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经典散文

时间:2024-05-27 17:47:22 元宵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元宵节经典散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经典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元宵节经典散文

元宵节经典散文1

  元宵节那天,阳光明媚,带着儿子到超山玩了一趟。十多年没去,发现“十里梅花香雪海”成了名副其实。暗香浮动,游人如织。我们登高望远,玩得不亦乐乎,途中还遇到了几位多年不见的好友。只是下山的时候双腿直打颤,心中不免感慨,岁月不饶人。

  晚上和父母一起在外面吃完饭,我已经累的不行了,赶紧回家休息。儿子却嚷嚷着还要去看灯会。“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所描写的元宵夜和如今没多大区别,今年的灯会和往年也差不多,“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热闹是孩子们的事,与我无关。只是一觉醒来,雨恨云愁,天空完全没了白天的灿烂。或许欧阳修经历的也是这样的.情景,才有“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的感触吧。

  元宵节一过,年味也就没了,生活又回到原有的轨道。上班的正常上班,上学的也开始上学了,而我依旧会晚出晚归,一如既往。忙时会觉得倍加充实,无聊时依然会胡思乱想,日子还是单调与重复。但是,生活却在继续,幸好还可以在这里放飞思绪。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多少往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元宵节过后的日子,在绵绵细雨中开始……

元宵节经典散文2

  我总觉得三十多年前的元宵节要比现在热闹许多。

  在东北的农村,地里的活一般都要从阳历四月初一直忙到十月末,所以在农忙阶段的节日就几乎都不被重视,多是草草地应付一下了事。比如清明的时候,母亲只是早晨象征性地煮几个红皮鸡蛋,我们每人分上两三个,节就算过完了。端午节的时候也正好赶上了夏锄时节,一般父亲顶多会割一斤猪肉回来包一顿饺子,粽子是没时间包的,而且那时用来包粽子的竹叶和江米都需要到城里去买,所以端午节的时候几乎没有几家能吃上粽子。到了中秋节,又恰值秋收,父母从早到晚都要在地里忙着掰苞米、割黄豆,就更顾不上过节了。好在那时供销社里也有月饼出售,父亲在我们的督促下,多会在头一天就买一包回来。一包月饼四块,多用纸捻的线绳捆着,我们哥仨每人一块,父亲和母亲分吃一块,其他的美食就再也没有了。

  春节和元宵节都在冬季,正是农闲时节,大人们有着充分的时间来准备一应事物,加上那时粮食大都已经卖掉了,农民的手里有了足够的闲钱,所以这两个节日就会更热闹些,好吃、好玩的东西也更充足一些,因此我们小孩子也就更喜欢这两个节日。

  初七八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给我们扎灯笼了。东北不长竹子,灯笼的骨架都是用秫秸篾扎的。父亲头一天就选出了十几根粗壮笔直的高粱秸,再拿进屋里缓上一宿,这样第二天往下劈的时候秫秸蔑就不脆,而且有韧性不易折断。父亲扎的灯笼有圆形的,有方形的,记得有一年他还心血来潮扎过一个五角星形的。搭接的部位都用母亲做活的棉线一圈圈紧密地缠好,轻巧又结实,即使不小心掉在地上,也只是蹦几下,而不会损坏。糊灯笼的彩纸供销社里就有,炕桌面那么大的一张只要两毛钱,有红、绿、黄、粉各种颜色,虽然很薄,但好在透亮,正适合糊灯笼。

  灯笼一般要扎四个,一个大而圆红色的要挂在院子里的松木杆上,扯上电线,里面点上一支灯泡。三个小的我们哥仨一人一个,用来晚上提着玩。那时我就已经具有了画画的才能,灯笼糊完后我就会用水彩在我的灯笼上画个孙悟空腾云驾雾挥舞金箍棒的图案,我给大哥画的是满脸络腮胡子的沙和尚,三弟的是大肚子的猪八戒扛着九齿钉耙。虽然唐僧长得英俊,但因为他不会法术,我们谁都不喜欢,所以我也从来没在灯笼上画过。当时我们哥仨曾经私下里议论过,如果我们再有个小弟弟的话就给他的灯笼画上唐僧,但也只是议论而已。

  那时村里还有一个我们当面叫许老爷,背后叫许瘸子的老头,手很巧,每次元宵节的时候都要向天上放十几个红灯笼。他那种会飞的灯笼叫做天灯,也是用秫秸蔑扎的,只不过是秫秸蔑劈得更细更薄。天灯多是长方体的,上粗下细,底下不封口,用细铁丝绑着一小截蜡烛。他每次放灯的时候我们小孩子都会围过去看热闹。十几盏灯笼放在地上,他依次用火柴点燃里面的蜡烛,然后就退到一边。火苗在灯笼里晃动着,不多一会,就有一只灯笼晃晃悠悠地离开了地面,向上升了起来,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天灯越升越高,越过了房屋,越过了树木,伴随着微风向远处慢慢地飘飞。天灯在夜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鲜红,像淡黑的绒布上绣着的几朵绚烂的红莲,又像滚落在黑土地上的几只成熟的柿子。但许瘸子做天灯偶尔也会有失败的时候,有一年他的一只天灯就在天上着了起来,飞着飞着也许是蜡烛倾斜到了红纸上,呼地就在天灯上窜出了一股火苗,随后整个天灯就燃烧了起来,像一朵红色的昙花,瞬间开放,又瞬间凋谢。那时我们为着那盏燃烧的天灯兴奋得跳了起来,不住地鼓掌,哪里会注意许瘸子脸上的一丝落寞。

  除了纸糊的灯笼,几乎每个元宵节我们还都要做冰灯。冰灯的起源地正是我们黑龙江省,过去这里的人们有冬季夜晚捕鱼的习惯。一般的油灯没有灯罩,在野外很容易被风吹灭,因此人们就开始就地取材,发明了冰灯。我小时候的冰灯是用家里的洗衣盆,脸盆,饭盆,或白铁水筲做模具的,里面盛满了水,放在屋外冻两三个小时。当靠近盆或水筲壁的水结冰至一拳厚时,把里面剩余的水倒掉,再把盆和水筲端进屋里倒扣在地上,用不了一会,冰就会和容器脱离。把这样的冰罩搬到屋外,可以分别摆放在地上,也可以一个一个地摞起来,然后在里面点上蜡烛,冰灯就做好了。那时村里有的人家做冰灯时不知水里放了什么颜料,做出的冰灯五颜六色的,里面的蜡烛点燃后,不但晶莹剔透,而且流光溢彩,犹如童话世界里的幻境。

