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际交往的论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人际交往的论文(精品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际交往的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际交往的论文1
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性,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各种
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一切言行都有社会基础,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这和许多学说抽象地谈论人显然是有本质不同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进而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必须学会处理这些关系。这些关系的背后有一个总根源,就是利益的权衡,于是便需要人去奋斗,而奋斗要有一个宗旨,就是努力改变你所处的社会现状。马克思讲过:“以往的哲学家都是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最讲“处世哲学”,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主要讲处世哲学,就是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孔孟老祖宗那时起,就是主张处事应按哲理为之,一部《论语》大都是谈处事的,而据说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深知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提高,接人处事不谙熟。于是不论学文学理的大学生,统统对讲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书籍知识求学若渴,大到处事格言,小到礼仪要旨,凡有此类书籍,一定借阅;有此类讲座,均座无虚席。有一问卷调查的结果为证:对“你最想掌握的知识”,选择“处世哲学”的达到65.2%。一时间,丁远峙专门论述处世哲学的《方与圆》成了畅销书,随之,《纵与横》、《得与失》、《点与线》等等一大堆书扑面而来。这都说明一方面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障碍,一方面大学生又急需这方面的指导。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人生活在社会中,如何处理好各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成为谁也回避不了的事情。从进大学起,大学生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舍友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
根据调查反映,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并不理想。结果表明,占44%的同学反映,跟宿舍同学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现象,75%的同学反映曾经跟同学有过关系紧张的现象。当今大学生的人生环境,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会直接冲击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加之大学生正处于人的心理成熟度落后于生理成熟度的“问题年龄期”(18,23岁),生活阅历浅,心理承受力弱,产生矛盾困惑不善于或不能及时调适、化解。加上独生子女
较多,无论家庭条件的好坏,都会受到父母的爱护,有的甚至是溺爱,导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办事情没有主见,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生活不能自理,于是产生心理障碍;有的由于适应能力差,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
这种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长,容易反复发作,排解的难度比较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不理想,产生困惑和焦虑。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被父母呵护备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关注自我过多,关心他人较少。
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生中间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过于自我。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或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在待人、接物、处事当中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忽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着想。常常喜欢盛气凌人、自
吹自擂,并且自私自利,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2)个人性格。有的大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不关心周围的同学,冷眼看世界,周围的同学也很难与他交谈,对班里的事情表现得很冷淡,对任何事情沉默。有的大学生性格比较小器,对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或者因为自身的生活习惯,对任何人都过于挑剔,对同学的生活习惯都过分要求;或者性格比较高傲,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或者性格过分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不屑于与同学交往,缺少集体观念,这样在大学人际关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个性特别张扬,奇装异服,却不关心宿舍的卫生问题,甚至是个人的卫生问题,这样导致了宿舍的同学对其产生不满情绪,影响了人际关系。
(3)家庭因素。有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差,或者因为外貌、成绩等因素,导致自卑心理严重。在交往中遭受到一点挫折,就会意志消沉,灰心丧气,有时还会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污辱,就会忍气吞声,沉默寡言,最终导致自己交不到朋友。有的大学生家庭条件好,但气焰嚣张,看不起其他同学,也导致人际交往有问题。
3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等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工作中需要灵活掌握方法。
谈话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的方法,可以很好了解谈话对象的思想及心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变化,使谈话顺利进行。在谈话过程中更要把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和不同个性的大学生谈话过程中,对谈话对象的态度、语气、表情、动作是不同的。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经常给大学生鼓励和帮助,尽量避免埋怨和指责,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信。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更要如此。
大学生较强的模仿心理使他们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并模仿自己所敬佩的人和事,所以典型事例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求尊重理解人、关心人,心理换位是促进理解的有效途径。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选择最佳的心理状态时进行教育。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帮助大学生们处理好同学、师生、男女等各种社会关系。
人际交往的论文2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临床心理干预与诊断过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通过在来访者的大脑中输入一组与人交往时不焦虑的程序性知识,并结合临床放松训练使其达到自动化运行,重新建立人际交往时的、新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彻底地解决了来访者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元认知干预技术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个重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大学生们逐渐将生活重心由学习,转移到社交活动上。但很多同学由于从小一直埋头于学习,缺乏人际交往经验,或者头脑中存在关于人际交往的错误信念,导致人际关系建立或维护时产生问题,长时间内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于是对自己、对他人产生消极评价,一旦对人际交往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便很易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焦虑、紧张、交往恐惧、孤独感、冷漠、依赖心重、信任感缺乏、傲慢等方面的特点。其中尤以焦虑、紧张、孤独感、信任感缺乏等表现为多。下文是笔者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过程对一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案例进行干预的过程。
1。来访者基本情况与症状表现
1。1基本情况
小杰(化名),大连某高校国际商业学院大一学生,93年出生,河南农村人。父母在大连金州区务工,自小便跟随父母在外读书。小杰为家中长女,有一个弟弟有个妹妹,感情较好。
来访者性格独立,努力上进,甚至有些争强好胜。小学、初中在金州读书,学习成绩优异,班级名列前茅。一直担任班级班干部,培养了较强的管理能力,但与人交往时说话直白,有时甚至咄咄逼人。高中后,返回河南老家就读高中,与父母分开,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转学等原因,成绩迅速下降,自己感到难以接受,对自己很不满意,却一直无法调整,浑浑噩噩的度过了高中三年。高考后被调剂到目前所学专业,该专业学费较高,来访者便开始自责给家里增添了经济负担,愧疚不已。学校规定,大一年级达到一定分数可以转专业,因此,大学期间一直努力学习,想要转到学费较低的同类型专业去,被同学戏称为“学霸”。
由于来访者所在专业学费高昂,多数学生家里条件较好,来访者感到和她们没有共同语言,价值观不同。开学二周后就与同寝室一位同学发生争执,室友批评她不讲个人卫生,身上有异味,不注意保护寝室卫生环境、自私自利、闹钟铃声等影响同寝室室友休息等。来访者辩解到,自己已经很注意卫生了,是室友强词夺理,并且自己早起,是不想军训迟到,自己睡的比较“死”,根本听不见闹铃震动,所以才设置了闹钟铃声,这样做也可以叫室友一起起床,自己每天催室友快一点,室友不但不领情,还埋怨她,告诉她如果怕迟到就自己先走,在这催催催,很烦人。对此,来访者感到很气愤,与室友大吵一架。自此感觉到很难与室友相处,回到寝室感到气氛冰冷,不愿意、也不敢跟室友说话。感觉到室友孤立自己,自己也看不惯室友,感到心烦,室友经常联络其他寝室的同学到自己寝室来打扑克,每次看到有外人在自己寝室都感到烦躁,觉得没有归属感。
1。2症状表现
第一、寝室恐惧:不愿意回寝室,每次都是早上出门,下了课便去自习室或图书馆,直到图书馆闭馆,不得回去时才返回到寝室,在寝室楼下徘徊很久后才敢进入寝室,随后便感到烦躁、心慌。
第二、不敢同室友说话:看到与自己吵架的室友,感到心烦、担心、焦虑。不敢与室友说话,怕自己说话太冲,又引起不必要的争端,但又觉得自己这样“忍着”,对自己很委屈,而且不公平。
第三、人际障碍:长期不敢同室友说话,逐渐不敢和班级同学说话,在路上遇到同学与自己打招呼,也匆忙躲开。无法融入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当中,每天早上为了避免与同学打招呼,甚至提前一个小时去班级。
2。症状的成因
