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

时间:2024-01-08 15:14:2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1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认认真真的想了想,我是如何开始喜欢上毛姆的。这是无意中我的同事跟我提到了《月亮与六便士》,她说:“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说道这里她突然问我:“如果是你,你选月亮还是六便士?”我并没有立刻回答她的问题,因为我在思考。

  正因为我俩无意中谈到的话题让我对毛姆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于是我买了他三本书回来慢慢看,《人性的枷锁》是我了解毛姆的开始。

  一篇关于格非的文章,《文学在读者中寻找认同》,引用里面的一段话: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有时候还需要借助文学研究和批评),来发现作者与他们建立认同。我之所以爱上阅读也是因为想要在作品中找到与作者有共鸣的地方,在迷茫的时候在书中寻找答案,然后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小说中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真实、纠结;既不安于现状,又没有能力改变未来。我又何尝不是自己想的美好,可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但我永远比不上菲利普的一点是,他一直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奔波,他有一颗无处安放的心,他在不断寻找生命的意义,而我却没勇气迈出哪怕是一步,只好不甘心的安于现状。

  当菲利普发现自己的跛脚被别人嘲笑的时候,他好像感受到了生命的苦涩。他幼小的心灵模糊的意识到这种不幸与痛苦可能会和自己终生相伴。他开始变得敏感,不合群,在小小的学校里,默默忍受孤独。中学时代,他拥有了他认为最好的朋友罗斯。但他渴望只有他一人拥有罗斯的友谊,所以当他看到罗斯和其他人玩的时候,他会愤怒、不安,好像被抢去了心爱玩具的孩子一样无助,终于因罗斯受不了他歇斯底里的占有欲而离开他。最后就算他可以有机会进入顶端大学,可他还是急于逃离了那片让他发疯的地方。这一时期,菲利普的性格养成对他今后的生活和人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爱情。

  他去了德国留学,到法国学画画,然后又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从医,直到他找到生命的意义,最后终于知道自己要什么。

  他放弃进入顶端大学的机会,非要这么折腾,哪怕别人说他当画家失败,当学徒失败,但他说他不后悔。对啊,为什么要后悔呢?如果所有的东西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话,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2

  看完有点泪目,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嫉妒,总觉得热菲利普应该找个男人才对。哈哈哈,还是很开心,菲利普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越活越自由。关于生命的意义,也曾困扰过我很久,后来才懂得无意义就是它最大的意义。明白了无意义,面对苦难,会让自己更加有勇气更加能坦然地接受现实。到生命的尽头,过得后悔还是满足,还是由自己来评定。地毯上的图案精美与否,不过是取悦自己罢了。[太阳]走过路过,一定不要错过的'好书,这大概是我安利给别人最多次数的一本书吧。因为处处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结合上个月经历的几起事件,对人性越来越能理解。我们身边是不是有理想主义者的海沃德,爱慕虚荣,喜欢吹嘘自己的学识,鄙视金钱,但同时又太懒。你曾经是不是喜欢过一个人,不顾自尊地去喜欢,其实不是真爱,而是因为心里太乏爱,忍不住把自己的自我连接在另外一个人身上,以此来获得变态的喜悦。对待友情,是不是也曾有过超浓的占有欲,看见ta跟别人在一起玩耍就会不开心。对待亲情,我们是不是一直没发现有人其实很爱我们,只是不懂得表达。对待工作和学业,我们是不是也曾像菲利普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过。当觉得艺术这条道路行不通时,是否能有菲利普那样的勇气,果敢地选择学医。我曾气得想跳起来打死菲利普,当菲利普身上的枷锁慢慢褪去,我像这书中的孩子们一样,对他越来越喜欢。他活得越来越像自己了,用米尔德里德的话来说,他是一名真正的绅士。yes,他承受了太多,幸福,他应得。哈哈哈,羡慕萨莉。也羡慕菲利普。嘿嘿。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3

