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赏析

时间:2024-01-26 16:22:58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咏鹅》赏析

《咏鹅》赏析1

  咏鹅原文

  咏鹅

  骆宾王 〔唐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咏:用诗、词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红掌:红色的脚掌。拨:划动。

  咏鹅拼音解读

  é , é , é , q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

  bái máo fú lǜ shuǐ , hóng zhǎng bō qīng bō 。

  相关翻译

  白鹅啊白鹅,脖颈儿弯弯,向天高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

  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相关赏析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肉「‘卩1流仏的诗歌,足以清新欢快的语目,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开头的“鹅、鹅、鹅,,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兩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出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小诗人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作者介绍

  骆宾王骆实王(622-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高宗朝历任奉礼郎、、武功主薄、长安主薄侍御史。因教度上政言事,获革下限,贬临海(今属浙江)孝。后随徐敬业起兵计武后,敬业兵败,宾王被录亡不知所之)。“初唐四杰”之一,尤擅七言歌行。有《骆临海集》。《全唐诗》存其诗三卷。

《咏鹅》赏析2

  咏鹅

  朝代:唐代

  作者:骆宾王

  原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翻译:

  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注释①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②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③掌:诗中指鹅的脚掌。④拨:划动,拨开。

  赏析: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咏鹅》赏析3

  原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

  1.曲项:弯着脖子。歌:长鸣。

  2.拨:划动。

  赏析:

  鉴赏三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鉴赏二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鉴赏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咏鹅》赏析4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 684以后),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早年丧父,家境穷困。龙朔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公元684年,唐高宗刚刚去世不久,武则天废掉了自己的儿子中宗,另立温顺的儿子李旦为帝,同时大开杀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这年九月,开国元勋徐勣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叛,举起了讨武的大旗。

  在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人在大唐上下几乎无人不晓,这个人就是初唐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怀才不遇的骆宾王满怀悲愤之情,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檄文,檄文极大鼓舞了起义的将士,一时间捷报频传。

  然而两个月之后,起义军大败。徐敬业和骆宾王一行,连夜奔赴润州,准备入海逃往高丽,就在这时,徐敬业的部下王那相突然叛变,将徐敬业等二十五人杀掉,投靠了朝廷。骆宾王从此下落不明。

  对于骆宾王的下落,史书出现了两种说法,《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说骆宾王兵败被杀,而《新唐书》却说骆宾王逃跑了。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骆宾王的义乌同宗后人――骆祥发决心解开这个千古的谜团。

  骆祥发通过多年的考证认为骆宾王最终逃亡了。然而骆宾王到底是象传说中逃到灵隐寺做了和尚呢,还是逃往了异乡?

  浙江於潜的周智先生通过研究於潜宗谱,认为骆宾王确实到过灵隐寺,可是并没有终老于灵隐,而是最终逃到了浙江於潜一个建于晋代的小庙――妙乐寺。

  骆祥发对周智的考证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骆宾王出家灵隐寺只是后人的杜撰,扬州兵败后骆宾王并没有出家灵隐寺,而是直接逃到了江苏南通,只是沧海桑田,南通黄泥口的骆宾王墓早已淹没在大水之中。

  对于至今矗立在骆宾王故里义乌上枫塘的骆宾王墓,骆祥发和周智却有不同的'看法。

  历史的真相究竟为何,后人的研究考证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了真相,谁也无法真正说清,骆宾王的下落之谜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史学界普遍认为骆宾王终迹南通的可能性最大。

  [注释]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咏:用诗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鹅鹅鹅:这里是描摹鹅的叫声。

  曲项:项,是脖子的后部。弯曲脖子的后部,就是昂着头。

  歌:唱歌。

  向天歌:朝着天空叫,诗人将它比作唱歌。

  浮:在水上飘浮。红掌:鹅的红色的脚掌。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清波:清清的水波。

  拨清波:拨弄清澈的水波。

  [译诗、诗意]

  鹅,鹅,鹅,弯着脖子向着天空唱歌。

  它雪白的羽毛飘浮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轻轻地划动着清澈的水波。

《咏鹅》赏析5

  《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注释]

  1.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 项:颈的后部。

  3.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原文大意

  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诗意:

  鹅!鹅!鹅!弯曲着脖子向天唱歌。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绿色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咏鹅》赏析6

  《咏鹅》

  朝代:唐代

  作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咏:用诗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鹅鹅鹅:这里是描摹鹅的叫声。