  在东北,人们正月十三四的时候就开始做元宵了。那时东北进入冬季后有包粘豆包的习惯。粘豆包是用粘玉米或大黄米发酵后磨成的面,再包上豆馅做成的。每年包粘豆包的时候,人们都会特意留出一大块粘面,放在屋外冻上,好留作元宵节包元宵用。包元宵前先把粘面拿屋里化开,然后揪团按扁,里面包上豆沙、枣泥或花生碎和芝麻,再用手团成球状,元宵就做好了。我家吃元宵一般都是用水煮,然后连汤一起吃。我喜欢立在锅灶旁咽着口水看母亲煮元宵。锅里的水沸腾着,像一股股从地下涌出来的.泉水,翻着大大小小的水花,如盛开的白菊。一个个元宵在水里打着滚,似早春入水的一群白鸭,兴奋地翻着跟头,拍打着翅膀,互相嬉戏,来回追逐;又仿佛是天上掉下来的无数珍珠,在水中沉浮起落,自在逍遥。

  元宵的皮粘滑而有筋性,元宵的馅甜腻却又爽口,我们哥仨都爱吃,常常是一连气吃上两三碗都不撂筷。小时候我二奶家的生活条件很好,她家似乎已经吃腻了水煮元宵,所以每到元宵节的时候她家就喜欢用油来炸。刚炸出来的元宵金黄油亮,光看样子就十分诱人。我曾经在她家吃过一回这样的元宵,外面一层酥脆的薄皮,吃到嘴里格外香甜。但那么多年我也仅仅是吃过一次,因为我二奶是个吝啬的人,总是在我吃她家东西的时候冷着脸,况且那时我的母亲也严禁我们随便去她家吃东西。

  元宵节之所以热闹,多数是因为那时可以看到大秧歌的表演。每年的正月十五,我们当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秧歌汇演,整个乡镇十八个村都会派出秧歌队到乡政府的大院里进行表演和比赛。元宵节的早晨,刚吃过早饭,各村的秧歌队就已经来了。五颜六色的服装、鲜艳多彩的头饰、震天动地的锣鼓、激昂跳跃的喇叭,整个乡政府大院转眼间就成了色彩缤纷的世界,成了欢声笑语的海洋。

  年轻的小伙和姑娘一般都踩着高跷扭秧歌,最高的高跷有一米半还多,超过了我们孩子的脑袋,人踩在上面不但稳稳当当,而且还能欢快地扭着秧歌,这让我们小孩子十分羡慕。每年扭秧歌都少不了大头娃娃的表演,表演者头上套一个纸糊大面具,面具常常是孙悟空、猪八戒的造型。孙悟空手里舞着一根缠满彩条的金箍棒,做着抓耳挠腮的滑稽动作;猪八戒挺着大肚子,肚子是用一块画了肚脐眼的白布,里面塞了棉花做成的,他一扭,肚皮就上下乱颤,十分逗人。另外还有仙女晃晃悠悠地摆着旱船,老汉里倒歪斜地推着小车,最好笑的是一个男扮女装的老太太,戴着黑色镶花边的呢子小帽,脸上涂着两块圆圆的红脂粉,拿着一根一米多长的旱烟袋,边扭边挤眉弄眼,让人笑得肚子都疼。

  记得有一年区里的秧歌队还曾经下过乡镇巡演,他们的秧歌队里居然有舞龙和耍狮子的表演。十几个人用木棍挑起一条几丈长的彩绸巨龙,龙头处一个小伙子舞着一颗巨大的彩珠,跟随着彩珠的腾挪翻飞,巨龙左右盘旋、上下起舞,身姿矫健、气势恢宏,真的就像一条巨龙在云海间翻腾飞跃,十分好看。狮子有两只,每只狮子都由两个人来装扮,前面的人上半身套着巨大的狮子头,后面的人半俯下腰,身上披着带有金黄色长毛的狮身。狮子的大嘴可张可合,眼睛扑闪扑闪地还会动。舞到精彩处,前面的人就会一跃站到后面人的肩上,看起来就像一只雄狮人立而起一样,十分威武;或者两人前后一蹲,于是一头狮子就在地上来了个前滚翻,也很逗人。

  元宵节的夜晚是最迷人的。家家户户不约而同地亮起了纸灯笼或冰灯;孩子们成群结队地提着灯笼在村子里游玩。那时每个孩子元宵节都会得到一些花炮和焰火,最常见的是魔术弹、穿天猴、提溜转。当孩子们提着灯笼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纷纷点燃手中的花炮和焰火。魔术弹是一根长筒,点燃后会从里面喷出一个个小火球,火球直冲天际,然后就会爆出无数点色彩绚烂的焰火,顿时天空中就好像有无数朵艳丽的菊花竞相开放一般。穿天猴点燃后会发出“吱”的一声,尖锐而嘹亮,如同利箭射向夜空,随后就“啪”的一声炸开,放出一朵鲜红的火花。提流转需用手提着,点燃后会在空中快速地旋转,同时喷射出一圈五彩的火花,像是一片尽情舒展的彩色莲叶。

  每到元宵节的夜晚,村里的大姑娘和小媳妇们就会打扮起来,然后结伴出门,向着村外健步行走,称为“走百病”。听说只要元宵夜走一走,她们整个一年就都会美丽常驻,百病不侵。那时我们村的西面有一条河,每年“走百病”的终点就是那。妇女们到了河上,就会纷纷卧倒,在冰面上滚上几圈,滚冰寓意着“滚病”,意思就是把疾病滚走,也是我们东北元宵节的特有风俗。每当滚冰的时候,女人们就互相说笑打闹起来,银铃般的说笑声回荡在冰河之上,久久不散。

  我们那还有元宵节新媳妇躲灯的习俗,据说新媳妇要是元宵节那天看见了婆家的灯,老公公就会死得快。所以滚完冰后,当年新结婚的小媳妇还不能回婆家,要出去“躲灯”,但也不能回娘家,一般都是去别的亲戚家里住上一夜,直到第二天才能回家。

  元宵节那天晚上,祖坟在村附近的人家都要去自家的坟地给已逝的先人送灯,一是让先人们在元宵节里也不孤单,二是为了祈求先人保佑一家平安多福,多子多孙。最早的时候,家家做的都是碗状的面灯,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先蒸熟,再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灯碗里倒满豆油,面灯就算做成了。往坟地送灯的人多是长子长孙,点灯时也必须用自己带来的火柴。点灯时要边点边叨咕: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窟窿。元宵节晚上,因为家家户户都要送灯,所以村外的坟地就常常是一夜灯火通明,远远看去,就如海市蜃楼一般,明亮却又缥缈,而且凄凉中透着一丝淡淡的温情。

  今年的元宵节又要到了,父亲早已老迈,不再扎灯笼了;三四种馅料的元宵也已经在超市中买了回来;乡村里早已不再有秧歌汇演,人们有了更多的现代化娱乐方式,早已淡忘了从前秧歌带来的快乐。父亲前几年元宵节前还曾叮嘱过大哥,让他元宵节的晚上别忘了去祖坟上送灯。但大哥只顾忙别的事情,就说:“都啥年代了,那都是迷信,你看现在谁还送灯?”于是这几年元宵节,父亲就再也不提送灯的事了。

元宵节经典散文3

  “逛灯会啦!”

