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作文

时间:2024-06-06 16:07:42 诗作文 我要投稿

诗的作文(优秀)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的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的作文(优秀)

诗的作文1

  日转星移,每一天,都有一些生命开始它的路程,一些生命延续它的价值,也有一些生命永远离去……四季交替,尽管依旧是春夏秋冬,但每一天的生活又是那么不一样,那么别具一格。生命是一首诗,婉转而富有韵味。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似的叶子,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即使是双胞胎,也各有所异。失去了一个生命再也找不回来另一个。正是因为生命的独一无二,脆弱而短暂,从而生命才可贵。珍视生命往往要先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自然的赋予,也就没有生命的诞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母子情深,相互相依,和谐共处。破坏自然,等于自杀。当然,不许动不动就自杀,自己的生命固也重要。人生道路难免坑坑洼洼,面对挑战,应满怀壮志,相信山的那边会有海。再挫折中磨砺了自己生命意志,展示生命之辉。音乐巨人贝多芬,作为音乐家,却丧失了听力,无疑是在道路上堵上一座高不可攀的巨峰。但也使他站在巨峰前成为了世界闻名的音乐巨人。这位曾被人称为“厌世者”的人竟在耳聋后,坚持创作,谱写了属于自己属于全人类的《生命交响曲》。相比之下,今年深圳跳楼自杀的那位却显得渺小可怜,是问他,你配自杀吗?你有权力蔑视你父母所给的生命吗?或许你就在自杀的那一瞬间觉悟了,但已经迟了,生命再也不由得你再作决定!

  自己的生命如此可贵,他人的生命固也如此.尽管是一株柔嫩的小草,你也无权侵犯.欧阳海为了挽救火车上的乘客,毅然推开堵在火车轨道上背着钢铁的马,避免了车毁人亡的事故,自己却重重地被压在火车轮下.你说他不爱惜生命吗?不,他比谁都珍视生命,宁可一条命换来多条命,也不活下一条命丢下众多条命.

  孩子的第一次哭声,向世界宣布了他的到来,也为自己打了一声生活上课预备铃。面对价值如城的生命,我又得以怎样的生活方式度过这个短暂的生命呢?

  上世纪20年代,欧美上流社会最有名气的不是某某贵族或某某富豪,而是几乎光顾过所有名流的保险箱,收藏室的珠宝大盗——贝里。虽然它“技艺精湛”,但法网恢恢,贝里被捕。十八年后,刑满出狱的贝里早已两鬓斑白,独过在一个小镇上,隐姓埋名,居民们还以为他是位可敬的绅士呢。30年后,偶然间,贝利的真实身份被发现,采访这位旧时江洋大盗的`记者问:“你可记得当年得手的最高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吗?””当然记得,“贝利眼睛里流露出无限悲哀,”“被我偷得最厉害的人叫贝利,我偷的是无价之宝——光阴,当我想归还赃物的时候才发觉已经不可能了。”以贝利的头脑,他可能成为一个学者,一个商人……泣不成声的贝里最后说:“现在我才意识到我花了一辈子光阴抢劫了自己!”

  是呀,生活中最可怕的是害了别人到头来毁了自己。我们不必说日夜准备着为国捐躯,不必说寻找机会舍己为人,也不必说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价值,当在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悲叹,最起码对得起自己,对于父母来说,便是莫大的欣慰!

  生命是一首诗,我们在握住自己写诗的笔,谱写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诗。

诗的作文2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人说:“童年一去不复返。”而我说:“历史一去不复返。”唐诗,宋词,元曲便是历史最好的写照。

  在静谧中,我似乎穿越到了唐朝。看到屋里,隔在窗外。虽不见古人音容笑貌。但屋内柔光似水,我捧一杯清茗和一卷诗集。在清茗的烟气和香气之中,我倾听那远古而来的声音。

  我知道,诗是在朋友久逢时得一声问候;诗是朋友离别时不舍的目光;诗是我们思念最好的表达;诗更是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慢慢欣赏。

  是它们,如稚拙的图画,刻在出士文物那沧桑剖面;是它们,如人类一般抒发着情感。是它们——唐诗。

  看,那山上是谁?王维,是他,王维。今日又逢九月九,大家还记得吗?曾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呀!当时诗人王维站在高处是多么盼望能看看家人,那思想的感情真是难以捉摸呀!

  在唐诗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在诗中飘飘洒洒的雨。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中间夹着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几许无奈与忧伤情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面明显带着雨中满溢的几分欣喜若狂。

  茶凉,夜深,合上书卷,推开窗户,随我带着记忆回来现实。

  在这时,还有谁,还有谁会再去唐诗、宋词、元曲中去读懂诗人的情感,真的还有谁?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解你心意,我为诗狂。------后记

诗的作文3

  江郎山,是父亲的故乡。它奇特的丹霞地貌,父亲总是常挂齿间。终于得了假期,便前去一睹它的风采。

  那天下着蒙蒙小雨,给江郎山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纱巾。走近了才发现,“爬山“难,难于上青天!拾级而上,来到了两座山的夹缝处——一线天,抬眼仰视天空,云雾缭绕,水汽弥漫头发变得潮湿。抚摸着两旁粗糙的岩石,感受着山的魅力。要是大喊一声,声音会随着虚无飘渺的雾气传到很远的地方。旁边的溪水缓缓流淌,一股淡淡的清香氤氲在空气中。