2。1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形成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指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或意识到却控制不了的情绪反应[1]。其中的“条件性”是指通过后天建立起来的反射[3],它以情绪为核心,以S—E—R为表征式,其中S为问题情境或刺激事件,E为自动实现的条件性情绪,R为条件性情绪推动下的思维及外显行为反应,人们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观念等对条件性情绪反射所引起的反应R进行评价、思考,又产生了新的评价性情绪E′,这种情绪增强了原来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由此开始不断地积累,从而产生了循环。如果S所引起的是消极情绪,那么人们就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据此原理,小杰的人际交往障碍,其本质就是一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最初形成过程,即与室友吵架(s),产生烦躁、气愤、焦虑的情绪反应(E),最终形成的行为反应(R),即为不愿意回寝室,不愿意与室友说话。行为产生后,小杰会对自己产生一个消极的评价性情绪(E′),即我不会和同学、室友说话,我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有问题的,我的人际交往是存在问题的。这样的评价增强了小杰的焦虑情绪,于是形成了SER的增强循环。
随着上述刺激循环的形成,久而久之,回寝室、同室友讲话、和同学说话成为了小杰的刺激情景、刺激事件(S)。其对应的条件性情绪(E),即为焦虑,担心自己说错话,会令事情更糟糕,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被动、成为被孤立的对象。这样产生的反应(R),即为不回寝室,不跟室友说话,逐渐的也不愿意、不敢和同学说话,甚至见到同学后立即躲开,绕路走。这样的行为持续一段时间,来访者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消极的评价,即我是有问题的,我是不正常的,这使得情绪(E’)更加焦虑,增强了不良行为的产生。这也就形成了复杂系统的增强循环模型。
2。2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操作性知识,它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动实现并且表现为能力[1]。这种“怎么办”的反应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中用C—A产生式来表示,即我一遇到这样的情景,就要去这么做的程序。程序性知识是自动运行的,对于小杰来讲,形成的是关于如何避免回到寝室,避免与室友说话、与同学说话的程序,然而这种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情绪的产生,久而就是便形成了障碍。
3。临床干预
3。1认知调整
首先,对小杰讲解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小杰之所以会愈加严重,一方面,小杰自身将对于人际交往的焦虑感、恐惧感不断放大,想要控制却无能为力,使得焦虑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小杰对于人际交往知识的缺乏。那么,首先就需要向其解释症状产生的整个心理机制。使她明白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焦虑、恐惧情绪下推动的潜意识行为。并且告诉她,这种条件性情绪是后天形成的,是易建立的,同时也是易消除的。同时,给小杰补充关于人际交往的知识,比如黄金法则、白金法则等交往规则,也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
3。2放松训练
临床放松训练是一种高效的暗示学习技术,保加利亚罗扎诺夫博士研究发现,暗示作用下的学习效率是平时的5至50倍[2]。利用这种高效学习的状态,临床上为患者建立新的、积极的条件反射,以替代过去消极的条件反射。首先通过肌肉的渐进式绷紧放松,配合以舒缓的音乐,使来访者慢慢达到一个轻松平静的状态;接下来为患者输入风景想象,对美好愿望想象,促进来访者形成积极的情绪。最后利用冥想模拟刺激情境,输入合适的程序,建立积极的条件反射。例如,针对本来访者,可以带领来访者进行冥想:九点钟后,想象着自己就要回到寝室了,进行一个深呼吸,告诉自己我没有问题,轻轻的推开门,笑着对室友说:“我回来了!”无论室友的反应如何,你都在心里对自己说,看,你成功了,你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就这样做下去,你的'人际交往已经迈进了一大步!
此放松训练共做了四次,来访者能够很平静的回到寝室,不感到焦虑、紧张。第三次后,来访者很兴奋的跟我说,之前与自己吵架的同学,主动与自己说话了,来访者感到很开心。随后对放松进行了状态调整,让来访者能够主动的融入到寝室话题当中。第二阶段的放松共做了四次。
3。3防复发策略指导
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中,由于连续做放松训练,其人际交往障碍得到了明显的改变。但是在放松结束以后,来访者独立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一旦不可测因素产生,便会再次陷入障碍当中。为使来访者能够克服困难,坚持运行正确的新程序,我们需要教会来访者一套行之有效的愈后防复发策略。即用元认知指导和监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教给来访者深呼吸和小程序放松的方法,在交往过程当中,如果遇到令自己紧张、焦虑的状态,深呼吸10~20次,或者做简单的小程序放松,降低焦虑情绪。增强自身信念:我已经做到很好了。我是一个能够克服困难的人,这一点小小的困难,怎么能够难的到我!
3。4布置作业
要求来访者每天至少要做30个以上的深呼吸,每当焦虑情绪上来的时候立刻做深呼吸,告诉自己停止非理性的思维,给自己积极地暗示,暗示自己要做一个宽容的人,大度的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要求来访者做运动,每天保持半小时以上的运动量,运动过程中想些积极的画面,比如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的憧憬等,并且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实现。
经常记录进步笔记,每当自己取得进步时就记录下来,经常翻看自己进步的点点滴滴,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记录下来,例如“同学说了不爱听的话,但是我没计较”。或者当自己取得进步的时候,让自己手舞足蹈一下,将这种情绪放大,体验到进步的快乐,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更加自信。
4。干预效果
经过十次的干预,来访者自述,能够心情平静的回到寝室,不再感到寝室气氛压抑。有时,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够融入到寝室聊天当中。逐渐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有了信心。
5。结论
在运用元认知技术进行临床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讲明技术原理,使来访者明确问题产生的心理机制。这样来访者就可以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咨询师的帮助形成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并自动运行。主动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建立起元认知系统,关注心理健康,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特征。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真正的做到了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金洪源,王云峰,魏晓旭。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2]王立凡,金洪源。过度倾诉与倾诉癖的形成、危害与临床治疗[J]。社会心理科学,20xx,22:23—25。
[3]金洪源。元认知心理干预与学生人格的高效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xx,11:4—7。
人际交往的论文3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个体都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着,他们总是在和周围的人以及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攒教授也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中职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与父母长辈的矛盾加剧
现在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中职生从小受父母的溺爱,会产生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进入中职以后,自然产生一种失落感。两种心态的交合,就会使他们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中职生会经常埋怨父母、不尊重父母,离家出走,有的甚至与父母发生行为冲突。
二、师生间信任缺失
中职生对职业学校的教师存在一定的质疑或压抑感。主要表现在师生间不信任与隔阂,学生遇到困难很少与教师沟通。教师缺乏对学生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甚至产生不满或偏见,产生逆反心理。
三、同辈间异性交往出现偏差
歌德曾说“:哪个少年不怀春,哪个少女不钟情。”骚动的情感需要得到适当的释放才能获得平静。但随着青少年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情感表露越来越带有文饰、内隐的性质,他们往往把内心的冲动与激情深深地压抑起来。这种内在矛盾长期积累起来,将会严重地影响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甚至会引发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妨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
四、偏重于网络交友
如今,不少中职生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网上人际交往,经常以逃课方式上网,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有的学生为此荒废了学业。网络交往一旦受到伤害,容易导致中职生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加冷漠、无情,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产生严重的心理扭曲等心理障碍。
五、社会性交往心理萎缩
一些中职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失去了信心和耐心,总觉得“矮人一头,低人一等”,因而不愿意与人打交道,不愿意说明自己中职生的身份。据调查,中职生中只有50%的人经常与同学交流思想,有57%的人有无话不说的真心朋友,但是中职生普遍认为自己不会、不情愿与人主动交往,或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每换一个新的环境,平易近人的学生只占35%,而在众人和陌生人面前说话,感到羞怯的学生占到了60%。很多学生由此引发烦躁、郁闷、焦虑等不安心理特征,这些心理问题如果缺乏合理地疏导,得不到缓解,长期积累,往往会以违纪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形成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好坏又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身心健康。所以,了解中职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并逐一进行解决,是中职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最好方式。