  元宵节晚会上,我和家人一起去青颖公园看一年一度的灯展。

  还未进公园大门,目光就被门前号称“天下第一灯”的巨型灯——“龙凤门”吸引住了。那是一个亭子形的大灯,八根柱子上分别盘绕着四条青龙、四条金龙,灯的最上端是“二龙戏珠”的图案。灯的右上方,有一只雄纠纠、气昂昂的大公鸡,它有着火红的鸡冠,圆而有神的眼睛。它正“扑闪”着“翅膀”“打鸣”呢!大有“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感觉”

  进大门向右看,是“十八罗汉”。庄重典雅的如来佛祖端坐罗汉中间,真是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向左看,是“龙灯送福”一个昂首摆尾的巨龙!龙背中间,是一个大大的“福”字,“福”字的左右两边都是红鲤鱼、大寿桃和金元宝,象征着福、禄、寿、喜“四喜临门”。再向前走,还有“大鹏展翅”、“桃园结义”、“常回家看看”、“螳螂扑蝉”、“森林酒吧”……火树银花,鞭炮声响,观灯的人笑着,指着,如痴如醉,仿佛走进了仙境一般,要问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花灯,还是“糊涂官”和“花果山”。

  瞧!那边还有唱戏的,远远看去,只见舞台上跪着两个人,一个正哭天喊地叫屈,另一个则镇定自如地跪在那里,好像这场官司他赢定啦;旁边的衙役虽知道那个哭天喊地的人是冤枉的,但又敢怒不敢言;坐在椅子上的县太爷正悠闲地看着那个叫冤者;站着的师爷正眯着眼看着他们;想必他们收了不少好处,才如此对待这个喊冤者,走近一看,啊!原来是一组名叫“糊涂官”的花灯。制作者的精湛技艺一定会让你油然而生敬意吧!

  “花果山”这组花灯讲的自然是“美猴王”的故事。看!他正威风凛凛的站在“山”中间最高的地方,环视着他的“猴子猴孙”们;旁边还有两只负责守卫的小猴子正警惕地向原处眺望;“山”的.两边,还有两棵桃树,上面结满了让人垂涎三尺的大桃子,两只小猴子正在树上摘桃。“花果山”上还有不少调皮的猴子,它们在追逐、嬉戏、打闹,玩得可欢啦!看样子今天八成是个好日子,要不怎么“花果山”上下一片欢腾呢?

  玩了好长时间,我们才恋恋不舍的回家了。在路上,我回味着刚才的美景,不禁赞叹制作者的高度智慧,他们用平凡的双手,为阜城人民在节日里带来了美的享受。我们衷心地感谢他们。

元宵节经典散文4

  “我习惯沉默,习惯远离喧嚣。”

  当我远远站在人群外,望着那绚烂无比在空中绽放又瞬间融入夜色中的铁花,默默对自己这样说。

  我很少出门。元宵节也不例外,简简单单的一天过去后,晚上在院子里望着那轮皓月,想起的竟是朱淑真的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也许朱淑真的眼泪感染了我,皓月之下,我竟然真有了几分忧伤。还好,母亲临出门时,告诉我今年元宵节晚上有“打铁花”这个项目,欣喜之余,毅然决定随母亲出去观看。

  “打铁花”是我儿时最喜欢观看的一个项目,也是那时闹元宵必不可少的一项。所谓打铁花,就是高温把生铁熔化成铁汁,然后将铁汁抛起,待落下时,以木板用力击向空中。随着“啪啪啪”的敲击声响,朵朵铁花飞向天空。近看如泼金撒银,天女散花;远看似金蛇狂舞,闪电裂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当然最好选择一合适的场所,或空旷,或辽远,或树间,或河边。小时候,每年打铁花都选在东阁外,那里场地空旷且有一片小树林,当长长的灯队在锣鼓的引领下走到这里,早早等待在这里的人们就迫不及待地让铁花飞向天空,飞向灯队的上方,夹杂在灯队中小小的我就无比崇拜地看着那点点绚烂,升腾,落下,偶尔有几星落在我的面前,一闪消失,想找已经找不见。

  那时候的元宵节,多么的快乐!跟着灯队,小心翼翼的护着自己的彩灯,生怕别人一不小心碰到我,让彩灯里蜡烛倒掉,把姥姥亲手给我糊的彩灯烧坏。连续三天村里都要组织灯队,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人参加,当然大多是孩子。孩子爱热闹,那份喜欢热闹,喜欢喧嚣的心时时刻刻是快乐的。

  不记得什么时候长大的,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村里再也没有灯队了,当然更见不到我喜欢的铁花。倒是有几年,元宵我不在村里过,A城或是B城待着,绚烂的.烟花见过不少,但没有哪次让我记忆久远或者印象深刻。也许我已经过了好玩的年龄,不会再单纯的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热闹一年年淡了下去,过年很平常,过节更平常……

  又见铁花,说不出的感觉!地点变了,东阁外的小树林没了,几年前因为饮水问题,小树林砍伐掉,变成了储水池。原本热闹的几条大街,现如今大多寂寞着,值得欣慰的,铁花依旧绚烂,人群大概也依旧热闹,只是我,已经没有了热闹的心境。

元宵节经典散文5

  今天是元宵节。

  和父母一道,送走大哥一大家子,又送走弟弟一家子,他便返回收拾起院子里的桌椅板凳,放回房间;整理好房间里的盆盘碗筷,放回柜子。妻子取来笤帚簸箕,将院子和房间打扫好,连同炉子边的煤块一同收拾干净。

  收拾完毕,夜幕已经降临。环顾四周,暂时没有什么需要整理了,他便取出准备好的烟花爆竹,在院子里选个安全的地点放好,叫出父母和妻子。

  先引燃爆竹,随着一声声震耳的声音,一道道闪电从炮筒里喷射而出,呼啸着冲向高空,在空中炸开,开出一朵朵炫目的花,又向周边扩散……

  数不清到底炸响了多少次,向上冲出多少柱,在空中炸开多少朵,只感觉一声声的震耳,一道道的闪电,一次次的炫目。终于,爆竹箱子静寂下来,他要靠近看,妻子心有余悸地拦着他,害怕尚有未炸的爆竹……