  前面的路越来越陡,石级也越来越高,且凹凸不平。我一步一步慢慢走。耳边的'风呼呼地响,已经看不见山下的风景。雨霏霏,雾茫茫,任凭雨丝淋在头上,更加痛快。水滴从岩石上流下来,形成小小的瀑布。石阶被雨洗得润滑,不失危险。我咬牙坚持,手扶着冰冷的栏杆,冻得通红。

  顺着溪流走了许久,离山顶已不远。双脚失去了知觉。踩着水洼,足足走到不相信自己能爬到顶时——眼前豁然开朗,“终于到了!”我大呼一声。

  独立山顶,望着山下苍茫的美景,听着叮咚的水声,兴奋地大喊:“江山如此多娇!”走到小溪边,水清澈见底,它蜿蜒山间,奔流不息。我倘佯在这迷人的山中,感受着它的诗情画意。

诗的作文4

  考试的失利久久不能忘怀,好像学习遇到了一个瓶颈,总是冲不过去,一阵无助迷茫。作业摞了厚厚一堆,眼望着,不知从何下手。想着放松一下,就随手从书柜上拿出一本书,《诗词三百首》映入眼帘,一下子沉迷其中,心情也随着诗人起伏起来。烦恼顿消,心头只剩下一丝丝的甜蜜,丝丝缕缕,回味无穷。

  与诗词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小时候,母亲一遍遍地教我,那绿水,蓝天,清波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啊,与诗词同行的路上,赏四季变换,祖国大好河山,叹诗人仕途曲折,命运坎坷。

  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手指轻触雨珠,晶莹剔透,那草已冒出小芽,生机盎然。夏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齐绽,朵朵并蒂,连成十里,古人赞它“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荷花的`高洁,在炎炎夏日为一道别样风景。秋啊“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红透半边天,在山脚潇洒一坐,感叹人间美景。冬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簇簇,银装素裹,大地上上下下,一诗歌是一种以意象为元素,以想象为方式,以构建精神意境为重心,以韵律节奏为外形的语言艺术。诗歌是诗人真性情的流露,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发挥。

  从古至今,多少优秀的诗人留下多少流芳百世的诗词名篇。西方国家有优美而极赋韵律的音乐,而我们中国有可为诗可为歌的诗词。从《诗经》到《楚辞》,从《楚辞》到《唐诗》,从《唐诗》到《元曲》,从《元曲》到明代小说再到近代诗歌,诗的形式千变万化。诗,飘渺无踪,可它却存于每个人的心中。

  我觉得,人生最大的幸事便是与诗同行。想象一下,我可以在江南水乡吟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我也可以站在山丘上俯望茫茫草原吟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种境界啊!我可以在人生失意时告诉自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可以在不被认可时劝诫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可以在开心时:“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我可以从诗词中体会出各种各样的情绪。

  我觉得,以后我的人生一定与诗词密不可分。因为我热爱诗词,我喜欢诗词。我可以把我的人生当作一首无题的诗。诗中的句子就是我的人生经历。而我自己就是那写诗的笔,我会一直写一直写,直到我生命的尽头。

  与诗同行,以诗为伴。人生处处是诗题,人生处处有诗意。我想我以后会与诗同行,写出属于我自己的诗意人生!吟诵出属于我自己的如诗人生!

诗的作文5

  背诗,是我每天要做的事。我背过好多诗,也会默写。在这些诗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山月》《月下独酌》《长干行》。这三首诗都比较长,其中《长干行》最长,有150个字,相当于一篇小短文呢!

  我背诗有一个好方法。背短诗,我会让妈妈打开百度,给我看《秒懂百科》。我先了解古诗的意思,再一边读一边背,一下子就可以完成。背长诗,我是边读边背,脑子里还要想着古诗里大致的情景,长诗比短诗难背,但只要用对了方法,那就不怕。

  每天早读老师都会抽背古诗。老师叫到我:“黄祉熠,你来背。”我就会不紧不慢地站起来背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当我背完时,老师满意地点点头说:“很好,坐下。”这时,我那挂在悬崖上的小心脏才放了下来。老师看了看边上的一位同学说道:“来,你来背。”只见那位同学缓缓地站起来,慢吞吞地背道:“明月出天山,苍,苍茫,呃呃……”老师不满地看着他说:“你到门口去背,会背了再进来,真是的。”

  有一次,我特别不想背诗。刚好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就想到了一个非常偷懒的方法:先把古诗抄到本子上,明天早上再去学校背。第二天,我提早来到教室疯狂地开始背诗,但老师开始抽背时,我还不怎么会背。还好那天老师没有抽到我,幸运地逃过一劫。晚上回家后,妈妈说要抽背昨天的.古诗,我支支吾吾地半天憋出几个字。胆战心惊的一天!那以后我就老老实实地背了。

