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终身成长》有感

时间:2024-05-18 15:08:44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读《终身成长》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终身成长》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终身成长》有感1

  《终生成长》这本书中是美国著名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所著,主要从心里层面深刻的为大家剖析了固定性思维模式和成长性思维模式对我们每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那么何为固定性思维模式?何为成长性思维模式?两种模式有何区别?对我们成长、工作、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有何影响?如何培养对我们有利的思维模式等一系列问题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终生成长》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在书的第一章中为我们阐述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概念。固定性思维模式,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致使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更加相信天赋,而非努力故而不愿意学习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在这我们可以阅读《能力陷阱》这本书中,书中从某种角度更好的说明了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自己为自己营造的象牙塔,如何从中走出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和避免固定性思维模式。)成长性思维模式,则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去培养的,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经历来改变的,更加相信后天的努力而非天赋。(在这我们可以阅读《刻意练习》、《认知天性》这两本书为我们如何去学习,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提供了途径。)

  书中针对成长性思维模式和固定性思维模式举个简单例子:某一天你经历了特别糟糕的事情,工作成绩考评不及格,自己车贴罚单,找朋友倾诉电话又打不通。遇到这种情况换成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相当闹心,那么我们分别看看两种不同思维模式者都是如何面对这一糟糕的事情的,固定性思维者会说:“我被拒绝了,我太失败了,我太悲催了,全世界都和我过不去”而成长性思维者会说:“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下次停车我会更加注意”,我们可以看出固定性思维者往往比较悲观不善于找问题所在,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而成长性思维者更多的是积极面对问题,寻求问题症结所在,为下次做准备。结合自身一想我很“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固定性思维者,在此之前的我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当然也从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严重呢?那就要谈谈第二、第三章内容对两种思维模式的解析(即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以及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成功的认识不同

  固定性思维模式认为,成功是为了确保自己成功,成功是希望用聪明、天赋来保证自己的`地位,而非是努力得来的,聪明即成功,这类人会极力掩饰自己的不足,最终陷入自己为自己营造的自我世界中去。

  成长性思维模式认为,成功是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是能力的一个表现,通过努力得来的而非是所谓的天赋异禀。

  2、?对失败的认识不同

  固定性思维模式认为,失败是终身的失败,悲观消极,使得失败从一种行为转变为一种身份。

  成长性思维模式认为,失败虽然痛苦,但它并不能对你下定义。他只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学习问题,从中更好的总结不足和经验为下一次座准备。

  3、?对努力的认识不同

  固定性思维模式认为,认为努力不是成功人士应该具备的品质,只有先天不足的人才需要努力,作者举了个例子是龟兔赛跑。

  成长性思维模式认为,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努力成功并不丢人,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因为智力并非一成不变。

  所以我们会发现固定性思维模式会限制我们的成就,此类人容易陷入自己的能力陷阱,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维持着所为成功,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挑战,不爱学习,不愿意做任何暴露自己缺点的事情,以免别人对自己的才能提出质疑。相反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不足,发展我们的潜力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自己,不断学习,注重学习方法,善于发现学习规律,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而提升我们的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书中对不同思维模式在不同领域的体现花了大的篇幅为大家介绍,例如体育界冠军的思维模式、商业界的思维模式和领导力、人际关系中相处的思维模式、父母、老师与教练思维模式的传播,这里就不一一展开来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仔细阅读,对我们大有裨益。

  最后我们谈谈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这是我们读这本书最重要的收获。

  总的来说,把固定性思维模式当成一个“顽皮的朋友”,学会接受他,在慢慢深入的认识它,发现它的特点,发现它的规律最后慢慢引导它回归积极的一面,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体,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它、接受她、面对它。

  第二步:观察,是什么导致我们出现固定型思维模式,它是什么时候出现?它对你说了些什么?当时你有什么感觉?你又付诸那些行动?

  第三步:命名,可以给自己固定型思维模式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可以任意起,用它来警醒自己。

  第四步:教育,当我们充分了解自己的某些固定性思维模式时,我们要教育自己的这种思维模式,和它尝试沟通用成长性思维模式去扭转它,它就会慢慢转变,从而支持和帮助我们。

  虽然想要改变我们思维模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去面对它,改变它就会改变,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把自己从自己营造的“世外桃源”走出来,你会发现有另一片新大陆正在等待我们去征服,勇于挑战,善于学习、总结,培养属于自己的成长性思维模式,终生成长。

读《终身成长》有感2

  上了年纪读《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真正明白了自己人生成长的每个阶段为什么都不理想,做很多事都难以成功。父母总说我不够聪明,朋友也给予肯定,久而久之我自己也默许了,的确是呀,对我人生有很大影响的事情我一次也没有做好。最典型的就是学习吧,我承认我是笨拙的了,所以就死学了,最后就是没多大效果。这本书中的很多例子都像我的一面镜子,看到了曾经现在的自己。

  书中将人的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注定的,不可改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则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单看他们各自名称的解释你可能觉得很简单,觉得自己肯定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但如果将他们放到具体的事情上,你就可以看到两种思维模式会产生多大不同了。

  书中有个例子:你是一个年轻人,经历了非常糟糕的一天:

