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4-04-17 16:41:11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感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感春原文及翻译赏析1

  【唐】李贺

  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

  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

  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

  【注释】

  萧条:冷落;凋零。《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

  北郭骚:春秋齐国的一个人,关心国事,讲义气,乐于助人,以贤良忠孝闻名乡里。但贫如洗,每天结罘网捉鸟兽,割蒲苇织草鞋,换些柴米来奉养。还曾向晏子借过粮食。(《吕氏春秋季冬纪士节》)

  莱子眼:古钱币名,即耒子。

  柳断舞儿腰:舞儿腰,形容柳枝柔软。

  上幕:即张幕。迎神燕:古人每于春时张幕于郊外,祈燕求子,故云迎神燕。

  飞丝:飘荡在空中的丝。百劳:鸟名,即伯劳,又名鵙或鴂。额部和头部的两旁黑色,颈部蓝灰色,背部棕红色,有黑色波状横纹。吃昆虫和。善鸣。

  胡琴:古乐器名。泛称来自北方和西北各族的拨弦乐器,有时指琵琶,有时指忽雷等。约宋元开始,亦为拉弦乐器之称。

  檀(tn)槽:檀木制成的琵琶、琴等弦乐器上架弦的槽格。亦指琵琶等乐器。

  【译文】

  天气变暖,但家境仍冷落萧条,白花齐开,更使我这北郭骚悲伤无聊。一文不名,只有像来子钱一样的穿眼榆荚,不见舞妓,倒有比舞妓细腰更柔软的柳条。

  张开帘幕,迎接神燕,弋射飞丝,送走伯劳。

  弹起胡琴,借以抒发今日的愁恨,频繁急切的乐声扑向那紫檀琴槽。

  【赏析】

  李贺是唐宗室后裔,不过到了李晋肃一代,家族早已败落,家境颇为贫寒。诗人幻想通过科举之途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远大抱负,彻底摆脱现实的贫穷落魄,却因种种原因,应举受阻,仕途受挫。《感春》是诗人在春日感于自己的贫困落魄、不为世用,抒发愁闷之作。

  李贺诗歌总的特色是奇崛愤激、凄凉幽冷,牛鬼蛇神纷至沓来,其诗歌内容多是他的幻想世界的外化物。这首《感春》却颇为难得,从中可以窥见李贺的生活景况。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点明时序正是。春天本应是万物恢复生机之时,世人在寒冬季节早在盼望春暖花开的春天。但在李贺眼中,春天却是一片愁红惨绿的物。萧条之上着一自字,更显出无可奈何的凄凉。为什么诗人对春而伤春?诗中继续道:人处穷困潦倒之中实在难生赏春的雅兴,对花无端生悲。北郭骚是出现在《吕氏春秋》中的一位穷困之人,李贺将他比喻自己家境的.萧条。

  颔联承接首联之意,继续状写穷困之景况,也见出心中的悲凉:榆叶薄如莱子钱,舞儿腰若袅袅柳。这里需作一些解释:榆之叶,其状如钱,中间有孔,人又称榆叶为榆钱。而莱子钱则是南朝宋废帝景和元年所铸的一种钱币,极薄,故价值也低。榆穿莱子眼意指家中贫寒,钱财无多。舞儿是诗人自比,穷困落魄已使自己骨瘦如柴。舞儿腰细原也是一种美,但到了李贺笔下,却令人起几多感慨。写家境萧条却不正面说出,寓意榆钱、细腰,其意味又比正面说出更为深长。

  第三联中,诗人暂时置下贫困的愁苦,用两句话写春景。春日融融,落花游丝在静静的光下无声无息地飘荡,时而几声伯劳鸟的哀鸣,把人的思绪带回到伯劳因被后母所害而化鸟的悲惨中。这两句写得蕴含无穷。现在无从考证短命的诗人是否曾经娶妻成家,但单看这两句,一丝渴望获得平和的、能与子女共享天伦的情思是以一种十分凄苦的笔墨写出来的。笔下经常出现秋鬼、败坟、冷血字眼的诗人心中原来也有着这样一颗温热、渴望的心。

  尾联写的是拿起胡琴来排遣胸中的遗恨,将满腔的心事向琴槽诉说。自古才人多落魄。偏偏柔弱多病的李贺注定了没有发迹的,绝望的诗人只能遨游神仙鬼怪世界,可以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与神鬼之精神相接,以此来取得心理的平衡。诗人身处贫困潦倒、忧郁悲愤的处境,其内心的痛苦纠缠着他的灵魂。所以,在诗人听来,弹奏的胡琴声中也像是寄寓着诗人的怨恨,而自己满怀愁闷,却又惟有弹琴来排遣。胡琴声骤然而急,声声滑落琴槽,这又正似啼血的杜鹃、哀鸣的伯劳。