  坚持背诗,是我们从四年级放寒假开始的。至今,我们已经背了100多首古诗。我觉得老师让我们背诗有两点好处:一是让我们增长知识,二是培养我们的毅力。

  我要继续坚持背诗,让它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诗的作文6

  今天,我们新消息报的小记者们,一行来到了河姆书店,参加中秋诗会。

  一进门,我就被这里各种类别的图书所吸引,恨不得马上钻进知识的海洋中。可是,我还要参加中秋诗会呢,就赶紧向老师指引的方向跑去。来到一个小屋子里,跟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这个游戏一共有两项,第一项有三关,我先玩了第一项的第一关,这一关是在电脑上出示的咏鹅这首诗,要求我们根据诗的顺序和颜色摆杯子。我边看边拿着杯子开始摆,不慌不忙的我第一个就完成了游戏,旁边的男老师给我发了三张会员卡,第二名发了两张会员卡,第三名发了一张,最后一名没发。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会功夫,楼下的游戏就结束了,我们各自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会员卡,老师告诉我们,今天各个楼层都有游戏。我一听,又向二楼跑去,这是关于书法的,我拿来一只笔和一张纸,开始端端正正地写起诗来,有位看我作品的`阿姨说:“这谁家的孩子,字写的挺好,就是没写名字,来,我给你两张卡片,还有一个书签吧。”这让我兴奋极子。

  到了第三楼,游戏就更好玩了,这是看图猜诗名,第一首是蝉,刚开始时,我东张张,西望望,不时求助妈妈,不妙的是被在场的老师发现了,我只好蒙一个,最后老师批阅的时候,我竟然蒙对了,老师奖励了我三张卡片。

  这次的诗会很有意义,我多么希望这样的活动再多一些,那样周末我就不会被困在家里了。

诗的作文7

  古诗里的春天,有难以言说的美丽。最美的春天,在诗里。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东升、春意萌动的时候,诗人王湾放舟于绿水之上。举目望去,郁郁葱葱绵延不绝的山外正是自己将要前往的地方,旧年即将过去,江南已有春天的气息——春天,从唐诗里款款走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阳灼灼,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还红;碧绿的江水,也仿佛退却冬日的寒妆,暖得像是水里长了蓝草一样。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那柳树,如亭亭玉立的姑娘,精心梳洗妆扮,一袭轻烟似的罗裳曳地,她婀娜多姿,步态款款,和煦的阳光,洒在她瀑布一样的发丝上,东风拂过,发丝随风摇曳,柔,美,这才是春天的姿态。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长安街上,细密如丝的春雨,润滑如酥油;远远望去,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稀疏疏。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出墙外,这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来,又怎能被一扇柴门关住呢?

  青山,绿水,嫩草,红杏——春天,披上了七彩霓裳。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空中欢快地飞翔,唱出宛转的歌曲。堤旁的柳树伸出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陶醉了。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鱼儿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轻灵的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初春的清晨,乍暖还寒,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争先恐后,姿态妖娆,开满枝头。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春树枝头,黄莺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小溪潺潺流淌,穿过小桥,淙淙作响,微醺的春风中,花瓣在静悄悄地飘落。

  杨柳拂堤,鱼游燕翔,红杏闹春,小桥流水——春天,跳起了旖旎舞蹈。

  最美的春天,在诗人眼眸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的暖意,连小小的`虫子,都感觉到了春意,呼朋唤友地叫着,声音穿透了绿色窗纱,送到了诗人耳边。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池塘春水回暖,三四点青苔漂浮在水面,密林深处,枝叶掩映下的黄鹂,偶尔传来几声歌唱。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楼外枯草瑟瑟,池塘里竟然有春草繁生了;小园里的垂柳丛中,禽鸟的鸣叫声也已变换。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淅淅沥沥的声音;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姑娘叫卖杏花的声音清亮悠长。

  虫声唧唧,春鸟和鸣,姑娘卖花——春天,唱出了婉转歌声。

  最美的春天,在诗人耳边。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春日踏青郊游,风吹片片杏花落满头。田间路上那是谁家的少年郎啊,青春如花,真是风流倜傥英俊潇洒。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飞花袅袅,飘忽不定,迷离惝恍;那淡淡愁思,随着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心头轻轻漾起,如这丝丝细雨,迷迷蒙蒙,迷漫无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天来了,历经安史之乱的的长安城,人烟稀少,草木茂密。杜甫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遇到乐景,反而增添了内心的伤痛。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鸿雁虽然来了,却没有将弟弟的书信捎来。李煜在这恼人的春色中,思念远在汴京的弟弟,这种痛彻心扉的思念啊,就像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

  春游偶遇,丝雨如愁,感时伤别——春天,在倾诉幽幽心事。

  在这个情愫飞扬的春天,“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有落榜青年崔护对清明时节偶遇佳人的美好回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亦有孟郊人到中年科举及第的人生快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有晏殊对岁月悠悠流逝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伤怀;“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还有姜夔在扬州久遭兵燹不复昔日繁华的愦叹。

  柔美,清丽,凄惋——最美的春天,在诗人心里。

诗的作文8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白居易的创作代表了元白诗派的最高成就。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瓯北诗话》)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胡马和羌兵的践踏,使得唐代社会和各种矛盾更加激化,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兼并,民不聊生,边患四起,战祸频仍。乱世的文人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用自己的.文学创作来反映社会,汇导人情。

  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

诗的作文9

  杜甫草堂,历史悠久。昔日唐朝居“诗圣”,今朝游人踵门来。我就是来参观草堂的。

  杜甫,字子美。唐朝著名大诗人。他一生中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最后在50多岁时,因病去世。

  进了草堂,当然要去看一览亭了。它其实是一座塔,在塔的顶端可以一览草堂的景色。

  天,下着雨。一座塑像在灯光下,闪着那种黄铜特有的光。一位老人跪在石头下,手臂出奇的长,闪着诡秘的光。他清瘦的脸上,皱纹很深很深。他的`眼睛,又是那么莫名其妙地炯炯有神,目光深不可测。他的嘴紧紧地抿着,紧紧的。

  他,就是杜甫。

  杜甫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的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我门前停泊的船,可以到东吴去。”不过,现在我站在杜甫的门前了,并没有什么河呀!也许,它现在不见了。

  其实是草堂坏了,人家在另一个地方重建。草房顶,木板墙,光线黑暗,这就是草堂旧址。

  在杜甫的书房内,几本书放在书架上。旁边,有一书桌。杜甫就是在这里写下那些千古名句的。

  谁又能想得到呢?