  你去上一门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课,而且你非常喜欢这门课。你的.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你得了C+。你非常失望,等到晚上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车上贴了一张违章停车罚单。你感到非常泄气,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要倾诉,但是却没有打通。

  你会怎么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我感到被拒绝了。”“我是个失败者。”“我是个傻瓜。”“我感到自己很没用而且愚蠢——所有人都比我优秀。”“我太差劲了。”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我会更努力地学习,下次停车的时候我要更加小心一些,不知道我的朋友是不是今天过得不开心。”“C+这个成绩告诉我,我必须在课堂上加倍付出努力,我依然有半个学期的时间来提高我的成绩。”

  看出两者对人的生活有多大影响了吧,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只是对待学习有重大影响,对友谊,爱情,婚姻,教育都有着很大影响。推荐大家可以具体看一看。

  我想最大的魔力就是你要肯定你的现状并相信可以成长,学会从失败,不痛快中找到有用的知识,积极乐观不忘成长的初心。

读《终身成长》有感3

  之所以说喜欢上这本书是因为作者不仅深入浅出带给我们全新的理论,更给我们指出了实现的策略。越到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不由自主的与自己的教育教学联系了起来。我不断审视着我的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

  我们要为他们提出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面对遭遇失败的伊丽莎白,“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对比赛寄予了如此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现,但是依然没能赢,你一定感到很失望。但你要知道,你并没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有许多女孩练习体操的时间都比你长,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这是你真心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要为此付出努力。”他父亲的话给我带来启示,我将它用在我课堂上的那一刻内心无比的喜悦。这是一堂测试课,当我宣布考试时,教室里一阵唏嘘,担心考不好而不想考试。我告诉学生们:“测试是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只有在考试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盲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去加强和补偿,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每次考试都只是我们学习的又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我们注重的不是分数,而是考试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每次出现的问题都解决掉、克服掉,便有了新的收获和提升。”学生们安静下来,从他们的眼神我知道,我们已经达成共识。

  同样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建设性批评。批评孩子就要对孩子有帮助,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批评变成了抱怨、责备、惩罚,这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正如那位勃然大怒的父亲“这就是你的作业?你就不能认真做一次吗?你要么笨,要么就是不负责任。你说,你是哪一种?”他的口气是不是很熟悉呢?不要评判,要去指导。就像这样,面对将钉子洒了一地的菲利普,你会说“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而是应该告诉他“以后要小心些,我们一起把它们捡起来”。这便是建设性批评。

  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们思维模式的建立。很多父母认为,当他们评判和处罚孩子的时候,他们是在教育孩子。然而他们教给孩子的仅仅是如果不按父母的规则和价值观办事,就会受到评判和处罚。而没有教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做出更有道理、更成熟的决定。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孩子觉得你觉得他不够好或比喜欢他或自己不优秀,久而久之就容易有固定思维的倾向。我们要给孩子的不是评判,而是指导。告诉他们标准,并教会他们如何达到标准。泰格.伍兹的父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虽然他希望儿子在高尔夫方面有所建树,但他尊重儿子的选择“如果泰格想成为一名水管工我不会介意,只要他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水管工。我的目标是培养他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并且他给儿子的建议是要去付出,付出时间、才能和满腔的热爱。

  如何成为好老师和好父母呢?

  通过降低标准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的是在提高标准的同时,交给学生达到标准的方法。这让我想起前不久朋友对我的诉苦:“儿子一学习就闹情绪,还一边学习一边玩橡皮,抠手指,作业老师不能完成。”一番谈话后我得知,她将所有的作业一次性全告诉孩子,而没有告诉他怎样去安排时间。在他责备孩子的时候,也没有注意给孩子提出建设性意见。我给他的建议是:“根据作业量,将孩子的作业分段,并告诉孩子没完成一项作业就在已完成作业下画一个对号,并且给孩子休息的时间。另外,如果孩子完不成作业,也不要一味的批评他不认真,精力不集中。而应该跟他共同分析问题原因,并跟他一起克服困难,并分享解决问题后的乐趣。”总之跟孩子摆明立场,我是来教你的,我不是来评判你的能力的。面对问题学生我们要告诉他们真相,之后交给他们缩小这个差距的方法,我们能为孩子提供的是资源和技能,面对孩子的成就,不要一味夸奖,更应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让他们知道我们相信他们有成长的潜力,知道我们会全心全意的帮助他们学习。

读《终身成长》有感4

  人们常说“最美不过书香气”,阅读,可以让我们跟随书中的文字,去感受不同人不同的人生,或者是对人生不同的理解。每一段文字都展现着他们的期望,每一本书都会给我们带来力量。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所著的一本书,书名是《终身成长》。

  书中写到,人有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性思维模式。

  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受震撼。原来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成长型的教师,也需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型的思维方式。那么,那些人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的人呢。比如说乔丹。

  当我们提到乔丹这个人,大家一定会认为,乔丹这么伟大的球员。他的成功是因为天赋,是因为他特别厉害。他一帆风顺的打到了球神的'地位。事实上你知道吗,他是一个连高中球队,都把他排除在外的人。他回家非常沮丧,跟他妈妈讲说。球队不要我。说我的身体素质不行。他妈妈说:“那就练呗”于是,乔丹每天都是拼命的练球,乔丹每次打输比赛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拼命的练球。