  接着,他又点燃了烟花。先是贴近地面,喷出一道花屑,尔后花屑向上,打旋,逐渐加快,旋成一道花环,从环中向上喷出几支光柱,在高处散开,五颜六色地闪烁,划着优美的弧线落下,构成多彩的花树。喷出的光柱,一次次地增高,一次次地扩大,一次次地盛开,一次次地照亮院子里的房子、树木,以及父母在院子里开的畦、种的菜,照亮年迈父母的身影,以及他们苍老面颊上露出的笑容……

  放完焰火,与父母道别,和妻驱车返回。

  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年前,母亲还打算让他们兄弟几个,各自在自己的家里过年,不用再回老家了,大年初一聚个餐就行了。

  自从结婚到现在,兄弟几个每年都回老家的。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说着话,高高兴兴地干着活,欢欢喜喜地过着年,是令人羡慕的一家子,真的好开心好幸福!

  父母都是很勤劳的人。家里经营个小卖铺,还在院里开辟个菜畦,种些菠菜、西红杮、辣椒、芫荽什么的,总有干不完的活计。平日里常有三五人聚拢在家,拉开桌子,打个麻将,拉个家长,日子很是滋润。

  每年的年关,父母就开始收拾院子,打扫房子,张罗着给几个孩子的房子整理好,铺盖拿出去翻晒。前些年没装暖气的时候,还提前两天生着炉子,以驱除严冬的寒气,给住家过年的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

  这两年,年迈的`父母真的有些力不从心了。坐下一阵子后,站起来走路,前几步常是踉跄着,不再象以前那么硬朗了。慢慢的,身上也多处出现不适,经常离不开药物。即便如此,他们也很是知趣,不轻易麻烦孩子,对于孩子的询问,回答永远是“没事,好着呢,别操心”。

  尽管父母嘴上说“不用回家过年”,但他们打心里,还是希望一年到头,能和孩子们聚在一起的。

  他和妻子商量着,等儿子放寒假回来,就到老家收拾房子。三个人一道,擦窗抹墙打扫门庭,翻晒被子、洗刷碗盘,准备过年的东西……

  父亲的勤快、母亲的慈祥,影响着他们,兄弟几个的性格都是极好的。哥哥的宽厚、嫂子的能干,引领着家庭的氛围总是团结的。几个孩子经常回家看望父母,陪同父母去外面观光旅游。也会在节假日相约,大家聚在一起,话话家长,聊聊天,抒抒情,叙叙旧……

  每次回家,巷子里的婶子们总会由衷赞叹,母亲虽然没有女儿,但是几个儿子都很孝顺,几个媳妇也好贤惠的,与女儿又有什么两样!听着邻居婶子们的夸赞,他总能看见妻子脸上漾起的幸福。

  坐在车上,妻子说:“哥哥的两个孩子都结婚生子,象大树一样伸枝展叶了。没有几年远话,宝宝、贝贝和小豆都成了家,家里会更热闹,爸妈会更开心的。”他则在心里默默祈祷:愿父母健康长寿!

  路上往返的车子还是不少。一路上,不会开车的妻子,依旧是“慢点,开慢点”的提示音不断。今天在他听来,却没觉得心烦,微笑着回应道:“噢,知道,慢着呢。”

  不远的路程,用了不短的时间。车子行驶经过关帝广场时,看到高墙上的不断变换着颜色的彩灯,广场远处的飞檐斗角上的炫灯,广场中间的火树幻枝,招徕着诸多游人驻足观望。

  大地上五彩的灯光闪闪烁烁,组成神奇的动感图案,烟花炫舞,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圆圆的明月躲在云后,窥视着热闹的人群里,一个个开心的笑靥;偷听着喧闹的声音里,一阵阵惊奇的欢呼……这俏皮的明月啊,打算尽情欣赏之后再露脸,照亮人间的元宵之夜……

元宵节经典散文6

  正月里回娘家。都说近乡情怯,说是怯,我觉得更多的是难言的小躁动。憋在心里的小鸟叽喳着飞出来了,在家乡的上空开始无拘无束地觅食着经年的食果。

  车子驶上了加宽的柏油路面。透过玻璃窗,望着空旷的田野,穿着厚重衣袄的男子,看似清闲地拿着鞭绳挥打着沟壑上枯黄的茅草。顺着他不时瞟望的方向,会看见几十只和茅草相近颜色的羊群。也同他的主人一样慢悠悠地闲逛,肆无忌惮地霸占它的地盘。

  它的对面是火葬场,已扩大修建得有了规模。停车场的面积在加大。那日儿时伙伴说起承包人竟是同学,已是有了名气和财旺。

  我所住的村庄,原本小得只能在村里的十几个小组里找到,偏偏借着火葬场的名声响亮了许多。有时,对这个意外有了名气的小村,也曾故意回避,想想也是羞愧。

  年前,丈夫的姑父,开着电动出租车,失踪了一晚。寻见时已人事不醒,靠着流食吊瓶度过了年,还是在十四那天被推进了这里,化作一股烟,归了土里。手上尚留着姑姑的温度,她抓着我的手,凄惨地哭着:“我还是把你姑父弄丢了……”死得凄惨,内疚啊。一个生前吵得你死我活想离婚的两人,真到阴阳相隔,心,竟近了很多。只可惜,所有的哭喊只能在料峭春寒中孤零地回荡。五十六岁还是好的年纪啊!我感叹!也许真是进了火葬场才明白人生的短暂和活着的荣幸。

  那年的元宵,天空时不时飘起几片雪花,太阳还在高空挂着。有人说正月十五可能雪打灯。

  正月十五也曾是父亲的生日。他在的时候,常说两个节日合并着过了,也是热闹的。如今,也只能在前一天去那里看看瘫坐炕上的母亲,多了几分凄清,少了几分热闹。

  一年一年的时光,摧老了我们,也催没了他们。新旧变化中,无奈之余,感叹时间的脚步,竟如此匆匆。

  也曾在叔父家看到镜框里放大的全家福。叔父是个有心人。他把奶奶七十岁和九十岁的众人合影摆在了家的重要地方。每个拜新年的人总会情不自禁地拿来数找自己的位置。当年曾健壮如牛的人,有不少,已陆续安家到旷野的一个个土馒头里酣睡不醒。

