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1
在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黄继光的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抗美援朝期间,黄继光所在的营向上甘岭的597·9高地反击。打下4、5号阵地后,部队有了重大伤亡,但前面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火力点,反击受阻。危急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带领两位战士去执行爆破任务。打下几个地堡后,同行战友相继受伤牺牲,只剩黄继光了,但前面敌人还有火力点在疯狂扫射。黄继光忍受着七处伤痛,猛的扑了上去,以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枪口,用生命换取了战斗的胜利。
我读完这本书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起了当年的险阻,想起了现在的和平。这是血淋淋的历史,用无数英雄用生命和鲜血铸成的历史,无论相隔了多少年,我们都不应忘记这些历史。是这些人民英雄历经苦难建成的新中国,是这些人民英雄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要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我读完这本书后又上网查了一些资料,看到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黄继光和他的战友李继德许下生死约定,不论是两个人谁出事儿,另外一个都要到对方家中去看看。现在时隔了60多年,李继德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在青山绿水掩护的黄继光故居,李继德老人激动的看着黄继光的塑像说:“像,就是脸胖了点,我们那个时候在战场上喝凉水,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有时候用雪和着炒面吃,哪有这么胖嘛。”然后抱着黄继光的雕像泣不成声。
李继德爷爷回忆了当时的情景,说:“我们在五九七点九高地整整守了几个月,敌人的攻势凶猛,我们伤亡惨重,要占领高地,必须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但几乎没有人能活着过去。敌人的照明弹一次就射12发,把夜空照射的比白天还亮,根本没办法越过封锁线。”
老人回忆后来命令下达了,人去了一波又一波,但基本都牺牲了,在紧要关头时,黄继光请战了,他和另外两名战士组成了冲锋爆破组,目的就是拿掉敌人的.碉堡,干掉机枪。但没冲出多远,一名战士倒下了,黄继光和另外一名战士也被子弹击中了,大家正要重新想办法时,黄继光又坚持向前爬行,大家都十分着急,十分担心。就在这时,已经爬到碉堡下的黄继光猛地堵上了枪口,那时照明弹非常亮,枪口被堵住后,战士们冲了上去,迅速占领了五九七点九高地。黄继光用自己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战友们的伤亡。
通过读《黄继光的故事》这本书,我懂得了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能够幸福快乐的学习、工作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建设祖国!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2
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牺牲,年仅21岁,是一位民族英雄。
我第一次知道黄继光这个名字,是在小学一篇名为《黄继光》的课文里,课文详细讲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故事。那时的我知道了,英雄,是为了国家命都可以不要。从读信栏目《信中国》中,“黄继光”的名字又一次出现了,节目呈现黄继光牺牲前6个月写给母亲的信,看完这封信后,我对黄继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在信中这样写到:“想咱在前封建地主压迫下,过着牛马奴隶生活,现在虽有少些困难,是能够渡过去的”;“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
读完这封信,就能理解为什么在战场上千钧一发之际,黄继光能舍身取义。从字里行间,能感受一名革命战士的乐观、勇敢和爱国情怀。
在一天天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会做很多事情,有些事顺利地做成了,有些事还需要努力。在过去的时间里,很多做过的'事情,成功的或失败的,我都记不清了。在非常想做成一件事的时候,通常容易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放大,会更在意得失。黄继光活了21年,他也做了很多事,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给母亲写信等等,最后在战争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这件事被历史记录了下来,被人民记在了心里。从他身上,我体会到,站在人类历史长河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个人的事很小很小,微如尘埃,所以不要因为成功忘掉初心,也不要因为失败困惑不已;个人的事也可以很大很大,当这件事有利于国家、集体和人民的时候,它就值得人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因为这是信仰的力量,而黄继光做到了。
拿今天的幸福生活对比革命年代的炮火,就会很感恩自己能活着。战争年代,年轻小伙离开了家人,怀抱着理想,拿起枪杆子,投入了战斗,能不能活下去,就看能不能躲过敌人的子弹炮火。今天,活着是常态,活好则需要努力。革命者为之努力的明天,就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今天。黄继光的英雄事迹让人感动的同时,也能让人从浮躁中得到平静,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才知道抛开“自我”的观念,看到客观的存在,才能保持一种谦卑的姿态,去做事做人。
