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终身成长》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终身成长》读后感1
读了《终身成长》这本书,获益匪浅,忍不住想分享给大家。这本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所著。书中最主要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即固定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并在教育、婚姻、体育、工作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两种思维的差异,论证了成长性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形成成长性思维。
两种思维有什么特点呢?固定性思维模式觉得人的才能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容易定式,失败是自身能力有限,他们关注事情的结果,在意他人的评价。固定思维模式让人固步自封,只选择自己擅长的,逃避自己不擅长的。成长性思维模式认为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培养,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资质、兴趣或性情方面有各种不同,也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改变和成长。在固定思维模式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结果,如果失败了,那一切都是白费力气,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源于自我学习和提高,并不在意结果。结果输或赢不重要,重要是自我有没有获得提升,因此成长性思维让人们乐于挑战困难,并从战胜困难中获得乐趣。当一件事失败了,固定思维模式的人陷入痛苦中,他们会消极的埋怨自己,为事情失败儿泄气,或为事情仍需努力而感到泄气。当他们切换到成长型思维模式后,他们会继续乐此不疲从失败中学习,并更加努力。成长型思维告诉人们,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创造力是可以发展的,才能是可以后天开发拓展。成长性思维模式会让人们爱上自己做的事——即使面对困难也会继续热爱。
固定式思维妨碍人们发展和改变,成长型思维是改变的起点。每个人天生对学习拥有热情,但固定思维会让热情消失。比如学习某项新技能,一开始很有兴趣,后来越来越难,就开始想放弃,这是固定思维在作怪,将自己放入成长型思维中,想想你的大脑在遇到挑战时正在行成新的神经元连接,然后就会继续学习,会努力坚持下去,不断挑战自己,并获取成功,从而找到成就感,并从中获得快乐,你的能力生长的快乐。当你感到情绪低迷时,将自己放入成长型思维模式,考虑一下如何学习、挑战以及勇敢面对障碍。你就会对要做的事充满信心,对挑战充满乐趣。把努力想象成一种积极、有建设性的力量,有没有什么你一直想做,但是因为自己不够擅长而不敢去做的事?设置一件喜欢的事,去努力实现它。
固定性思维老师,他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或许不是这样极端,但潜意识里认为不同学生,能力潜力不同,现在不同,未来也不同容易给孩子贴标签;成长性思维模式的老师,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并坚信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得到提升和拓展,显然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成长性思维,克制固定性思维,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而培养具有成长性思维能力的'孩子。
固定思维模式的老师通常会将自己看成一个完成品,他们角色就是传授他们已有的知识,而成长性思维的老师说,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为什么不能是老师学习的地方?他说:“我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不断思考什么是我喜欢是的东西,我还要深入学习哪些内容,我利用我的教育事业来拓展自己,这让我在这么多年依然是一个有新收获、有追求的老师,我永远都可以学习。真渴望了解孩子们、点燃他们的心灵火种。”
我想到作为老师也应该掌握称赞的方法,对的称赞方式,不是简单的夸结果,而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你上课听的专心”“你自觉完成任务”,而不是“你真棒”“你真聪明”等注重对结果的夸奖,这类夸赞会让人陷入固定思维模式,孩子只想得到荣誉,会对有挑战行的任务表示拒绝,害怕暴露自己缺点,而注重对孩子努力过程的夸奖,孩子才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
当孩子遭遇挫折,老师也要教他们正视挫折,告诉他们挫折是好事,学会从挫折中学习和成长。拥有固定思维孩子不敢挑战自己,上课不愿积极发言、困难学会逃避;而成长型思维孩子愿意挑战自己、不怕丢脸、敢于尝试任何事情,勇于克服困难,他们在挑战中能获得乐趣和成就感。我会鼓励孩子拥有成长思维,告诉孩子:“你潜能无限,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到。不要害怕困难,不要紧张,回答错了没关系,答错了并不丢脸,重要是学到知识。勇于尝试,犯错或失败有什么关系,正好从失败中学习。”我班一个孩子就很好,考试考砸了,他会安慰自己说:“没关系,不会就去学习啊”教会孩子面对失败不气馁,勇于不断尝试。
我班随堂测试三人不及格,从固定思维来看,我有点心生抱怨,怎么这么多问题孩子在我们班,真倒霉!连家长也觉得孩子不开窍,不想做任何努力。可当我使用成长思维来思考问题,我觉得我不能轻易放弃,他们数学都及格了,学习能力应该没问题。通过观察,我发现原来他们是没学过拼音,跟不上,后面彻底丧失兴趣,开始放飞自我。于是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帮他们补缺补差,也充分动员家长力量,争取家校共育。有家长说搞不懂拼音的,我就指导他们从抖音搜索相关拼音课程,带着孩子一点点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慢慢跟上了,上课能听懂了,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慢慢地学习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孩子越学越开心,终于在下一次考试中消灭了不及格现象!教育的职责是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感谢《终身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们遇到问题,学会用成长型思维去看问题、终将会豁然开朗,从而解决问题!
