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4-05-31 12:18:18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5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发展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通用(15篇)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我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形成素质教育合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在市教育局及市区关工委的关心指导下,我们一直把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作为建设教育强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家庭教育作为作为推进界首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新的支点,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工程来抓,大力宣传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成功的家庭教育典型,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做合格家长,育世纪新人舆论氛围,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努力提高家庭思想道德水平和家长科学教子的素质,抓家庭教育基础建设,在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质量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经过调研,我校在办好家长学校,规范家庭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形成了以下发展趋势: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家校育人任务

  我校一直把办好家长学校列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计划,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和长期工程来抓。学校领导与班主任、课任老师一起研究家教工作,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法规的精神,依照家长学校工作规程和家长学校教学指导纲要,明确家长学校的任务,定期召开家教工作会议。家长学校由学校一把手担任校长,常设机构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除了学校领导,还有家长代表和社区领导等。学校各部门职责明确,有专人负责家长学校的具体工作。每学期定期召开两次家长学校工作专题会议,研究相应的工作。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共同商讨家教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家教方法,反映家教热点、难点,为家长学校工作的良性发展出谋献策、指点迷津,使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越来越高。

  规范教学行为,提高家校育人水平

  拓展家教途径,强化家校育人效果

  常规工作登上新台阶

  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学校都要召开家长会,大会集中时,家长们首先听取学校的工作报告、家庭教育辅导;以班活动时,家长们听取本班任课教师的情况介绍;会后,每位家长还要填写家长意见反馈表,学校把各班家长的意见汇总和反馈,做到及时整改和针对性地点评。加强法制教育。长年邀请法制副校长、界首法庭吴晓勤庭长,高邮人民法院少年庭胡玲玲庭长,界首司法科黄桂兵科长等为学生和家长分别作法制教育报告,将法律知识传播渗透到每个家庭。用身边的人教育学生和家长,用身边发生的事启迪学生和家长,用成功的典型激励学生和家长,用失败范例警示学生和家长,让教师在课堂上的道理变为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和家长在相同的案例面前作思想的沟通,我校几年来的这些普通的做法收到了令人欣慰的效果,近年在校生犯罪率一直为零。邀请关工委领导指导工作。每年都适时地特邀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高邮市教育局关工委主任徐桂福局长,镇关工委副主任顾增荣书记,教育关工委副主任郭德荣助理等老领导为家长作家教辅导报告。老领导的辅导有的放矢,入情入理;家长们都觉得受益匪浅,常听常新。严格家访制。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家访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由于现代通信发达,许多老师不愿再走门串户地家访。我校认为教师上门家访比电话家访更有人情味,更能体现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受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学校规定新接班的班主任要在一学年内每生电话家访不少于两次,登门家访不少于一次;连任班主任一学年家访次数不少于全班学生数的一半,对特殊学生要不定期家访,并要求对每次家访作记录,期末学校审核各班的家访登记表。

  特色工作迈出新步伐

  设计真诚服务卡。我校设计的真诚服务卡上有学校电话号码、校长电话号码及学生班主任电话号码,有学校主要规章制度,有学校作息时间表,有各班级课程表,学期初发放到家长的手中,保证家庭和学校联系的`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在服务卡中,我们给家长的承诺是:全心全意为您服务是我们的义务,尽心尽力让您满意是我们的心愿。人手一册联系簿。做到每位学生都有一本家庭联系簿,便于家长、老师互相了解学生的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这样能够及时准确地将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奖惩等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家长同样向学校反映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学校与家庭,家长与老师多了一道沟通的桥梁。我校学生赵某曾是个有名的调皮鬼,让老师一遇就头疼,家长一见就闹心。自从有了联系本,老师将他的一周行为记在本子上,并适时表扬;家长也将他在家中的表现如实反映。老师和家长的关爱流露在笔端,渐渐渗入到少年赵某的心田。小赵一周一周地在进步,加上老师的不断鼓励,在初二下学期,他竟然出人意料地考了全级部最好成绩。设立家长和学生信箱。为了使家长能对学校各方面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学校设立了校长信箱,成为家校联系的桥梁之一。同时心理咨询室也设立了学生悄悄话信箱,使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落到细处。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我校根据计划,精心组织以年级组为单位开设的语、数、英、电脑四门学科及主题班会课向家长开放。家长开放日活动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感,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学习,促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优化。邀请家长参加文体活动。我校举行的历次运动会、文艺演出等大型文体活动都邀请家长参加观摩,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感受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的成功与欢乐,加强了家校联系,又增进了感情,促使每个家庭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2

  按照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和市教育局第一阶段学习教育活动的安排,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我校认真组织开展了宣传、学习、讨论、测试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学习效果。第一阶段我们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自市教育局党委召开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动员会之后,我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于10月19日召开全体教师动员大会,布置学习教育活动。学校成立了以一把手为首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全校党员教师学习教育活动的组织。会议传达了市委和市教育局会议精神,认真研究学校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工作安排,制定了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和第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及日程安排,对学校开展活动进行具体部署。校长汪金月、党总支书记刘应会分别作了讲话,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认真参加学习、教育、查摆、整改等各项活动,切实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为了形成良好的活动氛围,学校在校内外悬挂多条标语营造浓厚气氛,并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橱窗等进行大力宣传,使大家深刻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调研阶段,学校共出了八期学习简报,二期学习专刊,更新了三次《学习园地》的内容,做到了党员老师人人积极学习,非党员老师也努力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学习活动

  在组织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中,学校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学习培训工作,确保学习教育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学校在第一时间将学习资料,整理并上传到学校校园网上,供教师们自学时浏览。每周组织不同学习小组的教师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在这次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中,我校教师共完成学习笔记近百万字,人均达一万五千余字,学习心得体会52篇。在学习活动中,我校的具体做法有:

  一是坚持学校领导干部带头学,在处理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集中学习和自学。此外,学校总支书记对党员和班子学习活动亲自进行辅导,亲自讲课,为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组第一次突击来校检查时,我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笔记均被评为“优秀”等级,充分说明了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带头学、老师也不落后的良好局面。

  二是落实各项制度,确保学习参与率达到100%。学校制定了活动的出勤、请假、补课等各项制度,并严格落实,对因病、因公外出等原因不能参加学习的责成专人进行补课,保证了学习时间。

  三是外请专家作科学发展观辅导报告。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活动中,我校专门请了市委党校龚炳南教授、市社科联主席卢克清到校讲解科学发展观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如何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教育,来发展我们的学校,全体教师听了报告后都获益匪浅。

  四是学习教育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中,组织党员干部一边学习,一边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进行对照分析,谋划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加大落实和改进力度的具体环节,为第二阶段查找问题奠定了基础。第一阶段的学习调研活动中,我校四十四名在职党员教师共撰写了52篇心得体会文章,其中五篇优秀文章上送到市委学习活动领导小组。

  五是结合学习教育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召开了讨论交流会。以“我为教育献一策”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党员干部人人发言,非党员老师也积极献策,畅谈了学习后的收获和体会,收集了三十余条对学校发展有积极作用的计策。

  六是通过调研促学习。在新形势下,探讨家校沟通的新渠道、新机制;如何加强教师师德教育;怎样提高教师待遇,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些调研课题都是学校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认真讨论后拿出的,然后每个班子成员带领部分党员老师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促进学习进一步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这种以调研促学习的活动,让每位党员更党深刻地理解了科学发展观就在身边,学习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刻用意。

  七是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参加理论知识测试,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内容。

  三、学习教育活动立足发展,学用结合

  一是通过理论学习夯实科学发展的`基础。在学习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分析党员干部队伍实际,对共性问题集中组织学习,对个性问题要求党员自学。总支部引导党员自觉检查是否做到真学真懂,是否把学习的理论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之中。

  二是通过转变作风构建科学发展的保障。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自觉征求群众意见,倾听他们对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并及时进行改进。在全校大会上,学校就老师的会纪会风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全体教师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通过会纪会风来看教风校风,从而实现学习后工作作风的转变。

  三是通过服务发展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学习教育中,大家普遍感觉到,自身的素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除集中学习外,都积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学校多次在周末休息时间或利用晚上进行学习。学校网络资源十分丰富,鼓励党员干部利用网络资源开拓视野。

  四是学校把立足为师生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作为学习教育活动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教学活动月”组织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增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本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强化安全管理、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加强教师课间安全督导,创造文明和谐校园;引导全体师生甘于奉献,切实解决教职工困难,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来。

  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3

  按照五大连池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状况现状调研和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的通知》工作部署,第三责任区负责人孟凡奎、陈延海,成员郝运龙、杨叶新、赵德利、姜忠宇。在督导室陈延海主任带领下,郝运龙、杨叶新、赵德利、姜忠宇一行五人于4月7日和9日两天时间,对我市第一中学、建设中心学校、双泉中心学校、讷谟尔学校、沾河高中、龙门农场学校、格球山农场学校、尾山农场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此次调研采取现场座谈,听取汇报,实地走访查看、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各学校整体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和达标情况

  (一)工作成效:

  1.学校高度重视,工作扎实有效。各学校依据通知要求,全面启动,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状进行了认真自查,对自查中发现的短板和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整改。

  2.对标对表,不打折扣。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资源配置7条、政府保障程度15条、教育质量9条三大方面以及七个一票否决和五个门槛对照,逐一对照,逐项落实,确保达标。

  3.政府保障有力,学校功能室齐全,硬件设施达标。

  4.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规范备课上课考评各个环节,开齐、开足、开全三级课程。

  5.教学管理规范,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6.立足本校实际,努力打造学校特色。如第一中学重视心理健康,开展咨询培训,重视家校共建,实现开放办学;格球山农场学校校本课程“版画、管乐、拉丁舞”等。

  7.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训,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塑造新时代教师形象,注重教师梯队建设,发挥传帮带作用,打造骨干团队。

  8.狠抓落实,勇于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达标情况:

  1.资源配置

  (1)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各学校均达标。

  (2)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除第一中学近两年骨干教师数量不足以外,其他学校达标。

  (3)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各中小学均达到0.9人以上。

  (4)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5平方米、7.63平方米以上,达标。

  (5)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5平方米、10.2平方米以上,达标。

  (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0xx元、2500元以上,达标。

  (7)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3间、2.4间以上,达标。

  2.政府保障程度

  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学校建设、教师编制、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各中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均不超标;小学所有班级学生数均不超过45人,第一中学有个别班级学生数多余50人;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各校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

  3.教育质量

  巩固率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章程基本健全,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各校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不存在过重课业负担现象。不存在以考试形式招生、违规择校、分重点班现象,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社会认可度高。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城区、农村学校生源不平均

  近几年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没有及时跟进,市区内学生逐年增加,虽然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城区学校建设步伐,但总体来讲,建设速度依然滞后于发展速度,造成市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依然突出,如市第一中学个别班级学生数多余50人,大班额现象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和实施。相反农村教学点学生少,班额少,随着进城进城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农村不足50人的微型学校、不足10人的袖珍班越来越多,原来较大的村小变成了教学点,甚至出现了“空壳校”。由于村小普遍规模过小、生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办学效益低下,且有限教育资源浪费较大。在农村教学点,教师上课无激情,学生之间缺乏“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加之教学点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没有跟上,造成这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的充实,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严重。从总体上看,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比城区教师大得多。

