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4-08-02 10:03:42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农村调研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1

  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更好指导农村市场工作。根据《湖南省商务厅关于开展农村市场专题调研的通知》(湘商建设〔20xx〕87号)精神,我局高度重视,组织专人对全县农村市场开展专题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XX县农村市场现状

  我县的农村市场建设始于1980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程,农村市场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市场开办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投资趋势。到20xx年底,全县39个乡镇(场)中有农村市场14个,群众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12个,尚有13个乡镇(场)无场无市。20xx年在建的农村市场有4个,目前现有的农村市场中,利福塔和五道水等市场一些农村市场经营状况良好,基本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XX县农村市场建设力度仍然不够,总体来看是“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发展不够”。建设水平高低不一、建设规模大小不一、综合效益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诸多问题。市场设施简陋、功能不全、辐射半径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不大,马路市场占的比重还相当大。概而言之,有以下四种情形:

  (一)有市无场。受资金、场地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乡镇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集贸市场,而当地群众又有逢集的习惯,于是群众自发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以马路两侧为依靠的交易场所,每逢早市,整个马路两侧被当地群众和周边商贩所占据,各自搭建摊位和简陋棚台,形成“马路市场”,如岩屋口等乡镇就是如此。马路市场伴马路而存,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的交通,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占用街道公路作为场地来兴市,交通不畅卫生差、形象不佳管理乱,农村消费安全难以保障。

  (二)有场无市。受市场建设前期缺乏科学论证、选址不当、管理和服务跟不上、部分商贩和群众不愿交纳市场设施费、当地政府引导不够等多种因素影响,虽然建成了市场,但大部分门面及摊位出现空置现象,集贸市场完全没派上用场,形同摆设。蔬菜、肉食、百货、水果等摊点依然常年占据公路两侧,导致出现“有场无市、市场分离”的尴尬局面,朱家台社区、马合口等市场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此种情况。

  (三)有场有市。澧源大市场、竹叶坪、利福塔等集贸市场经过几年来的运作与发展,综合效益有目共睹。有场有市,改善了当地群众的消费环境,拓展了农村消费空间,并通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激活了当地的农村经济。

  (四)无市无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群众居住分散的部分乡镇依然处于“无市无场”的境地,几乎是被市场遗忘的.角落。如淋溪河、西莲、白石等乡镇。

  二、XX县农村市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市场建设资金短缺,投入到农村市场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不畅。这是影响当前农村市场建设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市场资金需要量较大,这对于财政状况普遍紧张的乡镇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县财政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农村市场建设投入也非常有限。因此,许多乡镇政府虽然认识到了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却力不从心,拿不出钱来建市场。二是农村市场属于半公益或者说是准公益性的项目,投入大,收益小,而且回收投资时间长,投资难以收回,依靠社会投资或者引进外商投资的难度较大。

  (二)选址不当,布局不合理,部分市场有“场”无“市”。 目前全县有的乡镇集贸市场长期处于“空壳”状态,虽然盖了房子,圈了地,建了摊位,但场内没有经销活动的人流,成了有名无实的空架子。究其原因,除农村市场的规划布局建设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缺少政府的引导和规划外,也不排除选址不理想、难以启动发展的原因。

  (三)重建轻管,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一是市场业主对市场经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市场设施如何无所谓,只要市场有人来,能产生效益就可以了,没必要掏腰包来改善基础设施。二是保洁不到位。市场垃圾随意堆放,卫生状况极差。三是管理人员少,制度不到位。对乱占道、乱设摊缺少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致使有的市场摊位成了仓库,货物堆放过多,又不够整齐,影响市场的总体经营环境。

  (四)缺少有特色的专业化农村市场,富具特色的农副产品无市可入。目前,桑植农村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不多,辐射能力较弱。XX县富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很多,如:桥自湾的梨子和西瓜、蹇家坡的中华圣桃及油茶、瑞塔铺的碰柑、官地坪的烤烟乌桕、西莲的茶叶、沙塔坪的花生等等,但是这些农作物在当地却没有专门的市场提供销售平台,仅依靠农户自行经营,自行储藏或者销售。大宗的农作物与经济作物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销售以及仓储等。从而导致经济效益不高甚至不能发挥其可观的经济效益。

  (五)对农村市场建设的重视不够。县、乡两级政府对于农村市场建设认识尚不够重视,没有很好地研究农村市场的建设条件、布局、培育及管理规律,有意无意忽视了农村市场建设,听任其自生自灭。部分农村市场想建未建,或者建了却又无人进场,都是一拖数年不着急,无人来算经济账。

  三、加快农村市场建设的对策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重市”。要将农村市场建设放在扩大民生、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中来加以认识。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将其列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中,从服务“三农”宗旨出发,下大力气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二)科学规划、注重特色,合理“建市”。农村市场是小城镇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科学合理地规划好农村市场不但有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小城镇的快速有序发展。因此,农村市场的规划应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地形地势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合理布局,不能盲目改造。各地应根据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商业传统、交通通讯条件和周围市场分布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注重长远利益,注重有特色的专业化市场的建设,各乡镇(场)在农村市场改造建设的过程中,要在综合比较和优选的基础上,注意发挥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把农村市场有步骤、谨慎地改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农村市场。扩大市场的交易半径,增强市场的辐射力,如:在桥自湾、蹇家坡、瑞塔铺建立以水果销售和存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市场;在官地坪、八大公山建立以烤烟、药材等以经济作物为主要销售、存储、采购的专业市场等。在新建农村市场时,要根据现实的集贸市场建设经验教训,加强科学规划与论证,避免走弯路,如五道水镇计划将市场与农村客运站建设合二为一建设,借南来北往的人流带动物流动起来、活起来,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通过市场的广泛流通,促成农产品进得去、销得出,扩大农民所产的农产品的市场销量,最终达到建成一处市场,带活一方经济的目的。

  (三)寻求合作、多方融资,大力“扶市”。面对目前农村市场建设改造资金困难的难题,要调动各方面投资农村市场建设的积极性,增加市场建设资金来源的渠道。县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的农村市场建设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扶持1--2个农村市场的建设。但农村市场的建设不可能单单依靠政府,更多的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要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将招商引资与加快农村市场建设两相结合起来,创新投资的渠道与形式,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市场建设原则,采取政府引导、大力吸引民间投资的模式,投资改造、新建集贸市场。因此,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出台相关的改革配套措施,在土地审批、工商登记、财税减免等方面特事特办,解决农村市场建设过程中在某些环节上“卡壳”的问题,乡镇一级则要积极争取农村市场建设方面的立项,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个人、集体、国家、外商多方投资一齐上,合资、合作、股份一齐搞,多渠道筹集市场建设资金。另外,市场建设应引入市场机制,下大力气挖掘市场潜力,提高资金回报率,形成良性循环格局。

  (四)科学运营,力促繁荣,设法“活市”。市场能否繁荣,关键在运营。对“空壳”市场,要组织人员会诊,想方设法起死回生;对正在建设的市场,要坚持“边筑巢边引凤”的原则,采取优惠政策,吸引购销者进场入市,可以先粗放、再引导,后规范,加大扶持力度,放水养鱼,使其逐步发展壮大,不可贪图近利,因小失大。

  (五)创新思路、完善制度,认真“管市”。建立、完善农村市场管理体系。一是乡镇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自身的监管执法水平,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农村市场的日常监管,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对市场中的违法行为予以处罚和纠正,为市场建设进行长期科学的规划,指导市场的宏观发展。县市场服务中心和市场投资管理主体要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服务力度,不断完善市场设施。市场内经营户要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采取成立经营者自律组织(如个协)等方式,加强行业自律,管好市场,确保农村消费安全。同时,各级政府要以人为本,把握农民心理,建立兼容并存的多层次市场格局,从马路市场到农村市场,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盟店到连锁大型超市,一定时期内都应允许其存在,既不盲目取缔马路市场,但也要强力推进农村市场的建设步伐。

  包括“赶场”在内的传统的马路市场,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足以证明其存在的理由。要通过农村市场的不断建设、完善和发展来抢占马路市场份额,以新来压旧,力争后来居上,逐步解决以路(街)为市的问题。二是要逐步完善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保证进货渠道的合法,创建安全的消费环境,改变市场内商品渠道不清的情况,对农产品市场上销售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检疫,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生活健康等问题。

农村调研报告2

  人生处处需要掌声,掌声化做一缕朝阳,照亮人生;掌声化作一杯绿茶,耐人寻味;掌声化作一股动力,奋勇向前。掌声就是给人最大的鼓励,同时掌声也是给人们最大的动力,有了掌声,便会奋勇前行!

  我曾听说过一个故事。在好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他想凭借着自己的唱歌出人头地,一次机会,他站在舞台上,面对着台下那数不胜数,成百上千的观众。

  他的心里非常的忐忑,心都冒到了嗓子眼儿了。由于紧张,他的.歌唱水平大不如前了,他尴尬的面对着观众,始终找不到台阶下,众人对持着,忽然,一人站起,举起双手鼓掌,紧接着,大家纷纷站起,掌声雷鸣般的掌声传遍了各个角落,年轻人心中的一块大石落下了,他又向大家高歌数曲,而且,一首比一首动听。可见,掌声带给人们的威力有多大呢?

  既然掌声可以化解一切状况;掌声可以暖人心窝;掌声可以给予人们非凡的动力;掌声就是给人们最大的努力,一个人拥有了掌声,就拥有了必胜的信念和信心!