如果我告诉你“明天的你会比今天更优秀”,你还会介怀今天的失败吗?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比起智商和情商,思维模式的差异也许才是人生的分水岭。我们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学习书中提到的成长性思维模式,遇到困难,告诉自己我能行,勇于挑战自己,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不轻言放弃和失败。勇于尝试,你会发现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朋友们,让我们努力拥有成长思维,终身成长吧!让生命精彩绽放,让自己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终身成长》读后感2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终身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一个信息—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可选择的差异,即思维模式。我们每个人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是它无意识的写照,而思维模式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塑造而成。我大部分时间所持的想法是,一个人的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天分,与生俱来的天赋。我们的起跑线可能会落后于那些生来就有天分之人,但是现实中不乏通过后天锻炼努力获得不世成就的人,全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即便我们落后于人,还是有方法以及途径来追赶。智力并不是一个定量,能力更不是,他们是像肌肉一样,愈锻炼愈加强大。
许多人格外推崇天赋,轻视努力的价值,认为需要努力就意味着存在缺陷,缺少才能,甚至不具备与之竞争的资格,如果需要为某事或某物而努力,说明它本身注定不属于你,这是固定思维模式的偏见。抱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热衷于评判,结果导向,往往更在意成败,也更难以面对失败,遇挫时更易放弃,更易焦虑与抑郁。想要毁掉一个天才,只需要夸奖他是天才便够了,这会让他从此活在担心跌下神坛的恐惧与不安中,缩手缩脚,再也难以发现做事的乐趣。讽刺的是,顶峰是固定思维模式者渴望抵达的地方,却是很多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工作激情的副产品。他们相信,即便此刻自己不是最好的,也可以全心投入并坚持下去,遭遇失败也更具有复原力。
思维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本书作者不是一棒子打死一个的态度,他认为这两张模式都存在,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一个人会同时具备这两种思维模式,不同的时间只使用其中一种而已。当然,使用了不同的模式就带来了不同的结果。结果显示,成长型思维模式状态往往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
那什么是固定型思维呢?生活中我们常说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我也想努力啊,可我不会啊!”前面一句是我常说的话,后面一句我是儿子常说的。显然我们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很难付诸行动,对他们来说,行动了也会有失败的可能,而这件事情失败就表示我这个人也很失败,努力了也可能失败,还努力干嘛呢?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差,于是就不努力,不努力你总不能说我天生能力差吧!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他们放弃努力。我给孩子规定了时间,让他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什么作业,然后我去检查的时候才发现他更本做不到。我就会很有情绪,始终认为他不主动想要变得更好,不在乎他在别人眼中的好坏,因自己有那一点点努力就停滞不前。我也总是在情绪中发泄自己的不满,跟他讲道理,让他再努力一点。“你太让我失望了。你是有努力,但这点努力还不够。我给你的时间,你都干嘛了?是我给你的时间不够还是你根本就没想要抓紧?”