  二是学科比例失调。“小科目”专任教师不同程度缺乏,音乐、体育、美术、英语教师严重缺乏,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上述现象的存在,体现了我市城乡义务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三)部分学校资源配置不充分

  1.双泉镇中心学校教学楼,现已有20多组暖气片漏水不能使用强行关闭停用等待维修,还有一部分漏水小能对付使用已供现在取暖,个别暖气开关不好使漏水,使教室地面全是水,致使教室内部分墙面因暖气漏水受潮起皮脱落;锅炉房电路老化断电,为不影响使用,现在临时架设线路维持使用;锅炉烟囱与锅炉连接处老化腐烂,经常冒烟影响锅炉运转;引风机经常有异响,增加润滑油但仍然响动,初步断定引风机老化;因多处供暖部件损坏从而影响教学楼正常供暖。自来水主管线没有深埋到冻土层,致使到冬季就冻,得到7、8月份能化冻,校园内现在没有水;双泉镇青石教学点锅炉老化严重,四处漏风、漏水,引风机异响、老化。

  2.格球山农场学校综合楼外墙大面积脱落,校园硬化路面多处塌陷破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急需修缮。运动场三合土四百米标准环形跑道因多年水土流失严重损坏,学生体育课不能使用。多媒体教室一体机、实验室的投影等因购置多年设备老化,配置低,严重影响课堂信息化教学效率。计算机教室教师机显示器损坏,需购置显示器一台。语音室设备陈旧老化(20xx年的设备),以不能正常使用,需要更新换代全套语音设备。

  3.龙门农场学校美术室、校园警卫室等专用教室有待建设,校园围栏高度不够,应该加高,学校多处基础建设需要维修。

  4.市第一中学在上下学人员高峰期时的交通安全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公交站点距离校门口太近,上下学时公交车停留造成交通堵塞,人员疏散缓慢。社会闲散人员在放学时段聚集在校门口,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5.尾山农场学校教学楼年久失修,暖气片经常漏水,墙皮脱落严重。专用教室还不够,没有心理健康室、综合实践实验室,缺乏相关专业设施。教师用电脑台数严重不足,目前一个学年组办公室只有一台电脑,无法满足教师备课需要;学生用电脑时间已长久,且不能上网,需要添置更新。各班级各室的电子白板使用时间太长,只有三块能正常使用,有的班级的电子白板已经不能用了,且无法联网,设备需要更新。学校操场还是沙石的,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测试达标要求。个别学科缺乏专任教师,学校计算机、生物、政治、科学学科都没有专任教师,目前这些学科都是由其他学科老师改学科教学。教师队伍整体年龄老化,平均年龄基本接近50岁,存在职业倦怠,教师信息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6.建设中心学校校园电线老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计算机老旧,大部分不能正常使用,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二、整改建议

  1.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教育投入。一是加大义务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投入,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更加注重教育软实力建设,加大对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2.科学规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一要加快全市学校规划布局建设。充分考虑就近入学与道路畅通的问题,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将新建学校向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区域重点倾斜,缓解中心城区学校压力。二要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强化校舍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建设。

  3.健全体制机制,建强教师队伍。一是创新师资补充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多种人才引进形式,通过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素质高水平教育人才到本市工作。二是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流动,实现教师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充分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激活农村教师队伍活力。三是创新教师素质提升机制。要构建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和培训制度,以提升校长管理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加强对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加强教育管理,提升治理水平。一要严格执行阳光招生。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划片入学政策,防止择校,不再增加大班额。二要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安全知识,不断提高未成年人安全意识。要加强对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联合执法检查,确保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4

  “通过努力,我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让我高兴的是,学校将我推荐到企业,当上了出纳。”在《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状况》课题组对中职学生进行访谈时,不少学生对学校培育自己成才、帮助自己就业充满了感激之情。

  本次调查在湖北省10所中职学校进行,以问卷调查为主,座谈、访谈为辅。

  中职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湖北省的中职学校生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其他生源为辅,其中58.4%为应届初中毕业生,近两成为高中生源,两成多为往届初中毕业生,其中,往届生多为打工后又回到中职学习的。

  多数中职学生家庭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状况复杂,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缺位。中职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不高;工资待遇较低,满意度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就业率达96.2%。中职毕业生多在普通岗位工作,其中普通工人、专业技术岗位、一般管理岗位占92.5%;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率达42.5%。80.1%毕业生月薪在1500元以上。访谈中,多数中职毕业生满意度和幸福感高于本、专科毕业生。

  中职生学习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选择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专业技能和就业。

  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效果欠佳。中职学生已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认为除了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等。

  网络是中职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聊天和交友占36.4%,学习、查阅资料占16.0%,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的仅占1.3%。

  中职学生对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整体评价较高,但对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较低;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好,但不少学生对此体会不够或者评价不高,说明校企合作等开展不足,这在一些县级职教中心比较明显。

  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

  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体现出如下特征: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知行脱节。中职学生普遍认识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但赞成“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观点的达48%;不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观点的达45%;在“国家遇到危险或困难”,认为会“尽自己可能给予帮助”的占77.9%,“如果需要,可献出一切”的占18.4%。

  中职学生具有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务实趋利的特点。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达92%。但在回答“人生最大的幸福”时,选择“建立美好和谐的家庭”的达48.9%,而“事业成功”、“为社会作贡献”分别占8.2%和9.5%。

  大部分中职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但知之不多,理解不深,部分学生政治热情淡薄。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通过对中职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课题组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建立和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理念、政策、制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树立“发展型”职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发展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秉持以生为本的'发展观,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培养其创业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又培养其综合素质;既注重学生今天的就业能力,又注重其今后的就业能力。

  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完善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经费投入标准要明显高于普通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编制标准和生均经费标准;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在职教师培训标准和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职业学校管理基本制度;国家、省、市、县职业教育管理制度。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开展实实在在的德育工作。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基本道德良知教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将中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常态化和制度化。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强化职业素养的认识和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切实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改变普遍存在的学习时间要短、学习内容要简单、尽快将学生送出去的“短、平、快”现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和办学水平评估机制,正确处理学生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课学习、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持续发展、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5

  [摘要]本文探讨分析了目前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关系,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关键词]人才需求 教育改革 调研报告

  一、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为使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缩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我们积极深入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调研,研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之间的关系,为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1.调研内容。(1)调研目前企业人才学历层次和比例的基本情况。(2)调研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才规格内涵的介定情况。

  2.调研方法:调研组以座谈、数据统计、下发问卷等形式,对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及比例、专业人才比例、企业用工需求、合作办学等情况进行调研,听取企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企业用人需求现状分析

  1.学历结构和比例分析。根据对某大型国有企业1700多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以得知其学历结构。在企业的技术工人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接近40%,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主体。职业学校学生除了能从事该企业基本组装等工种外,在专业技术岗位、基层管理岗位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专业技能等级及对应的比例分析。根据对1700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知人员根据从事的岗位不同,其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为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及技术等级证书两种。

  企业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具有三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占21%,中级占46%,初级占22%,无技术资格占11%。企业技术工人持有五个级别的技术等级证书,不同等级对应的比例如下,初级以下占72%、中级占14%、高级占10%、技师占3%、高级技师占1%,从初级到高级技师的比例呈金字塔型分布。目前企业的技术工人中,技术等级比例不够合理,初级及以下比例过大。

  3.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与专业工种分析。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要不断更新、不断升级,需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一切促使企业必须拥有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但职业学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有差距,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同时,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还远远不够,部分企业急需专业工种有机械加工、农药化工、仪器仪表、锅炉、铸造、焊接、食品加工、话务员和营业员等,无论在质量与数量上职业学校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挑战

  1.企业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调查显示我市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初、中、高排列为74:16:10,按照国家要求的20:50:30的比例结构,企业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人数量严重不足,无证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的52%。企业员工缺乏现代企业所必须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职业学校在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办学空间,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2.企业需求的专业工种和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错位。因为职业学校专业制约和市场用工需求有偏差,导致学生的`就业率并不是很高。一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不受企业的欢迎,造成招生与就业两大难。而企业却因缺少优秀的技术工人,制约着自身发展,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员工素质有差距。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要求较高,但在部分就业的中职生的身上还存在着职业道德教育欠缺,敬业精神不强,责任心较差,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改革上进一步深化。

  4.校企合作关系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调查企业中管理岗位的领导往往说不出我市各职业学校的特色或品牌专业,对于曾合作过的学校也只能说出与之合作的几个专业。根据国务院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提高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职业学校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招生就业,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生产实践,都需要与企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四、对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规范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大力加强校企专业对接。学校要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之路。一方面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学校的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吻合。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力求做到“设置一个专业,培养一类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积极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针对企业特点,制定培训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在职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按企业需求实现校企联合,松散型、紧密型、合一型均可。

  2.塑造高素质、重技能的劳动者,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以就业为导向,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塑造学生职业形象的基础,以公益劳动为塑造学生职业素养突破点,缩短毕业生适应企业工作的时间,使毕业生尽快地进入职业角色。

  3.加强职业学校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自身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和锻炼,通过零距离接触企业,亲身参加生产劳动,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提高对教学的指导性。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深入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按企业用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确定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实习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适应新型职业学校课程的教学要求,为培养企业需求的优质人才。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6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铜梁人艰苦努力,奋发争先,教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随着教育向更新更高层次的推进,发展趋缓,后劲不足状况逐渐呈现,需要客观思考、积极探索、力寻突破、创新发展。由此,县政协针对我县学校布局现状与教育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一、布局现状

  随着出生人口下降,生源结构逐步呈倒金字塔走向,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增大的趋势,我县从1997年来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较大辐度调整。先后撤、并普高三个校点、初中30个校点(其中乡镇初中23所)、村小170所,并于20xx年实现高中全部集中县城。

  目前,全县有建制学校109所。包括普高3所、职高1所、初中25所、中心小学69所(下辖村小167所)、特校1所、幼儿园2所和主办中等职业教育,兼办少量普高、初中、小学班的纯民校8所。非建制公、民办幼儿园、学前班点314个。学生总人数131396,其中县外生4623。具体为普高11886人、中职(含大专班)3986人、初中32972人、小学67509、幼儿园和学前班14991人、特校52人。

  从分布看,普高、中职集中县城。初中县城4所、学生8800人,中职初中班377人,占28%;乡镇21所、23795人,占72%。小学县城3所、6933人,国茂、燎原612人,占11%;乡镇中心小学66所、44796人,占66%,村小167所、15168人,占23%。

  通过调整,收缩规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布局分散、弱校过多的状况,促进了教育资源整合、质量提高和优势打造。

  二、问题分析

  不适应生源结构变化趋势。随着出生人口下降,我县小学适龄儿童逐年递减。据不完全统计,7岁儿童20xx-2009年,分别为9131、6746、5863、5377、4992、4314人,预计20xx年后大致稳定在4000人左右。6年后小学生总数30000、9年后初中生15000人左右,比现在下降50%以上。

