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作文

时间:2024-05-18 11:17:37 读作文 我要投稿

【实用】关于读书的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读书的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关于读书的作文

  关于读书的作文 篇1

  “爱读书的人,不管怎样,都愿意在忙碌中,找到书这位朋友,并与之对话的。对话中,慢慢地,回到自己,关照自我,关乎内心。这样,你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解人家的文字上,而是进一步,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和作者,甚至文字中的人及现象一起产生共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触很大。

  这是书中窦老师谈读书的一段话。读书是一件极其需要坚韧的意志力的事情,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的方式,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能做到的人着实不多。我们常说学生不愿意读书,不愿意看书,学习不刻苦,成绩上不去。反思我自己,虽然也常读书,但并没有做到每日必读,经常是一忙起来就把书本抛之脑后,弃之枕边。有时候还停留在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笔记而读书的浅层次,没有对书本进行细细地品味和咀嚼,没有跟着大师、名师们去进行深度思考,这种缺乏思考的阅读是不足以催生思想火花的。在今后的阅读旅途中,我当像玫瑰一样边读边想,且思且行,在反思和批判中荡涤心灵蒙上的尘埃,让自己少一些书匠气,多一些书卷味。

  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行走在语文的教学与研究之路上,阅读是源头活水。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在我所阅读的此书中一篇文章提到怎样对待“后进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被人们美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真正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大都存在着这样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天生的`智商等种种原因,使他们的学业不佳,使他们成为校园中不被关心的人,处处矮人一等,而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自然成为老师的宠儿,老师关注的焦点,校园中的一等人,而先前提到的那些人就会遭受教师的另眼相看,沦为弱势群体,没人关注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想。其实学生再怎么幼稚,他也有他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灵魂,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笑容,多洒一份阳光,多播一份希望,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吧。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的人则做到了,而有的人则需打一个“问号”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一下,这样下去,怎么会有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不专心听讲了,做小动作了,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多大的成效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特别的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我们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了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关于读书的作文 篇2

  总理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他说,我很希望有一天看见地铁里面人人都捧着一本书。说实在,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真是充满了感动。因为我们平时总说,读书给人知识、给人力量,似乎已经是一个最高境界,但读书还能让我们感到安全、感到幸福,真是让人感动!

  有人把现在的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有用的阅读就是为知识的阅读,为了拿一张文凭,为了在社会职业中提升自己的阅读。在这个时代,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给你一个直接的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能给你心灵的辽阔,给你幸福感和安全感。

  读书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除了我们应对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确认自我。最近在网上可以看见,今年不少的大学毕业生都在抱怨,入行的门槛越来越高了,入行的薪水却越来越低了,他们说,我们这拨孩子怎么这么倒霉,是扩招进来的,而出门的`时候偏偏赶上了危机,到处不是减薪,就是裁员,我们怎么办?社会给我们的价值评定又是什么?

  我想不管这个社会现在给你什么评定,关键是自己怎么认定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徒弟去问他师傅,一碗米是多少钱的价值?师傅说,一碗米,这太难说了。看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往里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有点脑子的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发一发,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下来,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甚至上百元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多少价值,这要因人而异。

  假设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碗米,谁能说一碗米是多少钱的价值啊?但是这里有一个规律,我们加工的时间越短,费的心思越少,越接近原来的形态,它的价值也就越低。

  有谁经得起把自己酿成一瓶酒呢?酒离米的形态是最远的,酿造的时间是最长的,中间失败的元素是最多的,你还敢于这样去实验吗?所以我们说,读书养心。一个人的心灵辽阔了、自由了,自我的确认明确了,那么他跟这个世界的默契程度就会大。但这不是说这个世界就能变得温柔了。文化的力量,我们不能夸大它,它改变的是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态度,它改变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和世界相遇的方式。

  生活挺残酷。可以说就是一锅滚开的水,它一直都在煎熬着我们,问题是我们以什么样的质地去接受煎熬,最终会看到不同的结果。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你的眼前有三锅水,都滚开滚开的,你试着往第一锅水里扔一个生鸡蛋,第二锅水里面扔一根生的胡萝卜,第三锅水里面扔点干茶叶。生鸡蛋,最开始很鲜亮、很柔弱,都是流动的,像我们鲜鲜亮亮的、满怀梦想的心,但是在生活里熬啊、煮啊,最后煮硬了,愤世嫉俗,以偏概全,觉得这个世界很艰难,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充满了抱怨,这是被生活煮硬的人。

  再看胡萝卜,胡萝卜一开始有款有型,鲜鲜亮亮很漂亮,但是,最后成了胡萝卜泥了,就是被生活煮软了的人,“好好先生”,这种人固然挺善良,但是失去了自我。

  再看第三个锅里,茶叶同样是受煎熬的,但是恰恰是这种煎熬沸腾,使得它所有的叶片都舒展开,能够起伏着,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在被这个社会成就它的同时,它也把无色无味的水改变成了一锅香茶,这就是彼此的成全。

  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不能要求社会降低温度,不再沸腾,减少煎熬,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是一个生鸡蛋,是一把干茶叶,还是一个胡萝卜,我们能选择的是自我。读书,就是干这个的,就是滋养自己,让自己更加理性地选择生活的态度、做事的态度及做人的态度。

  现在的书很多,我们读书,要读经典,但读经典怎么读?急不得。对于一本书,你不懂它的时候,不必苛求。读书关键是抱着一种从容不迫、不急功近利的心情。经典会随着我们的生命体验不断地深入心灵。记得在十几岁时,《论语》我们就读过,可那个时候喜欢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做为一个读书人,不可没有坚韧的毅力)”、“任重而道远”这些掷地有声的话。到40来岁,上有老、下有小了,我就想起,孔子的学生问老师,说您的理想还没有跟我们说呢。孔子只说了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思就是说,因为有我在,让老人们心都安顿了;让我的朋友们都有个可信任、可托付的人;让我的孩子们、学生们想起来,还能经常怀念着。这就行了。

