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崔颢《黄鹤楼》原文及赏析
崔颢《黄鹤楼》原文及赏析1
一、原文
黄鹤楼①
昔人②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③。
晴川历历汉阳树④,芳草萋萋鹦鹉洲⑤。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⑦。
二、注释
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面黄鹤山上,传说有仙人曾经骑黄鹤经过这里。
②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③悠悠:众多而长久。
④川:这里特指汉水。历历:清晰町见的样子。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与武昌区的黄鹤楼隔江相望。这句的意思是:晴天,从黄鹤楼隔江而望,对岸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
⑤萋篓: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现巳浸没。现在的鹦鹉洲巳不足以前的故地。
⑥乡关:乡城,故乡。
⑦烟波水波苍茫,远远望去好像烟波笼罩。
⑧崔颢(公元?一754年),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三、翻译
仙人乘坐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了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再也没有返回,千百年来只有天空的白云飘飘悠悠。
晴朗的天气,在黄鹤楼上能清楚地看见江对面汉阳的树木,还有那茂盛的青草铺满了江中的鹦鹉洲。
天色渐近黄昏,遥望远方,我的故乡在哪里呢?
江中烟雾弥漫,波涛汹涌,给人带来深深的`离愁。
四、赏析
这首诗通过作者在黄鹤楼上的见闻和感受,抒发了对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诗的前四句从黄鹤楼的传说写起。相传曾经有一位神仙从黄鹤楼骑着黄鹤飞向了天空,作者由此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仙人和黄鹤都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只留下了空空的黄鹤楼和千百年来一直飘荡的白云。他告诉我们:时光是宝贵的,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只是转眼的一瞬间,短暂得叫人叹息。
接下来的五六句,作者描写了从黄鹤楼上观赏到的景色:晴空下,长江对面汉阳的树木是那样清晰;鹦鹉洲上的草是那样碧绿茂盛。但是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却高兴不起来,天色渐渐黄昏了,他望着汹涌的江水,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人生中的愁绪。这种愁绪结合前面对时光的感慨,给人带来一种厚重、广阔的感觉和深深的思索。
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却大气、高远,被公认为是唐朝七律中最优秀的作品。
崔颢《黄鹤楼》原文及赏析2
黄鹤楼—崔颢
作者:唐代,崔颢
黄鹤楼—崔颢原文:
黄鹤楼
崔颢〔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黄鹤楼—崔颢拼音解读: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作者介绍
崔颢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详情
崔颢《黄鹤楼》原文及赏析3
【原文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崔颢《黄鹤楼》原文及赏析4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
崔颢,卷一《长干曲》已介绍。《黄鹤楼》为崔颢的代表作,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记载,李白登黄鹤楼,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后写《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两诗欲与之媲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长江南岸黄鹤矶上,背靠蛇山,始建于三国东吴黄初四年(223),1956年因修武汉长江大桥拆去,现在的黄鹤楼易地重建于1985年。《南齐书·州郡志下·郢州》:“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南朝齐祖冲之《述异记》说荀瑰,好道术,“尝东游,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至霄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欢对。已而辞去,跨鹤腾空,眇然烟灭”。
前四句写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以吊古。首联破题写仙去楼空。起句借神话传说落笔,以无作有,说得煞有介事,其中“昔人”两字,没有坐实,这就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除上面提到的“仙人子安”、“驾鹤之宾”外,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称三国时蜀国的费登仙后,也每乘黄鹤到此休息。次句所写难免渗透出一种遗憾与寂寞之情。
颔联承上“黄鹤去”写诗人凭楼远眺。三句写诗人遥望长空,遐思无限,充满向往之情是可想而知的。四句写所见唯白云而已,而且白云已经飘动千年。诗中一再出现的“空”字颇耐人寻味,可理解为楼是空的,天是空的,传说是空的,历史上风云变换,一切都已过去,似乎也是空的。
后四句回到现实,写所见所感。如果前两句是眼睛向上所见的话,则后四句是目光向下所见。颈联写景。五句写天空晴朗,汉阳的树木历历在目。“川”既可指河流,也可指原野,这里当指汉水及汉水北岸汉阳的`原野。“汉阳”指汉水北岸的汉阳城,今湖北武汉汉阳。“汉阳树”当指与黄鹤楼隔汉水相对的汉水北岸岸边上生长的树。六句写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得非常茂盛。鹦鹉洲原为汉阳城西南二里左右的长江中的小洲,后沉没。东汉末,祢衡写过著名的《鹦鹉赋》,死后葬于洲上,因以为名。这两句对仗工整,写景艳丽。《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显然诗人“芳草萋萋”四字出此,并引出下文。
尾联借景抒怀乡之情。建安作家王粲《登楼赋》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七句设问,强烈地表达了怀念故乡的情绪。末句写烟波浩淼的景色使他感到家乡遥远,想很快与家人团聚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使他本来就怀有的乡愁越发浓重了。在农业文明时代,土地是生活的基础,所以人们对乡土特别眷念。因此此诗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
此诗的最大特色是前四句成功地摆脱了格律的束缚,如首联五、六两字,同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为仄声字,第四句用“空悠悠”三平声字煞尾,颔联也不讲究对仗。不过读者都普遍觉得写得好,如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称此诗“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令读者不嫌其复,不觉其烦,不讶其何谓。尤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而忽然接以白云,令读者不嫌其突,不觉其生,不讶其无端。此何故耶?由其气足以充之,神足以远之而已矣。”可见律诗真要写得好,是可以突破格律的约束的。
【崔颢《黄鹤楼》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古诗《黄鹤楼》崔颢赏析10-31
黄鹤楼唐崔颢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09-21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05-18
黄鹤楼记原文及赏析08-22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11-29
黄鹤楼闻笛原文赏析07-27
黄鹤楼闻笛原文赏析(精)07-27
崔颢的《长干行》赏析05-18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及赏析02-0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赏析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