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09-24 11:26:03 毅霖 赏析 我要投稿

《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及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及赏析 1

  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作品赏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此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及赏析 2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唐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千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注释】:

  ①纤云:微云。

  ②月舒波:月光舒泻。

  ③九疑:山名,疑又作嶷。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相传舜葬于此。

  ④猩鼯:猩猩和大飞鼠。

  ⑤海气:指潮湿之气。湿蛰:蛰伏于潮湿阴暗之处的蛇虫之类。薰腥臊:散发出腥臊难闻之气。

  ⑥嗣皇:继承皇位的新皇帝,此指唐宪宗。登:起用。夔皋:夔和皋陶,均为舜帝时代的贤臣。此比喻新皇帝选贤任能。

  ⑦赦书:宪宗于永贞元年(805)八月初一日即位,初五即颁布赦书,十五日以前即已传到郴州。"日行万里",夸其传达之速。

  ⑧迁者:被贬官者。流者:被流放者。

  ⑨移荆蛮:调往江陵任职。

  ⑩判司:评判一司事务之官,是对诸曹参军的统称。当时张署调任江陵府功曹参军,韩愈任法曹参军,皆属此类卑职小官。

  【译文】:

  万里无云,银河隐没,夜风阵阵吹拂,明月流泻清波。沙平浪静,万籁寂寂,举杯相劝,听您月下放歌。您的歌声悲恻酸辛,催人泪下,不忍倾听。洞庭湖水连天,九疑山高峻;蛟龙经常出没,猿鼯吐露哀音。流放到任所,九死一生;孤独地幽居,默默藏身。下床怕有蛇,饮食防中毒;蛰虫湿漉漉,腥臊气薰人。昨日州衙前,鼓声响震天;新君继承皇位,朝廷提拔忠贤。赦令来自京都,日行千里;死刑重罪囚犯,一律从宽。贬职的召回,流放的赦还;荡垢除污,清理朝班。虽蒙州官提名,却遭观察使压制,命运坎坷,只能改调到江陵。佐吏的职位卑微,根本不值一提,奔走劳累,还少不了要挨上官的鞭笞。当初一起受贬的,而今都召回京师,惟独我们俩,道路艰险难以追随。暂停您的悲歌吧,让我用不同的腔调接着吟唱:一年的`月色,要数中秋最多。万事全由天定,何必怨恨其他。今宵有酒不饮,怎对得起天上明月!

  【赏析】:

  韩愈与张署同遭贬谪,命运相同,适逢中秋良夜,身处客馆,举头望月之际,心中感触万分,不能不遣怀于笔端了。此诗笔调近似散文,语言古朴,直陈其事。明写张功曹谪迁赦回经历艰难,实则自述同病相怜的困苦。这种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愁绪的写法,更能收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全诗抑扬开阖,波澜曲折,音节多变,韵脚灵活。既雄浑恣肆,又婉转流畅,极富声情。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用“人生由命”的宿命观慰藉友人,并自我解嘲。

  《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及赏析 3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翻译:

  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诗里面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赏析: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于这里。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著名的《竹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关于桃源他还写有五言诗《游桃源一百韵》七言诗《桃源行》等。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从《游桃源一百韵》中“彩云迎蹑履,遂登最高顶”等诗句看,和这首诗“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是同一回事。

  《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及赏析 4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原文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槌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⒇。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注释

  ⑴纤云:微云。河:银河。

  ⑵月舒波:月光四射。

  ⑶属(音主):劝酒。

  ⑷洞庭:洞庭湖。九疑: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

  ⑸猩:猩猩。鼯(音梧):鼠类的一种。

  ⑹如藏逃:有如躲藏的逃犯。

  ⑺药:指蛊毒。南方人喜将多种毒虫放在一起饲养,使之互相吞噬,最后剩下的毒虫叫做蛊,制成药后可杀人。

  ⑻海气:卑湿的空气。蛰:潜伏。

  ⑼嗣皇:接着做皇帝的人,指宪忠。登:进用。夔、皋:舜时的两位贤臣。

  ⑽赦书:皇帝发布的大赦令。

  ⑾大辟:死刑。除死:免去死刑。

  ⑿迁者:贬谪的官吏。流者:流放在外的人

  ⒀瑕:玉石的杂质。班:臣子上朝时排的行列。

  ⒁州家:刺史。申名:上报名字。使家:观察使。抑:压制。

  ⒂坎轲:这里指命运不好。荆蜜:今湖北江陵。

  ⒃判司:唐时对州郡诸曹参军的总称。

  ⒄捶楚尘埃间:爬在地下受鞭打之刑。

  ⒅上道:上路回京。

  ⒆“天陆”句:喻自己不能跟着他们一块升迁。

  ⒇殊科:不同类。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的诗意/《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的意思