  草堂啊,你教给了我一种道理:不论环境多么艰苦,都要有坚强的意志。

  草堂,草堂,诗香满堂。

诗的作文10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上高处,心事重重,打开双臂闭上双眼,猿的叫声是那么的悲痛,中心还夹杂着鸟扑腾翅膀的声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再往远处,是落叶落下的簌簌声,还有那滚滚长江的飞跃声。杜甫此刻“新停浊酒杯”,两鬓已是繁霜,听到如此,便不由慨叹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深人静,听着风雨声,想着自己垂暮不能为国效能,杜甫也只得听着风雨声,在梦中回到边关了。

  听着朗朗诗声,倾听诗声,感触诗人深处那一片柔软的当地。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夜无眠,听着鸟儿愉快的叫声,一阵风雨往后,悄悄地听见,花瓣落地的声响。

  “忽闻虎旅传宵,无复鸡人报晓筹”,晚上睡得正沉,传来击打梆子的声响,想想自己身居户外,再也听不到鸡人报晓的声响了,心中不由慨叹万千,各种心情交综错杂,一种莫名的伤感情不自禁。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行走在“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上,晚间闻见子规哀婉的叫声,心生寒意,忍不住止步不前,子规已啼完,回声仍响震山沟,“使人听此凋朱颜”。

  “稻花香里说熟年,听取蛙声一片。”黄昏躺在田埂上,倾听着此伏彼起的蛙声,忍不住心生欢欣:本年的.粮食又有收成了!

  “春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拯救全国春。”在雪夜,静静地倾听风的声响,慢慢地,你会听到雪花在风中飘动的声响,这时,一个声响告知你:春天来了。

  散步在乡下小路,吟着诗,闭上双眼,去感觉那诗的美好,去倾听那诗中声响,去悄悄地听一听,诗人此刻听到了什么?去感触一下,诗人那翻飞的无限思绪,去接触诗人那最悠远的魂灵。

诗的作文11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有一首谜语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就是诗名——《画》。我依稀记得八十年代人教版课本中,这首诗的边上配了一幅竖轴山水画作为插图。即使没有这幅画,我们仍能产生直观的视觉意象:远山如黛,高山流水潺潺;近处树枝上绽开着明艳的花朵,一只雀鸟轻盈地站在枝头,骨碌碌的眼珠正与你对望。

  课本中没有标注《画》的作者,主流观点认为这首诗是王维写的。可能是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评论的影响,这首专门写画的诗就挂在王维名下了。

  王维的诗非常具有画面感,而且图像那么清新自然,好像简单的几根线条、几抹颜色就能一挥而就。比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比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比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些场景就是活脱脱的中国山水画。落日与孤烟远近层叠,山色与江流虚实交错,山鸟与明月动静呼应,在一个平面的维度里延展出无限纵深的空间。这就是“诗中有画”。

  中国画是写意的,不像西洋画那么具象,画面的内容一目了然,缺少想象的空间。我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会有种身临其境的遐想,很想知道自己绕过那条山路会有怎样柳暗花明的风景?或者走进那间临水的木屋能否碰到有人在家?这就是意境。诗的意境在于能联想成直观的画,画的意境在于联想到更多看不见的内容。于是在中国画的留白位置中,有人把自己的联想用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类诗被称为题画诗,也就是“画中有诗”。

  题画诗有的是画者自己题写,也有其他对画有感而发的人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就是一首苏轼为慧崇和尚的《春江晚景图》所创作的题画诗。如今慧崇的画早已杳如黄鹤,而这首诗仍一直被人传诵。

  苏轼是一个对诗和画都颇有研究,并具备实战经验的专家,他对王维有一句著名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谓听声类形、观文如画,都是文艺领域常说的通感。王维的诗之所以画面感那么强,这跟他本身就是个优秀的画家紧密相关。王维是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同时又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诗与画两种艺术造诣在他一个人身上融会贯通。他曾长期隐居田园,把一生最丰富的情感都寄托在山水之间,用文字和图像共同抒发出对自然的热爱。

  我们能读到王维留下来的诗有四百多首,却难以目睹他的画作。现在冠以王维之名的《辋川图》、《雪溪图》等,据考证皆非本人真迹。王维画画的水平究竟有多高?光和他的诗比是不合适的,我们必须找个可参照的标杆。在王维生活的那个年代,谁被公认为水平最高的画家?画圣吴道子。