  运用大量的意象,是李贺诗歌中的一大特色。无论是自然类意象,还是社会类意象,其诗歌中核心意象群的审美特征就是凄怨。而形成这一审美意象的原因则是在于诗人凄怨的心态和。杜牧评其诗为怨恨悲愁。这首诗中采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榆柳等景物的,烘托诗人的凄苦,以榆钱、柳断补足萧条之意。神燕、伯劳寄托了诗人盼祥瑞、避凶灾的美好愿望。胡琴成为了诗人排遣苦闷的工具,而琴槽则成为了诗人诉说心事的对象。诗人对这一连串的意象,进行了极力的渲染烘托,展示了一种饱悲之美,借以强化了诗人的悲惨不幸。

  【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感春原文及翻译赏析2

  《感春五首》

  作者为唐朝诗人韩愈。

  其古诗全文如下:

  辛夷高花最先开,青天露坐始此回。

  已呼孺人戛鸣瑟,更遣稚子传清杯。

  选壮军兴不为用,坐狂朝论无由陪。

  如今到死得闲处,还有诗赋歌康哉。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宫门一锁不复启,虽有九陌无尘埃。

  策马上桥朝日出,楼阙赤白正崔嵬。

  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

  春田可耕时已催,王师北讨何当回。

  放车载草农事济,战马苦饥谁念哉。

  蔡州纳节旧将死,起居谏议联翩来。

  朝廷未省有遗策,肯不垂意瓶与罍。

  前随杜尹拜表回,笑言溢口何欢咍。

  孔丞别我适临汝,风骨峭峻遗尘埃。

  音容不接只隔夜,凶讣讵可相寻来。

  天公高居鬼神恶,欲保性命诚难哉。

  辛夷花房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

  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和烟埃。

  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

  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

  【注释】

  ①感春五首:顾名思义,感受春天的诗,共五首。韩愈所写。

  ②辛夷:辛夷又名望春花,属木兰科植物。色泽鲜艳,花蕾紧凑,鳞毛整齐,芳香浓郁。

  ③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

  ④纳节:官职 唐、宋节度使改任仆射、尚书、侍郎之称。

  ⑤临汝:地名,临汝县,现河南省汝州市。

  ⑥摧颓:衰败,毁废,转动倾侧的样子。

  【鉴赏】

  这是一组描写春天的诗,有景有情,有悠然美丽的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身入其境,怡然自得。五首诗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豪然不失大家之风。诗中若因若无透露出诗人的个人情怀,诗中以乐景,写哀情,道出了诗人的深深怀念与不舍,从”谁肯留恋少环回“可见一斑了。

  纵观全文,不难看出,诗中除了怀念与不舍之外,有着一些失意,五首诗中表现出了作者仕途失意,自笑春风,在春景中外却自我。诗中文笔精炼,曲尽其妙,尽现一代名家之风。

感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

  感春五首

  唐代:韩愈

  辛夷高花最先开,青天露坐始此回。

  已呼孺人戛鸣瑟,更遣稚子传清杯。

  选壮军兴不为用,坐狂朝论无由陪。

  如今到死得闲处,还有诗赋歌康哉。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宫门一锁不复启,虽有九陌无尘埃。

  策马上桥朝日出,楼阙赤白正崔嵬。

  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

  春田可耕时已催,王师北讨何当回。

  放车载草农事济,战马苦饥谁念哉。

  蔡州纳节旧将死,起居谏议联翩来。

  朝廷未省有遗策,肯不垂意瓶与罍。

  前随杜尹拜表回,笑言溢口何欢咍。

  孔丞别我适临汝,风骨峭峻遗尘埃。

  音容不接只隔夜,凶讣讵可相寻来。

  天公高居鬼神恶,欲保性命诚难哉。

  辛夷花房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

  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和烟埃。

  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

  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

  注释

  ①感春五首:顾名思义,感受春天的诗,共五首。韩愈所写。

  ②辛夷:辛夷又名望春花,属木兰科植物。色泽鲜艳,花蕾紧凑,鳞毛整齐,芳香浓郁。

  ③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

  ④纳节:官职 唐、宋节度使改任仆射、尚书、侍郎之称。

  ⑤临汝:地名,临汝县,现河南省汝州市。

  ⑥摧颓:衰败,毁废,转动倾侧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组描写春天的诗,有景有情,有悠然美丽的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身入其境,怡然自得。五首诗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豪然不失大家之风。诗中若因若无透露出诗人的个人情怀,诗中以乐景,写哀情,道出了诗人的深深怀念与不舍,从”谁肯留恋少环回“可见一般了。