  一本让人收获颇丰的书,毛姆的犀利辛辣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标识,但直指人心的冷酷,悲天悯人的良知才是他创作的核心。整本书看的让人纠结和难过,但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才能发现那种恍若隔世的疏离感,这是一种巨大的美感。似乎很多读者意识不到自己读的既是人性的恶,是生活的`残忍,是羞耻和痛苦,同时更是人性的善,是极致的艺术,是人道主义的怜悯和对人生冷静的判断。我们说好书能让人体会到那些被限制住的,我们本没有机会体会到的别样人生,而这也正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很多人对结局不满,似乎认为主角最终还是跳脱不出人性的枷锁,没有得到自由,而我认为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请大家不要对本书产生误解,它并不想告诉大家从痛苦生活中解脱的法门,而是旨在让人体会,什么叫痛苦,如何与痛苦相处,如何与人生和解,而和解并不等同于解脱。枷锁无处不在,生而为人,本无可遁逃,但人性可以调整,欲望可以消解,人痛苦的回忆可以被融化,可以被深藏。理解人生本没有意义,我们只是沧海一粟,生命的本质只是上帝的玩笑,才能获知广阔精神世界的本貌,才真正有机会和你所有的负能量和谐共存。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4

  《人性的枷锁》是作家毛姆最负盛名的自传小说。因为篇幅过长,断断续续读了快两个月。翻到最后一页,开始依依不舍。

  于是,合上书本,回忆和它第一次接触的心情。那刻的心情好像听到了召唤,秒间还原出初见的感受:一阵浓浓的悲情,扑鼻而来。这种感觉好像闻到一种过浓的味道,味道太过强势,势必导致你无论香臭,都无力呼吸,以至几乎窒息。

  一位年轻貌美却虚弱不堪的妈妈,躺在床上,等着抱一抱7岁的儿子。儿子半睡半醒地紧缩在妈妈的怀抱中,静静地看着她。他脸上挂着浅浅而满足的微笑,微笑中传递着孩子简单的幸福,就像无数次缩在妈妈怀里一样。如果可以一直这样下去,就好了。可这次的拥抱,却是命运给予的最后一次温情。7岁的菲利普永远不明白,那时候的妈妈已经病入膏肓,哪怕是给他一个吻,都用尽了她半生的力气。小小的他,怎么能读懂妈妈的温柔微笑里,掺入了不舍和泪光。他也不知道,他被抱走后,妈妈怎么痛恨自己无力再握紧他的小手。就这样,他失去了妈妈。就这样,妈妈装着对他的牵挂,追随他的爸爸而去。他们无奈地放开了菲利普的小手,和他的跛脚,永远地离开了只给他们家冷酷到底的世界。

  菲利普得知妈妈过世后,爬到妈妈的床上,抓着妈妈的衣服,枕着妈妈睡过的枕头,埋着头小声地哭泣。因为不懂,不信妈妈永远的离开,因为害怕陌生的未来。哭着,哭着,直到哭累了,在泪水中睡着。这种情形将会伴随着他成长。他,天生残疾,无父无母,生活穷苦......可以料想,未来的孤单寂寞,冷嘲热讽,欺凌侮辱,对他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

  艰难的人生,既然有开头,势必有结尾。

  这位不受命运眷顾的主人公,开始了他跌跌撞撞的人生。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这本书完整地展示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少年,一瘸一拐地长到中年的人生过程。从他的人生经历中,许多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因为跛脚,他刚进学校,就被大孩子欺负。他们模仿他走路,强迫他把有缺陷的脚展示出来。他一开始拼命拒绝,后来却屈服在了别人的铁拳下面,伸出了那只残缺的脚。他用尽一生的屈辱,满足他们一刻的好奇。欺凌的风暴平静下来后,他在黑夜里躲进被窝静静地流泪。他痛恨自己对恶霸的屈服,反省自己性格的懦弱。后来,一切太痛苦了,他回忆起妈妈,感觉这一切都是一场梦。很多次,他都通过这样的幻想,游离于现实,从想象中攫取安慰。想象成了他唯一的温暖和救赎。

  时间就是这样,虽然步子迈得很重,但它还是会走过每一段历程,或喜或悲,或甜或苦。但菲利普的成长,真的是苦多甜少。因为苦难总来凑热闹,他性格中的外向开朗便一一离去。好不容易他也成了学校的大孩子。别人对他的脚不再好奇,他求学的日子开始好转。因为爱读书,所以他的学习成绩秒杀其他同学。别人能不能拿奖学金还得看他的选择,如果他去申请,其他人机会渣子也没有。这成为他骄傲的资本。他掩藏不住对他们浅薄的蔑视,他开始对学习心不在焉,提不起兴趣。最后,他急不可耐地辍学,跑到德国去深造。放弃了几个月后唾手可得的奖学金,和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得到的剑桥大学入取通知书。