  他的运动生涯在所有运动员里面都是特别长的,他有一段时间去挑战棒球。在所有人看来,真是疯了,你有光环,是那么伟大的名人,怎么可能去打棒球,这是多丢脸的一件事。可是,乔丹是一个成长型的人格,他认为, 这怎么能是丢脸呢?这是我的爱好,这是我的人生。有什么不行呢。

  随着他的年龄的不断增长,乔丹的身体素质一定是在下降,但你发现乔丹在后期打球已经不靠身体了,因为他不断练习着自己的技能,让自己能够适应如今这个老一点的身体。这就是一个成长型的选手表现出来的伟大之处。

  那么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是怎样应用到学习上的。

  成长型的人是不会死记硬背的,我现在回忆起来我们上学的时候的很多同学,他们觉得要把这个课学好就是背过,没有别的办法,其实这种想法就是一个固定型的心态的人了。然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是,我脑子不行,背不会。你看他其实没有下过功夫去研究里面的机理。而是简单的认为学的好的人都是因为背过了。所以就出现了一种人叫做死记硬背,而真正成长型的人心态的人会去琢磨,会去想,会去做过一遍题之后去归纳总结,会去思考。这才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从学习方法来说,他们就是不同的人。

  固定型心态的人能不努力就不努力,在所有的考试过程中,只要能够达标就好。所以,为什么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真的是有影响,因为你想让一个孩子拥有一个超强的成长型心态,说一个孩子在一个特别差的学校,也能考上清华,北大。或者是哈佛。难度很高。因为孩子们经常是对标的。他一对标我已经比别人高出来那么多吗,那我还需要付出努力吗,这就是固定型思维的自我就会出现,你已经很好了。这时候这种状态就会成为虚荣。认为我很有天分。人们都希望自己和别人不同。在心理学上叫做价值感。

  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成长型的书中案例。

  加菲尔德高中,是洛杉矶的一所低收入学校,大多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它被认为是当地最差的高中之一。这里的学生拒绝学习,老师也无可奈何。杰米·埃斯卡兰特的出现,他用成长型思维模式,问自己,我应该怎么去教他们,而不是我能不能教他们。固定型思维方式,能不能教。而成长型,是怎么教他们。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开始教这些孩子大学水平的微积分。运用成长型思维,他总是思考怎么去教、怎样才能教得最好,而不是关注自己会不会教、他们能不能学会。后来,他不仅教会了这些学生微积分,还让他们在全国数学考试中取得了领先成绩。这在很多人看是奇迹。其实奇迹是成长型思维成就的。这一事迹,便是电影《为人师表》的原型。

  其实,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需要每一个人去不断践行和修正。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希望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成长。

读《终身成长》有感5

  曾几何时,我为一时的过错持续自责,因为失败的经历而在新的挑战面前望而却步,我对这样的自己深恶痛绝,却难以认清造成这一切的本质所在,直到翻开卡罗尔·德伟克的《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我迎来了“恍然大悟的时刻”。

  一、认知: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导向

  在这本书中,卡罗尔教授从思维导向的视角,揭示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思维模式下人们看待、处理问题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前者认为人的才智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的自己与将来的自己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的认知水平,安于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围内守住已取得的成功,丧失了成长的欲望;后者则相信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已取得的成绩或是已经历的失败都止步于过去的阶段,而未来仍然存在无限可能,因此积极迎接新事物和新挑战,享受自我成长带来的喜悦。作者借一个七年级小女孩之口道出了成长型思维的真谛:“一个人的智力是需要去努力学习的,并不是凭空获得的。”所以,在其他孩子因为不确定答案而不敢回答问题的时候,她想的是即便自己回答错了,也能得到被纠正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认知和能力范围。这便是说,成长型思维的人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会保持一种“学习者”的心态,而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正是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一章的末尾处,卡罗尔教授引导读者围绕思维模式对自身所属的情况进行思考,通过这些文字,我意识到,我的困境正源于自己深陷于固定型思维模式之中,停滞不前。在失落之余,书中的一句话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勇气: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二、改变,从重新定义“失败”开始

  失败,无疑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尤其对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而言,失败不仅意味着对当下成果的全盘否定,更是对过去和将来取得成就的抹杀。失败者的标签一旦形成,便会在脑海里永久性地扎根,造成挥之不去的阴影。为了避免承受这种痛苦,秉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就开始回避一切可能会导致失败的挑战,安于现状,故步自封。

  卡罗尔教授以成长型思维重新看待“失败”,它只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书中以橄榄球运动员吉姆·马歇尔的亲身经历为例,诠释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如何从“失败”中获取成长的力量。当吉姆在上半场比赛犯了一个重大失误之时,他意识到自己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一直沉浸在错误引发的羞愧感里,要么付诸行动改正错误。在下半场比赛里,重新振作的吉姆表现得十分出色,他没有被失败的痛苦束缚自己的思想,而是选择了积极地面对和解决失败背后的问题,吉姆也因为这段特别的经历成为了更优秀的球员。

