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02-04 09:26:48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行路难》原文及赏析优选[12篇]

《行路难》原文及赏析1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注释

  ⑴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⑵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⑶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⑷太行:太行山。

  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⑹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安:哪里。

  ⑺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当。

  ⑻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 成都 : 巴蜀书社 ,1988 :71-75 .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思想感情(中心):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行路难》原文及赏析2

  原文:

  行路难

  唐代:卢照邻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

  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

  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舆恒阗咽。

  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

  倡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

  黄莺一向花娇春,青鸟双双将子戏。

  千尺长条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亏。

  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

  巢倾枝折凤归去,条枯叶落任风吹。

  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

  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

  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

  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尽哀怜。

  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拟荣华一万年。

  不见朱唇将白貌,惟闻素棘与黄泉。

  金貂有时须换酒,玉麈但摇莫计钱。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

  苍龙阙下君不来,白鹤山前我应去。

  云间海上邈难期,赤心会合在何时。

  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译文: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

  您难道没有看见长安北城渭水桥边,枯死的树木枝丫横卧在田间地头吗?

  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

  之前这棵树可是烟云雾绕,红紫一时,风光无限。

  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舆恒阗咽。

  春光春景花开如雪,香车宝马塞满道路。

  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

  哪个游人不竞相攀折?

  倡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

  妖冶的倡女宝袜蛟龙帔,富有而轻薄的公子银鞍千万骑。

  黄莺一向花娇春,青鸟双双将子戏。

  黄莺鸟对花戏春娇鸣,青鸟三三两两与孩子在游戏。

  千尺长条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亏。

  千百个枝条互相掩映,高贵的丹桂青榆也依附庇荫。

  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

  在珊瑚一样的叶子上有凤凰来巢,鸳鸯双栖。

  巢倾枝折凤归去,条枯叶落任风吹。

  但是等到巢翻树枝折,凤凰归去,就只剩下狂风吹落叶枯枝,萧条不已。

  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

  一朝零落没人关心,万古摧残您哪里知道?

  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

  人生是高贵还是卑贱,不是始终一成不变的,只在瞬息之间。

  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

  就像是没有人能阻止太阳落下,没有人能阻止水向东流去。

  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尽哀怜。

  秦川汉陵在改朝换代时也无可奈何,令人哀怜。

  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拟荣华一万年。

  那些看似富贵荣华的王公贵族,都想荣华富贵千万年。

  不见朱唇将白貌,惟闻素棘与黄泉。

  到如今不是也不见朱唇白貌,只剩下长满荆棘的坟头。

  金貂有时须换酒,玉麈但摇莫计钱。

  所以好酒尽管喝,美味的食物尽管吃,不要管他们花多少钱。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

  告诉大家一句话,纵然平日有生死交情也是一场空。

  苍龙阙下君不来,白鹤山前我应去。

  只要大限到来,你未抵“苍龙阙下”,我则已羽化白鹤山前。

  云间海上邈难期,赤心会合在何时。

  至于云间海上的仙山,长生不死的仙丹,更是飘缈难觅。

  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只希望天下太平健康长寿,一直做隐士平民也不错。

  注释: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chá)卧古田。

  槎:树木的枝丫。

  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

  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舆(yú)恒阗(tián)咽(yàn)。

  阗咽:堵塞;拥挤。

  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

  若个:哪个。人:一作“童”。

  倡家宝袜蛟龙帔(pèi),公子银鞍(ān)千万骑。

  宝袜:即腰彩。古代女子束于腰间的彩带。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

  黄莺一向花娇春,青鸟双双将子戏。

  千尺长条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亏。

  月:一作“丹”。星:一作“青”。蔽亏:谓因遮蔽而半隐半现。

  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chú)鹓(yuān)儿。

  巢倾枝折凤归去,条枯叶落任风吹。

  “巢倾”句:一作“巢倾折,凤归去”。任:一作“狂”。

  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jù)知。

  讵:难道;岂。

  人生贵贱无终始,倏(shū)忽须臾(yú)难久恃(shì)。

  倏忽:迅疾貌。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

  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

  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尽哀怜。

  自昔公卿二千石(dàn),咸拟荣华一万年。

  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不见朱唇将白貌,惟闻素棘与黄泉。

  白:一作“玉”。素:一作“青”。

  金貂有时须换酒,玉麈(zhǔ)但摇莫计钱。

  换美酒:一作“便换酒”。玉麈:玉柄麈尾。东晋士大夫清谈时常执之。但:一作“恒”。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