  十来岁时,你即使读过这三句话,也记不住,甚至可能会嗤之以鼻,觉得这也太简单了!人一辈子怎么只光照顾这几个人!只有人到中年,你才知道人这一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老的、小的、身边的朋友。

  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可能会觉得经典很难读,但是如果你把它当成生活的一种提醒,随着自己的生命成长,一直在读,最后就能懂。

  今天我们组织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与经典同行,让我们各位姐妹们热爱读书,坚持读书,读经典书,热爱金典、受益经典,最终感到充实、感到安全、感到幸福。

  关于读书的作文 篇3

  有云的地方,就是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曾几何时,我们还是那象牙塔里无忧 无虑的少年,如今竟也成为了职场一员。回望当初,从一名普通学生到学生干部,再到如今 踏入社会,一路走来,被人管过也管过别人,我一直都对“规则”充满着敬意,但偶尔也会 误解“规则”的真正含义。看完张老师分享的《辞退,与能力无关》这篇文章之后,审视自 身,发现自己存在着许

  多的不足,心中颇有许多感触,在此也对张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规则一:学会尊敬和服从上级。 在爸爸的严厉教育下,我从小就养成了尊敬师长的好习惯,同样,进入社会后对待上级 也一直保持尊敬与服从,这让我与老师,与上级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也让我从中收获了很 多。 规则二:如果你的工作不能达到上级的要求,一定要及时和上级沟通,要让他知道你的 进度和方向。 这是目前我存在的最大的一个问题。 遇到上级布置的问题难以完成, 很难与上级进行沟 通交流,生怕上级的责备或轻视,往往是自己想尽办法去努力完成,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最 终还是造成 “效率太低” 的现象。 有时也许跟上级沟通交流一下, 听听上级的意见或者建议, 能节省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让上级知道自己的工作进度和计划,不至于“闭门造车” 。 规则三: 对于团队依照程序所做出的决定如果认为不合理, 要通过正常的途径与方式去 反馈,并给上级留出时间,同时要执行决定。 对于这一条,我有过亲身经历。记得那是大学一次学生会会议,辅导员在传达“考完试 必须等放假通知才能离校”的消息时,一位同学当着所有人的面就提出“票已买好,考完就 走”的.异议,辅导员当时没有说太多,事后专门找了这位同学“谈一谈” 。因为会后我正好 去办公室找辅导员,所以听到了她们的对话。所以此事我记忆犹新,也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 对上级交代的工作存在异议时尽量先从大局和整体的角度出发去判断,有不尽完善的地方, 选择适合、 正确的程序和方式提出建议等待回复, 而不会采取消极方式对团队的决定进行对 抗。 规则四: 切忌煽动同事与团队对抗, 一个正常运转的团队都会对带头闹事的人 “杀无赦” 。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对上级存有敬畏之心,或者说对“规则”存有 敬畏之心,很少会有人带头往枪口上撞的。话说回来,对于一个职员来说,你可以对上级的

  决定产生质疑或者异议, 但是一定要以正确的方法来反馈或者转达, 这样更能展现自己的才 华与实力。若带头煽风点火,最终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规则五:如果你不能为一个团队创造一定的价值,起码不要成为制造麻烦的因素。 俗话说: “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汤。 ”在职场中,工作团队就好比一锅香喷喷的汤,每 一位员工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调料, 都为了使这锅汤散发出更美的味道而努力, 每个人都应 该积极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退一步讲,如果自己不能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最起码应该 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而不能成为制造麻烦的因素,成为那搅坏一锅汤的“老鼠 屎” ,否则,你就“危险”了。 规则六:对于上级安排的临时性工作,一定要及时反馈。 这一条与第二条颇为相似。及时反馈,这是领导掌握员工工作状态及进度的最好方式, 我相信一位好的领导是很喜欢及时反馈工作员工的。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拍马屁,邀功 吗?其实不然! 善于反馈的人其实也善于反思, 总会多发现一些工作方面出现的问题或提出 更好的工作方案,这样的职员会使上级对其工作放心,并越来越得到重用。 规则七:成就上级从而成就自己 有的人工作中四处碰壁,总是认为得不到重用或者肯定;有的人看上去却顺风顺水,工 作的风生水起,节节高升。也许碰壁之人并不一定是工作能力不行,可是却能肯定一点:这 类人心性欠佳。对于领导来说,他们更愿意提拔工作能力突出,并且善于审时度势之人,也 会把更多的锻炼机会提供给他们, 把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他们。 他们会逐步熟悉上级的 工作内容和技巧,而这些都是一个人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当上级进一步提升时,他首 先会把升迁的机会推荐给他们。 规则八:不要在同事面前发牢骚讲上级的坏话 同事面前发牢骚讲上级坏话,这是职场大忌之一。同事之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你永远不会知道今天在你面前称兄道弟的同事背后会不会恶言重伤你。 如果你是一个爱发牢 骚的人,同事会对你的工作态度产生怀疑;如果你是一个爱说别人坏话的人,同事会对你的 素质产生怀疑;如果你说坏话的对象正好是你的上级,那么??后果堪虞。 规则九:把事做好的同时把人做好。 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一辈 子都没有弄明白。平时我们经常听到“做人难,难做人”的感慨,也经常能感受“先做人, 后做事”的领悟。可见,做人不是个小问题,而是大问题,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人来一 世,无外乎两件事: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做人固然没有一定的法则和标准,但它存在

  一定的通则,一定有它的技巧与规律。 人非圣贤、完人,怎能无瑕疵,怎可无遗憾,要想面面俱到,全能全有,从古至今,未 曾有之。 但世间只有想不到的事, 没有做不到的事。 我是谁?我怎样如何做人?我能干什么? 我做得怎样?我要到哪里去?在茫茫的人生旅途,我们必须时时问问自己,叮嘱自己,给自 己亮起一盏心灯,磨砺自己,这样才能把人做好,把事做好!把人做好,好事自然来!