  反观自身,在语文科目第一单元测验后,我发现自己班的成绩很不理想,我将此视为一场重大败绩,并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根本不具备必要的教学能力。更糟糕的是,对“失败”过多的关注也让这种否定逐渐蔓延到了学生的身上,我一度对他们丧失了所有信心,以至于当之后几次测验的成绩有所进步之时,我仍习惯性地选择了忽视。直到身边的人提醒我:你看,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是他们成长的足迹,你为什么不为他们创造更多可能呢?我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固守在失败的牢笼,却没有尝试过正面突破和解决问题。这恰恰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所不齿的。当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一切便豁然开朗许多——语文基础较为薄弱正表明学生存在巨大的进步空间,与此相对应,我也能在改进教学上有更多的发挥余地。班级上一学期的学情反映出学生在识字上存在较大障碍,那么我需要做的,就是在课内外巩固对生字的认读,同时鼓励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扩大识字量,这为我指明了本学期教学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我也做好了在成功的黎明到来之前持续接受挑战的准备。

  “当人们相信自己的基本特质可以得到发展的时候,失败虽然很痛苦,但是不会给他们下定义,而且如果能力可以拓展,如果改变和成长还有可能,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依然有很多”,痛定思痛、迎难而上,才能从“失败”中赢得最好的嘉奖。

  三、成长:努力比天赋更值得肯定

  努力对于人之成长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中都有所印证,关键在于二者如何看待努力的发生。

  卡罗尔教授抛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龟兔赛跑。在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擅长奔跑的兔子因为偷懒和轻敌而败给了行动缓慢但坚持不懈的乌龟,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似乎是在强调:即使我们在某些领域不如兔子那样具备天生的优势,也可以学习乌龟踏实稳健的品质,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成功。然而大多数人想的却是,如果可以选择,那当然是做一只天赋异禀的兔子,只要改掉一点点浮躁的脾性,甚至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率先抵达终点。单从兔子和乌龟的角色塑造上,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出有天赋者和无天赋者的差距:对兔子来说,它的成功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只是因为偷懒而给了对方反超的机会;而乌龟,它的成功其实带有一点侥幸的成分,试问如果兔子不睡那一觉,乌龟再怎么努力怕也追不上兔子的脚步。

  由此,卡罗尔指出,这个故事实际上巩固了人们“只有缺乏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的观念,而这也正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所信奉的逻辑怪圈——对天才来说,任何事情都易如反掌,当你需要为某件事付出努力,那便证明你不擅长做这件事。然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观点却截然相反,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天才都需要不断努力,努力永远比天赋更值得肯定。

  肯定孩子每一次的努力而非褒扬他们的天赋,其实是所有家长和老师都很容易忽略的问题。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表扬说:“你真聪明!又考了一百分!”“你这么快就算出答案了,比其他小朋友都厉害!”“你画得真好,真是天生的画家!”细细想之,我们确实一直把重点放在了评价智力和天赋上,却很少关注并强调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所付出的努力。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执着于展现自己的头脑和天赋,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挑战,需要付出努力的时候,就会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因为天才是不用努力就能达到成功的,努力就证明自己变笨了。如卡罗尔所言:这种错误的夸奖方式导致孩子们变得过分看重成就,过分依赖夸奖,心理脆弱,拒绝接受一切可能失败的挑战。

  所以,比起把“聪明”“有才能”“有天赋”这些肯定的标签贴在孩子们身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改变夸赞的方式,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努力本身、采取的策略、集中的精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等)进行夸奖,让孩子们明白是持续的努力带给了他们成长和知识,这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在面临挑战之时,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并且愿意凭借努力来获得自身的成长。同时,身为老师,我们也需要以自身的行动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卡罗尔强调,好老师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成长从何而来?努力再努力,学习再学习。

  红极一时的地铁广告语中这样写道:“这个世界在残酷惩罚不愿改变的人,每个时代都悄悄犒赏会学习的人”。“改变”与“学习”,正是实现终身成长的两条必经之路。正如书中最后一章写到的,改变也许艰难,但却很值得。迈出第一步,做好为此不断付出努力的准备,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是学习的一个机会,我们将拥有以前不曾拥有的东西,体验到以前不曾拥有的感觉。成长型思维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富足,也让我们走得更远,目之所及,万物可爱,未来可期。

读《终身成长》有感6

  《终身成长》这本书是樊登老师推荐的,听说对我们的认知观和学习观很有帮助。后来我就利用空余时间认真研读了一遍,确实受益匪浅,发人深省。本书作者是美国女作家卡罗尔·德韦克,书的英文名叫“MIND SET”,也就是“思维模式”的意思。她总结了人们常见的两种思维模式,即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书中列举了很多关于商业、教育和体育方面的实例来说明两种思维的区别和利弊。

  本书指出了人们常见的一些思想误区,比如很多人认为成功主要靠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才能。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每种能力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实现,关键要找对方向,持之以恒,不惧失败,不轻言放弃,不断总结经验,越挫越勇,学会在挑战中发现乐趣。