  神仙署:即控鹤府,也称奉宸府。唐宿卫近侍官署名,武后时置。

  苍龙阙(què)下君不来,白鹤山前我应去。

  苍龙:东方之神,二十八宿东七星总称。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

  云间海上邈(miǎo)难期,赤心会合在何时。

  难期:难及,难于企及。

  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尧年:此处代指长寿。巢由:巢父和许由的并称。相传皆为尧时隐士,尧让位于二人,皆不受。因用以指隐居不仕者。

  赏析:

  从汉“柏梁体”开始,叹收六朝声律对仗,七言诗逐渐赶上五言诗;并从初唐开始分流,为新兴近体律绝,和乐府歌行。“初唐四杰”对七言古诗也作出巨大贡献。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与《行路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在卢照邻之前,鲍照就作过一首七言《行路难》,仄声促韵与长句宛转,充分表达悒郁不平之气。卢照邻这一首从容舒展,徐缓不迫,多次转韵;其声律、修辞、与对仗明显受六朝诗歌影响,从中也反映了诗风转变期的艺术特点。

  全诗共四十句,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万古摧残君讵知?”“长安城北渭桥边”为虚指,即物起兴,从眼前横槎、枯木倒卧古田引起联想,“昔日”领起下文十六句,对“枯木”曾经拥有的枝繁叶茂,溢彩流芳的青春岁月,进行淋漓尽致的铺陈与渲染。围绕着它“千尺长条百尺枝”,有黄莺戏春,凤凰来巢,鸳鸯双栖,高贵的丹桂青榆也依附庇荫,更有香车宝马时常经过,马蹄声断续相闻;富有而轻薄的公子,妖冶的倡女,纷趋竞骛,攀龙附凤。诗人以工整的结构,华丽的语言,为我读者展现了初唐长安城内繁荣市井,骄奢生活的世态风情全卷,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却又清醒地感觉到诗人冷静的态度。从行文遣辞看,整齐的偶句与变换的角度,避免了呆滞散乱;层迭的词句增添了构图的对衬感与节奏感。末两句是全诗关键,也是主旨所在。从现实的'“一朝零落无人问”,由此及彼提出“万古摧残君讵知”,已如桓温当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普遍人生感喟,将比兴之义进一步升华了。

  第二部分从“人生贵贱无终始”到末句,由隐而显,喻体“枯木”显现为本体“人生”。“终始”指无限。转瞬即逝的人生与悠久无限的岁月,这对亘古不变的自然矛盾造成人们心灵的困惑,一系列抒情意象即由此展开。“谁家”以下(至“赤心会合在何时”)运用超时空框架,不断变换叙述角度,使生死枯荣的单一主题,形成多元层次与丰富内涵。先写时光流水,无人能阻,再写改朝换代,秦川汉陵,无可奈何;再写富贵公卿,顷刻归于青棘黄泉。由此进一步指出富贵不可骄,交情不足恃,都用复迭或对比手法。金貂换酒为李白《将进酒》所本;“玉尘”指玉骢马扬起的飞尘,狂饮与游冶似乎已解生死,其实正说明了无法排遣的苦闷。既然功名利禄都只是过眼云烟,就只好求友访仙以解心中积怨。因此,唐代盛行道教,许多官僚士大夫接受道教。诗人说:纵然平日有生死交情,但只要大限到来,你未抵“苍龙阙下”(苍龙,东方之神,二十八宿东七星总称),我则已羽化白鹤山前。至于云间海上的仙山,长生不死的仙丹,更是飘缈难觅。

  道家与佛家都有转世说,即使退一步寻求“赤子”重生,要到什么时候呢?表面是消极、苦闷乃至放浪形骸,其实仍融注了对人生热烈执着的追求,因此结末两句“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尧年,代长寿;巢由,巢父与许由,古时隐士。“但愿”“长作”可见其辞情恳切。卢照邻因服丹中毒,手足痉挛,最终不堪恶疾所苦,自投颍水,这里似有忏悟,只祈求正常人的健康长寿,不奢求富贵荣华与长生不死。

  初唐四杰对于诗体诗风的转变,最突出之贡献是扩大了时空境界,将目光由宫廷移向社会,转向丰富多彩的现实人生。他们对历史、对人生、对物质、对理想都常常有发人深省的理解与阐释,使诗歌气势宏远,哲理性强,有很深的社会意义。