  关于读书的作文 篇4

  古往今来,中国人讲“读书”,就是为了“做人”。所谓“知书达理”,读书是学知识,明事理的途径,套用今天哲学上的概念,无非就是为了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其根本目的就是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

  我国的古典文化在这个星球上一枝独秀,雄视千古,傲然异类。各种各样的文字借助于不同的载体一脉相承,先摩崖,初甲骨,后金石,再竹木,又娟帛,最终是纸张,这些顺其自然的汉字构成了一部部宏篇巨著,记载古人的思想情感,言行事迹,传至今日,谓之曰“书”。古人从幼时入学启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书籍作为登高望远,认知世界的阶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历从来没有一种固定的宗教信仰来约束控制人们的思想.这在异族看来几乎不可理喻,没有圣主的教诲,没有佛禅的点化,没有真主的佑护,甚至没有各方魔鬼邪灵的恐吓震慑,这样人的道德良知、行为准则靠什么来维系?这些民族的个体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都是用宗教来解决。而只有中国人靠文化和知识来界定如何“做人”--这就是“读书”。中国人是崇尚文化和智慧的民族。当异族先民对着自己臆造出来的神灵朝夕顶谟叩拜时,我们的先辈正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国人读书做学问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修身”即为“做人”,是读书的首要“宗旨”。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那都是把读书庸俗化了的副产品,毕竟凭借读书“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人总是少数,怀着功名利禄之心读书的人必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想那秦狯,在文豪并出的宋代能高中状元,论文凭远在欧阳修、苏轼之上,殊为不易。却一不留神,忘了如何“做人”,结果到了今天,还让天下秦姓同志忐忑不安。是为反面教材。

  孟子则曰:“吾善养浩然之气”,他把做人的原则阐述的更加登峰造极。所谓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一种精神。此正气有四:

  “临渊不惊,临危不惧;宁死不屈,宁折不弯;可抛头颅,不失节操;国难当头能奋然而起,危机时刻敢舍身成仁。此为壮气。”

  “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壮心不已,志在千里;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乃豪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不恋进退,思不虑得失,举杯邀月,游目聘怀;不求与日月相始终,只见今世之乐无穷。此乃逸气。

  “与天地相应和,与自然相吐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见花落水流,能知其旨趣,听禽名鸣天籁,可悟其天真。此为清气。

  此四气合在一起,就是“做人”境界的“浩然正气”,有此浩气,自可傲立于天地间,必然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可人至查则无徒,放眼古今,有几人达此境界?又如何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姑且以俗子之心度圣人之腹,途径就是--“读书”。自古圣人无常师,如果有,那就是书籍。博览群书辅以学思并重、兼收并蓄,皓首穷经自可学究天人、超凡入圣。“昔孟母,择临处,子不学,断机杼”,真实生动的写照。古人之语,诚不我欺。

  书,包括文字构成的书和大自然及社会生活构成的书,前者是有形的,后者是无形的,博大的。也就是说人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学习社会知识。两种书都有好、坏之分。本文我主要想谈谈阅读文字书籍与做人的道理。

  众所周知,书籍好坏之分,所以,读书是要有选择的。读了一本好书,就犹如交到了一个好朋友。使人能够体味到好朋友的真诚。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受到了好书的熏陶,懂得了如何做好人的道理。

  好书可以使人奋进,使人睿智,使人生出灵感。特别是读到绝妙之处,更会使人浮想联翩,陶醉叫绝。读了好书,可以教会你如何诚实做人、做事。好书是朋友,是永远不会背叛你的朋友。读好书就会知道做好人的道理。

  坏书是毒药,是害人的`,是读不得的。因为不好的书就象暗藏的敌人,时时准备害人,象魔鬼一样将读者引向罪恶的深渊。一个人如果读了坏书,其思想意识就会受到坏书潜移默化的污染,同时也会使人上瘾、堕落、委靡不振。读坏书就可能会做坏人。

  读书人可能都会认为读书与人的境界有关,与人的心态有关。有人喜欢在书房里一个人静静地读书,有的人喜欢在图书馆里和很多读书人一起读书,有的人喜欢在林荫道上高声朗读,有的人喜欢在树荫下或小湖边读书,还有人在闹市中手不释卷。有人一目十行便可入脑入心。有人一字一句细细品读。读书的境界和目的各有不同,效果也就大不一样。对于繁忙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是生活的调味品。

  读书是一件高尚的事。做人道理是一辈子学不完的知识

  关于读书的作文 篇5

  “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我们该如何应对华为的冬天?”。“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会来到。我们乘着冬天,养精蓄锐,加强内部的改造。我们定会迎来残雪消融,溪流淙淙,华为的春天也一定会来临。”两句话便概括出了华为如何过冬,如何走出困境。初读“《华为的冬天》,我有几点很深的感受:

  一、关于危机感

  “敌人帮助成长,危机使你强大,困境刺激思维”不管是企业或个人都应该具有危机意识。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家在几年乃至十几年的经营历程中一帆风顺,从来就没有遇到过挫折和失败的企业,那么,要么它是上帝格外垂青的异类,要么它根本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泡沫。所有优秀的企业家都在担忧着企业的发展。对于我们这个成立七年的公司,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光靠一个创意或一个神话不能取得持久成功,我们要有很清醒的头脑。我们都是公司的一份子,要时刻想着怎样为公司创造出最大的利润,因为公司的成败与我们息息相关。