被我指责了一通之后,他说:“是我的问题。”在这之后他又做了一个作业,这次是又积极又努力,很快就做完了,做完后他告诉我:“妈妈,你知道我这次为什么做的这么快吗?因为我脑子里一直有个铃铛在响,它提醒着我。所以我就很快很好,不然。”
我一直都在强调努力的不够,要主动想好,因为我曾经真的经历过这样一段想努力,但最终没能实现的事情。那是高中的高考前了,我的成绩一直不理想,我很想提高成绩,也告诉自己要努力才行,那段时间努力听,可已经越来越多的内容听不懂了,越来越多的题目不会做了。我百爪挠心啊,想努力,可就是找不到一努力就能上去的学习方法。我内心有些放弃了,我不想努力了,因为努力了也没用,也提高不了。就这样我和努力这件事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只要我看见孩子不努力,我就受不了。看见他不努力就像看见当初放弃努力的我自己。我用发泄情绪继续保护我的.那一点点自尊。
发现了吗?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为自己找到借口不去做某些事,比如不去找学习方法。不去总结自己的问题,而只想着改正错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更看中行动和方法,看中如何努力提高自己。
可笑的是,一次我把儿子留在车里,我回家取个东西,回来时他不愿意了,说我怎么去了这么久,他快闷死了,其实也不到10分钟,而且车窗是开着的。他一个劲的怪我,也让我很快有了情绪,跟他理论了半天,他说:“你只考虑自己,都不考虑我,你说什么都是对的,我说什么都不对。你觉得快就是快,是吧!那我还觉得慢呢!你觉得快那是你觉得。”理论中我丝毫没觉得自己不对,只想着“他觉得不舒服了,应该自己想办法,而不是指责别人。一味地指责别人是不对的。”
不过他的话还是让我察觉到我没有同理他的感受,也没能看到他的情绪和需要了。我立刻收拾好自己的情绪,感受他的感受,最后我送给儿子一个小铃铛,希望在我有情绪的时候,让儿子用它来提醒我,这一下他的情绪平复了许多。他松开了紧锁的眉头,脸上露出来信任的微笑。
当情绪来临时,我很容易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这是只要观察情绪就可以,不要让头脑跟着情绪走。这一点很难,真的很难。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不断的重复练习观察情绪而不作为。
就目前而言,我需要帮助儿子总结学习方法,总结自己的不足,在不足的地方多练习而不是责怪他不够努力。努力这个词不够具体和细节化,孩子听不懂。比如,他不懂题目的意思,那就要每天阅读,最好读完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业方面不求做快,只求做对。生活中引导孩子多思考。当然了,要想做到这些,首先父母必须是会主动这样做的人,不是为孩子而特意做的,是父母本生就是个爱思考的人,是个爱看书,爱思考,爱总结,求队而不求快的人。当然后如我们本来不是这样的人,现在开始努力练习,让自己朝这方向努力。
《终身成长》读后感3
一直认为,夸奖孩子聪明有天分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也一直认为,只要给孩子沃灌足够的心灵鸡汤就能助力他们的成长,甚至于我们会认为只有成功了才表明你比别人强,才有自尊,会认为作为管理者,维护团队的群体思维才是王道……读完《终身成长》才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
告诉孩子他非常聪明,会将孩子变成骗子;沃灌心灵鸡汤并不能使孩子们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因为他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出了问题;作为管理者,如果一味鼓励群体思维,只能让整个决策系统陷入麻烦……
说实话,最初阅读这本书,我热情并不大,感觉反正不是自己很感兴趣很乐意读的书,随便翻翻即可,但越读越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真正是“凡有所读,必有所获。”
成长型思维,是近年来教育界比较时髦的概念。卡罗尔.德韦克说:经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那些发展的很好的人往往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于那些害怕挑战,害怕与众不同的人。她发现有些人更倾向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他们通过努力和良好的策略以及其他各种学习方式(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不怕犯错误)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
而另一些更倾向于固定型思维,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在童年期以后能力就固定了,是无能为力做出改变的。
那么一个人的成功是否是由他的聪明才智而决定的呢?德韦克研究表明,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在遇到自认为聪明才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会放弃,而且担心万一失败而显得愚蠢就害怕挑战,从而选择比较安全保守的路线。而那些经常被夸是努力的孩子,反而在困难面前不会止步,因为他们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去解决问题,可以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常言说思维决定命运。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培养一个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怎样才能使孩子们变身为“努力家”,而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作者说是大人的表扬决定了孩子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孩子从成年人那里习得的,如果大人表扬你的聪明,就会产生更多固定型思维,因为这使你感到聪明非常重要,而且因为我的聪明才是为什么他们爱我或尊重我的最根本原因,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应该表现得很聪明。
而与之相反的,如果表扬的重点是孩子的学习过程。那么孩子往往会愿意接受各种挑战和尝试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而努力和坚持不懈会使我们获取更多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不反对一个人的聪明,我们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当然可以表扬成功,但更应该和孩子一起聊聊成功是怎样发生的。这应该是我们经常意义上所说的重过程,而不要过于重结果。关注孩子在过程中他专注了吗?他练习了吗?他们喜欢学习吗?过程中是否有坚持,是否直到找到解决办法?