《行路难》原文及赏析3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开头。今存最早的《行路难》是鲍照的十八首。前人认为李白的《行路难》"似全学鲍照"。第一首乃取意于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一首。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形容酒价昂贵。

  珍羞:珍贵的莱肴。羞通"馐"。直通"值"。

  箸:筷子。

  顾:望。

  垂钓碧溪:《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

  梦日:传说伊尹在将受到成汤的征聘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边。

  安:哪里。

  长风破浪:《宋书·宗悫传》说,宗悫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济:渡。

  【译文】

  金杯盛清酒一斗可值一万元,

  玉盘装着珍贵的菜肴可值万数的钱。

  吃不下去只得停下酒杯,放下筷子,

  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又被冰封了河道,

  准备登太行山,又积雪满山。

  闲时学太公在碧溪上钓鱼,

  忽然又像伊尹梦见乘船经过了太阳的旁边。

  行路难呀,行路难!岔路多啊,如今身在何处?

  总会有个时候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彼岸。

  翻译: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这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年(公元77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学识见如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赐金放还”从此险山恶水,天各一方。

  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而历史上又有的这样一个典故: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行路难》原文及赏析4

  原文:

  君不见孤雁关外发,酸嘶度扬越。

  空城客子心肠断,幽闺思妇气欲绝。

  凝霜夜下拂罗衣,浮云中断开明月。

  夜夜遥遥徒相思,年年望望情不歇。

  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发。

  行路难,行路难,夜闻南城汉使度,使我流泪忆长安!

  赏析:

  《行路难》为乐府旧题,古辞不存。《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续晋阳秋》说:“袁山松善音乐,北人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为文其章句,婉其节制。每因酒酣从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可见《行路难》词多悲哀之音。

  此诗由三个层次构成。首四句为第一层,写游子思妇,两个方面同时着笔,而以秋夜闻雁声贯串。以孤雁哀鸣写游子思妇,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如曹丕《杂诗》:“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又说:“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此诗颇有化用曹诗的地方,而曹诗又是从借鉴《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来。诗的首句以“君不见”起,是《行路难》乐府题的常格。从孤雁发于“关外”,远度“扬越”,由北而南,知此时正是深秋节令。“孤雁”一语虽已成为这类题材的凝固意念,但它对游子或思妇说来,仍是一种心理反射。而“酸嘶”与之呼应,也是从人即游子、思妇的'感受说起。第三句“空城客子心肠断”,第四句“幽闺思妇气欲绝”,都从夜闻“孤雁”而来;一个“心肠断”,一个“气欲绝”,一种相思,两处相关,而雁声则为传情之物。

  第五句至第十句写思妇。思妇因怀人夜不能寐,一个人孤独地在庭前踱着步,不知不觉,已过了深夜。忽然低头看见罗衣上已结满霜华,便用衣袖轻轻拂了几下,可是仍无意回房。她抬眼望望天空,许久天上连一颗星星也看不见,这工夫却见浮云裂开一道缝隙,露出一轮满月,洒下遍地清辉。人说月圆是亲人团聚的吉兆www.slkj.org,以前她自己也总是盼望月圆时,可是月亮一次次圆了又缺了,征人却始终未归;多少年过去了,“夜夜遥遥徒相思”。尽管如此,思妇的一片痴情终不歇。“望望”,是望了又望,望了又望,望穿双眼。此篇写思妇怀人之苦,情境、意蕴并没有什么特别。它与传统不同的地方,在于表现技巧。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其意象有某种集合性,其表情方式也基本是直接抒发,不假缘饰。此篇则有所不同。其情感则是从景物的变化及人的具体行为中见出。此种情况,以“凝霜夜下拂罗衣,浮云中断开明月”为特著。这样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更含蓄蕴藉。第九句和第十句“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发”,更显得情意深长。青铜镜在匣中珍藏多年,本是为待游子的归来,可是游子总不见归来,这青铜镜留在匣中就没有什么作用。青铜镜本是为照青鬓朱颜,可如今,他大约已添了白发了,于是想到寄镜。不言悲凉之意,自是悲从中来。“倩人为君除白发”,表现思妇对游子的体谅之情,细意委曲。这两句诗意紧扣上句的“情不歇”三字。