  掌声可以带给人们动力,有时候,掌声是给人们最大的安慰,是心灵的慰藉,它胜过一切的花言巧语,胜过一切的财务,一声掌声就是给人们最大的动力。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掌声是人们最大的动力来源,让我们用掌声来迎接一切,让我们用掌声鼓励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农村调研报告3

  飞轮村位于浙江中部,是由原来的新岭脚村和牛歪村合并而来。现有人口20xx人左右,劳动力1200人左右,在外劳务人员300人左右,预备党员15名,党员42名。全村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人均收入达6000元左右。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倡导下,飞轮村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农民收入、集体收入为落脚点,以村镇规划为突破点,以村屯整治的“四清四改”为切入点,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根本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村子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和畜牧业。主要的农副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在养殖方面,鸡鸭成为近年的主要牲畜。自合村并组以来,该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围绕本地独特优势,大力发展葡萄生产,葡萄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支撑。围绕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就地打工创业的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造就了一批有眼光、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工队伍。围绕改善村容村貌,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级公路硬化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农民居住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观。围绕建设文明新村,科学制定居民点村庄规划,加强引导管理,为农民娱乐的“文化广场“已成雏型。飞轮村已经有近二十多年的磨珠历史。凭借着自己的手艺,最近几年,村民们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而我们村也由原来的一个不起眼的村子一跃成为镇里的生活富裕村。并且被确立为岩头镇的“示范村”。据村民反映,我们村生产的各类珠子享誉全省,仅此一项每年也可为村民增加许多收入。可以说正是村民的勤劳与智慧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而村民也对他们有如此不菲的收入而感到高兴,但是在高兴的时他们也道出了自己的'担忧。因为村中的生产主要是以小作坊式的生产为主,并没有形成规模性生产,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村的经济发展。而这也是一些经济强村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一难题他们希望政府可以为他们的发展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另外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现在诸如运输、能源和其他的物价上涨已经开始影响到了他们的经济效益,这一切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我们应当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村调研报告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下简称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是党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为了有力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健康、快速发展,政协乡镇联络委员会分别组织委员在全县各乡镇进行了投入机制的专题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中,投入结构呈现良好势头

  (一)政府投入抓示范,新农村建设起步好势头旺。

  目前,全县共规划启动建设32个新农村示范村,其中:县上主抓了10个重点村,突出打造了3个亮点示范村,各乡镇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际规划打造了至少1个示范村。县财政安排了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对实施省、市级新村扶贫工程建设的双河葡萄、竹海高坝、开佛龙门、佛梨四个村拨付了专项资金。各乡镇也结合自身的财力,对示范村安排了启动资金19万元。

  (二)社会各界齐关注,筹措资金建设新农村。

  据各乡镇摸底调查汇总反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程倍受社会的支持,其中:招商引资275万元,社会各界捐资12万元,农民自筹(含以劳折资)3777万元,占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的95.56%,户平投入3817元。金融企业也积极发挥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如:县农村信用联社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现已向全县20个乡镇的农户累计发放支农贷款3485万元。县农行也通过扶贫贷款等形式支持新农村建设1338万元。

  (三)惠农政策落实处,新农村建设资金得到加强。

  近年,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化了农村税费改革,先后取消了向“三农”收取的“三提八统”、农村教育集资等收费项目,减免了向“三农”征收的生猪屠宰税、农业特产税(烟叶除外),全面取消了向“三农”征收的农业税。全面推行了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业机械购置直补、生态建设直补等惠民直补政策。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同时,财政调整了支出结构,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

  二、新农村建设中,投入方面存的问题及原因

  (一)“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建设新农村主体意识淡薄。

  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相当部分的村组干部、也还有部分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及措施办法不甚了解,对本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规划、建设情况不够了解,甚至有的完全不知道。有相当部分的群众就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持等待、观望的态度,还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没有把自己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对象。

  (二)支农资金条块分割,投入上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

  在调研中发现,专项资金在管理上存在缺失的问题。一是支农资金直接分配与管理的有发改、财政、科技、水利、农业、林业、国土、扶贫、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十多个部门,可想而知,其协调难度之大。二是支农资金除发改部门下达计划,财政部门拨付资金外,很多行业主管部门要按条条、块块投放资金到对口部门,这种历史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格局,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三是除了“资”出多门外,各部门在计划下达方式以及项目管理上存在各自为政的思想,造成了项目申报和管理上往往不从实际出发,而是“投其所好”。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致,有的造成资金沉淀或“跑冒滴漏”。正由于管理上的缺陷,使得宝贵的支农资金有的挪作他用,投资效益大打折扣。

  (三)缺乏宏观调控措施,整合社会资金资源的力度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乡镇、村领导普遍反映新农村建设投入政府启动资金严重不足,这在全县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调查统计数据上也反映了这个事实。据全县各乡镇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中,财政及专项资金投入仅占1.75%。正由于缺乏宏观调控措施,各类社会资金绝大部分闲置或游离在外,没有融入新农村建设这个系统工程的运转,发挥的作用不大。

  三、建立新农村投入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

  新农村建设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全民参与。要通过深入的宣传和教育,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及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通过宣传教育,确立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要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用好用活村民自治,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苦干、实干、巧干”的意识。要认真总结文明新村建设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群众“动自己的手,流自己的汗,出自己的钱,建自己的家”的积极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形成户户建家,人人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整合支农资源,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的良好运行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针对支农资金切块、专项“戴帽”较多、投入分散的状况,以新农村建设工程为平台,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编制年度投资指南,合理界定支农投资范围,改革支农投资分配与管理体制。要统筹协调、集中安排各类支农资金,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的问题,努力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等委托权,促进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要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的激励机制。要在试点的基础之上,逐步建立以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做到对使用效益显著的项目单位,在今后的项目申报和资金安排上给予优先考虑。要加强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要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逐步调整存量,重点促进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朝着城乡统筹安排和统一制度建设方向发展。新增财政支出要向“三农”倾斜,新增预算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三农”,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并集中使用。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

  要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企业,实施城乡一体化经营,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的作用。要给予支农信贷业务税收、不良贷款核销、因信贷支农需要而必须保留的亏损金融网点予以一定的财政政策支持等优惠政策,正确引导各类金融企业支持农村基础建设,支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上规模、有特色、科技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县域内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要积极探索建立乡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弥补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开展商业化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并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同时,要鼓励设立村级资金互助合作组织,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变民间资金为民间资本,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营销策略,为新农村建设作好金融服务。

  要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激励,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资转向农村,特别是鼓励大中型项目到农村去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要通过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给予政策上的灵活性,在税收费用等方面给予物质奖励和多种形式的精神奖励,正确引导企业到农村投资和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要引导农业类企业到农村去创业,并实行一企业帮助一个村或者几个企业帮助一个村,带动更多的农民通过种植业、养殖业或其它适合的方式求得发展。要引导企业家们为新农村建设献爱心,开展“一帮一、手牵手”活动。包括帮助农民开发产品、融资担保、开拓市场、技术培训。也可以定点招收帮扶村的农民到企业务工,帮助农民扩大就业,带出一批创业的骨干,回乡创业。也可在教育、医疗、道路、房舍、农田设施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要通过投入的规范和调整,建立受益群众出大头,各级政府投入点,政策优惠减免点,金融信贷支持点,包扶单位赞助点,社会各界捐赠点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农村调研报告5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寻求增收致富的途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导致农村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妇女群体—留守妇女。丈夫长期外出打工,妻子留守家庭,她们承担着生产劳动、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重担于一身,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承受着较大压力。随着留守妇女离婚率的增高,这部分人的婚姻家庭关系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引人关注的重要因素。近期,佳木斯市妇联通过走访、开座谈会、发调查问卷等形式,在6个乡镇的18个村开展调研活动,有500多名留守妇女参与了调研活动。现将调研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从年龄结构上看,30—49岁的留守妇女人数达到329人,占总人数的'65.8%,这个年龄段的妇女,她们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又要担负起家务和农活,留守在家中的她们承担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重任;50—69岁的留守妇女是140人,占总数的28%,5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主要是承担照顾孙子、孙女和部分家务的责任。从文化程度上看,主要以初中文化为主体,达到240人,占48%,其它小学文化、高中文化、大专及以上文化分别为161人、67人、32人,文化程度相对普遍偏低。从经营的产业和收入情况看,大部分留守妇女以经营承包田为主,人数达到调查总数的54.5%;45.5%留守妇女从事着小规模的畜牧养殖;个别年龄偏小的留守妇女选择专职母亲的角色,单纯地负责照顾幼小的孩子,家庭收入完全依赖于丈夫的外出务工收入。在所有留守妇女的家庭中,家庭年收入万元以内的占大部分,达到62.5%;其中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家庭65个;2万元以上的是68个;5万元以上的家庭共有35个,这种高收入的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这部分务工人员主要是因为掌握一定的手艺或技术,所以收入相对较高。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妇女权益维护工作。成立工作机构,制定工作制度,为解决留守妇女权益维护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要将留守妇女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坚持务工促增收、创业促转移,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农民提供信贷扶持,让有条件、有技能的农民就地发展种养殖业,切实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

  2、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通过开展 “五好文明家庭”、“寻找最美家庭”、“好丈夫”、“好媳妇”、“好婆婆”等丰富多彩的评选表彰活动,倡导社会文明新风,构建和谐家庭。

  3、要提高留守妇女维权和发展能力。一是教育广大留守妇女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二是加强普法普法、维权力度。在农村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对留守妇女自身权益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三是加大对留守妇女的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其生产、生存能力。四是加强平安家庭建设工作,为留守妇女提供平全、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家庭更加和睦美满。

  4、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妇女之家建设投入力度。各级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妇女之家”的作用,及时为遇到婚姻、家庭生活问题的留守妇女提供各种帮助,使其尽快摆脱困境,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和纠纷发生

农村调研报告6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已经从建管并重阶段转入集中力量抓学用和资源开发阶段,终端站点的管理维护和学用活动开展直接影响到远教工作的大局,我们组织专人对全县远教站点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群众座谈、现场查看等方式对6个站点进行了重点解剖。按照不同的建点类型随机抽样,选择了学校站点2个,分别是张公中心小学和涔南乡文家完小,建在村部的站点2个,分别是大坪乡东岳村和如东乡驰马岗村,建在农户的1个,即闸口乡花园湾居委会,建在乡镇站所的1个,即雷公塔镇涔北村。

  一、当前全县远教工作的现状分析

  从调研的情况分析,当前全县远教工作呈现出四个方面的良好态势。

  1、群众对远教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比较高。在重点解剖的6个站点中,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130多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组织群众座谈6次,参加座谈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共计38人,走访群众21户。据统计,所有被调查对象都知道村里正在开展远程教育;认为中央开展远程教育非常有用的占95.8%;对远程教育兴趣很浓的占80.8%。这说明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对远程教育这一新鲜事物已经基本接受,而且非常欢迎。

  2、站点学用活动开展基本正常。学用活动的开展情况是此次调研的重点。问卷统计显示,经常参加远程教育的群众占80%,偶尔参加的占16.7%;认为远程教育对自己来说已经有了效果的占31.7%,认为是自己致富好帮手的占60.8%;参加远教学用活动10次以上的占83.3%,参加6-9次的占15%。我们认真查看了各站点的学用记录、计划制度等文字资料,并深入到学用基地了解实际情况,张公中心小学作为全县的示范性村校站点,重点采取分组学习和结对帮扶的方式开展学用,效果十分明显,涌现出了花卉栽培大户陈高清、生猪养殖大户丁才华、机车维修乡土专家黄明贵等一大批远教学用标兵,有效地带动了周边群众参加远程教育的兴趣和致富积极性。