  现有乡镇学校分布散、数量多、生源少、容纳率低。村小尤为突出,校孝班少、学生不足的为数不少。每校1-3个班的分别为19、42、36所,占总量的11.6%、25.7%、21.6%,班平不足25人(国家规定25-30人)的67班,占13%。安居波仑、金星、葫芦村小各2个班,学生仅19、22、31人,最少的班9人。同时初中学生总数不足1000人的11所、500人的4所,双山中学仅159人。这类学校虽然解决了学生就近入学,但因规模太小,基础太弱,不仅投入成本高,而且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难以优化,只能低水平维持。如不调整,随着学生减少,这种资源浪费大、办学水平低的态势还会加剧。

  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较低。目前,多数学生在乡镇就学,由于财力所宥,布局分散,有限资源利用不充分,乡镇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环境,特别是文化大环境无法与城区学校、窗口学校相比,一些薄弱学校甚至可以说相差天壤。不少村小教师难配套,都是包班教学,”全能”包打包唱,加之教学设备设施差,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总体不高是我们的现实。

  基础教育优势潜在下滑。恢复高考以来,我县基础教育领先全市,创建了骄人的业绩。我们提出建设教育大县目标,主要是基于基础教育优势。但随着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向现代化、素质化转变,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单纯升学率领先已无优势可言。新的教育观、人才观重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梯次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特别是小学、初中段教育资源未实现优化组合,成为我县素质教育推行成效不突出,教育质量上新台阶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不牢,塔尖动遥近年,乡镇学校质量普遍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优质教育量孝面窄,加之中考联招冲击,高中已出现优生危机。不仅全市领先地位岌岌可危,还有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影响铜梁人才培养,影响教育大县奋斗目标的推进。

  优质教育需求矛盾突出。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激增,我县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加大,初中、小学尤为突出。初中看巴中、小学看城区几校,以致小学、初中生源向城区涌流,成为势不可挡之潮。这是社会”渴求”优教,优教供难应求矛盾突出的反映。

  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普九”全县在乡镇兴建了不少校舍,教育基础设施大改观。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仅数年时间,一部分崭新的、债务未清的学校就已闲置,随着生源递减,这种状况还将继续。如果继续按”普九”模式发展,今后还将重蹈旧辙,形成新的分散投入,重复建设,浪费有限资源。

  三、调整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建议适时调整全县小学、初中布局,逐步实施相对集中办学:即小学集中乡镇,初中集中县城。通过集聚资源,优化结构,促进教育全面提质,推进教育大县建设。

  集中办学有利于推进教育大县建设。建教育大县,既要体量,更需质量。体量我们仅有一定量的普教、中职,没有大学,谈不上规模大、门类齐;质量还没有形成突出特色、绝对优势和对外辐射强力。但毕竟我们有基础教育的相对优势,吸引了近5000名外地学生来铜就读,这是建教育大县的根基。通过调整,改变布局分散,提高办学水平,做强优势,打响品牌,增大引力,形成区域性基础教育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拓展,兴办高等教育,建设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县。

  集中办学有利于整体提升办学基础教育设施、师资等集中,避免分散造成的高耗低效运作。通过资源优化组合,有利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集中办学,还有利改善教育环境。在现代社会,城市的人文环境大大优于农村,而人的社会性决定环境影响至关重要。学校向城镇集中,教育大环境层次提高,学生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接受良好熏陶,更有益培育他们健康成长。高中集中县城,基础整体提高的成效就说明了这一点。

  秋期以来,少数乡镇小学积极探索生源减少,校点收缩后集中办学的新路子,试办了寄宿制班,教育环境改善、质量提高,学生、家长普遍支持,社会反映很好。但宥于校舍、特别是学生宿舍不足,推广困难。若初中逐步集中县城,空出的校舍办小学,村小集中集镇,定位高起点,投入集聚,优化发展,我们的办学基础必然整体上台阶。

  集中办学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多年”普及”教育的奋斗,解决了大家有书读、有学上的问题。但随着现代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人力资源逐渐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进步的重要因素,文化素质成为个体竞争发展的最终实力。人们已不满足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择校成”时尚”,举债读”名”校,成了政府不导而”火”的现象。从”普及”向”优质”转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谁把握了先机,把优质教育”蛋糕”做大,谁就会占领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集中办学,人力物力集聚,有利于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优化;教师工作、生活环境改善,有利于充分调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小校、弱校自然消失,多数学校办学基础基本同等,有利于良性竞争,增强活力,加快发展。这些都是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兴办好校、名校的必要条件。通过努力,变优教优校数枝”独秀”为”百花竞放”,满足社会需求,推动教育向更新更高的层次发展。

  集中办学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集中城镇,有利促进城镇”文”化,强化中心地位,增大对农村的带动、辐射和吸引力。集中办学有利于增加城市人口,扩大城市消费,加快城市建设,带动三产发展。教育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潜能巨大,发展持久。近年,教育调整,集中办学给巴川城区带来的生机显而易见,无疑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集中办学具备一定基础一是积累了一定经验。近年,我们调整教育布局,较大辐度收缩乡镇学校,实际已走了相对集中城镇办学的路子。高中全部进城、巴中改制扩规,龙都小学兴建,县城教育从规模到层次都有了很大发展,成效十分明显。高中尤其大改观,三校竞相发展,逐步步入良性轨道。农村小学寄宿制的探索,适应了社会需求,也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已形成广泛推广之势。

  二是有一定社会支持度。小学进镇,初中进城,顺应了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虽然相应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但这部分家长大都是青壮年,长年在外打工,子女”全托”学校,释去因隔代教管的后顾之忧,同时又切身感知文化知识的重要,重视子女教育,也有一定经济能力。据调查,90%的农村小学家长愿意孩子寄宿。初中多数是住读,进城后费用约增,不是大问题。从发展看,社会总体是支持的。

  三是有一定资源基础小学进镇可利用初中校舍,不存在多大问题,关键是解决初中进城基础设施。现初中城区已容纳9000余学生,占28%。随着生源递减,若巴中稳定在100个班,东城中学、南城中学合并扩至60个班,西北中学招40个班,加上原师范校、进修校恢复办初中和三所高中招初中,可解决100个班,或适时再新建1所60个班的学校,或在原三大镇各保留一所初中,几年后初中全部或大部进城是能够实现的。随着学生递减稳定在15000人后,可再调整满足高中普及所需。

  四、实施建议

  纳入规划,逐步实施。集中办学是一项”大”工程,具体施行会有许多问题,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建议作为办学总体思路,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逐步推进。争取5-8年,实现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的目标。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集中办学是社会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但以我们现有财力,由政府一手包办,一”刀”硬”切”的行政强推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建议遵循以需促调、社会选择、自然淘汰、市场推动原则,因势利导,着力宏观调控,培育良好环境,引水入渠,水到渠成。

  整合资源,多方推进。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框框,加大资源整合。通过体制改革,促进多元办学。如出让名校产权,融资再建新校;允许名校办民校、高中自筹办初中;支持民校办名校,扶持社会办学,大力实施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及合作、股份等多种办学形式。广引各方资源流向城、镇办学,推进集中办学进程。

  放宽政策,自主办学。集中办学,是发展的新事物,必须要有宽松的环境。学习沿海发展战略,抢占先机,放水养鱼,既讲政策又讲因地制宜,既求合法又求合理,既促发展又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避免生搬硬套。如多元办学,公、民校并举,必然涉及收费不一问题,可根据法规许可、资源投入性质和社会需求、大众承受力等因素,制定相应政策,首先保障有学上,同时满足上”好”学的多层次需求,并建立社会扶助机制,切实保证贫困学生入学。

  要扩大办学自主权。上级主要加强宏观监管,制定规则,让学校在人、财、物等具体事务方面充分自主,调动办学积极性,促进挖潜创新,创办特色,优势发展。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7

  按照年初工作要点安排,10月18日至20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两个调研组,分别由常委会领导带队,赴胜利、香隅、葛公、张溪、昭潭镇、花园、青山乡的小学本部和中学,对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召开了由县教体局负责人和所到乡镇的人大主席、政府分管领导、住镇县人大代表、各学校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106所,在校生41325人,在编在岗教职工4034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

  近年来,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xx年,我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评估和国家认定。

  (一)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积极推进“全面改薄”项目。三年来,共投入10860万元,实施项目145个,其中建设类项目93个,建筑面积160527平方米;设备购置类项目52个,购置计算机2545台,实验设备1072座,教学仪器设备25座。目前,设备购置类项目已全部完成,建设类项目完成90个,完成率96.7%。投入资金20xx万元,改造青山、木塔乡中学学生宿舍2200㎡,新建运动场7000㎡。实施教师“安居工程”,改扩建教师周转房142套。二是推进农村教育园区建设。投入1.85亿元资金,建设胜利、张溪、泥溪三个教育园区,建筑总面积7.1988万平方米。目前,胜利、张溪两个教育园区已投入使用,泥溪教育园区还在建设之中。三是推进县城区城南小学建设。为缓解县城区小学办学压力,投入5900万元,在县城南部新建一所48个班级规模的完全小学。目前一期主体工程已全面完工,配套设施也在加快推进,20xx年春季可投入使用。四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县建成多媒体教室1120个,20xx年又投入362万元资金,为58所中小学添置计算机设备919台套,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师资力量。一是逐年加大教师招聘力度。按照“结构合理、缺编即补”的原则,优先向农村倾斜,三年来,招录教师495名(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379名),以缓解教师队伍总量缺员的问题。二是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严格执行校长定期交流任职和骨干教师、专任教师每年按一定比例在城乡交流制度,实现城乡师资配置的相对均衡和合理流动。三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近三年,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12948人次,参训率、合格率达96%以上,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深化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实施特殊学生关爱工程。依托梅城寄宿制学校,开通“绿色通道”,基本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依托210个留守儿童之家,发动全县20xx名女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积极开展各项关爱活动;坚持“特殊教育学校为主、随班就读为辅”的原则,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工作,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9055㎡的特教学校新校区。目前,全县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8%。二是实施招生考试阳光工程。严格落实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划片入学政策,坚持“电脑派位”的招生改革办法,阳光招生,均衡分班;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中考体育考试,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程监督,确保公平公正。

  二、存在问题

  (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虽在逐年增加,但增幅低、保障能力弱,目前的教育投入水平处于保运转状态。学校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信息化设施、“走班教学”教室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吃饭靠财政、建设靠举债”的现象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一些学校负债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教师待遇相对较低。目前,教师津补贴已全部停发,由于经费欠缺,教师教育成果奖无法兑现,超课时津贴无法补助,而现有教龄津贴是1985年制定的每月3元-10元的标准,30多年未做调整。教师工资收入与各行业相比处在中等水平以下,挫伤了一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教师队伍编制不足。我县中小学编制数总量自20xx年以来一直未变,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对教师的.需求随之增加,旧的教师配套标准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义务教育教师缺编现象严重。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缺编现象客观存在。农村学校音、体、美、英等学科专职教师较为紧缺,难以满足课程开设需求。三是教师年龄、性别结构不均衡。五年来,累计招聘女性教师543人,占招聘总人数的80%以上,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另教师队伍未形成合理梯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四是优质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学校师资力量悬殊,乡村教师向城区单向流动的现象有增无减。

