吗?为什么)强调不同单位名称不能直接相比。

  ④开放题:选择合适的数量组成比

  我校共有学生780人,教师38人,本学期中平均每个学生获得优点卡3张,五年级有学生170人,本学期共获得优点卡560张,其中五(1)班有男生20人,平均每人获得优点卡3、5张。

  学生回答后讲评。

  [评析]: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于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采用同桌讨论学习、自学的方法,让他们交流、启发,实现有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最后一个开放题的设计,注意联系了我校的特色建设,让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巩固新知,创新思维。

  四、小结归纳,应用拓展

  全课小结: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好朋友听,相互评价一下,学得怎么样?如果有什么疑惑,说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好不好?

  [评析]: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尾部分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地梳理,并且帮助老师解决难题,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同时在相互的评价中,使每个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课后反思:

  《比的意义》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整个比的知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比的意义》中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比的意义、比的表示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值的求法、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的后项不可为零。如何把这么多的知识,通过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并解决?多个知识点紧促而成功的串联是我课前备课中的一个主体思想。因此入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室里黑板长与宽的比较,引出“比”来,让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也是我们课题思想的一个体现。接下来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始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和解决不是程序式的,而是抓住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教学。教师在不是被学生牵着走,而是让学生自己走。游戏和练习题都体现了开放性。这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本课重点、难点都得到了突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1

  (一)复习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数:(出示投影或小黑板)

  介绍自己准备的百分数

  2、谁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你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想了解什么?

  师: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这节课就来研究。板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二)探究新课

  1、三名队员进行点球,提问:根据所得的数,你能一眼看出哪队员的技术好吗,你认为该派哪名队员?

  你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不容易看出。)

  讨论:怎样做才容易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根据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小结: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时,一般要进行通分,使分母相同。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通常把分母化成是100的分数,这样便于比较。下面我们把这两个数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思考:17/100和15/100都表示什么?(表示三好学生和总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设计

  备注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六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17/100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3/20

  板书17/100=17/100 3/20=15/1002。练习。(出示投影)一个工厂从一批产品中抽出500件,经过检验,有490件合格。合格的`比率是多少?思考并计算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多少?(490/500)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是多少?(98/100)说说98/100表示什么?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师:通过以上的练习说一说17/100、15/100、98/100都表示什么?(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提问: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什么关系?小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就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提问: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关系?(倍数关系。)应不应该有单位名称?

  4、学习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提问:百分数和分数比,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百分数应该用什么形式表示呢?

  (1)写法:写百分数时,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表示。写百分数时,去掉分数线和分母,在分子后面添上百分号。

  (2)读法:读百分数时,只要把百分号看作分母是100,百分号前面的数看作分子,就可以和分数一样读了。

  5、百分数的读写练习

  6、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活动1:选择标签

  A、饮料的果汁含量是B、饮料的果汁含量是40%

  小结:

  分数

  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只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活动2:练习

  1、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哪几个不能?为什么?

  (1)鸡的只数是鸭的。

  (2)一堆煤吨,运走了它的。

  2、辩一辩:

  (1)—张桌面的宽是长的。

  —张桌面的宽是长的39% 。

  (2)一张桌面的宽是米。

  一张桌面的宽是39%米。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45% 98% 108.1% 55% 100%

  (1)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积极主动,老师希望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同学占()。

  (2)小明的爸爸是著名的牙科医生,经它诊治的牙病治愈率达到了()。

  (3)某车间机器经过改良,现在的每月产量是原来每月的()。

  (4)一本书已看了全书的(),还剩下全书的()。

  (2)、说出下面各个百分数的意义。

  (1)本班数学期中测试的优秀率是79%。

  (2)一件毛衣中,羊毛占85.5%,化纤占15%。

  (3)今年蔬菜产量比去年增加33%。

  (4)电视机降价20%。

  (3)、在成语找百分数:

  十拿九稳——()%百发百中——()%

  九死一生——()%和()%

  2、综合练习:生活中的百分数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读了这个信息你联想到什么?