  在公司面对成长的危机时,我们对于个人的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虽然我们曾经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走入社会后没有人注意你以前有多么辉煌,只在意你现在的成绩。所以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否则随时都有可能被公司甚至被社会淘汰。

  二、 关于职业精神

  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作为一名优秀员工应具备的素质。

  我们经常说,香港人只有职业精神,没有献身精神。以前在国营企业里只提献身精神,而没有职业精神的说法。经过几轮改革下来,慢慢地,献身精神提得少了,取而代之讲的是职业精神。道理很简单,就象任正非讲的那样,如果要求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讲献身精神,那么管理成本就太高了。不过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企业里,员工都是要先有献身精神,领导才会有意愿管理你。就象谈恋爱一样,你要先去爱一个姑娘,她才有可能喜欢你,最后往往她还会比你爱得深。

  我们对于自己的工作要兢兢业业,不要斤斤计较,如果一天到晚老是计较自己的得失,怎么能把工作干好。年轻人多干一点没关系,正好还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对于自己没完成好的工作要有内疚感,说实在的,每次老总说我们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时,我都很难过,虽然可能是方方面面的原因,如果每次开会都点我们部门的名,说工作不到家,一次、两次可能是经验问题,点多了那就是自身水平的问题了,那就要认真地查找自己的原因。

  我们是一家特殊的企业,前面的路该怎么走,没有现成的答案。路还能走多远,走多好,也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外界如何看待我们,如何定位我们,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自己的表现。此时此刻,主动地奉献,自觉地降低公司的管理成本就显得十分重要,何况你的表现也不会被公司管理层和员工所忽视。

  三、关于自我批评

  以今年七月份公司财务报表盈利为标志,公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就像十六届一中全会讲的那样,改革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方法。

  今年上半年的工作考评,我的成绩名落孙山。结果刚出来的时候,我也考虑过采取一些危机公关的'办法,想短时间内扭转被动的局面。这时我想到了陈兆平,他1968年出生,只比我大4岁,现在他考虑的是要上好清华大学的EMBA,我却在考虑如何避免得到考评倒数第一的方法。两相比较,这样的人生不是很悲哀吗?直觉告诉我,这样考虑问题,事情可能会适得其反。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就象胡佑祥主任所讲的那样,公司同事最近都表现得不错,只是你进步的没有人家快。可能是我对公司的印象还停留在前两年,没有感觉到公司目前的整体气氛。“响鼓不用重锤敲”,联系到以前我的考评就不尽人意,事实已经很明确了,我只有认识到真正的差距,从工作上努力全面地改善每一个环节,而不是搞公关,走捷径,这样才能重新得到公司全体同事的认可,这样才能不辜负公司,不辜负大家,也不辜负自己。

  四、 关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老大难问题。不过我们中国人常说“老大难,老大来管就不难”。从点点滴滴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司的管理层对企业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视的,公司为员工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培训和员工讲坛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了雏形,“要干就干好,要争就争先”的企业精神逐渐深入人心。公司各个团队之间“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正在形成。真抓实干的干部得到了重用,公司全体员工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这一切都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宜昌的冬天通常不是很冷,但有时也会有寒潮,就像市场残酷起来也会冷得出奇一样,我们实在应该作好这种心理准备。居安思危与居危思安是一样的,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动。《华为的冬天》就是这样一篇令人深思的好文章,企业管理的很多思想都贯穿其中。我们可能是一个群体的员工,同时又是另一个群体的老板,《华为的冬天》给了我们多角度看待问题的启示。这篇文章文笔朴实,但要读透悟懂,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限于自己的阅历与能力,对这篇文章的认识还很粗浅,还望大家指正。谢谢!

  关于读书的作文 篇6

  2500年前有个“百家争鸣”,那些混合着细雨、浅吟和争辩的声音,散发着青铜的釉泽,从那扇半掩镂空的历史的窗棂里,烟云一样飘洒而来,无数次浸润着我们的呼吸。溯本求源,假如把“稷下学宫”当作“胎衣”,那作为“齐都”的临淄,就是孕育中国古典思想的母体。离“稷下路”不远,有所学校叫“金茵”。

  拥有一颗童心生命才会不老

  金茵小学开展的童心悦读,是一种以书为媒的“书文化”教育,他们围绕让所有的学生、教师、家长都能拥有“一颗童心”这个理念,从三个层次加以阐述。第一,儿童应该阅读儿童的书,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应该阅读此时此刻最适宜他的书。“悦读”突出的是一个“悦”字,既然没有功利,那读书就必然是指向儿童生命成长的,也是富有人生诗意的;第二,教师也应该阅读儿童的书,这样教师才能拥有一颗“童心”。假如人生是艘航船,那童心就是船票;第三,家长也要读儿童的书,这样才能和孩子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走进孩子的心灵,和孩子一起成长。

  有书的地方是散发着快乐和书香的鼹鼠原野

  金茵小学每天早上的8点到8点15分都有一个固定的仪式:晨诵。杨校长告诉记者,背诵并不是目的,晨诵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在霞光和诗意里,领略母语美,沐浴音乐魂。

  每天的下午2点到2点20是午读,师生共同在乐声里静静阅读。这样的共读是一种享受,那彼此之间相互传递着的快乐和智慧是一种幸福。杨校长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偶然看到一位老师在问学生:“昨晚你们去了我们的‘鼹鼠原野’没有?”孩子们兴奋地点着头,可杨校长却一头雾水。他后来悄悄问了那位老师,才知道原来师生最近读了一本名为《鼹鼠原野上的伙伴们》的书,讲的是一群孩子在野外一片荒地里快乐玩耍的故事,正好学校也有一片小树林,老师们常带着孩子们前去读书玩耍,于是他们把学校这片小树林称为“鼹鼠原野”。