  这件事,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我总是忍不住想,如果他能规规矩矩地完成学业,也许以后的路途就不会那么辛苦,不会波折,不会几次半途而废。因为终点都是一样。走到终点的时候,他终于学会了正儿八经地生活。他选择了父亲曾经的职业。中途因为经济原因,辍学两年的时候,他生命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重新回到他学习的医学院,完成学业,拿到医师执照。想想,这个行医资格曾经不过是他4次生活尝试之后的替补和将就。

  曾经疯狂的文学梦想,痴迷的绘画理想都成为了过往。恰如逝去的青春,它看似不温不火,却是个抑制不住暗流涌动,而绚烂的梦。他,历经折腾,最后不过就想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一个健康美丽的妻子,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但是,因为当初的叛逆,他绕好多弯,一瘸一拐,才终于靠岸。他的经历,丰富,沉重,但真实,强烈。如果听从别人的建议,而不是遵循内心的呼唤,他可以轻松地生活。却不会如此深刻而肯定地明白“生活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这并不是一句幽默段子,它是作者花掉整个青春,挥霍父母所有遗产,经受住身体心灵四面八方折磨才得出的人生真理。

  最后,我们大概都会忍不住对菲利普说声谢谢。因为,他身体力行地去探索了人生的意义,并且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我们。读者们,读来,总是感同身受,却省去了岁月的蹉跎,以及无法承受的疼痛。

  谁的青春没有在循规蹈矩地读完10几年书后,意犹未尽地畅想着辍学的生活。

  谁的青春,没有自以为是地相信自己具有某方面的天赋,而时时刻刻认为自己是天才,想要抛弃所有,追逐所梦所爱。

  谁的青春,没有爱上一个让你卑微到尘埃里,还开不出花来的人。

  谁没有假设过,用部的身家,甚至是全身的血液,去换爱人的一个热吻。

  只是,我们很多人都不够勇敢,不够浪漫,最后我们通过计算,选择抹平心里那股幻想的波澜。虽然我们表面乖乖地,可心底,仍然会情不自禁地发问,如果当初选择另外一种生活,自己该会是什么样子?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5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书有点厚,我读的也很慢。快一个月了,才读了不到一半。文字并不艰涩甚至描写的很优美,在缓缓的故事节奏的带领下,我也跟着一起回顾着自己的成长历程。

  成年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一个不太好的状态中彷徨。仿佛被什么东西框定住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伸缩。而前方的路,似乎又一眼能望到头。我焦虑、想要改变、用力挣脱。但似乎周围有个漩涡,牵引着我往里越陷越深。外在力量越来越大,对抗越来越累,把我折磨的精疲力竭。我开始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我开始自我怀疑,不知道对抗有什么作用。我开始恐惧,不知道脱离了主流的既定规则是不是错误的。就这样不断地被消磨直到殆尽,麻木、接受、放弃抵抗,就这样在这局促的'空间里被无限遏制着。

  其实一开始,还是羡慕毛姆笔下那个主人公青年时期那些多姿的彩的人生阅历的。但之后想来,自己其实更折腾。

  一边看着主人公不断思考,挣脱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一边我自己也思考着自己这些年到底岀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感觉自己被困住了。我觉得我的外面是纷乱的世界,而我的内在却是一片荒芜。我从内心出发去界定,设法去看清被既定认知束缚住的自己。我试图补充养份,各种丰富的、有层次感、朝气蓬勃的阳光和色彩。终于,我的内在重新鲜活起来,我明白了自己应该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我觉得找回了我自己,我解放了我自己。

  下面这段是上半本里让我最为受益匪浅的一段话,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我觉得自己也越想越明白了。

  “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全是从外部灌输到他们头脑里去的,每当他们同实际接触时,他们总是碰得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成了一场共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所读过的书籍(由于经过必然的淘汰,留存下来的都是尽善尽美的),还有长辈之间的交谈(他们透过健忘的玫瑰色的烟雾来回首往事的),都为他们开拓了一个虚假的生活前景。年轻人得靠自己去发现:过去念到过的话,全是谎言,谎言,谎言;而且每一次的发现,又无疑是往那具已被钉在生活十字架上的身躯再打入一颗钉子。不可思议的是,大凡每个经历过痛苦幻灭的人,由于受到内心那股抑制不住的强劲力量的驱使,又总是有意无意地再给现实生活添上一层虚幻的色彩。”