  第十一句至第十四句为第三层,写游子。“行路难”三字,用乐府点题之法;重复之,加重感情的抒发。“行路难,行路难”,如一声声悲怆的叹息。以下二句是“行路难”一语的落脚点。“夜闻”“汉使度”,表明游子流落胡中。因多年羁留异国他乡不得回归故土,闻汉使而遽兴故国之悲思。结尾句著“忆长安”一语,与第二层呼应,以见出两情如一,上扣第一层闻鸿“肠断”、“气绝”。

《行路难》原文及赏析5

  拟行路难十八首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斵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锉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还君金钗瑇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

  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遶坟基。

  但闻风声野鸟吟,忆平生盛年时。

  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著故茎。

  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

  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

  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

  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讌。

  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怖。

  胡为惆怅不得已,难尽此曲令君忤。

  今年阳初花满林,明年冬末雪盈岑。

  推移代谢纷交转,我君边戍独稽沉。

  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

  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遶遶最伤心。

  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

  徒飞轻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复遗。

  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忽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离邑已万里,今方羁役去远征。

  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云悲朝泣闲房,又闻暮思泪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

  虽蒙朝日照,信得几时安。

  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

  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冠。

  君不见春鸟初至时,百草含青俱作花。

  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

  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

  诸君莫叹贫,富贵不由人。

  丈夫四十强而仕,余当二十弱冠辰。

  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

  对酒叙长篇,穷途运命委皇天。

  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惜床头百个钱。

  直得优游卒一岁,何劳辛苦事百年。

  翻译

  即使为你献上:装在金杯里的美酒,镶嵌玳瑁的玉匣里的雕琴。

  绣着多彩的芙蓉花和羽毛装饰的帐幔,织着各种葡萄的锦缎被子。

  也挡不住年岁将老红颜衰,月光流逝夜深沉的凄凉。

  希望你节制悲伤减少忧愁,听我侧击行路难的歌调。

  君不见汉时的柏梁台,魏时的铜雀楼都早已灰飞烟灭,难道有谁还能够听到古时候的清音管乐?

  在平地上倾倒杯水(介宾后置),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举杯饮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么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鉴赏三

  《拟行路难·其六》 鉴赏

  这首诗也是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相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还可注意的是,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钟嵘《诗品》慨叹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是完全有根据的。他的诗里不时迸响着的那种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之音,也不难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说过,同为诗人抗议人生的哀歌,此诗较之《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写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此诗也并非一泻到底。起调的高亢,转为中间的平和,再翻出结语的峭拔,照样是有张有弛,波澜顿挫。音节安排上由开首时七言长调为主,过渡到中间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继以奇峰突出的两个长句作收煞,其节奏的高下抗坠也正相应于情感旋律的变化。所以两首杂言体乐府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再进一步,拿这两首感愤言志之作,来同前面那些借思妇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较,风格上又有不少异同。前诗婉曲达意,这里直抒胸臆;前诗节拍舒徐,这里律动紧促;前诗情辞华美,这里文气朴拙——随物赋形,各有胜境。不过无论哪一类题材,都能显现出作者特有的那种奇思焕发、笔力健劲的色调,这正是鲍照诗歌最能打动人心的所在。《南史》本传用“遒丽”二字评论他的乐府创作,后来也以“俊逸”概括其诗风,其实“俊”和“丽”还只标示出它的体貌,“逸”和“遒”才真正摄得它的神理。从鲍照的“俊逸”到的“飘逸”,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的。

  鉴赏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确士(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如此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应当说,此刻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成最大密度,似乎达到了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程度。不尽情渲泻,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现的竟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不难想见,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们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该是人间多么大的不幸呵!作者有着正确的感知,读者亦有正确的感应。这不幸从何而来,已尽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顾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能看作是诗人在忍气吞气,无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愤激之词罢了。

  从读者的审美心理角度来说,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使读者心领神会,从而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前人王船山(王夫之)曾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沈确士(沈德潜)曾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都准确地指明了本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灵活的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钟嵘《诗品》曾批评鲍照“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岂不知,这恰是鲍照诗作独具艺术特色之所在。