  当一天的学校生活结束的时候,金茵全校的师生要集合起来,进行“暮省”,这个仪式由三个环节组成,首先是让孩子们静下来“反思”一天的学校生活;其次是讲一则经典故事给孩子们听;最后是师生共同致谢。

  正是由于有了晨诵、午读、暮省这样的一种儿童生活方式,孩子们变得热爱阅读,正因为有了开阔的智力背景,孩子们的行为和心灵也变得优雅博大起来。

  学校每年举办两次“自编书大赛”。每年暑假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都是固定的自编书评比时间,评选出来的获奖者由校长在第二周的升旗仪式上隆重颁奖。孩子们自编的《水果大世界》、《春联大全》、《齐国人物春秋》、《七彩童年》等一本本书都像模像样的,既有封面目录插图,也有“编辑后记”。低年级的孩子不会“写书”“编书”,就创编绘本。

  书,真正指向了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有书的地方就是充满快乐、氤氲着书香的“鼹鼠原野”。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常丽华老师是金茵的读书“博士”,除了爱读,她还擅写、能讲,学校就不拘一格特别任命她担任“童心悦读研究院”的一把手。

  研究院一成立,就吸引了61位热爱阅读的教师加入。他们规定了会员的权利和义务:每人一本《阶梯性阅读指导手册》,用理论指导阅读活动的开展;学校每个月给每个会员老师买两本书,读后都要写读书笔记;双周周三的晚上是固定的研究院活动时间,会员们畅所欲言,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每个会员每月至少带领学生共读一本书,并上一节童心悦读的`研讨课。

  学校还通过举办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为教师读书和成长推波助澜。比如暑期名人导引读书会,“稷下读书论坛”,成立名师工作室,建立教师博客,召开创新教师周前经验会,他们还评选书香办公室,鼓励老师们购书、藏书、读书,以此来打造“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杨校长对记者说,没有这样的生活方式,又怎能“让每一个金茵人拥有幸福的人生”?

  故事妈妈进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整的效果。”为此金茵把家长会办成“家长读书会”,以此唤醒家长的读书热情,让家长成为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和利益共同体。

  为了指导家长搞好亲子共读,让家长学会如何给孩子讲故事,童心悦读研究院的教师利用周末时间轮流坐庄,举办示范性的“亲子故事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听故事,并精心设计一些“亲子话题”。

  在亲子共读过程中,有些家长困惑于不知道怎样围绕书中的问题与孩子交流,研究院就发明了“读书便条”,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为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学校还别出心裁地招聘“故事妈妈”,举办“故事妈妈”上岗培训,“故事妈妈”进课堂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就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动了另一个“故事妈妈”,两个“故事妈妈”带动了一批“故事妈妈”,从而推动了每个家庭的童书阅读。

  关于读书的作文 篇7

  《雾都孤儿》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是狄更斯这位享誉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它揭露了隐藏在伦敦狭小、肮脏的偏僻街道里的恐怖和暴力,也展示出了18世纪伦敦罪犯的真实面目;同时,狄更斯还试图说明:善良最终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雾都孤儿》不仅吸引了评论家和公众的注意,同时它背后潜藏着的那一种强烈的情感不仅打动了与他同时代的读者,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雾都孤儿》中主人公的英文名字为OliverTwist,而Twist其英文意思是“扭曲,曲折,使苦恼”,这暗示着主人公Oliver的一生很坎坷,要经历很多的痛苦。在这个对社会进行抗议的情节剧式的小说中,奥利弗被当作一个主人公,其目的不是要触动我们的文学敏感性,而是要打动我们的情感。

  奥立弗·退斯特出生于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一所济贫院,他妈妈用冰冷而毫无血色的嘴唇怜爱地在孩子的额头亲了一下后倒过去,咽了气。没父没母的奥立弗的童年过得极其凄惨,最初的9年是生活在一个管理不善的孤儿院,之后被转到收容成年人的济贫院。济贫院是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建立的用来收养穷孩子的机构,因为人们认为穷人的身上有固有的恶习,穷人的家庭造就了这样的恶习,为了阻止这样的恶习产生,所以穷人夫妻就要分开,以阻止他们生孩子,从而减少下层社会的人。但可以这样形容当时的济贫院:济贫院给穷人提供的是慢性挨饿的机会,而在街头则是快速饿死。奥利弗和他的小伙伴们忍受着“慢性饥饿的折磨”。曾给我留下一个特别深刻印象的镜头是:一天晚上吃饭时,一个小孩子跟其他小孩子说,如果不给他多吃一碗粥,说不定会吃了谁。孩子们都很害怕,于是抓阄决定谁输了就要为那个孩子多要点吃的来。奥立弗输了,于是午饭后,其他孩子坚持奥立弗在晚饭时多要点食物。他的请求震惊了当局,结果使他们出5英镑作为酬金,要人把他从他们手上带走。因而可见,《雾都孤儿》是对维多利亚时期穷人的社会境遇的严厉批判。