  从今往后,当我再去面对这纷繁的世界时,似乎一切就变得简单了。我能越来越越清晰的看到自己要什么,能依据自己的原则行事去做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人生意义的方向。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6

  早有耳闻的一本书。本来以为画风是类似《自卑与超越》这种比较学术的,没想到竟然是一本有着自传性质的小说。

  主人公叫菲利普,由于先天的跛脚,造成了他内心的敏感、自卑。在菲利普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童年信仰的破灭、求学的艰辛、工作的迷茫,更有刻骨铭心的爱情……直到最后他悟出了幸福的真谛,义无反顾地向幸福投降,地毯的奥秘终于显现。

  青春期

  但是现在,他的自我意识变得很强烈。初生的婴儿,几乎无法区别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物体,他会懵懂地玩着自己的脚趾,就像玩弄身边的拨浪鼓,并不觉得脚趾是自己的;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痛苦,他才能理解肉体的存在。共同的经验必然能让人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但这里也有不同,尽管每个人都能感觉到他自己的身体是独立、完整的有机体,但并非人人都能拥有完整、独立的人格。孤独的感觉往往出现在青春期,但并非总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从而让一个人感觉到他这个个体和同类之间有什么明显不同。这是因为,一个人往往很少意识到自己是蜂群中的一只蜜蜂,他很幸运,有着幸福的大好时机,大家一起活动,他们快乐,是因为大家一起快乐。你会在圣灵降临节的汉普斯德特西斯公园看见他们载歌载舞,在足球场上呐喊助威,或者在帕尔摩街俱乐部的窗口看见皇家队伍经过时大声欢呼。正是因为这样的人,人类才被称为群居动物。

  新朋友

  但是,菲利普不可能长久生活在空气稀薄的高山上。当他第一次被虔诚的宗教感情所俘获,他的表现就是这样反复。因为他强烈感受到宗教的美好,自我牺牲的热望在他胸中燃烧,像宝石般熠熠生辉,让他力不从心。他的激情似乎让他疲惫不堪。他的灵魂突然被奇异的乏味所填满。他开始忘记上帝的存在,尽管他似乎近在咫尺。他依然每日祈祷,按时完成,但徒具形式。起初,他后悔自己不能坚持,地狱之火带来的恐惧让他重新燃起热望,但是,他的激情已死,而且其他的兴趣渐渐分散了他的注意力。

  转变

  这里是蛮荒之地,没有什么显得重要。任何人性的扭曲都暴露无遗,没有什么能让他们懂得节制。他们变得心胸狭窄,性情乖戾。诸如此类,菲利普全知道,但是出于孩子气,他并没有把这些说出来。一想到要过这般生活,他就不寒而栗。他想一步跨出来,走进外面的世界。

  退学

  他在教堂园区里慢慢走着,心情压抑,十分沉重。现在,他后悔自己不该这么蠢。他不想走了,但他知道,他永远也不会转身回去找校长,说自己想留下来。那将是他永远无法忍受的耻辱。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对了。他对自己,对自己周遭的一切都感到不满。他怅然自问:一个人想走自己的路,终于如愿了,可为什么又想退回去呢?

  抛弃上帝

  新的环境、新的榜样,重新给了他认识自我的机会。抛弃童年的单纯信仰,毫不费力,就像丢掉不再需要斗篷那样。抛弃了信仰,起初,生活似乎显得陌生而又孤独,尽管他没有意识到,信仰一直是他可靠的支柱。他感觉自己就像个一直靠拐杖行走的人,现在突然被迫丢开它,自己行走。说真的,白天似乎更加寒冷,夜晚更加凄凉。但他仍然激动不已,似乎想让生活多一些紧张刺激。没过多久,拐杖扔在一旁,斗篷也从肩头滑落,他的负担似乎减轻了。

  青春的真相

  对他而言,戏剧就是现实生活。这是陌生的生活,黯淡模糊,令人痛苦,男男女女都把自己内心的邪恶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美丽的脸庞,隐藏着堕落的'思想;高尚的美德,用面具掩盖着卑劣;外表坚强的人,内心脆弱;诚实隐藏着欺诈,纯洁的背后是放荡。你好像进了一间屋子,昨夜这里纵酒狂欢,清晨窗户还未打开,煤气灯还亮着,空气中满是难闻的啤酒味儿、污浊的香烟味儿。台下没有笑声。顶多有人窃笑那些伪君子或傻瓜:剧中人言辞残忍,歇斯底里,仿佛要把内心的屈辱和痛苦全都挤出来。