人际交往的论文4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为了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交往的相互性,可以安排“支撑”活动:让学生坐在椅子上围成一个圆,前面的同学倒在后面同学的腿上,以此类推,然后撤掉所有人的椅子,让大家靠着彼此的力量相互支撑。多数学生在第一次做这个活动时都会感到很神奇,当成功完成活动时,学生都能够强烈地体验到自己没有倒下是因为有别人在支撑,同时自己也在支撑着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支撑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了解人际吸引的因素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可以安排“朋友树”活动:让学生画一棵树,再画上果实,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就画几个果实,并在果实上写上好朋友的名字,然后思考与好朋友最初是怎样成为朋友的,友谊持久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后小组分享,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达成课程目标。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感恩的态度,可以安排“互助之旅”活动:一部分学生用眼罩蒙上眼睛,然后让其他学生引领着通过一系列障碍,蒙上眼罩的同学首先感到行走于障碍中的无助,再感受被人引领通过障碍的温暖,从而产生对引领的同学的感恩之心。活动后学生分享感受,并由此引发对更多人的感恩之心。为了引导学生积极解决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困惑和问题,可以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来表演,将经过小组讨论的解决办法表演出来。这样,对表演的同学来说强化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其他看表演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二、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不断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也是心理健康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借助学生自身的资源,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服务。比如,在培养爱的能力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恋人标准,并进行分享,从学生的分享中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恋爱观,并可由此总结什么是爱情,学习恋爱三因素论,使学生对爱情有进一步的理解。在探讨爱的能力的内涵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几个与恋爱相关的问题,如被一个异性喜欢怎么办,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然会列举出不同的情况。被异性喜欢时可能自己也喜欢对方,也可能自己并不喜欢对方,对前者如何接受,对后者如何拒绝,学生自己的经验中有好的或不好的应对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爱的能力包括接受爱的能力和拒绝爱的能力。
三、结语
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有关影视作品,推动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
人际交往的论文5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导游、旅行社、景区服务等相关工作,他们每天要接触形形色色的游客,所以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意识太强
目前我国大学生基本都是集体住宿,大多都是四人或六人一个宿舍。同一个宿舍的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为了能够和谐相处、愉快度过大学生活,按道理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到宿舍其他成员的生活习惯,让自己能够融入集体,不影响他人的作息。然而,在宿舍里抽烟的现象屡见不鲜,同一宿舍里总有那么几个成员不愿意做卫生、配合其他人的活动;更有甚者,有同学反应宿舍里晚上有人玩游戏兴奋时大喊大叫影响其他同学正常休息。这种只顾自己利益,不为别人着想的做法短期内别人可以包容,时间长了势必会影响人际关系。
(二)容易冲动
大学阶段的学生二十岁左右,一方面社会经历较少,另一方面大多都刚刚离开父母家人的管束和呵护,极度想表现自我个性。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好多学生往往没有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总是跟着感觉走,有时表现的很冲动,缺乏“三思而后行”的稳当。曾经我们班里有一个云南彝族的男孩,他在和别人打篮球时被对方无意打断一颗门牙。双方简单交涉之后,对方的解决方式他有些不满意,这个男生居然想要和他的同乡一起把对方门牙打掉了事!这种遇事容易冲动的现象不是个例,而是现在大多数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三)沟通能力不强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既有经过高考的统招生,又有通过单独招生的方式入学的单招生。统招生中或多或少都有学生因对自己在高考时表现不满意而产生的一些自卑心理,单招生因为经历比较复杂,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怕别人伤害自己。这些学生在平时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的比较自我封闭,喜欢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太愿意与其他人真诚沟通。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学生融入集体生活,阻碍他们与他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人际交往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比较娇惯,父母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安排妥當,他们认为这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即便不是独生子女,现在父母一心只让孩子有个好成绩,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也表现出大包大揽,不让孩子操心任何除学业以外的事情,这让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意识不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更没有机会、没有意识去打造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心理困惑和迷茫
教养方式和成长经历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家庭过度保护让学生们对社会认识严重不足、没有目标感、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成长过程中的一路无惊无险、缺乏挫败感,不能坦然面对失败。所以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会沉迷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世界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种状态自然会让学生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拉大,阻止他们人际交往的发展。
(三)教育体系中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缺失
纵观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大多时候认为判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更多是学生在在学业方面的进步,我们很少导向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有与人际关系相关课程,也只是课时为数不多的选修课。教育过程中对于人家交往能力培养的不够重视或者缺失,也是学生这方面能力不佳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不能想当然,我们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的放矢!于此同时,培养方式不宜目的性太强,可以考虑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融入所有课程当中,即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重视起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
要让学生重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人际交往意识,关键的一步是要在整个课程习题中专门设置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如果学校教育能够有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既可以引导学生自身重视相关能力的培养,又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学生进行系统指导和教育,从而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二)所有任课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贯穿于所有课程教学
决定学生走向社会以后事业发展前景的因素中,专业素养和能力是一方面,能否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够快速融入所供职的团队更为关键。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业环境的特殊性,这一点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必须引起所有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高校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又有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他们不愿意再听师长的谆谆教导,急于表达自己个性,所以不刻意的“润物”、贯穿于专业课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前提条件是各科任课教师从意识上先得足够重视。
(三)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意识
唯物主义发展观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自身没有足够重视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教育过程的所有的努力效果就会打折扣。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重要性最佳途径就是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从自身的经历去体会。学校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寻找和提供参加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并能从管理规定上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更要主义和学生及时沟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应该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教育本身的职责更重要的其导向作用。我们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从各方面都做到了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那么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加入人际交往能力一项就能从管理规定上给学生“一颗定心导向丸”。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些学生比较“务实”,在他们没有从社会经历或者实践古城中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之前,从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看到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好处是有效督促学生重视和发展自身该项能力的有力途径。
(五)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工作和实践过程是检验教育成果的关键,参考社会反馈和市场需求改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既离不开学校教育,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和行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学校应该和学生家庭形成联动,有效发挥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的影响力,调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四、结束语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针对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从根源上解决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帮助学生做好将来面临工作环境的准备,使其能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田晓卿.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4(02):37~39.
[2]杨群祥.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74.
[3]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08):82~83.