  3、站点管理及运行情况基本达标。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各终端站点的设备运行基本正常,故障发生率与排除率基本持平,其中有5个站点的操作员都能单独排除一些常见的故障,管理制度也比较严格,能够保证干部群众的正常学习。大坪乡东岳村站点建在要村部,村党支部对远程教育和非常重视,坚持“以制度管人,以干部管站”的管理机制,在完善县远教办统一制定的四项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建立了“远教学用活动季度通报制度”,即每季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时向群众通报村里的远教学用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收集群众的学习需求和对远教工作的意见建议,这一办法很好的体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在远教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用活动的开展。雷公塔镇涔北村站点是与镇水电站联建共享的,水电站发挥干部的技术优势为村里党员干部开展培训,对终端设备搞好日常维护,自站点建成以来还未出现过一次因设备故障影响学习的情况。

  4、站点效益的发挥比较充分。各站点基本上都能按照县远教办和乡镇党委的安排,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参加学习培训,较好的发挥了终端站点的综合效益。在今年年初的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如东乡驰马岗村、盐井镇和平居委会、闸口乡花园村都利用远教设备进行了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其中驰马岗村还利用电脑软件进行了公开计票,让群众大开眼届。两个学校站点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所在村党支部搞好技术培训,查询市场信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东岳村在发挥站点功能上注重“两化”,一是实现了村级办公自动化。将村里的公务文件、资料报表等全部用电脑打印,由站点操作员负责将村里的计划生育统计表和会计帐目等逐步存入电脑硬盘,使用专门的电子财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方便群众进行查询和监督,真正做到了村,请到www.gwxz.net更多精彩,务和财务公开。二是做到了学习服务人性化。村党支部把远程教育作为服务群众的一种先进手段,要求村支两委干部都做远教工作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倾听干部群众的学习需求,随时收集有助于远教学习的资料,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学习内容。村妇女主任每个月都召集育龄妇女到站点进行妇幼保健、计生政策、妇科疾病防治知识的学习,还将准妈妈们召集起来学习新婚、孕期、产后保健常识,以及对新生儿常见疾病防治等知识。

  二、目前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远教工作开展两年多来,我们总结出了不少的工作经验,但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和困难。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主要有四个方面做得不够,需要努力改进和提高。

  1、远教培训的普及不够,群众的接受水平有待提高。在此次调研的群众座谈中,我们发现远教工作虽然已经开展两年多,但仍有部分群众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远教工作过于超前,与当前农村现状不符,还有3%的人没有参加过学习,有15.8%的人认为远教对自己没有什么作用。分析原因主要是农村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新事物的接受水平各不相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远教技术骨干的培训力度,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群众的学用兴趣,提高他们的接受水平。

  2、站点运行的保障不够,管理机制的完善有待提高。如何保证终端站点长久运行是我们在试点工作中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总结出了目前制约站点正常运行的三个主要因素。一是运行经费难保障。重点解剖的6个站点中有4个存在不同程度的经费保障问题。闸口乡花园湾居委会站点建在党员大户孙圣军家,属于一期宽带上网的站点,无村办企业。试点工作第一年,村里在经济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筹措了640元上网费、200元的电费,但是第二年由于种种原因就只能暂时采取外借和干部自筹的方式勉强维持。二是设备维护难度大。由于我县站点分布线长面广,各地环境差异较大,不便于统一安排使用和维护。同时维护力量有限,反应不迅速,目前商家并未按照市委远教办规定成立技术力量充足的专业维护队伍,虽然有一两名技术员采取打游击的方式轮流作业,却远远无法满足维护要求。三是培训力量不充实。为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离开后各乡镇远教工作力量不减,我们及时选配了一批素质过硬的年轻干部担任远教专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部分乡镇还存在“专干不专,技术不硬”的现象,少数乡镇的远教专干因为业务知识不足、工作精力不够或者自身水平有限等原因,还不能真正担负起操作员技术培训、终端设备维护和教学资源开发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亟待克服和改进的。

  3、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教学内容适应性有待提高。群众座谈和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认为当前远教学习内容丰富,对生产生活帮助很大的只占72%,是因为学习内容对自己有吸引力才参加远教学习的只占65%。这说明目前教学资源开发工作的力度不够,内容的适应性和吸引力还有待提高,我们应该尽量开发基层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积极引进群众最需要的、最能见到效果的优质课件,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资源开发,努力充实县级远教资源库。

  4、站点功能的拓展不够,综合效率的发挥有待提高。远教终端站点不仅能对农村党员干部开展学习培训,同时还具有很多相关的功能,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站点都只停留在组织集中学习和电脑培训。所调研的6个站点中,只有张公中心小学和雷公塔涔北村站点在村级换届选举和党员春训中运用了远教设备,其它几个站点还没有在拓展功能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站点的综合效率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建议采取的对策及措施

  1、加大操作技术培训力度。为把操作员培训工作抓落实抓具体,可以从这些方面去着手。一是明确专干抓。针对志愿者走后乡镇没有从事远教工作的专职人员这一状况,应该给各乡镇配备一名远教专干,由县远教办组织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由组织部下文任命,主要负责培训村级操作员和乡镇远教方面的日常事务。二是包村干部抓。由包村干部负责组织所包村的党员干部参加技术培训,督促他们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并把此项工作作为考核包村干部的一项内容。三是鼓励教师协助抓。充分利用教育战线的师资力量,鼓励乡镇中小学电脑教师在假期协助乡镇搞好操作员培训。四是组织志愿者帮助抓。由团县委组织具备一定电脑操作基础的青年志愿者,利用节假日下到各远教点开展义务培训活动。

  2、加大运行经费的统筹力度。确保各个站点正常运行,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目前维护费和上网费都是采取各点自主筹措、自主支配的方式,远教部门无法对各个站点进行有效监管,不能保证站点每年开通宽带网、设备随时运行正常,因此可否由县、乡财政对运行经费进行统筹,然后由县、乡远教部门及时地落实各项工作,合理地支配运行经费。

  3、加大办点示范力度。远教工作面大内容广,做到各个站点齐头并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最好采取办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来开展此项工作。首先是从典型推介入手。随着远教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类个人典型和集体典型就会不断涌现出来,要充分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作用,广泛开展宣传。其次是从模式推广入手。远教站点类型较多,它们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运行及管理模式,要将其中一些先进的模式及时地大面推广。

  4、建立教学资源交流平台。拥有适用、高效的教学资源,是从事远教工作的一个必备条件。而现有的一些教学资源往往与党员干部们的需求有些脱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教学资源需求交流平台。远教部门应该通过调研、网上征询等各种方式收集基层所需求的课件类型,然后结合他们的要求开发出新的教学资源或将已有资源加以改进。

  5、县、乡成立应急小分队,提高设备维护效益。实践证明,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对于学用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并直接影响到学用活动的开展和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但正常耗损和设备障碍又是经常发生,因此县、乡两级应成立设备维护应急小分队,对于一般性障碍就由乡级应急分队负责受理,他们不能解决的上报后由县级应急分队处理。

农村调研报告7

  基层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是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更好地服务“三农”,做好基层农村档案工作更是刻不容缓。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

  基层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有领导分管,有工作措施,有业务指导工作班子。近几年来,县、镇、村坚持每年对农村医保、社保、农村低保、计生、户籍及新农村建设等档案进行上门指导。以双路村为例,20xx年双路村办理农民自愿转让土地协议书及经营权证16户,填补资料64份,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591人,参合比例达到97.72%,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合人数1746人,参合比例达95%。办理全村房屋确权登记1084户,提供80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填报工作及211名低保、五保、优抚、残疾人农合免费服务工作,为已满60岁退休人员办理退休手续,共计48人次。但资料归档和档案管理工作滞后,很多之前收集过的资料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而遗失。基层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相对于档案工作的其他领域而言,仍然显得较为薄弱,尤其是村级建档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基层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点多、线长、面广,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要搞好这一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如何做好基层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民生,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人员、经费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基层农村档案工作才能巩固成果,稳步发展。

  二、基层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基层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总的来讲,就是没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和业务规范,概括起来,大体上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忽视对档案工作的管理。部分村没有明确分管档案工作的专员,有的即使有分管专员,也是挂名。心里不想档案工作,眼里没有档案工作,嘴里不讲档案工作,更谈不上把档案工作列入工作议程、写入发展规划,没有专职人员管理,没有可靠的管护设备设施,不能发挥对村级档案的规范化管护。

  2、硬件不齐,管理欠规范。当前,尽管加大了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宣传,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档案意识有了一定提高,开始收集、保管一些重要资料。然而,由于多种因素,档案工作还是相当滞后,无论硬性设施还是软性条件都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具体表现在,一是档案管理不集中,文件材料往往是谁办理谁留存。二是档案收集不齐全,整理欠规范。三是档案保管条件差,保管保护基础设施不齐全。四是人员变动不交接,造成责任不明,档案处于一种“断片”的状态。

  3、档案形成难,留存少,利用率低。当前,部分村干部一是把工作“化简”,会议上作“口头报告”,矛盾调处搞“口说为凭”,书面材料和记录不齐全或是没有,影像资料更是少至又少;二是形成的文字材料不归档或是归档不及时,如一些上报材料、村务公开材料、工程建设材料等,工作一完,档案不管,使得村里各类档案存留相对较少,而且缺乏规范;三是虽然保存有部分档案资料,但是能够有效利用或是长效践行的不多,档案利用率偏低。

  4、村级档案人员多为身兼多职,业务素质不高又斢动频繁。一方面,村一级的档案工作人员一般都是身兼数职,很少进行岗位培训和系统的业务学习,缺乏基本的档案业务知识。如村委会一般是副书记或是会计担任。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只能完成本职工作,完全无暇顾及档案工作,履行的只是一个资料保管员的职责。另一方面,档案专员斢动频繁,交接程序不规范,使得新手想整理档案也无从下手,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造成档案工作“断片”、滞后的重要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村级建档用档意识不强。当前,对于基层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不仅广大农民认识不够,就连一部分基层干部也没有高度重视。村干部和有关人员缺乏基本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知识,不能做到有序科学地收集、管护和利用。

  二是没有专项档案管理资金。现阶段,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村级收入逐年提高,但是,其财力主要用于发展、致富,真正用于档案工作的不多。这是造成一些行政村没有档案管理必要的设备设施,没有培训档案工作人员的重要原因。