  《雾都孤儿》的起势情节是:绝望之中的奥立弗在黎明中出逃,奔向伦敦,在伦敦城外,又饿又累的他遇到了一个与他相仿年纪的男孩—杰克,杰克让他住在自己的恩人费金的住处——实际上是一个窃贼之家,费金这个“枯瘦如柴的犹太老头”兼职为犯罪头头专门训练孤儿为他偷东西。经过几天的训练,奥立弗和其他两个小孩被派去偷东西。当奥立弗看到他们偷了一个老绅士的手绢的时候,吓得拔腿就逃,他被抓住了,但勉强地躲过了指控,没有因偷盗被定罪。布朗罗先生,就是手绢的被偷者,把发烧的`奥立弗带回家中护理,让他恢复健康,原本以为黑暗的生活会远离他而去,但是费金贼帮里的两个大人赛克斯和他的情人南希把奥立弗抓住,并送回费金那里。在《雾都孤儿》中,颇具争议性问题的人物是南希。南希在道德上的复杂性在几位主要人物中是很独特的。南希自幼便是一个小偷,饮酒无度,而且是一个妓女,她所陷入的罪恶为她的社会所不齿,但当她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奥立弗这个她并不是很熟悉的小孩时,她的行为又是最为高尚的。正因为南希,奥立弗被狄更斯掩藏下的真实身份才有了渐渐浮出水面的一刻。

  随后,费金派奥立弗去帮助赛克斯抢劫。奥立弗被那家的仆人用枪击中,赛克斯弃下受伤的奥立弗逃跑了。上天可怜善良的奥立弗,他被住在那里的梅莱太太和她漂亮的养女露西收留了。奥立弗开始了一种新生活。他常常与露西和梅莱太太外出散步,有时露西读书给他听,他也努力地学习功课。他觉得自己好像永远把罪恶,艰辛和贫困的世界抛在背后了。小说中,梅莱太太和露西所担任的母性角色使奥立弗第一次生活在正常的家庭当中,在她们母亲般的关爱下,奥立弗在乡下度过了美好的夏天。并且在梅莱一家的帮助下,布朗罗先生和奥立弗又团聚了,并消除了彼此间的误会。随后,布朗罗先生找到孟可思,追问奥立弗的真实身世,真相终于大白。原来孟可思是奥立弗同母异父的,和费金一起密谋陷害奥立弗,使之声名狼藉,并且是病态的,品行不端的坏兄弟,而且还查明了露西是奥立弗的亲生阿姨。

  小说的最后总结了狄更斯的道德和宗教观念:如果没有强烈的爱,没有博爱之心,如果对以慈悲为准则,以博爱一切生灵为最高标志的上帝不知感恩,那是绝对得不到幸福的,因而,有罪恶的得到了严厉的惩罚,穷凶恶及的人物到最后仍承担着罪恶,相应的,好人终究有好报,布朗罗先生收养了品性善良,道德高尚,宽容仁慈的奥立弗,他们和梅莱一家一起回乡下,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关于读书的作文 篇8

  何为读书?

  是你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一时兴起然后再也不肯放下的执着。是你期待已久的心心念念。就好比久旱的沙漠天降第一滴甘霖;就好比翩翩的落叶等来了第一场微风;就好比无尽的黑暗被划破的第一丝曙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像大海,有时平静无波,有时波澜迭起。以书为友,以书为伴,泛舟于命运的河流上,虽然不时被湍急的浪头拍向两边,虽然不时触到隐藏着的暗礁,但却收获一种努力着的充实感——书给了你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也给了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于是你幻想着一片一望无际、空空荡荡的大海,刚好适合航行,一位水手扯着桅杆立在船头,要出发去看不同的风景。于是你在一个微风熏熏的夜晚出发,带着你的书,揣着你的理想,还有那些梦寐的风景种在心里发芽。当你在去往目的地的路上犹豫或彷徨,却有一个白色制服的少年陪在身旁,指着远方笑着看你。——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去往何方。路上的颠簸与失望,绝不会阻碍你对生活的期望,对远方的向往。只要你永远保持着一颗勇于探索的心,不急不缓。可以随波逐流,可以随遇而安。可以顺流而下,可以逆流而上。只要在内心坚定自己的想要,那么无论未来的航行多曲折漫长,都不过是你抵达彼岸的小小谈资,不过是你年老时炉火旁打盹的浅浅回忆。因为你的心中燃着一把不灭的火——书给了你梦想,自然也给了你方向。

  读书更像品一杯好茶,浅浅淡淡,却留香于唇齿,氤氲于指尖。每一杯都是时间与知识的沉淀,每一杯都有其独特的风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者说:“这像节日时的一次全家团圆。”小孩说:“这像小时候的一颗糖果。”年轻人说:“这像青春的一次胜利欢呼。”中年人说:“这像工作回家后的一桌香喷喷的饭菜。”......你说,我说......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故事,所以这一杯茶或甜或苦。因为每一个人对这一本书的解读都不同,所以也能从中收获不同的经验、感悟,得到不同问题的不同答案。无所谓好与不好,无所谓剧情跌宕起伏,无所谓悲欢离合,无所谓你说我说......每个故事有它想表达的东西,也都有适合它的讲述——所以,挑自己喜欢的,自己喜欢的就好。

  拿我来说,我从小到大都特别热爱读书,从父母的引领到自己全身心热爱这一场文字的盛宴,仿佛很久远,仿佛就在一刹间。从开始的拼音绘本《安徒生童话》到现在的《时间简史》,我的年龄一岁岁的递增,不变的是对文学的那一份热忱。书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熟悉的老朋友。我难过时可以对着文字疗伤,书中的人物好像走了出来,用他的亲身经历激励着我,告诉我要坚强;我高兴时可以对着文字愉快的遐想,翩飞的思绪飘进书里,把每一滴快乐都分享给书中的朋友。岁月安然,时光缱绻,那份我与书的情谊自岿然不倒。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也许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从书中汲取着生命的养料,我们在这里学习着不同的知识:学识上的,素养上的。