  中唐时期朱景玄编撰的《唐朝名画录》中,把吴道子列为“神品上”的唯一人,往下依次有神品中一人,神品下七人,然后才是妙品、能品和逸品。王维在这个名录里位居妙品上八人之一。在全力推崇人物宗教画的唐朝,“吴带当风”的壁画人物效果展示了吴道子飘逸的画风和高超的画技。后来苏轼有幸在吴道子的画作上题跋,写道:“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就绘画技巧而论,吴道子的“画圣”称号当之无愧。不过作为文人的苏东坡,似乎更欣赏山水文人画。当他把王维和吴道子放到一起时,“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他认为吴道子胜于工而王维胜于意,从画面上看都一样神采俊逸,只是王维的画外之意更加令人遐思。

  有一个传说把王维的画夸得神乎其神:

  王维曾为歧王李范画过一幅《巨石图》,歧王把它挂在堂屋中,非常喜欢。一天晚上突然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画中的巨石竟然腾空而起,连着画卷一起冲破屋顶飞了出去。若干年后,高丽使臣带着这幅《巨石图》来拜谒唐宪宗,说这是当年从天而降的一块巨石,看到上面有王维的题字,如今送还大唐。

  这也渲染得太过逼真了吧。我宁愿相信这是讲故事的人运用世俗标准所杜撰的赞美,也不想套用这个故事来构建我对王维画作风格的认知。在我心目中,王维的画是飘逸的,淡雅的,具备那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似有若无的状态。

  《画》这首诗如同王维的画那样,也被认为并非王维的作品,而是其他人题写在王维这幅“画”上的题画诗。这个题诗的人,有的说是元代的王冕,有的说是明代的唐伯虎,有的说是清代的高鼎。还有另一种说法,说这首诗跟王维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南宋僧人道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一首偈颂诗,而且全诗有八句。连上后四句来看才会发现,原来这首诗所蕴含的禅理远不止一幅画,一个谜语那么简单。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祗为太分明。

  佛学中用“清净自性”来表述因为没有烦恼而展现出来的不变不改之性。清净自性的人看山,虽有色相,有也是无;自性心听水,声音不实,无也是有;自性不生灭,所以自性观花,虽然春天已去,但花常开心中;自性不为外界扰,所以鸟因妄想心而惊飞,却因自性心而不动。如此头头是道,都是自性之道,万事万物皆因自性而平等。这再明显不过了,为什么说了这么多还不明白呢?只是因为人们往往陷入是非分明的思维中,忘了清净自性。

  这个禅理明白也好,听不懂也罢,我没有太多兴趣去研究。令我惊讶的是,原本一首小学生一读即懂的谜语诗,竟能做出如此深奥的解读。或许这根本就是王维画了一幅山水花鸟画,随手配上四句打油诗;因为他被世人称为“诗佛”,佛家会认为在这直白的语言背后一定藏有某种深意;于是道川禅师把这四句诗用作论据,加上自己的论点,解析了佛学要义;结果这首诗在浅白与深奥的两极争议中迷失了本原,让作者的身份也从唐宋一路纠结到元明清。

  其实有关“清净自性”的禅理,王维的诗中并不少见;而且融合在诗中有画的'意境中,十分赏心悦目,并不像道川禅师解读的那么晦涩。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晚年王维隐居在终南山脚下的辋川,兴起时常独自在山间信步,个中乐趣也只有他自己知道。用朱自清的话说,这种状态就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自由到身体可以不被灵魂左右,走到哪里是哪里。即使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那也是到了山的至高处,眼前反而豁然开朗了。于是席地而坐,静看云雾从脚下升腾而起,整个人仿佛飘在空中。

  整首诗都在写人,写事,写自我感受,没有专门去描绘风景。所提到的云和水,也只是作为行为背景一笔带过。然而就是这样的轻描淡写,带领我们跟随王维的脚步,领略到行云流水的潇洒与快意。因为我们在俗世红尘中渴望那份清净无为,心灵的共鸣,让直白的诗句呈现出如画般的意境。这就是诗情画意。有了情感的代入,即使是时间线性的叙事诗也能演示成空间定格的山水画。“坐看云起时”是叙事,云起时的景象如何?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一幅飘渺的画面。把它跟王维看到的对比一下吧,“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是不是所见略同?

  喜欢王维用“青”和“白”这样的色彩来渲染诗中的画面,从第一句读起,就好像画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一个个生动的景物跃然纸上。我们可以通过他人临摹的《辋川图》,直观地看到王维热衷的辋川山水;也能通过王维自己的五言律诗《辋川闲居》,想象那个位于长安城南的山村。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曾有幸沾染了诗歌的灵气。

  辋川闲居(王维)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

  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这一去隐居乡野,再也不回京城了。闲来无事靠着房前的树,看看远处的村庄,那里有青翠的茭白从水中拔起,还有白色的鸟儿扑哧扑哧地往山那边飞去。无聊时也学一学当年的陈仲子吧,自己提水浇灌一下菜园。多么闲适!没有名利场上的浮躁与喧嚣,只有乡居生活的恬淡与自然。

  这首诗中王维再次使用了“青”和“白”两种颜色,而且还重复使用两次。

  “青菰”和“白鸟”运用了这两种颜色的本意。在色系中,青和白都属于淡冷色调,给人纯净清爽之感,比如月白天青。同时这两种颜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立场的主色调。什么叫“青红皂白”?就是说青色、红色、黑色、白色是泾渭分明的,比喻事情的是非曲直。在空间上,中国人以东方为青,南方为红,西方为白,北方为黑,于是有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方守护神兽;在时间上,中国人以春季为青,夏季为红,秋季为白,冬季为黑。以时空为基础构筑的五行学说中,金为白,木为青,水为黑,火为红,土为黄。它们彼此相生相克,这跟现代科学光谱中的“红黄蓝”三原色有明显不同。红、黄、蓝虽然三足鼎立,但更强调独立中的融合,通过三种基色不同比例的调和,可以形成色彩斑斓的世界。