  三是制度不落实,监管难到位。一方面,村级档案工作制度不完善,村级干部大多年长,不熟悉电脑,靠的仅仅是手写口传,造成即使有很完善的制度也不能督促落实的局面。

  三、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对策,请保为切实解决基层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用好档案服务“三农”,我认为,要努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工作机构:明确村书记或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并落实专人专职负责村级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制定工作措施:把档案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工作计划之中,并将年度考核与工资绩效挂钩,使档案工作与基层的各项事业同步发展。三是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开展村级档案工作,保证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管护以及办公、培训、购置相应设施设备等所需资金。

  第二,积极作为,多管齐下。宣传是农村档案工作的薄弱环节。可以通过开会、发放宣传资料、宣讲典型事例等形式开展生动形象的宣传教育。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农村离任老村干部、退休老职工、老退伍军人、老党员、老模范或致富能手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档案工作义务宣传员。多管齐下,多种形式,有目的地宣传档案的作用、档案工作的意义和档案有关知识,达到增强档案意识的目的。

  第三,完善机制,加强监管。要健全制度,做到基层农村档案的形成、收集、整理、保管、档案人员变动后的交接等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第四,加大投入,改善档案保管保护条件。基层农业农村档案是国家全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保护好这部分档案利于国家,惠及子孙。行政村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基层档案工作,相应增加档案工作的投入,逐步配置、改善档案设备设施,使档案处于安全、良好的环境之中。

农村调研报告8

  一、推行农村淘宝的主要做法

  (一)项目筹备阶段。(20xx年6月初)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梁永勤任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峰和县政府副县长常利华任副组长,宣传部、商务局、团县委、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整个农村淘宝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执行小组负责具体与阿里巴巴对接各项工作(县级服务中心的装修、宣传、培训以及村级淘宝站选址、装修、开业等),由团县委牵头,抽调宣传部、经济开发区、商务局、人社局、财政局各一名同志专职从事此项工作。二是召开项目启动大会。向领导小组人员、乡镇分管负责同志汇报临泉农村淘宝项目概况,介绍全县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全面推动实施项目落地。

  (二)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6月—7月)

  在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协调下,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阿里巴巴具体实施。一是县级服务中心建设。选址定在经开区一处1500平米标准厂房,包含物流中心和办公区、临泉特色馆展示区等。二是村级服务站点建设。由各乡镇按照农村淘宝项目工作方案要求,上报拟建服务点的村以及拟合伙人员、拟建设地点。首批建立30个村级点,优先考虑美好乡村、党群服务中心、农村连锁商店等。后续建设依据方案分批次完成。三是电商氛围营造及村级淘宝合伙人招募宣传。宣传部牵头农村淘宝宣传工作,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站、LED屏(包括商户、超市、公交车、出租车)、横幅、刷墙等形式广泛宣传村级淘宝项目、发布招募信息。由阿里巴巴集团人员通过面试、笔试进行筛选,经培训后,确定首批30个农村淘宝合伙人。四是协议签订。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合同的修改、商讨,并签订项目合同。

  (三)开业阶段。

  7月初,县级服务中心以及村级服务站点正式开业,邀请省市相关领导以及阿里巴巴集团领导等共同出席开业典礼。

  (四)项目深化阶段。

  一是依托“临泉特色地方馆”:在线下线上建立“临泉特色地方馆”,推动临

  泉具有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农产品和工艺品销售以及品牌打造。二是打造电商孵化基地和产业基地。三是构建农村社会1+3+N的生态服务体系。通过农村淘宝、淘宝大学、菜鸟物流、特色中国地方官、金服、阿里健康、阿里旅行、阿里贷款等构建农村社会1+3+N的生态服务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服务,配套农村支付、账户、理财解决方案,农村信用消费和融资解决方案等,实现农村生活真正电商化。四是解决农村物流配送问题。农村淘宝在临泉和村的县级服务中心服务站整合了阿里巴巴集团物流,致力构建覆盖农村的服务网络。农村买家购买商品后,订单收货地址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县级服务中心,商品通过传统的配送体系统一送到这里。这个中心相当于一个小型中转站,商品在这里汇集后,由农村淘宝的合作物流企业将快件送至第二个收货地址,即村级服务站。此后,村民可以选择到服务站取件,也可以选择由服务站送货,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比大老远跑到乡镇甚至县城取件要方便得多。目前,物流成本由相关部门和公司补贴,不需要网购物品的村民负担。即使是送货到村,也不会增加费用。

  二、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和制约因素。

  通过我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村淘宝项目将有着广阔美好的前景,但是这些并不能掩盖推进过程中的发展隐忧。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买进来存在着制约。

  一是农民缺乏网购意识。农村消费群体虽然庞大,乡间小卖部,传统的集市,这是农民购买的两大渠道。较低的文化层次和较低的收入影响了农户“触网”意识和应用网络的能力,加上农村传统思维观念与互联网的较大距离,使其接受电子商务相对迟钝。而且农民不愿意将钱交给一个不熟悉的农村淘宝合伙人,改变这些习惯需要一个过程。二是农村干部群众存在顾虑。在推广“农村淘宝”项目中,农村干部群众既担心网购产品无法得到品质保障,或农民权益受到损害,这些将影响政府公信力;又担心农村电商消费对本地实体经济有冲击,使实体商户利润受挤压,同时对政府税收收入带来影响。

  (二)相对于买进来,卖出去更难。

  1.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可以通过农村淘宝卖出去。

  我县致力于打造“中原牧场”,规模化养殖牛、羊、猪等农畜,但是目前仅有山羊集团加工羊肉、鮦城镇加工牛肉可以通过将牛羊肉加工成熟食后经过包装

  后对外销售,产品的保质期并不长久。对于生鲜牛羊肉来说运输需要有冷冻设备运输车辆,目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因此仅能够销往周边市场。成为这一类产品通过网络卖出去的制约因素。

  2.品牌营销是最大的困难。

  对于我县众多农村淘宝合伙人来说,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必须加大品牌营销。具体来说要提高两个方面的知名度。一是网店的知名度。淘宝上有众多的网店,竞争之大比实体商店都要大,要想引起关注,只有网店的知名度上去了,才能在网页上排在前列,让庞大的网购群体留意到。二是产品的知名度。目前我县甚至到全省都没有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如新疆的大枣、内蒙古的奶酪、宁夏的枸杞等,如何让我县的特色农产品创出知名度才是最大的困难。没有特色和品牌就没有产品的知名度,没有知名度就无法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因此想卖出去就比较困难。我县的农产品在全省目前知名度都不高,这需要我们下一步大力发展。

  3.农户与市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滞后效应。

  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要低一些,对互联网和电商的认知程度也不高。让网购还不熟练的农民,通过互联网推广商品,这是最现实的困难。多数农户仅通过电视广播报纸获取信息,农户与市场之间信息交换相对滞后,对农产品市场行情和需求情况了解较少,缺乏对市场信息整合分析的能力。而农村淘宝项目合伙人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服务观念、网购能力。

  (三)农村淘宝合伙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1.缺乏农村复合型电商人才。

  目前我县的农村淘宝项目合伙人很多是试试看或者感兴趣才在农村淘宝平台上开店的,对于如何通过农村淘宝项目扩大交易规模,缺乏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农业网站、电商软件的建设和维护、农业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农业市场行情的分析和反馈又都需要专门的人才,对这些人才的素质要求是普通合伙人所不具备的。

  2.农村淘宝合伙人缺乏保障待遇。

  目前农村淘宝合伙人收入主要是靠佣金收入、物流代发,收入水平参次不齐,没有最低保障将导致部分合伙人积极性不高。

  3.缺乏懂经济管理的人才。

  如果开好网店,如何利用农村淘宝项目扩大销售规模,这些不仅需要一定的网络技术,还需要经济管理人才,缺乏创新和独特的市场营销思维和经营模式。例如我省芜湖市安徽三只松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利用B2C平台实行线上销售。凭借这种销售模式,“三只松鼠”迅速开创了一个以食品产品的快速、新鲜的新型食品零售模式。这种特有的商业模式缩短了商家与客户的距离,确保让客户享受到新鲜,完美的食品。开创了中国食品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销售的先河。在20xx年双十一当天销售额在淘宝天猫坚果行业跃居第一名,日销售近800万。其发展速度之快创造了中国电子商务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三只松鼠20xx年销量突破3亿。三只松鼠的成功体现出创新独特的经营模式在电商平台上将效应扩大成百上千倍。如何有创新独特的经营模式这就需要懂经济管理会创新的人才了。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的支持是农村淘宝项目发展的关键。

  政府在促进农村淘宝项目发展过程中应该发挥关键作用。主要表现为“引导、扶持和监管”等功能。

  引导功能,政府要在政策的制定、环境的优化、电商知识的宣传等方面加大力度。扶持功能,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网络环境,牵头打造农村电商物流体系。监管功能,电子商务属于新型产业,商业信用比较差,影响了农民电商营运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强电商市场的监管,加大网络安全监管,加大对各种病毒以及木马程序的防范打击,给农村淘宝项目营造一个相对安全放心的网络环境。

  (二)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保障。

  电商人才,需要的是复合型人。电商人才的培养概括有以下途径:一是校企合作,打造应用型人才。我县不仅要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还要与高校合作,委派师生定期到县乡镇村开展网店运营的一线指导,既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又实现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大规模推进农村电商活动过程中,技术人员短缺问题。二是培训模式多样化、常态化。政府牵头成立“电子商务培训基地”,有计划进行从业人员培训。三是拓展

  招聘渠道,广纳有志有才人士。要扩大招聘渠道,充分利用人才市场、校园招聘以及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招揽吸引电商人才的加入,提升农村淘宝合伙人的整体素质。

  (三)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和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要扩大宣传优势农产品,政府要投入资金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本地的优势农产品,并通过专门财政资金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使其更具规模化、集成化,提高其在线上线下的知名度。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优化物流配送,农户、企业、政府共同探讨规划运输路线,缩短配送距离,扩大配送范围。

  (四)加大电商氛围营造。

  要加大农村淘宝宣传工作,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站、LED屏(包括商户、超市、公交车、出租车)、横幅、刷墙等形式广泛宣传村级淘宝项目。让农村消费群体认识到网络购物和互联网销售农产品是可行的,打消他们的顾虑,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五)建议政府采购项目可通过农村淘宝项目。