  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口的7%,可我国的人口却占世界的22%。你想到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你知道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都在什么时候用百分数吗?(在计算优秀率、合格率、体育达标率等方面。)师:百分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希望同学们学好百分数并学会在实际中应用。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书第24、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2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能看图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正确熟练的口算5以内的加法。

  4、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观察操作法

  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娃娃伴着徐徐的凉风向我们走来。他想和小朋友门一起做5的拍手游戏,好么?

  拍手游戏:师:秋娃娃拍一,你拍几?

  生:我拍四。(师生一起拍)

  师:秋娃娃拍二,你拍几?

  生:我拍三。(师生一起拍)……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游戏玩完了,秋娃娃玩的可高兴了,现在她想带大家到果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你们愿意么?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左边2棵果树,右边有3棵果树。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棵果树?

  师:你会计算么?

  生1:2+3=5(说原因)

  生2: 3+2=5(说原因)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体会加法交换率。)

  生1:这两个算式都是加法。

  生2:他们的加号两边都是2和3,等号后面都是5。

  生3:他们加号两边的数的位置交换了。

  师总结:看来交换加号两边数的位置他们的得数不变。

  利用操作,加深理解

  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秋娃娃可真高兴,它决定送给你们一份奖品。瞧(电脑出示第二幅图)

  师:秋娃娃送给她家什么奖品?你能说给你的同桌听么?(同桌互相交流)

  生:左边有1个苹果,右边有2个苹果。

  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1+2=3

  2+1=3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再次体会加法交换率。)

  学生操作

  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果园里的小动物可不服气了,说:“如果你能回答出我的问题那才叫本事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么?

  摆一摆:左边摆一朵花,右边摆三朵花。(学生独立完成)

  看着自己摆的图片和同桌互相说算式。集体订正。

  1+3=4

  3+1=4

  二、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么顺利的解决了小动物的第一个题目,这会儿,小兔子急了,他也想给大家出个题目,瞧:(电脑出示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什么了?

  生:有小兔子。

  生:还有萝卜。

  师:那么看了这幅图你能列出那些加法算式呢?

  生1:4+1=5(上面有4只小兔子,下面有1只小兔子。)

  生2:1+4=5

  生3:1+2=3(上面有1个萝卜,下面有2个萝卜。)

  生4:2+1=3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看着一幅图列出这么都得加法算式。我要给你们一点掌声。可是小动物门的题还没完呢!

  师:从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萝卜和盘子

  师:你能列出什么算式?

  生1:0+5=5

  生2:5+0=5

  师:为什么用0呢?

  生:因为左边的盘子里一个萝卜也没有。

  四、运用游戏、巩固新知

  1、手指游戏

  小朋友们刚才凭着自己的智慧勇敢的闯过了小动物门的重重关卡,咱们的朋友秋娃娃见了可真高兴!他向邀请小朋友和它一起做手指游戏。

  师:快、快、快、准备好,我们来做手指操。

  手指头动、手指头动,5可以分成1和几?

  生:5可以分成1和4,1+4=5、4+1=5。

  师:再把小手动一动、5可以分成2和几?

  生:5可以分成2和3,2+3=5、3+2=5。……

  师:小手、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做运动,

  我出1,你出几?

  生:你出1,我出4,1+4=5、4+1=5

  师:手指头动,再来动,我伸0,你伸几?