  “老是为生活做准备,太没意思了:我想现在就开始生活。”

  他不知道,在人生的旅途中,一个人要穿越多么辽远的荒山野岭、激流险滩,才能抵达真正的现实。以为青春尽是欢乐,这是一种错觉,是已经失去青春的人所有的错觉。而青年人知道,他们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心里满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幻想全是被灌输的,导致每次他们都会在现实面前碰壁,碰得头破血流。他们仿佛是一场阴谋的受害者。他们读过的那些精挑细选的书,还有隔着健忘的玫瑰色迷雾回忆过往的长辈们的话,都为他们铺设了虚假的人生前景。他们必须自己去发现,他们所读、所听到的一切,全是谎言,谎言,谎言;每一次发现,都是往生命的十字架上再敲进一枚钉子。不可思议的是,每一个经历过痛苦幻灭的人,由于受到内心不可抑制的强大力量的驱使,不知不觉会给现实再蒙上一层虚幻的色彩。对菲利普来说,与海沃德为伍是最糟糕的事。他从不亲眼观察世界,总是书生意气。他很危险,因为他欺骗自己,却那么真心实意。他真诚地错把自己的放荡当作浪漫,把优柔寡断当作艺术气质,把无所事事当作哲人的超脱。他头脑庸俗,却极力追求高雅,所以从他眼中看到的一切事物都被放大了,轮廓模糊,蒙着多愁善感的金色薄雾。他撒谎,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撒谎,当他被戳穿,他却说谎言是美的。他就是个空想家。

  波斯地毯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可以忍受,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是,必须认识到人性自私的必然。你需要别人无私,这是个荒谬的要求,好像他们就该为了你的需求而牺牲自己的需求。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你接受了世间人人皆为自我这个事实,你对别人的要求就会变少。这样,他们就不会让你失望,你会更仁慈地看待他们。人一辈子只寻求一件东西,那就是——享乐。”

  “很显然,人们接受眼前的痛苦,而非眼前的快乐,仅仅是因为,他们希望将来能有更大的快乐。快乐往往是虚幻的,但人们估算快乐即使有错,这个规则也不值得反驳。你感到困惑,是因为你无法克服这样的想法:享乐只是感官的东西。可是,孩子,一个人为自己的国家而死只是因为他喜欢国家,就像一个人吃泡菜是因为他喜欢泡菜一样。这是宇宙中的规律。如果你们喜欢痛苦胜过欢乐,人类早就灭绝了。”

  哲学领悟

  他开始认识到,父母早亡,让他步履维艰,蒙受了多么大的损失。这是他生命中与众不同之处,使他不可能用常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唯有父母之爱,才称得上是真正无私的感情。置身于陌生者中间,他总算长大成人了,但别人待他,很少有耐心,要么干脆放任自流。他为自己的自制力感到骄傲。这是在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中锻炼出来的,可他们又反过来说他愤世嫉俗、冷酷无情。他学会了沉着冷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做到面不改色,以至于到现在,再也无法轻易表露自己的感情。别人说他冷漠,可他自己知道,他极易动感情,有人偶尔感动到他,他连话都不敢说,生怕被人发现他声音颤抖。他想起学生时代的辛酸,他受的种种屈辱,同学们的嘲笑让他生怕在人面前出丑。他还想到,自己面对这个世界总是感到孤独,由于憧憬未来,但现实却残酷无情,差异悬殊,导致了幻想和希望的破灭。尽管如此,他还是能客观地剖析自己,以笑脸面对。

  所以,他下定决心,今后做事一定要独立思考。他想好了,绝不受偏见的影响。他把美德与恶习、善与恶的法则统统从脑子里清理了出去,并决心要为自己找出新的生活准则。他根本不知道,生活中是否必须有准则。这也是他想要搞清的东西之一。很显然,很多生活的道理看似有效,似乎仅仅是因为从小别人是这么教育他的。他读过很多书,但对他没多大帮助,这些书都是以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为基础的,甚至那些声称不信教的作家也是永不满足,最终还是按照基督登山步道的伦理,制定出一整套道德体系来。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如果只是教你要规规矩矩、正确行事,那根本不值一读。菲利普想知道,他该如何为人处世,他认为自己可以不受周围舆论的左右。

