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远原文赏析

时间:2024-01-07 17:13:27 赏析 我要投稿

[精品]送远原文赏析5篇

送远原文赏析1

  送远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鉴赏

  杜甫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离秦州,此时“不言所送,盖自送”(浦起龙)之作。

  首句以提问开篇。“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满天地”意即遍地皆兵。此诗开头就以新颖的语言,矫健的笔力,引起读者注意。

  次句“君”为诗人自指。作者向自己发问:兵荒马乱之际,为何在这样的时刻“远行”?

  “亲朋”二句写启程时情景。亲友同声痛哭,因为正值离乱,不知此后能否重逢。而诗人则无言地跨上“鞍马”,他实际上也是含着眼泪,告别孤城秦州远去的。一边有声的痛哭,一边无声的饮泣,悲凄之状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草木”零落,时入岁暮。“霜雪”飘洒,关河冷清。这是辞别亲友后途中景致。此联“岁月”二字本当用平,诗人出于内容上的考虑,突破声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语言,描绘寒冬的旅程,成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个诗例,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别离”二句回忆亲朋相送的情谊。与亲朋“别离”虽“已”成“昨日”,由于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由此可“见”,“古人”殷殷惜别,是有深“情”厚意的。这里字面上在说“古人”,实指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诗以“送远”为题,但从后四句看,“当是就道后作”。这样,前四句应是“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浦起龙)沈德潜极赞此诗开头是“何等起手”,浦起龙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誉前四句。

  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秦州,入蜀道,却并无一个明确的目的。离别时虽然亲朋同声“一哭”,却无人以诗相送,情景是颇为凄凉的'。为了自壮“行色”,他“就道”后补写了这首名作。这与他天宝十四年“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时所写《官定后戏赠》,很有点相似。不同的是,那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夕,纯出于游“戏”笔墨,而且“微禄”“耽酒”,“圣朝”“狂歌”,还可为“故山归兴”,“向风”“回首”。而这首诗则写于安史乱中,“带甲满天地”的时刻。“鞍马”入蜀,茫茫前路,还不知依“托”何人,根本没有以笔墨为游“戏”的闲情。回味“昨日”告别场景,想“见”“古人”惜别“情”意,无怪乎要“感慨悲歌”,放声长吟了。

  本诗歌运用了白描手法将浓浓的离别情写的入木三分,用浓浓的情谊来衬托尘世的悲凉和离别的那份无奈孤寂的心境。对社会当时的衰败景象看的非常透彻,对人情冷漠的无限感慨。用“岁月晚”,“霜雪清”将诗歌的基调定的非常幽静,清雅。同时,凸显了世人独有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送远原文赏析2

  送远

  杜甫〔唐代〕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鉴赏

  首句以提问开篇。就带甲满天地”意即遍地引兵。此诗开头就以新颖的语言,矫健的笔力,引起读者注意。次句就君”为诗人自指。作者问自己为什么在兵荒马乱这样的时刻就远行”。

  就亲朋”二句写启程时情景。亲友的声痛哭,因为正值离乱,不知此后能否重逢。而诗人则无言地跨上就鞍马”,他实际上也是含着眼泪,告别孤城秦州远去的。一边有声的痛哭,一边无声的饮泣,悲凄之状如在眼前。

  就草木”二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就草木”零落,时入岁暮。就霜雪”飘洒,关河冷清。这是辞别亲友后途中景致。此联就岁月”二字本当用平,诗人出于内容上的`考虑,突破声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语言,描绘寒冬的旅程,成为这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个诗例,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就别离”二句回忆亲朋相送的情谊。与亲朋就别离”虽就已”成就昨日”,由于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由此可就见”,就古人”殷殷惜别,是有深就情”厚意的。这里字面上在说就古人”,实指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诗以就送远”为题,但从后四句看,就当是就道后作”(浦起龙语)。这样,前四句应是就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浦起龙语)。沈德潜极赞此诗开头是就何等起手”,浦起龙更用就感慨悲歌”四字盛誉前四句。

  这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秦州,入蜀道,却并无一个明确的目的。离别时虽然亲朋的声就一哭”,却无人以诗相送,情景是颇为凄凉的。为了自壮就行色”,他就就道”后补写了这首名作。这与他天宝十四载(755年)就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时所写《官定后戏赠》,很有点相似。不的的是,那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夕,纯出于游就戏”笔墨,而且就微禄”就耽酒”,就景朝”就狂歌”,还可为就故山归兴”,就向风”就回首”。而这首诗则写于安史乱中,就带甲满天地”的时刻。就鞍马”入蜀,茫茫前路,还不知依就托”何人,根本没有以笔墨为游就戏”的闲情。回味就昨日”告别场景,想就见”就古人”惜别就情”意,无怪乎要就感慨悲歌”,放声长吟了。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前后照应,形成一体。其次,场面细致,感人至深。再次,虚实结合,增强抒情效果。第四,对比描写,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送远原文赏析3

  送远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翻译

  天地间仿佛充满着身着战甲的将士,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为何要远行!

