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端午节由来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由来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由来教案1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单元是民俗单元,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在欣赏民俗风情画中感受日常生活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一文,作者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行文闲适自由,语言雅俗共赏,趣味盎然。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但对于作者汪曾祺及其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缺乏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恰当适时的进行民俗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设想:
学习本文注意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联系生活,进行品读活动,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朗读训练和品味语言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欣赏范读让学生整体的感知文本,设计合作探究及体验感悟的环节,通过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让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拓展迁移环节中引导学生深刻反思,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理念:
1、重视朗读和默读,使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2、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是开放的学科,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教师利用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大课堂容量;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信息,体味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以合作探究和体验感悟的方式,让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2、通过搜集资料,交流讨论,引起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培养生活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强朗读和品味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引导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搜集整理有关作者及其散文特点的资料、端午节的资料,制作课件。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划出疑难之处,提问题。(课前汇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幕显示)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请同学们说出下列古诗中表示的民间传统节令是什么?我们这里在过节时有哪些习惯?
乙卯重五诗
(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学生互相补充回答端午的有关习俗)
(此环节借助多媒体,通过创设情境,由古诗引出民俗,引出端午吃粽子的话题,再从食文化的角度,自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今天学习的这篇回忆性文章是关于端午节的。请同学介绍有关作者的情况。你们知道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学习这篇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你就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些许的滋味。
(学生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屏幕出图片、简介。进入对文本的学习)
二、自渎感知、整体把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或默读或小声朗读,思考:(屏幕显示)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本文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可是为何要从端午的风俗写起?思考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2、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这个环节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屏幕显示)
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
端午的风俗(铺垫背景)
结构闲适自由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前两个部分的统一)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根据学生课前提出的质疑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整理探究题。(屏幕展示)
1、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风俗活动给孩子带来的乐趣?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充满了怎样的感情?作者对这种很小的事情津津乐道,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本文结构上闲适自由,学生预习时会有疑惑,教师课前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内容的先后确定问题的序列,制定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可控性讨论探究,随时调节教学行为。当然课堂上学生自然生成的.问题和思维的亮点,更应随机点拨和鼓励,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作者行文如流水,自然而然中流露独特的感受。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合理的背景,写“端午的鸭蛋”自然水到渠成。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汪曾祺的文章在结构上的闲适自由,语言也别有特色,下面我们重点探究他的语言艺术,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名声久远
问起籍贯会肃然起敬
上海店里会特别标明
双黄鸭蛋会成批输出
感情“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
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
以北京鸭蛋相比
系百索子、挑鸭蛋、挂鸭蛋络子
蛋壳装萤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关注生活细节,对儿时生活怀想。小事情,大态度。
引袁枚文作证
四、品味语言、体验感悟(屏幕展示)
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精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研读,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从文章中找例子,揣摩语气、感情,读给同学听.
(屏幕展示)
口语化:短句平淡有味亲切自然
方言(口语)脱口而出直率朴素雅俗共赏
文学性:文言(引古籍)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运用语言造型动感传神
(这个环节设计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重在体会作者平淡有味、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感知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
小结:
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词句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作者融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生动传神、风趣幽默,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屏幕展示
1、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感觉到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爱之情。我们能否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请你结合收集的资料料,以导游的身份来讲解。
(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同学边讲边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分享信息。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由对民俗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对文史地哲等知识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表现欲。)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屏幕展示)
我县春节期间各地舞龙灯、跳五猖的一些图片;郎溪非物质文化遗产---姚村乡《云舞》在市里参加演出的图片。学生谈一谈我们家乡在保护民俗文化方面做了那些工作?还有那些民间文化正在淡化和消失?
(屏幕展示)
2006感动中国候选人:冯骥才
冯骥才,中国著名作家、画家。近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从1994年开始,冯骥才拿出自己几十万元的稿费,用了三年时间,请100名摄影师,把天津老城“地毯式”地拍摄下来,并浓缩在一本图集之内。此外,冯骥才的视野还“锁定”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化遗产,跑遍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市,边指导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边进行民间文化抢救。冯骥才目前和将要积极奔走的工作包括:将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出版2000多个民俗县集本;出版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向联合国推荐一批文化遗产名单;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
(屏幕展示)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但是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有人在默默的做着“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有人已经将传统节日逐渐淡忘。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抱怎样的态度呢?