  事实上,很多人身上都同时拥有两种思维模式。1.固定型思维的表现停滞学习,不思突破,自我满足,认为一切成功都是天赋所致,和努力无关。2.成长型思维的表现:学习,思考,总结,继续尝试,不服输,认为一切能力都可以通过努力来达成。

  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不惧怕失败,认为失败并不可怕。成长型思维会在失败后总结失败经验,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容易一蹶不振。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欣然面对并接受失败,认为挫折可以给人动力,它像一记警钟,让我们进步。而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挫折好像会给你贴上标签,让你感觉失败自卑。

  成长型思维让你谦虚,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更客观地看清楚自己的现状,知道自己的短板,并加以学习。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接受批评,虚心学习,固定型思维的人只会固执已见,不接受批评。

  古往今来,纵观世界,通过勤奋学习,坚持信念,最终取得成功的人比比皆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从身无分文的辍学少年到开创世界通讯科技的佼佼者,发明出了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当年自己一手成立却又背叛自己的公司。我认为,他的成功关键在于对梦想的追求与执着,以及改变世界的信念,他敢于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最终打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苹果帝国。

  成长型思维让你开放,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让自己的认知把自己固封,会走出自己的权威之城,去接触新鲜的事务,去接触真实的事务,容纳得下别人的建议,并加以改进。成长型思维的人不能只专注于目标,这样容易疲倦,感觉一直在努力,却达不到目标。善于发现自己每天的`进步,善于发现自己每天新增的亮点,哪怕是多读了一页书,多走了几步路。只要今天比昨天好一点也是进步。

  反思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我们是否太过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斗志和危机意识呢?如果有机会有时间,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扩展自我的认知范围,挖掘一下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潜力和价值呢?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辈出,我们不进则退,应该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通过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即是学习,只有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为我们的前进和成长注入新鲜的血液。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读《终身成长》有感7

  工作后我的第一位领导曾对我说过,工作中努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维模式、理清工作思路,不仅是工作中,生活中亦是。在看了《终身成长》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终身成长,指的是有终身成长性思维的重要性。

  文中提到人们大脑中的思维模式有固定型和成长型,固定型思维下人们容易关注结果,在事情发生时会认为一切都无法改变;成长性思维下人们更注重过程的努力,认为事物在不断变化的.。

  很多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其实,追溯性格和态度的源头是思维模式在主导。文中提到的一个实例:一位应聘者准备报考研究院,她对自己充满信心,只报考了心仪的那一家,然而申请却被拒绝了,这位竞争者开始怀疑是这次竞争太激烈了,还是自己真的资质平庸?她已经对自己进行了裁决——你配不上这所研究院。后来,经过几番内心斗争,她给研究院打电话说:“我不是质疑您的决定,只是想问如果下次再申请,我该怎样改进,您能否给我一些反馈和建议。”研究院负责人对她的主动性颇为赏识,几天后答复同意接受她的申请,原来当时招生办拒绝也只是审阅疲劳后的一念之差。勇于尝试,不怕被拒绝,这就是成长性思维的很好反映。

  《终身成长》的最后探讨通往成长性思维模式的历程,共分为四步,一是接受存在的固定性思维,二是观察分析触发固定性思维的原因,三是给情绪命名并时刻提醒自己,四是持续学习提高成长性思维。我对其中的第三步很感兴趣,当触发到固定性思维时,你可以叫它王二麻子又出现了,马大哈来找你了,看你怎么赶走它。我也把自己的这种情绪叫做“小黄牛”,每次它出现时总是很倔强,你推它一下它才动一下,有时可能也推不动。前段时间在跟进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走采购和报销流程,自己内心常常对此有些抗拒,所以拖拖沓沓了一个月,被客户各种催促,后来实在不想看见“小黄牛”把它拉走时,才发现其实各部门都挺配合,流程也没想象中那么繁杂。

  每一次改变都是从接受现在的自己开始,希望能不断认识自己,做出一些调整,不断成长,进而内化为对自己有益的部分。

读《终身成长》有感8

  “你的手机,每天都充电。而你,多久充一次电呢。”

  作者在书中,像我们展示了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性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

  第一种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时刻想向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价值感和存在感。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自己有固定的水平,讨厌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喜欢把一切责任推脱给别人,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结果是极力掩饰自己的不足,最后变成不爱学习的人。

  第二种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自身没有成长或者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才意味着失败。遇到挫折和挑战,会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断改善和进步。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结果是可以规避错误,一直成长。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大多数时我是第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每日重复做同样的工作,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证明:我能!惧怕失败,恐惧批评,只愿意承担自己确定性的工作,而不愿意尝试任何有挑战性的任务,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可能就会说:我不行!长此以往,在一个固定岗位上干很多年可能也得不到晋升机会。

  固定思维模式者在生活中也时常会产生消极想法,比如上学时不敢上台举手发言,怕说错了被他人嘲笑、周一早起堵车迟到、开会与别人发生争执、自己的意见被领导否掉、晚上回家跟老公大吵一架,会认为今天真是太倒霉了,我这个人就不会跟别人沟通,是不是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老公为什么不包容我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产生,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觉得都是别人的错。而成长型思维会怎么想呢?以后要管理自己的时间,闹钟定的早一点,开会时为什么领导否掉我的意见,是不是我表达的不够清楚,用不用我找个机会跟领导再表达一下,或者我从领导身上能够学到什么样的更重要或者更正确的想法,这才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两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会造就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你喜欢自己做一个消极的人,还是喜欢做一个有积极性,会带来正能量的人?