  薄薄云丝四面散去,天上不见银河,

  空中清风飘飘,月光如荡漾的水波。

  沙岸平展湖水宁静,声影都已消歇,

  斟一杯美酒,我劝你应该对月高歌。

  你的歌声过分辛酸,歌辞也真悲苦,

  我实在不能听下去,早就泪落如雨。

  洞庭湖波涛连天,九疑山高峻无比,

  蛟龙在水中出没,猩鼯在山间啼号。

  九死一生,我才到达被贬谪的去处,

  蛰居荒僻,默默受苦有如罪犯藏逃。

  下床常常怕蛇咬,吃饭时时怕中毒,

  近海地湿蛰伏蛇虫,到处熏散腥臊。

  郴州府门前的大鼓,昨日捶个不停,

  新皇继位,定要举用贤能夔和皋陶。

  大赦的文书,一日万里地传送四方,

  罪犯递减一等,死罪免死改为流放。

  贬谪的改为追回,流放的也被召还,

  涤荡污秽瑕垢,改革弊端清理朝班。

  刺史为我申报了,却被观察使扣压,

  命运坎坷,只得移向那偏僻的荆蛮。

  做个判司卑职的小官,真不堪说起,

  一有过错未免要挨打,而跪伏在地。

  当时一起贬谪的人,大都已经启程,

  进身朝廷之路实在艰险,难以攀登。

  请你暂且停一停,听我也来唱一唱,

  我的歌比起你的歌,情调很不一样。

  一年中的月色,只有今夜最美最多,

  人生全由天命注定,不在其他原因,

  有酒不饮,如何对得起这明月光景。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赏析

  唐贞元十九年(803)韩愈与张署皆任监察御史。曾因天旱向德宗进言,极论宫市之弊,韩被贬为阳山(广东阳山)县令,张被贬为临武(湖南临武)县令。贞元廿一年(805)正月,顺宗即位,二月甲子大赦。八月宪宗又即位,又大赦天下。两次大赦由于湖南观察使扬恁的从中作梗,他们均未能调回京都,只改官江陵。

  先因直谏遭贬,后又受抑于扬恁,适逢中秋良夜,身处羁旅客馆,举头望月之际,心中感触万分,不能不遣怀笔端了。

  这篇七古,公元805年(永贞元年)中秋写于郴州,题中的张功曹名署。这首诗以近散文化的笔法,古朴的语言,直陈其事,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诉,洒脱疏放,别具一格。

  诗里写了张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题为“赠张功曹”,却没有以“我歌”作为描写的重点,而是反客为主,把“君歌”作为主要内容,借张署之口,浇诗人胸中之块垒。

  诗的前四句描写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对饮的环境,如文的小序:碧空无云,清风明月,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境界中,两个遭遇相同的朋友不禁举杯痛饮,慷慨悲歌。韩愈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曾表示过“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他不仅有忧时报国之心,而且有改革政治的`才干。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天旱民饥,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直言劝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赋,触怒权贵,两人同时被贬往南方,韩愈任阳山(今属广东)令,张署任临武(今属湖南)令。直至唐宪宗大赦天下时,他们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职。韩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张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得到改官的消息,韩愈心情很复杂,于是借中秋之夜,对饮赋诗抒怀,并赠给同病相怜的张署。

  诗的开头在描写月夜环境之后,用“一杯相属君当歌”一转,引出了张署的悲歌,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先写自己对张署“歌”的感受:说它声音酸楚,言辞悲苦,因而“不能听终泪如雨”,和盘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动极深。