(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民俗是国民和国家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民俗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同时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包容性的对待外来的事物,从而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小结:
本文让我们领略到江苏端午节的民俗风情,也欣赏了作者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和平淡而有味语言。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它的保护与传承,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反而知道不多,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深入的了解、保护自己的文化,让它发扬光大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成为全世界的财富。
板书:
端午的风俗口语化
端午的鸭蛋家乡的鸭蛋文学性
端午的鸭蛋运用语言
六、点评
本文在语言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我在设计中,以语言为立足点,反复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语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验感知达到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目的;如今的中学生对于众多的民俗是相当的陌生,这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借助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增加了解;还指导学生搜集、调查、整理各方面的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课文所写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民俗又是国民和国家文化联系的血脉,民俗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关注社会,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的知识,对生活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能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珍惜传统文化,避免盲目崇洋的目的,从而达到道德教育和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端午节由来教案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课文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然后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诗人屈原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讲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秦国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了。这部分内容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辅佐楚王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深受百姓爱戴。但他却遭到权贵的诬陷,被楚王流放到南方。但他仍然热爱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写了很多爱国诗歌。楚国被秦国侵占后,屈原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课文第5、6自然段讲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得知屈原投江后,老百姓先是“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接着讲人们没有捞到他的尸体时,又把“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江里祭奠他,祈祷江里的水族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蛟龙,使它无法张口。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然后讲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祭奠屈原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讲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有些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有的内容学生不太清楚,如端午节的由来及其意义。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心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认识“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然后同桌或小组同学间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并互相检查是否会认这些字。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纠正读音、识记字形。
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戴”“驾”2个字字形较复杂,要重点进行指导。
3.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使学生对端午节的由来和爱国诗人屈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改善”,所以百姓对他十分爱戴。即使他被流放,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还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当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时,他十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正因为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所以在他投江自尽后,人们十分悲痛,想方设法祭奠他、怀念他。
5.屈原投江后,百姓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学生交流讨论时,要抓住课文第5、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来理解,并适时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老百姓对屈原的爱戴和怀念。如“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这一句,“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又如有人梦见屈原很消瘦,以为是水中的蛟龙鱼虾吃了人们投下的食物,“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一句,是说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想找出一个办法让屈原能吃到食物。“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6.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再让他们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先可以在小组里说一说、评一评,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还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把端午节的由来说给家长、好伙伴听。
7.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辅佐:协助。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汨罗江:发源于江西,流入洞庭湖。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以赞美、禀告、感谢、恳求等方式,向天、地、神等祷告,求福消灾。课文中的“祈祷”包含有“恳求”的意思。
2.介绍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文成公主进藏》和《猎人海力布》。
端午节由来教案3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
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板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忠诚爱国不畏权贵关爱百姓
百姓十分爱戴万分悲痛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端午节由来教案4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三———六自然段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屈原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人们对他的崇敬、爱戴与怀念之情。
3、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屈原的爱国忠心。用自己的话说端午节的由来,会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资料〈怎样复述课文〉
一、谈话入题
上节课我们就开始学《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了。谁来告诉我你通过上节的学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把握课文脉络
师:端午节是因什么而引起的?
板书:起因:屈原投江后人们主要做了什么事?板书:人们:投食物祭奠后来呢?(每年五月初五都投放粽子)结果怎么样?
板书:结果:形成了端午节
三、深入学习课文
过渡:理清了课文的基本线索,我们现在来深刻领会课文的内容。
1、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师注意学生的发音、语气等,并相机指导。)
师:独立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A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B他对国对民的贡献
C遭到权贵诬陷,被楚王流放
D流放时依然爱国爱民(《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尤能表达屈原对处于苦难生活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哀怜。)分别读出描写这几方面的.内容,并谈谈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抽小组读后提问:屈原为什么要投江自杀?(抓住“悲愤”来理解。)他因何而悲?(报效祖国无门,自己和祖国同胞都成了可悲的亡国奴。)因何而愤?(为昏庸的楚王和祸国殃民的奸臣权贵们。)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屈原不愿苟且偷生,具有真正忧国忧民的情怀,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表达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决心,因此更加深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过渡:如此忧国忧民深受人们崇敬爱戴的忠诚之士突然投江自尽,人们有什么反应?