  以后如果再面对未知的挑战,我会把我不行换成: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没关系,不断挑战和学习后会越来越擅长。

读《终身成长》有感9

  《终身成长》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经过数十年研究之后写的一本书。

  在书中,卡罗尔·德韦克指出,人的一生存在着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

  那究竟什么是固定型思维?什么又是成长型思维呢?

  作者在书中开头就给出了一个简单判断:

  1.你的智力属于你比较基本的特质,很难做出很大改变。

  2.你可以学习新事物,但你的智力水平是无法改变的。

  3.无论你的智力水平怎么样,你总是可以大幅改变它。

  4.你什么时候都可以对你的智力水平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如果你选择了1和2,那么你就是固定型思维,如果选择3和4,那么就是成长型思维。

  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事例详细描述了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并且告诉读者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生活,工作,事业,学习……带来的不同效果。

  当然,作者也指出,一个人的'思维不能单纯地划分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很多时候都是两种思维并存。我们要努力克制固定型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努力地运用成长型思维方式。

  而对于固定型思维,我们首先要接受它,因为人都是不完美的,没有人能时时刻刻保持成长型的思维,我们要观察它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出现,甚至给它个名字,和它共同成长。

  在培养人们的成长型思维的时候,作者特别指出,要注意鼓励的方式,表扬一个人的时候不要夸奖他的能力,而要鼓励他努力的过程,但是单纯的鼓励也并不能达到目的,正确的方式是先帮助他找出达到目标的正确的方法,然后再努力,也就是说首先得树立目标,找准方法,再努力。

  其实想想,这本书表达的就是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人活在世上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不断突破自己的过程,与所有人共勉。

读《终身成长》有感10

  本书对我的思维的最大的改变认清了自己曾经是一个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通过这本书告诉我如何成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卡罗尔在书中写到,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天赋就是全部,认为人与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并热切盼望成功,成功后感到的不仅仅是自豪,更多的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因为成功意味着他们固定不变的能力比别人强。

  此时,让我们对比一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们认为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则个人的进步需要去学习新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才能。

  不可否认自己确实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去学习以及做任何事,甚至打游戏都是在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天赋与能力,喜欢装作一个轻松可以完成所有事的人、不喜欢提问、不喜欢向他人求助……其实这是一次次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不但是对自己发展的限制,看待事物发展的眼光也会受到局限。

  比如很有趣的是先前我接触了一款游戏叫“部落冲突”,但我并没有持之以恒地玩下去,因为我认为游戏里不同等级的资源都是恒定的,所以我理所当然的认为部落的能力也是恒定的,一个三级部落的军队绝对无法攻下五级、甚至六级的部落。直到有一天,徐哲炜告诉我,他成功得把一个十一级的部落夷为平地(他是九级),并向我展示他是如何布局下兵的、细节到每一秒、每一处,策略又是怎么讲究的,换作以前,我一定会不屑一顾,本身对游戏的兴趣就不大,但恰巧那天我读到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在我身上就是这样运作的。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呢?卡罗尔指出了很多的案例与方法,但是我思索下来的结论是: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清自己,必须承认自己的普通。承认自己普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来就是特别的——倘若不是天才,也要带有着一些别的光环。当你觉得自己普通时、当你觉得自己并非一个天才时,你才会更虚心地学习技能、接受他人的建议、不介意向他人求助,更平和地接受失败与成功,这样才能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再此,送给我的朋友一句话:“无暇的信赖心是罪的根源,希望多年以后我们还是认识的我们。”

读《终身成长》有感11

  以前不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这么畅销,以为就是一碗鸡汤,看完会不痛不痒,成长嘛,大家都知道,就是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终身成长,因为人需要。人的一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一生,拥有成长的思维,才不至于被问题打败,习得能量和能力超越问题,进而变得强大。

  首先改变看问题的角度。

  比如:这次的'失误不能决定我的未来,不能定义我的能力和价值,而是说明我需要下功夫。

  换个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结果。有意思。

  然后,尝试不同的方法,寻找资源,持之以恒的努力。

  这里就是一场马拉松,会经历两种思维的打架,有时可能暂时找不到要突破口,只要不放弃面对和尝试,结果不会差到哪里。

  整本书的一个亮点就是帮助人思维的转换。这是新旅程的起点。

  每个人遇见的问题不一样,性格不一样,成长背景不一样,内心的境况也不一样。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要活出这样的人生,需要克服许多的拦阻。当局者迷,有时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偏差。在我自己身上就可以看到。看来这是我需要付出努力去研究的地方。当尝到因为去面对和努力以后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有可能会说:还好当初坚持下来了。

读《终身成长》有感12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这句话似乎一直无我无缘。书,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对于书我很少有过怀疑。可偏偏是这本《终身成长》让我品尝了一回怀疑的滋味。