  他似乎在哪本书里看过这样一个说法:一个人究竟是信奉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斯多葛主义或者享乐主义,都是天生使然。乔奇·亨利·刘易斯的人生经历(除了告诉你,哲学全是空谈)表明:每个哲学家的思想总是和他的为人处事密不可分,只要了解了哲学家本人,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揣摩到他的哲学。看来,好像并不是因为你按某种方式思维,所以才按某种方式行动;而是你天生按某种方式行动,所以才按某种方式思维。真理与此无关。所以根本没有所谓的真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学,过去的伟人炮制的复杂的系统观念,其实仅仅对作者本人才有效。

  他看到世间并无善恶之分,无非是为了种种目的而存在。

  凡是为社会谋利益的行为,都被称为善举,相反则是恶行。善与恶仅此而已。而罪恶是一种偏见,自由人都应该从中解脱出来。社会通过三种武器与个人展开竞争:法律、舆论和良知。前两者可以通过欺骗来满足,欺骗是弱者对抗强者唯一的利器,它的逻辑是,罪孽在于被发现,只要没被发现,诸事安稳就行了。但良知却是城门里的叛徒,它在每个人的心中为社会而战,并导致个人抛弃自我,为了社会的繁荣昌盛,毫不吝惜地牺牲自我。

  理智与情感

  可他心里明白,他那平静的表情,不过是一张不知不觉套在脸上的假面具,这就像彩蝶身上的保护色,相反,他为自己意志薄弱而感到惊讶。在他看来,他总为感情上每一次小小的波动所左右,仿佛风中的一片孤叶,一旦激情紧紧地攫住了他,他便显得柔弱无力。他完全丧失了自制力。只是表面上显得从容,因为许多能打动别人的事情,他却无动于衷。

  梦中西班牙

  他感到自己开始有所发现。他隐约觉得,世上还有比他崇尚的现实主义更好的东西,不过,那肯定不是脱离生活、软弱无力的理想主义。相反,它强烈,充满活力;生活中的欢乐、丑与美、卑鄙行径和英雄行为,它都悉数接纳。这依然是现实主义,不过是更高的现实主义。在这种现实主义里,事实在更鲜亮的荣光中熠熠生辉。

  在看开头部分的时候,有些不知所云,倒不是看不懂内容,而是不知道这个菲利普的童年和“人性枷锁”有什么关系,只觉得作者对心理的洞察实在很准确。接着往下看才渐渐了悟,从个体折射出的共性。后面一直被对波斯地毯含义的好奇所驱动,期待作者能给出什么醍醐灌顶的箴言。但是并没有,“其实没什么特别,但又有些特别的力量”,人生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波斯地毯。

  甚至结局让我有些意料之外,好像一首铺垫很久的乐曲匆匆以几个音符结尾。但这就是菲利普的“开悟”吧?千帆阅尽后终于找到“自洽”的奇点。

  另一个触动的部分在于菲利普学习艺术时的游学经历,“壮游”似乎确实在国外是个很普遍自然的现象,近乎是一门“必修课”,于我们却实在是有些奢侈的选项了。

  前两天看到小红书一篇帖子,博主提问看到“听说读完这本书的人,都辞职了”这个书评,会想到什么书。评论里很多人提到了《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毛姆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上班劝退大师”、“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冲破世俗做了那个有灵魂的自己,那种子就是《月亮与六便士》。”才意识到,这本《人性的枷锁》也是毛姆的作品,有点意思。想把三部曲看完了,种草一本《刀锋》。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7

  看到很多朋友都在列今年的书单,虽然我这一年里也在孜孜不倦倦地读书,不过作为一个“老大补名著着”的人,我的“书单”是羞于拿出手的。在脑子里把这一年里看过的书过了一遍,只有一本是我特别想要郑重地拿出来说说感想的,那就是毛姆的《人性的枷锁》。

  忘了是哪位大神的名言,阅读就是在书里寻找自己的碎片,那么,迄今为止《人性的枷锁》是我找到自己的碎片最多的一本书。更为巧合的是,我找到的碎片正好是自己现今的样子。读这本书的过程,像对照着一面破碎的镜子,看着自己的影子拼图一样呈现,觉得既诡异又心酸。