至于表扬不同的过程,操作起来实际上一点都不难。但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失败。作者的研究显示父母如何处理孩子的失败,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的形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失败去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很多被父母表扬聪明长大的孩子,他们可能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他们并不一定敢于挑战自己。在面对挑战时也不一定具有韧性,很多孩子甚至年纪轻轻就需要服用抗焦虑甚至是抗抑郁药物,也有个别孩子脆弱到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所以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关注学习过程,学习的乐趣以及有效的学习。
而在家庭之外,就像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样,老师的做法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研究过程当中,作者和他的助手对学校和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帮助他们理解成长性思维,致力于成绩和能力不再成为课堂的唯一焦点,让孩子们重视学习和享受学习的过程。但毫无疑问这个过程在真正的实施当中会很困难,一点都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陷入单纯的表扬努力这样的一个误区,而单纯表扬努力并不能培养成长型思维,因为我们要看努力是否有效,甚至于更应该要看努力是否存在。如果是低效的甚至于是假努力,这时候单纯的表扬努力实际上是很要不得的。
作者还有一个更新颖的观点,她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犯错的老师其实更能培养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的老师,会把自己也当成是会犯错误的人。我也会犯错误,我自然更允许我的学生犯错误,如此以来,老师们会把自己当成孩子依赖的资源,当成学生的合作者。而不是单纯的要测试和评价孩子,这样的老师充满探索的热情,不断的探索如何帮助学生学习,他们会非常关注那些跟自己相比取得进步的学生,并及时正确的引导他们慢慢取得更大的胜利。
作者还尝试着在学校之外去大规模的推广成长性思维,而她的这一做法有助于推进教育的公平。她认为好成绩应该是有效学习的副产品,来自于深入和有效的学习过程。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个孩子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者,有成长型思维的认为考试好不代表聪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认为考试只是检测我目前所掌握的有什么,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成绩不重要。
另外,作者认为培养成长型思维最好的时机在童年,然后就是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利用作者的发现,最大限度地从中受益呢?
生活中没有例外,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遭遇失败。有些时候我们被挫败感困扰也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作者说她选择拥抱失败不断学习,这已经成为作者的研究课题,也是她的人生哲学。她打破了传统固定型思维的枷锁,也为我们成年人教育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引。
从成长型思维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孩子的某一科成绩不理想,我们给他评定为暂未通过,而不是考试失败。那么就会给孩子以极大的鼓舞,让他清楚的知道我的学习还不是一个结果,我学习的步伐并没有停下,还需要逐步向前争取未来。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为我们奉上了一份丰厚的礼物,就像本书引言开头部分所说:这是一本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书。
《终身成长》,真的能帮助我们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4
不太会说理,所以讲个故事吧:在中国的某个临海小城市里,生活着一个小男孩,他和自己的父母以及双胞胎姐姐生活在一起。
虽然这对姐弟长的很相似,但是某些方面却极其的不同,小男孩从小就展现出过于常人的智力,三岁开始会做算术,五岁开始学习英语,任何问题即使不会只要别人稍作点拨立刻就通,虽然达不到神童的那种境界,但是周围的人们都一致认为这个小男孩将来考上全国的一流高校,功成名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反观小男孩的姐姐,从小对数字就不敏感,学起东西来也很慢,很多时候父母和老师给她讲解知识,周围旁听的人都听懂了甚至都有些不耐烦了,她却还是一脸蒙蔽,从小到大,这个女孩除了语文稍微出彩一点之外似乎完全没有任何过人之处,父母也就希望她可以考个普通的大学之后平平安安结婚生子就好。
一切似乎在小学毕业之前都没有什么改变。小学毕业之后,弟弟和姐姐一起进入了当地最好的初中,入学的第一次月考,弟弟不出所料地考了班上的第一,然而姐姐却只是倒数第二。
这次月考之后的一个晚上,爸爸问小男孩和姐姐要不要找老师给你们补课,小男孩不屑地说:“没必要,这些东西这么简单,看看就会啦!”,然而姐姐却看着爸爸略显惊诧的眼睛点了点头。
从此,姐姐就走上了漫漫地补课之路,初中课程虽然不多,但依然有9门(中考五门+小中考四门,为了看齐我省奇葩的高考形式而设置的奇葩中考模式),同时初中老师还喜欢布置很多家庭作业,补课的老师也喜欢布置很多作业。于是,家里就出现了一幅奇特的场景:弟弟写作业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写完看电视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玩累了看课外书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上床睡觉了,姐姐还在写作业。你能想象吗,一个初中女生,每天十二点之后才睡,每天除了睡觉和偶尔和父母弟弟一起出去玩,其余的时间全部在看书和写作业。反观弟弟呢,每天把作业写完稍微做一点辅导资料就开始玩儿,甚至有时候还会出去鬼混,还偷偷谈了个女朋友,完全一副吊儿郎当游戏人生的姿态。
你以为下面我会说弟弟成绩一落千丈而姐姐终于完成逆袭考上了第一吗?不,当然不可能!