  小女节日里颇懒惰,也曾看着焦虑。又想熬过枯燥的图书馆白日黑夜的苦读,放松一下,何必上纲上线,非按着自己的模式去克隆。想想也是对的。一代一代的升级繁衍,再相见时,也只能数着对方的发梢看着岁月的变迁。一切,也是顺着生活一步一步前行。怨不得,恨不得。也是,恨着怨着的时光也得这么无情地走远,与其耿耿于怀地过不如坦然面对时光荏苒。

  今日十五,又见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年近尾声。再回忆斯人,在或不在,颇感慨。

  下午小休,半日时光,不想虚度,携友决定去附近的清风寺庙转转。清风寺建在一座半山坡上。里面不时有香客进进出出。一进庙门,古朴的青瓦建筑,幽静深远,香烟缭绕。远离喧哗,心亦豁然开朗。

  绕过正门,顺着旁边山道,向着山顶攀爬。走了半个钟头,坡石见陡,瞬间打了退堂鼓,欲下山。闺蜜家就在山脚居住,对这座山颇熟悉,轻描淡写地说,一会就到山顶,没有那么难爬。信了,途中,遇到一个三口之家,一前一后地跟在身后,山上人稀少。有了陪伴,胆子大了许多,脚下的步子一点点有了缓慢,气息也见粗。半山途中,拿起手机开始拍照。也是初次登上这么高的`山,女友居然急着发了朋友圈,打出:“你来吗?我和她在山顶等你。”此刻,坐在大石上向下望,整个寺庙,县城尽在眼中,有了一种云上的感觉。闺蜜笑我:“不往回走了。”我笑:“舍命陪你,挑战一下我的潜力。”不远处,一座金身观音正在山腰修建中,歇了一会,继续蹬爬,阴坡的地方有残雪稍滑。还好,拽着枯枝,荒草,总算走过了那段山坡。盼着赶紧下山,踏上光溜路面。

  两个小时后,我俩终于顺利下山。踏上平地,没有了登山的刺激,到有了小小的失意。人真是个怪东西。

  回家路上,经过一家新开的图书馆,进去小坐歇歇。

  图书馆里,看书的人不算多。挑了两本喜欢的书籍——《世间的针脚》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去了柜台交了款。迎着未落的夕阳,心满意足地回了家。

  突觉,日子可以按着自己的需要去过,原来是这么的美和好。庆幸我们都好好地活着呢!

元宵节经典散文7

  爆竹声,噼噼啪啪,传入我的耳际,仿佛是在提醒我:“懒虫,还不起床,今天是元宵节!”对啊,我差点忘记了,便穿好衣服,来到门外,观赏烟花。

  只见它们像一颗颗导弹一样,窜入广阔的天际,几秒钟的时间,天空中展现出一朵朵的绚丽的花儿,像枪弹雨林,更像天女散花。

  “薛瑞祥,吃汤圆了!”妈妈叫我进屋。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了屋子里,妈妈已为我盛好了热气腾腾的汤圆,狼吞虎咽的我,仿佛又感觉到了过年的气氛。

  吃过汤圆,我们全家了祭拜祖坟,回到家里,我听到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今年元宵夜将上演虎年里直径最大的月亮。”我的.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那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温暖的月光,撒在江面上,星星点点,美丽极了!

  一下午的时光,就这么分分秒秒的过去了,外面的店面都关门了,人们都回到自己的家中,吃着香甜的团圆饭,我们家也如此。

  我想了想,每年的元宵节除了看电视还是看电视,这样过的太单调了。这次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公园去赏灯,我征求了他们的意见,他们也同意我的意见。

  来到公园,我便想到了“千门灯火夜似昼”这句诗。我的眼睛立刻被那盏花形的灯吸引了,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几百盏几千盏灯连接成一条条笔直的长线,顺着他们走下去,点亮了我的心灯。

  又是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赞叹,夜色中,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们不也像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吗!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呀!

元宵节经典散文8

  时光从未停下过她的脚步,有太多的记忆可能会被尘封,而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多次被刷新之后,还是会越来越清晰。小时候数着指头盼过年,年在依依不舍中流走,总觉得玩耍意犹未尽,好歹还有个续写年味的正月十五,闹元宵。

  那时候的山区农村还没有电,也就少了现在城里有一条街的花灯风景,元宵还是要闹的,一闹就是七八天,闹元宵的传统习俗是唱大戏和扮玩,唱大戏一般正月十二开始,“大戏”顾名思义就是比庙会唱的块数(场)多,时间也长,邻村之间是不同的剧种,你来我村我去你村地用串唱调换胃口,什么《打龙袍》《牧羊圈》《穆桂英》《王小赶脚》《借年》白天黑夜地唱,扯着嗓子,唱得天昏地暗口干舌燥。精明的.商贩会从山外弄些甘蔗,鼓鼓铛子来贩卖。过年的磕头钱还没舍得花,也就免不了买个欢喜团子或者冰糖葫芦拉拉馋。台上的唱戏,台下的我们撒着欢乱窜。舞龙,跑旱船,站芯子,赶毛驴,踩高跷,扭秧歌这些扮玩的队伍自然也不会闲着,庄稼人使了劲地释放自己的喜庆和快乐。

  十五晚上是闹元宵的高潮,不管孩子们谁去谁家,都会分到些“鱼”“刺猬”“小鸡”“小燕子”等小动物,还有“灯碗子”,这些东西都是用五谷杂粮做的,有的是用手捏的,有的是用模具倒出来的,鱼自然象征着年年有余,“灯碗子”则象征着五谷丰登,刺猬是财神的象征,鸡代表大吉大利,燕子代表春天真的来了,等等。“灯碗子”纯手工捏制,茶碗大小,里面倒上蓖麻子油或者豆油,插上根线芯,点燃,也会光芒万丈。

  过年放鞭炮时会有些哑炮,留起来,再满大街捡一些,积攒到十五晚上,引上芯子实在不响的就从中间掰成断藕断丝连的两段,摆成“八”字型,两个哑炮一组,对着,点燃一组引燃另一组,出出溜溜在地上旋转,也就旋转出了不一样的烟火。那时候火药并不难搞,也可以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配制,大人们用泥巴造的烟花墩子,反复装反复放,忙忙活活,你刚放罢我续上,生产队里场院又大,全村人都来观看放花,一直折腾到深夜,一束束一簇簇,好一片美得令人目瞪口呆的火树银花。

  每年在城里赏灯的时候,总会触景生情,免不了吹吹岁月的浮尘抚摸起记忆中的元宵节来!

