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教学改革方案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教学改革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教学改革方案1
新课程改革从20xx年开始,至今已有10年。10年过去了,课堂虽然有所变化,但仍然不尽如人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中指出:“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心声”“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20xx年秋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司司长讲道:“课堂教学必须继续改革,如果不改革就会回到老路上来,这是对民族、对国家的不负责任。接下来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改革,而是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是深化改革。”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然而过去的一些传统教学方法不再适应新课标要求,没有树立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可见,课堂教学改革重要而必要!
一、“自主学习·合作建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由中国科学院卢仲衡先生在上海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为“教师阐明教学目标学生自学(配备自学辅导教材:自学课本、习题本、答案本)35分钟学生完成练习(阅读、练习、自检、小结)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对全班进行总结。”
(二)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其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因此,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二、“自主学习·合作建构”教学模式实施步骤
(一)组织发动
1、组织发动
实施前要在班级中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如介绍该学习模式的重要性、课改学校的过去和现在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情况,强调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给学生带来的好处等,使学生乐意接受改革,乐意改变自己。特别是全面掌握全班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以便于在改革实施阶段划分学习小组。
2、学习小组划分
实行小组组长负责制,每个小组4~8人,以6人为最佳。小组成员自行组织推荐组长,或由自己成立组长后招募组员,只有自愿组建的团队才能融洽交流,才能形成和谐小组,相互交流才没有压力和障碍,各小组自行命名(命名原则为健康,积极向上),自选竞争口号。建立学习小组间合作、竞争机制,实行捆绑式评比,各组都有各组的竞争口号,便于经常性评比。
(二)教师的备课步骤
1、各备课老师必须深钻细研教材,广泛收集有关课本,本节本章的教学资料,对本科目同章节的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把握,进而找出各个知识要点及主要问题,然后依据知识点和主要问题设置学习目标,此步要求老师要提前两周左右时间像学生一样去学教材,做练习,然后研究撰写教案,制作课件。
2、集体备课。团结就是力量,充分团队作用。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提前一周研究下周教学内容,针对课时划分,学习目标,学案编制,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共同研究,达成教学共识。
3、编制学案。
①编制原则:以课时学案为基础,即每课时一份学案,但是内容必须精简,内容太多则无法完成,也就失去了学案的意义。
②编制内容:课题名称、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指导、基础知识、问题探究(可选)、当堂检测、能力提高(可选)、拓展延伸(可选)、问题反馈等。
③编制人员安排及要求:编制成员为本备课组成员轮流安排,一人编制,至少一人审阅(以保证学案质量)。编制人要提前一周编好后交给审阅人检查修订,保证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放给学生,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学时间。
(三)课堂教学的一般环节
1、阐明学习目标及任务:学案已经写明,在此只是让学生重新回顾并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1~2分钟)
2、教师强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学案、练习册,组长负责检查组员作业并讨论相关疑难问题,交流并统一组内答案(注:统一答案不是相互抄袭,是在大家有一定基础后讨论得出的最终结果)。(10~15分钟)
3、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以部分空白形式呈现),完成后与部分同学交流,检查学生自学讨论完成情况。
4、学生自行到黑板上完成知识框架,构建本课知识脉络,展示自己的才华(注:要求每人只完成一题,不能带书和资料等,照顾尽量多的同学能展现自己),没有上黑板展示的同学则观察黑板上的问题有没有出错,并自行到黑板纠正。(3~5分钟)
5、检查评比小组完成情况。此过程分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小组必答题,随机分配给各小组,然后由该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以分数的.形式展现完成情况,答对加分,答错不记分;该组答错,其他组抢答,按抢答部分记分;另一部分为抢答题,抢答部分设置以必答部分的双倍积分,答错扣必答部分分值(抢答的原则分两优:一是优先给弱势团队,而是优先给先抢答者回答),每次结束给予精神鼓励,对表现较弱者给予安慰并提出希望。(7~10分钟)
6、课堂总结:总结本课知识点及重难点,分析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及原因。(5~8分钟)
三、“自主学习·合作建构”教学模式的完善
在教改实验初始,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难以估计到的。教改实验的核心是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行为,它和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不论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就要综合各方面的力量,全力解决。特别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进行持之以恒的艰苦探索,更需要全体教师的集思广益、通力合作。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集体的智慧是崇高的。咱们有信心来开创中学课堂教学的新天地,探索出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小学教学改革方案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基础》课的根本价值是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但是《基础》课“非主流”、“不好上”、“不愿学”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育人效果的“瓶颈”尚未完全得到突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思政课要聚焦“主业”,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案例教学正是结合并运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为基础所写的案例,来进行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分析与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在对于案例了解的基础上,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掌握理论的目的。通过案例分析着力解决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案例深入大学生的灵魂,以期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与挑战当今时代,学生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意识更趋多元化,价值追求出现功利化倾向。加之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出现教师与手机争学生的尴尬现象。学生坐不住、听不进、学不懂的现状,使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除去个别教师知识陈旧,高校管理中的重科研轻教学弊端和学生自治力弱等问题外,教师课堂讲授精彩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仍为主要原因。