作者简介:柳玉民(1971.09—),男,汉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人际交往的论文6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能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也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现代社会以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如果大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建立良性的人际关系,将对大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
1.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家庭或社会等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和异常人格特征,并由此引发个体的异常行为方式和行为表现。由于心理障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为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进行人际交往,以致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表现对本人或者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
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自负心理
自负的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个人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时,不高兴时就不分场合的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地说个不停,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态度。
1.2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成就、名望、品德、优越地位等存有一种不友好的、敌视与憎恨的情感,他把强于自己的人看做是对自己的威胁,是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因而感到不悦,甚至产生怨恨、愤怒的烦躁情绪。
1.3多疑心理
具有多疑心理的学生,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的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
1.4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为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影响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1.5害羞心理
具有害羞心理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就会在语言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失措,内心上回避人际交往。 2.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这些障碍不是突发的偶然性心理表现,而是大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2.1家庭原因引起的人际交往困惑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是所在高中的佼佼者,跨入大学校门之后发现自身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部分农村生源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如别人,知识面比较窄,没有像样的特长等,在与其他学生交往过程中就会产生自卑、封闭心理,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能够以正确的心态与同学交往,进而产生各种人际交往的困惑。这些人际交往的困惑导致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于敏感,对同学的人际表现曲解误解,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过于消极,进而影响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2教育体制造成能力培养的欠缺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对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功课,忙于各种考试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集体意识的培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缺乏积极主动性。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却不会与人交往相处,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大学阶段的学习压力和各方面激烈的竞争使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大学里复杂的人际关系,部分学生对于各种校园活动不够积极主动,无法培养集体观念和人际交往的技能,在遇到学习或生活困难时无法得到来自朋友的支持,这样使得他们陷入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状态,对人际交往丧失信心。
2.3网络依赖引发人际交往的排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目前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21%,其中高校学生达到了90%。上网聊天、交友已
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网络作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交往的需求。成天泡在网络上与远在天边的网友聊天交流,把精神寄托于虚拟世界,躲在远离现实的避风港,有时候会导致大学生对于现实人际交往的缺乏主动性,现实人际交往的技能因缺少锻炼而丧失。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迷恋网络造成精神空虚、学业荒废,有一些学生去发网络辨别能力或经不住诱惑而出现痛苦的网恋或者上当受骗,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患上“网络综合征”,出现严重的焦虑、忧郁和惧怕现实等心理疾病症状。
3.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障碍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对于大学生良性人际关系的建立会产生阻碍作用,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应该从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正确的观念,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尝试,培养人际沟通的技能,进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1加强学习,掌握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
要想成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遵循平等原则,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性格、能力和家庭条件的差别,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他人,平等相处。其次要遵循互助互利原则,交往一方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人际交往过程中破除个人主义,善于向别人求助,乐于帮助别人。最后要遵循宽容诚信原则。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者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同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以诚相待,不卑不亢;说话算数,不轻许诺言。
3.2重视沟通,锻炼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
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是建立在频繁的人际沟通过程中的,良好的沟通为交往双方提供身心发展的信息和资源,建立和维持相互之间的联系,促使持久稳固关系的形成。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重视沟通,在人际沟通中锻炼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另一方面要注重语言沟通,积极评价他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要正视人际冲突,学会宽容忍让,积极化解矛盾。
3.3注重实践,科学运用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人际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往往与真实的情况有所差别,人际交往的心里效应是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效应主要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刻板印象。积极了解一些交往心理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合理运用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克服这些效应的消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善于表达自我,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克服刻板印象对于自我判断的影响,避免先入为主的偏差,同时正确处理冲突,及时调整自我表现。
人际交往的论文7
1.研究背景
30年前的1977年,高考制度后的两年里,有理想的青年们争先跨入大学的校门,离家进入大学,不可避免地面对着“人际关系”这一词。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水平、兴趣爱好、地域文化等因素,都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圈”,其人际交往能力总体有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的趋势。然而在这些和谐交往的背后,也不乏各种负面情绪和不利影响的存在,矛盾冲突总也存在。
当寝室中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时候,如何去面对它们,则更加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本文所研究的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抗压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处理寝室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时的心理压力承受能力,并对处理方法的得当与否进行分析。
2.研究目的
通过对本校一到三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抗压能力水平,归纳整理出在与人打交道时一些潜在的问题,并探究内在原因。从而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以调节大学生生活压力、丰富业余生活、放送学习心情为辅。
3.研究方法
3.1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浙师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并运用WORD和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定量分析的同时辅以大量的定性分析,以期达到预期课题研究效果和目的。
3.2访谈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别同学随机进行寝室访谈,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认真填写访谈记录,从而更为客观具体地了解大学生在寝室中人际关系现状。
3.3文献检索法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对大学生转专业的现状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4.研究结果
4.1问卷调查结果图一:男女生侧重点
4.1.1寝室人际交往中注重的因素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在寝室人际交往中都会有不同的侧重因素。很多同学在寝室交往时,会相关地考虑到如“性格”、“兴趣爱好”、“道德品质”、“为人处事”、“个人能力”、“成绩水平”、“外貌”、“家庭情况”等因素。结果显示虽然男女生交往时考虑到的因素比较复杂、多变,且男女生侧重点的确存在差异。
4.1.2南北差异
大学中有来自各地的同学,一个寝室中有着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南方人和北方人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一样,接触到的思想观念有差别,在观念上有所区别;在性格上不能说一定有明显的差别,南方也有豪爽的人,北方也有不豪爽的。但南方开放的比较早,接受的新观念多一些,北方相对保守一些。
4.1.3寝室中做噩梦情况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女生无论是偶尔做梦还是常常做梦的百分比都高于男生,从侧面反映出,在寝室生活中,女生所顾忌或遇上的困难有时候多于男生,而矛盾也往往是她们做噩梦潜意识中的原因,但不排除男女生性格的差异和在寝室外产生的矛盾。但梦的产生是一个随机的.事件,综上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1.4寝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卷表明在大学生寝室交往过程中主要在“交流”、“习惯”、“接触时间”、“性格观念”、“学习气氛”、“卫生”、“作息”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分歧或矛盾。调查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的突出点很明显,比如在“交流不善”和“缺少信任、团队观念不足”这个问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另外在“性格观念”、“学习氛围”、“卫生习惯”等方面也占有不小的比例。
4.1.5男女生侧重点
由于样本数量不大,不足以表明男女哪类易在寝室交往中产生矛盾,但可以表明产生原因的侧重点确实存在不同。
4.2访谈结果
本次访谈调查涉及11个专业,有效访谈问卷10份,专业涉及汉语言文学、物理科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等不同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寝室问题影响大学生心情、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对于和谐寝室的相关意见,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了各种“寝室交往”的具体建议。认为不仅要从自身做起,还要提醒身边的。同学们的回答各有千秋。如“尽量理解同学,但也不能委屈自己”、“要让每个同学都心满意足真的很难”等。如何将和谐寝室的理念以及常识宣传到大学生们,让大家从心底愿意与同学和平相处,有同学提出,这也是一个慢慢磨合、实践的过程,无论如何都会有不如意的一面。
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技巧
大学不仅是长知识的地方,更是青年人走入社会的第一站。寝室是我们的又一个家,寝室的成员大多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由于各自生活习惯的不同,往往处理的不好很容易形成僵化的局面。
首先,要学会宽容。“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室友之间的磕磕碰碰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这就要求大家都能有一颗包容的心,如果凡事都斤斤计较,回回都要争个是非曲直,“针尖对麦芒”,那就不好了。相互谦让,各退一步。
当然,宽容并不是毫无原则地退让。如果每次对方都无理纠缠,甚至以为你好欺负而得寸进尺,这时应该“该说不时就说不”,给予必要的反击,可以提醒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适可而止。
