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蝉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06-05 16:58:32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虞世南·蝉原文及赏析

虞世南·蝉原文及赏析1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虞世南的这首言简意远的咏物小诗,不只咏叹了蝉声的婉转悦耳,而且吟颂了秋蝉高洁的品格,借物咏怀,寄意高远,在古人的咏蝉诗篇中,别具特色。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rui)”本为古人冠缨末梢下垂的部分,又状蝉头部伸出的触须,《礼记·檀弓》:“蚕则绩而蟹有匡,花则冠而蝉有緌。’此指蝉之触须,如同拂扬下垂的冠缨。古人以为蝉“含气饮露”,居高饮洁,生性高洁,诗中故有“含清露”之说。唐代戴叔伦《画蝉》诗中也有“饮露身何洁”句。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出秋蝉鸣声的远扬。“流响”,指蝉的.鸣叫声,着一“流”字,便写尽蝉鸣的流利婉转,悦耳动听。梧桐本为高树,因秋深叶落,枝干更见挺拔峭立,“疏桐”二字且与后面的“秋风”相应,在蝉鸣与梧桐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出”字,将两者联系起来。这个出字妙在两点:一是点出秋蝉所依的是高桐,居高所在;二是生动地表现了蝉鸣声的响亮远扬。更为下面两句诗作好了铺垫,带动了全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诗人在对蝉鸣声生动描写之后,引发的议论。借助于飒飒的秋风,蝉鸣之声才能得以远扬,一般人们都这样认为,古人诗中写蝉,大多也如此描写,南朝诗人张正见在《赋得秋蝉喝柳应衡阳王教诗》中即有“风高知响急”句。而虞世南却翻出新意,别有见解,他强调蝉声远扬,是蝉自身居高所致,而非借助于秋风,表现了蝉孤傲清高的品格。这同时也给人们这样一个启迪和感受:一个人只要立身高洁,自然会声名远扬,而无须凭借外在的力量。

  诗人处处以赞颂的态度表现蝉的品格,意在以蝉自况。沈德潜在《唐诗别载》言此诗:“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确是很有道理的。诗人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曾屡次被唐太宗赞赏为“五绝”。由此看来,这首寓意含蓄蕴藉的小诗,也可看作是诗人对自己高洁品行的自我鉴定。

虞世南·蝉原文及赏析2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是对蝉品格的由衷赞美。在诗人的笔下,蝉清新脱俗,它从不食人间烟火,每餐只饮些少量的甘露,不沾五谷杂粮。不仅如此,它的叫声也是那样的不同凡响,清脆悦耳,像流水一般静静地从梧桐的叶子里传出,令诗人感到无比的舒适。蝉的叫声传得很远,然而它并没有借助于外物,而是由于自己所处位置高的缘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蝉声悠远,一般人都认为是秋风的作用,想必是受《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影响。诗人却不这么认为,说这是“居高”的缘故,并非秋风之力。这既是对蝉高洁品质的赞美,也是诗人对自我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同时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一个人只要能做到修身自好,气质自然自内而外涌出,好酒不怕巷子深,声名自然能够远扬,何须借助他人?

  扩展阅读:虞世南的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书法家、政治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代表作品《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于陈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他擅长写文章,曾师法文学家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矣!”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扩展阅读:虞世南的文学成就

  虞世南文章婉缛,与徐陵相似。曾劝太宗毋为宫体诗,而其诗除《咏蝉》等少量有兴寄、边塞诗较刚健外,其余多为应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辞典丽,内容则比较空泛。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像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其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清代沈德潜在评论《从军行》二首时就称此诗(即《蝉》)“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

【虞世南·蝉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蝉原文及赏析03-02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03-16

咏蝉原文及赏析10-21

蝉原文及赏析【合集】11-17

(热)蝉原文及赏析11-17

蝉原文及赏析(通用)11-17

咏蝉在咏蝉原文翻译赏析11-26

咏蝉 / 在狱咏蝉原文及赏析03-02

《咏蝉/在狱咏蝉》原文及赏析03-07

咏蝉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