  鉴赏二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以下简称《拟行路难》)。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发其情感,从而揭露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开头两句,直言老兵"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此处,"白首"与"少壮"想对照;"不得还"与"从军去"相对应。这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开头两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说同,这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年少时就从军了。对此,《十五从军征》直言"十五从军征",《拟行路难》则明说"君不见少壮从军去"。而且,二者均采用了对照与呼应的表现手法。说异,一个老兵在年老时得以回家:"八十始得归";而另一个老兵则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白首流离不得还"。但这异中也有同,也就是两个老兵的命运都是凄惨的。

  正因为"少壮从军","白首流离不得还",老兵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拟行路难》从第三句开始对此作了集中的描绘。"故乡"两句,写老兵日夜思念故乡。诗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远"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个"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再以"河关"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隔"字,突出一个"难"字;而"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乡的原因。这两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朔风"四句,诉诸视觉、听觉、触觉,以意象组合来续写其思念故乡的愁情。"朔风"与"白云",两个意象分别诉诸触觉与视觉,各以"萧条"与"飞"加以描绘,以此衬托老兵的愁情,恰到好处。"胡笳"与"边气",两个意象分别诉诸听觉与触觉。诗人以"哀急"状写"胡笳"之声,当是以哀景衬托哀情;以"寒"反映"边气",既实写"边气"给人的肌体之寒,又映衬老兵思念故乡却"不得归"的心头之寒。唯其如此,老兵才感到无可奈何。诗中的"听此愁人兮奈何",直接引用屈原诗句"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楚辞·九歌·大司命》)中的前一句,状写老兵的无奈,如同己出,不着痕迹。无奈之下,老兵只得"登山远望",希望能借此排解心头之愁,保留好自己的容颜,所谓"得留颜"。可"此情无计可消除",又岂是"登山远望"所能解决的?这几句,视线由天上转至地上,内容由写景抒情转为描写人物的动作抒情,化无形为有形,从中可看出诗人运用写作技法的娴熟。

  "将死"两句,由上文写老兵对故乡的思念归结为对妻子的怀恋。此处,写老兵设想自己将死在"胡马迹",也即他从军所到之处,究竟将死于何种原因,并未明言,但读者完全可以推断出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老死,一是战死。一方面是老兵"将死胡马迹",另一方面是他"能见妻子难",二者对比强烈。老兵对妻子的怀恋未随时光的流逝而淡化,而是与日俱增。他推想自己将客死异乡,却无法在死前与妻子再见上一面。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

  于是,诗的结句直抒胸臆:"男儿生世坎坷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绵忧":连绵不断的忧愁。"摧抑":悲痛压抑。老兵面对自己坎坷的生世无可奈何,只能将心头无尽的边愁乡思化成长长的慨叹!弦外之音:身处如此社会,遭遇无休止的战乱,即便是热血男儿又能怎样?何况是"白首不得还"的老兵呢?悲哀之中分明蕴涵着老兵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不难看出,此诗主题思想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是一脉相承的,但其着眼点、写法等,与《十五从军征》相比,有不同之处。《十五从军征》写老兵,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写起,着眼于他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情景,主要采用以哀景写哀情的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而鲍照的《拟行路难》写老兵,则着眼于他"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运用多种写法,通过意象组合,层层推进诗意,重在抒发其无法回故乡与亲人团聚的悲哀。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少小从军,其中,一个在年老时得以回家,而另一个在年老时则仍流离在外,但无论他们最终能否回家,其命运都是凄惨的,心中也都是极其悲哀的。所有这些,都是当时的战乱造成的,而战乱又是由当时的统治者一手挑起的。因而,描叙老兵的悲惨遭遇,抒发其真情实感,便有力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因而,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一样流传至今,令人难忘。

《行路难》原文及赏析6

  1 行路难有耳莫洗颍川水古诗带拼音版

  xíng lù nán yǒu ěr mò xǐ yǐng chuān shuǐ

  行路难有耳莫洗颍川水

  lǐ bái

  李白

  yǒu ěr mò xǐ yǐng chuān shuǐ , yǒu kǒu mò shí shǒu yáng jué 。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hán guāng hùn shì guì wú míng , hé yòng gū gāo bǐ yún yuè 。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wú guān zì gǔ xián dá rén , gōng chéng bù tuì jiē yǔn shēn 。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zǐ xū jì qì wú jiāng shàng , qū yuán zhōng tóu xiāng shuǐ bīn 。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lù jī xióng cái qǐ zì bǎo , lǐ sī shuì jià kǔ bù zǎo 。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huá tíng hè lì jù kě wén , shàng cài cāng yīng hé zú dào 。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jūn bù jiàn wú zhōng zhāng hàn chēng dá shēng , qiū fēng hū yì jiāng dōng xíng 。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 秋风忽忆江东行。

  qiě lè shēng qián yī bēi jiǔ , hé xū shēn hòu qiān zài míng 。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後千载名。