  本来写了两大段谈菲利普的跛脚和爱情,这是套在他身上最沉重的两个枷锁,写完又删掉了。我也有这样的枷锁,经过这么多年的挣扎,虽然大抵也看开了,但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脱。我知道终有一日我将从中脱身而出,享受宝贵的自由,我直觉离那一天已经不远,我期待那天能够坦然平静地谈起它们,而眼下,只能沉默以对。

  那么,唯一可谈的只有理想了。菲利普的理想是环游世界,为此,他选择学医。他是在经历若干波折浪费了无数金钱以后才想到学医的,对于这项工作,他谈不上多么喜欢,或者多么擅长,但是他知道,它有助于实现他的理想。一旦拿到医生执照,他就可以拎着一个药箱行走世界。

  菲利普是勇敢而果决的,虽然他并非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兴趣和志向所在,但是他起码在每一次抛弃自己所不要的东西时从不拖泥带水,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当你能够继承家业成为一名地位尊崇的牧师时,你绝不会选择去德国毫无前景地留学,当你沉浸在艺术之都巴黎的浪漫怀抱里未来可能成为传世画家时,你绝不会愿意回到家里去当个苦逼医学生,而他都做到了。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尝试多种职业的可能,有的是因为没有那个资本,有的是因为没有那个意识。能够将自己的理想与职业完美结合的人寥寥无几,不幸的我也在这条路上苦苦挣扎着。人到中年我才确信写字大概是我这辈子唯一一件自己喜欢并且做得还不错的事情,然而,以我的修为和功力,无法凭这件事情养活自己。我需要像菲利普那样去学上一门在这个时代里能够赚到生活费的技能,然后支撑写字这个理想。所以,今年我打算学一门手艺,希望能够学有所成。

  菲利普虽然算是出身上层社会,但他的人生无疑是贫乏的,父母早逝,伯父自私冷漠,除了伯母,很少有人给他亲情的抚慰,求学求职几度曲折,爱情之路更是坎坷不平。他为了摆脱贫乏作出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去学艺术,读很多书,企图周游世界,但是这些并没有一点意义。如果不是伯父的死使他得到一笔遗产,他的人生无疑将宣告完蛋,在伯父行将就木的几年里,这个对人一向善良仗义的青年天天盼望着得到伯父的'死讯,因为他已经深刻地明白,他在人生的前三十年里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比不上一笔钱来得管用——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如果是在早几年,这本书我应该是看不下去的。冗长细碎的平淡情节,喋喋不休的人物心理,主人公身上既没有什么美好耀眼的光芒,又缺乏跌宕起伏的经历,真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将其奉为经典。

  如果是过几年再来看的话,也许我又会嫌它过于郑重其事了。愚蠢的人类啊,不就那么点儿道理嘛,谁会不懂?值得洋洋洒洒写上那么多字翻来覆去地阐述吗?

  我庆幸在最合适的年纪读到了它,完全无障碍地与人物平行前进,与他一同抵达终点。

  看过书的朋友们都知道了,这本书的主题就是“人生是无意义的”,这恰巧也是我多年以来思考最多的一个主题。然而,“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当然不是英雄,也不想做英雄,但是我同意菲利普在历遍沧桑以后所作的选择。是的,人生无意义,所以,你应当专心专意使自己好过。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8

  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控制不住心中的战栗。跟随毛姆的笔触,看着菲利普从孩童到三十而立的酸甜苦辣,让我也重新回顾思考着自己这25年。

  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到一部纪录片《56up》,当我们自诩不凡认为自己可以去改变世界,追求理想生活的时候,也正是你走向人生低谷的时候。人生是一个倔强的老头,只会一次次反复折磨你告诉你,知道你承认自己的平凡,他才会宽容地让你生活慢慢趋于平静。

  在这单调重复的'平静生活里,你会反复问自己: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不安的心一旦开始躁动,你与生活又开始一场马拉松式的对峙,不断折磨着你的灵魂,就像菲利普说直到你发现人生并无意义之时,你才与生活正式达成和解,面对人生起伏你才能泰然处之。

  而人生同时也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当你向他承认自我的平凡,并且在这无意义人生中踏实努力地活着,他才会给你一亩农场去种出生活的甜。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9

  从今年2月到6月的这段时间里,读完了今年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毛姆的《人性的枷锁》,60万字的小说,4个月的时间,平均每天应该读5千字,但软件统计,读完这本书实际用时22小时,每小时可以读2万7千字,所以结论是,这四个月每天平均阅读时间只有11分钟,觉得惭愧的同时发现自己数学水平好像还可以。