即使如此,弟弟的成绩每次也都是稳稳的第一,然而姐姐却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只是从倒数变成了中等而已,依旧平凡,依旧默默无闻。
到了中考,弟弟顺利的以全校前五的成绩考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而姐姐离这所高中的最低分数线还差了几分,最终经过父母的一些活动,姐姐还是勉强和弟弟在一所学校上起了学。
进了高中,姐弟二人还是维持着各自的习惯。弟弟写完作业就玩儿,在学校也吊儿郎当,还谈起了恋爱;姐姐依旧每天拼命学习,除了书和习题,仿佛她眼里没有任何东西。有时候弟弟会不屑地问姐姐:“姐,你这样不累嘛,出去吃个饭放松一下呗。”或者是“哇,姐你这么简单的都不会,算了让老弟我来教你吧。”每次面对弟弟的这些话,姐姐只是一笑置之。
然而,慢慢的,学校的课程开始紧张起来,弟弟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做题开始不那么得心应手了,他安慰自己:“没事儿,以我的智商,这些只是意外。”可渐渐的,弟弟发现自己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前一看就懂的知识现在也变得非常难以理解。“不,这些只是意外,以我的智商怎么可能不会做这些题,肯定不是我的问题,对没错,肯定是老师的问题。”于是,弟弟开始将自己成绩的下降归结到老师的身上,他变得变本加厉,逃课,打架,晚上溜出去上网,一天天的堕落下去。他的成绩呢,也跟着他的堕落一落千丈,从刚进校的学校前20掉到了学校的倒数。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姐姐,已经慢慢地再向学校前一百靠近,要知道刚进校的时候,他的姐姐可几乎是最后一名啊。
终于,到了高三下学期的时候,在某件事情的影响下,弟弟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开始拼命学习,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可是短短的一学期,真的太晚了。
最终高考的时候,弟弟勉勉强强过了一本线,上了一所二本院校,而姐姐呢,却考上了上海交大的金融系。
这个故事对我的震撼非常的巨大,因为这个小男孩,就是我,而这个姐姐也就是我的姐姐。我亲身经历了自己从一个教科书式的别人家的孩子跌落到了谷底甚至成为别人口中的反面教材的过程。也亲眼见证了我的姐姐从一个默默无闻平凡内向的小女生成长为学霸甚至学神的过程。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所谓天赋,并且能为天赋打分的话,我一定是接近满分,而我的姐姐,虽说不是零分,可也会是很低。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怎么能不让我怀疑人生。
类比《终身成长》的话,我大概就是里面的那种固定型思维模式,而我姐姐应该就是最典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吧。
在动漫《我的英雄学院》里,当生活在那个几乎人人都有个性(个性,即超能力)的世界里却什么个性都没有的男主绿谷出久哭着问“正义的象征”欧尔麦特:“无个性也能成为英雄吗?”的时候,欧尔麦特有过两次回答,第一次是刚遇见出久的时候,看着毫无个性,毫无天赋的出九,他说:“无个性也能成为英雄这种话,我真的说不出口啊。”,第二次是和出久相处后发现出久如此执着如此拼命的之后,他说:“你问过我无个性能不能成为英雄,对不起,我之前错了,你一定,一定能成为英雄!”
就算没有天赋,也能成为英雄啊!
同样,就算你再有天赋,就算你再聪明,没有目标,不去拼搏,不去奋斗,也照样会和曾经的我一样最终堕入尘埃,碌碌无为啊。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给自己设立一个个目标,一道道难题,然后看着自己如何去攻克他们,看着自己如何成长吗。不然我们生而为人,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异。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太多的人以天赋为借口行庸碌懒惰之事了。你觉得自己尽力了?不,你只是懒惰久了,稍微努力一下就以为自己在拼命了。
【《终身成长》读后感】相关文章:
《终身成长》读后感03-13
终身成长读后感09-20
终身成长读后感11-07
《终身成长》读后感09-01
《终身成长》读后感(优选)11-24
读《终身成长》有感05-18
读《终身成长》有感09-28
终身成长读后感15篇04-24
《终身成长》读后感10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