  书中说到”无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怎么样,你总是可以大幅改变它;无论你是哪一种人,你总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既定类型。”对此,我深表怀疑。我本愚钝,性格内向,一度自卑,缺乏自信,这是天生的本我,难道还可以改变吗?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不愧是杰出的心理学家,她竟然提前预测到了会有一批像我这样不易改变的读者,因此她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向读者娓娓道来,她的话语像轻柔和煦的春风不断从我耳畔吹过。终于在第78页,当我看到“有一些老师宣扬并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注重的理念是: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拓展。一年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后进组和优秀组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自此,我的想法被春风化雨般的卡罗尔·德韦克改变了,我对成长型思维感兴趣起来,并且开始相信她。

  一、改变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比如同样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方法和结果会有很大差异。有的同学死记硬背,像吸尘器一样,如果学得不好,就会自己得出结论,认为这科并不适合我;而有的同学完全掌控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动力,他们会寻找潜在的规律,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错误,让自己保持学习的动力,即使他们认为课程无聊也不会让自己的动力消失。原来,前者属于固定型思维,后者属于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将人们变成不爱学习、不愿努力、怨天尤人的人;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带领你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作者坚信地告诉我们: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查尔斯·里德说过: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我想成长型思维应该就属于查尔斯·里德所说的的播种一种思想吧。其实,每个人都是同时具备双重思维模式的,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个长途旅程,需要经过接受自己、观察自我、命名困难,自我教育,制定计划等过程。

  当你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方式的人以后,你会惊喜地发现别人变得愿意帮助和支持你了,你想去改变他人的行为,结果他人的行为还真的因你而改变了。

  二、运用

  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思维,而且要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运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有效地听说,改变也会奇迹般地发生在孩子身上。

  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积极发现他的努力和进步,并表达出来。还记得我们班的小硕吗,那个疫情期间不上网课也不写作业甚至还说上学没意思的他,自从开学被大家推选为组长之后就像变了人似的。我肯定了他作为组长的.积极带头作用,后来他总是第一个找我背书,而且背诵的流利度也比之前提高了不少,平时上课时也是积极举手发言。这次期中考试取得了96分的好成绩,得到我们全体师生的鼓励,成了组长和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他的笑容百般灿烂,全然不见假期中沉默的影子,我想这也许是因为,硕是个大方外向、乐于助人、喜欢表现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定喜欢在班级中学习,不喜欢独自一人在家上网课。

  我们班的文,是个家庭破裂的男生,也是个沉默的后进生,平时上课时总爱做小动作,常把文具拿在手里玩耍。一天早读课上,我检查孩子们背书,只见文手中拿着一卷卫生纸不停地卷,卷好的白白的卫生纸中彷佛还透出淡淡的黄色,我这才注意到原来他不舒服吐了。我赶紧走到他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是不是吃凉东西了,要不要去卫生间?要不要去医院?”他说:“老师,我不想吐了。”我让他出去把卫生纸扔在垃圾桶,回来后我看见周围的几个同学又给他卫生纸,后来他也没吐,一直安静地坐着看书,没有小动作。我当众表扬了他:“这节课,我发现文同学,虽然身体不舒服,可坚持了一节课,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也是难得的,我还发现周围同学送他卫生纸,我想文同学也会感觉到大家的关爱,他身体虽然难受,但心理一定是温暖的。”难受的文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成长型思维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有意识地做出调整,会更有把握获得并保持成功,会让改变发生。

读《终身成长》有感13

  我们的一生会考各种各样的证,我觉得每个人最应该考的就是“为人父母证”。最起码应该在养育孩子之前,有几个月的集中学习培训,了解孩子在成长中的几个“关键期”;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特别是树立终身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理念。这无论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还是从整个国家人口素质提高上来说,都是一件投入少、回报高的事。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叫《陪孩子终身成长》。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个比喻,作者提出:您觉得养育孩子像是建造一个汽车还是修建一座花园?建造汽车是简单科学,每一道工序,每一个零件的对接、大小比例都要非常的精密,每一步骤都不能出错。但是每一个程序都是事先预定好的,都有迹可循,按照一定的标准操作就可以啦,所以称为简单科学。而修建花园,你不能按照既定程序去操作,你不知道他会长成一棵大树还是一朵鲜花,需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天致性,这是复杂科学。

  简单体系,需要用复杂的手段来打造;复杂体系,需要用简单的规则去驱动。这个很玄妙,就是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

  人类的进化,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但无外乎三个密码:遗传、变异和选择。孩子的成长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科学,他的密码又是什么呢?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终身成长的心态。

  第一个叫作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首先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放大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乐观自信。无条件的爱能够带来什么?就是信任、尊重、安全感,这些东西能够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如果能够把这个东西建立起来,你会发现,即便你跟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一些摩擦,你们的心是在一起的,你们不会相互怀疑,不会刻意地做权力的争夺。

  但是要真的建立无条件的爱,需要拒绝两样东西:交换和威胁。比如:你这次考了班级前几名,我就带你出去玩。我们用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孩子内心就没有安全感,他会觉得,父母爱的不是他自己,父母爱的是“班级前几名”。没有安全感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会花一辈子的.力气去追寻安全感,或为了追寻安全感付出大量的代价。