  亲人和朋友都失声痛哭,我骑着马离开秦州这座孤城。

  草木凋零,时间已入岁暮;关河冷落,途中霜雪飘零。

  离别虽已是昨日的事情,但见到此情此景我还是有些伤感。

  注释

  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

  胡为:何为,为什么。

  亲朋:亲戚朋友。

  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此指秦州(今属甘肃天水)。

  关河:关山河川。

  “别离”二句:因为想到古人离别时的伤感,还是会不断想起昨日离别的情景。

  鉴赏

  首句以提问开篇。“带甲满天地”意即遍地皆兵。此诗开头就以新颖的语言,矫健的笔力,引起读者注意。次句“君”为诗人自指。作者问自己为什么在兵荒马乱这样的时刻“远行”。

  “亲朋”二句写启程时情景。亲友同声痛哭,因为正值离乱,不知此后能否重逢。而诗人则无言地跨上“鞍马”,他实际上也是含着眼泪,告别孤城秦州远去的。一边有声的痛哭,一边无声的饮泣,悲凄之状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草木”零落,时入岁暮。“霜雪”飘洒,关河冷清。这是辞别亲友后途中景致。此联“岁月”二字本当用平,诗人出于内容上的考虑,突破声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语言,描绘寒冬的旅程,成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个诗例,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别离”二句回忆亲朋相送的情谊。与亲朋“别离”虽“已”成“昨日”,由于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由此可“见”,“古人”殷殷惜别,是有深“情”厚意的。这里字面上在说“古人”,实指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诗以“送远”为题,但从后四句看,“当是就道后作”(浦起龙语)。这样,前四句应是“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浦起龙语)。沈德潜极赞此诗开头是“何等起手”,浦起龙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誉前四句。

  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秦州,入蜀道,却并无一个明确的目的。离别时虽然亲朋同声“一哭”,却无人以诗相送,情景是颇为凄凉的。为了自壮“行色”,他“就道”后补写了这首名作。这与他天宝十四载(755年)“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时所写《官定后戏赠》,很有点相似。不同的是,那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夕,纯出于游“戏”笔墨,而且“微禄”“耽酒”,“圣朝”“狂歌”,还可为“故山归兴”,“向风”“回首”。而这首诗则写于安史乱中,“带甲满天地”的时刻。“鞍马”入蜀,茫茫前路,还不知依“托”何人,根本没有以笔墨为游“戏”的闲情。回味“昨日”告别场景,想“见”“古人”惜别“情”意,无怪乎要“感慨悲歌”,放声长吟了。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前后照应,形成一体。其次,场面细致,感人至深。再次,虚实结合,增强抒情效果。第四,对比描写,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创作背景

  这首《送远》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时所作,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送远”即是诗人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开秦州入蜀道而远行。浦起龙认为此诗“不言所送,盖自送”之作。

送远原文赏析4

  原文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译文

  每天都在遥望故乡,徒然地唱着故乡的《白苎舞歌》。

  常常因为聚会送朋友归故乡,追忆起当年离别家乡的情景。

  不如意的时候还喃喃自语,几多乡愁也只有自己知道。

  离亭门外杨柳青青,朝南那面的柳枝都已经被我折没了。

  注释

  蓟:州名,在今天津市蓟县以北地区。

  白苎词:指《白苎舞歌》,它是一首吴声歌曲。

  客亭:即离亭,是行者出发、居者送别之所。

  赏析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张籍是南方人,出仕前,曾游历晋、冀、鲁、豫等地,这首五律即作于旅迹蓟北时,友人即将南返,他折柳相送,却激起自己对家乡无尽的思念,遂作此诗,抒发思乡的愁怀。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思乡诗作,描绘游子思乡之情,感情脉络细腻真切,委婉动人。首联描绘了一个思乡之人的形象;颔联则由自身的现实,移情于身外的过去;颈联写思乡孤寂只能向自己内心倾诉;末联则说人多南归,唯自己未归。通篇用词含蓄隽永。

  首联以“日日”叠字领起,开篇就使人触摸到诗人急切而又失望、惆怅的感情脉搏,渲染出浓厚的感情气氛:因归思似渴,所以“日日”遥望故乡;久欲归而不能,诗人便唱吴声歌曲,以此聊解归思之渴;歌乡声而不能归,诗人反更增惆怅,故有“空歌”之叹。颔联仍是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诗人因睹别人的离愁别绪,不禁忆起自己离家时亲人依依难舍的情景。此联与首联都写归思但着眼点不同:首联落笔于诗人自身,颔联落笔于身外;首联侧重于现在,颔联侧重于过去。欲归不得的失望,客居异乡的`寂寞,世途失意的喟叹,种种感情的重荷,真使诗人无法忍受。“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诗人只能孤寂地向自己倾诉,无限愁怀,只有己晓。

  前三联,诗人全用赋笔,铺张叙写,曲尽其妙,但若全篇皆此,则显单调寡味。故诗人在尾联运用“兴”之别一法门,使全诗通体生色,情味隽永。旅居蓟北的游子归乡,都兴奋接受送行者的折柳:送行者善解人意,都折向南生长的柳条相赠。此联意谓南归行人之多,与诗人独不得归形成对照,至此,诗人那寂寞悲愁、失意憔悴的形象如在读者目前。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送远原文赏析5

  既奉命于秦淮之上,又随我于邗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称。送蔡明远叙。乙未冬日临。石菴居士。

  注释

  既:已经。

  奉命:被命令,被要求。

  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追攀:追随牵挽。形容惜别。

  始终:自始至终。

  临:照样子摹仿字画。

  鉴赏

  此幅书于“乙未冬日”,即1775年(乾隆四十年),时年刘墉57岁。此书运笔圆劲,古朴飘逸,方圆兼备,苍润互见。清徐珂《清稗类钞》评刘墉书:“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美如簪花。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炫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此幅即反映了刘墉中年时的书法风格。

【送远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送远原文及赏析09-17

送远原文赏析01-07

送远曲原文及赏析08-04

送江水曹还远馆原文及赏析07-31

送远原文及赏析4篇[优]09-17

蓟北旅思送远人原文赏析10-29

送江水曹还远馆原文及赏析(精)08-06

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原文及赏析10-15

春远原文赏析10-18