2、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政课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使该门课程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生活,适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提高理论课程的实效性。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案例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努力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它对学生思考理论问题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案例选取与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缺乏典型案例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发端于西方的案例教学法,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课堂讲授效果。自引入中国后,案例教学适应了法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提升了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受到高校教师的重视。但案例教学中仍存在案例选取随意、热点问题剖析不深、人才培养目标不强和实践应用欠缺等不足之处。在案例的选取和应用上,往往抽象的案例多,具体实际的案例少;理论讲解的案例多,贴合学生现实的案例少;观念性的案例多,实用性的案例少。以上原因导致高职高专思政课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课程难上的现状。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对《基础》课有较强的期望值,希望课堂讲授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基础》课案例教学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正确引导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使大学生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以案例分析、思考讨论等形式为载体,用道德与技能相结合、做人与做事相统一的理念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法律基础部分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运用法律的方式处理好各种纠纷问题。教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用新方法、新工具、新手段讲授相对枯燥生涩的理论知识,在授课的同时方能实现育人和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把《基础》课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讲授,不仅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技能和生活能力,更要在学生进入职场前的最后准备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树立法治观念,成为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终生受益,显现《基础》课的育人作用和更高的实效。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思路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以达到学生立志,树德,做人的培养目标。而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本身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课堂中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都不高。案例教学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方面能够有所成效。鉴于我院学生在理论基础上相对薄弱,兴趣不足,一般的教学案例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案例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真实事例,特别是挖掘我院学生自己的案例,必然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并且形成我院《基础》课的教学特色。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学生学多少与教师教多少成正相关。案例教学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形成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而且也要求组织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师学习共同体。尤其是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方面,在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研讨活动,讨论案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交流案例教学改革的心得,努力将案例教学的改革引导到既关注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又注重学术水平提升的良好境界。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设计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牵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见图一),成员由系行政主任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支持、指导和协调工作。案例征集工作采用选定和志愿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案例教学改革实施小组”,形成参与案例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师队伍。目前,实施小组成员主要由思政教研室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实施《基础》教学案例征集与案例分析工作。此外,实施小组成员需在自己所任课程范围内,考虑课程内容的具体结构,选定适合的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在每一学年度,每位小组成员至少开展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后续的改革将在过程中逐步确定。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内容的选定或开发是经过对该课程内容的系统梳理后做出的。即对本课程的教学,哪些需要通过系统讲授?哪些需要通过班级或小组的讨论?哪些需要通过案例教学等等有系统的思考。除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内容外,对案例教学的后续内容也有所考虑。对所选定或开发的案例教学内容,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考虑案例教学的实施类型(如:是理论指向、实践指向;还是技能指向、综合指向等等。最好能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也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总结和研究中使用。其次,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养成收集资料和记录过程的习惯。对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及时记下,并努力解决。对一些较为复杂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在实施小组的研讨会上提出,由大家共同思考,共商对策。再次,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完成后,教师应当就本主题案例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立足自己案例教学经验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撰写出有关案例教学的教改论文,争取公开发表,尤其是在高水平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最后,逐渐充实和完善《基础》教学案例集。在前期案例征集阶段,由案例征集领导小组组织全院范围进行先进事迹、典型人物等有关材料的征集,中期由公共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进行案例整理,分析,汇编等工作。后期在教学案例集形成的基础上,汇集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建立《基础》课教学案例资源库,提供给任课教师共享使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基础》课教学改革十分有必要,通过案例教学改革的有效组织与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政课堂的教学活力,激励思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进而促进“教”与“学”的双向提升。用学生自己的案例去解读理论,从学生所感、所思、所想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从“学中来”到“做中去”。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案例教学的有效渗入达到育人与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