  纵观全文,不难看出,诗中除了怀念与不舍之外,有着一些失意,五首诗中表现出了作者仕途失意,自笑春风,在春景中外却自我。

  诗中文笔精炼,曲尽其妙,尽现一代名家之风。

  创作背景

  在中年(36-49岁)作者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

  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感春原文及翻译赏析4

  原文:

  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

  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

  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

  译文

  天气变暖,但家境仍冷落萧条,白花齐开,更使我这北郭骚悲伤无聊。

  一文不名,只有像来子钱一样的穿眼榆荚,不见舞妓,倒有比舞妓细腰更柔软的柳条。

  张开帘幕,迎接神燕,弋射飞丝,送走伯劳。

  弹起胡琴,借以抒发今日的愁恨,频繁急切的乐声扑向那紫檀琴槽。

  注释

  萧条:寂寞冷落;凋零。《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

  北郭骚:春秋齐国的一个读书人,关心国事,讲义气,乐于助人,以贤良忠孝闻名乡里。但家贫如洗,每天结罘网捉鸟兽,割蒲苇织草鞋,换些柴米来奉养母亲。还曾向晏子借过粮食。(《吕氏春秋·季冬纪·士节》)

  莱子眼:古钱币名,即耒子。

  柳断舞儿腰:舞儿腰,形容柳枝柔软。

  上幕:即“张幕”。迎神燕:古人每于春时张幕于郊外,祈燕求子,故云“迎神燕”。

  飞丝: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百劳:鸟名,即伯劳,又名鵙或鴂。额部和头部的两旁黑色,颈部蓝灰色,背部棕红色,有黑色波状横纹。吃昆虫和小鸟。善鸣。

  胡琴:古乐器名。古代泛称来自北方和西北各族的拨弦乐器,有时指琵琶,有时指忽雷等。约宋元开始,亦为拉弦乐器之称。

  檀(tán)槽:檀木制成的琵琶、琴等弦乐器上架弦的槽格。亦指琵琶等乐器。

  赏析:

  李贺诗歌总的特色是奇崛愤激、凄凉幽冷,牛鬼蛇神纷至沓来,其诗歌内容多是他的幻想世界的外化物。这首《感春》却颇为难得,从中可以窥见李贺的生活景况。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点明时序正是春天。春天本应是万物恢复生机之时,世人在寒冬季节早在盼望春暖花开的春天。但在李贺眼中,春天却是一片愁红惨绿的伤心物。“萧条”之上着一“自”字,更显出无可奈何的凄凉。为什么诗人对春而伤春?诗中继续道:人处穷困潦倒之中实在难生赏春的雅兴,对花无端生悲。“北郭骚”是出现在《吕氏春秋》中的一位穷困之人,李贺将他比喻自己家境的萧条。

  颔联承接首联之意,继续状写穷困之景况,也见出心中的悲凉:榆叶薄如莱子钱,舞儿腰若袅袅柳。这里需作一些解释:榆树之叶,其状如钱,中间有孔,人又称榆叶为榆钱。而莱子钱则是南朝宋废帝景和元年所铸的一种钱币,极薄,故价值也低。“榆穿莱子眼”意指家中贫寒,钱财无多。“舞儿”是诗人自比,穷困落魄已使自己骨瘦如柴。舞儿腰细原也是一种美,但到了李贺笔下,却令人起几多感慨。写家境萧条却不正面说出,寓意榆钱、细腰,其痛苦意味又比正面说出更为深长。

  第三联中,诗人暂时置下贫困的愁苦,用两句话写春景。春日融融,落花游丝在静静的太阳光下无声无息地飘荡,时而几声伯劳鸟的哀鸣,把人的思绪带回到伯劳因被后母所害而化鸟的悲惨故事中。这两句写得蕴含无穷。现在无从考证短命的诗人是否曾经娶妻成家,但单看这两句,一丝渴望获得平和温暖的家庭、能与子女共享天伦的情思是以一种十分凄苦的笔墨写出来的。笔下经常出现“秋鬼”、“败坟”、“冷血”字眼的诗人心中原来也有着这样一颗温热、渴望的心。

  尾联写的.是拿起胡琴来排遣胸中的遗恨,将满腔的心事向琴槽诉说。自古才人多落魄。偏偏柔弱多病的李贺注定了没有发迹的希望,绝望的诗人只能遨游神仙鬼怪世界,可以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与神鬼之精神相接,以此来取得心理的平衡。诗人身处贫困潦倒、忧郁悲愤的处境,其内心的痛苦纠缠着他的灵魂。所以,在诗人听来,弹奏的胡琴声中也像是寄寓着诗人的怨恨,而自己满怀愁闷,却又惟有弹琴来排遣。胡琴声骤然而急,声声滑落琴槽,这又正似啼血的杜鹃、哀鸣的伯劳。