  在“青门”和“白社”中,则对色彩本意进行引申,附加了社会性的内涵。青门代指长安城的东南门,因为朝东,所以涂成青色。出了青门,去的就是辋川的方向。诗人隐居辋川,西望长安,不再留恋京城的繁华。白社是平民的社会组织,古代的平民通常穿白布衣,所以白衣也指没有获取功名的人。白社与代表官场的青门形成了鲜明对比,二者经常在唐诗中以对仗的形式出现。白居易在《长安送柳大东归》中就有这么一句:“白社羁游伴,青门远别离。”因为社会属性的对立,让青与白的色彩界线变得更加分明,反过来又加强了这两种颜色所表达的情感元素在诗句中的碰撞和宣泄。

  给诗句加点“颜色”,不仅可以让诗中描绘的景物形象更加鲜明,还可以利用色彩个性来渲染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大红大绿的组合,在视觉冲击上是明艳的,在情感表达上是炽烈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到极致好像燃烧的火,绿更浓时犹如一汪深不见底的蓝。如此鲜明的两种对比色,此刻就交相辉映在一个画面当中,让观赏者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呢?“能不忆江南?”也只有反问句能表达出最肯定的赞美。(白居易《忆江南》)

  在另一个红绿搭配的句子中,平面的空间交错上流淌的时间,静态的颜色也有了渐变的动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是宋词《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描绘的经典画面,樱桃才刚刚变红,芭蕉也渐渐绿了,春去夏来,就在这无声无息之间。一个“了”字,把原本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转变成为动词,于是那种慢慢变红和变绿的过程,就在你阅读这行字的同时展开了。不等待也不拖延,当读完整个句子时,脑中已经呈现出芭蕉掩映着樱桃的完整画面。也就是在这几秒的时间,一起感慨时光流逝与瞬息万变。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汉字能够传达这么丰富的内容?这是因为色彩的魅力。颜色是人最容易感知,也是最容易表达的信息,它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你看到的是紫色,告诉别人这是紫色,听到的人马上产生想象的也是紫色。在整个信息的传达过程中,近似于一种直觉的传递,让传播者和接收者迅速产生共鸣,印象也因此更加深刻。

  在诗词创作中,善于应用色彩词汇来描述景物,是做到“诗中有画”的主要方法。选择一个富有画面感的场景,把看到的色彩景物直接表述出来,即使不修饰也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当我们读到“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宋?秦观《行香子?书绕村庄》)时,还用得着想象吗?那满园春色已经扑面而来了。

  无论是青与白的对应,红与绿的交融,还是桃红李白菜花黄的分庭抗礼,色彩的组合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当颜色越来越多时,就要考虑点、线、面的构图关系。类似在中国画中运用勾、皴、擦、点、染等绘画技巧,让不同的颜色以不同的形态和比例呈现在画作中。有的泼墨成云,有的画龙点睛。

  杜甫推开成都草堂的门窗,望见远处西岭白雪皑皑,山前有“一行白鹭上青天”;门前浣花溪畔停泊着远下长江的航船,“两个黄鹂鸣翠柳”在岸边。这是一幅结构丰富,层次分明的山水画:远处浅淡的“白”与“青”,映衬着近处明艳的“黄”和“翠”,这是色的呼应;远处是大面积留白中划过的一条直线,近处是一团浓墨中点缀的两个亮点,这是形的组合。“一行”之中,你能数出几只白鹭?“两个”之外,还有多少藏在柳色当中?颜色是实的,形状是实的,数字也是实的,但意境却好像雾里看花,让人愿意去联想画面背后的细节。

  这首《绝句》是杜甫难得的几首清新明快的作品之一,杜甫的诗大多如同他的经历,饱含着辛酸与苦闷。然而即便是抒发郁郁难平的情绪,他也能用色彩描述得活灵活现。

  杜甫有一首七言古诗《白丝行》,借白丝来比喻自己:想要成材就必须经过漂染、编织、裁缝成衣服,把自己变的面目全非,最后还是难免被捐弃;如果想守住天生洁白的素质,那就永远是白丝而无用武之地。借物抒怀,只有把物品的特质表述到位了,才可能准确表达出这种进退两难的复杂心境。所以一开始,杜甫就用了四种颜色来描写白丝成锦的过程:“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缫丝时洁白,络丝后被染红,织锦时挑花凝碧,最后裁剪时用贵重的金粟尺。整个繁复的流程就在流光溢彩的变化中顺理成章了。

  《绝句》中四种颜色共处一幅画面,《白丝行》中四种颜色轮换一个流程。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杜甫在诗中巧妙用色的水准并不亚于王维。虽然杜甫“诗中有画”的作品没有王维那么多,但“诗画评论家”苏轼对杜甫同样有很高的评价:“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干马》)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是无形的画,即诗中有画。韩干是唐玄宗时期的宫廷画师,擅长画马,他的画被苏轼誉为无声的诗,即画中有诗。

