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赏析

时间:2024-06-04 17:38:34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邙山》赏析

《北邙山》赏析1

  山坡羊·北邙山怀古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创作背景

  诗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回顾了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交替,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今天的赢家把输家的一切付之一炬,那么谁能保证他不是明天的输家呢?如此看来。这输输赢赢又有什么意义呢?

  注释

  北邙山:中国名山中,北邙山怎么看都无出奇之处,然而,它又绝对名播于世。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北邙山是不能跳过的一站,在这片高不过300米的小丘陵上,竟有6个朝代、24位帝王长眠于此,东汉光武帝刘秀、陈朝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蜀主刘禅、西晋司马氏,甚至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纷纷将这里作为灵魂最后的栖居之地。

  碑铭:指碑文和铭文。有韵的碑文,叫铭。语出《后汉书·翟酺传》:“ 酺免后,遂起太学,更开拓房室,学者为酺立碑铭於学云。”

  鉴赏

  起首便渲染出凄怆悲凉的气氛。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们,生前把荣华富贵、风云庆会享受个够,然而,死后也不过是北邙山下的一抔土。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万事皆休。那么,生前的尊贵与否,死后的衰荣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呢?结句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语气冷隽悲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张养浩的怀古组曲,站在对人生的深刻透视、对历史的大彻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气势苍莽雄浑,感慨深沉悲壮,风格质朴古拙,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与气魄。

  前两句所言情景,与史书本传所载的"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是完全吻合的。为百姓如此鞠躬尽瘁,赢得"满城都道好官人"的赞誉,而诗人本人却认为,为百姓应该更加尽心尽职。南吕·一枝花中的一首表达了这种心情: 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面对着众多的灾民,严重的旱情,政府的赈粮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虽然他个人曾上奏天子,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并带头拿出自己的财物作为救济之用,但严重的'灾情又不是个人区区之力所能回转的。在心焚如火的情况下,不免产生了"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的幻想。《元史》本传载,张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张养浩最终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国为民的绝唱。

  张养浩曲子总的是立意高远,感情深厚,气势雄浑,结构严谨。在这总的特色之下,每一类曲子又自有特色。写景曲轻快自然,飘逸闲适如行云流水;怀古之作境界阔大,沉郁雄浑,能够高度地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写官场仕途之作深刻悲怆,揭示出官场的本质和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远而感伤,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

《北邙山》赏析2

  山坡羊·北邙山怀古

  朝代:元代

  作者:张养浩

  原文: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君,也唤不应。

  注释

  ⑴北邙山:中国名山中,北邙山怎么看都无出奇之处,然而,它又绝对名播于世。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北邙山是不能跳过的一站,在这片高不过300米的小丘陵上,竟有6个朝代、24位帝王长眠于此,东汉光武帝刘秀、陈朝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蜀主刘禅、西晋司马氏,甚至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纷纷将这里作为灵魂最后的栖居之地。

  ⑵碑铭:指碑文和铭文。有韵的碑文,叫铭。语出《后汉书·翟酺传》:“酺免后,遂起太学,更开拓房室,学者为酺立碑铭於学云。

  创作背景

  诗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回顾了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交替,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今天的赢家把输家的一切付之一炬,那么谁能保证他不是明天的输家呢?如此看来。这输输赢赢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强烈而又冷静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参考资料:

  钱海水等.《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文学出版社,20xx.

《北邙山》赏析3

  北邙山原文

  邙山

  沈佺期 〔唐代〕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

  注释:

  北邙山:古代有名的坟山,自东汉以来,这里就是王侯公卿的葬身之地。洛城:洛阳城,古代的国都,王侯公卿寻欢作乐的繁华之地。

  北邙山拼音解读

  máng shān

  shěn quán qī 〔táng dài 〕

  běi máng shān shàng liè fén yíng ,wàn gǔ qiān qiū duì luò chéng 。

  chéng zhōng rì xī gē zhōng qǐ ,shān shàng wéi wén sōng bǎi shēng 。

  相关赏析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进士。武后时官协律郎,考功郎。因勾结张昌宗兄弟,受贿,长期流放到獾州,但他没有加入武三思一伙。武则天死后,中宗复位,召见起用,官至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工于五言律诗,与宋之问齐名,文学史上称为“沈宋”,他们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洛阳城北的邙山,是东汉以来洛阳人的`墓地!又称“北邙”。沈佺期因邙山而兴感,写了这首小诗。第一联是叙述,很容易懂,不必讲。“万古千秋”是夸张语,从东汉到唐初,不过六七百年。第二联也用对比手法,也用对句。城中日日夜夜的歌舞,山上只有松柏声。作者把洛阳城里的繁华与邙山上的凄寂景象做对比,慨叹富贵荣华的空虚。这一类主题思想,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出现得很多,虽然对封建贵族、大官僚、大地主的奢侈糜烂生活有些讽刺,但从作者的人生观来说,终是太消极的

  作者介绍

  沈佺期沈佺期(约656 -713),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武后时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因附张易之,被流放驪州(今属越南)。工五言律诗,与宋之问同为当时著名的宫廷诗人,并称“沈宋”,其所作多为应制诗,不脱梁陈宫体诗风,但他们也总结了六朝以来新体诗的创作经验,重视对仗的谨严精密与音律的和谐,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唐诗品高序》中评道:沈宋之新声,苏(廷)张(说)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原有文集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全期集》详情

《北邙山》赏析4

  北邙山

  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

  沈佺期诗鉴赏

  这首《北邙山》表现的是人生短暂、荣华富贵不能长驻的传统主题。但诗人能就此翻出新意,词显意深,语近精遥,具有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堪称初唐七言绝句之精华。

  一般登临怀古之作,不外是感怀古今,写景叹时、潇洒游适之类。这首小诗取材写境都很别致,于平常语中见功夫,令人回味无穷。

  起句就题目北邙山叙述开来,坟墓鳞次栉比,寒气逼人。北邙山是以坟山著称的,自东汉以来,这里就是王侯公卿葬身之地。诗的第一句就突出了这个特点。这垒垒的坟墓似乎没有什么美丽可赞之处。按一般的写法,要赞颂一下王公的业绩,描绘一番牌坊碑宇的巍峨壮观等。可诗人仅仅用了列坟茔三字叙述。而下句呢,却陡转至京城洛阳,用映衬的手法给阴森死寂的邙山添加了一个繁华热闹的背景。经过这万古千秋对洛城的'铺排点染,顿觉诗意盎然,发人深思:洛城、邙山千年万代遥遥相望,这是两个阴阳不通的世界,又是两个相通的世界!今天长眠邙山的人,不正是昨天洛城寻欢作乐的人?而今天洛城正在寻欢作乐的人,明天不也正是长眠邙山的人。这生生死死无穷已,年年代代递相续!这就是洛城与邙山的关系。诗人只用了两句对比的诗便概括完了。

  第三句城中日夕歌钟起,是描写洛阳的繁华热闹。歌钟日夜响彻不停,从悠扬和鸣的钟声不难想象那急管繁弦、轻歌曼舞的盛况。诗人对洛城的上层社会生活是深为了解的。他是宫廷中的一员,曾恩私宦洛阳,扈巡行太液,陪宴坐明光。正因为诗人对这种醉生梦死的上层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所以面对那垒垒坟墓才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山上唯闻松柏声!三、四两句对比强烈,历来被诗评家认为是颇有余思的佳句。

  这首七言绝句,结构严谨,章法精巧,虽只四句二十八个字,却写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诗人并未正面抒怀感慨,只以轻轻的笔触勾勒出几幅人们并不陌生的画面。那些入画的事物是人们熟视无睹、听而不闻的邙山、洛城、坟茔、钟声、松柏声。但这些有声有色的画面互相映衬对比,就产生了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北邙山》赏析】相关文章:

北邙山原文及赏析11-10

山坡羊·北邙山怀古原文及赏析01-10

宿紫阁山北村赏析11-15

宿紫阁山北村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夜雨寄北》的原文及赏析04-24

北青萝原文及赏析07-28

北斋雨后原文及赏析08-13

从军北征原文及赏析06-30

《从军北征》原文及赏析03-16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