  张署的歌,首先叙述了被贬南迁时经受的苦难,山高水阔,路途漫长,蛟龙出没,野兽悲号,地域荒僻,风波险恶。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达贬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写南方偏远之地多毒蛇,“下床”都可畏,出门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种蛊药之毒,随时可以制人死命,饮食要非常小心,还有那湿蛰腥臊的“海气”,也令人受不了。这一大段对自然环境的夸张描写,也是诗人当时政治境遇的真实写照。

  上面对贬谪生活的描述,情调是感伤而低沉的,下面一转,而以欢欣鼓舞的激情,歌颂大赦令的颁行,文势波澜起伏。唐宪宗即位,大赦天下。诗中写那宣布赦书时的隆隆鼓声,那传送赦书时日行万里的情景,场面的热烈。节奏的欢快,都体现出诗人心情的欢愉。特别是大赦令宣布:“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当然使韩、张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写到这里,诗情又一转折,尽管大赦令写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使家”的阻挠,他们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职。“坎轲只得移荆蛮”,“只得”二字,把那种既心有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地是“荆蛮”之地,职又是“判司”一类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长官“捶楚”的地步。面对这种境况,他们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天路幽险”,政治形势还是相当险恶的。

  以上诗人通过张署之歌,倾吐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心中的郁职,写得形象具体,笔墨酣畅。诗人既已借别人的酒杯浇了自己的块垒,不用再浪费笔墨直接出面抒发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接一转,写出了自己的议论。仅写了三句:一是写此夜月色最好,照应题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写命运在天;三是写面对如此良夜应当开怀痛饮。表面看来这三句诗很平淡,实际上却是诗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笔。韩愈从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祸福无常,自己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生由命非由他”,寄寓深沉的感慨,表面上归之于命,实际有许多难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镜,悬在碧空蓝天,不开怀痛饮,就是辜负这美好的月色。再说,借酒浇愁,还可以暂时忘却心头的烦恼。于是情绪由悲伤转向旷达。然而这不过是故作旷达而已。寥寥数语,似淡实浓,言近旨远,在欲说还休的背后,别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深意。从感情上说,由贬谪的悲伤到大赦的喜悦,又由喜悦坠入迁移“荆蛮”的怨愤,最后在无可奈何中故做旷达。抑扬开阖,转折变化,章法波澜曲折,有一唱三叹之妙。全诗换韵很多,韵脚灵活,音节起伏变化,很好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使诗歌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从结构上说,首与尾用洒和明月先后照应,轻灵简炼,使结构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苍凉。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的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及赏析 5

  原文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注释

  寻常:平常。三五:一十五,指农历每月十五日,通常称为“望日”,此日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正从东面升起,呈现出日月东西相望的情景。

  婵娟:本意指女子容貌姿态的美好,此处借指月光柔曼秀美。有时即以“婵娟”代指月亮,苏轼《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

  中秋:本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此处扩展其意指八月十八日。

  皓魄:皎洁的月亮。魄通霸,是月始生或将灭时的微光,此处代指月亮或月光。

  赏析

  玩月指在月下赏玩,即赏月。栖白这首赏月诗写得很是凝炼,文字通俗平易,韵调优曼柔和,把八月十五之夜的.月景细腻而生动地描绘出来,犹如一幅神采飘逸的写意画。同时,诗中也抒发了作者对日月常存,人生易逝这种自然规律的深沉感叹。

  栖白

  栖白,僧唐代人,生卒年不详,越中(今浙江)人。常与李频、许棠、姚合、李洞、贾岛、无可等诗人往来赠答。唐宣宗大中年间住京城荐福寺,为内供奉,赐紫袈裟。工诗,尚苦吟。时人张乔谓其“篇章名不朽”。《全唐诗》共录其诗16首。

  《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及赏析 6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原文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的诗意/《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的意思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赏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的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八月十五夜月原文赏析10-09

八月十五夜玩月原文及赏析10-11

八月十五夜玩月原文及赏析11-12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原文及赏析11-12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原文及赏析09-19

《八月十五夜玩月》原文以及赏析10-16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原文及赏析10-11

八月十五夜玩月原文及赏析(4篇)12-06

八月十五夜玩月原文及赏析4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