  在《唐朝名画录》中,韩干位列神品下七人之一,排名在王维之前。他一生画了许多宝马,而发现他具有画马天赋的伯乐就是王维。韩干比王维有幸,他的作品仍存世于今。他为唐玄宗的坐骑所画的《照夜白图》现保存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存有他的《牧马图》,辽宁省博物馆存有他的《神骏图》。因为尚有真迹可瞻仰,我们也就忽视了那些曾描写过这些画中之马的诗文。

  画马赞(杜甫)

  韩干画马,笔端有神。骅骝老大,骋褭清新。

  鱼目瘦脑,龙文长身。雪垂白肉,风蹙兰筋。

  逸态萧疏,高骧纵姿。四蹄雷雹,一日天地。

  御者闲敏,去何难易?愚夫乘骑,动必颠踬。

  瞻彼骏骨,实惟龙媒。汉歌燕市,已矣茫哉。

  但见驽骑,纷然往来。良工惆怅,落笔雄才。

  苏轼所赞扬的“少陵翰墨无形画”就是针对这首《画马赞》。如果说韩干已经把马画得栩栩如生,那么杜甫诗中的马简直就要冲破纸面,如雷打冰雹般奋蹄驰骋。画能做到神形兼备,诗更能给画腾出无限想象的空间,信马由缰,纵横天地宽。

  韩干画马,杜甫赞韩干画马,苏轼既赞韩干画马,又赞杜甫赞韩干画马。苏轼认为只有杜甫的诗与韩干的画才能称得上双剑合璧,“此画此诗真已矣,人间驽骥漫争驰”(《韩干马》),虽然他自己也为韩干的画做过题画诗。有杜甫的珠玉在前,苏轼虽然高调却不高傲,他在题画诗《韩干马十四匹》的结尾处这样写着:“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这几句口语化的总结,似乎是故意在杜甫诗面前显拙:杜甫的诗是“无形画“,而读自己诗只能“如见画”;杜甫的诗可与韩干的画并肩争驰,而自己的诗只有依附于韩干的画才能被世人看到。

  当然,苏轼的诗画成就远不及他的词。他把唐诗的磅礴气势吸纳到宋词中,一改花间词的温柔香软,开创了豪放派的创作之风。苏轼在宋词上的贡献与成就,足以撑起“词圣”的头衔。所以当词圣主动与诗圣比诗时,我们应该钦佩苏轼的勇气与谦逊。

  无论唐诗还是宋词,其中的古典意境,一半在江南春雨中浸泡着,一半被塞北秋风给吹散了。于是唐诗有了田园诗和边塞诗,宋词有了婉约词和豪放词。不同流派的诗词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但创作中的“通感”是营造意境美的共同手法。

  诗人们用最原始的色彩感悟,去触摸不同的地域,去聆听不同的季节,留下风情各异的画册。前一页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转眼看那“千里黄云白日熏”;才领略了“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又欣赏到“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从春花翻到秋叶,从塞北读到江南,就让这一页页彩绘的诗篇,成为永不消逝的画面,流传千年。

诗的作文12

  星期五上午,老师向我们宣布下午的班队课上举办“中秋诗会”,让每个同学都准备一个节目。说是“诗会”,其实节目形式不局限于诗歌朗诵,可以是唱歌、器乐演奏、相声等,所以大家都很积极地去准备了,我也不例外。

  中午回家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问我要表演什么节目,我说就拉小提琴吧。为把节目表演好,我午觉都没睡,在乐谱中寻找合适的曲目。嗯,就《花好月圆》,很应景的,于是我吭哧吭哧地埋头苦练。可惜这首曲子由于很长时间不练了,因此拉得断断续续,很是生涩。妈妈有点听不下去,建议我换首曲子。我又选了《新春乐》,也是一首欢快的`曲子。我想这首是蛮熟练的,就没有练习,背起琴盒上学去了。

  教室里,同学们都很兴奋,叽叽喳喳地交流各自要表演的节目。沈老师宣布中秋诗会开始,第一个节目是朱晨铭和严琦阳合作朗诵《中秋》,第二个节目就轮到我了,我拿着小提琴走向讲台。面对全班同学,我不禁有点紧张,一不留神,错了好几个音符。我更加紧张了,忘了乐曲怎么拉了,只好挠挠头,向老师如实说忘了。沈老师呵呵一笑,让我回到座位上,同学们也一阵哄笑。我有点难为情,后悔没有充分准备熟练乐曲。接下来的节目还是很精彩的,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不错,掌声笑声不绝。我也认真地参与其中,忘了刚才的尴尬。

  这次“中秋诗会”,让我们阳光班每个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的才艺,我也从中得到了锻炼。虽然我出了点小意外,但我切身体会到“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我都要吸取这个教训。

诗的作文13

  四川眉山是个倚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城镇。在眉山城的西边,有个寿昌院。北宋庆历年间,寿昌院是一所著名的乡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小时候就在这里读书。

  有一天,乡校的'老师刘微之拿出自己创作的一首《鹭鸶诗》,先高声吟诵了两遍,然后让学生们品评。不少学生啧啧赞美,苏东坡却坐在那儿紧锁眉头,一言不发。晚上回家,他翻来覆去推敲老师的诗句,总觉得有不妥之处。

  第二天早上,他鼓足勇气找到老师,轻轻地说:“老师,‘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这两句诗中的‘雪片’,是不是指鹭鸶身上落下的羽毛?”