  政府招标采购可以通过与农村淘宝项目合作,增大政府付出力度,通过政府采购可以让我县农村淘宝项目的迅速地发展,从而打造出一个焦点,成为焦点就可以吸引目光,引起阿里高层重视和政府高层重视,带来更多政策倾斜。倘若我县农村淘宝项目规模全国第一,新闻聚焦点多,将吸引返乡人员和电商人才到临泉来发展农村淘宝项目,对我县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农村调研报告9

  据数字显示,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我国自1999年迈入人口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专家预计,到20xx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到20xx年前后将达到4.8亿左右,超过总人口的1/3,占届时世界老年人口的1/4。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民生等领域带来深刻影响,也给老龄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农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转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以及失独老人。他们普遍存在着缺乏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失能无靠等问题。能否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人所依,不仅关系到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权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稳定,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思考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期,笔者通过到我市部分乡镇、农村、市老龄工作部门和养老机构的实地调查以及在农村工作的经历,对我市农村养老状况及养老问题有了一些了解和思考。

  一、我市农村老年人口状况和养老方式

  据统计,截至20xx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人共有118.25万,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约有70多万,很大一部分乡镇老年人口结构比重已达到18—25%左右。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约有6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70%以上。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市农村人口老龄化步伐正在加快,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现。目前,我市农村老人主要有家庭养老、自我养老、集体养老和社会养老四种供养方式。

  (一)家庭养老。对于有子女的农村老人来说,主要依托居家养老,与子女一起居住,由子女照顾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一些老人虽然与子女分家另住,但是与子女还住在一个村庄,父母遇到急事、难事时可及时照应。不过,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了一定冲击。除少部分老人随子女进城外,多数老人还是选择了留守农村。同时,由于计划生育实施后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和人口结构变化,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

  (二)自我养老。在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中,他们在子女提供一部分资金养老外,大部分生活开支还是靠自己的劳动收入以及省吃俭用的积蓄养老。这些老人不仅在饮食起居、生灾害病时得不到子女的很好照顾,有的还要照顾外出子女留下的孩子。

  (三)集体养老。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农村“三无”老人,主要由各乡镇政府敬老院负责供养。乡镇敬老院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运营,五保老人不用交纳任何费用。但也近40%的符合入住乡镇敬老院的五保老人,每月正常领取供养经费,因为还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更习惯于分散在家养老。

  (四)社会养老。对于有子女但是得不到子女照顾的农村老人,又不符合入住乡镇敬老院条件的,少数农村老人选择了到民营的养老院、老年公寓以及老年社会福利院等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养老,费用由老人或老人子女承担。据调查,我市目前有39家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入住老人约有6200余人,但是农村老人比例仅占4%左右。

  二、我市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由于我市农村没有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造成了我市在农村养老事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农村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目前,中央及省、市各级政府对老龄工作都做出了规划、出台了政策,但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合力不足,农村老人的经济供养体系及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除五保老人供养制度成熟些外,其他诸如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以及养老储蓄、商业保险等供养力度明显不足,没有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发展合力,没有建立适合农村不同地区、不同养老需求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

  二是养老机构规模和功能不能满足需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严重欠账,特别是广大农村老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现有养老机构规模和功能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目前,我市共有乡镇敬老院152家,平均每个乡镇超过一所,但多数乡镇敬老院规模偏小、功能不全,收养能力较弱。如果全市五保老人都集中供养的话,床位和服务人员缺口都很巨大。另外,就各乡镇敬老院目前的功能来说,只是保障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由于缺少文体娱乐设施和器材,五保老人精神文化生活难以丰富。

  三是养老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且数量不足。目前,在我市乡镇敬老院供养的五保老人,每人每年由财政转移支付2200—4560元不等,平均每天6至12元钱的供养资金,仅能维护低水准生活。而服务人员工资都是由乡镇本级财政支付,按照每10名老人配一个服务人员的话,一个敬老院每年支付的管理和服务费用就需10至20万元,另外还有水电、房屋设施维护等费用支出,对于部分经济落后的乡镇来说,支付压力更大。由于收养的老人越多,需要服务人员、支付服务人员的工资越多,因此多数乡镇敬老院的收养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四是社会化养老机构困难多且活力不够。目前,我市有少数几个乡镇引进了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从运营的情况看,基本能维持运营,但还面临着政策、资金等许多困难,主要是目前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由于投入大、风险高、回报低、周期长,使得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在运营中困难重重,若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很难发展壮大。

  五是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不高。与当前大量的养老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老龄服务人才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至今未构建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养老机构医疗、护理和专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服务质量跟不上。通过对我市部分乡镇敬老院的`调查发现,普遍存在服务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缺乏、专业化程度较低,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等问题。

  三、对推动我市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敬老、爱老、养老、助老,是我国几千年来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切实解决广大农村的养老问题,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社会各方义不容辞。如何实现我市广大农村老人老有所养,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保障,生活上得到照顾,精神上得到慰藉,笔者有如下七点建议。

  第一,建立适合农村的养老体系和保障机制。目前,我国正处在由居家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阶段。现阶段,党和政府对农村养老问题也日益重视,特别是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已有了初步设计和规划。当前就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而言,应仍然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养老中的基础作用。坚持走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建立以家庭为基础,以乡镇养老院为依托,以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生活救助和社会福利等保障机制,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市情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

  第二,加大对农村养老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在调查过程中,不少乡镇反映,乡镇敬老院是社会公益非盈利机构,应该按“七站八所”对待,纳入市、县财政统管范围,加大对农村老龄事业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力度,适度提高农村五保老人的供养标准以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和家庭经济困难的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市、县两级财政要合理安排老龄工作经费,保证老龄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老龄事业发展基金,逐步缓解敬老院运行资金缺口。据调查,乡镇敬老院要维持正常运转,至少每年需要支付所雇用服务人员10—20万元的工资,这部分支出应纳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中。

  第三,拓展养老机构和社会设施的服务功能。要进一步加强我市乡镇敬老院的设施建设,可采取公办公营、公办民营和公建民营等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运营效益。每个乡镇要建成一处集院舍住养和学习、娱乐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使之成为该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活动中心。此外,要依托乡镇及村级活动场所等设施,利用已撤并的乡镇中学、村小学等闲置设施,改造成农村老人文体活动场所。各乡镇中小学活动场地可在节假日、早晨、傍晚等时机向老人开放,为附近居家养老的老人开展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提供场所。

  第四,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和引进社会化服务。目前,各级政府受于财力的限制,各乡镇敬老院的建设规模和供养能力有限,五保老人入住尚难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等社会老人更没有入住机会。对此,可将“老年社会化服务项目”纳入市、县两级招商引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事业,引进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养老,发展家庭服务业,开发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使农村养老逐步形成一种产业。对现有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给予充分的鼓励、引导和扶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及在贷款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倾斜,以调动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第五,加强对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据统计,目前我市各乡镇敬老院共有服务人员约2200人。按照每10个或15个老人配备1名服务人员计算,目前尚有5500余人的缺口。针对当前我市农村乡镇敬老院服务人员不足且服务水平偏低、专业性不强等实际,利用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下转12页)(上接12页)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人员的职业培训,以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逐步提高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增强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

  第六、成立村级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协调解决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服务管理有关事宜,定期对老人的居住地进行安全检查,保证老人家庭的居住安全。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可利用农家大院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提供生活照料、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精神慰藉和文体活动等服务项目。此外,村党建活动室、农家书屋、学校等要支持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组织老人开展相关文体活动。

  第七、鼓励农村老人多种途径实现自我保障。过去,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赡养和土地收入。当前,要鼓励农村劳动者和老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以及个人储蓄,为将来养老做好资金上的准备,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只有多种途径结合起来,才能为我市农村老人建立一道安全可靠的养老屏障。

农村调研报告10

  一、基本情况

  位于临武县城西南部,是临武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成立于1995年,与西山国有林场实行乡场合一的特殊管理体制,分别与广东省连州市瑶安镇,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的浆洞瑶族乡及本县的武源乡、花塘乡、城关镇、武水镇、双溪乡交界。全乡总面积12652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2131.4公顷(国有9229.3公顷,集体2902.1公顷),森林覆盖率90.0%,是全县主要的生态公益林区。全乡辖6个村委会,36个自然村,总人口2289人(其中农业人口1947人、乡场干部职工342人、瑶族同胞856人)。

  境内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有丰富的幼植物资源,境内山高谷深,溪流纵横,河流小溪众多,主要河流有舂陵水和武水,分属湘江和珠江的二级支流,长河水库还是临武县城和周边乡镇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乡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大乡,旅游名乡,经济强乡”的总体目标,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于20xx年开始对西山国有林场实行了全面封山育,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20xx年12月,我乡依托异彩纷呈的生物景观,丰富多资的水文、天象景观及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成功申报了湖南绿谷国家森林公园,为我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林业资源状况以及楠竹开发基本情况

  (一)森林资源状况。全乡总面积12652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2131.4公顷,有林地9475.4公顷,目前共区划了生态公益林面积13万亩,占全乡总面积的68.4%,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0.11万亩,省级公益林面积8.5万亩,县级公益林面积4.3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4万立方米,毛竹462万株,杂竹619万株。年引进外资成立恒丰公司开发楠竹产业,恒丰公司承包部分林业用地面积为3017.3公顷,有林地面积为3017.3公顷,其中,杉木林面积904.8公顷,蓄积43873m3,松木林面积335.5公顷,蓄积3662m3,阔叶林面积570.9公顷,蓄积12505m3,竹林面积1072.8公顷3177146株,采伐迹地113.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0公顷。

  (二)林农生活状况。是一个以林业为主的山区乡镇,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林农主要实际纯收入来自林木销售收入以及与林木采伐相关的劳务收入,林农对林业经济还有很大的依赖性。据统计,国有部分林地在未禁伐前,至20xx年的年均采伐量为4490立方米,可实现木材销售收入年均317万元,可使林农获得林木砍伐劳务收入年均49.4万元;集体部分林地近五年来的年均采伐量为1000立方米,可实现木材销售收入年均40万元,可使林农获得林木砍伐劳务收入年均10万元;恒丰公司承包部分林地近五年来的年均采伐量为1880立方米,可实现木材销售收入年均75.2万元,可使林农获得林木砍伐劳务收入年均19万元。除了林场和恒丰公司的木材收入外,林农每年可获得林业及相关收入137.4万元,年人均林业及相关收入为1314元,20xx年我乡的人均农民纯收入为3766元,林农年人均林业及相关收入占年人均农民纯收入的34.9%。