  曲项:项,是脖子的后部。弯曲脖子的后部,就是昂着头。

  歌:唱歌。

  向天歌:朝着天空叫,诗人将它比作唱歌。

  浮:在水上飘浮。

  红掌:鹅的红色的脚掌。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清波:清清的水波。

  拨清波:拨弄清澈的水波。

  【译诗】

  鹅,鹅,鹅,弯着脖子向着天空唱歌。

  它雪白的羽毛飘浮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轻轻地划动着清澈的水波。

  【诗意】

  池塘里的白鹅正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叫着,好像在唱歌似的。那一身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赏析】

  这首诗原题叫“咏鹅”。“咏”,用诗歌等来叙述。这首诗相传是骆宾王府七岁时写的,描写白鹅在绿水中浮游荡漾、快乐呼唤的情景,写得通俗易懂,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不仅写出了鹅的一般特征,而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清新悦人的“鹅戏清波”图。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位天真的小作者欢快的'心情。

  第一句,选用了三个“鹅”字,运用摹声的手法,把鹅的鸣叫声送到人们的耳朵里,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难想象,小作者听到鹅的叫声,看到鹅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心中多么快活,不仅脱口而呼:“鹅、鹅、鹅!”

  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时的样子:弯曲着长长的脖子,向着蓝天高歌。在孩子的眼中,这样子有多么得意,多么神气!

  三、四句描写鹅游动的情态。“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洁白的羽毛,碧绿的春水,鲜红的脚掌,清澈的波纹,白、绿、红互相映衬,色彩鲜艳。鹅在水上是轻轻地“浮”,缓缓地“拨”,动作优美,怡然自得。这情景,当然会使孩子心情愉快,甚至会高兴地手舞足蹈。

  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新鲜活泼,明白如话。诗人经过认真观察,从声音、形象、动作、颜色等几个方面抓住特点进行描绘。“曲项”、“白毛”、“红掌”,是白鹅的形体特征;“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是白鹅的生活习性和行动特征。诗人抓住这些特征,把白鹅浮水时的形象和神态写得生动、逼真,给人留下了一副富有情趣的、美丽的图画。

《咏鹅》赏析7

  原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体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赏析:

  这首诗歌相传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少年时期的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鹅儿戏水图,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态,如在眼前,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学习这首诗歌,可以依循鹅的形象→声音→色彩→动态的思路来理解:

  形象生动

  诗歌一开始就以“鹅,鹅,鹅”的连续反复,突出了描写对象。鹅在禽类当中,体大身健,尤其是长长的颈项更是别具特色,所以诗人抓住特征,突出了鹅的“曲项”——鹅的颈项长长的,本来并不弯曲,因为它要唱歌,这才弯曲着颈项,使得形象更加生动可爱了。

  声音嘹亮

  如上所述,鹅儿弯曲起长长的颈项,大概憋足了内劲吧,突然爆发出来——“向天歌”,向着高高的天空鸣叫,唱的什么“歌”只有鹅儿自己知道,但这鸣声激越嘹亮,发散四方,使我们如同直接听到,而且仿佛回荡在耳际,经久不歇……

  色彩分明

  色彩分明,美丽和谐,是这首诗的重要特色。“白毛”和“绿水”映衬分明,“红掌”和“清波”相映尽致,鹅儿的白毛使绿水更绿,而一潭绿水又使白毛更白;同样,鹅儿的红掌与绿水的清波互相映现,多么美妙。如果诵读诗篇,体味色彩,你就会感到“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不仅色彩分明,而且和谐统一,让人觉得很美很美呢。

  动态逼真

  这首诗歌固然把鹅儿的形态描绘得非常生动,而形态与动态又紧密关联,“曲项”是在绘形,何尝不是写动?鹅儿长长的颈项弯曲起来了,为的`是爆发出嘹亮的鸣声。尤其是下面的“浮”和“拨”两个动词,更是写足了鹅儿的动态了——绿水悠悠,鹅儿浮游其中,多么自由自在啊!鹅儿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悠悠绿水,激荡起一圈圈清澈的水波,雪白的躯体不断前行,又多么快乐!“浮”含游,“拨”含行,二者连成一体,再加上“向天歌”,简直逼真如画了。

  诵读这首诗歌,我们不难从中体味到童趣。在儿童眼里,鹅鸭嬉戏,猫狗相斗,乃至蚂蚁搭桥等等,无不充满情趣,妙在诗人仔细观察,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以诗的语言画出“鹅儿戏水图”,因而更加富有感染力了。

《咏鹅》赏析8

  原文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鹅!鹅!鹅!”