  (三)校际之间教育不均衡现象突出。一是城乡学校之间存在不均衡。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外来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量进入县城,由于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在软硬件等方面存在差距,更多的学生选择在城区就读。而城区优质学校多集中在城区中心,占地面积过小、缺少拓展空间,发展受到限制。城区学校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大班额”现象一直存在。随着育龄高峰的出现和“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放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有增无减,将来这种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二是农村学校之间存在不均衡。以洋湖镇珠虹村小学为例,学校共有4位教师,但本学期仅有15名学生。在农村,中心小学本部与教学点之间、初级中学之间在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中心学校、质量好的中学就读,造成了一些教学点和中学的教育资源浪费。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面对新形式新要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制定和落实更多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的政策,要广泛宣传、形成共识,营造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大投入,夯实义务教育发展基础。一是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严格按照“一个比例”“三个增长”的要求,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加大对办学条件薄弱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让更多的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对有教育成果贡献的、地处偏远地区教学点的或是特别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统筹规划,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一是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在政府统筹的基础上重新核定教师用编情况,对农村边远地区,在编制标准上适当倾斜,新增教师优先补充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加强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配备音、体、美、英等学科专业教师,同时制定县内教师合理交流制度,鼓励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促进校际之间教学水平均衡发展。三是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对农村学校的教师给予倾斜,使乡镇骨干教师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四)创新模式,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一是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加快昭潭镇小学本部的建设力度,推进木塔乡小学选址新建;充分考虑生源不断递增的客观事实,积极谋划县城小学扩容工程和扩大县城初中办学规模;加强对农村的一些教学点和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其教学质量,方便学生入学。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县内义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三是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更多的资源倾入农村,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农村学校校舍和校车安全工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消除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8

  按照县十五届人大第八次主任会议决定,由县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调查组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加强基础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由人大常委会范东升主任、李向阳副主任亲自带队,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参加。调研采取现场座谈交流、听取情况汇报、实地走访查看等方式进行。分别到上石桥镇、观庙镇高中,初中,中心校,完全小学,部分教学点、幼儿园;县一中、思源中学、实验小学、三小、四小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年,商城县被确定为信阳市第五批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到20xx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成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全县现有义务教育学校372所,其中初中29所(城区4所、农村25所),小学342所(城区完全小学9所、农村完全小学86所、教学点24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5667人(含特岗教师670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24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80913人,其中初中生29663人,小学生51194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56人。

  二、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以来,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教育强县规划纲要,紧紧抓住基础教育这个教育体制中最薄弱环节,在政策支持、规划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各县各所基础教育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基础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主要变现在:

  (一)“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以创建“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为抓手,努力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商城县人民政府在《20xx年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好“全面改薄”等项目,力争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成绩保持全市领先位次,普通高考成绩继续位居全市前列。9月7日,在锦绣会堂大会议室召开商城县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推进会。教体局成立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组织人员到光山、潢川、新县学习考察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城区“班班通”和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多媒体设备项目、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了乡镇中学、中心完小标准化建设和功能室建设。

  (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对农村教育加大投入的机遇,通过标准化校园建设有力地改善了我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支持市县加强乡镇学校扩容改造和寄宿制学校设施建设,并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积极开展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中小学图书装备工程,配套图书378万册,按照国家二类标准装备了所有义务教育图书室,购置仪器设备,推进“六室”“九室”建设;利用项目资金和县级投入,先后实施10余类重点项目建设,新建、改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225所,其中,城区新建或迁址新建思源实验学校、县五小等7所学校,改扩建县一中、县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增大城区学校容量,缓解了城区就学压力。

  (三)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学校布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时俱进,尽可能满足学生就近分区入学。中小学全面调整既考虑生源的实际情况,又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学校标准化建设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主,按四有标准,达到有教室、有功能室、有操场、有餐厅和宿舍。农村高中积极化解债务,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重复建设,防止增加新的债务。县城区规划拟建设占地400亩的第二高中,引进一所民办高中,建成后农村高中进行资源整合,县高中将在现有规模上缩减招生人数,避免盲目扩张(不超过4000个学生),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和不安全因素的增加。城区中小学完善功能,优势互补,发挥每所学校的教学功能,以促进全县教育既均衡发展,又优质发展。通过乡镇学校布局调研,先后撤并农村初中10所,改建10所完全小学,调整79所村级小学为教学点。

  (四)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我县建立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通过公开招聘、轮岗交流、业务培训等措施,不断改进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教师素质。20xx年以来,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特岗教师,全部分配到乡镇以下学校任教。做好城镇、优质学校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20xx年以来先后选派县直学校上百名优秀教师赴农村支教。开展多层次的教师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组织农村骨干教师到市区名校学习;组织名师深入农村学校送课、听课、评课,年均送教下乡30余人次,每年受益农村教师300余人;积极落实中小学教师“国培”、“省培”和“市培”计划,20xx年以来全市共培训教师上万人次。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师德素养,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城的教育有辉煌的历史,有良好的传统,也有着骄傲成绩,高考成绩连续十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取得了“大别山下状元县”的称号。但是公共教育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优、补充不快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区初中、小学“择校热”,“大班额”;初中毕业生“上高中难”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非常突出;农村教学点成了“托儿所”,乡镇初中、完全小学校际差距加大。教育质量下滑,后劲不足,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县各级领导特别是教育工作中高度重视,否则“大别山下状元县”,商城引以为豪的教育名片将会逐步消失。

  (一)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区住宅密集、人口密度大、学校占地狭小,学位不足、容纳能力不足的问题严重,安全隐患突出。随着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在城区购房落户的人口迅猛增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激增,而城市学校没有相应地增加,特别是新建区域中小学校数量少,造成中小学学位严重不足,“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再加上推进学校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部分教育规划落空,教育用地被挪作他用,新建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应建未建”现象严重,城市学校建设欠账越来越大,城区学校拥挤,班额严重超员。调研城区一小、三小、四小等小学,最大班额88人,最小61人;县一中、思源中学最大班额78人,最小62人(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标准班额不超过45人)。另外,只有一小、三小、思源中学有塑胶跑道、操场;以上调研学校虽然有操场,但生均活动面积严重不足。在一小调研,五六个班的几百名学生挤在一块不足200㎡的操场上体育课,学生活动受限,老师上课互相干扰。在四小调研,学校大门紧邻滨河路交通要道,师生出行不便、也很不安全;作为一所老校、名校,家长、学生极其信赖,加剧“择校热”,每学年开学季,学生家长夜间开始排队报名;学生几乎没有活动场地,体育课不能正常开展,体育器材堆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学校厕所只有26个蹲位(男女厕各13个),学生排队上厕所,有的不得不上课请假入厕;学生较多,老师的'办公室改成教室,出现9个老师挤在一个不到20㎡的办公室里办公,办公桌上作业本堆不下,不得不放在地上。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农村义务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先天不足”,教育基础仍较为薄弱,与城区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是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缺乏,办学条件简陋,尤其是教辅用房、仪器设备、网络等缺乏。调研乡镇完全小学如:上石桥一小、回龙小学,观庙一小、二小、三小、梅楼小学等都没有运动场地,集镇中心完小存在大班额、师生比不足、“六室”不全、学生营养午餐厨房不达标及管理困难等问题。以上石桥一小为例,在校生1301人,16个教学班,教职工45人(在编42人,自骋3人),占地面积3300㎡,建筑面积20xx㎡,最大班额95人,最少62人,有4个班级人数在90人以上,班均学生81人,师生比约1:29,全校老师在8间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办公;观庙镇中心完小共有在校生约636人,班级14个(含3个幼儿班),教师25人,班均学生57人,师生比约1:25。教学点如:上石桥镇余老营小学,观庙镇林湾小学、油坊小学、朱楼小学等,课堂教学普遍停留在“粉笔+黑板”阶段。二是农村小学教学点整合不够,校舍相对闲置,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由于我县处深山区,交通不便,20xx年国家出台“撤点并校”政策时,为满足群众需要,大部分村小都得以保留,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大,农村“空心村”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少,原来的村小现在都不足百人,大部分教学点低于50人(含幼儿园),最小的教学点只有5名学生。以观庙镇教学点为例,全镇20个村,有5所完全小学,10所教学点,所有教学点均含幼儿园,学生均在50人以下。三是农村中学设施相对完善,“九室”基本齐全,但师生比严重不足,大班额现象普遍,学校无操场。上石桥一中2445人,教学用地实际40000㎡,缺口24000㎡;1500人住宿,现有2400㎡住宿面积,缺口2500㎡;教职工在编在岗121人,缺60人,平均班额突破70人,上石桥二中情况类似。观庙中学更是因为场地狭小,由政府协调把原观庙高中老校区划归观庙初中,作为分校区使用,但一校两区,管理不便,增加开支。四是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偏低,不适应农村教育发展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撤点并校”政策调整,为满足群众需要,大部分村小都得以保留。因此,从各个乡镇教师总数来看,编制缺口并不是太大。但由于各个教学点国家严禁办复试班,因此占用编制较多。因此每个乡镇初中、完全小学现行编制标准偏低,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五是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导致学生就学距离过大,安全隐患增多,也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由于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导致村教学点无法撤并,据调查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并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学校建设征求十分困难,有的学校甚至还改建个大门、修个下水道,由于周围群众阻扰都无法进行。县思源中学今年秋季招生因寄宿床位不够,造成上千名家庭到校上访事件。

  (三)师资配备不均衡。一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中青年教师主要集中在高中学校,中老年教师集中在初中、小学,尤其是农村教师(特别是教学点)老龄化问题严重,面临青黄不接现象。以余老营小学、林湾小学、朱楼小学为例,三所小学共18名教师,8名教师即将退休,还有3名教师都在53岁以上,占总数的近61%。我县农村小学在岗教师半数以上都是由以前的民办教师转录,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低、知识老化严重,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部分教师明显跟不上课改新要求。二是学科结构性缺编,专业学科教师缺乏。在中小学,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紧缺,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由于缺编严重,少数招录的体音美等学科专任教师不得不改教语文、数学。三是城区学生增加,教职工编制少,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区学生逐年增加,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城区学校每年向乡镇招录优秀教师,导致农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经济待遇不高,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师资流失严重,部分优秀教师流向城市或者从办学条件差、待遇低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四是教师待遇偏低,性别结构不合理。由于教师待遇偏低,每年招录教师时,男教师非常少(20xx年白塔集中学男教师项旭洋因工资低无法养家而辞教)。20xx年以来招教、特岗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女教师,虽然都分配到乡下缺编学校任教,但是一有机会,都会通过考试或其他方式集中向城区或城区附近流动。特别是近两年来,女教师集中休产假现象更是普遍(上石桥镇回龙小学15个教师有6名女教师怀孕将要休假或已休假)。