(1)抽生读第4自然段
(2)同桌讨论:屈原自杀后,人们做了什么?(抓住“放声大哭”、“大声呼唤”、“沿江打捞”、“投”、“祭奠”“祈祷”……)
(3)理解重点词句。看课文后面第三题,比较句子,体会哪句好,为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人们怎样的心情?(万分悲痛,崇敬爱戴、怀念……)
(4)小组有感情地读这一自然段,评价。
(5)师:后来,人们怎么又往江里投放粽子?默读第六自然段,回答。
(6)理解重点词句子看课文后面第三题,比较句子,体会哪句好,为什么?
小结:从中表达了人们热爱屈原的思想感情。
四、端午节的形成
全班齐读“从此……等习俗”
五、复述课文
1学习资料《怎样复述课文》,掌握复述技巧。
2小组练习复述本文。
3上台来复述给大家听。(可以参照课文和资料)
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懂得一个什么道理?(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我们应当了解每个节日的由来,才能让这些传统节日过得有意义。)
六、家庭作业
回家把端午节的由来说给家人听。
端午节由来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屋檐、佩带、措施、诬陷、传颂”等词语。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
(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
(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
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1)出示课件:屈原万分悲愤,就在……(悲痛悲伤)
(2)想想为什么填写悲愤?(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理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作业
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2、写出课文中词语的相应近义词。
3、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读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爱戴——辅佐——诬陷——流放——
二、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填写题词。
(1)题词:端午节的习俗有()()()()。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2)屈原为百姓()(3)屈原()屈原投江后,百姓们()、()、()现在的端午节()
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4、全班交流。
三、资料扩展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小报。
端午节由来教案6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活动准备:
1。挂图30号;《小朋友的书·我爱夏天》
2。ppt,粽子;香袋;长命缕;雄黄酒;龙舟图片。
3。建议家长事先为幼儿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
活动过程:
1。了解端午节有关物品。
师:(教师出示粽子,龙舟,香袋,长命缕,雄黄酒图片)小朋友看看图片,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他它们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龙舟(船),香袋
师:我们可以在图片中看到粽子,有龙舟,有香袋,还有的师什么东西呢?有没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
师:图片中的东西一起复述一遍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在哪里见到的?
幼:见过。家里,商店里
师:现在,我们在家里,店里很容易看到这些物品,那小朋友们知道这些东西是在哪个节日里要用到的吗?
幼:端午节师:老师听到好多小朋友说端午节,你们是怎么知道端午节的.呢?
幼:我爸爸/我妈妈
给我讲的。
师:小朋友们很认真,把爸爸,妈妈告诉你们的节日记下来了。没有错,这些东西呢,都要在端午节用的。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告诉老师,端午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
幼:6月6日(公历)五月初五(农历)(给幼儿分析公历,农历)师: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屈原
师: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聪明,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这个节日啊,和我国以为著名的诗人有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听听屈原的故事(教师讲故事完)
师:端午节和谁有关?
幼:屈原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现在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幼:屈原师:小朋友们都很聪明,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过端午节;小朋友们想想,为什么人们要纪念他啊?
幼:人好,死了,爱国家(表达了人们对屈原怎样的感情)
师:因为屈原爱自己的国家,他听到自己国家灭亡了,心里很难受,跳进了汨罗江,小朋友们说屈原怎么样啊?
幼:很伟大
师:屈原很伟大,当时人们听到屈原死的消息,他们怎么做的?
幼:划小船,拿粽子、鸡蛋
把雄黄酒倒进江里。
师:人们划来小船打捞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鱼虾们吃屈原的身体,把粽子、鸡蛋扔进河里,把雄黄酒倒进江中,让水里的动物罪晕,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
师:人们对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师:因为屈原爱国家,爱人民,所以人民也热爱他。为了怀念他,以后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所以在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呢,包粽子,赛龙舟也成了我们的习俗了。
师:现在小朋友们清楚了没有,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啊?