  三、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思想观念转变难。部分群众对封山育林禁伐林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甚至对有关封山育林政策存在误解,认为封山育林就是封住了林农的生活出路。

  (二)集体部分林地管护难。在林场国有部分林地封山育林禁伐林木的`过程中,虽然我乡成立了专门的护林防火队伍,但仍难以杜绝盗伐林木的行为。在集体部分林地封山育林禁伐林木时,如何加强监管避免群众私自砍伐林木,如何避免群众各自为战严防森林火灾的发生,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需认真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恒丰公司承租部分林地禁伐难。按照林场、村民与恒丰公司签订的林地租赁合同,承包给恒丰公司经营的林地为4.5万亩(其中集体部分0.756万亩),租赁期为45年(20xx年-20xx年),在承包期内由承包方自主经营,并约定不能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因此,这部分林地不能实行禁伐,只能作商品林基地经营。如不能解除与恒丰公司签订的租赁合同,要对这部分林地实行封山育林将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四、对策和建议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封山育林要实行县、乡、村主要领导负责制,并将封山育林任务层层分解落实,采取县政府主要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的管理机制,签订封山育林责任书,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确保封山育林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要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要把封山育林的意义、政策、要求,不折不扣地宣传到社会各界,在全县上下形成共识,为封山育林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设立宣传专栏、张贴宣传布告、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进行更深入、更广泛、更普及的宣传,让封山育林政策深入人心,使广大群众真正懂得,实行封山育林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生态利益。

  (三)要因地制宜,合理区划。封山育林涉及内容多、建设任务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落实。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根据林地种类的不同,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制定封山育林办法,科学划定封山育林区域,要明确封山育林的时限和要求,将封山育林区域范围界定到乡村、具体到山头地块。

  (四)要理顺机制,加大投入。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封山育林工程的支持,确保资金落实。要加大对重点生态林区域内的承包商品林地的投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对封山育林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努力实现封山育林。对集体部分林地实行封山育林,可以参照恒丰公司补偿农户的标准(22元/亩),适当提高部分生态补偿金额予以兑现,以提高群众封山育林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禁伐补偿机制,补偿资金监管制度,定期进行跟踪检查,及时依法查处违规案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五)要加强监管,从严打击。对确定的封山育林区域,要制定管护制度,建立管护组织,明确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杜绝各种破坏行为的发生。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处理封禁区内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要切实搞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工作。

  (六)要搞好配套,让利于民。一是要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培育新兴产业,切实加大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并以此带动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大发展,使农民在培育保护林木资源的同时实现增收,提高农民封山育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切实搞好配套服务。除林业部门作好封山育林技术服务外,有关部门还要做好有关种植结构调整、畜牧养殖结构调整、沼气和节柴灶等新能源的应用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和优惠政策;对于耕地林地面积少的农户,由于获得的封山育林生态补偿较少,生活确害困难的,县民政部门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帮助其解决农村低保等,以解决林农后顾之忧,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推动大规模封山育林的成功实施。

农村调研报告1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宣读了XXX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在这种大背景下,本课题组X~X月通过对XXX部分县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和实践的考察,对全市推进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通过小村并大村、大村扩容和空心村治理,进行资源整合而建设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相配套的现代化农民居住区。

  XXX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要本着“规模要大、档次要高、功能要全、环境要美”的原则,坚持做到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试点先行、积极稳妥、量力而行。

  二、XXX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XXX市结合实际,确定中心村,整合自然村,抓好示范村,依据“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节约土地,保护农田”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发展产业为主线,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全市新开工建设的XX个试点社区开工建设XX个,其中XX个万人社区开工建设XX个、XXXX人社区已全部开工建设。累计投入各类资金XXX亿元,其中财政投资XXX亿元、整合部门资金XXX亿元、社会化运作资金XXX亿元。累计建成住房XXXX套,在建XXXX套。修建水泥道路XX条、总长XXXX公里,配套排污管道XXXX公里,铺设供水管道XXX公里,架设电力线路XXX公里。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制约XXX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因素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困难较多,全面高标准的推进该项工作,实现较大突破,还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主要途径是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增减挂钩,但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存在与现实脱钩的问题,因此,用地问题是制约社区建设的瓶颈。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来源单一、投入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

  3、农民收入偏低,拆迁有一定资金压力。

  4、高标准社区尚未成型,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四、XXX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

  针对XXX市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今后的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多元投资模式和良性融资渠道,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需求。

  一是将财政用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中建设道路、文化广场、水电等各项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支持效果。

  二是要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资捐物、投工投劳,支持和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是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四是要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五是通过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有偿转让,积极盘活建设资金。

  2、遵循城市化进程规律,以高起点科学规划确保有序建设。我们要遵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着眼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制订高标准,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等。

  3、实施重点突破,强化示范带动。对已启动的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从中选取部分具有较好条件的社区,作为全市社区建设的示范点,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4、完善服务体系,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建造一个集居住、购物、办公、教育、医疗、健身、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高尚社区。具体来说:

  一是着力推进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二是着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是着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四是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6、以农民合作组织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联结,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同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不能孤立进行。

  2、要保证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

  3、要踏踏实实,量力而行,稳步前进,不能急于求成。

  4、要实事求是,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不能脱离实际。

  5、要防止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发生新的败。

农村调研报告12

  为加快德阳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促进城乡体育事业统筹协调发展,提高服务全民健身的能力与水平,推动农村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度“一要点五计划”工作安排,9月27日,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龙率领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开展我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情况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来到旌阳区孝泉镇体育广场和广汉市三水镇文体广场、易家河坝竞钓基地,了解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使用和管理情况,听取了市体育局关于我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生工程,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同步建成小康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为民办实事,加大了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体育惠民工程占全市1432个行政村的85%以上,农村全民健身工程覆盖70%的行政村。

  一、我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主要做法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村全民健身体育中心户的建设,是我市各级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探索农村全民健身和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是解决农民群众健身“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解决农村体育健身场地和健身指导滞后的有效途径和新方法;是加大农村体育投入,促进城乡体育统筹协调,提高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城乡体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多渠道加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针对近年来农村人口对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需求不断增加的需求,我们坚持以“体育惠民”为载体,积极加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投入,努力推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一是采取政府办体育,出台《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实施办法》,以购买公共服务为试点,加大了财政投入,推进体育公共服务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企分开,实现管办分离,促进了农村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工作;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加大对农村、偏远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20xx年以来共争取建设资金2581万元,争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项目4个,社区多功能项目2个;三是利用体彩公益金建设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二)将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之一,是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示当代新农民多彩生活的舞台,在区域和村落的文化生活中,需要为农民群众建设和提供交流交往、休闲娱乐和“求知、求美、求乐”的空间,经常性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引导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成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三)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体育骨干队伍。一是努力为有体育健身站点的乡镇配备体育设施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从资金、器材、项目和人员培训上支持乡镇组织体育比赛及活动,同时鼓励乡镇自筹资金或利用社会资源改建、新增体育设施;二是注重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全市65%以上的街道和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45%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初步形成了遍布城乡、规范有序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三是每年对乡镇培训二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乡村科学健身及普及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技能,村镇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同时,组织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利用节假日、大型活动、“三下乡”等契机开展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的指导服务。每年在县、区、乡三级免费开展体质检测近4000人次,为3600余人次出具了健身指导报告。

  二、我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效显著。自20xx年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来,全市共建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07个,农村体育中心户167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个、县级体育中心7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个、全民健身苑85片、全民健身路径953条,体育惠民工程占全市1432个行政村的8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8平方米,仅20xx-20xx年就新增农民健身工程508个,争取资金1579万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农村体育中心户数量覆盖全市70%的行政村。

  (二)农民科学健身水平不断提高。健身广场、晨晚练健身点遍布乡村各角落,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为农村人口就近就便锻炼健身创造了条件,通过广泛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做好科学健身示范,发挥志愿者正能量开展义务宣传活动,发挥集体展示吸引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发挥科技监测技能提供科学健身个案等,不断提高了农村人口全民健身和科学健身水平。

  (三)体育特色活动、品牌项目众多。体育设施建设和选址充分考虑人气、交通、地域等综合因素,注重在县、乡进行体旅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县一品”和“一县一特”,扩大体育消费。打造了旌阳区龙狮、广汉市三星太极、什邡市健身球操、绵竹市广场体育舞蹈、中江县巴蜀太极、罗江县柔力球等一批特色体育活动;罗江户外运动、绵竹滑翔飞行、广汉钓鱼、什邡山地自行车、中江赛鸽、旌阳休闲骑游等六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通过打造“一县一品”和“一县一特”,使体育旅游、体育休闲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当地就业,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村体育设施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加强对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农村体育建设现状与农村群众的健身需求还有差距,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一)对农村体育设施投入不足。对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够,特别是地方财力支持有限,一些地方的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行存在困难。

  (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不均衡。现有的露天体育场地设施陈旧,活动器材和设备缺乏,一乡一站、一村一场建设还不达标。当前更注重“一村一场”的覆盖率,一些边远村庄农民健身活动难开展,又弱化了体育场地的服务功能。

  (三)已有农村体育设施缺乏管护。农村体育设施缺乏甚至从未养护,降低了器械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村社组织缺乏对体育设施管养,当地群众利用体育设施打麦子、堆桔杆等,加剧了对健身场地和设施的损坏。

  (四)农村体育设施应用不充分。一方面符合农村特点的农民运动会等活动开展少形式单一,已建体育设施应用不充分,另一方面已建体育设施与农村群众的需求脱节,如篮球设施当前在农村适用性不强,而群众基础较好的传统体育项目及其设施建设不足。

  (五)农民健身服务组织不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健身活动,但农民健身服务组织不够完善,缺乏健身俱乐部等民间组织机构,也缺乏对使用体育设施的有效指导和利用。

  四、对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建议意见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发展农民体育事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体育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是全民健身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难点,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短板”。要大力发展农民体育事业,补齐农村体育健身这块“短板”,推动城乡健康事业协调发展,使全民健身计划真正成为全民幸福计划。要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健康中国20xx”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xx—20xx年)》和《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着力推动全民健身持续向农民覆盖和倾斜,满足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阵地建设十分必要。

  (一)加强领导,推进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要把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地方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督导,年终有考核;地方各级要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发挥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经济和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要树立健康奔小康,无病治穷致富的理念;将文化下乡活动与乡村体育活动相结合,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健身的意识。