  (四)教育项目征地难。以前建校因体制原因,没有做好预留教学用地规划,致现在教育项目用地困难,加上教育管理体制没有理顺,辖地乡镇党委政府参与协调教育项目征地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截至目前,教育扶贫项目已开工18个,只有8个如期完成,其余10个都是因为征地难导致工期拖延滞后(调研的上石桥中心完小、回龙小学,观庙中学都面临这样的困难)。

  (五)教育管理体制不顺,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20xx年实施所有乡镇学校都归教体局直管的政策以后,严重削弱属地乡镇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而教体局因学校过多,事务繁杂,往往顾不过来,造成“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同一乡镇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管理机制,校际之间岗位不能流动,教师八小时以外工作量较大,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基础教育质量呈下滑趋势。观庙镇油坊小学、朱楼小学以前是镇上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因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下滑,满足不了家长教育需求,学生随家长进城务工或举家搬迁流动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直接选择掏借读费或以更高的费用去临近光山县白雀镇读书,现在两所学校(含幼儿班)共有48名学生,造成校舍大量闲置,平均一个班只有3—4人,老师教学没激情,学生学习没劲头。

  (六)高中学校布局不均衡。城区只有一所高中,城区初中毕业生“就学难”。现在每年城区有初中毕业生近5000人,其中有近6.7%的学生因不愿去乡下上高中而辍学,这部分学生年龄小、无技能,整天无所事事,成为家庭负担、社会隐患,致使家长不满,上访、缠访、闹访现象时有发生。农村高中过于分散,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特别是教师资源严重匮乏,生源相对集中使大班额现象十分突出,教师工作量过大,精力透支,教学质量滑坡,尖子生培养力度不够。以观庙高中为例,学校在校生3600人(20轨制),按师生比缺一半教师,老师最多一周带39节课;学校为改善办学条件,欠下巨额债务;教师八小时以外工作量报酬不合理,积极性难以调动,招教难,招专业对口教师更难。新的高考制度文理不分科,一个年级会有20个学科班,规模小的学校难以应付,西南三乡镇三所高中应调整合并,县高级中学太大,学生较多,精细化管理难度大。

  (七)学前教育师资匮乏,办园难。当前我县部分乡镇尚无中心幼儿园,即使有也因师资力量不足、规模小,满足不了学生及家长的需求。大部分学龄前儿童都在本村小学附属幼儿班就读,小学因师资和经费问题,往往以极低工资聘请保教员,幼儿园成了“托儿所”,幼儿教师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保姆。上石桥中心幼儿园是我县目前乡镇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公办市一级幼儿园,占地面积5000㎡,建筑面积2600㎡,14个教学班,690人,班均近50人,教职工36名,在编教师仅10人,为提高办园水平,幼儿园以远高于其他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聘请学历在高中以上的年轻女教师,但仍然难以控制园内教师的流动,每年开学,幼儿园都得投入大量精力招聘教师。随着家长日托需求量的增大,面临食堂、宿舍、保育员缺乏等诸多难题。

  (八)应对形势变化明显准备不足。一是应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准备不足。我县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很多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点还没有接通宽带网络,尚不具备信息化的最基本条件,许多已建成的电脑宽带常年不用,能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条件进行教学的教师更加缺乏,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学鸿沟”有进一步扩大加深的危险。二是应对城镇化发展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准备不足。20xx年,我县城镇化率还很低的情况下,就已在城区、中心镇区形成了相当严重的“大班额”现象(严重程度已在存在问题中表述),未来的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在县城区、中心镇区产生更大的教育需求。在目前教育资源已相当紧缺的情况下,城镇化发展再叠加“全面二孩”政策产生新的教育需求,将远远超过目前县城区、中心镇区学校的实际承受能力,如果不迅速预留、规划教育用地,加快县城区、中心镇区的学校建设,不仅现有“择校热”、“大班额”现象无法化解,甚至会更加严重。三是应对素质教育推行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准备不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随着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特别是已经开始试点的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我县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困难和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直接影响广大考生“大学梦”的顺利实现。

  四、几点建议

  (一)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认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要站位全县,成立全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纠正以县为主的体制偏差,将中小学教育质量纳入乡镇管理目标,实行“一票否决”着力改善高中教育优势丧失,初中教育举步维艰,小学教育相当落后的现状。

  (三)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未雨绸缪,认真研究新高考制度变化,顺应城镇化大趋势,对全县各中小学的投入发展做进一步规划安排,推进高中、中小学扩容提质坚持做到规划先行,优化基础教育与高中教育布局。加快推进县城二高、乡镇中、小学、公立幼儿园建设。在高中建设上,可借鉴光山联合办学经验,在二高未建成使用前的过渡期,利用现有的思朗高中建成商城高级中学分校。

  (四)科学预留教育用地。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科学测算城区,乡(镇)中心区基础教育规模需求,合理规划高中、中小学、幼儿园的服务半径,合理确定学校布点和规模,科学预留发展空间,遵循规定规划编制标准,完善后的城区、乡(镇)中心区基础教育布点规划一经审定和通过,不得随意变更,要坚持维护其权威性和严肃性。

  (五)改革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一是在编制审批上,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建立教师增编的弹性机制,具体可由教育部门提出今后一段时间的增编补充计划。二是在补充方式上,实行招聘与灵活评选相结合,充分考虑高校毕业生就业实际,根据教师编制计划在大学生毕业前组织招聘,选拔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三是在管理主体上,扩大教育部门自主权,每年由编制部门审批招聘指标,教育行政部门自主组织招聘。教育系统内部教师调整,在编制总额内缺编单位调入人员在征求当地党委、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办理。

  (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真正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专业素质。

  (七)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要认真分析,积极谋划,加大力度解决资金、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快学校硬件、软件设施建设。

  (八)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各相关部门要在职称评定、加班费发放、周转房建设、公租房配租、教学奖金发放等方面积极作为,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9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xx》和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安徽省教育现代化20xx》都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我省已经明确了到20xx年,20%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xx年,95%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xx年,教育部印发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建立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制度。根据工作安排,结合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当前教育督导的中心工作,成立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题调研组。

  在对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数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淮北市相山区、铜陵市铜官区、黄山市徽州区、利辛县、金寨县、旌德县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区)开展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了6次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随机走访校长教师20余人。通过此次调研,了解掌握了各地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开展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也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的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巩固提升工作取得的成效。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自20xx年国家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后,我省紧盯目标任务,攻坚克难,奋力推进。20xx年,我省提前3年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的战略目标,成为中西部首个实现基本均衡全覆盖的省份,全省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和跨越。

  从调研情况看,全省各地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有力的提升了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层。

  1、县级政府对均衡发展重视程度明显增强。调研中发现,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绝大部分县(区)党委政府把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抓牢抓实。实地调研的6个县(区)均成立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控制和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等政策文件,建立了政府总揽、部门协同,共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各地均能结合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和复检中反馈的问题,做好整改落实工作。利辛县政府在全省最后一批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后,继续坚持创建工作不松懈,标准不降低,持续做好均衡发展的巩固提升工作。

  2、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至20xx年9月,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覆盖率为100%,较20xx年实施前的不足10%提高90多个百分点。20xx年底,我省依据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标准,制定了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启动了新一轮学校标准化建设。从所到的学校看,绝大部分学校办学条件都较通过基本均衡督导评估时有进步,有提高。旌德县20xx年以来,投入1679万元,用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调研所到铜官区田家炳小学龙山湖校区原来是1所村小(柴塘小学),生源逐年萎缩,最低年份仅有46名学生。20xx年,铜官区政府将其搬迁重建后,学生大量回流,现有学生数增加到368名。金寨县投资3890万元,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7个,新建校舍10200平方米,运动场21345.5平方米。

  3、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逐步提升。近年来,我省全面加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补充力度。我省20xx年招聘中小学教师1.7万余名,20xx年招聘教师15444名。同时,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每年为农村学校补充约3000人,其中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约占一半。截止20xx年底,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9.97%。在做好教师补充的同时,教师待遇也得到全面提高,通过建立挂钩约束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省市县三级通过采取团队培养、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和校本研修等方式,分类分层开展了教师培训。全面推进了“县管校聘”和“无校籍管理”改革,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引导义务教育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向薄弱学校流动,每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人数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均超过10%。铜官区在20xx年开展了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教师“区管校聘”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了中级职称教师的跨校竞聘上岗,解决了教师职称评聘的难题和教师交流轮岗后的岗位聘用问题,加强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4、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学校内涵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全力推动教育资源集团化联盟化改革,积极推进“优质学校+新建学校(薄弱学校)”,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较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相山区通过连片教研的形式,把一些乡村薄弱学校和城区名校结成对子,使得乡村学校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该区位置偏远的郭王村小学与古城路小学联合办学,实现了教育教学一体化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由过去的逐年萎缩转向逐年增加,随着学生数的增多,学校进行良性发展状态。

  随着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巩固提升工作的深入推进,我省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程度稳步提升。自20xx年起,全省105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差异系数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全省校际间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从20xx年0.570降至20xx年的0.413,初中从0.538降至0.368,分别下降了27.54%、31.60%。这些工作成效的取得都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顺利启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地在前期开展的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过程中,也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如:合肥市庐阳区针对优质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区委区政府领导牵头,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督查督办,定期通报,推动工作落实到位;安庆市迎江区把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列入区委重点工作,按月调度,积极推进;黄山市徽州区政府将优质均衡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实行任务分解,定时调度,逐条逐项解决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难点问题和瓶颈障碍;天长市通过高中新建校区,原有校区改建9年制学校的方式,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缓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的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1、抓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规划。一是在科学分析数据指标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和省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各地实际,按照“远近结合、统筹推进”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制定全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规划。今年的.重点是明确首批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做好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率先突破,作出示范;二是指导各县(市、区)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找准各中小学校存在的短板和差距,逐校逐项列出整改提升计划,科学务实的制定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指导帮助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市、区)积极推进,夯实基础,争取早日达到优质均衡发展的标准和要求,确保20xx年完成20%的目标任务,为20xx年完成90%的目标任务打好基础。

  2、落实主体责任,完善保障措施。一要健全推进机制。督促指导县级政府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定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密切协同,共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督促县(市、区)全面落实“四统一”要求,教育项目和资金注重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更加注重教育软件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所需资金占比。省市两级对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工作完成较好的县(市、区),应在项目资金上予以支持倾斜。三要加强资源配置。在继续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增加仪器设备和功能教室的同时,着力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重点解决好城区和县镇大班额和大校额问题。加强对民办学校扶持管理。把民办中小学发展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体规划,构建常态化的指导、帮扶与监管体系。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充分利用好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加大紧缺学科教师配置,缓解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继续推行并完善县管校聘制度,打破城乡校际壁垒,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加大向农村教师倾斜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福利待遇和职称评聘,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3、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指导工作。前期,我省在制定新一轮的《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时,就充分考虑到义务教育新的发展形势和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要求,涉及到办学条件的指标中,有相对应的内容的`,标准基本一致。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做好统筹协调,做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和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在目标、措施、进度上,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同步达标。各级督导评估部门,要运用好信息化手段,做好监测评估。通过全程监测、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各地从基本均衡发展到优质均衡发展各时期义务教育的难点问题,以及对照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要求仍存在的诸多缺口,同时还要做好未来发展预测,为各地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4、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育质量。优质均衡督导既强调“硬件”,要求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全国统一标准,实现标准化。同时更重视“软件”,着重考量管理水平、文化建设、课程质量。将“教育质量”独立作一个部分,设计了9项指标,并采用了质量监测结果直接评价学生发展水平的方式。要督促指导各地从提升“办学条件”向提高“办学水平”转变,把“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按照软硬件“相互匹配、同步提升”要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从外延均衡向内涵均衡深化。着力推进中小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采取教研一体化、名校带弱校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农村偏远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0