  书是我们的灵魂伴侣,我们的内心完全对书本敞开。读书,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宽阔了我们的胸怀。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处事不惊。我们能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不卑不亢,不骄不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学有所成,我们就必须下好苦功。首先,要打好基础。牢固的根基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我们可以从小培养读书的兴趣,从最基础的开始,一步一步递增书籍的难度,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但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个良好习惯;其次,会读书也是一个重要条件。要好读书,更要读好书。当然,所谓好书并非人云亦云地跟随大众潮流,而是应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明确自己的需要以及什么对自己是有益处的。一个人所看的书能间接反映出甚至影响他的性格爱好等,所以,选书时一定要慎重,不要光被一本书的外表如何所迷惑,做重要的是看它隐藏在包装后的思想,那些华而不实的书,是不会有多少进益的;还有,读书还要广涉猎,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而垄断了其他的好书,眼光要放广些。

  自然,读书还需要坚定的决心与不言弃的毅力。就像铁匠精神一样,锲而不舍,把99%努力至99.9%。探索过程中难免遇到些磕磕绊绊,这没什么大不了。但若遇到了一个大的挫折,止步不前,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次尝试不行就多试几次。读书如此,做其他事亦如此。

  周恩来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于百年前的中国,这是振兴民族的一剂药方。对于百年后的我们,依然应主动肩负起这份责任。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给了我们家园,我们更应该拿自己的赤子之心去回报。

  就独立个体而言,读书能提高我们的个人素养,丰富我们的学识。从社会角度而言,读书让我们成才,有能力掌握更多技术知识,为社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就国家而言,个人与社会的两大完善,会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在读书的路上,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从当下做起,付诸每一滴努力,用汗水换来鲜花与掌声。

  读书,永无止境。

  关于读书的作文 篇9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学生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学生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作为一名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们,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关于读书的作文 篇10

  像我,我将读书当做一种享受,没什么可比舒静地坐在书房里看书更享受生活的了。

  读书,特别是看好的书籍,在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感觉到我们正在与一位高尚的朋友在进行着思想交流。好的朋友可以教给我们好的东西,甚至于让我们更好地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让我们更好更快地成长。

  学校的课堂只不过是多一个老师在引导我们,多一些同学在促进我们,多了一张我们渴望被人认同的证书而已。我常常在想,学校是否就因了可以分发给我们那份证书而特别,否则我们在家自习与在校学习又有什么不同??得到的结果好似就跟我自己想的那样的,并没什么特殊之处可言。

  学校不过就是那么一个可以将不同的学者召集在一起的地方,然后她的命令一下,所有的人就都朝着那一个闪亮的地方奔跑。这就是读书的悲哀了,把什么的一切都归在学校里,除此之外,课外的读书好似就没什么益处可言了。甚至于家长也会禁止我们看除了学校颁发的书本以外的书籍。

  有人说现在读书学到的知识也没什么用,其实,我们从学校里学来的死知识其实并不是一无所用的,虽然跟我们说的一样,她确实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一个生命的复苏,往往是由死到生的过程,而我们人的大脑对于书本的那些知识来说,我们就是一个可以使她们复活的机器。就像看书一样,每一次看完之后,我们都会有一些感受,于是呼,她们不就成了我们的东西??这样一来,她们就成了活的了的东西,是我们在过去的知识上创造出来的,她们是生的了,像我们一样,她们会跳了。

  我读书,我喜欢,只是因为我想在思想人格方面提高自己,我希望我可以受人尊敬,也希望我能够依靠我的力量让我身边的人更美好,所以我读书,我并不认为读书不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因为我也是从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成长,比如在读书过程中我所得到的快乐,比如从交流中我所得到的思想上的理智,比如将她们当成自己的偶像,让自己学习她们的优点,让自己更纯洁、更善良、更胸襟宽广!这就是我读书所得到的目的。

  不管我们各自的感受是什么,我们都不能够否认读书是一件浪费青春的事,其实没什么事比读书更好的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已经十二三岁了。在成长的道路中,有成功,有喜悦,有失败,有痛苦……而面对成功与喜悦,失败与痛苦,我们应持有正确的态度。

  坚持不懈

  《根鸟》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少年为了一个梦而不懈地去追求,最终圆了梦,找到了梦中的大峡谷。并且在寻找梦的过程中成长的故事。

  其实,书中所讲述的这个少年成长的经历,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有挫折,有困惑;有成功,有喜悦;有诱惑,有阻断。虽然,他有时也会迷失方向,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向前,并不懈的为之奋斗。

  我们为什么不是呢?有一次,我去爬山,并暗暗发誓,一定要爬到山顶。到了半山腰的`时候,我向下一看,哦,我已经比那片绿色的树林高出一截,平平看去,那好像不是树林,而是一片浓绿的草原。顿感心旷神怡,一切烦恼忘于脑后,也忘了我爬上山顶的决心。但我忽然明白:山上的景色更美好!于是,我就更用力地向山上爬去。正在我气喘吁吁时,我看到了一个更美丽的景色:一大片茂密的树林在我的脚下,朵朵白云在树上飞翔,一切都显得安静而祥和。这里的景色比半山腰的景色更美丽。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失败与成功并行

  《海蒂》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海蒂的女孩来到高山牧场的爷爷那里,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后来又被送到了一个有钱人的家里,经过一番磨练后又被送回到爷爷身旁。

  海蒂的遭遇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她被送到高山牧场的爷爷那、那个富人家,都各有不幸运和幸运之处。但她总是可以把不幸运化为幸运。

  也许,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那一次,我英语考的十分不好,而同桌却考了不错的成绩。我感到十分失望,但我没有放弃,而是发愤图强,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而我的同桌却考的不如意。