幼:纪念屈原。
师:在什么时候?
幼:农历五月初五师:我们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
师:我们现在呢,在完整的欣赏一下这个故事,体会一下大诗人屈原的心情,和人们对他的热爱与怀念。
端午节由来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屋檐、佩带、措施、诬陷、传颂"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2、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手段、方法:朗读、讨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
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
(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
(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
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1)出示课件:
屈原万分悲愤,就在……
(悲痛悲伤)
(2)想想为什么填写悲愤?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作业
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填写题词。
(1)题词:
端午节的习俗有( )( )( )( )。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 )。
(2)屈原为百姓( )。
(3)屈原( )屈原投江后,百姓们( )、( )、( )现在的端午节( )。
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4、全班交流。
三、资料扩展
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小报。
30 端午节的由来
传统节日--屈原
忧国忧民--投江自尽
端午节由来教案8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3.让幼儿了解节日的由来,感受节日欢乐的气氛,一起欢度节日。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30号;《小朋友的书·我爱夏天》
2.ppt,粽子;香袋;长命缕;雄黄酒;龙舟图片。
3.建议家长事先为幼儿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
活动过程:
1.了解端午节有关物品。
师:(教师出示粽子,龙舟,香袋,长命缕,雄黄酒图片)小朋友看看图片,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他它们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龙舟(船),香袋、、、、、、师:我们可以在图片中看到粽子,有龙舟,有香袋,还有的师什么东西呢?有没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师:图片中的东西一起复述一遍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在哪里见到的?
幼:见过。家里,商店里、、、、、、师:现在,我们在家里,店里很容易看到这些物品,那小朋友们知道这些东西是在哪个节日里要用到的吗?
幼:端午节师:老师听到好多小朋友说端午节,你们是怎么知道端午节的呢?
幼:我爸爸/我妈妈、、、、、、给我讲的。
师:小朋友们很认真,把爸爸,妈妈告诉你们的节日记下来了。没有错,这些东西呢,都要在端午节用的。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告诉老师,端午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
幼:6月6日(公历)五月初五(农历)(给幼儿分析公历,农历)师: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屈原、、、、、、师: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聪明,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这个节日啊,和我国以为著名的诗人有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听听屈原的故事(教师讲故事、、、、、、完)师:端午节和谁有关?
幼:屈原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现在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幼:屈原师:小朋友们都很聪明,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过端午节;小朋友们想想,为什么人们要纪念他啊?
幼:人好,死了,爱国家、、、、、、(表达了人们对屈原怎样的感情)师:因为屈原爱自己的国家,他听到自己国家灭亡了,心里很难受,跳进了汨罗江,小朋友们说屈原怎么样啊?
幼:很伟大、、、、、、师:屈原很伟大,当时人们听到屈原死的'消息,他们怎么做的?
幼:划小船,拿粽子、鸡蛋、、、、、、把雄黄酒倒进江里。
师:人们划来小船打捞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鱼虾们吃屈原的身体,把粽子、鸡蛋扔进河里,把雄黄酒倒进江中,让水里的动物罪晕,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
师:人们对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师:因为屈原爱国家,爱人民,所以人民也热爱他。为了怀念他,以后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所以在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呢,包粽子,赛龙舟也成了我们的习俗了。
师:现在小朋友们清楚了没有,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啊?
幼:纪念屈原。
师:在什么时候?
幼:农历五月初五师:我们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师:我们现在呢,在完整的欣赏一下这个故事,体会一下大诗人屈原的心情,和人们对他的热爱与怀念。
课程反思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对中班幼儿来说,还比较陌生。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本活动开始部分我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龙舟、香袋等,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活动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为主展开从而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屈原这个人物对于幼儿来说不熟悉,更不了解这个人物,所以我结合挂图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从而使幼儿产生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活动中看来,孩子对于古代的国与国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听的有点含糊,但是对故事的大致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感受,为了使活动更加有效,我还给幼儿丰富了一些其它的经验: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鳝、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动还是比较投入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会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同样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的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例,学生通过对“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也得到改善”等语句的感悟,从而也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情感教育。达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端午节由来教案9
一、导入
观看传统节日儿歌视频,引出端午节的风俗,导入入课题。
二、作者简介
引述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引出文如其人,性情与生活态度决定了汪老的文风。
三、品读课文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详写哪些?