  2 行路难有耳莫洗颍川水古诗翻译

  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养采薇而食。

  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

  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

  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

  (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的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

  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3 行路难有耳莫洗颍川水古诗赏析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行路难》。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行路难》原文及赏析7

  拟行路难·其六

  南北朝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拟行路难·其六》译文

  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拟行路难·其六》注释

  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椀”(碗)字。

  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

  安能:怎能。蹀躞(diéxiè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弄儿:逗小孩。戏:玩耍。

  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拟行路难·其六》鉴赏

  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还可注意的是,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鲍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钟嵘《诗品》慨叹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是完全有根据的。他的诗里不时迸响着的那种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之音,也不难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说过,同为诗人抗议人生的哀歌,此诗较之《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写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此诗也并非一泻到底。起调的高亢,转为中间的平和,再翻出结语的峭拔,照样是有张有弛,波澜顿挫。音节安排上由开首时七言长调为主,过渡到中间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继以奇峰突出的两个长句作收煞,其节奏的高下抗坠也正相应于情感旋律的变化。所以两首杂言体乐府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再进一步,拿这两首感愤言志之作,来同前面那些借思妇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较,风格上又有不少异同。前诗婉曲达意,这里直抒胸臆;前诗节拍舒徐,这里律动紧促;前诗情辞华美,这里文气朴拙——随物赋形,各有胜境。不过无论哪一类题材,都能显现出作者特有的那种奇思焕发、笔力健劲的色调,这正是鲍照诗歌最能打动人心的所在。《南史》本传用“遒丽”二字评论他的乐府创作,后来杜甫也以“俊逸”概括其诗风,其实“俊”和“丽”还只标示出它的体貌,“逸”和“遒”才真正摄得它的神理。从鲍照的“俊逸”到李白的“飘逸”,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的。

《行路难》原文及赏析8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

  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

  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

  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

  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

  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

  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字词翻译

  直:古时通"值"。

  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美的菜肴。羞:通“馐”,佳肴,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价钱。

  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塞:堵塞。太行:太行山,现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雪满山,一作“雪暗天”。详细说明:根据《平水韵》来看,这里一句的“川”和下一句的“边”都是属于下平一先,而“山”属于上平十五删。而“天”才是同在下平一先中的字。《平水韵》是后人总结唐人的用韵,总结的时候不可能把”山“这样的常见字放错位置,更不可能忽略这篇李白的名篇。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多歧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一作“岐”,岔路。今安在:意思是今后欲何往。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当。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过。沧海:大海。

  《行路难》其一赏析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行路难其一》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路难》原文及赏析9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通:

  馐;直 通 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

  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翻译: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行路难》原文及赏析10

  李白 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①箸:筷子。

  ②顾:望。

  ③安:哪里。

  ④济:渡。

  【译文】: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白雪阻拦。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赏析】:

  这首诗是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诗的开始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会豪饮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一串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但是,诗人并没有甘于消沉,而是从吕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虽然现实是那么得艰难,道路是那么得渺茫,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行路难》原文及赏析11

  于中好·谁道阴山行路难

  清代纳兰性德

  谁道阴山行路难。风毛雨血万人欢。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

  依树歇,映林看。黄羊高宴簇金盘。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

  译文

  是谁说阴山之路无法行走呢?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万人庆祝。松树梢上的露珠沾湿了拴鹰的绳索,芦苇深的都没过了马鞍。

  靠着树休息,映衬着林子看着。众人围着用黄羊庆祝。霜风吹着,晚上都是寒冷的,拥有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却怨着冬天来的比较早。

  注释

  于中好: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风毛雨血:指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的情景。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鹰绁(xiè):拴鹰的绳索。

  马鞍(ān):马具之一,一种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内塞软物,形状做成适合骑者臀部,前后均凸起。。

  黄羊:一种野羊。

  簇(cù):众人围聚。

  貂裘(diāo qiú):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七年九月(公元1678年),康熙巡行至遵化及景忠山,词人亲自陪同,这首《于中好》就是词人在狩猎途中所写的。