  乐观面对

  《绿山前的安妮》讲述了一个叫安妮孤儿被一对老夫妇所收养。她十分顽皮,却对自己的红头发感到不满意。后来经过一番斗争变得乐观起来。与此同时,她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但养父马修却去世了,她最终放弃学业,一边教书,一边自学的故事。

  人生需要乐观,只有保持乐观,才能解决一些困难的事。那一次上学,我和同学们一起回家,在路上,我们一边玩耍,一边聊天。突然间,我发现我的语文书丢了,我立刻跑回去找,可惜没找到,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转念一想,没关系,反正今天没语文书上的作业,家里还有一本旧书,拿着用用吧。下午回到班里,突然有人给我一本书,原来有人捡到我的书,并将书还给了我。

  人生也许会有风霜雨雪,但只要你勇敢乐观地去面对,所有的困难都一定可以战胜的。

  关于读书的作文 篇11

  好多年没有拿起一本这样精致的,写尽了作者的深邃、忧伤和美丽的生死笔记,这个夏末,读了龙应台的《目送》。扉页上“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一句,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也许人到不惑,至于父母姐弟的亲情本已是极其浓烈醇厚的时节,偏偏我又是有些敏感于情感的人,于是,这本书我也读的尤其的心苦。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作者用尽了温柔婉转,写尽了人生的深沉幽微。读每篇,我都觉得是一次修炼。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淡淡地叙说,罩着淡淡的忧伤,这也更符合于作者人到中年的意境了。我也跟着走进这忧伤,更深切地思念我的每一位亲人,身边的,异地的,过世的。想说的很多,还是先来谈谈《共老》这一篇吧。

  第一次读《共老》,直到中篇我还在疑惑:那三个立在树下,静静的凝视野鹦鹉啄食杨桃的人是什么样的关系。“我心疼他们眼神里不经意流露的风霜,那么——他们想必也对我的流离觉得不舍。”如此的情深,又是如此的轻浅飘浮,决不是文学里通常手法描述的友情、爱情、恋情。接着,作者用三个“如果我们是……”,和三个“我们不会跟……一样”,告诉我:他们是兄弟姊妹,更告诉我什么是兄弟姊妹。不需要殷勤探问,不需要常相厮守,也不需要同船共渡,“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为了父母才聚首,也不必促膝,也不必谈心,“一切已经了然在心”,把这份亲情的默契、淡然描绘得如此直白、透彻。下一个段落,又是峰回路转:“然而,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亲情里浓浓的血脉,又在字里行间铺洒开来。“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文章戛然而止,余下的是你无尽的思量。

  中秋节的`下午,我们一大家子驱车到苏沪交界的定山湖郊游。傍晚时分,我与姐姐在湖边促膝而坐,没有谈心,甚至没有交谈,只是静静的坐着看落日,用相机记录对夕阳、湖面的印记。晚上一起翻看相片,发现各自有几张最为成功的,居然取景、构图大致相同,我想:原本血脉是相连的,因而心也是相通的,对美的认知也有诸多共性。

  姐姐大我两岁。总想起儿时一个场景:四岁多的姐姐,站在田头的沟渠里,极力的岔开双腿,侧弯下腰,伸手来接站在渠边的我;刚刚蹒跚而行的我也尽力的侧着腰伸出手,好让姐姐把自己接住,抱过渠。我本没有这一段的记忆,父亲绘声绘色的描述,把这一幕定格在我的脑海。父亲每每讲到这里总是眉飞色舞,他把姐弟俩的本能看作了这对儿女的天生的聪慧。前几年看过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一幕,我才深深的理解这一份本能。电影里一对双胞胎姐弟,方登之所以为姐姐,也许就是比方达早几分钟出生。方达的冰棍被小伙伴抢了,他本能的求助于姐姐,面对高出自己几个头的男生,小小的方登使足了劲把那小子推倒在地,拉着弟弟飞快地跑回了家。放映到这一幕,影院里传来笑声,我却笑不出来。小小的方登哪来的力气和勇气?就因为“姐姐”的头衔,注定了保护弟弟的责任,即使自己同样弱小。我的近四十年的人生中,也得到过姐姐无数的庇护:自行车载着我上学,把落水的我拉上岸,几次关键的时候给与我的经济、心理上的支撑……。这种庇护,对姐姐而言,是一种本能、一种责任,对于弟弟又该如何言报,只希望来世继续做兄弟姊妹,但要让我来作兄作姊。

  儿子上小学之后,姐姐也总是拿我小时候的种种调皮讲于他听,说我如何的不肯做作业,说我如何的耍小聪明,说我如何的捉弄她,说我如何的和她吵架怄气,等等,那些我已经羞于印象的陈芝麻烂谷子,她总是娓娓道来,记忆犹新。这便是龙应台说的:“我们清楚地记得彼此的儿时,……成长过程里一点一滴的羞辱、挫折、荣耀和幸福。”是啊,每个人都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譬如你的种种丑事、趣事。因为他们本就是你那段生命的一部分,只是成长之后,沿着不同的分叉,走向了树冠的不同端面,开始人生风雨中体会不同的甘苦,慢慢淡出彼此,但总有一段与生俱来的惦念、默契牵挂着。这便是同树同根,与树雨共老了。

  行路至此,信与不信,亲情就在这里了,可以对时间无言,却无法对亲情无言。我更相信这亲情,更明白这亲情,我的姊妹。

【读书的作文】相关文章:

读书乐乐读书作文09-08

爱读书读书的作文11-22

读书读书再读书900字作文12-13

读书乐,乐读书作文02-11

读书乐,乐读书作文03-06

读书的作文12-11

读书作文12-14

读书的作文01-08

读书的作文05-31

读书的作文【精选】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