2、品读端午风俗“挂鸭蛋络子”(第4、5段)。
1)作者写了哪几种玩法?
2)品读“挑鸭蛋”。
3)品读“吃鸭蛋”。
引述鲁迅《朝花夕拾小引》,引出主题之一: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3、品读“高邮鸭蛋”(第2、3段)。
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腻地写高邮鸭蛋?
2)品读你认为最有情趣、最有味道的语句。
A、引述汪曾祺回家乡的有关事迹报道。引出主题之二:对家乡的热爱。
B、引述路建华《汪曾祺传》,加深对作者文风的领会。
四、拓展训练。
写一个片段,介绍家乡传统节日中你印象最深的`风俗。
五、小结:
汪明《老头儿汪曾祺》“爸去世以后,我们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写些什么呢?想来想去,决定了,就写:高邮汪曾祺”,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阅读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或《大淖记事》。
学生畅谈端午节风俗。
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玩的情节语句感情诵读品味。
学生回顾所学,分析主题。
学生选择最有情趣的语句感情诵读品味。
学生仿写训练。
学生课后拓展阅读积累。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公民意识教育。
培养学生朗读领悟、品味分析文本的能力。
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知识积累。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并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
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知识积累。
在再创作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深化对作品的和传统理解;加强对学生自我学习与迁移学习的能力的训练。
端午节由来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粽、檐、囊、辅、措、诬、颂”7个字,会写“佩、戴、措、诬、颂、驾、尸、俗”8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自制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吧!
二、展示与交流
1、汇报生字词。
(1)读词语: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驾船、尸体、习俗
学生提醒注意:“施”和“尸”是翘舌音。“颂”和“俗”是平舌音。
(2)理解词语:
辅佐:协助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本文中包含有“恳求”的意思。
3、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4、学生从两方面来汇报:
(1)端午节的由来。
(2)爱国诗人屈原。
(学生说出大概的内容既可,不做更细的要求。只是大致的了解。)
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是由何而来的呢?课文的中的哪部分作了简要的说明呢?
2、学生自由读文1——2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
3、学生汇报。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
由来:纪念屈原,至今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4、感情朗读。
三、反馈与检测
1、读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
辅佐——
诬陷——
流放——
四、课堂小节,置留问题
为了纪念屈原,这些习俗以有两千多年,那么课文是如何细致的来记叙端午节的由来的呢?相信在下节课的学习中,你就会找到答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0端午节的由来
传统节日——屈原
第二课时
一、预习提纲
复习导入
1、读词语: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驾船、尸体、习俗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端午节的由来你了解了多少呢?谁愿意说一说。
二、展示与交流
1、默读课文,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投江?投江后人们是怎样做的?人们为什么要向江里投粽子?想一想、画一画,并做好批注。
2、围绕上面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3、组织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同时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和老百姓对屈原的爱戴、怀念之情。]
4、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引导学生通过3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1)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楚国……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从这句话中不但要体会到屈原的才干,而且要让学生知道他爱国爱民,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最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但是,屈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们的疾苦。他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并被人们广泛传颂。
(此处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补充一些屈原的爱国诗歌,进一步体会出屈原的忧国忧民。)
●投江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4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因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悲愤万分,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这部分内容写出了投江原因,也更突出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插图,想象屈原投江时的情景,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屈原的爱国之情。)
●人们的做法:
(引导学生通过5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1)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想去就他。
(通过“放声大哭”“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就他的人很多。)
(2)他们把船上的大米……想药昏江中的蛟龙,使它们无法张口。
(这些也都体现了对屈原的爱戴,指导学生读出百姓的悲痛之情。)
●投粽子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6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1)因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
(2)……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一句说出了人们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想找出一个办法让屈原能吃到食物。“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一个好办法。要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出这一点。)
小结:从此,每年五月初五祭奠屈原的时候,人们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的传统节日。
5、全班有感情地齐读7自然段。
三、反馈与检测。
1、通过同学们的理解与分析,我们认识了一个忧国忧民诗人——屈原,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收获真是不小。那么你能把端午节的由来复述出来吗?