元宵节经典散文9

  标题:元宵节感怀

  元宵节,我们就想到团圆,与亲人的团圆。

  第一个团圆,也许从我们像一个圆圆的肉球孕育在妈妈腹中开始。

  那一刻,我们黏着母亲的躯体熨帖千年万载神圣的记忆。

  终于,我们从母亲的腹体中分离出来,但我们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从此,我们迎来了一个个亲人,也迎来了一场场团聚。

  因为感恩,我们用爱串接时光的馈赠。

  人,生来是赤裸的,最初的懵懂无色、无味、无形。

  成熟的思维,睿智的思想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精彩,溢满了光彩。

  我们的身心需要给养,需要补给,因而节日成了我们灵魂的慰藉日。

  世上所有的甜蜜和幸福,绝不是一个人的感觉。

  世上所有的节日都是一脉相传,一衣带水,一起分享。

  世上所有的节日都是空前而非绝后的创造。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蒙昧地伸直了懒腰,明媚了图腾式的文明。

  这文明的`启蒙酣畅了我们对幸福的渴望。

  再后来,后来,我们发现月亮是圆的,太阳是圆的,我们要把圆满纳于心才觉得完美,于是汤圆进了我们的肚子,微笑变成有味道的温暖。

元宵节经典散文10

  我是非常喜欢过元宵节的。每年的正月十五,如果时间允许我都喜欢回老家过,因为在我的老家闹元宵才是正月里的重头戏,从正月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开始张灯结彩,大红灯笼从顶楼一直一溜烟地挂到一楼,门外的走廊上挂满啦一盏盏精雕细琢的大木雕灯,到啦夜晚这些灯全部被点得贼亮堂,光这些就足以把节日的喜庆渲染的一览无余,更不用说还有那些闪烁的彩灯也不偷闲来凑热闹啦……

  上面的这些还都不算什么,在我们老家闹元宵最热闹、最让人尽兴的就数那迎龙灯。龙灯在我的家乡意味着神圣、节庆、吉祥,会给大家带来好运,所以每次迎龙灯前,有把稻草窝成一个团点燃,准备去迎龙灯的人从火上跨过驱除邪气,以自己神圣干净的躯体去迎龙灯的习俗。龙灯的头和尾都是用蔑等原料扎成龙的样子,然后用白纸糊上,彩绘上龙的花纹,把龙头、龙尾打扮的非常的高大威猛、栩栩如生,与传说中的龙一样。龙身是由每家每户的板凳灯组成,每桥板凳灯上扎两个非常漂亮的花灯,上面还点缀着美丽的插花呢;当然板凳灯也有很简洁,简洁的就只有两个清一色的灯笼组成,但是即便是清一色的灯笼组成,当灯亮起来时在那夜色中也是非常亮人眼的。当夜幕降临时,在锣鼓的喧天声中,在烟花爆竹的嘭啪声中,在大人孩子的喧笑声中,龙灯缓缓起舞啦……龙灯所到之处,人们都蜂拥相迎,眼中到处是烟花所闪过的美丽、那些腾空而起的的烟花把夜空装扮的异常缤纷妖娆;耳中到处是鞭炮的劈啪声、锣鼓的喧天声、人们的欢笑声;鼻中所嗅到都是“硝烟”味,空气中到处传递着人们的幸福、兴奋、开心……

  龙灯就在人们这样的期盼中开始表演啦,在那笔直的街道上开始啦“拉灯”,“拉灯”就是龙尾想要当“老大”,不愿意跟着龙头走,所以倒转过来往回跑,迫使龙头往回倒,等龙头反映过来是怎么回事时,当然不愿意放弃做老大的机会啦,就会使出所有的劲继续往前跑,这样一来拉锯战就展开啦,哪边的人力量大,哪边的人跑得快,龙就往哪边游动,随着龙灯来来回回的游动,锣鼓鞭炮在边上不停的凑热闹,龙灯越拉得欢,鞭炮也越放得欢,锣鼓也敲得越急、就象战场上的战鼓在擂动,人们也笑得更欢、哄也起得更带劲……有些时候由于人们使出的力量不均衡,龙灯中间可能被拉断啦,而两边的人们还在往各自的方向飞奔,等到龙头发现自己的尾巴不见啦时,龙头只有放下架子在锣鼓唢呐声中回头寻找自己的尾巴归队,这个时候龙尾就象一只斗赢啦的公鸡似的,神气地等着龙头用鞭炮和锣鼓唢呐去赔礼道歉……一直到迎龙灯的人们跑累啦,龙灯才缓缓的继续前行,远远望去那蜿蜒的龙灯真的就像是一条游动中的.龙,随时准备腾空舞起。

  龙灯的精彩不仅仅“拉灯”,更精彩的还有“偷灯”和“赛高”。当龙灯到啦比较宽广的操场上时,龙尾就悄悄的把龙头围在啦操场的最中央,而龙头发现被包围时当然是想突围啦,所以就试图着左冲右突想冲出重重包围圈,这就是“偷灯”。正当这条龙灯在这边突围时,恰缝来啦另外一条灯,这个时候“内战”就暂时被搁置在一边啦,两条龙之间就展开啦“竞美”比赛,当两条龙的龙头迎面相聚时,迎龙头的人们就尽量把自己的灯高举,比赛谁的龙姿态更高昂,这就是“赛高”。由于我们是在镇上,过元宵时几乎每个村都有龙灯,所以经常是好几条龙在同一个操场上“短兵相接”,记得最多的时候是九条龙在一个地盘上盘旋争夺,那一个个高昂的龙头此起彼伏,让人目不暇接,那么多绚丽的灯把那黑夜几乎折腾成白昼啦,整个操场就只看见一片旋转的灯光……那灯旋转着旋转着,把人们所有的欢乐、把整个元宵都带进啦那旋转而开心的世界,把人们带进啦灯的五彩缤纷,带进啦欢乐的顶峰……

  我们家乡的元宵节不仅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就是山上也会被一盏盏红红的灯所装扮的,那是后辈在自家的亲人坟前点亮的灯,那是邀请已逝亲人一起欣赏一起闹元宵的灯,那是思念亲人的灯……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元宵节,是否是很热闹呢?