  生:你伸0,我伸5,0+5=5、5+0=5。……

  (师生互对、同桌互对)

  师:看了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林子里的小鸟也想来参加,瞧:(电脑出示图)

  师:算一算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1:3+2=5(树下有3只鸟,树上有2只鸟。)

  生2:2+3=5

  生3:1+4=5(有1只大鸟,有4 只小鸟。)

  生4:4+1=5

  2、摘果子游戏

  时间过得真快,秋娃娃要回家了。可是他想请同学们帮她一个忙,帮他把林子里的果子摘下来,你们愿意么?看来同学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可是这可不是一般的果子,你必须要回答出树爷爷的一个问题,这个果子才能送给你,你们有信心么?(出示一棵挂满苹果的.苹果树,每一个苹果上又一个题)

  4+1= 2+3= 0+4= 1+3= 5+0=

  2>( ) ( )<5 2+( )=5 ( )+4=4

  1+4= 3+2= 0+5= 2+2= 3+1=

  三、 课堂小结

  1、学生自评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么完成了这么多地题,而且还帮秋娃娃把果园里的果子也摘下来了,那么庆同学们相依相你这节课的表现,如果你觉得自己近填表现的特别好,就给自己的5颗星,如果你觉得今天表现的还行,就给自己的4颗星,如果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得不够好,应该继续努力,就给自己得3颗星。请同学们拿出彩色笔为自己把表示成功的星星图上颜色。

  2、 教师总结板书设计:

  秋天的果园

  2+3=5

  3+2=5

  1+2=3 4+1=5 1+3=4

  2+1=3 1+4=5 3+1=4

  0+5=5

  5+0=5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3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教学内容属于概念教学,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迁移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各方面数学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一种思维的挑战,“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体验式教学设计思路及反思。现代教学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我们的课堂上就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自学校确立体验式教学课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来,我又进一步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形式,梳理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整合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改进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将体验式教学新生的元素融进课堂,促进了课堂教学和谐、有效、充实、高效的开展。

  以本节教学内容为例,课堂中有两次大的体验活动。一是在实际测量中感知小数的存在,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小数的产生。二是在长度单位这个现实背景中,感知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的存在,并在小数与分数的观察对比中体验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从而认识小数的意义。我主要来谈谈第二次体验活动。借助米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分米,任取其中的一份会是多少呢?学生会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想到十分之一,并能写作0.1,这些都是学生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经验,这里需要学生感受体验的是什么呢?就是让学生感受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用分数表示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用小数表示这些小数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进而联想到分母是10的分数和一位小数有什么联系?这是在多个案例中学生进行的感知体验活动,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发现,一是分享成果,二是给予提示,三是达成共识。小组汇报时我会及时给予评价指导最终师生共同对这一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就是:分母是10的小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迈出了第一步,学生在后面感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会有了一个明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感受两位小数这一环节我会半辅半放让学生先自主感受,再小组交流汇报,这就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感受三位小数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并脱离小组交流这一拐棍,完全让学生自己形成学习方法,并学有所成。在揭示小数的意义这一神秘面纱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感性经验,让学生思考“分数和小数有什么联系?”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高潮,这一体验活动是学生经验的提升,也是经小组讨论进行简练概括。我认为学到这,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是有效的。

  反思这节概念教学课,我认为保证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首先要清楚学生已有经验和基础,备课时有所预设,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简约、直观、有针对性、有思考价值,能激起学生“要去感受体验”的冲动。其次,教师及时必要的梳理、评价、反馈学生的思考交流成果,形成共性的知识成果,及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形成怎样去学的意识。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第33-34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3、理解并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比的知识

  教师出示课件,结合画面引入。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我们的祖国幅员非常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师:说到比例,我们很容易想起前面学过??(教师拖长声音)

  生:比(几乎异口同声地)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成学案的“课前检测”部分,复习一下比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借助现代电教媒体,用形象、直观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学习比例的意义

  1、探求共性,概括意义

  师:刚才第三题10:6 与 4.5:2.7 的比值有何特点?

  生1:我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 师:既然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请你想想用什么符号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

  生2:用等号。(师把左右两个中间板书 = )

  师:同学们现在用了等号表示出这样一个式子,这是一个新的表达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比例(有几个学生低声说)

  师:这几位同学很聪明,数学上也起名为“比例”(师板书:比例)

  师:你现在想知道什么叫比例吗?