  运用大量的意象,是李贺诗歌中的一大特色。无论是自然类意象,还是社会类意象,其诗歌中核心意象群的审美特征就是“凄怨”。而形成这一审美意象的原因则是在于诗人凄怨的心态和情感。杜牧评其诗为“怨恨悲愁”。这首诗中采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榆柳等景物的美好,烘托诗人的凄苦,以榆钱、柳断补足“萧条”之意。“神燕”、“伯劳”寄托了诗人盼祥瑞、避凶灾的美好愿望。“胡琴”成为了诗人排遣苦闷的工具,而“琴槽”则成为了诗人诉说心事的对象。诗人对这一连串的意象,进行了极力的渲染烘托,展示了一种饱“悲”之美,借以强化了诗人的悲惨不幸。

感春原文及翻译赏析5

  感春五首·其五

  作者:唐·韩愈

  辛夷花房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

  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和烟埃。

  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

  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

  《感春五首·其五》注释

  ①烛:映照。

  ②耿耿:鲜明。和:混杂。

  ③少:稍。环回:徘徊,来回走动。

  《感春五首·其五》赏析

  在中年(36-49岁)作者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

  这是一组描写春天的诗,有景有情,有悠然美丽的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身入其境,怡然自得。五首诗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豪然不失大家之风。诗中若因若无透露出诗人的个人情怀,诗中以乐景,写哀情,道出了诗人的`深深怀念与不舍,从”谁肯留恋少环回“可见一般了。

  纵观全文,不难看出,诗中除了怀念与不舍之外,有着一些失意,五首诗中表现出了作者仕途失意,自笑春风,在春景中外却自我。

  诗中文笔精炼,曲尽其妙,尽现一代名家之风。

  《感春五首·其五》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感春五首·其五》繁体对照

  卷339_31感春五首(分司東都作)·其伍韓愈

  辛夷花房忽全開,將衰正盛須頻來。

  清晨輝輝燭霞日,薄暮耿耿和煙埃。

  朝明夕暗已足嘆,況乃滿地成摧頹。

  迎繁送謝別有意,誰肯留戀少環回。

感春原文及翻译赏析6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宋代〕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翻译

  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耳闻目睹,心头不是滋味!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注释题曰《春感》,亦咏元宵。铁马:指战马。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231页)。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赏析

  这是作者在上元节前的一个晚上写的己伤宵乱,怀念故国的词作。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故马蒙毡,代花洒”,春入愁城。”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故马”,指元军的故骑:“代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头一句“故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故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宵代特征。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在元军的故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代花不夜天的光也洒”了。这一句将客观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代灯似有人的形象和己情。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代花洒””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愁城”一词,源出“攻许愁城终不破。”一句,出自庾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宵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故马蒙毡,代花洒””,充满人间哀愁的愁城!“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己受。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己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宵填膺的义愤。

  下片抒发了作者的思国之情。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更何况独又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那堪禁受啊。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情深挚无比凄凉。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己情则变得更加沉郁。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因为这首词作于归隐“山中”的宵期,那宵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争。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说上片的结句干脆利落,声如鼓板,这下片的结句却如弦索之声,幽怨宛曲,余音袅袅不绝。这样结尾,与诗人不尽的国恨家痛和遗民隐居的悠悠岁月十分相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得到延展。

  刘辰翁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感春原文及翻译赏析7

  柳梢青·春感

  朝代:宋代

  作者:刘辰翁

  原文: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译文:

  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耳闻目睹,心头不是滋味!

  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注释:

  ①题曰《春感》,亦咏元宵。

  ②铁马:指战马。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③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④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231页)。

  ⑤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⑥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⑦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⑧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赏析:

  这是作者在上元节前的一个晚上写的感伤时乱,怀念故国的词作。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明月镜诗词内容“>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时代特征。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光也洒泪了。这一句将客观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愁城”一词,源出“攻许愁城终不破。”一句,出自庾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时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充满人间哀愁的.愁城!“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感受。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虞美人(二日小雨达旦,西园独卧,寒甚不能寐,时窗前梨花将谢)诗词内容”>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的义愤。

  下片抒发了作者的思国之情。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更何况独又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那堪禁受啊。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情深挚无比凄凉。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因为这首词作于归隐“山中”的时期,那时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争。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说上片的结句干脆利落,声如鼓板,这下片的结句却如弦索之声,幽怨宛曲,余音袅袅不绝。这样结尾,与诗人不尽的国恨家痛和遗民隐居的悠悠岁月十分相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得到延展。

【感春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春夜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春残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春暮原文,翻译,赏析12-17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1-25

春夜原文翻译及赏析05-30

《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12-28

《春夜》原文及翻译赏析01-30

《春怨》原文及翻译赏析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