  赏析

  上片描绘塞上自然风光,前二句说阴山道上并非“行路难”,而是别有一番情趣滋味。显然这是仿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接着二句写塞上特异的.风光,进一步烘托了这种特殊环境下的体会。

  下片写行旅中的生活情景,前二句描绘途中的休憩和欢宴,后二句转而描述了异域的风俗异味,此中的“怨早寒”并非真的哀怨,而是表达了一种惊异的心理感受。

  这首词气势豪迈,格调激越,细致生动地描摹了塞上风光。通过对狩猎途中所遇到的事物的细致描写以及射猎后的宴饮场面和特有的塞外风情和惊奇的感受的描写,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豪迈之情。

《行路难》原文及赏析12

  变行路难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

  前驱引旗节,千里阵云匝。

  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

  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古诗简介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乐府诗集》卷七十“行路难”题下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而此首诗是用乐府旧题写边塞题材,所以题为“变行路难”。诗中表达了唐军将士以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注释

  ①行路难: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昌龄改变此意,以乐府旧题写边塞生活,故题作“变行路难”。

  ②横吹:乐府歌曲名。亦称鼓吹,乃军中之乐曲,多于马上奏之。又,乐器也有叫横吹的,即横笛,又名短箫。

  ③旗节:同“旌节”。旗,全诗校:“一作旌。”

  ④阵云:犹战云,战争烟云。匝:环绕。

  ⑤单于:汉时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这里指唐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⑥阴山:即绵亘于今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山脉,东北与大兴安岭相接。

  ⑦闺阁:内室。这里指妻室。

  赏析/鉴赏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横吹”,一说为乐府歌曲名,汉张骞通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后李延年造新声二十八解,作为军乐;另一说为乐器,即横笛,亦名短箫。“马嘶合”是指马的嘶鸣声连成一片。此两句意为:傍晚时分,旷野中响起阵阵悲凉的笛声,战马嘶鸣此起彼伏,在风中连成了一片。诗人开篇着墨浓重,以暮色中的.笛吹、风动、马嘶等悲壮之声营造了战争的氛围。

  “前驱引旌节”,“前驱”指先头部队。“旌节”这里指先头部队用以引导的仪仗用具。此句意为:先头部队手执仪仗向前开路,主力部队随之跟进。此种出征方式,充分展示了王者之师的风范,先声夺人。

  “千里阵云盗”,“阵云”即战云。“盗”即匝,周围遍布的意思。此句意为:远处和近处的云层互相堆积,连成一片。暗喻了唐军战阵的庞大和严整。

  “单于下阴山”,“单于”是匈奴对其首领的称呼。这里指突厥首领。“阴山”在今天内蒙古南部,汉唐时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必经之所。此句意为:突厥首领率领部队越过阴山,侵扰边境。此句交待了唐军大规模出征的原因,即突厥大举兴兵侵犯我边境。

  “砂砾空飒飒”,“飒飒”指风吹的声音。句意为:风刮过地面的沙砾,发出飒飒的声音。此句暗示了敌军来势之凶猛,所到之处如狂风肆掠大地。

  “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封侯”是指建立功名。“闺阁”指妻室。此两句意为:建功立业就取决于这一战了,哪里还会以家室为念。结尾这两句写唐军将士临战自励,众志成城,决心以实际行动奋勇杀敌,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表现了众将士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诗的前六句不惜浓墨重彩,渲染烘托营造出大战前的紧张氛围,诗人充分调动了听觉和视觉的感受,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境界显得苍凉雄壮,气象浑然。“笛声”预示着一场大战的序幕即将开启,接着风起云涌,马鸣嘶合,阴山脚下,双方军马密集,剑拔弩张,战斗一触即发。最后两句“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作豪逸之语,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虽不言战争的结果如何,而胜负已在其中:以如此轻身赴难、舍身取义的王者之师征讨顽逆,岂有不胜的道理。诗人以如此警拔有力的笔法紧束全诗,使人读来顿感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深蕴其中,深受震撼和鼓舞。

【《行路难》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行路难原文翻译及赏析02-16

行路难原文、翻译及赏析07-11

《行路难·其三》原文及赏析12-17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赏析12-16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03-28

行路难三首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27

行路难的赏析10-24

对李白《行路难》的赏析05-30

关于行路难的赏析12-27

李白行路难古诗赏析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