元宵节经典散文11

  20xx年的元宵节,是在远离家人的上海度过的——在阴雨霏霏中忙碌了一天,欣赏不到月亮,也没机会去欣赏花灯,只有晚饭时食堂里一锅热腾腾的元宵,还有即将上演的央视元宵晚会。原本想在家和妻儿一起过上一个温馨的元宵节的,可是上海这里有事儿,只得提前返沪。启程前,老婆特意煮了一碗元宵给我,说,趁热吃了,不忘家。妻子煮的是那种皮儿薄馅儿多的汤圆,我慢慢地咬着嘬着,吃得仔细,满口余香。妻子说,看把你小心的,还能再让它烫着你了?于是就想起了那次被元宵烫着了的往事——

  那是在1980年,我漂在一条船队上。元宵节,沛县王师傅家煮好了元宵,给正在值夜班的我盛来一碗。在此之前,我大概没正儿八经地吃过元宵。看着碗里一个个圆滚滚的面团,夹起来一颗直接送到口中咬了一下,没想到里面的糖馅儿滚烫,烫得我囫囵下咽,结果一路灼热,涕泪交流!王师傅心疼地说小心啊!我说我不知道里面是热油。后来,元宵常见常吃了,可是很少吃到那次烫我涕泪交流的元宵。再后来,知道了元宵是北方的称呼,南方称之为汤圆。北方的元宵是用五仁枣泥或者红糖做成的核儿滚出来的,所以皮儿厚馅儿少,不太烫人;南方的汤圆是包出来的,皮儿薄馅儿多,煮得透了会烫人。知道了这些,后来每逢吃元宵。总能想起那次被烫的经历。曾经将这件事儿说给妻子和儿女们听过,他们都笑得不行。妻子说,说你傻老茂,一点都不亏。

  像我等50后的北方人,儿时的元宵节是没有元宵吃的。儿时的元宵节最大的节目是燃“刷帚把儿”和闹花灯。搜集废弃的刷帚或者笤帚头,沾上燃油之类的东西,伙伴们一起跑到野外点燃它并高高地舞动,在夜空里划出一圈圈辉煌的光环,伴随着声嘶力竭的吵闹抑或对擂中的叫骂,煞是热闹。闹完后,回家把自家制作的萝卜灯、面灯端出来比试。用面捏成不同属相的动物,背上捏出来一个盛油的灯碗儿,放在锅里蒸熟凉透,或者把萝卜切成几段,分别在中间挖出来一个坑,这就是灯盏了。插上半截裹上棉絮的火柴棒,倒上一点豆油或者猪油,点燃放在锅台上、床头上、门槛上,口中念叨着儿歌:“照照脸儿,不害眼儿;照照门儿,蝎子不蜇人儿;照照床,出外不想娘……”灯油耗尽后,看见灯芯上结出的灯花儿,有的像扫把,有的像谷穗儿或者高粱穗儿。结出扫把的多了,大人就不高兴,担心年景不能风调雨顺;结出了谷穗儿或者高粱等作物的,大人们就说今年好年景,五谷丰登。耗尽灯油的面灯是不许吃掉的,要留到“二月二”早上煮了吃,据说是为了欢送苍龙升天,迎接灶王回家就职。为了让孩子们抵住诱惑,大人就说偷吃油灯会“黑眼圈儿”,长相不好看。可是经不住油香面香的诱惑,也有偷着吃的,当然少不了受到大人的数落。可是数落归数落,吃了也就吃了,只是第二天早上甚至以后好多时日,偷吃面灯的孩子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察看自己的眼睛,看看到底出没出现“黑眼圈”。

  眼圈儿并未因为偷吃了面灯而变黑。这些年眼部偶尔略现一丝黑圈儿,那也是年岁的缘故抑或是加夜班熬出来的.。况且多少年来,家里也一直没有再蒸制那些捏成属相模样的面灯,元宵节的花灯,大都是街上买回来的塑料制品,里面有灯泡,把手上有开关,开关连着电池,灯亮了,还有音乐伴奏,不怕风吹雨打,好看是好看,就是没了儿时端面灯照眼儿的乐趣和偷吃面灯的韵味儿了。还有,每年一度的央视元宵节晚会也很热闹,电视机前的欢笑和灯火辉煌的灯会取代了儿时燃放“刷帚把儿”闹腾,心里总有一种久违了的躁动被压抑着。

  久违了的躁动不再是我等这个年龄。但是,那份躁动,却属于我等这个年龄的人的童年。看如今,该有这份躁动的年轻人们,不知有没有这份对躁动的感觉?

元宵节经典散文12

  标题:牵一盏明灯回家

  元宵节,是我们精神的灯节。

  一个个过往的日子被洗得锃亮。

  我们的心灵趋光,在灯下翻晒。

  今夜,将所有的.美好用光挥洒。

  无数心愿含蓄在光影的造型。

  一条人流经过,这些停在岸边的。

  灯火,俯身让眼睛上路,丰收。

  吐出嫩芽,爱情挂在桃树枝头。

  我们不再担忧月的缺蚀。

  家是我们的最圆。

  在光明的路上前行。

  牵一盏明灯回家。

元宵节经典散文13

  王金庄村从东住西数,分一二三四五道街。我是四街人。我的祖坟在村西二里地以外的滴水门。早晨,我上坟回到村头,被一个美女紧紧抱住,我挣脱不开。她不但紧紧紧抱着我,还朝我脸上狠劲地亲得没完没了,旁的人举起手机啪啪地拍照,传到了网上,不知别人怎么看这事。

  人们一边拍照,一边哗哗地笑,这个美女也笑了。美女一笑,我才听出是60岁的老汉曹庚江的声音。他扮演一个美女演街头剧,用脂粉把脸上的皱纹填平了,认不出是个老汉。庚江跟我开玩笑,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

  就这个美女亲我来,谁能看出他是个60岁老汉?

  正月十五闹元宵,演街头剧,各个节目的演职人员都要到村西头集合。以街为单位,一道街一个特色,武术队耍拳,秧歌队舞蹈,戏曲队唱戏,耍活龙的在街上前后跑。

  武术队秧歌队戏曲队

  这一天全村人出动,家里空无一人,都站在街两旁,有的站在高台上,有的站在房顶上,小媳妇,大闺女,老爷爷老奶奶,母亲把孩子顶到头上,生怕孩子看不清楚,等待村西头一个个奇迹的到来。

  来了,擂大鼓的领头,咚不隆咚,咚不隆咚,是那么洒脱,是那么气派。

  文戏上场,人潮涌来,圈子越来越小,不能演了。耍绳鞭的光着脊背不知寒冷,抡起长鞭旋转,围着的人一涌一涌往后退去。猛听见,鞭梢在半空中一声巨响,场子已被震得宽宽厰厰。

  又一个光脊背的搬一张桌子放在街当央,脸朝上躺了上去,鼓鼓地露着肚皮,三叔往他肚上放一根高粱杆。突然间,远处出现一个光背大汉,高举铡刀,飞奔而来,吓得三叔连连后退,说时迟,那时快,大汉一刀砍在了高粱杆上。高粱杆没砍断,当然肚也没被砍破。观众紧张的心总算放下了。