  中职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急需大批量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但目前中职学校发展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经过对我所任职的鹤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报告如下:

  一、学校简况

  鹤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位于武陵山区贫困县—鹤峰县。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秉承“打造武陵山区中职教育特色名校”办学理念,全力打造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现代农艺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四大品牌专业。努力做到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办学质量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实训基地与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项目建设与学校发展战略相适应。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办学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之路,目前在校生超过1500人,年短期职业技术培训超过5000人,是一所具有一定综合办学实力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鹤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其他生源为辅,其中98%为应届初中毕业生。

  本校学生家庭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家庭状况复杂,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缺位。中职学生就业率较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工资待遇较低,满意度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本校中职学生就业率达96.2%。毕业生多在普通岗位工作,其中普通工人、专业技术岗位、一般管理岗位占92.5%;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率达42.5%。80.1%毕业生月薪在3500元以上。访谈中,多数中职毕业生满意度和幸福感高于本、专科毕业生。

  二、中职生学习生活状况

  通过对本校调查,大部分中职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选择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技能高考、专业技能和就业。

  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效果欠佳。中职学生已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认为除了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等。

  网络是中职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聊天和交友占36.4%,学习、查阅资料占16.0%,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的仅占1.3%。

  中职学生对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整体评价较高,但对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较低;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好,但不少学生对此体会不够或者评价不高,说明校企合作等开展不足,这在一些县级职教中心比较明显。

  三、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体现出如下特征: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知行脱节。中职学生普遍认识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但赞成“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观点的达48%;不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观点的达45%;在“国家遇到危险或困难”,认为会“尽自己可能给予帮助”的占77.9%,“如果需要,可献出一切”的占18.4%。

  中职学生已经有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务实趋利的特点。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达92%。但在回答“人生最大的幸福”时,选择“建立美好和谐的家庭”的达48.9%,而“事业成功”、“为社会作贡献”分别占8.2%和9.5%。

  大部分中职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但知之不多,理解不深,部分学生政治热情淡薄。

  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通过对中职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我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建立和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理念、政策、制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是树立“发展型”职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发展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秉持以生为本的发展观,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培养其创业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又培养其综合素质;既注重学生今天的就业能力,又注重其今后的就业能力。

  二是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完善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经费投入标准要明显高于普通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编制标准和生均经费标准;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在职教师培训标准和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职业学校管理基本制度;国家、省、市、县职业教育管理制度。

  三是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开展实实在在的德育工作。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基本道德良知教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将中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常态化和制度化。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强化职业素养的.认识和理念。

  第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切实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改变普遍存在的学习时间要短、学习内容要简单、尽快将学生送出去的“短、平、快”现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和办学水平评估机制,正确处理学生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课学习、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持续发展、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还有,发展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职业教育要更新理念,围绕提高质量,加快办学、培养、教学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根据本校的发展规划,将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合作办学、大力度投资教学实训设施、各类技能性大赛、大力引进并培训师资等等各种措施。并力促本县提出的“三个先进县”和“五个鹤峰”建设,同时,本校办学宗旨是“打造武陵山区中职教育特色名校”,鹤峰文化底蕴厚重,中职教育对进一步深挖鹤峰特色,打造鹤峰的形象品牌,将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传统村落建设、特色集镇建设、生态建设等深度融合,加强对文化遗址的保护,传承民族特色,共同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县的宏伟目标。

  仅仅就一所学校的调研,可能会以偏概全,但也能反映部分中职学校的发展趋势,为职业教育改革、完善与发展提供一点依据。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1

  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浙江省已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全覆盖,在此基础上,20xx年10月,教育部在我省召开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的评估启动会,我省海盐县与宁波江北区作为全国试点县率先通过了评估,全国第一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在浙江产生。义乌于20xx年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xx年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计划到20xx年创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构建“资源充裕、结构合理、选择多元、质量一流”的优质义务教育体系,20xx年创建成为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市。

  为整体评析义乌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的情况,对标梳理存在的差距和原因,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情况

  一个时期以来,我市“高起点,大投入”发展义务教育,“抓改革,提内涵”推进义务教育,“重均衡,育品质”提升义务教育。全市义务教育结构与资源不断优化、均衡化,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深入,教育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今年6月,市政府下发《义乌市创建全国义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实施方案》,9月全市教育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20xx年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拿到创建教育现代化的“入场券”。主要做法有:

  (一)优化学校规划布局和标准化建设。围绕城乡发展不懈开展学校布局、建设和改造,每年上马学校工程数十项,积极参与“多规合一”,下发《义乌市“十三五”教育设施布局规划调整及后期实施计划》。加快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倒逼现有新义乌人子女学校于20xx年底前达到标准化要求。目前11所学校完成“退二进三”,1所学校完成集体土地入市改造,以建代租新建校舍、扩建操场2所,新布局投用3所普惠制民办学校。

  (二)充实教育资源配置。组建了七个紧密型教育集团、七个宽松型教育联盟。通过雇员指标和购买服务指标,缓解正式编制的不足,雇员指标达300名,购买服务指标973名,同时积极引导民办学校施行报备员额制度。各学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创建“七项指标”达标率为87%,公办学校已配足配齐体艺专任教师。智慧教育效果初显,“好学义乌”名师云课有16门学科703位名师进驻,免费点播;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学校24所,开展同步课堂、同步作业、同步备课、同步教研。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出台《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十五条措施》。实施名优校长培养工程、名优教师培育“百千”工程和优秀班主任培育工程。今年新招聘首批银龄教师,引进68名名优教师,培养认定民办学校骨干教师300余位,骨干教师比例提高到10%。打造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提高了农村特岗教师津贴范围和标准。完善教师表彰制度,架构有义乌特色的教师表彰荣誉体系,设立教育改革发展奖,开展“最美教师”“育人楷模”“双名双特”及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等奖项评选。

  (四)推进教育质量和内涵提升。出台《中小学、幼儿园“立德树人”德育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试行)》,推出100余门校本特色课程。提升教育品质,推行高效益智课堂建设“四品工程”,即品质课程工程,强化“学为中心”课堂样态培育;品牌学科工程,促进基层优秀教师群体培育;品德学生工程,打造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品格校长工程,打造校长论坛平台。建成社区家长学校44所,构建47个课程主题,提供36份讲课菜单。

  (五)加强义务教育发展保障。不断完善教育治理体系,着力构建“管、办、评”相分离的办学机制,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教育督导评教育的格局。市委市政府、每个镇街每月分别举行一次教育专题会议,重点研究教育发展的短板问题、改革事项,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指标差距

  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创建,对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及履行教育职责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其评估范围不仅是公办学校,而是县域内所有初中小学,包括每一所新义乌人子女学校。目前初步自查表明,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创建任务艰巨。两年来,我市对不达标指标的攻坚破解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指标正在努力整改中。

  (一)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的7项指标中不达标情况

  1、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不达标,小学4所;

  2、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不达标,小学与初中分别有3所;

  3、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达标,小学与初中分别有11所、2所;

  4、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达标,小学与初中分别有10所、1所;

  5、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达标,小学与初中分别有3所;

  (二)政府保障程度的15项指标中不达标指标情况

  1、艺术教室配置不达标学校较多。音乐、美术教室要求分别达到96平方米、90平方米。其中小学18所达标,52所学校不达标;初中6所达标,16所不达标。今年通过暑期在全面整改,尚未验收。

  2、学校办学规模超标。要求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xx人,九年一贯制或十二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部分不超过2500人。我市有3所学校(校区)校额超标。

  3、班额超标。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目前,虽通过各种方式整改,实际仍有110余个班级超过规定班额。

  4、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未达标。近几年我市大幅提高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但仍未完全达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三)教育质量评估的9项指标中可能不达标的指标

  1、关于课业负担。部分初中、小学可能存在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

  2、关于义务教育质量国测。这几年我市未参加国测,预估我市校际差异率有可能高于0.15(指标要求低于0.15)。

  (四)社会认可度未达标

  20xx年度在省对各县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中,我市教育满意度78.2%,未达到85%的标准。

  三、原因分析

  (一)人口流入稀释我市生均教育资源。我市的户籍学生数位居全省县市区前列,户籍新政后的人口输入集聚加快。近三年,每年新增生源20xx人,中心城区每年户籍生源增加近1000人。今年全市学生总人数已达25余万,其中义务教育段14.92万,预计20xx年(二胎后高峰年)达到18.22万。老城区、佛堂、苏溪、廿三里等区块的教育资源格外紧缺,造成学校超设计规模招生,班额扩大、师资紧缺、教室使用紧张。

  (二)非标准化的新义乌人子女学校影响均衡。民办教育占我市义务教育总量的56%左右,其中新义乌人子女办学条件距标准化要求差距较大,学校大多租用厂房、民房办学,场地、设施、仪器、师资等诸多要素资源配置较低。现有2.69万新义乌人子女学校的在校生,其父母常住三年以上占90%,属于入学刚需群体。如果按照省标准(生均建筑、用地),改造前的这类学校只能容纳9900名学生。虽然近两年民办学校有大幅度改善,但工业用地“退二进三”改建办学存在决策链较长、受房东制约大、办学成本较高、厂房结构不尽合理等困难,难以彻底解决学校标准化问题。并且,相比硬件改善,新义乌人子女学校的职称教师的缺口弥补难度更大。

  (三)师资不足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从总量上看,20xx年以来,小学段学生增加了14089人(其中公办5230人),但教师数仅增了526名(公办135名),而公办小学就至少要增加275名教师。雇员制、学员制教师虽有缓解作用,但流动性大,家长不太满意。根据年报标准,工资水平较低的雇员不能纳入统计,而若统计进去,又会大幅拉低职称水平及工资水平。从结构上看,一是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比例偏低;二是体育、艺术专任教师配置不足;三是小学阶段本科及以上、中学阶段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偏少。

  (四)教育内涵发展仍有薄弱环节。教育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社会教育观念仍相对滞后,素质教育推进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家校社共育体系未完善;二是教育体制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一些深层次的机制问题解决难度大;三是学校发展水平还不均衡,校际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新义乌人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尚处在较低层次;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手段比较简单,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依然存在;五是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挑战,师德师风和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对策建议