小学教学改革方案3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接受度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实践表明,在实际执行新课程改革方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一些改革方案并没有得到预计的效果。在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无法和改革方案一致,因此使教学改革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另外,由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使小学数学课程难度加大、同时也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导致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很好地接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方案,这样就使教学质量极大地下降,从而导致数学课程实施过程中遭受挫折。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接受度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对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接受度差的表现
1、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行不一致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研究可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个人的见解,并且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在主题的选择上也能够和社会期望同步,然而,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却又重新回到了应试教育的圈圈中。虽然在培训的过程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已经接受了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不能较好地加以执行,仍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学。例如,新课程改革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用于讨论的自主学习时间,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有26%的小学数学教师做到了这一点。
2、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存在疑惑
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已经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比较清楚,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无从下手,感觉到很困惑。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大约有84%的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疑惑。一些小学数学教师感觉新课程改革的某些理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点。很多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易实施,比如,体验式教学实施方法、合作式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性教学的执行过程等。
3、小学数学教师无法转变课堂教学的角色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师属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但是,在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教师的角色从过去的被动者转变为了主动者,从而使较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感觉到措手不及,由于在新课标下不存在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自由度,使很多教师感觉到无所适从。除了上述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30%的教师认为学时不足,32%的教师认为课本中的一些案例不适合新课程改革方案。
二、研究过程与和方法
1、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接受度的基本内涵
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接受度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积极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学者Punch对接受度的研究表明,影响接受度的主要因素有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师本身的教学态度以及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学者Waugh提出了六种影响接受度的因素。学者李子建分析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个,分别是:课程的实用性、非金钱的成本效益、关心事项、校内支持以及校外支持。
2、问卷调查结果
笔者以本市十三所小学的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编制了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接受度的问卷,发放问卷共400份,回收问卷389份,回收率为97.25%,并且利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设置为α=0.02,研究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度。
(1)不同教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接受度
不同教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接受度的问卷结果。
3、问卷上的统计表
不同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接受度各有不同,其中教龄为6~10年的教师对新课程教改方案的接受度最高,主要原因在于该年龄段的.小学数学教师相对于0~5年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而相对于11年以上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更好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教龄为15年以上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接受度最低,主要原因在于该年龄段的小学数学教师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不容易接受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对不同教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接受度的统计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2)不同学历的教师对新课程接受度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得不同学历的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接受度对比情况
4、接受度统计分析结果
专科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和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比较显著性的差异;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相比具有较显著的差异;专科和本科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存在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接受度最大。主要原因在于硕士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而且能够提出有效的实施措施。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教师应该不断完善新课改革的实施方案,从难度和深度进行调整,从使新课程改革方案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数学教师不同的成长阶段。同时,积极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给他们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心理素质,从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上都更加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实际要求,从而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适应度。
【小学教学改革方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案04-15
小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通用10篇)10-27
教学课程改革方案(精选5篇)09-30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方案04-11
农村小学课程改革方案(精选12篇)10-28
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精选5篇)09-30
精选薪酬改革方案11-25
课程改革方案04-14
大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范文(精选14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