  第二个叫作价值感。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说,人这一辈子寻找的两样最重要的东西,一样叫归属感,一样叫价值感。无条件的爱可以带来归属感。那么价值感怎么建立呢?你要让孩子知道,他是有价值的,他是有能力的,他是可以自己解决很多问题的,他的自尊水平才会高。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信任的人。如果父母天天说孩子是个笨蛋,天天说孩子不自律,那孩子慢慢就长成父母嘴里说的那个样子。所以,我们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就是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表扬他、肯定他,并且说为什么。

  第三个叫作终身成长的心态。培养孩子终身成长的心态,首先,我们应该学会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不要拿孩子跟别人比较。人这一辈子,并不跟任何人作斗争,只跟自己比赛;父母对孩子要有容错率;肯定一个孩子正确行为背后的动机等等。

  把这三根支柱放到一个孩子体内,有爱,内在动力充足,生命力旺盛,他才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读《终身成长》有感14

  我一直认为,自我审视是要时时刻刻并终身进行的学问。

  现在17岁的年龄,从小时候一直耳熟能详的名人传记,甚至寓言故事和名人名言中的道理,架构着我的“三观”。但我常常发现,几乎所有事都没有确定性和唯一性。

  《终身成长》是美国作家卡罗尔·德维克的著作,书中主要议论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性思维。作者用上课发言的例子,对这两种思维的含义和区别进行了大致阐述:敢于上课发言的人会想:“我说出我的见解,是为了让老师发现我的问题,从而协助我解决问题。”他们一般不会考虑说错答案后自己的.尴尬和同学的哄笑,这就是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反之,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惧于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固步自封。

  我认为的自我审视,可归类于成长型思维。以前在我的认知里,事物的两面性一定有一面是错,另一面是对,就算没有明确的理论界限,感性上也会有善恶之分,但现在的社会中,“老人倒地,路人不扶”,可能是怕老人“碰瓷”;“店老板怒打小学生”,可能是“熊孩子把可乐浇在了钢琴上”……这些事不断刷新我的认知,通过我认为解决许多事的“通策”——换位思考也无法得到准确做法。

  当我试着陷入“当事人”的“思想误区”后再醒悟过来时,我意识到许多问题解决不当大多是因为“当事人”双方某些方面认知欠缺。就像小时候,妈妈和老师告诉我要乐于助人,我就会帮老爷爷推车,而不会先思考老爷爷会不会是坏人,我认为帮助别人是对的,我就会去做。知道的越多,顾忌越多,后来取舍的一般标准,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主来进行考量了。

  成长要求我们广泛认识并学会接受,但一定别太唯心,多在客观角度看问题,看自己。同时,应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才能更好的自我完善。我认为每一个给我提出建议,指出问题的人,都值得感谢,他们使我发现自身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只是对于他人的评价,要善于分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生活瞬息万变,需要时刻自我审视,并保持谦逊。

读《终身成长》有感15

  这本书是樊登老师融合了他前面所讲的育儿书籍撰写而成的。

  核心问题有三个点:第一个点我们要为自己为什么,第2个点是要如何教养孩子,第3个点是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

  第1个点我们要问自己为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子对待孩子?原因有两点:

  一点是人类的进化,人类的进化里有遗传、变异、选择。我们很多时候会遗传父母的一些教导方式,然后投射性的套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另外一点是我们要如何看待孩子?我们是要用打造汽车一样,用简单的体系,复杂的规则;还是要用打造花园的方式,用复杂的体系,简单的规则。

  大”,也就完成了父母的使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替,现在这一代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如何让孩子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怎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如何缓解父母自身的.焦虑,本书,都给出了建议:

  一、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条件的爱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试问一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也会为了让孩子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许以条件?那么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为了这个“奖励”,还是学习本身。

  我不否定“奖励”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家长本身要认清“奖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是孩子的“内驱力”,而不仅仅是外部激励。真正认识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喜悦,才是孩子终身成长的前提条件。

  二、价值感的重要性

  “价值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愿意变得更好。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同的角色,“子女”、“父母”、“同事”、“下级”,我们在每一个角色里,被人否定、排斥,都会让我们失落甚至自暴自弃。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若孩子总是在比较中和讽刺下长大,他的自尊就会被触动,自信就会被打击。并且这种“无用”感也会被放大,直到伴随一生。

  我们要学会如何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焰,而不是浇灭他。当孩子拥有了价值感和自尊心时,他才会成为一个自律而又有自控力的人。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

  我们时常陷入舒适圈,而停止向前。规避困难,痛恨变化,这就是“固定思维”。而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时代,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思维”。

  不要过分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过程中,汲取错误所带来的收获,才能拥有成长性思维。

  作为父母,更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认清,学习的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父母也要善待自己,积极的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终身成长”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目标。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我相信,一个成长型父母,定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将这种“爱”一直传承下去……

【读《终身成长》有感】相关文章:

读《终身成长》有感09-28

读《终身成长》有感(精选13篇)08-15

《终身成长》读后感03-13

终身成长读后感09-20

《终身成长》读后感09-01

终身成长读后感11-07

《终身成长》读后感(优选)11-24

终身成长读后感15篇04-24

《终身成长》读后感12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