  “嗯,没错。”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

  “不过,鹭鸶起飞的时候,掉落的羽毛是不会随风斜斜地飘舞的。”苏东坡稍微提高了一下嗓门。

  “这……你怎么知道?”老师面露诧异之色。

  苏东坡满有把握地回答:“我和哥哥常到河边看鹭鸶玩呢!”

  “唔,唔,”老师沉思片刻,忽然亲切地反问一句:“那么,你看这诗句应当如何改呢?”

  “以学生愚见,是否可把‘雪片逐风斜’稍动几字,改为‘雪片落蒹葭(芦苇)’?”苏东坡胸有成竹,脱口而出。

  “雪片落蒹葭?”老师顿觉眼前出现了一幅清新的画面,“好!一个‘落’字,可与雪片呼应,见出纷纷扬扬之状;而将‘风斜’换作‘蒹葭’,那江畔茂密的芦苇,也就鲜明地呈现在诗中了。”说到这里,他兴奋地拿出纸笔,把《鹭鸶诗》重新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一遍。上课后,他又当着全体学生,夸奖了苏东坡一番。

诗的作文14

  在历史时间与将来互相交叠的今日,我被无情地挤在二者的缝隙中,也没有注视正前方的胆量,都没有品位远去的空闲,但我更不肯处于被动地赏析如今,我还在一刻不停地寻找,寻找发泄感情的媒介。

  我碰到了诗,她从历史时间的长河中走来,她在未来的苍茫里回眸。开启结实的历史诗卷才诧异地发现,那因时间的封尘而愈来愈土黄色的封面内竟藏着增辉的宝藏,一位位名扬四海、千古流芳的作家向我走过来。李白佩带着宝剑游览中华民族壮丽的河山,他带着盛唐人内心深处的高傲阔步走来,他昂贵着头高声诵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诗词带着一种难以言表的震撼人心感,使我心潮澎湃,但是身体却肌肉僵硬了。杜甫满脸苦相地踱来,彻底没有了诗仙李白的狂放,替代它的的是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无情具体的悲叹。他看一下走在前面的李白并沒有像我一样心潮澎湃,只是低吟着:“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但杜甫终归是杜甫,唐朝人豪壮气魄在他的的身上直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这豪情万丈传来的呼喊,这时候激动不已的我慢慢恢复,但却有一丝冷意和一丝焦虑泛滥成灾心里。但她们還是离开了,走入我背后那无穷的以往,也没有回过头目送,仅仅缓缓的合上诗卷,再度见到灰黄的封皮。

  这时候。我意识到,沒有亲眼目睹盛唐的强劲与热闹,沒有亲身经历“安史之乱”后的衰落,沒有李白的超然,沒有杜甫的凝重,我怎么可能在她们的笔下寻找我心中的诗呢?我茫然之际她又出現了,追随她的眼光我看到了绮丽宫殿。翻过金黄色的木栈道看到带著焦距的名字——泰戈尔。我来眼下的景色高呼,在他的花园里,漂亮是唯一代称,压根没有我的立足点,因此我悄悄的离开了,不带去一点儿芬芳。她看我,凸显一丝无可奈何,此次我主动地看一下周围,徐志摩、闻一多、艾青、梅子、臧克家……非常多。闪耀的文本表达着她们的'感情,她们笔下的狂澜在我心中只有涌起逐层涟漪,我再度低下头,忽视周边的一切。寻找是一段悠长的路,旧途的亲身经历是一种获得,殊不知每一次的結果令我寒心,如今我终于明白了,因此我伸出手,小心地将诗放入心里,将她沉在心里。隐约可见中我听见洱海的她温和的声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将我吟出……”

  她,我心中的诗,将在心中斟酌,斟酌……

诗的作文15

  数量词吹牛诗有句话说:“为何天空那样黑,只因牛在天上飞,为何牛在天上飞?只因你在地上吹。”还有一句话说:“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人们平时对吹牛是很反感的,但是今天沈老师让我们“反其道而行之。”让同学们都当一次数量词吹牛诗人。

  沈老师要和我们合作一次,一起创作吹牛诗,要求写十行,从一到十,除了“我和过”可以重复,剩下的'不可以重复,要有前半句和后半句,比如前半句的数量词是一头大象,后半句是“我扛过”,合起来的吹牛诗就是“一头大象我扛过”,同学们一听就都笑了,扛大象那还不被压死吗?

  接下来,当听到李奇瑞作的诗句:“六吨牛奶我喝过的时候,”同学们都已经笑得前仰后和了,你瞧,李俊雪,笑得嘴也合不拢,一个劲的用手拍桌子。沈老师评价说:“喝完肚子破了几个洞?”还有人说:“你难道不觉得撑吗?”我心想:真幽默啊!有同学又接了一句:“八只恐龙我骑过。”马琳评价说:“你是侏罗纪人吗?”有同学又说:“九万鬼子我杀过。”小伟和乔丹一起评价说:“你是绝对的抗日英雄。”该接下一句了,突然,全班鸦雀无声,沈老师及时补充了一句说:“十全十美就是我。”

【诗的作文】相关文章:

诗的作文06-02

关于诗的作文11-19

诗青春作文07-13

诗与远方作文06-22

与诗同行作文06-20

诗墙的作文11-23

赏诗的作文11-16

关于诗的作文12-24

诗春天作文01-06

与诗相伴作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