重读“黄继光”,我得到一种精神的力量。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3
一个月前我刚高中毕业,我只知道在学校的生活的确是最单纯的,但对于社会的认识我仅仅限于最表层。今天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不能说自己对企业的全方位理解很全面,但还是比较深刻。
文章的开篇就写到,有人说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可是海底捞的80后,90后却早早成了社会的栋梁。没错,绝大多数的80,90后多为独生子女,相对父母那个时代我们得到的物质生活应该是不可比拟的,我们不为吃穿愁,我们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可是我们海底捞的80,90后呢,他们都来自偏远的农村,他们家境不好,教育程度不高,为了改善家庭状况他们被迫到城里打工从而减轻家里的负担。他们都面临着生存条件的艰苦,而海底捞却收留了这个特殊的群体,让他们找到自信,重塑新的人生观。
企业分工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一旦分工后,如何配合,可能涉及到的`一系列边缘问题由谁负责。说实话任何一个成功或失败都是环环相扣的,过失并不是由哪一个部门或哪个人造成。就像上次校长说一位学生把书掉在学校了,学生家长打电话到学校所有部门,却没有一个人告诉她其实书就在教室,无疑,家长肯定非常生气,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推及到到底是哪个的错,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这事说通俗一点就正如打麻将一样,任何工作都不是单打独斗,要的是集体配合。有一句话说得很对,打麻将的人那真叫用心感受,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发扬一半的麻将精神想必会给自己和企业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俗话说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可是这个公平很多时候是要靠后天去创造的。海底捞的员工就是和很多城里人不一样,两者一开始的命运就是截然相反的。可是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他们虽然不能选择出身,但他们能选择不断学习,从而改变命运。文章写到一位叫谢英的农村妇女,她没读过什么书,所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起初只能胜任传菜员的工作,后来被调到做员工餐,谢英没有做饭经历,面临被开除的危险她不断学习和琢磨,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真是因为她的勤勤恳恳,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加之其不断学习追求上进的精神得到了老板的赏识最后提拔她当了大堂经理,现在已是一家小区的经理。所谓人是活的,环境是死的,自己长了一身资本,为什么不努力多学几样为自己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4
我和同事们走进黄继光生前所在连、空降兵某部二营六连这支英雄的部队,感悟英雄精神,触摸这支用英雄精神锤炼出的“随时能上、到处能降、降之能战”过硬部队的点点滴滴。
缓步走进纪念馆,一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无数倒下的生命让我们扼腕痛惜、肃然起敬。60多年前,举世瞩目的上甘岭战役,黄继光用他惊天动地的一扑,诠释了一个军人的血性。在黄继光的雕塑面前,我们心潮澎湃地重温入党誓词,坦露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解说员告诉大家,每次连队执行重大演习任务前夕,连队官兵总会在黄继光的雕像前集体宣誓,这种做法已经成为连队不成文的规定。去年初的`一次例行武装5公里越野训练,官兵身背25斤装备负重前行,距终点不到500米时,许多战士感到筋疲力尽难以继续前行了,这时队伍中有人大声喊“黄继光!”这一声像一针强心剂,全体官兵一边喊“到”,一边咬牙继续前进,那场面实在感人。
一支部队的传统,只有血脉相承,才能薪火相传。无论这个连的人员如何变化,英雄精神一直是他们连队凝心聚力的传家宝。在黄继光身前所在宿舍,在战士的洗脸架前,连队的战士告诉我们,每年新兵入营后他们听的第一堂课是黄继光的故事,参加的第一个活动就是参观黄继光荣誉室,看的第一部电影是《上甘岭》,学的第一首歌是《特级英雄黄继光》。我们坐在黄继光烈士的床前,听着现任“黄继光连”连长给我们解说,他说自己心里充满自豪,自从走进这支英雄的部队,他就感到浑身有力量。黄继光虽然离开他们连队一个甲子了,但连队的战士们从来没有把黄继光忘掉。当我们了解到60多年来,连队一直保留着黄继光床铺,在每晚点名时,总是第一个点名“黄继光”,全连官兵齐声应答,他们用最有力的声音表达对英雄的崇敬。
走出连队宿舍,我们遥望着空降兵的训练场,这是一个过去很少让外人进入的场地,在各种器械林立的训练场上,连队百十号人正操练得热火朝天呢。连长告诉我们,黄继光战胜死亡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就是他们连队的战魂。
我的思绪仿佛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耳边又响起了嘹亮威武的红色经典——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我们的先辈去朝鲜打仗,英勇战斗是民族的脊梁,鸭绿江水在静静地流淌,嘹亮地军歌在耳边回荡。这个时代呼唤黄继光精神!需要有黄继光的这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这种战斗精神,是我们从容面对一切强敌、敢打必胜的底气。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黄继光的故事读后感08-20
黄继光的英雄事迹12-21
《黄继光》读书笔记11-10
《黄继光》读后感04-22
《黄继光》读后感09-06
《黄继光》读后感09-01
黄继光读后感04-15
黄继光读后感04-28
读《黄继光》有感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