2、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复述。
3、指名在全班复述。
四、总结全文,置留作业。
1、师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2、把端午节的由来说给家长、好朋友听。
板书设计:
30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忧国忧民——投江自尽
百姓——爱戴——纪念屈原
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通过播放端午民俗片段、精心制作的图片文件和实物挂件等形式,让孩子们对民俗文化能有直观的感性的理解和领悟。显然,同学们对于这些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是喜闻乐见的。
端午节由来教案11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活动准备:
1.挂图30号;《小朋友的书·我爱夏天》
2.ppt,粽子;香袋;长命缕;雄黄酒;龙舟图片。
3.建议家长事先为幼儿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
活动过程:
1.了解端午节有关物品。
师:(教师出示粽子,龙舟,香袋,长命缕,雄黄酒图片)小朋友看看图片,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他它们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龙舟(船),香袋、、、、、、
师:我们可以在图片中看到粽子,有龙舟,有香袋,还有的师什么东西呢?有没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
师:图片中的东西一起复述一遍
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在哪里见到的?
幼:见过。家里,商店里、、、、、、
师:现在,我们在家里,店里很容易看到这些物品,那小朋友们知道这些东西是在哪个节日里要用到的吗?
幼:端午节
师:老师听到好多小朋友说端午节,你们是怎么知道端午节的呢?
幼:我爸爸/我妈妈、、、、、、给我讲的。
师:小朋友们很认真,把爸爸,妈妈告诉你们的'节日记下来了。没有错,这些东西呢,都要在端午节用的。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告诉老师,端午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
幼:6月6日(公历) 五月初五(农历)(给幼儿分析公历,农历)
师: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屈原、、、、、、
师: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聪明,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这个节日啊,和我国以为著名的诗人有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听听屈原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完)
师:端午节和谁有关?
幼:屈原
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现在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幼:屈原
师:小朋友们都很聪明,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过端午节;小朋友们想想,为什么人们要纪念他啊?
幼:人好,死了,爱国家、、、、、、(表达了人们对屈原怎样的感情)
师:因为屈原爱自己的国家,他听到自己国家灭亡了,心里很难受,跳进了汨罗江,小朋友们说屈原怎么样啊?
幼:很伟大、、、、、、
师:屈原很伟大,当时人们听到屈原死的消息,他们怎么做的?
幼:划小船,拿粽子、鸡蛋、、、、、、把雄黄酒倒进江里。
师:人们划来小船打捞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鱼虾们吃屈原的身体,把粽子、鸡蛋扔进河里,把雄黄酒倒进江中,让水里的动物罪晕,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
师:人们对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
师:因为屈原爱国家,爱人民,所以人民也热爱他。为了怀念他,以后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所以在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呢,包粽子,赛龙舟也成了我们的习俗了。
师:现在小朋友们清楚了没有,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啊?
幼:纪念屈原。
师:在什么时候?
幼:农历五月初五
师:我们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
师:我们现在呢,在完整的欣赏一下这个故事,体会一下大诗人屈原的心情,和人们对他的热爱与怀念。更多端午节相关教案推荐:
1.2017最新小班端午节活动教案
2.2017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端午节的由来
3.2017年小学端午节班会教案
4.2017端午节幼儿园小班教案:迎端午,忆屈原
5.2017年端午节教案:屈原的故事
6.幼儿园端午节优秀教案范文2017
7.幼儿园中班端午主题教案
8.幼儿园中班端午节教案范文
9.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10.端午的鸭蛋创新教案
【端午节由来教案】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201603-04
端午节的由来中班教案09-30
大班语言课件端午节的由来教案10-26
端午节的由来02-06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08-27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05-29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02-16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