  最近连读了两本毛姆的长篇,第一部是《月亮和六便士》,接下来准备看《刀锋》,想要读毛姆不光是最近他的书突然变得红起来,《月亮和六便士》很长一段时间在下载排行的第一名,更重要的原因是:毛姆和我同月同日生!我想同月同日出生的人在宿命中一定会有某种相同的地方,窥探他人思想的同时,也许能对自己有一些了解。

  《人性的枷锁》是一本半自传的小说,主人公和毛姆本人都是幼年父母先后去世,他在自私冷漠的伯父家长大,成长的过程中曾虔诚的信奉宗教,但很快便意识到宗教的虚伪,他在此后的很多作品中也表达出对宗教的鄙弃。我想书名中所指的枷锁,是小说中主人公在面对宗教和家庭的影响、以及各种所谓常理对人思想的禁锢。

  小说的主人公曾在法国学习油画,结识的不同朋友的生存态度和观念开拓了他的思想,使他逐渐成长为思想独立的人,学会质疑很多被理所当然认为的事情。他曾迷恋于一个自己厌恶的女人,一贫如洗时曾想要自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服装店的工作勉强度日,在继承伯父的财产后才得以完成医学院的课程,取得了医师执照。

  而年近30岁的菲利普最期望的是随着渡轮边行医边到西班牙旅行,欣赏大师的艺术作品。正当梦想马上就要实现的时候,女友的意外怀孕打乱了所有计划,而绅士的菲利普当然不会做出任何伤害他人或不道德的事情,在他打算向女友求婚的时候,他才猛然醒悟到自己的一生一直信奉别人向他灌输的理想,而从来不是出自内心的愿望。选择结婚,并不是什么自我牺牲,而是对妻子、家庭和爱情的渴望,他对这一切的渴望超过世间任何的东西,他的`愿望,是要从纷繁复杂、毫无意义的生活中编织一副错综复杂而又美丽的图案,虽然结婚、生子、最后死去,只是一副简单的图案,但对于从小失去双亲关爱,缺乏自信和被爱的菲利普而言,这不也是一副完美的图案吗。意识到生活并无意义,摆脱了传统观念和环境对人的种种限制,菲利普感到彻底的自由并充满了力量。

  毛姆和主人公都信奉人生无意义的观念,但这并不只是毛姆个人的独创,而是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普遍流行的一种人生哲学。书中提到一个国王的故事,国王想要了解人类的历史,一位圣人送来了500卷的书籍,而国王无暇批阅,让圣人精简缩短,经过40年的删节,在国王气息奄奄的时候,连一本书也没时间阅读,于是圣人归结成一行字,“人诞生于世间,受苦、受难,然后死去。”这让我想起毕淑敏曾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并没有意义,但我们应该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10

  极好的一本书,虽然菲利普腿有残疾,可他的灵魂是正常的,他比很多人活的真实,心底善良。他被所爱的人米尔德里德背叛了两三次,但他仍心怀善念,一次一次把她从水生火热中解救出来,就算对她没有了爱,他还是以朋友的身份给她一个安生之所,和一份温饱。喜欢他身上那种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而不听从别人和命运的的安排。他学做过会计助理,最终因为厌烦单调枯燥的生活果断放弃。为了追求艺术,想成为画家,跑去伦敦学艺。他结实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谈论艺术,中途他发现自己只能成为二流的画家,而不是一流的画家。他犹豫之后还是放弃了学艺。兜兜转转,他还是继续了父亲的职业,成为一名医生。继而又去学医,虽然学医的日子不是很顺利,但我觉得他找到了人生的一个小的.方向,不在茫然了。故事结束我觉得挺好的,他终于获得一份真挚的爱,漂泊的心灵有了归宿。纵观整本书,他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曲折离奇的。他的身上有很多品质值得学习,比如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果断放弃的勇气,待人接物平易近人,,不做作,不自恃清高。他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绅士。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人性的枷锁04-20

人性的弱点的读书笔记11-11

人性的弱点读书笔记11-22

人性的弱点读书笔记03-28

《人性的弱点》读书笔记04-10

人性的弱点读书笔记06-01

《人性的弱点》读书笔记08-21

枷锁的作文12-24

《人性的枷锁》读书心得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