  操刀大汉,伸出拇指在刀刃上摸了两下,摇摇头。觉得他的刀不够快,去磨石上磨起来,磨好后拿根铁丝试试,把铁丝剁成两节,大汉嘻嘻一笑,继续向桌子飞奔而去,这一下把高粱杆剁得飞出老高老高。观看的妇女孩子都吓得捂住了脸。

  一个节目演完,又一个节目上场,从五街闹到一街,整整闹一上午。

  今年,我感觉人们闹得特别厉害,参与的人数之众,服装之鲜艳,内容之奇特,都是往年无与伦比的,引得大都市的记者摄影家开着三辆大巴进了山庄,前来采访拍摄,把个街道闹得水泄不通,大车小辆不能通行,在村后头排着不知排了多远。

  白天没有闹够,晚上继续闹,一街剧院唱古装戏,五街剧院演联欢晚会,烟花队放起了烟花,转九曲的男男女女转着九曲狂欢。

  以前,各街有各街的特色,今年,打破了街与街的界限,各路表演队,从五道街任意物色演员。王爱定是一街人,是摄影爱好者,他的儿子女儿上大学都学这个专业,一家人致力于传播王金庄文化,下午,他把晚会的安排让我看了一下。傍晚全家人开着车就赶到了五街。

  下午,我到一街剧院看了看,碰到了李海魁、李森海弟兄俩,他们是五街人。我说:“晚上不是在五街闹吗?你怎么在这儿忙乎。”他说,晚上在一街闹古装戏。

  王金庄剧团,不知何时组建,小时候,父亲就给我讲王金庄人演《吕蒙正赶斋》的'戏曲故事,只到今天,剧团没有解散,这个文化传承代表着王金庄人的一种坚持,一种毅力。

  王金庄之所以被评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引来中外游客前来探寻,绝不是三言两语能交代清的,

  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旧的在发扬光大,新的在蓬勃兴起。

  为弘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民同心振兴山乡文化发展,河北艺扬在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商品传媒有限公司支持北京凤和书院,投入十万元在王金庄办了首届情注山乡“书画迎春万家福”主题展,把王金庄书法推向高潮。曹茂魁立刻把自己用了一辈子的一块钱毛笔扔去,买了一杆价值30元的好毛笔,痴痴地融入了书法艺术的境界中。

  书画展作品

  你若是一个有品位的游客,就进得山来看看吧,这里气若幽兰。

元宵节经典散文14

  衡水北部的深州、武强、安平三县,元宵节都有“放灯”的习俗。

  在深州,正月十五俗称“小年”。旧时,这一天各家各户要张灯结彩,中午吃馒头、肉菜,放鞭炮。人们互相宴饮,夜不为禁。

  这天晚上,人们用黄米面做成灯盏,用麦莛作灯捻,蘸食用油点着,散放在屋内屋外的角角落落。有人把灯在自己或其他亲属的头顶、四肢放一放,据说可以消灾祈福,这叫“散灯”或“祭灯”,也叫“十五的神灯”。

  正月十六,人们步行到寺庙上香或游玩,叫“散百病”。妇女在这一天回娘家,中午一般吃饺子。晚上用锯末、香头做成灯放在屋旁、路边、水坑边,叫“放灯”,也有“十六的鬼灯”之说。

  安平民间,正月十五又名“灯节”,也叫“过十五”或“过小年”。中午吃肉菜,晚上挂红灯笼,放鞭炮。

  安平民间的“放灯”,是用白菜疙瘩做灯座,用高粱席篾包上纸,蘸上食用油点燃,从屋里依次放到屋外,再到路上,据说鬼神就会跟着灯上路走了。把灯在孩子们头上放一下,俗称“顶灯”,据说这样孩子们可以长得快。

  这天晚上,孩子们在街上玩耍撒土,俗称撒土丢病,口中喊着,“拉拉病,拉拉病,一年不得病。”安平民间,过门不满三年的新媳妇要躲灯,到娘家过完十五、十六,十七再回婆家。

  武强民间,正月十五俗称“灯节”或“小年”。旧时,民间的“放灯”习俗有三种:一是放路灯,即用棉花缠上芦苇秆或麻秆,在油里浸泡,拿到村外点着,依次放在路边;一种是放散花灯,即用棉纸包裹麻籽在油里浸透,十五、十六的晚上,点燃撒放在屋中、院内和街道上;三是放挂灯,即在门口或街上悬挂五颜六色的纸灯、纱灯、玻璃灯,还有“转灯”。这在武强街关叫“灯笼方子”,上面绘着戏曲故事,还有灯谜,看得人眼花缭乱。武强民间,也有新媳妇头三年元宵节回娘家躲灯的.旧俗。

  衡水民间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反映了农耕社会时期人们对火和光明的崇拜,寄托了先民企盼生活红红火火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经典散文15

  正月十五,我国最热闹的节日――元宵节,那一日我们一家过得其乐融融。

  元宵节的习俗是吃汤圆,让每家团团圆圆,今晚奶奶“权力下放”,把煮汤圆的重要任务交给我来执行。我把它看成一件十分重大的'任务,生怕煮破了,因此心里好象揣着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我利用以前奶奶教我煮汤圆的经验:先将糯米粉用开水调和成皮,注意水不可以太多,多了会过稀;也不能过少,少了没粘性。然后取一块皮在手掌中搓成圆形,再用手指在上面按一个窝,把芝麻捣碎做馅,放在里面“包”好。放馅时一定不可以太贪心,否则会把皮的“肚子”给撑破的。包好后,终于可以下锅了。我按照奶奶说的煮汤圆的四个诀窍:“开水下锅,慢水煮,点冷水,勤换水”将自己辛辛苦苦做好的元宵放进水里。没多久,可以起锅了,掀开盖子,只见一个个雪白的汤圆漂浮在水中,彼此紧贴着,好象一粒粒大珍珠,看得我直流口水,将它们舀到碗里,闻着那香喷喷的味道,忍不住咬了一口,真好吃啊,又香又糯。我刚把汤圆端上桌,大家就狼吞虎咽的吃开了。大家高兴地吃完了我煮的汤圆,“美食家”奶奶给我打了一个九十三分,夸我长大了,懂事了。我兴奋不已,第一次煮汤圆就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心里美滋滋的。

  品尝着自己亲手做的元宵汤圆,觉得特别好吃,心里特别开心。盼望着明年元宵节时再做汤圆给大家品尝。

【元宵节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感恩父母的散文05-30

散文技巧,散文阅读答题技巧08-30

追忆的散文06-15

优秀散文07-21

真善美散文02-14

夕阳的散文01-12

优美散文02-10

经典散文语录11-05

青春的散文05-18

林清玄散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