  (一)以化解人口集聚就学压力为焦点,促进区域布局的均衡。

  1、加紧学校项目布局与建设。在我市城乡有机更新、产业转型、户籍新政、二孩政策影响下,出现了人口流动新趋势。跟进人口集聚变化,结合多规合一,及时测算调整“十三五”教育规划布局、制订“十四五”教育规划。锁定中心城区、商贸集聚区、丝路新区、高新区、开发区、高教园区等重大集聚区块,学校项目与整个区块同步规划建设和投用。另外,应大力探索学校地下空间利用方式,积极补充周边停车空间,缓解学生接送拥堵。

  2、努力疏解优质教育资源供求矛盾。严控学校班额和超规模办学,抓紧解决宾王中学、实验小学江南校区、绣湖中学城阳校区等学校超规模办学问题,以及一大批超标班级,以治本为导向攻坚破难,真正疏解入学矛盾。规划要遵循规模适度和就近入学原则,避免学校服务半径过大,避免名校学区住宅过于密集。做实做强中高端民办学校,选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公办民营学校,淘汰低端民办教育。修订义务教育段招生制度方案,制定实施非学区生积分制入学政策。

  (二)以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标准化改造为抓点,促进办学条件的'均衡。

  1、全面完成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督促举办者加大投入,对照标准化要求拓展办学空间、适度压缩招生规模、加大教学仪器设备采购和功能教室配置。镇街与相关部门跟进做好施策解困,积极通过优化布局、区块有机更新、盘活土地存量、工业厂房“退二进三”、土地入市、以建代租、新供用地等,多形式提供用地用房要素保障,“一校一策”“一镇街一专班”支持学校标准化改造。根据办学条件升级后新的发展需求,教育部门牵头及时出台我市新的民办学校扶持政策,对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标准化创建给予政策倾斜、奖励补助,国土规划、建设、消防、金融机构等单位也要优化办事服务。

  2、加大公民办一体化管理力度。督促其规范办学、提高质量,强化民办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民办学校教师登记注册制度,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教师培训、技能比武、骨干评选,同时督促提高民办教师待遇。进一步促进公民办学校“结对共进”,公办学校示范引领、蹲点指导、送教下乡,开展带教(徒)、带教研(备课)组、带课题的“三带活动”。

  (三)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亮点,促进师资水平的均衡。

  1、落实人才引育政策。完善“专才特聘”机制,大力招引教育人才,完善名师工作室管理和奖励办法,扎实推进“教坛新苗-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名师”四级人才梯队建设。提高教师培训品质,与上海杨浦等先发地区建立培训合作机制,教育骨干挂职跟岗学习;细分培训经费标准,高端项目突破原有培训经费定额限制;各学段、学科海外研修全覆盖,初中小学教师海外研修率从0.3%提高到3%。健全教师全员培训机制,全面提升一线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骨干教师比例及高学历教师比例,搭建义乌教育人才多维成长平台。

  2、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实行校长职级制,定期开展校长办学绩效评估,做实每周一次的校长论坛,实施名校长培养计划,完善“中层干部-后备校长-校长-名校长”的校长梯队培养体系,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长。

  3、实施农村教育保障行动。加大选派城区学校优秀教师校长到农村任职力度,在职称、评优等方面优先倾斜农村教师,给在地理位置偏远、条件艰苦学校任教并具备一定条件的教师单列评聘高级职称,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师住房条件,开展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活动,建立镇街教育基金会。

  (四)以教育集团化改革为支点,促进校际质量的均衡。

  1、组建“名校+”区域化紧密型教育集团。以名校领衔,选择一批办学硬件好、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重组教育集团。核心学校加强管理引领,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到成员学校任职;加强学科引领,选派骨干教师团队到成员学校任教;共建品牌内核、共享品牌效应,从而推动薄弱学校理念提升、资源注入、管理转型、质量提高,实现文化再造,形成一批“教育星群”。

  2、深化城乡互动型教育联盟建设。以名校为核心,以若干所办学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不同特点的城区学校为中坚,以部分农村学校为成员,组建教育联盟。建立联盟校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等学科教师孵化平台,实施“四同三共享教师专业培训机制”(共同教研、共同科研、共同培训、共同发展,共享前沿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成果)。

  3、加强政策保障力度。把教育集团化纳入乡镇振兴计划、区域规划中统筹落实。结合中心校管理机制改革,培育镇街“领雁”学校,组建镇街教育共同体,强化头雁带动、区域一体。教育部门加大教育集团教师柔性流动,完善名师资源培养和输出的长效机制,健全特级教师下乡支教制度、名师乡村工作室培养乡村教师制度,鼓励骨干教师采取长短期结合、专兼职结合的方式跨校执教,鼓励退休名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给予集团化改革相配套的保障。建议建立核心学校的考核制度和奖补政策,健全教师流动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政策。比如,建议给核心学校适当增加编制、职称聘任比例、管理职数、提高总校长待遇等激励措施,对支教的名师、骨干给予工作经费,支持其下乡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培养、开设工作室等帮扶工作。

  (五)以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为要点,促进群体成长的均衡。

  1、深化立德树人体系。整合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德育基地。挖掘以“孝义”为核心价值的地方文化,以“信义”为核心价值的商贸文化,构建彰显义乌精神的地方德育课程体系。文明办、文旅体局、团市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各社区协同,健全家校社共育联动机制。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关键能力培养为重点,深入践行“高效课堂”理念。初中聚焦规范办学,开足开齐课程,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小学聚焦课程育人,关注课程整合,推进STEAM教育。全面落实“减负”三十条,加大社会培训机构综合治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培育学校特色品牌。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加快配备百名校医,近视率每年至少降低1%以上。

  3、深化智慧教育建设。以“智慧教与学、智能管与治”为目标,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完善《义乌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实施“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工程、教育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升级优化工程、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四大工程,统一实施校园网络升级改造,统一管理教育数据,培育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深化教育资源共享,做好“名师云课”“网上优课”“微课学习资源包”等线上自主学习平台、远程教学平台,鼓励名师“走网”,在线授课、答疑,推进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智能化和精准化、学习的个性化,打造义乌智慧教育品牌。全面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支持教育集团核心学校建设网上学校,构建集团成员网络学习共同体,实现我市同步课堂全覆盖。拓展教师培训网络空间,提升校本培训效益,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

  (六)以20xx年优质均衡市创建申报为节点,加大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各项保障。

  1、加大教育投入。做到两个“只增不减”,健全教师工资待遇稳步增长和长效联动制度,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本地公务员水平。提高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仅数量有增长,还能提高标准促发展,为学校开展教学改革、育人创新、家校共育、内涵提升提供支持。

  2、破解师资不足瓶颈。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方法,推进教师编制多元化供给改革,建立“合同制教师+银龄讲学教师”为主体的教师补充机制,落实体育、艺术师资,解决百名学生教师配置指标问题,并制定我市劳动合同制教师管理办法,提高编外教师的待遇,稳定队伍。

  3、强化创建任务进展的督导。全面落实镇街教育管理职责,实施镇街履行教育职责评估。切实加强部门、镇街对义务教育编制、经费、规划、用地、建设、机制等各方面的协同服务和全力保障,创建不达标事项“一事一责”交办到位,定期督促工作进度,形成各负其责、协同作战的良好创建局面。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2

  按照《关于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临邑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积极安排,先后召开局党委会、中层干部会进行安排部署,认真按照优质均衡发展标准,开展自查、摸清现状、理清问题、查找短板,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优势和现状

  临邑县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辖8镇1乡3个街道办,人口54.61万。近年来,临邑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确定了“一产转型,二产做强,三产突破”的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县强、民富、政通、人和”新临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多年来,临邑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力保障教育经费,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先后启动教育建设年、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提升年,助推教育均衡公平发展。投资13.9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68所,实现了学校校舍楼房化,全县75所学校运动场地全面升级,铺设塑胶跑道、人工草坪操场27个,铺设跑道草运动场地48个,建成了20个高标准风雨操场,实现了体育场地塑胶化、学生活动室内化。投资1.32亿元,集中更新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实现了学校内部配置标准化。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3年补充教师392人,教学一线师资力量得到充实,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内部活力不断激发,通过着重狠抓“质量、特色、规范、改革、队伍、保障”六位一体,办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推动临邑教育事业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二)差距和不足

  临邑县对比《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中的标准要求,缺少体育教师209名,美术207名,音乐教师205名,各类仪器设备缺12942500元。超过20xx人的小学3所,初中1所;超过45人的小学班级146个,超过50人的初中班级74个。

  临邑县规划到□□年,全部补齐和完成各项缺口。对照标准要求,制定推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实施,全力动员,强化措施,倒排工期,压实责任,确保临邑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验收。

  二、具体情况

  (一)资源配置现状和差距

  1、我县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1538人,初中644人,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2、我县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848人,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3、我县现有体育专任教师149人、美术专任教师151人、音乐专任教师153人,按标准缺体育专任教师209人、缺美术专任教师207人、缺音乐专任教师205人。

  4、我县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10.66m/生,初中13.53m/生,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5、我县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12.27m/生,初中10.7m/生,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6、我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1688元/生,中学2136.8元/生。按优质均衡标准共缺12942500元。

  7、我县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小学2.4间,初中2.5间,达到优质均衡指标要求。

  8、我县超过20xx人的小学3所,初中1所;超过2500人的一贯制学校0所。

  9、我县超过45人的小学班级146个,超过50人的初中班级74个。

  (二)政府保障程度现状和差距

  1、我县共75所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2、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为:小学710元/生/年,初中910元/生/年,城乡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3、我县初中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各13间,其中音乐3间、美术1间面积不足。小学音乐专用教室60间,美术53间,其中音乐41间、美术37间面积不足。初中音乐美术各缺5间,小学音乐缺15间,美术缺18间。

  4、我县超过20xx人的小学3所,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都未超过2500人。

  5、我县超过45人的小学班级146个,超过50人的'初中班级74个。

  6、我县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学生数1540人,公用经费1704000元,达到指标要求。

  7、我县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为31.2万元,特殊教育学生数为52人,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为6000元,达到指标要求。

  8、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为61863.8元,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57000元,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

  9、我县完成5年360学时培训的教师1175人,全县教师3350人,教师培训完成率35.1%,未完成5年360学时的教师2175人。

  10、我县按照省定编制标准和学校岗位设置方案配置城乡学校的教师,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

  11、我县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280名,上一年度交流轮岗教师280名,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100%;交流轮岗的骨干教师57名,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比例20%,达到指标要求。

  12、我县在岗专任教师2817人,其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任教师2817人,占比100%,达到指标要求。

  13、我县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100%、100%,达到指标要求。

  14、我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总数2200人,分配名额1320人,占比60%。其中分配农村学校的名额169人,占分配名额总数的21.4%。

  15、我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数1186人,在公办学校就读1186人,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0人,合计1186人,占比100%。

  (三)教育质量现状

  1、我县初中毕业生数为5144人,三年前初中在校生数为5426人,转入学生数为3人,死亡学生数为0人,转出学生数为15人,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5.02%,达到指标要求。

  2、全县残疾儿童少年为131人,入学126人,入学率为96.2%。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81人,占比61.8%,达到指标要求。

  3、我县各学校都已建立德育工作、教育教学管理等规章制度,实现了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4、我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达到指标要求。