  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鉴赏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作者简介

  咏鹅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诗文成就

  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胡震亨《唐音癸签》)。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崎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以及盛唐的李颀、王维,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骆宾王《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

《咏鹅》赏析9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出自唐代诗人骆宾王作品《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作品原文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诗词注释

  1、曲项:弯着脖子。歌:长鸣。

  2、拨:划动。

  作品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作品鉴赏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26—684后),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讨武瞾檄》,兵败后不知所终,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

《咏鹅》赏析10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代·骆宾王《咏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体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鉴赏三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咏鹅》赏析11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曲项:弯着脖子。

  【2】歌:长鸣。

  【3】拨:划动。

  作品赏析:

  这首诗歌相传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少年时期的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鹅儿戏水图,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态,如在眼前,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学习这首诗歌,可以依循鹅的形象→声音→色彩→动态的思路来理解:

  形象生动

  诗歌一开始就以“鹅,鹅,鹅”的连续反复,突出了描写对象。鹅在禽类当中,体大身健,尤其是长长的颈项更是别具特色,所以诗人抓住特征,突出了鹅的“曲项”--鹅的颈项长长的,本来并不弯曲,因为它要唱歌,这才弯曲着颈项,使得形象更加生动可爱了。

  声音嘹亮

  如上所述,鹅儿弯曲起长长的颈项,大概憋足了内劲吧,突然爆发出来--“向天歌”,向着高高的天空鸣叫,唱的什么“歌”只有鹅儿自己知道,但这鸣声激越嘹亮,发散四方,使我们如同直接听到,而且仿佛回荡在耳际,经久不歇……

  色彩分明

  色彩分明,美丽和谐,是这首诗的重要特色。“白毛”和“绿水”映衬分明,“红掌”和“清波”相映尽致,鹅儿的白毛使绿水更绿,而一潭绿水又使白毛更白;同样,鹅儿的红掌与绿水的清波互相映现,多么美妙。如果诵读诗篇,体味色彩,你就会感到“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不仅色彩分明,而且和谐统一,让人觉得很美很美呢。

  动态逼真

  这首诗歌固然把鹅儿的形态描绘得非常生动,而形态与动态又紧密关联,“曲项”是在绘形,何尝不是写动?鹅儿长长的颈项弯曲起来了,为的'是爆发出嘹亮的鸣声。尤其是下面的“浮”和“拨”两个动词,更是写足了鹅儿的动态了--绿水悠悠,鹅儿浮游其中,多么自由自在啊!鹅儿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悠悠绿水,激荡起一圈圈清澈的水波,雪白的躯体不断前行,又多么快乐!“浮”含游,“拨”含行,二者连成一体,再加上“向天歌”,简直逼真如画了。

  诵读这首诗歌,我们不难从中体味到童趣。在儿童眼里,鹅鸭嬉戏,猫狗相斗,乃至蚂蚁搭桥等等,无不充满情趣,妙在诗人仔细观察,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以诗的语言画出“鹅儿戏水图”,因而更加富有感染力了。

《咏鹅》赏析12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古诗赏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 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 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 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咏鹅》赏析13

  《咏鹅》

  原文:

  【作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译文:

  鹅鹅鹅,弯脖仰天唱着歌。雪白的羽毛浮在绿水上面,鲜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

  赏析:

  相传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只有七岁,此诗仅用短短十八个字,就从形态,情态,颜色和动作等方面生动传神的刻画出儿童眼中的.大白鹅形象,诗中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春鹅戏水图,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美好春天的无限热爱与追求。

  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七岁时因作《咏鹅》诗而有”神童“之誉,曾经担任临海县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其诗气势充沛,挥洒自如,富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诗善歌行体,有《骆临海集》。

《咏鹅》赏析14

  《咏鹅》

  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咏鹅》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咏鹅》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问了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咏鹅》鉴赏一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咏鹅》鉴赏二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咏鹅》鉴赏三

  这首诗以一个七岁小孩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的极为生动活泼。

  第一句三个“鹅”字,是诗人对鹅的亲切呼唤,也可以理解为模仿鹅的叫声。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曲,弯曲。项,就是脖子。曲项,弯着脖子。歌,唱歌。这两句让人想象出,一个7岁的儿童在对鹅作诗,他指着鹅说:鹅,鹅,鹅,弯曲着长长的脖子,朝着天空唱歌。一下子抓住鹅脖子长的特征,写出它欢叫时洋洋自得的神态。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咏鹅》作者介绍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咏鹅》赏析】相关文章:

咏鹅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咏鹅原文翻译及赏析04-08

咏鹅原文、翻译及赏析10-28

《咏鹅》说课稿03-18

说课稿:《咏鹅》06-20

咏鹅作文07-06

《咏鹅》教案10-21

咏鹅教学设计05-22

《咏鹅》教学设计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