其次,要学会关爱室友。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大家能够相聚一室实在是一种缘分,每个人都离家在外,相互关心互助是最基础应该做的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珍惜我们之间的缘分。我们多看对方的优点,不但可以得到室友的尊重和寝室的和谐相处,而且能完善自我,一举数得。
最后,要真诚地为室友取得的成绩而感到开心。大学是发挥个人自身才能的大舞台,有人在这里如鱼得水,有人却默默无闻,由此造成的对比很容易引起心理不平衡,以致产生嫉妒情绪,易引起寝室内的不良反应,你可以向取得成绩的室友表达你真诚的祝贺,同时你也向她看齐。绝对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要甘当“绿叶”,要相信终有一天你也会成为“红花”。
寝室虽小,但体现的人际交往艺术却不能忽视。要知道寝室关系并不难相处,关键还在于我们要拥有一个开放的胸怀,有容人之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美好的气氛,让寝室成为每一个成员温馨的港湾,让远离家乡的学子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让我们以后回首大学生活,都会会心一笑,温馨温暖。
人际交往的论文8
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掌握一定的交际心理方法,你就可以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人际交往中的焦点人物。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这只是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几种心理,我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你会对交往有更多的认识。愉快的人际关系会带给你朋友和自信,有助于良好身心健康的建立。
人际交往的论文9
《人际交往心理学》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又是一门心理课,该课程的教学关键是既要符合高职院校专业的特点,又要遵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因此,我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把课堂中学到的理念与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教学目标。
大量调查表现,与本科院校对比,高职学生的本身素质相对来说普遍较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许多高职教师反映,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呈两极分化,对于一部分高考分数只有200多分的学生来说,围绕一个很简单的理科原理讲解好几遍,还是接受不了,感觉迷茫,上课根本就听不进去,只好神游天外,或见周公,或聊天传纸条。而一部分基础扎实的学生感觉知识过于简单,不用学也明白,也没有兴趣听课。这就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只有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人际交往心理学》作为一门纯理论的学科,相比思政法律等枯燥的必修学科来说,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至少这门学科还算是比较新鲜的,高职学生以前都未接触过。所以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不应仅仅是帮助大学生的了解人际关系特点,掌握人际交往的作用,理解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学会增进人际
交往,优化人际关系,更应该促使大学生认识自我,学会接纳自我、认识他人,学会宽恕他人,并能建立心理信念。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奠定学生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课堂讲授法
一般来说,讲授法用于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重点与难点,理解事实、概念、定义、与基本原理,通过点拨、归纳、总结和概括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等等。如在《人际交往心理学的概述》一节教学中就可采用此法:先讲解什么是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两者有何区别和联系,人际交往的重要性,高职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原则、类型、结构、内在动力及心理效应。这样,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会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习意义,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人际交往的结构,了解本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当然,在使用讲授法的同时,应尽可能地结合使用辅助教学工具和仪器,适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分析法
一般来说,选择的案例宜典型、生动,这样才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能使他们从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如在《人际沟通》一节教学中,就可采用此法:事先,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个真实的案例——美国某航空公司的阿维安卡52航班毁于空难,机上73名人员全部遇难。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总结,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人与人言语沟通的心理与障碍及学会倾听,如何增强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三)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用不同人际交往的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如何增强人际吸引与增加人际魅力,帮助学生形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与技巧。此方法能较好地使生活情景化、生活化,将人际交往冲突中的现实问题通过最客观与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能进行思考与反省,更好地发现人际交往中存在的情绪问题。情景模拟的形象性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如在《人际交往的冲突》一节的教学中,高职学生模拟寝室里可能出现的各种风波,如
“生活习惯难相容”,“金钱问题伤感情”“公共责任谁来负”“隐私问题”等许多典型生活情景,了解人际冲突的原因、作用、类型、历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观察,能很好地掌握处理人际冲突的八个方法。
(四)心理小测试
运用此法,教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并能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深刻的反思。此法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探索欲望,能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克服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获得人际关系的技巧。如在《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一节的教学中,我在讲述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的定义与原理后,提出一起做小测试:“你是否受人欢迎,”“你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受人欢迎的人有哪些良好的人格和个性特征,再由学生归纳人际沟通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五)团体辅导活动
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结识新朋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激发学生愿意结识新朋友,并在结识新朋友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为目标。如在《人际合作》《人际技巧》一节中,我策划了“有缘千里来相会”“解手链”“心有千千结”“心心相印”等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在团体人际相互作用下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并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良好的人际适应,最终更完善地发展与成长。
(六)多媒体播放法
通过播放人际交往有关的视频或心理电影,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如在《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一节中,我播放了心理访谈中的《难断母子情》《成长的烦恼》,指导学生学习走出父母模式的'阴影。还播放了《为什么不理我》《胖妞不胖》,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使自卑的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在《人际吸引》一节中,播放了心理访谈中的《高考人生》,帮助学生克服嫉妒、羞怯、自负、敏感等不良的人格特质。在《社交恐怖症》一节中,通过观看视频《催眠术与社交恐怖症》,学生了解了咨询师如何通过催眠帮助社交恐怖症的人克服曾经的心灵伤害对潜意识的影响。还观看了心理电影《骄阳
似我》中的片断,了解了精神分析法对自我探索的重大作用。
(七)讨论法
讨论法,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各自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获取新知的教学方法。讨论前,教师要根据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提出值得讨论的主题,此主题要有效度、难度、新颖度和热度,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认真准备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或参考材料,或进行调查访问,认真做好讨论意见准备。讨论时,既要抓住时机,分配好讨论的角色,安排好讨论程序,又要善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抓住问题的中心大胆地发表意见,把讨论引向深入。讨论结束时,要善于利用讨论的结论,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在《人际印象》一节的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八组,分别讨论人际印象的四个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每组各派一名代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宣布讨论结果,学生不仅兴趣高涨,而且学习效果特别显著。
实践表明,在《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综合运用
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更能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欧阳叶 路敏
人际交往的论文10
当幼儿聚集在一起玩耍或者学习时,总是会因为某些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或者无法理解的事情或想法,而突然发生冲突。这让幼儿园的老师以及家长们头痛不已。
1. 同伴冲突对幼儿人际交往的影响生活场景 1:小区游乐园处,玩沙子的小美哭了起来,原来小天正用铲子挖小美的“小长城”。小美妈妈和小天妈妈急忙跑到沙场。小天妈妈气急败坏地拖拉小天:“那边还有那么多地方你不去玩,干嘛要去挖小美的?”听见妈妈的训斥,小天也忍不住哇哇大哭。小美妈妈则把小美抱起来,一边走一边说:“好了,不哭了,咱们去玩滑梯,不玩沙子了。”
2. 发生同伴冲突的可能原因生活场景 2:小天在小美家玩遥控汽车。小天随意摆弄遥控器,站在一旁的小美忍不住去抢遥控:“不是这样玩的,要按这个……用手推那里……”小天一边躲避小美的抢夺,一边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小美一看抢不过,就抓起地上的汽车,不让小天玩了。小天抬起手就在小美的脸上抓了一把。小美生气不理睬小天,放下汽车,转身去玩光头强玩具。小天看到光头强,也想玩,伸手去抢。小美死死抱住光头强不放,一边说:“这是我的东西,我才不给你。”“妈妈,小天要抢我的东西,我不想跟他玩了。”
(1)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发展特点。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7岁是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并且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从对方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认为大家看到的世界和他看到的是一样的。所以当别人的意见与想法与其不一致时,或者感觉自己的领域受到侵犯时,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2)幼儿的社会交往经验。幼儿的社会经验少,在碰到突发情况时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所以有些小朋友用哭或者打人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应对。
(3)幼儿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有些小孩说话较晚,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想去做的事情却无法表达,于是采取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比如不经人同意随便去拿喜欢的东西。
(4)幼儿的性格特征。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与特征,这也导致各自想法与表达方式不一样,并且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容易存在任性、唯我独尊等特点。
3.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战略意义俗话说“三岁看老”, 可知从小重视良好性格的培养关系着小孩的一生。同时,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将来能够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协调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应对人生挫折、乐观地对待人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4. 幼儿冲突的解决策略
(1)了解事实。耐心听取孩子的解释,了解事情发生的过程,既不要一味庇护,也不能单方面由此判定孩子道德品行不好。事后可跟孩子一起分析经过,以提升小孩进一步的`认识,从中积累经验。
(2)要相信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有其特有的处理方式与想法,并且幼儿间冲突大多数都是对事不对人的。很多小孩在前一秒还拉拉扯扯,后一秒又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在一起玩得特别开心。
(3)多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指导孩子怎样表达对伙伴的喜爱。多让小孩与同龄人接触,鼓励幼儿与同伴玩耍,不需要一直跟在其后左阻右拦担心。在实践中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方法与技巧。比如告诉小孩当想跟谁做好朋友,一起玩时,可以过去打招呼,拉拉手,或者亲一亲,而不是随意捣乱或者打人等。
(4)帮助小孩建立自信。无论小孩出现什么状况,都不要打击,而要给予小孩鼓励与支持。比如说“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自己想想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呢?”“你觉得这样怎么样?”等。
(5)重视小孩性格的培养。告诉幼儿要尊重与接纳别人的感受,融入集体,适应群体生活。
发现幼儿之间起了冲突,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没必要赶紧拉开、阻拦,甚至隔离,这种片面的思维与做法是不可取的。孩子要通过适应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冲突,才能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们或者幼儿园老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或技巧,给予正确的引导即可。