  5、我县各学校教师均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较高。

  6、我县各学校认真开展德育工作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7、我县各中小学均能按照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且严格遵守课时要求。

  8、我县各学校认真落实各项减负规定,学生无超标准课业负担。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3

  1993年以后,中国足球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道路,后备人才培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靠国家拨款、各级政府、体委和足协主办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越来越趋向于依靠社会和市场,一些社会办的足球学校应运而生。本文简要阐述现今足校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足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

  足校主要是私人或企业出资建立,规模不等、条件有限面临足协(体委)和教委的双重领导,存在各种关系不易理顺的问题。

  (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投机者的介入使很多足校一味追求铺摊子、上项目,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训练与教学质量上,具体表现在:

  (1)对教练员缺乏控制和审查,一些退役的二、三流球员不经学校的再教育,直接到足校任教。

  (2)采取“三集中”式的训练方式,使学生远离家庭和社会教育,由于足校内部体教分离,普遍只“体”不“教”,学风差、教育质量低,导致学生素质低下,甚至在心理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如陈庆合等对中国足校学生心理健康所做的调查表明,足校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在强迫、人际敏感、偏执和敌对等方面表现极为突出。

  (三)收费高

  竞技体育是穷孩子摆脱贫穷、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许多贫寒子弟都以廉价的足球为首选,据有关资料统计,欧洲、美洲各国职业球员80%来自工人家庭,钟秉枢的调查也表明,我国大球类运动员父亲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42、1%,远远高于表现类、游泳类和小球类项目,但足校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贵族化倾向,年收费一般都在万元以上,如八一足校每生每年学费2、2万元+一次性建校费2万元,或每年交费2万元+一次性保证金3万元,北京龙力足校签3年合同的学生每生每年交3万元,签4年合同的学生每生每年交2、6万元,而199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人民币62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4元,农村居民为2160元[2],甚至一些足校还出现了不讲训练教学效果、只讲赢利数额的问题。

  (四)学生的出路问题

  家长们在高投入之后,都期望能够得到高回报。一些足校在招生时对学生和家长做出了关于出路的承诺,比如学校自己组队打乙级联赛冲击甲B;毕业后推荐输送国外俱乐部;推荐输送到全国各甲级足球俱乐部。但国家体育总局计划财务司《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中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全国足球优秀运动队在队运动员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尤其是1994年职业联赛以来,人数更是控制在1000人以下。而自1993年以后,平均每年我国全国足球优秀运动队新吸收的运动员为105人左右。能在的2万多名注册的足球少年中脱颖而出、成为职业球员的,毕竟是极少数,这2万人(由于各种原因,还有很多踢球的孩子没有注册)中的大多数将无情地被职业足球所淘汰。

  二、关于我国足校发展对策建议

  (一)完善制度,降低交易成本

  完善的法规制度是足球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处于体制转型期,逐步完善各项法规制度,是足协面临的重要任务。足协对于市场的规范,不仅要规范职业联赛,而且要规范足球学校,不仅要对足球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规范,而且要对学校的软件,如教练员的任职资格进行规范,怎样使教练员上岗证制度不流于形式,切实发挥它的作用,仍然是值得思考的。

  (二)为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公共产品

  市场无法自动提供公共产品,足球强国的足球管理机构都非常重视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大力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公共产品,促进足球运动的普及。

  1、加强教练员培训

  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科学训练水平,逐步建立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尤其加强对中青年教练员的.培养深造。各级足协应把教练员培训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批分期地轮训教练员,选派优秀教练员出国学习。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一支思想好、素质高、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教练员骨干队伍,以带动从事后备人才培养的教练员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2、提供政策支持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大规模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尤其是大片足球场地的建设,并不现实。因此,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场地,制定场地开放政策,向社会开放。除了国家投资以外,要广开筹资渠道。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应提供必要的优惠,引导企业赞助后备人才培养。

  3、对项目进行包装推广,营造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良好氛围

  借助体育中介公司,对项目进行包装推广,塑造青少年足球的良好社会形象,利用新闻媒体对体育运动进行广泛宣传.激发人们对足球运动的热情与兴趣,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促使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足球活动。青少年足球缺少社会赞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到关注较少,难以引起赞助商的注意。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使大量的社会资金和人力资源被投人到青少年足球方面。

  (三)严格管理,杜绝后备人才培养中的违规行为

  目前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市场管理混乱,体育部门与其他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因此,主管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监管,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于违规者要按照规定进行处罚,防止足球学校“捞一把走人”的现象发生。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4

  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拴友一行三人赴平江实地考察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情况,进行少儿围栏足球项目落地的可行性调研。县委副书记邢朝虹,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宇,县教育局、“大爱平江”秘书处、县教育基金会和县足协负责人陪同调研。

  座谈会上,调研组与有关部门、城区学校负责人进行思想、理念上的.沟通,围绕如何立足实际情况,共同打造校园足球教育的“平江模式”进行探讨和交流。

  调研组指出,少儿围栏足球项目依托区域政府、教育部门组织领导,发挥项目学校主体责任,结合“线上网课+线下培训”方式,让贫困地区学生享受到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足球发展基础薄弱地区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捐赠围栏、足球、球衣等耗材和装备,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足球,培养兴趣,享受足球运动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该项目可充分利用校园边角地带,用活动围栏将其分隔为多个小场地,有效解决学校操场场地问题,开展形式简便易行,便于在校园里普及和推广。

  少年强则中国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县将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家庭和媒体支持与配合的校园足球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县共有26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有117所学校6万余名学生常态化参与校园足球活动。

  后续,县教育局将遴选一批学校争取项目试点,助推少儿围栏足球项目在平江落地生根。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5

  20xx年下半年,督导室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状况调查摸底工作的通知》,对学校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9个相关指标进行了摸底,现就目前指标达标情况报告如下。

  一、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情况。

  现有小学学生数21803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915.73人,我县实际拥有专科以上教师数1519人,达到规定标准。现有初中学生数10719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568.09人,我县实际拥有本科以上教师数811人,达到规定标准。存在问题:目前实验小学缺少4名教师、雷官中心校缺少3名教师。工作措施:加大教师招聘和交流轮岗力度,统筹安排,保证各校达标。

  二、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情况。

  现有小学学生数21803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县级骨干教师数为218.03人,我县实际拥有县级骨干教师数244人,达到规定标准。现有初中学生数10719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107.19人,我县实际拥有县级骨干教师数165人,达到规定标准。存在问题:5所学校缺少骨干教师31人,分别是实验小学8人、新安镇中心校8人、大英镇中心学校1人、相官小学2人、来安四中12人。工作措施:同时多开展评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活动,以评促教,鼓励年轻教师成长。

  三、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音乐、美术)专任教师数情况。

  现有小学学生数21803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为196.23人,我县实际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190人,还差6.23人,未达到规定标准。现有初中学生数10719人,每百名学生应该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96.47人,我县实际拥有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数107人,达到规定标准。存在问题:10所中学共计缺少音体美专任教师32人,12所小学缺少音体美教师44人。工作措施:继续招聘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继续开展骨干教师评选。计划在近几年招聘新教师时向音体美专业倾斜。

  四、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5平方米以上、5.8平方米以上。存在问题:来安四中、实小、施官镇中心校等3所学校不达标。工作措施:来安四中:根据县政府安排,今年启动建辉西路建设,计划新建四中南大门,在南大门两侧建设20xx平方米的教学及辅助用房。实验小学:实验小学现有校区无法进行新的教学用房建设,建议学生分流,建设新生人数,将学生分流至永阳小学,20xx年公园路小学也将投入使用,也可以接受部分生源。施官镇中心学校:根据县政府安排,施官职中将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施官职中校园内建设小学部教学楼及其他辅助用房,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建设项目已挂网招标,今年5月即可开工建设。

  五、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5平方米以上、10.2平方米以上。存在问题:来安三小、张山镇中心学校、大英镇中心学校、水口镇中心学校、施官镇中心学校、来安四中、来安五中、汊河初中等8所学校不达标。工作措施:来安三小:根据县政府安排,公园路小学建成后来安三小将整体迁入办学,活动场地不足现象将彻底解决。张山镇中心学校:今年已经安排资金70万元,为张山镇中心学校铺设塑胶跑道。大英镇中心学校:大英镇中心学校已经迁入大英中学校园办学,原大英中学运动场面积是足够的,今年已经安排资金,对大英中学运动场进行改造。水口镇中心学校:根据县政府安排,今年9月份,水口镇中心学校将迁入水口中学校园内容办学,水口中学运动场为标准的.400米运动场。施官镇中心学校:20xx年秋季开学施官镇中心学校将迁入施官职中校园内办学,施官职中现有运动场完全满足指标要求。来安四中:来安四中活动场地应该包括全民活动中心,城南小学原校区也纳入四中,活动场地应该重新测量。来安五中:现有运动场地是否包括河南侧场地,按照规划在校园主干道到东侧空地,建设约100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场地。汊河中学:学校上报活动场地面积有误,学校是标准的400米运动场地,运动场的不会只有6000平方米。根据项目安排,汊河中学将进行扩建,建设中将学校原食堂改造为室内活动场地。

  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0xx元以上、2500元以上。存在问题:目前7所中小学未达标,其余达标,分别是来安三小、水口镇中小学校、杨郢中心校、武集小学、长山小学、来安四中、来安五中。工作措施:对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足的学校,按照标准,加大投入,确保按时达标。

  七、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3间以上、2.4间以上。

  存在问题:目前来安四中缺少9间。工作措施:根据县政府安排,今年启动建辉西路建设,计划新建四中南大门,在南大门两侧建设20xx平方米的教学及辅助用房。加快县城和重点乡镇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加大对乡镇小规模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都达标。

  八、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

  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存在问题:大英中学、施官职中、永阳小学、汊河中心校、武集小学等5所学校达标外,其他学校均不达标。其中,缺少音美专用教室31间,面积不足教室60间。工作措施:针对各校报来面积不足60间音、美教室,根据省专家介绍,国家对此项考核指标已作下调(20xx年前建设的音、美教室面积分别达到73、67平米即为达标)。此项指标待外出学习确认后重新统计。针对报来的各校共计缺少31间音美教室,目前我县已按照方案,分年度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确保到20xx年底县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九、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xx人

  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存在问题:来安二小超1504人,汊河中心校超572人,阳光小学超600人,来安四中超69人、阳光初中超1100人。

  工作措施:汊河中心校目前实有学籍2572人,待汊河小学新校区建设完成,对汊河小学学区进行划分,可以解决汊河中心校大校额问题。来安二小学籍3504人,加快建设公园路小学,作为来安二小教育集团校,通过重新调整学区,严格二小招生计划控制,停止接受转学生等措施可以化解来安二小大校额问题。阳光初中在校生3100人,采取回购阳光小学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其初中部可以提供880个学位,来安五中还可以提供780个学位;在来城新建一所至少提供约600左右初中学位学校,才能使县城优质均衡不出现大校额。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02-18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05-29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5篇【必备】05-30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11-24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02-13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2-28

园区发展调研报告03-15

药材发展调研报告03-31

行业发展调研报告03-11

市发展调研报告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