  (二)农体融合,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要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生产生活为基础,配合创建宜居乡村、宜业田园和体育健身休闲特色小镇,促进农民体育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探索创建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和运动休闲特色乡村,统筹规划建设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结合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美丽村庄建设、老村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因地制宜,同步规划,充实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建设。

  (三)为民务实,加强一村一场设施建设。把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同各级政府“为民兴办实事”相结合,与实施扶贫攻坚项目相结合,优先扶持贫困农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努力争取体育“惠民工程”项目、“一村一场”工程项目、资金和器材,加强乡镇文体站和村级健身场地建设。

  (四)加强培训,发展壮大农村体育队伍。要结合农村群众的喜好和特长,鼓励各类学校体育教师赴农村普及健身知识,支持和引导农村群众参加各类体育培训班。积极培养、培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带领农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发展农民健身民间组织,逐步提高农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水平。

  (五)农体健身,农味农趣促美丽乡村建设。

  要传承推广民族、民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充满乡村气息、体现农耕文化、具有农味农趣,突出当地产业特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资源优势,融健身娱乐、表演观赏和比赛活动于一体,农民愿参与、能参与、乐参与,形成“一地一品”的特色项目。利用“全民健身日”、节假日等时间节点,经常性举办农味农趣运动会、美丽乡村健步走、快乐农家广场舞等丰富多彩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要将体育健身科学知识、器材用品、健身项目、赛事活动下乡等农民体育工作纳入“三下乡”活动内容,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常态化、制度化和生活化。

农村调研报告13

  为了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促进农村公路健康有序发展,我们于近期就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这次调研认为,近几年,特别是“xx”规划以来,我市抢抓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掀起了建设农村公路的热潮,农村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公路路况水平、通达深度、路网等级等得到了很大提升,形势令人振奋。农村公路建设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桥梁与纽带。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明确目标,及时制定规划,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农村公路的建设步伐。

  (一)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xx”以来,我市共筹措建设资金63899.8万元(其中中央及省补助资金29072.4万元,自筹资金34827.4万元)。共下达通畅工程计划项目723个, 673公里,通达项目22个,42.8公里,渡改桥项目2 个(其中永久性桥梁 6座,人行桥3座,码头改造2处)。到目前为止,已实际完成通畅工程750个行政村,通车里程达到 737.95公里,通达工程完成9 .3公里,通达率达到 00%,通畅率达到82%,渡改桥项目完成永久性桥梁 4座,人行桥3座,码头改造2处,在建桥梁2座,已完工85%的工程量。全市xx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给农村群众致富插上了翅膀,当地的农产品和土特产便可以及时走出山门走向大都市了,这样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从而达到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的目的。

  (四)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农村公路建设是基础设施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设好农村公路,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调查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总体布局不是很合理,没有科学的统筹规划。目前我市的农村公路硬化大部分是以以前的机耕路为基础,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与布局,大部分只考虑自身出行方便,导致部分农村公路存在坡大弯急、车辆难行的现象,甚至个别地段成了“断头路”、“迂回路”.

  二是配套资金缺口很大,导致相当一部分村因农村公路建设负债累累。上级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补助标准很低,4.5米路基的每公里仅补助 7万元,3.5米路基的每公里仅补助 2万元,资金缺口少的在20万元公里以上,多的则达30万元公里以上,除了国家投入的这部分资金以外,由于我市财政状况不佳,无力安排配套资金,只有极少数经济条件好的乡镇配套了少量资金,因此,落实缺口资金的压力只能全部由村级承担了。为了彻底改变村民出行难的现状,很多村便不惜举债建设,对于一些负债运转的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三是建设质量总体不高,相关配套设施不到位。由于农村公路建设点多、线长、面广,在大规模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对质量监管尤其是现场质量监管难以到位,加上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聘用的当地农民工,缺少施工经验,对砂石级配和水灰比的规范要求知之甚少,操作中很难把握到位。而村干部和村民义务监督员既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又未接受过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想监管却难以监管到位,导致部分项目存在质量隐患。从技术等级来看,农村公路普遍等级低,道路宽度不够,按规定,3.5米的硬化路面应该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会车处,但有相当一部分村为了降低成本而没有按规定设置,一到车流量大时便造成车辆堵塞。同时,道路硬化以后,与之相配套的路肩基本没有配套到位,大大降低了通行能力,在路窄、弯急、坡陡处没有设置相关交通标志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导致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四是没有完善的管养措施。由于我市尚未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加上市、乡(镇)、村三级财力有限,无法有效保证管养所需资金,管养人员没有落实到位,通村公路除部分路段设置水泥墩限制重车通行外,大都处于失管失养状态。部分群众护路、养路、惜路意识淡薄,在公路上乱堆乱放现象时有发生。如湄江到七星的通乡公路建成以后,由于一些严重超载的大货车长期自由通行,致使公路长期超负荷运行,严重损坏了公路路面,在短短几年内,该公路已是面目全非。

  五是农村公路建设中没有履行招标程序的项目普遍存在。由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国省补助严重不足,要求村级自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殊性,有相当部分项目便没有经过正规的招投标程序,而是由村级组织自行确定施工单位。加之大部分村的当初上报并经批准的补助里程小于实际设施的里程,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能承包项目,便承诺只要村级筹措自筹资金,国省补助由其向交通部门争取,而交通部门的计划是早已定下来了的,调整的可能不是很大,于是便出现了很多已经实施了项目却得不到国家的补助,导致部分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无法到位,从而引发一些新的矛盾。

  六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审批程序不规范,利用率很低,侵占耕地的现象很严重。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高潮已经掀起,已经到了村与村,组与组,甚至户与户之间的相互攀比,于是,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村民便不管国家的补助能否到位,也不经过交通、国土、规划部门的批准,便自行筹资动工修建公路,这样,势必造成耕地的侵占以及公路的私有化,而一些私有化的公路平常基本上没有车辆通行,这样势必造成公路的利用率很低,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三、建设好农村公路的`建议及意见

  (一)、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议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定期研究、定期部署、定期督促。各乡镇要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专门抓的工作责任制,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指挥协调等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确保建设顺利推进。要进一步对农村公路建设实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当前,要坚持规划先行,抓紧做好“xx”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超前谋划,突出重点。认真总结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xx”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衔接,使规划得到上级的认可,确保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要积极向上反映情况,争取国家对我市“xx”建设规划的规模和总量确定后,根据各地实际将资金安排到具体项目上。要按照国家关于“xx”规划编制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做好乡镇和建制村通畅工程、农村公路的升级改造工程及断头路和联网路建设工程的编制工作。增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向边缘地区倾斜力度,优先安排主干村道公路的规划建设,确保能够解决更多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二)、多方筹资,政策配套,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资金保证。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因素。可采取“上级部门补助一点,农村群众筹集一点,在外人员捐献一点,联系单位赞助一点”的办法,建立国家、省、市扶持、乡(镇)主体投资、社会融资、群众投劳相结合的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将交通、扶贫、农开、退耕还林、土地开发等项目中所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做到标准一致,项目资金从一个口子出,工作同步,避免同样的建设,出现不同的补助标准和项目重复实施的现象发生。

  (三)、精心组织,加大监管力度,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质量保证。一是严格按规划和设计施工。市交通职能部门要严格统一勘测和编制规划,所有项目,特别是新建项目,必须报市人民政府核准后方可实施,对未经批准擅自建设的项目,除由国土、规划等部门从严处罚外,交通等部门坚决不予安排项目资金,彻底改变目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侵占耕地的现象。二是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交通部门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指导,尤其对施工环境较差、难度较大的项目更要加强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明确施工单位、乡镇以及村级组织的责任。加强对村干部及村民义务监督员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担负施工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工作。对主要材料要从严把关,建议对水泥、石灰、沥青等外购材料,凭出厂合格单由农村公路管理局提取样品,由相关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三是从严要求,确保相关配套设施到位。对已建成路段的错车道设置、路肩培土、急弯和危险地段的警示标志及安全防护等附属设施补救到位,对在建的路段要求在实施时同步到位。四是要坚持合理造价和工期,严格基本建设程序,按技术规范施工作业。坚持项目业主法人制、设计使用年限终身制、社会公开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建立起“交通行业指导,社会质量监理,村民代表监督,施工单位自检”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建设质量,促进农村公路建设健康发展。

  (四)、建管结合,尽快出台我市农村公路养护办法,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后续保障。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数量和公路里程的增加,若不切实改善这种重建轻养、失管失养状况,将会使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还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有违农村公路建设的初衷。因此,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我市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一是要认识到位,加强对管养单位和沿线群众爱路、护路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养路、护路思想培养教育,牢固树立“三分筑路,七分养护”的思想,提高养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二是要制度到位,尽快出台我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实施方案,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养护正常化、规范化;三是要责任到位,采取“谁受益,谁养护”的方式,通过突击养护、日常养护、抓示范路等方式,充分调动乡镇、村组和广大农户养护的积极性。要大力推行“农村公路民养化”.通过协议、承包、委托养护等办法将养护责任明确到村、到组、到人;四是相关保障措施要到位,在做好养护工作的同时,市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局要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将清理路障、治理超载作为工作重点,严厉打击有损农村公路的行为,为农村公路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五是要确保养护经费的到位。采取市财政从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中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拨一点,乡(镇)、村财政补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模式,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经费渠道,为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宽量大,任务非常艰巨,它需要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同心合力,科学规划,精心建设,强化管护,只有这样,我市的农村公路才能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农村调研报告14

  XX是一个农业大县,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建设好农民的家园,从而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XX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一要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继续坚定不移地把菜、瓜、果、药、茶作为主导产业,进一步巩固“全国无公害示范基地”的成果,以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以瓜菜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着力开发以柑桔、木瓜为主的林果业,不断提升以黄姜、板蓝根等中药材为主的'药材产业,择优发展以优质猪、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

  二要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围绕市场发展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加快以县城为中心,着力构建鄂西北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强化市场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三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好的企业和项目,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一是依托资源建龙头,抓紧建设一批以木瓜、柑桔、蚕沙等深加工为主的龙头型企业;二是整合资源壮龙头,加大资金倾斜力度,不断壮大郧特粉丝厂、肉联厂、白羽乌鸡公司等一批“老”字号的龙头企业;

  三是优化环境引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XX发展;