  生:想(学生声音响亮,愿望强烈)

  师:那就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2-33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并完成学案上自学引导部分的问题。(5分钟后多数学生停了笔,教师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板书比例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得出比例的两种表达式: a:b=c:d或 = (b、d不能为0)

  2、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新的式子比例,要是让你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能组成比例,你会怎么办?

  生:看比值是不是相等

  师出示课件: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 和 9∶15 (2)20∶5 和 1∶4

  师:比一比 看谁说的又快又好!

  生1:因为 6∶10 = 0.6

  9∶15 = 0.6

  所以 6∶10 = 9∶15

  生2: 因为 20∶5 = 4

  1∶4 = 0.25

  所以 20∶5和1∶4不能组成比例. (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课件展示解题过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规范解题格式。)

  师: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课堂训练

  (一)第1题。(再次巩固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并熟练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学,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合作探究,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1、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师:a:b里比号前面的a叫——(生齐答:前项)比号后面的b叫——(生齐答:后项)。那么在比例里的各部分有哪些名称呢?请同学自学课本,并汇报。然后完成学案上的课堂训练

  (一)第2题进行巩固。

  2、活动探究,总结性质

  小组活动内容: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找几个比例进行验证。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后,学生基本停止了讨论。)

  师:请汇报你发现的规律。

  生1: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生2:不对,老师,我有个反例:0:1=1:0 0×0=0,1×1=1,所以??

  还没等生2说完,生3迫不及待:不对,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你这个不是比例。

  生2:那我0:1=0:2 (很着急的改了)

  生4:那0×2=0 ,1×0=0,还是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

  师:同学们验证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可以一致公认——(生齐答:任何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和比的基本性质一样,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比例的——(生齐答: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基本性质)

  3、应用性质,自主判断

  师:刚才我们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课件展示刚才的问题: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和9∶15 (2)20∶5和1∶4)

  师: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你有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不一会,就有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1:第(1)题,只要算一下6×15=90,10×9=90,乘积相等,所以能组成比例.

  生2:第(2)题,20×4=80,5×1=5,乘积不相等,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师:很好!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现在请大家用你发现的方法完成学案课堂训练

  (二)。

  4、总结方法,辨析概念

  师:我们学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你有几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生:两种,一种是利用比例的意义,通过计算两个比的比值来判断;另一种是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能够构成内项与外项的两个数的积是否相等来判断。

  师:(惊喜!)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生1: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生2:比有两项,比例有四项。

  生3:比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不同,比的项分别叫做前项和后项;比例的四项,有两个叫做外项,有两个叫做内项。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很强,你们真的很棒!

  师:把你们回答的内容总结一下,边说边展示课件: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设计意图:以上比例基本性质的教学,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灵活运用,大显身手

  师: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大家想要知道自己掌握的情况,请认真完成学案灵活运用与拓展天地的部分。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设计了活用知识点与拓展天地两个部分,其中活用知识点侧重于考察基础知识、而拓展天地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天地的这个问题要想写出全部的八个比例式,需要综合运用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难度比较大,而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向纵深,并以此为载体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五、归纳小结,交流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新知,并促使学生能深入思考和探索。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联系

  四、作业

  1、口答(幻灯出示两道除法到分数,两道分数到除法的换算题)

  引入新课

  2、出示两道文字题

  (!)3千米是5千米的几分之几?

  (2)8吨是4吨的'几倍?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两种类型同意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

  1、学生用十分钟自习书本52到53页

  2、问:通过自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3、小组内互相说,解决问题。

  4、教师请个别同学说,然后师生一起探讨、研究。

  5、幻灯出示例1、例2,让学生解答,以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6、说明相关注意点。如:单位、比值、名称、写法、读法......

  1、书本53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1、2

  练习十二3、4、5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2-06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0-12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0-03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4-07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3-19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0-17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3-06

教学设计意义05-22

比的意义教案教学设计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