人际交往的论文11
【摘要】 目的 探讨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 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15名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干预训练,采用羞怯量表、 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 估。结果 实验组在SCL-90总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3个因子分上 ,训练后比训练前有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实验 组训练后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P<0.05)、交流恐惧量表、羞怯量表得分 显著低于训练前(P<0.01),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训练后实验组在社交 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P<0.01)、羞怯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训练前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通过人际交往团体心 理训练,能够改善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等因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 生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等能够产生积极的改善作用;人际交往训练 有助于改善被训练者的主观感受,对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期待。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团体心理咨询;人际交往训练
Effect of the Training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Abili 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Standard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Liu Baiqiao.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152061, P.R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 of the group training of interp ersonal communi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 n and the standard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Methods We chose15 st udents to do the train ing of interfer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e evaluate them by using the Sh yness Scale, SAD, PRCA-24, SCL-90, which are in the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Hy giene Scale (By Wang Xiangdong etc.), and the feedback forms made by ourselves.Results After the training, the intervention group falls notabl y in three factors: total mark of SCL-90 and constraint, sensitivity to interper sonal relationship and terror (P<0.05). The control group has no n otable difference; the intervention group's marks of SAD (P<0.05),PRCA-24, and the Shyness Scale (P<0.01) are lower notably than th ose of before training. The control group has no notable difference; after the t raining, the intervention group's marks of SAD, PRCA-24 (P<0.01) a nd the Shyness Scale (P<0.05) a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 trol group; but they have no notable difference before training. Conclus ion Trough the psychological training of human communication group, the s tudents' factors of constraint, of sensitivity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 d of terror can be amended, and their standard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can be ra ised;the students' avoiding social contact in human communication, fear of commu nication, and shyness can be improved; the psychological training of human commu nication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subjective feeling of those who are trained, a nd will bring them to the positive expectation to human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Group mental consu lt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training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的困惑与障碍,常常干扰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严重的还会 造成焦虑、恐惧、紧张,甚至记忆力下降、失眠等不适现象[1]。调查表明,由人 际关系不良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要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障碍也是影响大学 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2]。许多研究证实,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团体心理 训练,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 信心[3-6]。本研 究通过实验证实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 积极作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绥化某大学二年级学生为主,通过招募,学生自愿参加,并对招募的所 有研究对象进行量表测量,得分作为前测结果。对测量中得分超过平均分的研究对象经过面 谈后筛选,随机选取15名被试作为实验组,其中文科9名,理科6名;男生5名,女生10名。 选取15名学生为对照组,其中男生4名,女生11名,对照组学生未参加团体心理训练。所有 被试总体特征为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心理障碍,有提高自身交往能力的愿望, 愿意将课程坚持下来,并与实验组成员签订了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协议。
1.2 研究工具 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汪向东等,1999)中的4个量表进行评估。① Cheek1983年修订的羞怯量表,共13个条目,5级评定记分,“非常不符”记1分,“非常相 符”记5分,分数越高,说明羞怯程度越高。量表的Cronbach α=0.90,该量表的内部一致 性信度为0.81[10]。②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由Watson及Friend编制,量表 含28个题 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本研究把计分方法改为5级评定 记分,“非常不符”记1分,“非常相符”记5分,得分越高,说明社交回避与苦恼程度越高 。采用5级计分时,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10]。③McCroskev 1982修订 的交流恐 惧自陈量表(PRCA-24),含24个题目,4个分量表。采用5级评定,“非常同意”记5分,“非 常不同意”记1分,分数越高,说明交流恐惧越严重。本量表总分的α系数超过0.90,分量 表的α系数超过0.75,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④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Derogatis 1973年编制的。此表90包括个项目,共9个因子 ,用以评定心理健康状况[10]。
2.3 统计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训练前、后SCL-90得分结果比较与分析 见表1。
由表1,实验组在SCL-90总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3个因子分上,训练后比训练前有 显著下降,差异达到显著程度(P<0.05);而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 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分训练后比训练前虽然有下降,但没有达到显著程度(P>0.05)。
由表2,对照组SCL-90前后测得分,后测得分虽然比前略测低,但没有显著差异(P >0.05)。
2.2 训练前、后社交回避及苦恼、交流恐惧量表及羞怯量表得分结果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见,实验组经过8周的人际交往训练后,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得分显著低于训练前( P<0.05),交流恐惧、羞怯两个量表得分极显著低于训练前,说明人际交 往团体训练对克 服社交回避、交流恐惧、羞怯效果显著;对照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3个量表 前后测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
由表4可见,实验组、对照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3个量表前测得分没有显著差 异(P>0.05);训练后实验组在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两个量表得分 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羞怯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 著(P<0.05),说明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实验组被试克服社交回避、交流 恐惧及羞怯等交往品质效果显著。
2.3 实验组团体成员对活动的观点及分析 针对团体成员活动状况进行了调查,设计了调 查问卷,包括目标达成、团体凝聚力、团体满意程度、对团体成员了解、成员人际交往改善 状况、对自己的了解、对周围人的`影响、是否喜欢团体等,结果显示,从实验组团体成员对 活动的意见反馈的结果来看,团体的目标达成比较有效和非常有效占85.72%;团体成员对活 动的满意程度中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共占95.24%;成员的人际交往改善状况程度,认为改善 很多和非常多的共占85.71%;其它如团体的凝聚力、团体成员对自我和对他人的了解程 度, 对团体的喜欢程度等指标表明,人际交往训练是有效的,对成员人际关系的改善,对提高大 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了一定作用,团体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3 讨 论
3.1 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有文化背景因素、社 会背景因素、心理因素等等。孙时进、官锐园等研究表明,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可改善大 学生的自信心和人格的某些方面。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 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等产生积极改善作用。通过训练,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水平在认识及情感层面上都发生了积极变化,羞怯、恐惧等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这种变化 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促使他们的行为有所改变,因此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 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3.2 量表测量的结果也显示,实验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前后测结果的比较,人际关系 不良的大学生原有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佳的状态,在训练后得到了明显改善,测量总分和人际 敏感、恐怖、强迫3个因子分训练后有显著提高,(P<0.05),这说明人 际交 往团体心理训练能够帮助大学生适应人际环境,化解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结 论与其它研究者大体一致。但是人际交往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哪些因子有影响,一些研究者得 出的结论存在差异。云南师大的尚云等[8]研究认为,用症状自评量表(SC L-90)前后测比较,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两个因子有显著改善(P<0.05),而 在敌对因子上有极显著改善(P<0.01);河海大学的陈华[9]研究认 为,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训练前后测,10个因子中,除躯体化、敌对,人际关系3 个因子外,其它都有显著改变(P<0.05);天津中医学院的李力生[10 ]研究认为,除偏执因子外,其它因子都有显著改变,在抑郁因子上有极显著改变。分析 其原因,我们认为一是在被试的选取上,所选择的被试团体大小不同,有些是采用大团体, 如尚云等人的研究(49人团体);有些团体的人数则较少。样本容量大小对研究结果 会产生重要影响,样本容量大,在统计学上或许有一定意义,要比小样本更可靠一些,但也 存在团体人数过多使得训练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
目前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认为,训练团体人数不宜超过15人,团体人数过多,训练过程中就 会存在团体内部互动效果较差,会影响到训练效果。二是不同的研究者所选取的被试团体在 训练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其中有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达到了心理障碍的程度,也有的 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主观上认为自己自信心不强,想提高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水平,来参加团体心理训练,这样在训练结果上就会出现差异。本研究被试的选择侧重于对 人际关系改善问题,不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也是以训练后心理 健康状况的改善程度是否达到显著为研究目的。因此实验组在训练前后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进行测量并没有出现许多因子都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的程度。