  四是转化体制变龙头,引导和支持部分事业单位走向市场。

  利用生态提升农业XX较之发达县市相比较,县内工业较少,生态环境良好,着力打造秦巴绿色屏障,不断发展生态型区域经济。一要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和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色工程、污染防治工程、生态村镇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把“五改”(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栏)、“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息、通沼气)、“三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园净化)建设作为切入点。全面实施以“绿色基地、绿色加工、绿色营销”为主的“三绿”工程。二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龙之故乡、神奇郧阳为品牌,抓紧恐龙时空隧道、恐龙模型和恐龙科普、恐龙展馆的立项和建设;并以此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三要不断发展休闲农业。XX境内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国道沿线大力发展“农家乐”,以满足人们节假日到近效休闲、娱乐、体验生活、采摘食用品的需要。

  依靠科技改造农业依靠科技,才能不断改变农民传统的手工插秧、鸡鸭散养、人畜混居的生产生活状况。

  一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力争通过3—5年的教育培训,使全县每户达到一个科技明白人,每村至少涌现5—10个专业大户,每组至少有5户科技示范户。同时,要根据XX的产业布局,科学确定科技成果的推广内容。

  二要注重农业科技园建设与引导作用。近年来,XX县直单位在柳陂等乡镇建立了花卉、苗木示范园,优质蔬菜示范园,高产油菜示范园,优质水果示范园,中药材示范园,使农民学到了很多实用技术。

  三要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在全县选择3—4个条件较好的乡镇作为示范,积极推进农业优质化。打好“郧阳调水源头”、“汉江”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域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村调研报告15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当前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为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今年以来,江都市继续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运作机制,突出合作效益,强势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一、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效用

  当前,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切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强了农村土地经营活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

  (一)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创新激发活力,合作提升效益,土地股份合作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有力的“推进器”。

  一是促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坚持土地股份合作与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相结合,创新土地流转形式,推进土地经营规模化、园区化,增强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至目前,全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到180个,入股面积达10.5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48.5%,其中经营高效农业的面积占60以上%。

  二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发展实现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维护了农民土地收益权,解决了部分农民转移就业的后顾之忧,推动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同时吸纳农民到合作社务工,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是实现了稳定的合作收益。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现了土地变资产、农民成股东的转变,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的保底分红和二次分配办法,为农民股东实现稳定的股权收益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江都市吴桥镇宝盛园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吸纳732户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入股面积5052亩,重点经营高效蔬菜产业,亩产值1.6万元,亩均效益6000元,入社农户比其他农户人均多增收1000元。

  (二)农民组织程度不断提高

  土地股份合作将分散的土地有效整合,实现农民土地使用权入股经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了农民市场主体地位。

  一是强化了利益联结机制。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统一经营,节省成本,追求合作经营效益最大化,而农民将土地使用权入股,其目的也是追求更高的经营收益。农民与合作组织利益趋向的一致性,是增强农民与合作组织紧密联结的直接动力,推进了农民的组织化。

  二是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实现了土地分散经营向集约、规模、高效经营的转变,农民个体经营向集体决策、统一经营的转变,增强了农民合作组织凝聚力,提高了合作社市场竞争力。

  三是提升了农民合作意识。通过建立“三会”制度,完善民主议事、决策机制,明确界定股东权利与义务等,增强了农民民主意识、市场意识和发展意识。

  (三)农村经营机制活力增强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创新了农村土地流转与经营方式,实现了农民与合作社的双赢。

  一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紧密联结,促使农民不断追求合作社经营利润最大化,进而提高合作效益和农民股权收益分配水平。因此,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是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二是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合作社依托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将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引入合作社,切实提升了合作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包装合作项目,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或其它资本投入发展,增强合作社发展实力。

  三是提高了农村土地产出率。土地股份合作机制规范了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用活了土地经营权,解决了农村土地经营不活、发展层次较低的问题,以全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大大提高了土地经营收益。

  二、当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土地股份合作社法律地位不明确。土地股份合作社类似于股份合作制企业,但法律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没有明确的界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没有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纳入到合作社范畴,致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缺少法律支持,其发展和运行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是少数土地股份合作社效益不够明显。目前,部分合作社将土地以内股外租型方式承租给农业种植大户,只收取固定的'承租金,合作社再将承租金按照股份分配给各股东,这种经营模式并没有直接从市场经营层面来带动农户发展,难以体现股份合作机制的优越性。

  三是运作机制不够完善。少数合作社在运转机制上还不够规范;合作收益分配办法比较单一,缺乏绩效和激励分配机制,“二次分配”制度不够健全。

  三、稳步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按照“有序、规范、高效”的要求,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加大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发展力度,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

  在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下,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机制,增强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权能,切实提高农民市场主体地位。

  其一,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不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不变”。这一表述不仅表明了农民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稳定,而且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一方面,继续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既不能改变农地集体所有的性质,更不能改变家庭经营的组织形式,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农民的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在此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法律和制度建设,加快实现农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物权化、市场化、资本化,加速农村土地使用权立法保护进程,用法律形式真正肯定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的首要前提是稳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是否愿意流转,以何种方式流转,以及流转期限等,都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以行政措施强制推动,以免发生矛盾纠纷,造成农村基层社会不稳定。

  其二,扩大农民的土地处置权。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缺失,造成了农地征用制度不公平、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保护等现象。因此,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必须要增强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能。一方面,要赋予农民实质性的土地处置权。在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通过扩大农民的土地处置权,让土地经营活起来,充分体现土地的资本功能,使农民享有对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享有包括使用权继承、有偿转让、转包、入股、联合经营、抵押等权利在内的较充分的处置权,从而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成为具有实质意义的包含使用权、转让权、继承权和抵押权于一体的土地财产权。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处置权配套制度。放开土地处置权能会不会导致农地私有化、土地兼并、农民失地而流离失所?这些都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配套制度,使农民的土地处置权在充分实现社会保障功能的前提下稳步实施。

  其三,提高农村土地市场地位。当前,农地不具有与国有土地平等的产权地位,被征用时所得补偿仅仅按照土地的农业生产价值进行补偿,与国有土地市场的价格相去甚远,农民实际上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收益。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中指出,要“完善征地补偿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这为逐步提高农地市场地位作了突破性的规定,在这一基础上,继续统筹城乡土地市场,要确立起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平等的市场地位,在集体土地转变成国有土地并进入市场买卖时,建立公正、平等的财产权利制度,确保农地市场价值和农村集体以及农民收益。

  (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当前,农村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尚未形成,土地流转形式主要以集体组织推动、农户间自愿或中介组织带动等为主,通过市场带动的形式较少,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土地资源达不到最优利用状态。因此,推动农地市场化运作,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农地资源配置,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措施。

  其一,完善农地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农地流转行为,健全农地市场运行机制,要坚持“自愿、公平、效率”原则。首先,坚持流转自愿原则。这是促进农地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要求,是保护农民利益的必要前提,是《土地承包法》的要义所在。其次,土地流转价格要遵从市场需求定价,体现市场公平性。按照市场的运行规则和需求来合理定位土地流转价格,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不受损。第三,要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导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引导土地向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农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地经营效率。第四,建立土地流转收益递增机制。目前,许多地区土地流转价格一般是一定几年不变,缺乏农地流转收益递增机制,在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的同时,应当完善土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构建起土地收益递增长效机制,充分实现农民的土地权益。

  其二,构建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农村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是推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为规范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当前,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核实农村土地资源信息。针对地区实际,对本地的土地承包面积、承包主体、土地经营现状、土地经营趋势等作一详实调查和梳理,将这些信息分区域、分层次、分期限、分用途进行汇总,统一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以便及时了解本地的土地资源详实信息,掌握土地资源现状,为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第一手基础资料。二是实施土地资源信息动态管理。建立信息平台,注重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的动态情况,充分反映承包农户土地经营的现状、流转意愿、拟采取何种方式流转土地等信息,为土地经营主体提供有效的信息。三是强化土地资源绩效管理。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法保护作用,为农民的土地承包现状以及变动情况提供佐证,有效防止他方非法调整农地、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行为,这也是进行农地资源绩效管理的基本要求。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平台要充分体现出农地利用的最优方式、区域优势条件状况,以及土地利用投入状况等,以此为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生产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提高合作效益,增加农民土地收益

  合作是前提,效益是核心,增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内生发展活力,提高合作经营效益,实现农民土地收益持续稳定增长,是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的基本动力。

  其一,注重“三个结合”,提升经营效益。一是注重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培大育强农业特色,推进品牌经营,提高品牌效益。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运作土地股份合作制缺乏丰厚的外部利润条件,因此,要充分挖掘内部效益,重点要选好经营项目,要结合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突出农业产业特色化。二是注重土地股份合作与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相结合,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扩大规模效应。过于分散和规模过大都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要依据地区条件和特点,把握规模经营尺度,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效益最大化。三是注重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相结合,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充分吸引和利用外部强势资本投入农业,提升农业项目化建设水平,有效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其二,创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效益。内股外租型是土地股份合作最简单的形式之一,要逐步推进租赁型经营向参股经营、合作经营或自主经营等形式转变,切实增强土地股份合作内生活力,构建起稳定的农民股权收益增长机制。

  (四)规范运作机制,提升合作经营层次

  坚持量质并举,完善土地股份合作运行机制,努力提升土地合作经营层次。

  首先,健全“三会”制度,增强合作社领导带动力。一要建立健全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二要加快培育合作组织领头人,增强引领合作组织发展能力。合作组织的关键在于效益,而效益只有通过市场经营才能实现,如果一个合作组织建立起来不能真正面向市场、走市场经营道路,则合作组织如同虚设,因此,发展合作组织必须要大力培育好的领头人,重点要加强其驾驭市场的能力培养,增强合作组织核心动力,引领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其次,推进法人登记,明确市场地位。与工商等部门协调,创新登记办法,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性质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明确土地股份合作社法人地位,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力。

  第三,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合作社规范运行。按照政策要求,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社内部财务单独建帐,规范会计核算,有条件的合作社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委托镇经管站代理记帐、核算,提高合作社财务管理水平。结合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推进合作社财务公开,提高合作社运行透明度,确保规范运行。

  第四,加大初次分配,健全再分配机制。收益权是股东的基本权利之一,如何实现股权收益最大化是合作社经营的重要目标。在提高农民股东保底分配额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多形式、多环节的利润再分配方式,加大“二次分配”比重,切实增加农民土地资产性收入。

【农村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调研报告04-03

农村现状的调研报告01-05

农村饮水调研报告03-13

农村沼气调研报告01-01

农村情况调研报告07-03

农村低保调研报告11-23

农村医保调研报告12-31

农村挂职调研报告12-31

农村问题调研报告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