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02-11 13:52:43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实用]《偶题》原文及赏析5篇

《偶题》原文及赏析1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译文

  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

  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

  注释

  榕:常绿乔木,有气根,树茎粗大,枝叶繁盛。产于广东、广西等省。

  宦(huàn)情:做官的情怀。

  羁思(sì):客居他乡的思绪。

  凄凄:形容悲伤难过。

  春半:春季二月。

  迷:凄迷。

  山城:这里指柳州。

  尽:凋零。

  榕叶满庭莺乱啼:借景讽刺当时把持朝政的守旧派人物。

  赏析

  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

  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创作背景

  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从北方贬谪到荒僻的柳州,由于柳宗元对异地的气候特别敏感,而反常的气候又特别容易触动逐客的愁绪,故而诗人创作这首诗歌,来表达当时遭到贬谪的愤怒不满。

《偶题》原文及赏析2

  原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

  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

  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

  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

  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郁郁星辰剑,苍苍云雨池。

  两都开幕府,万宇插军麾。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

  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

  故山迷白阁,秋水隐黄陂。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鉴赏

  诗篇表达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所以王嗣奭《杜臆》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上句“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关系重大,如同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句“寸心知”是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这两句诗虽是以议论入诗,但对仗工整,语言高度概括,而且切中肯綮,含蕴丰富,很有哲理性。

《偶题》原文及赏析3

  原文: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注释: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chī)心儿女挽留春。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芳(fēi)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香花芳草。何须:何必,何用。可人:称人心意。

  译文: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

  芳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赏析:

  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偶题》原文及赏析4

  原文:

  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译文: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

  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

  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

  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注释: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②不道:犹不知。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处:何处。

  ③擘开:冲开。

  ④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⑤萦回:徘徊荡漾。

  ⑥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赏析:

  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这《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

  这首小诗由叙而生感,因事而生议,体现了因小见大之意。首两句叙事:作者随着流水寻找溪水的源头,可是走到源头却又感到一片惘然。为什么呢?因为找不到源头之水又是从何而来。由此而引出第三句的感触:世界万物之源是很难找到的。这是唯心主义学派必然走入的死胡同。不过这里所指的万物之源是指程朱理学的宇宙观和伦理观,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由太极而生,所谓“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那么,太极又是什么生的呢?是“无极”。“无极”又怎么样来的呢?这就陷入了不可知论,正如西方哲学家对人类的起源找不到答案时,便用“上帝创造了人类”来解释一样。正因为作者认为真正源头是永远找不到的,所以只能以“倚筇随处弄潺谖”自我安慰来结束了。

《偶题》原文及赏析5

  唐代 杜牧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译文

  秋天的声音都会扰乱客子离人的心绪,云梦泽上芦苇苍苍,凄冷的秋雨下得很浓密。

  雨滴自己滴到台阶前的.大梧桐叶,关您什么事呢而作哀伤的吟唱?

  注释

  梦泽:即云梦泽。蒹(jiān)葭(jiā):指芦荻,芦苇。

  干:触犯,冒犯;关连,涉及。

  简析

  这首诗也是描写秋天的齐安(黄州)景物,寄托了诗人背井离乡的怅恨心情。全诗写秋日雨景,通过秋声楚雨,阶前梧叶,构成秋雨图画。诗中字字皆秋色,句句皆秋色,吟之身寒,且融入“哀吟”等主观情绪,愁恨袅淡,一咏三叹。

  创作背景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两首诗作于齐安(今湖北黄州),应是即景抒情之作。其创作时间当在秋天,具体年份不详。

【《偶题》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三月晦日偶题原文赏析及翻译05-15

《偶成》原文及翻译赏析11-18

春日偶成原文及赏析09-11

回乡偶书原文及赏析02-25

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赏析12-18

三月晦日偶题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5-09

《题红叶》原文及赏析10-09

春日偶成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2-11

《题金陵渡》原文及赏析09-08

《立春偶成》张栻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