4 结 论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能够改善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等 因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通过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 苦恼、交流恐惧、羞怯等能够产生积极的改善作用;人际交往训练有助于改善被训练者的主 观感受,对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期待。
5 参考文献
[1]郑安云,高新锁,令狐培选.大学生人际交往小组辅导的理论与实践.西北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33(2):149-151
[2]邢秀茶,王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心理发 展与教育,20xx,(2):74-79
[3]王瑶,李永鑫.小组辅导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实验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 ,17(4):235
[4]王瑶.小组辅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xx,27(5):12 54-1256
[5]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心理科学 ,20xx,23(1):77-79
[6]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 20(8):527-530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北京: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9:31-35,232-248
[8]尚云,李辉,高俊.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国健康 心理学杂志,20xx,13(5):369-371
[9]陈华.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xx,12(6):455-457
[10]李力生.团体咨询辅以个体咨询对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健康 心理学杂志,20xx,12(1):78-80
人际交往的论文12
1高等学校特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原因
1.1家庭因素
有家庭问题的特殊学生群体,例如家庭经济贫困、家庭矛盾、家庭成员伤残、单亲家庭等因素都极易困扰着学生,加重他们的心里压力,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随着我国离婚率十年连续递增,处于父母离异情况下的学生越来越多。如果家庭关系处理不好,会给学生会带来极大的伤害跟压力。
1.2学校及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日趋加剧,学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往往处理不好与他人沟通交流等问题。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也致使特殊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没有机会得到有效的指导与帮助。社会中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打破在时间和空间交往的限制。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大学生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场所,一些特殊学生沉迷于网络交往,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封闭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2如何加强高校特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2.1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培养他们塑造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性格的意识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人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个人交际的频繁、社会实践的增加以及知识面的拓宽,个人的观念、意识和性格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只要高校特殊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改变自己的性格,则会收到好的效果。性格改如何有意识的去改变呢?首先,要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己。谦虚谨慎、不卑不亢地生活在人们中间;其次,若改变内向性格还需要开阔自身的眼界。要多读书,多看报,多出去看看世界,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再次,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学习舞蹈、书法绘画、瑜伽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加与他人的交往,性格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2.2营造素质拓展教育平台,提高特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吸引更多的特殊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经验交流会、科技创新、专题讨论会、文艺活动、学习竞赛、体育竞赛等活动,引导特殊学生接受教育,提高特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学会正确运用语言,学会用清晰、简练、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3举办专题辅导活动,培养特殊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掌握的艺术与技巧
讲座、报告等专题辅导活动主题鲜明,指向性、时效性强,是加强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根据特殊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问题,有针对性地举办不同内容的讲座和报告,对教育特殊学生群体有积极的作用。交际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学会一些交往的艺术与技巧,这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此外,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特殊学生能在假期能做些社会实践活动其实是培养和锻炼自己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好的途径。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不但可以使特殊学生能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能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锻炼交际能力。
人际交往的论文13
小学班主任处于儿童纵的依附关系发展与横的同伴关系的交叉点上。因此,孩子们入学后,同学间的关系只能依靠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应该交给孩子们与同学相处的一些基本方法。
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有些孩子并非不想和同学交往,而是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友好交往。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学会如何与人交往是很重要的。那么,小学阶段,和同学交往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主动热情
人们常说:“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因为主动也属于礼貌的范畴,主动是对同学的尊重,这种尊重还应该是相互的。热情是一种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可以推动和鼓舞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让班级氛围更加和谐。
二.讲究信用
讲究信用是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之一。同学之间没有必要虚情假意或者口是心非,倘若这小小的要求都做不到,试想:有谁愿意和你交往?答应别人的'事,要讲究信用,更不能敷衍了事。
三.尊重别人、注意礼貌
每个孩子的思想、观点、习惯、接受的家庭教育等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别人,有时,还得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切莫自以为是。交往时,多使用礼貌语言,注意自己的举止,给别人尽量留下好印象;无粗鲁行为,不礼貌的行为尽量减少或者没有。
四.虚心向他人学习,乐于助人
常常学习他人的长处,让自己不断进步,并且知道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要乐于帮助同学,这样,更易赢得同学的尊重与喜爱。
五.积极的自我暗示
有些孩子,由于缺乏自信,加之过于在乎别的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心情无法轻松、就连表情姿态也是那样不自然,有时会影响同学间的正常交往。假如我们时时对自己进行一些暗示:我会成为一个良好的交际者,和同学间和睦相处,如此下去,同学间的交往就会变得越发轻松坦然。
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现在的孩子,好胜心几乎都很强,常会为鸡毛蒜皮似的小事与其他同学发生摩擦,这都是因为缺乏宽容之心的缘故。我们与同学相处,应该多找找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更能求同存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小学班主任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时常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作为与孩子距离最近接触最多的教育者,我们在言行上,一定要给孩子们树立最好的榜样。
人际交往的论文14
摘 要: 为探讨医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沟通技能的现状,以及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沟通技能二者的关系,从而为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医患关系的改善提出建议,本文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西省某医学院校479名医学生,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沟通技能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医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沟通技能总体水平较高,沟通技能总分及各因子与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及各因子成正相关,验证了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由此可见,医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其沟通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医学生 沟通技能 人际交往效能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各种高级医疗器械出现急剧减少了医患间的沟通,并出现了各种医患矛盾,促使社会各界包括教育家、心理家、社会学家等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了教育思考。20xx年Julio Frenk和Cheng Lincoln等全球医学教育专家指出现代医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即能习惯与明智地使用沟通、临床推理、知识技术性技能、情感、价值观和反思于日常实践,以使所服务的个体和社区获益[1].因此,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生所具备的沟通技能越来越被重视。
沟通技能是个体收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媒介将自己的想法、情感与反应进行有效的传递并感知他人的想法、情感与反应的能力[2].在国外主要是临床护理方面的研究[3-4],体现了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在医学领域的研究,相对的,我国在临床领域也有对实习护生的自我效能与临床沟通水平的研究[5-6],研究发现,人际交往效能感有助于提高临床上的护患沟通水平。综上所述,不少学者对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进行过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和工具支持,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在校医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其沟通技能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二者关系,旨在为医学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江西省某医学院校在校医学生500名,总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8%,如表1所示。
1.2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对五百名赣南医学院在校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法调查,共使用两份问卷:由刘金玲编制的《大学生沟通技能问卷》和谢晶与张厚粲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
1.2.1大学生沟通技能问卷。采用刘金玲编制的《大学生沟通技能问卷》[2],问卷包含八个水平:热情、语言表达、倾听、情绪敏感性、尊重、安慰他人、情绪控制和共情。总共有38题,采用5点计分。经过对问卷信效度的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是0.894,而对八个因素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累积贡献率是58.128%,并且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证实了模型的拟合度良好,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1.2.2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采用谢晶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该问卷由6个水平维度组成:亲和效能、利他效能、自我价值感、自我印象效能、情绪控制效能和沟通效能。总共有36题,采用6点计分。该问卷6个因子的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是0.56到0.78;根据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作为效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的同时效度进行检测,得到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判断和自己人际关系的和谐状况的相关系数是0.82,所以得到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确实能够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预测。此问卷需要被试对自己做自我评定,得分越高,说明人际交往效能感越强。
1.3数据处理
回收问卷后使用SPSS20.0进行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2.结果
2.1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现状调查
按照该问卷的五点计分标准看,不同维度题目的均值分数都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安慰他人的题目均值得分是3.35最低,倾听是3.78最高。按照标准得分来看,倾听得分是1.990最小,语言表达得分是4.018最高(见表2)。
由表3可以看出,各维度得分皆居于中等水平,利他效能是24.34最高,自我价值感为19.41最低,说明被试总体的自我价值感偏低,利他行为较高。按照标准差得分来看,亲和效能最高,为4.894;情绪控制效能最低,为3.902.
2.2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使用SPSS20.0对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大学生沟通技能的各维度及其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分析获得表4(见表4),可以得到结果: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维度及总分和沟通技能的各维度及总分是显着相关的。
注:*P<0.05,**P<0.01,***P<0.001
将沟通技能的总分从低到高排序,以27%视作分界点,取前27%为低分组,后27%为高分组,将二者放于人际交往效能感每个维度和总分上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表5,结果表示,沟通技能的高分组和低分组除了在自我印象效能上没有显着差异外,在其他的维度和总分上都存在显着差异,高分组的平均值明显地高于低分组,高分组高于低分组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分。
3.讨论
3.1医学生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总体状况
从调查结果看,医学生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维度上都处于中等偏上程度,处于积极向上的发展状态,但是达到符合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同时沟通技能中的热情、安慰他人、情绪控制这三个水平与人际交往效能感中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印象效能两个水平的得分相对其他水平比较偏低。纵观沟通技能各维度得分而言,导致在沟通技能上的总分差异就更大,不少学生处于沟通技能水平不符合的情况,医学生的沟通技能有必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际交往效能感中的亲和效能标准差最高,但是其得分极大极小值差异最大。因此,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需要得到提升,从而让学生的对自己的主观判断及效能预期得到提升并实践努力。
3.2医学生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
表4的分析讨论说明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沟通技能二者的不同维度与总分之间都有着显着的相关性。二者各方面互相影响,表5的分析讨论也表明沟通技能的低分组在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得分上低于高分组的得分:沟通技能得分越高,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分也越高,二者呈正相关。班杜拉[8]曾说:自身得到的成就以本人实际的经历作为基础,是最重要的自我效能感的信息基础,成功的交往体验会强化对自己自我效能感的评估,而频繁的失败体验就会减少对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个人对交往效能感的预期是由自身的成功交往体验决定的。故提升沟通技能,有助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提高。
4.结论
4.1 医学生的沟通技能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尊重、倾听与利他效能、沟通效能得分较高。
4.2 医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沟通技能在二者的不同维度和所得总分上都具有显着的相关性,沟通技能低分组的人际交往效能感也明显比高分组的得分要低。
参考文献:
[1]邱丽颖,鲁可可。综合性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精英化培养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xx,08:648-650.
[2]刘金玲。大学生沟通技能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xx.
[3]Rokke PD,Fleming Ficek,Scimens NM,et al.Self-efficacy and choice of coping strategies for tolerating acute pain[J].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eine,20xx,27(4):343-360.
[4]Rabman A, Ambler G, Underwood MR, et al.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self-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J].Th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20xx,31(6):1187-1192.
[5]宫叶琴,安秋月。实习护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xx,01:9-11.
[6]王露讠胥,章雅青,戈晓华。护理实习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xx,06:28-31.
[7]谢晶。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xx.
[8]班杜拉。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人际交往的论文15
人际关系交往是什么?既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又称为社交、人缘,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但对于尚未踏出社会的我们,对于人际交往的概念,我更倾向理解为对同学与家人的交往。
初一以前,我于朋友和父母的相处态度都是蛮横霸道的。可以说,在校自恃学习成绩好,欺负同学;在家仗着爸妈的宠爱“欺压”弟弟妹妹的事情,干得还真不少。所以被称为“混世魔女”的我,在父母和同学的交往上,是一个失败者。
但是世事都有一个转折点吧。初一那一年,我遇到了她—我的同桌“思慧”。这是一个可爱开朗的女生。我们有共同的爱好,下课常常聊动漫,聊到忘了已经上课,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成绩不断进步。而看起来如此合拍的我们却有着一个明显的不同点——人际交往的不同。我,沉默寡言,不爱搭理同桌以外的同学;而她,活泼开朗,外交范围达到整个年级。最初,我不以为意。直到开学里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假期结束,隔了一周才回到学校,假期间里的种种孤独使我倍加思念学校的同桌和课堂。抵达校园,我们俩相互寒暄了一会,进入教室,已经到了的同学,看见思慧进来了,都冲上来和她打招呼,彼此聊起假期里的趣事,彻底地忽略了我的存在。那时的我,才感到了自己人际交往上的脆弱。
也什么性格爱好相差无几的两个人的人缘差别那么大?答案很显眼,人际交往的不同。从此,我慢慢地改变自己对朋友的态度,试着多多关心别的同学,主动帮助他们,我也渐渐融入了这个班集体。这一经历使我性格变得活泼开朗许多,人际交往的圈子也更加广,我知道了乐观是一种成功,更是一笔财富。
而对于父母的交往态度的改变呢,得从初二说起,传说青春期里的学生有一个叛逆期,期间的种种恶行可以归于“XX”的表现。而叛逆期的我,是有多叛逆呢?不外乎,砸门,和父母怄气,下课在外面瞎逛荡,不天黑不回家。而爸爸妈妈有一次被我气得连夜去书店买了一本五厘米厚,名为《让孩子理解父母的1000个故事》的书回来,而我只是冷笑一下,随手把书扔到床底下去了,爸爸妈妈只是受伤的看着我,一言不发地走出房间。
也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么叛逆,我也难以解释,我只知道,改变,从那一天开始。那天晚上,几个朋友约我一起出去玩。可天公不作美,雨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爸爸妈妈本就不赞同我晚上出去,他们觉得这活动不安全,见天下起了雨,更加卖劲地建议我在家里休息就好。可我一句也没听,仍然头也没回地骑上自行车,冲出了家门。路上雨越下越大。我妄图在雨更大之前到达目的地。所以车速不断加快,路上的能角度越来越低,一片水色灯影朦胧。突然右边一阵汽车的喇叭声响,刺眼的车灯在眼前一晃,我就失去了知觉。待到醒来,我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妈妈坐在床边低泣,爸爸和一位貌似出租车的司机道歉,隐约说着,“……女儿不懂事……”那大叔也丝毫不客气,“……闯红灯……女儿没素质……父母会有什么见识……”后来我才知道,我违规闯了红灯,被一辆右边开来的出租车当场撞晕过去,轻微脑震荡。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和爸爸妈妈争执过。我学会了和爸爸妈妈聊天、沟通,发现曾经自以为最固执的父母原来每天为自己而在操劳挂心。我学会了聆听父母的教导,发现这种母慈女孝的相处交往方式是这样的美好。
而今,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了。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
在大学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 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人际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将会我们是事业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证。
【人际交往的论文】相关文章:
人际交往的论文06-08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07-20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11-20
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论文11-24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论文08-06
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探索论文12-03
酒店大堂人际交往模式及空间设计论文12-03
高校特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论文12-03
人际交往11-24
人际交往的格言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